济南“自开商埠”百年回眸

合集下载

济南商埠区调研报告

济南商埠区调研报告

LOGO
四、采取的解决措施
昔日济南的商埠区,是城市中一处浸透着浓郁的地 域文化色彩和外来文化风情的特殊地区,其发展历史记 载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就像北京的 天桥、上海的城隍庙那样,它在济南人的心目中留有不 能磨灭的印象,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城市现代化 的过程中,如何让商埠区重新焕发生机,再度繁荣,使其 所蕴藏的经济和文化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保持它 当年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为济南的经济腾飞和社会进 步做出新的贡献,这无论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 从弘扬文化特色的角度,都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命题。
Page 30
LOGO
Page 31
老建筑保护问题
近年来,济南的老建筑不少已 经彻底消失,像当年的八卦楼 等只能留存在老济南人的记 忆中,这也反映了城区开发和 古建筑保护的矛盾。而在老 商埠区的开发中,土地寸土寸 金,保存一座老建筑所花费的 精力和成本要远远高于重建, 这也造成了很多开发企业喜 欢将原有建筑一切推倒,重建 现代化的建筑。
Page 19
LOGO
Page 20
建筑风貌
中西合璧的建 筑风格
LOGO
Page 21
新闻出版图书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LOGO
Page 22
文艺体育公园
LOGO
教会医院
Page 23
LOGO
Page 24
新式教育
LOGO
Page 25
LOGO
4、社会百态
随着济南近现代工商业 的发展,各种新式教育的创 办,图书馆、公园的创建。 济南居民的生活模式发生了 明显的富有特征的变化,社 会生活呈现出新与旧,中与 西的冲突和融合的现象。一 种职业的兴衰、一个习俗的 变化、一款服饰打扮的流行, 无不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人们 所处时代的风情。

自开商埠:济南城市近代化的启动

自开商埠:济南城市近代化的启动

婚 礼一 切从 简 ,西 式也婚 礼开 始 出现 。罗滕 霄在 《 济南 大 观 》中这 样 描 写新 式丧 礼:“ 新 式 丧礼 不延 僧 诵经 ,不 焚 化 纸马 纸桥之类 ,亲友 赠花挽 联 ”@ ,简 单得 多。 三 、开埠 的 意 义 :加速 了济 南城 市 的近 代 化 历程 自开商埠 冲破 了传 统城市 的封 闭式布局 ,城 市的经 济 结构 发生 转变 ,对 外 贸 易成为 城 市经济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城市居 民的思想观 念发 生变化 ,新 思想 、新知识 、新道 德 开始广 泛传播 ,逐渐 为越来越 多 的人 接受 。 ( 一) 开埠使 市场 由传 统的封 闭型转向现代 的 开放 型 济 南 开埠通 商后 ,传 统 的商业 结构发 生变化 ,交通 行 业发展 ,进 出 口贸易成 长,市场 由封 闭转 为开放 并 向现 代 市场转 型 ,商业贸 易和社会 经济 也在 开放之 中快 速发展 。 ( 二) 济南开 埠促 进 思想和 民俗 观念变化 开埠 后,新 式思 想为济南 注入 了新鲜 的血 液 ,济南 人 在 “ 维护利 权 、求 强求 富 ”的爱 国主义思 潮推进 下 ,积极 地将 商战 救国和 救亡 图存思想 付诸 实践 。新式 教育体 系 的 建 立,各 种非政 府组 织、新媒 体 也开始 出现 ,对 人们 的 思 想观念 有着 重要影 响 。 ( 三) 开埠加 快 了城 市近代化 进程 地方 政府 也制定 优惠政 策 、减 免税 费 以鼓励 中外企业 投 资 ,推 动 济南 成 为 山东 内陆第 一 大商 品流 通 贸易 中心 , 传 统的 商业结 构和 资本结 构都发 生根本 性变 化,济 南也 因 此 成为城 市近代化 转型 的一个典 范 。
重要 南 自开商埠的概括
在今 天 ,济 南作 为 山东省的 省会 ,是全 省的政 治文化 中心 ,工业 、 商业 都 比较 发达 。但 是 l 9 世 纪 以前 ,济 南 却是 以封 建政 治统治 中心为 主 的身份发 展的 ,封建 专制在 济 南源远 流长 ,积厚 流光 。长期 以来 ,济南近 代工 业唯 有 官 办 军事 工业 一一 山 东机器 局 ,地 方居 民很 少参 与 投 资, 外 国资本 也没有 直接 渗入 进济南 的近代 工业 中去 。美 国的 位 学者 鲍德 威 曾认 为 :“ 济 南在 当时 的环 境之 下 只能 算 得 上是一个 三流 的商业 城市 ” 。 1 9 0 4年胶 济 铁 路 全 面通 车 ,根 据 当 时 的情 况 ,德 国 将 会借助 胶济 铁路这 一近代 化交 通工 具 由胶 州湾 一带 向山 东 省 的内地扩 张 。在 这样 的背景 之下 直隶 总督袁世 凯和 山 东巡 抚周 馥 于 当年 的 5 月1 5日, 向清 政 府 奏请 允 许济 南 自行 辟 为 商埠 ,济 南 自开 商埠 成 为 山东 地 方 政府 首 选 的 反 对 外 国入侵 的重要 手段 。对 于济 南 自开 商埠 这 一举 动 , 《 东方 杂志 》刊文 曾做过 这样 的评论 ,“ 德 国尝 以独 占山东 全省利 益 ,屡向北 京政府 要 求权 力 ,其所经 营者 ,著 名进 四、关于济南开埠 的思考 步人 士周 中丞见此 情形 ,深知 其害 ,遂开墒 埠 ,使利权 不 济 南经济 的发展 借助 外力起 步 ,不 论风 俗习惯 还是 生 致 为外人 垄断 ” 。 产 生活 ,中西 文化相 互碰撞 逐渐 显现 出来 。外力是 济南 经 二 、开埠后市 民生活的更新 济 发 展 的最初 动 力 ,而 内力 是 我们 经济 发 展 的根本 推 力 , 自开商埠 后 ,商业 贸易发 展推动 了济 南 由传 统 的以政 只有让 内力与 外力 交替发 挥作用 ,才 能够保 证经 济的不 断 治 中心为主 的城 市向近代 化 的工商业 城 市转变 。城市 贸 易 发展 。在这样 情况 下,济 南本 身的社 会结构 就需 要通 过 自 的发 展和现代 机器 产业 的 出现使济 南在城 市与 乡村人 口流 身进行 变革 。随着济 南现 代化 工业 的发展 ,济南 本身 的社 动 中的拉力不 断增 强 ,城 市基 本经济 关系 的变动 导致城 市 会 结构 这一 内力发挥 的作 用越来 越大 ,一个 城市 的经济 发 社会 阶层 结构发 生 了显著地 变化 。开埠 通商后 ,济 南社会 展水平归根到底还是要取决于城市内部的变革,当然政府 生活 发生 了富有时代 性的转 变 。 的鼓励 以及广 大民众 的参与也 不可缺 少 。 衣 、食 、住 、 行方 面 : 通 过 服 饰 的 类 型 、做 工 、材 中国开放 的 口岸从 少数沿海 城 市到大 部分沿 海沿江 城 料 、款式 、颜 色 等判 别的主 要是 文化 、职业 、财 富 等 ,西 市再 到 内陆城 市 ,城市开 放也 由最初 的被 迫开放 到后 来的 式饮 食开 始在城 里 出现 并流 传 ,城 市建 筑风格 形成 了传统 主动通 商 ,济 南 的 自开 商埠在 中国 的对外 开放体 系和城 市 建筑 和西 方建筑 相互 交融 、多元 并存 的局面 ,近代 化的 交 近代化 历程 中 占有 重要 的地位 。济 南作为 重要 的铁路 枢纽 通工 具如 火车 、汽车 的 出现 使济 南的交 通运输 方式 发生质 和省会 城市 ,是最 早 自行开放 的 内陆城市 ,对于 济南 自开 的变 化 ,大大便利 了市 民的 出行 。 商埠 的研究 具有重要 意义 。 市 民文体 娱乐生 活方 面: 因社会生 产 、生活形 式变 革 和 西方文 化 的传 播等 因素 ,民众 游艺活 动也 呈现 出新 旧冲 注释 : 撞 、 中西 融合 的景观 。根 据 《 济南 市 志 》记 载:“ 济 南 开 ①《 东方杂志》 第5 年第3 期, 时评栏, 第5 7页 ②济南市志编撰委员会编 : 《 济南市志》 第六册, 中华书局 埠 至 民 国时 期 ,在 济 南 市 区设 立 的剧场 ( 含茶 园、戏 院 ) 1 9 9 7 :2 9 9 - 3 0 2 . 有3 7 处 ,有 电影 院 l 8处 ” 。 礼 俗 民风 方面 :男 女 青年 主张 恋 爱 自由 、婚姻 自主 , ③罗腾霄: 《 济南大观》 济南大观出版社, 1 9 3 4 : 3 0 - 3 1 .

济南商圈演变(济南开埠至今)

济南商圈演变(济南开埠至今)

长清文昌商业中心
商业等级:都市级商业中心--市级商业中心—副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社 区级商业中心等五级结构 商业布局:1核2心4副多组团
பைடு நூலகம்
开埠后,济南呈现内城、商埠区的“子母城”商业结构; 内城商业中心以今泉城路、县东巷纵横两条主街组成并延伸至东门; 老商埠区范围:东起济南老城之西(今纬一路),西至北大槐树(今纬十路),南沿
赴长清大道(今经七路),北以胶济铁路为限(今经一路),计东西长约五里、南北约
二里的区域,用以商货转输、发展商业。
1926年,胶济铁路以北被规划为北商埠,至20世纪30年代后期,北商埠逐渐成为以大型轻工 业为主的工业区,成为北方纺织业和面粉业的中心。
商埠商业期商圈分布(1939年——1948年)
商贸中心 西市场
新市场
大观园
济南仍呈现东西双中心,但商业中心已经移至商埠区和古城区之间,即今经四路东 段——共青团路——纬二路一带,并分别沿经一路和泉城路朝东、西向扩展; 核心商业区为大观园市场和新市场周围,其商业的活跃程度已超过商贸中心、西市场 为代表的西部片区。
商埠区虽然还有当时较为著名的商业市场——西市场和万字巷商场,但随着计划经济体 制的建立,商埠区的商业地位及影响逐渐衰落,商埠区逐渐成为以市民居住和工厂生产为 主的城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虽然有所复苏,但是其经济地位已经大不如从前。
传统商业期发展期(1980年——1995年)
济南一百 济南华联 大观园
现代 商业 成熟 期
2009
现代商业起步期(1996年——2002年)
现代商业起步期济南商业特点:
泉城路作为城市核心商圈的地位进一步的到巩固和提升;
消费力的提升促进少数高档百货出现; 消费观念的改变促使专业商场、专卖店及超市大量出现; 银座、贵和崛起,打破传统商业模式,以大润发为代表的各种超市大卖场 在济南遍地开花。

【视点】济南老商埠:鳞次栉比,百年传奇

【视点】济南老商埠:鳞次栉比,百年传奇

【视点】济南老商埠:鳞次栉比,百年传奇济南是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许多处能够较完整地体现历史风貌的街区,而百年老商埠区就是其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1904年,是大清国光绪三十年。

这一年新政方兴,风气初开,不断有人上书奏请实行立宪、变更政体。

1904年6月1日,一声惊天动地的火车汽笛声划破济南沉寂的上空,胶济铁路全线通车。

此后,济南与青岛的经济联系逐渐密切。

胶济铁路即将竣工之际,为阻止德国势力借铁路进一步向内陆扩张,山东地方政府经与外务部协商后,由直隶总督袁世凯与山东巡抚周馥联名上奏,在济南城外自开商埠,以期“中外咸受益”。

同时将潍县、周村一并开设商埠。

清廷旋即批准。

济南自开商埠,在老城之外建起了一座新城,堪称近代史上的一个神话。

此举创造了近代中国内陆城市对外开放的先河,并极大促进了济南的社会发展及城市化进程。

开埠前,济南是传统的政治中心,经济“大约比沿海城市的发展滞后40~50年”,“只能算一个三流的商业城市”。

开埠以后,旧城区继续保持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而商埠区则更好地凸显其经济商业功能,济南一跃成为“山东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 。

济南工商业在国内城市中的地位也扶摇直上。

据统计,1927年,济南城关及商埠两地区的商户已达6700多家,号称招财进宝地,累银聚金门,成为清末城市“自我发展”的一个典范。

1912年9月,孙中山先生来到济南,亲眼目睹济南开埠后的巨大变化,盛赞济南的自开商埠。

经二路,老济南人又称之为“二大马路”,是昔日济南的商业、金融和邮政中心。

它东起普利门桥,西止槐树街北口,街长近4公里,是当年济南商埠区最繁华的一条道路。

当时,这条路被人们称为“金银地”。

军阀张怀芝在西关外创办济南第一家商场式市场——新市场,最初以地摊为主,后来逐渐盖起砖瓦房,至上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商店、饭馆多达200余家,剧院、茶园、书棚有20多所。

魏家庄,百年以前是个典型的农村,它邻近济南旧城的西城墙,地理位置特殊。

济南:百年商埠的峥嵘岁月

济南:百年商埠的峥嵘岁月

济南:百年商埠的峥嵘岁⽉1904,济南开埠这⼀年1904年,是⼤清国光绪三⼗年。

这⼀年新政⽅兴,风⽓初开,不断有⼈上书奏请实⾏⽴宪、变更政体。

喧嚣的世事搅动风起云涌。

这年七⽉响晴的⼀天,⼀声惊天动地的⽕车汽笛声划破济南沉寂的上空,胶济铁路全线通车,⼤批的济南市民纷纷跑到⽕车站,⽬睹这稀奇的钢铁“怪物”满载着德国洋⽕、洋线、洋油迎⾯驶来,⼀时间,经营⼟货的商⼈也纷纷改弦更张,橱窗⾥阔⽓地摆上了洋货。

早在1898年,德国便借⼝“巨野教案”迫使清政府签订条约,取得了胶济铁路的建造权。

铁路的修筑,使德国势⼒在⼭东范围内的扩张如虎添翼。

1904年5⽉,眼见着铁路马上竣⼯了,⼭东巡抚紧急奏请“尽快⾃开商埠,以免利权再失”,奏⽂中说:“济南本为黄河、⼩清河码头,现在⼜为两路枢纽,地势扼要,商货转输,较为便利。

亟应在于济南城外⾃开通商⼝岸,以期中外咸受利益。

”清政府审时度势,很快批准了该奏议。

济南的⾃⾏开埠同此前青岛、烟台等地的被迫开埠性质不同,它在⾏政管理、市政建设、司法等⽅⾯具有独⽴主权,并明确规定了涉及邮政、电报、电话的事宜均由国⼈担任。

1905年11⽉15⽇,济南商埠筹办告竣,正式开设为“华洋公共通商之埠”,开埠典礼在济南⽼城的西关外隆重举⾏。

⾃此,济南的历史翻开了新的⼀页。

⼭东⼤学旁的欧式教堂“⾃开商埠”虽属⾯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的⽆奈之举,但客观上也使济南城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开埠前,济南是传统的政治中⼼,经济“⼤约⽐沿海城市的发展滞后40~50年”,“只能算⼀个三流的商业城市”;但在开埠后,⼭东政府迅速制定了⼤量“通商惠⼯”的政策,外国商业资本纷纷涌⼊,济南⼀跃成为“⼭东内陆第⼀⼤商贸中⼼”。

1904年,德国的禅⾂洋⾏⾸先在济南落户。

到1919年,在济南设⽴总⾏、分⾏或代理处的欧美洋⾏已达15家。

数不清的银⾏、洋⾏、⽼字号及商场纷纷在商埠扎堆,济南⼯商业在国内城市中的地位扶摇直上。

据统计,1927年,济南城关及商埠两地区的商户已达6700多家,成为清末城市“⾃我发展”的⼀个典范。

济南自开商埠百年回眸

济南自开商埠百年回眸

济南自开商埠百年回眸济南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1904年自开口岸,开创了近代中国内陆大城市对外开放的先河。

今年5月是济南"自开商埠"100周年,百年开埠也由此成为今年以来济南人的热门话题。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在上个世纪的最初几年,山东自强新政走在了中国各省的前列,济南作为一个曾经以保守著称的内陆古城,以领时代之先的"自开商埠"之举,吸纳域外经济文明,发展自我,使济南初步走出了以农耕经济消费为特征的圈子,而开始向现代城市转变,所以尤为世人瞩目。

回望历史,济南自开商埠既有挽回利权、自强爱国的强烈民族色彩,又有追求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色彩,百年前的济南也因此一时走在了当时国内城市发展的前列。

在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的今天,回眸济南百年开埠的历史,自然更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更为社会各界和媒体广泛关注。

与已发表的一些此类文章相比,本文所述更为准确与严谨,其观点及所叙史实也颇客观与翔实,对于今天的人们正确了解济南百年开埠具有相当的启示意义,因而特在此刊出,以供读者参考。

20世纪初的济南开埠,是济南乃至山东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它不但使济南从传统的政治中心"一跃而成了山东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而且标志着整个山东内陆市场经济的发端,成为"清末城市自我发展的一个典范"。

百年后的今日济南,与开埠之初相比早已是霄壤之别,但如何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仍是当代济南人的一个重要话题。

回顾和审视100年前的济南开埠,或许会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自开"和"陆路"是济南开埠的特点;开埠的"出发点"在于争自主之权;"三地同开"中国近代绝无仅有;"商埠"位于济南老城的西关外,分为福、禄、寿、喜四区,不划租界,取消土地永租制,外商与华商照章租地,既保持了城市特色,又拓展了经济空间;新旧城互补,一身二任,"济南遂不独为山东政治中心,更为山东工商业之要埠"济南开埠发轫于甲午战争后人们对抵制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思索中。

老济南生活记忆:经二路上的那些百年老店

老济南生活记忆:经二路上的那些百年老店

老济南生活记忆:经二路上的那些百年老店作者:来源:《农业知识·百姓新生活》2014年第12期1904年,济南开埠。

随着第一辆火车由胶济铁路的驶入,济南正式开为“华洋公共通商之埠”。

到了上世纪30年代,经二路沿线已经发展成为济南市最具商业气息和先进文化氛围的区域。

据统计,当时在这条老街上就有商家多达200多家,各式各样的店铺林立、众多老字号生意兴隆,故而被誉为“商埠繁华第一街”。

1906年,第一家外国银行——德华银行在经二纬二路开张,这座百年历史的德式建筑如今是某银行的办公大楼。

与其隔路相望的四层(地下一层,地上三层)欧式风格的建筑,是原交通银行大楼的旧址,它始建于1926年。

日伪时期该银行改为中国联合准备银行,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又先后改为交通银行、中央银行、北海银行。

沿纬一路西行,跨过已经改造拓宽的大纬二路,就看见一幢红砖绿瓦、画栋雕梁的邮政局大楼。

这座风格完全西化的建筑曾是济南最高的建筑,1919年由天津外国建筑事务所建筑师查理和康文赛设计。

该楼平面基本呈“凹”形,沿街北立面略作凸凹而分为五段,呈“山”字形,红瓦盔顶具有明显的德式建筑风格。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被驻鲁侵华日军机关和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部占据,还一度成为王耀武的官邸。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是济南市当时最大的邮政营业厅。

夏日,这条路的两侧是一棵棵树粗冠大、枝繁叶茂的法桐,使本来并不宽阔的马路上空,形成了一个长长的拱形绿色长廊。

走在这条窄窄的马路上,行人会收起遮阳伞,漫步街中;骑自行车的人会放慢速度,享受着阴凉的快乐;公交车就如同穿越绿色“隧道”,让人们暂时忘记了夏日酷暑的闷热。

这些参天大树就像那护卫着沿街老式建筑的战士,身披绿衣,为经二路上的“百年邮局”遮风挡雨。

继续西行。

不远处就是老济南人熟悉的百年老店“瑞蚨祥”,现如今已经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瑞蚨祥”对面的老字号“泰康食物店”更加苍老,往日的名吃:油茶、桃酥、月饼、元宵,只能留存在老济南人的记忆里。

济南:商业重镇的沿袭

济南:商业重镇的沿袭

济南:商业重镇的沿袭作者:暂无来源:《走向世界》 2013年第35期店铺林立的商埠街道,诉说着一段繁华的往昔岁月。

(图片由济南市档案局提供)Streets with various shops in the business district are telling stories of the old glories.济南,除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标签外,还担任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商业重镇”。

自古以来,济南便是商贾云集之地,历史上也曾是山东最大的商业城市。

从春秋到两汉,从隋唐到宋元,再到明清……历史上济南商业的繁华,从未落幕。

时至如今,依旧如此。

早期的商贸重地春秋战国时期,济南时称泺邑,那时的济南便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

当时,贩卖商品的专职商人已经出现,并逐渐形成了以“坐贾”为主的都邑市场。

自此,济南便开启了以铸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时代。

“两汉”时期,济南的水稻、冶铁开始出现,并日渐盛行,这在当时都享有着极大的声誉,丝织、陶器、漆器等商贸交易也十分兴盛。

因为有着良好的商业基础,唐宋以后,济南的商业更加繁荣。

北宋时期,“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铸造了“认门前白兔儿为记”的铜版广告,上面的“白兔”是中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商标痕迹。

元代,济南已经成为山东最大的商业城市,铁业、盐运和丝织品经营规模较大。

根据《元史》记载,天历年间,济南商业贸易额约为2000万银两,是山东交纳商税最多的州府之一。

当时,由于盐商在济南一带云集,盐运十分发达,极大地促进了济南泺口的繁荣。

明代,在原有商业的基础上,济南的手工业开始崭露头角,并一举成为全国兴起的33个商业和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之一。

清朝的商业格局到了清朝初期,济南的贸易逐渐发展到省内外许多地区。

与此同时,济南城里和城外关厢的商业形态也有着明显区别。

济南城里主要是官署、学校和省、县考场所在地,商业以服务业为主。

靠近官署的院前、院东、院西等大街以及后宰门、贡院一带,集中了一批较高档次的旅馆、饭店、钱庄和金银珠宝店铺。

从周村到济南,近代鲁商浮沉录

从周村到济南,近代鲁商浮沉录

从周村到济南,近代鲁商浮沉录作者:吴永强来源:《齐鲁周刊》2018年第38期胶济铁路是一条黄金通道,托举起了山东近代商业史。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个又一个闪耀着光环的民族企业家往返于这条线上,成就了属于他们和他们的时代的商业传奇。

同时,也将古典时代的鲁商带到机器生产的现代化之列,孕育了新的商业精神。

历史学者黄仁宇说:“民国时代,中国重新构建了社会的上层结构。

其中,商人阶层的整体崛起显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景象。

”伴随一条铁路的贯通,无数与商业有关的人和事诞生于中国大地。

从周村到济南,从山东到世界,一省企业的发展,为那个时代投射下浓浓一笔。

桓台—周村:万物更新,辉煌肇始走在周村老街上,恍惚回到繁盛的商业时代。

明清时期,周村归属长山县管辖,民国时期也是如此。

后来建国后齐东县、长山县和邹平县合并为新的邹平县,长山县大部分并入了邹平县,只有周村划归给淄博,成了淄博市的周村区。

然而,这个市镇交通很便利,商业、手工业很繁荣。

明崇祯九年,初步奠定了大街的雏形。

到了清朝时候,这地方更加繁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道:“周村为商贾所集,趁墟者车马辐辏。

”因为来往商贾客商众多,货物商品交易频繁而且数量、价值巨大,于是周村就有了个称呼——“旱码头”。

与南方的佛山、景德镇、朱仙镇齐名,成为无水路相通的全国四大旱码头之一。

到了清朝后期,章丘旧军孟氏“八大祥号”先后来这里营业经商,远近富商巨贾竞相云集,周村大街逐渐成为布行、杂货行聚集经营的商业贸易中心。

1904年5月19日,周村正式被清政府批准开辟为商埠,商业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近如青岛、济南,远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的商号,都与这里发生了频繁的生意联系,大街商业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谚云:“大街不大,日进斗金”。

如今,老街呈现出旅游功能,往日的繁华被新的繁华取代。

以烧饼命名的博物馆,美孚石油公司当年的办事处旧址,那些辉煌的印染厂……一切都在时间的磨砺下换了模样。

我的目光不止投向这条老街,一切要从另一个县说起——桓台。

【原创】济南老商埠随想【散文】

【原创】济南老商埠随想【散文】

【原创】济南老商埠随想【散文】说起济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是很多人对于济南的印象,老舍先生笔下“中古老城”可谓是济南历史文化气质的最佳写照。

就是这样一个中古老城在一百多年前演绎了灿烂一时的商埠传奇,这些商埠区则是这座老城拥抱现代文明而诞生的一个美丽结晶。

1904年,是大清国光绪三十年。

这一年新政方兴,风气初开,不断有人上书奏请实行立宪、变更政体。

喧嚣的世事搅动风起云涌,济南就是在此大势之下首批自开商埠的城市,在近代众多内陆城市中,济南领省会城市自开商埠之先风。

在火车的轰鸣声中,济南这座中古老城,走向了近代化的大道,带动了老街区的变化,开创了新街区的繁荣,成为中国北方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

市场交易的频繁,工商实业的振兴,使得新式教育体系、各种民间团体、新型报业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与此同时,琳琅满目的西洋景儿、新技术、新物品、新风气层出不穷。

彼时的济南,何等的繁华。

而这一座独立之城,和济南老城区并立,是济南“西迁”的有一大标志。

在这片处处散发着文化韵味的土地上,处处讲述着动人的故事。

教堂出现了,报馆、书局出现了,西医出现了,电影出现了。

这一切让纯朴的济南人惊奇的同时,市民的社会生活、民俗文化也随之进化,人们开始穿洋装、剪发辫、吃西餐、看大戏,诸如此类、各随其便。

自此,生长千年的济南古城,在她现代文明的塑造进程中,第一次将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冲撞而又和谐地融为一体,形成了传承至今的济南历史文化根脉。

一方土地之所以闻名天下,是因为这里产生了不同凡响的人,才能创造历史,留下传说与故事。

适逢变局的济南迎来了形形色色的人,你方唱罢我登场,共同书写了这一段历史。

袁世凯、周馥、杨士骧、乐镜宇、孟洛川、张采丞、苗氏家族。

不论政治家还是商界巨子,共同推动了这座城市的近代化进程。

斯人已去,物是人非,历史在延续。

济南老商埠是济南的文化瑰宝。

老商埠见证了济南自开埠至今的历史,是老商埠活着的博物馆,那里传统的民居、具有异域风情的西洋建筑、古今交融的景致、中西合璧的风范,让人似乎走进了历史中,这里不仅有历史,有文人,还有浓郁的生活味道。

浅析近代济南开埠后城市空间格局之演变

浅析近代济南开埠后城市空间格局之演变

1 . 商埠 区初定— —双核心城 市的形成
清朝之 前的济 南城 ,采用 的是中国传统 的以礼制 为核心 的规划思
想 ,有较为规则的城墙 、中轴线 ,基本对 称 ,官衙为整个城市 的核心 , 居住 区设置 在济南城的东南关 ,小商业依 附这两个地 区形成 。这种状 况一 直持续到清末 ,很多商号渐渐选择 了交通 更为便 利的西关 ,因此
变 化 ,而直 接促使 济南 城市空 间格局 发生根本 性变化 的事件 是 1 9 0 4 年济 南 自开 商埠 ,开埠使济南从封闭的封建城市迅速转变成为开放 的
近代工商业城市 。
势的历程 ,并概括了商埠 区空间格济南 ;商埠 ;城 市空 间格 局 ;演 变
路 ,西至黄家屯、袁 家庄 。新规划依然还是选择 了西方
规划理 论 ,采用 “ 格 网 +斜线” 式布 局 ,在成 丰桥、 济泺桥 中间选择一椭 圆型地区作为市政府 ,周边设置行
因此在 1 9 2 5年张宗 昌督 鲁时 ,就提 出了建立北商埠 的
政 区,并想 四方辐射 四条道路 ,道路交叉处设置广场绿
{ 9 0 4年济 南 自开商埠 ,直接促 使 了济 南从一个封建 的地区性 中心城市转变成
为近代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本 文分
析了济南开埠后城市规划经历的商埠一 商埠 区展界一 北商埠的发展 ,还原 了城 市空问格局 由原来 的中心城市演变成为 “ 双核心”格局及后来的 “ 三核 心”趋
了具体规划 :把济南市 中心安排在北商埠 ,命名为 “ 模
范市” ,对应的南展界名为 “ 模范村 ”。其 中,北商埠
的规 划区域范 围是 :南 白天桥 ,北到洛 口,东 自津浦铁
3 . 北商埠 的兴起—— 三核 心城 市的发展趋势 胶济铁路 以北 ,洛 口以南的这片 区域 ,由于服务 交通和货物运输 ,自然形成一些小 型工商业与居住 区。

济南商埠区商业业态发展演变

济南商埠区商业业态发展演变

济南商埠区商业业态发展演变1904年,济南开辟商埠。

经路与纬路把老济南商埠区分为大小不等的棋盘状街区。

商埠区很快由原来的荒郊变成商铺林立的繁华市区。

1915年,商埠区内华商开设的商家店铺已经有五六百家,截至1919年,济南先后设立17家银行,新式银行90%集中在商埠区,到20世纪20年代,济南的商业中心已由老城区转移到商埠区,特别是经二路一带,主要经营布店、百货、钟表、药店,店铺鳞次栉比,街头熙熙攘攘,是商埠区最为繁华的地段。

(分析繁华的原因:经二路是十分重要的干道,它的东面和普利门相接直通老城,往西则贯穿商埠全区,经二路曾是商埠区乃至整个济南的金融,邮政与商贸中心。

)受经二路辐射作用,经一路和经三路也在逐渐发展。

据统计,1927 年,商埠的商号店铺总数已经发展到1534家,煤炭棉花、土产杂粮、转运公司、银行钱庄、屠宰、皮件、五金电料、铁厂、娱乐场,以及洋行药房等,均聚集在商埠区。

到20世纪30年代,纬三路至纬六路为繁荣区域,经二路,纬四路,纬五路为商市繁荣中心。

1928年至1945年,由于受“五三”惨案和“九一八”事变的影响,济南商业一度萧条。

各银行相互挤兑,多家银号商号倒闭,大批店员失业,商业市场呈现萎缩。

1945 年,济南商埠进一步扩展,租地已近 70 公顷,至此,济南商埠区的范围大致完成,近代济南市区也基本确立,成为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我国的交通枢纽,也是华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商埠区重新焕发生机,经二路、纬四路一带以第一百货商店、华侨商店、大西洋表店、瑞蚨祥绸布店、泰康食物店为中心,与济南站、西市场、新市场、交电大楼等相联通,组成市区繁华商业区。

20世纪 80年代以后,商埠区重新走向开放,建立了西市场小商品市场、工业品批发市场、济南市华联等,恢复了万紫巷商场,商埠区一度又呈现出繁荣景象。

但随着整个城市布局结构的发展变化和诸多因素的影响,商埠区的城市功能总体日渐下降,尤其是老百货公司被拆除以后。

济南城区百年历史变迁

济南城区百年历史变迁

济南城区百年历史变迁100年前的济南城有多大长期以来,济南为省级各衙署、济南府、历城县治所所在地。

清朝初年的《济南府城图》显示的济南府城,仅为现老城区部分,基本为洪武四年(1371年)修建府城的原貌。

那时,整个济南城"周围一十二里四十八丈",也就是说,以人的步行速度绕整个城市转一圈,只需要一个小时二十分钟。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如今的制锦市小区北部一带,仍是一片水湾,名叫"三娘子湾"。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军事的需要,济南开始修建城外圩郭,因城北水多,缺其一面,整个圩子墙长3670丈,上有垛口3309个,辟有岱安、永固、永靖、永绥、永镇、济安、海晏七个圩子门。

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一张《省城街巷全图》上可以看到,三娘子湾一带除了辟有"棘榛市(制锦市)"等街巷集市外,三娘子湾的水面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菜园子。

圩子修好后,从而使济南成为兵书上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坚城。

那时的老济南依附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的肌体上,高矗的城墙把城区封闭在2.6平方公里的圈子里,人口仅有5万人左右。

开埠,就是另建新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济南自开开埠。

通过开埠,济南的城市建设第一次打破了老城区的束缚,拓展了向外发展的空间。

商埠区为在老城圩外另辟新城,当时济南商埠的范围是:东起馆驿街西首的十王殿,西至大槐树,南沿赴长清大道,北以胶济铁路为限,计东西长五里,南北长二里,商埠内道路以"经、纬"命名。

开埠后,济南市区面积扩大到1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4万人。

1908年,济南打开普利门,拓宽了柴家巷,并改名为普利街,与商埠的经二路相连。

1909年后,又相继修建打开了麟祥门,和经四路相接。

至此,老城区与商埠区已融为一体。

1912年,黄河铁路大桥建成,津浦铁路、胶济铁路在济南交汇。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今泉城路一带为古城中心和以经二路、经四路为商埠中心的双中心城市格局逐步形成,人口达到25万人,较开埠前增长了64%。

游济南老商埠观后感

游济南老商埠观后感

游济南老商埠观后感一座老商埠,半部济南史,饱受时光冲刷的老街,总是藏着许多的秘密。

位于济南市区核心的老商埠,历经百年,几经兴衰,经过整体改造,如今成为年轻人和外地游客的打卡之地。

整个商埠区内,欧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结合,融合了现代灯饰装点,加之民国时期的特色海报等点缀,古色古香,洋气海派。

在晨昏,在静谧的氛围中,漫步于此,借助光线,细看建筑特色,仿佛穿越了斑斓的时光隧道,寻觅到城市过往的生存状态,不禁感叹,虽然生活场景在这里得到复制,然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是沧海桑田,换了人间。

宝隆楼,原为宝隆洋行济南分行经理住宅,现在是一啤酒馆,布置的很有情调,尤其是夜晚约三五好友来此,非常不错。

德昌楼,原德昌洋行,现在是一个吃川菜的地方。

济南第一辆老爷车,据说是司机回家的时候太兴奋,转弯时不慎撞到了院子的墙上。

这就是造老爷车的主人张采丞的故居,小瓦花脊的屋顶上开着西式老虎窗,颇具韵味。

义利楼,原义利洋行,原址在经二纬一,德式建筑,原来是从事百货生意的。

崇安楼,原山东济南商务总会所在地,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济远楼,典型的近代建筑折中主义风格,现为酒吧一条街,但是济南人民貌似对酒吧文化并不感冒,每次路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热闹。

优正楼,原为电报局,这是仿建的,西式风格,建筑采用竖向双层圆券这样大气古典的西方建筑立面形式,通过毛石砌块横向错分铺砌,非常的漂亮。

瀛风楼,看名字就应该猜到属于日式风格,这是日式仿欧式古典风格,老商埠经济活跃发展的写照。

老商埠的建设离不开伟大的劳动人民,他们的辛勤付出,坚持不懈,才有了商埠时期的繁荣,感谢劳动人民。

济南老商埠经四纬三,与大观园、济南站、中山公园不远,只可惜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风景区,尤其是大观园,虽然只有几百米的距离,如果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相信会是另一番景象。

城记民国时期的济南商业居然这么牛

城记民国时期的济南商业居然这么牛

城记民国时期的济南商业居然这么牛随着济南开埠,民国时期,济南从一座封闭的内陆城市转变为了开放的商业城市,迅速成为中国近代商业版图的重镇。

百年前就是江北茶叶之都粮栈、粮行原集中在泺口一带,1912年开始,渐次向经一路、官扎营一带转移,大宗成交均在胶济铁路济南站货场。

1928年“五三”惨案后,因铁路受阻,泺口粮食市场交易又超越商埠。

济南解放前夕,市区共有粮栈、粮行93家,面粉代销店96家。

开埠后,以肉、蛋、鱼、菜为主的副食品市场有海产品栈、肉栈、酱菜、蔬菜专卖商行或商店等。

1911年后,肉栈分化出牛行、羊行、屠宰行、熟肉制品行,海产品行分化成鱼行、盐行,禽蛋行也相继分离自成行业。

这些专业商行市场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建立前夕。

清同治年间,专营茶叶的源茂茶庄在院东大街开业,每日营业额约三四十吊钱,花色品种较少,主要经营六安茶。

1876年,章丘旧军孟家出资,在院前大街开设春和祥茶庄。

不久,源茂茶庄在竞争中倒闭。

此后有长清、北京、天津人来济开设茶庄,不久亦相继衰落。

后又有永和成、瑞生集等家在西关一带开业,但无力与春和祥抗衡。

1896年,孟洛川在院东大街路北开设泉祥茶庄,不久在西关设分柜。

泉祥是当时北方最大的茶叶商号,日营业额1400多吊。

加上春和祥,这两家的营业额约占全市茶叶行业营业额的七八成。

1903年,济南茶商增至十三四家。

济南开埠后,茶叶行渐次从杂货行中独立出来,最有名气的为西关“五大栈”,即:裕成栈、致成栈、泰来栈、恒聚栈和复兴栈。

1912年,浙江、福建、安徽等地的茶叶大量运来,市场扩大。

1913到1916年间,河南周口人在济开设的茶叶行栈占领了济南的茶叶市场,使济南成为六安茶的集散地。

1916到1937年,每年来济南的六安茶在230万公斤左右,约占全市茶叶总销量的半数。

“上青天”以济南棉价为牌价1906年,广济花行在西关花店街开业。

1910年后,复成信、广成栈、恒升、恒裕公、恒祥、瑞兴公、玉成、同盛等陆续开业。

济南商埠区的历史价值

济南商埠区的历史价值
• 地理特征、风水意愿 和地域美饰倾向造就 了典雅大方的徽派建 筑,清新明快的岭南 建筑。 • 对于商埠区而言,商 埠区的开埠文化,在 发展历史中展现出的 开放与包容都是让济 南商埠区的建筑区别 于其他地域性建筑区的历史变革以及对现存环境的影响 • 商埠区的产业,商业以及文化特点对空间的影响 • 已有改造案例的分析
• 图为店铺林立的商埠 区和二、三十年代的 经二路
商埠区的产业商品以及文化特点对 空间的影响
• 发展最快上世纪20至30年 代金融业,商业,交通业, 公共服务业迅速发展,造 就了大批的银行建筑,洋 行建筑,大型商业中心市 场建筑,铁路建筑,公共 服务类建筑等等,载着历 史记忆、展示着独特建筑 肌理、反应着人文聚落风 貌的老建筑更是像散落的 明珠一样点缀在这片56公 顷的土地上! • 图为日商在经二纬三路设 立的济南银行以及由德国 人德恩创办的德孚洋行
商埠区的产业商品以及文化特点对空间 的影响
•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 建立,商埠区的商业 地位及影响逐渐衰落, 商埠区逐渐成为以市 民居住和工厂生产为 主的城区,目前存在 大量的废弃厂房,此 次设计的改造对象糖 果厂就是这样一废弃 厂房,居民区的交通 和服务设施也相对比 较落后
• 图为糖果厂内景和附近的 居民区
济南商埠区的历史演进
• 商埠区范围
济南开埠简图
东起济南老城之西(今纬一路),西至北大槐树(今纬十路),南沿赴 长清大道(今经七路),北以胶济铁路为限(今经一路),计东西长 约五里、南北约二里的区域划作商埠,用以商货转输、发展商业。
济南商埠区的历史演进
• 商埠区现状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商埠区的商业地位及影响逐渐衰落,商埠区 逐渐成为以市民居住和工厂生产为主的城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虽 然有所复苏,但是其经济地位已经大不如从前。图示为基地附近工厂 和居民区

济南城市规划百年记

济南城市规划百年记

济南城市规划百年记作者:秦梦琪来源:《齐鲁周刊》2016年第08期一百年前,济南还是济南府,一百年后济南已是济南城;一百年前济南开埠通商初具国际范儿,一百年后济南“乘风追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

1905:老商埠的自我改革1904年,大清国光绪三十年,新政方兴,风气初开,不断有人上书奏请实行立宪、变更政体,喧嚣的世事搅动风起云涌。

5月,眼瞅着铁路竣工在即,山东巡抚紧急奏请“亟应在济南城外自开通商口岸,以期中外成受其利益。

”清政府审时度势,迅速批准该奏议。

1905年11月15日,济南商埠筹办告竣,正式开设为“华洋公共通商之埠”。

老城新埠成为济南的新式格局,既保留一个具有传统风格的老城,又容纳一座体现西方近代风格的商埠新区。

商埠东起馆驿街西首的十王殿,西至大槐树;南沿长清大道,北以胶济铁路为限,东西长五里,南北长二里,商埠内街道以“经、纬”命名。

高矗的城墙曾把城区封闭在2.6平方公里的圈子里,开埠后市区面积扩大至10平方公里,人口从5万增至14万。

1927年,济南城关及商埠两地区的商户已达6700多家,成为清末城市“自我发展”的一个典范。

1950:当代济南城市雏形1950年,一部全新的城市规划出现在济南。

《济南市都市计划纲要》是济南市解放后首次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

《纲要》首次提出了“为生产服务,为工人阶级服务”的建设方针,以及“扩大市场,内外交流,城乡互助,四面八方”的政策。

《纲要》对城市用地发展范围勾绘了轮廓,将规划市界扩大为:西至玉符河,南至大涧沟、黑龙峪,东至刘志远庙到大张马庄一线,北至黄河。

《纲要》对城市的结构布局,利用铁路和城市道路分割,把济南划分为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教区以及游览区及绿化园艺地带几大功能分区。

在市中,追录风云百年老商埠

在市中,追录风云百年老商埠

The Century-old Commercial Port in Shizhong District在市中,追录风云百年老商埠文/鲍季生 王庆梅 图/郑曙光(除署名外)▲经二路上中华老字号亨达利钟表店。

Hengdali watchmaker's shop is a time-honored brandof China in Jinger Road.近日,细心的市民发现,位于市中区“百年商埠”所在地的融汇老商埠项目掀起盖头,一片青砖黛瓦、错落有致的老式建筑露出庐山真容。

据悉,该项目将引进老济南的传统老字号、工艺品、美食、特产等,再现老济南、老商埠的历史元素。

项目于9月开街。

届时,呈现在市民和游人眼前的将是一座独具商埠文化特色的泉城新地标。

一直以来,人们对济南的了解,多囿于一城泉水。

或许是泉水的名气太大,致使很多人忘记了济南还有着百年的商埠文化。

时间回溯到112年前的6月,在袁世凯、周馥、杨士骧三任山东巡抚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开商埠,以免利权再失”的宗旨下,济南自主开埠。

在汽笛的轰鸣声中,洋火、洋线、洋油随同一个钢铁“怪物”抵达这座中古老城,从此,济南走向了近代化的大道。

一时间,老商埠成了商业繁华之地,到处充斥着琳琅满目的西洋景儿、新技术、新物品和新风气。

百年风雨沧桑,往事如梦又如烟。

今天,跟随笔者的脚步,走进市中区的“百年商埠”所在地,认识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勇毅之城,聆听瑞蚨祥、亨达利、大观园等众多老字号的百年传唱,遥想当年“工厂林立,汽动鸣雷,灯辉不夜,道洒无尘,中外杂处,万货云集”的商埠盛况。

风涌商埠地正是在这里,孟雒川、乐镜宇、张采丞、王光祖,或商、或官、或民……内心澎湃,趁势勃兴,将传统中国智慧和当代商业思想巧妙结合,成长为一个个商业巨子,创造出日后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老字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如果谁家赶上有嫁娶的喜事,妈妈总是会带着女儿去扯上几尺布做新衣服或棉被当做嫁妆。

首选之地就是经二路上的瑞蚨祥绸布店。

中国自开商埠第一城有清朝电影院、绸缎庄、戏院、邮局,人所鲜知

中国自开商埠第一城有清朝电影院、绸缎庄、戏院、邮局,人所鲜知

中国自开商埠第一城有清朝电影院、绸缎庄、戏院、邮局,人所鲜知老商埠位于济南古城西边,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座自开商埠建造的外城。

1904年,权重一时的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奏请光绪皇帝:济南自开商埠,“以争利权,以扩利源”,三天后光绪奏准济南开埠,并设周村、潍县分关。

于是一省之内,加上烟台青岛共五座通商口岸,开启山东近代化进程,引领风气之先。

目前,老商埠还保持着它原有的风貌,有各类近代建筑上百座,与环绕大明湖的济南古城,共同组成济南老城的核心区。

老商埠的道路规划挺先进,采用网格状棋盘式,小转角,小里弄,是中国第一座以地球经纬线命名道路的外城。

这是百年老字号宏济堂,始创于清朝光绪33年(1907年),创始人为乐镜宇。

1909年,乐镜宇在西关东流水街开办宏济堂阿胶厂,专门生产新式阿胶,成为名品。

1915年,宏济堂阿胶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远销海内外。

现在,宏济堂旧址已成为药业博物馆。

亨达利钟表店也是老字号。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由法国人霍普在上海创办,后在全国开设分店23家,济南的分店是其中之一。

走进亨达利钟表店,各式钟表琳琅满目,应接不暇。

钟表店外面市井气息浓郁,每日清晨,市民们骑车穿行而过,仿佛置身上一世纪8-90年代。

清晨的街头没有多少行人,老商埠显得很安静。

远处,德华银行旧址沐浴在清辉中,与高楼大厦相互映衬。

这是瑞蚨祥绸缎店。

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距今已有157年历史。

第一代掌门人为济南章丘旧军镇孟鸿升。

孟鸿升是孟子后裔。

从经营土布开始,逐步扩展到高档丝绸。

光绪年间,孟洛川以济南为中心,把分店开到了北京、天津、上海、青岛等地,成为当时远东地区第一家、也是规模最大的绸缎连锁“超市”。

据说美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的创立,其灵感就来自于瑞蚨祥。

阳光静静洒在里弄的牌楼上,给人一种缓慢时光的感觉。

透过纷繁的枝杈,可以看到远处西洋小楼的双塔。

这是济南市最大的基督教堂,始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位于经四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自开商埠”百年回眸作者:王音(济南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者的话:济南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1904年自开口岸,开创了近代中国内陆大城市对外开放的先河。

今年5月是济南“自开商埠”100周年,百年开埠也由此成为今年以来济南人的热门话题。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在上个世纪的最初几年,山东自强新政走在了中国各省的前列,济南作为一个曾经以保守著称的内陆古城,以领时代之先的“自开商埠”之举,吸纳域外经济文明,发展自我,使济南初步走出了以农耕经济消费为特征的圈子,而开始向现代城市转变,所以尤为世人瞩目。

回望历史,济南自开商埠既有挽回利权、自强爱国的强烈民族色彩,又有追求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色彩,百年前的济南也因此一时走在了当时国内城市发展的前列。

在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的今天,回眸济南百年开埠的历史,自然更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更为社会各界和媒体广泛关注。

与已发表的一些此类文章相比,本文所述更为准确与严谨,其观点及所叙史实也颇客观与翔实,对于今天的人们正确了解济南百年开埠具有相当的启示意义,因而特在此刊出,以供读者参考。

20世纪初的济南开埠,是济南乃至山东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它不但使济南从传统的政治中心“一跃而成了山东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而且标志着整个山东内陆市场经济的发端,成为“清末城市自我发展的一个典范”。

百年后的今日济南,与开埠之初相比早已是霄壤之别,但如何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仍是当代济南人的一个重要话题。

回顾和审视100年前的济南开埠,或许会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自开”和“陆路”是济南开埠的特点;开埠的“出发点”在于争自主之权;“三地同开”中国近代绝无仅有;“商埠”位于济南老城的西关外,分为福、禄、寿、喜四区,不划租界,取消土地永租制,外商与华商照章租地,既保持了城市特色,又拓展了经济空间;新旧城互补,一身二任,“济南遂不独为山东政治中心,更为山东工商业之要埠”济南开埠发轫于甲午战争后人们对抵制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思索中。

1903年9月,清廷外务部批转商约大臣吕海寰“倡议广开商埠”的奏请。

当时,“外争利权,内促富强”思想正逐渐为朝廷内外广泛接受,以至成为清政府的一项国策。

1904年,德国据《胶澳租界条约》修筑的胶济铁路即将竣工,中国的有识之士清醒地意识到,德国势力必将藉铁路的便捷,由胶澳一隅向山东腹地扩张,一场激烈的利权之争已不可避免。

当时山东的主政者主张理智地处理与列强,特别是与以山东为势力范围的德国的关系,力谋有理有据,既阻止德国势力借助铁路向山东内地扩张,同时又以主动应变的姿态,利用新建铁路交通的新优势,振兴民族实业。

这样,“自开商埠”就成为较为理想的选择。

经过一年多的秘密筹划,1904年5月1日,也即胶济铁路通车前一个月,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与山东巡抚周馥联名上奏:“……于济南城外自开通商口岸,以期中外咸受利益,拟将潍县、周村一并开作商埠,作为济南分关。

”清廷接受了这个奏议,批准山东三处自开商埠。

与青岛、烟台等城市“约开商埠”的性质不同,济南属于“自开商埠”,且系内陆城市,经济发展本土化特色较为明显。

可见,“自开”和“陆路”为济南开埠主要特点。

同时,三地同时开埠与新老相辅的城市规划格局也是济南开埠的突出特色。

自开商埠的要义在争自主之权作为开埠主持者,山东地方官员特别强调开埠的自主权:济南商埠的“一切事权,皆归中国自理,外人不得干预”,还特别指出,电报、电话均是中国主权,“严厉限制,不得由外人设立”。

显示出自开商埠中我国行政、司法管理权不受任何外来干涉与限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开埠者自主自强开放政策下的民族主权意识。

后来制定的《济南商埠租建章程》进一步强调:济南商埠中,不准划分租界,并取消了土地永租制,土地租契以30年为限,期满后换契,仍定30年为期满。

60年期满之后政府可以购回。

这就保证了国家对土地的所有主权。

由上看出,济南自开商埠可视为当时国家“新的经济开发区”。

这个特许的“模式”,既避免了中国利权的丧失,又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自开商埠中这种权操自我的特点,使地方当局在经济政策调控方面能够有较大自主权。

开埠后,山东政府迅速制定了大量的“通商惠工”政策,对国内投资一视同仁地给予大力支持。

如免除土货出口税、裁减厘金、投入官款扶持实业开发,以扶持本国贸易,并鼓励国人投资工商业与外商竞争。

这种政策支持给刚刚起步的民族工商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选择铁路枢纽开设商埠,济南在国内始肇其端鸦片战争以来,我国所辟通商口岸,多在江海之滨,有水运之利。

而主张开埠通商的有识之士,也多着眼于“江海要区”。

济南开埠之前,首倡者就已敏锐认识到铁路作为新式交通工具,其开通将带来的历史发展机遇:济南扼两大铁路之要,必成未来南北商业枢纽。

从而做出了长远、周密的筹谋和规划。

继胶济铁路通车后,1912年津浦铁路济南泺口段也正式通行。

至此,济南成为北上京、津,南下沪、宁,东联胶、莱的交通枢纽,铁路以其价费之低廉、运输之便捷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地同时开埠”在中国近代史上绝无仅有将位于铁路枢纽的省会济南和原来商品流通较集中的周村、潍县同时辟为内陆商埠,三处联成一体,其政治影响和经济辐射能力不言而喻。

三地开埠以后,以铁路枢纽的优势,山东的对外开放从沿海扩展到内地,将山东各地联结成紧密的一个整体,成为带动山东发展的主动力,使得在清末新政改革中已经走在前列的山东,进一步奠定了其优势地位,同时又为此后山东经济、文化的现代化变革创造了条件。

自开商埠,不仅使济南由原来政治中心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华北主要经济中心之一,更带动了山东内陆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

济南开埠采取的新老相辅的城市规划格局,成为近代城市发展的一个范例为将新开之埠建成精心规划、文明有序的新城区,山东当局和济南商埠总局参照岳州、秦皇岛等地开埠章程,制定了具体的方案。

尤其是在建设规划方面,极具远见地依据铁路走势开辟商埠新区,将济南分为旧城区和新商埠两部分,城市格局发生了根本改观。

商埠区位于济南老城西关外,东起十王殿(今纬一路北端原津浦路宾馆),西至南大槐树(今纬十二路以东),南沿长清大道(今经七路附近),北至胶济铁路以南的4000余亩土地都划为商埠区(其中的三里庄、五里沟庄以及魏家庄等村庄保留),分为福、禄、寿、喜四个区。

区内有华洋贸易处、华商贸易处、堆货处、西人住宅处、领事驻扎处以及花园、菜市、营房等,各国商人和华商在界内照章租地,建造屋宇栈房。

民国以后,由于工商业的繁荣,城市人口的增加,原有的商埠区范围已不敷使用。

于是在1918年和1926年,政府先后两次扩大商埠区的地域范围。

开埠以后,旧城区继续保持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而商埠区则更好地凸显其经济商业功能,从而推动整个济南工商业的发展。

如是,既保持了城市原有特色,又为经济发展拓展了空间。

有了新旧城区的互补,“济南遂不独为山东政治中心,更为山东工商业之要埠”,一身二任,发挥了城市的双重功能。

开埠前,济南政治功能占主导地位,经济“大约比沿海城市的发展滞后40-50年”;开埠后,“通商惠工”政策吸引中外客商,济南的原始积累开埠后急剧加速,地区经济与世界相联;东西方文明的沟通,南北文化的结合,促进了新型知识分子阶层与近代工人阶级的出现,为济南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文化背景与社会基础济南开埠,对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变革同样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伴随着商业的繁荣,以近代工业与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现代化进程也获得了新的动力;更重要的是人们的价值观念随之发生了变化。

开埠推动了济南传统经济结构的调整开埠前,济南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典型内陆城市,政治功能占主导地位,近代的济南保持着传统商业消费城市的特点。

经济结构上,地方近代企业发展十分缓慢,近代工业仅有山东机器局一家,其他多为手工业,且资金少、人员少、发展慢;传统商业经济虽有一定发展,但受现代市场经济影响较小,主要集中在绸布、药材、鞋帽、首饰、山果等市区消费服务行业,表现出畸形的繁荣。

富商大贾的资产虽有增长,但少有投资近代企业的愿望,外国资本也未直接渗透进来。

这些现实,使济南的经济地位不仅居于周村、潍县之下,更远远落后于青岛、烟台。

“大约比沿海城市的发展滞后40-50年”,“只能算一个三流的商业城市”。

开埠后,为吸引中外客商,山东当局制定了一系列“通商惠工”政策,国内各地商业资本纷纷涌入济南,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济南原有自发而缓慢的原始积累过程开埠后急剧加速,地区经济形态迅速改观。

与此同时,外国商业资本纷纷涌入。

1904年,德国禅臣洋行首先在济南落户。

到1919年,在济南设立总行、分行或代理处的欧美洋行已达15家。

日商也在济南设立了日华公司、东南公司、华和公司、三好堂等多家公司和商号。

大量外国商业资本的涌入,促使济南的商业资本构成进一步发生变化,同时表明济南经济开始与世界市场直接沟通。

中外资本的源源涌入,不仅带来了新商品、新技术,为济南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新观念的冲击也带来社会意识形态的新变化,加之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社会心理的接纳以及价值取向的转移,“方今朝野有识之士,莫不以振兴实业为吾国要途”,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思想得以成为现实。

1905年,由庄钰、刘福航等人创办的济南电灯公司,成为济南开埠后第一家民营企业。

此后,近代工商企业如雨后春笋。

仅1904至1909年,济南就相继出现了济南电灯公司、泺源造纸厂、金启泰铁工厂、小清河轮船公司、宏济阿胶厂、火柴厂、鲁丰纱厂等一大批近代化新式企业,涉及交通、纺织、机械、五金、建材、农林等众多行业。

各企业以吸收国外技术,购进机器配合近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组织生产。

从此,济南渐渐脱离了单纯商业、手工业的经济模式,初步奠定了近代工业经济基础。

到20世纪20年代末,市内已有各类商店3554家,工业企业172家,家庭手工业1745家,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完善、结构合理的近代新式工商业发展格局,成为清末“自开商埠”经济发展的典范。

开埠促进了山东内陆市场经济转型中外客商云集,为自开商埠带来了从事商贸经营所急需的资本,也拓宽了国内既有商业活动的经营范围,济南逐渐成为全省的中心市场,“举凡周围各县,莫不依此为市场”。

物资集散范围北至德州,南抵徐州,东达黄河和小清河入海口,西接河南、山西,并成为东部沿海地区进口商品的最大销售区和出口商品的最大供应地。

交通改善,开埠通商,大量洋纱、洋布开始涌入,并通过商埠销往内地。

外商大规模收购中国农产品,加快了山东内陆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自然经济结构进一步解体。

部分传统的棉纺业、手工业衰落,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手工业、副业却得到发展。

外资的大量收购,刺激了大宗农产品的产销,最突出的是棉花,“济南商埠为棉花买卖最大市场,各县及河北省吴桥威县所产之棉悉集于此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