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修养所有名词解释整理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修养名词解释

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修养名词解释

1教育机智:就是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临时突发的意外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

2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三章资格和任用等条款的规定,在国有企业中从事职业教育和幼儿教育的教师,其法定身份是教师。

3教师的角色功能:从职业上看,教师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具有特殊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就把教师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叫做教师的角色功能。

4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5人道主义即人性的、人道的、文明的意思。

6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规范之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反映,同时,也是在批判、继承历史上人道主义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更高水平的人道主义。

7教育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在教育领域、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职业化”。

它调整教育过程参与者之间的各种人际关系,并为这些关系规定原则和规范。

8职业理想就是指人们对于未来工作类别的选择以及在工作上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

9教师职业态度,是指教师对自身职业劳动的看法和采取的行为,也就是指教育劳动态度。

10职业纪律是职业劳动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11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

12职业技能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应当具备的技术和能力,它是从事职业工作的重要条件。

是职业工作着实现工作理想、追求高尚职业道德的具体行动内容。

教师职业技能集中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教书育人活动的效果是教师职业技能的反应。

13职业作风就是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

教师职业作风就是教师在自身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

14教育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教育领域、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职业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名词解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信念:是认知、情感和一致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P22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P90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P21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点、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P52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P126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犯罪构成: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民事行为: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法人:简答题1、怎样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2、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有哪些?答: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3、如何端正人生态度?人生需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4、简述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合理调控情绪;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5、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的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7、如何努力锤炼个人品德?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加强道德修养要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8、为什么社会主义需要公共秩序?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9、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10、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关系?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11、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12、恋爱中的道德?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13、民事行为应具备的条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1. 引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

思想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内心世界的培养和发展,包括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以及人文素质的提升等。

法律修养则强调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遵守,以及对社会规范的遵守。

这两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2. 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2.1 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思想道德修养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使其在面临各种诱惑和困难时能够正确选择。

通过内心的修养,个体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提高道德素质,做一个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

2.2 促进个人内心世界的健康发展思想道德修养能够培养个体的情感、意志和智力,使个体内心世界得到全面发展。

通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个体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提高智力水平,增强自我意志。

2.3 彰显社会公民的素质和形象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个体能够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大局,并能够在社会中维护良好的形象。

3. 法律修养的重要性3.1 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法律修养使个体能够遵守并尊重法律法规,遵循道德底线,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守法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法律修养使个体具备正确的法律意识,从而能够做到对法律法规的遵守。

3.2 保护个人权益和合法利益法律修养能够使个体了解自己的权益、义务以及法律保护的范围,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及时采取合理的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合法利益。

3.3 增强社会安全感和幸福感法律修养使社会成员之间能够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使每个人在社会中感受到安全感和幸福感。

只有在社会法律得到尊重和遵守的情况下,社会才能保持稳定和安定。

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全面的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是对人内心世界的培养,使个人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法律修养则是对外部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遵守,使个体在社会中具备合法的行为准则。

思修名词解释(1)

思修名词解释(1)

绪论(2个):思想道德素质: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品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风貌,是促进个体健康成长、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

法治素养:人们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本质、运用法治思维、依法维护权利与依法履行义务的素养、修养和能力。

第一章(3个):人生目的: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的认识和回答,是人生观的核心。

人生态度: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人生价值: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章(4个):理想: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

个人理想: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追求。

社会理想:社会集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即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

第三章(5个):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时代精神: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国家安全: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描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描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描述一、课程简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环境、认识时代特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公共必修课程。

对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情操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培养法治精神。

为专业课程深入学习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更有效地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课程沿革1987年,教育部(当时的国家教委)提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要求,要求所有高校都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必修课。

1998年中央政治局专题讨论决定的“两课”课程设置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

2005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5号文件要求将这两门课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

根据教社政(2005)5号文件精神和教育部的要求,我院在2006年秋季入学的大一新生中全面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三、课程主要内容第一讲绪论一、为什么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正确的做人道理,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二)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三)从大学生现状来看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学习的必要性二、本课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教学方法第二讲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一、大学生活的新特点(一)生活环境的特点(二)学习生活的特点(三)人际关系的特点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矛盾与冲突(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二)独立感与依赖感的矛盾(三)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四)轻松感与焦虑感的矛盾(五)优越感与失落感的矛盾三、树立大学生活新理念(一)独立生活的理念(二)全新的学习理念(三)规划设计人生的理念第三讲大学生的心理调适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一)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二)心理健康的含义(三)心理健康的标准二、心理调适的主要方法(一)心理调适的关键(二)心理调适的方法第四讲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一、人际交往的作用(一)与人交往是身心健康的需要(二)与人交往是培养良好个性的需要(三)与人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必经之路(四)与人交往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二、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原则(一)交互原则(二)功利原则(三)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四)情境控制原则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一)提高完善自我,改善人际关系(二)学会交往的方法第五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人的本质(一)人的属性(二)人的本质二、协调人生基本关系(一)自我身心关系(二)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四)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三、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一)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的意义(二)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第六讲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一)个体人生价值取向须符合社会基本价值目标(二)个体的人生价值追求要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三)奋斗第七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一、道德的内涵及作用(一)什么是道德(二)道德的作用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三、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一)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四、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一)社会公德(二)职业道德(三)婚姻家庭道德(四)网络道德五、加强道德修养,促进人格完善(一)提高文明修养(二)知美丑、恪廉耻(三)慎独(四)知行合一第八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二、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三、做忠诚的爱国者(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三)增强国防观念(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第九讲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一、爱情与人生(一)爱情的真谛(二)爱情的属性二、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一)大学生爱情透视(二)大学生的恋爱道德第十讲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一、什么是法?(一)法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二)法的本质和特征(三)法的概念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一)法律部门(二)法律体系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一)法律制定(二)法律遵守(三)法律执行(四)法律适用四、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一)社会主义法治的含义(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三)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五、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提高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二)提高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第十一讲宪法法律制度一、宪法概述(一)宪法的概念(二)宪法的法律特征二、宪法的基本制度(一)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四)经济制度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公民的基本权利(二)公民的基本义务四、国家机构第十二讲民事法律制度一、民法概述(一)民法的概念与调整范围(二)民事法律体系二、合同法(一)合同的订立(二)合同的效力(三)合同的履行(四)违约责任三、物权法(一)物权法概述(二)所有权(三)担保物权(四)用益物权四、婚姻法(一)婚姻的成立(二)家庭关系(三)婚姻关系的解除五、继承法(一)继承法概述(二)法定继承(三)遗嘱继承第十三讲经济法一、经济法概述(一)经济法概念与调整范围(二)经济法律体系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消费者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二)消费者权利(三)经营者的义务(四)消费争议的解决途径和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责任三、劳动法(一)劳动法概述(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三)劳动争议第十四讲刑法法律制度一、刑法的概念与基本原则二、犯罪概述(一)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二)排除犯罪的事由(三)故意犯罪形态(四)共同犯罪三、刑罚制度(一)刑罚的体系(二)刑罚的裁量四、犯罪的种类第十五讲我国程序法律制度一、程序法律制度概述(一)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关系(二)我国主要的程序法律制度二、民事法律制度(一)诉(二)证据制度(三)普通诉讼程序四、教学方式及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着力加强实践环节,实现课程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大幅提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内容教材页码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内容教材页码表

绪论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P13-142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P17-19第一章名词解释:理想P21 信念P22 1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P36-39 2联系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P34-36第二章名词解释:爱国主义P40 民族精神P49 时代精神P52 1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P40-41 2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P43-45 3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P50-51 4 、时代精神的内涵P53-54 5 、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P56-61)第三章名词解释:世界观P63 人生观P63 人生态度P66 人生价值P73 价值观P721 、简述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涵义。

P742 、人生价值的评价方法。

P75-763 、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和个人条件。

P76-785、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P80-82第四章名词解释:道德P90 个人品德P116 道德修养P1161 、简述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要求的三个具体层次。

P1062 、联系我国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谈在大学生中进行诚信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P114-1153 、简述道德的本质P914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有哪些?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有什么现实意义?P95-98第五章名词解释:公共秩序P122 社会公德P126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P1232 、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P123-1243 、大学生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的现实意义是什么?P131-1334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P1405 、《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基本原则P144第六章名词解释:职业道德P147 爱情P164 婚姻P167 家庭P167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P1522 、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P156-1633 、结婚的法定条件P1704 、《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第七章名词解释:法律P175-176 宪法P178 法律遵守P180 法律思维方式P1971 、法律的一般含义P 1174-175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P176-1773 、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P 1994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P182-185第八章名词解释:自然人P219 法人P220 物权P221 犯罪P232 犯罪构成P2331、宪法的特征。

(完整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

(完整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1、大学的特点:○1信息的海洋,求知的殿堂○2栋梁的摇篮,良师的故乡○3是勤奋苦读放飞梦想的地方2、大学生活的变化:○1学习要求的变化:自主性、广泛性、探索性、专业性○2生活环境的变化:独立性,人际关系的多方位○3社会活动的变化:社团活动的丰富多彩。

3、如何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1确立独立生活的意识○2虚心求教、细心体察○3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当代大学生承担的历史使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挑战:○1面临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2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3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5、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1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3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4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表现6、如何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1理想远大,热爱祖国○2追求真理,善于创新○3德才兼备,全面发展○4视野开阔,胸怀宽广○5知行统一,脚踏实地7、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就是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义:1)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

2)---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1、马克思主义思想(灵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4、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科学内涵: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得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更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民族人名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大一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名词解释

大一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名词解释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生活大学:大学是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机构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理想: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世界观:是人对世界总体的看法,包括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人生态度: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里倾向和基本意愿。

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道德: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第七章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格公共生活:公共生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生活的秩序直接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质量,公共生活需要道德和法律约束、协调。

公共秩序: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职业:是指人们所从事的工作的种类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整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整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整理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1、树立新的学习理念(简答):①自主学习的理念②全面学习的理念③创新学习的理念④终身学习的理念2、确立成才目标(简答):①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②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③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④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体现3、(选择)知性统一,脚踏实地。

知行统一是和道德人格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社会主义荣辱观5、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

6、认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①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②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③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7、掌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①注重学习科学理论;②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③注重联系实际;④注重学以致用。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1、理想的含义与特征(简答、选择):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信念的含义(简答):信念是情感、认知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理想信念的作用:①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②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③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5、(选择)⑴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⑵只有实践才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6、有关立志(简答、论述):①立志当高远②立志做大事③立志须躬行7、如何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简答、论述):①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指南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指南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指南一.课程基本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两方面素质、三部分内容、五项教育”。

1.“一条主线”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本教材各章节内容都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展开,并在结束语中再次强调:当代大学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两方面素质”是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人们在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定品质。

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

法律素质,是指人们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素养和能力。

3.“三部分内容”是指思想教育内容、道德教育的内容、法制教育内容其中第一至第三章,属于思想教育内容,包括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其后两部分的前提和基础;第四章及第五、第六章部分内容,主要是道德教育的内容;第五、第六章的部分内容和第七、第八章,主要是法制教育内容。

4.“五项教育”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一个人的世界观左右着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又在人生观中被体现,道德观对价值观有着一定的约束和引导,法制观是基于道德观的客观存在和辅助。

本课程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五项教育为教学内容,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强化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

其目的在于培养高等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1.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名词解释:1、理想: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信念: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生活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生活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4、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5、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有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如何处理生命历程中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付出与收获,身与心,生与死等一系列矛盾,人们总是有所取舍,有所好恶,对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认同什么抵制什么,总有一定的标准,人生价值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

6、个人品德:是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7、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深灰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8、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点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9、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有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10民法: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1、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12、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种植民事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

13、犯罪构成:是指按照《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整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整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整理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1、树立新的学习理念(简答):①自主学习的理念②全面学习的理念③创新学习的理念④终身学习的理念2、确立成才目标(简答):①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②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③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④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体现3、(选择)知性统一,脚踏实地。

知行统一是和道德人格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社会主义荣辱观5、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

6、认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①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②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③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7、掌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①注重学习科学理论; ②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③注重联系实际; ④注重学以致用。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1、理想的含义与特征(简答、选择):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信念的含义(简答):信念是情感、认知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理想信念的作用:①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②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③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5、(选择)⑴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⑵只有实践才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6、有关立志(简答、论述):①立志当高远②立志做大事③立志须躬行7、如何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简答、论述):①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修养名词解释

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修养名词解释

1教育机智:就是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临时突发的意外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

2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三章资格和任用等条款的规定,在国有企业中从事职业教育和幼儿教育的教师,其法定身份是教师。

3教师的角色功能:从职业上看,教师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具有特殊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就把教师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叫做教师的角色功能。

4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5人道主义即人性的、人道的、文明的意思。

6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规范之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反映,同时,也是在批判、继承历史上人道主义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更高水平的人道主义。

7教育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在教育领域、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职业化”。

它调整教育过程参与者之间的各种人际关系,并为这些关系规定原则和规范。

8职业理想就是指人们对于未来工作类别的选择以及在工作上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

9教师职业态度,是指教师对自身职业劳动的看法和采取的行为,也就是指教育劳动态度。

10职业纪律是职业劳动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11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

12职业技能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应当具备的技术和能力,它是从事职业工作的重要条件。

是职业工作着实现工作理想、追求高尚职业道德的具体行动内容。

教师职业技能集中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教书育人活动的效果是教师职业技能的反应。

13职业作风就是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

教师职业作风就是教师在自身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

14教育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教育领域、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职业化”。

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修养所有名词解释整理教学内容

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修养所有名词解释整理教学内容

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修养所有名词解释整理教学内容思修名词解释●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一种特殊的素养,是人们在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特定品质,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应,包含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

●法律素质;法律素质是指人们知法、守法、用法的素养和能力,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树立必要的法律观念,拥有必要的用法护法能力,是法律素质的基本要素。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事物或思想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意义和目的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生活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目的: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人生态度:是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道德意愿。

●人生价值: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道德: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他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品德:是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的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名词解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个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法律规范是指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3、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4、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人们热爱、忠诚、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意志、信念和思想境界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

5、知识陶冶法指在思想道德修养中,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马克思注意指导下,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原理、观点。

其次,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选读相关的书籍,包括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青年学、心理学、人才学美学等,构建合理知识结构,为深入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奠定基础。

6、成文法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制定颁布,以不同等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律规范,故又称“制定法”。

7、法的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国家权力,把法律规范的规定运用到具体的主体或场合,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种行使权力的专门活动。

8、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以善恶、荣辱等观念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反映在个体身上,就是个体的道德品质,即品德。

9、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美好未来的想象和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10、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11、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一般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或指在人的各种属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属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2、信念指对某种学说、理论、思想极度信服而树立的牢固的观念。

13、自我修养自我修养,亦称修养,即通过内心的不断反思、反省、社会实践的不断磨练,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个性人格。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题纲一、名词解释1.人生理想: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和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和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4.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5.道德: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实践中,以善恶标准,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

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6.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

它是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7.竞争:是互动的双方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社会同一领域里与对方展开的竞塞争胜。

8.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而联合,为相互利益协调一致的活动。

9.法: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0.国体:国体即国家性质,是国家的阶级本质,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11.知识产权:是指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12.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13.婚姻法:是规定婚姻家庭关系以及基于这些关系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4.遗嘱继承:是指在被继承人死亡时,继承按照其生前所立遗嘱内容继承其遗产的法律制度。

15.劳动教养:是指对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但尚不够给予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一种措施。

16.行政拘留:是一种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人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手段。

思修名词解释大全

思修名词解释大全

1、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仰、和传统习惯来维系,是人们的心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2、法律是有国家制定和认可并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和规范的总和;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其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通过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实行阶级专政的工具;3、理想是指人们在实践中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4、信念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且身体力行的态度和精神状态;它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5、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刚请;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6、社会关系是人们生存所依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7、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处于完好状态;8、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接触,并且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影响,对社会生活发生作用的过程;9、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10、人生观是世界观组成的部分;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决定了人生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对待生活的态度;11、人生目的:人在人生时间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指向和追求;12、人生态度: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13、人生价值:人的生活实践,对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14、公共生活:人们以公共场所为主要领域,进行的一系列活动;15、公共秩序:通过一定的规范,使公共生活处于一种有序化状态;16、社会公德:全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17、职业道德: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涯中应当遵循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18、家庭美德:一定的社会或阶级根据其总的道德要求制定的,调节人们在家庭生活方面的关系和行为的道德准则;19、爱情:是指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20、道德品质:道德品质也称品德或德性;它是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21、国体:即国家的性质、国家阶级和本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22、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治理统治这个国家,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3、公民: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24、法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25、民事法律行为:公民或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26、法定继承:依据法律规定对遗产进行的继承;27、遗嘱继承:根据遗嘱的内容对遗产进行的继承;28、代位继承: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被继承人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替被继承人的子女继承其应继承的份额;29、故意犯罪:明知行为危害社会,希望或放任结果发生;30、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由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轻信而导致结果发生;31、正当防卫: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32、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行为造成的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33、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以法律为重要依据和手段治理国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治理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34、以德治国: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以社会主义道德为重要依据和手段来治理国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奠定重要的道德基础35、首因效应特定条件下首先映入认知者眼帘的信息在形成印象时占有优势地位初次对人的知觉所形成的印象往往最鲜明最牢固对以后的人际知觉及人际交往产生深刻的影响36、投射效应是指内在心理的外在化即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强加于人认为他人也和自己一样37、社会报复在人际交往中一方自认为受委屈被羞辱甚至是情感人格被伤害时所产生的反击心理38、道德意志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39、学习道德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以是否遵守学习纪律为评价标准并依靠人们内心观念和社会舆论维系调节学习行为的各种心理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40、道德义务实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通过社会风尚习惯舆论和良知的约束或引导而形成的是依靠人的内心信息自觉履行的道德责任41、良心:个人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深刻的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个人意识中各种道德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42、道德境界个人在道德方面所变现出来的觉悟水平即人们从一定的道德观念出发在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关系中所形成的一定的觉悟水平及其思想感情和精神情操43、立法:特定的国家机关在法定职权内按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认可法律规范的活动44、法律体系: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根据不同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的不同归分为若干法律门类并由这些法律门类及其所包括的不同法律规范形成相互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45、行政法规:是由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在其职权范围内指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其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46、法律效力:是指法律规范生效的范围一般包括法律规范的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三方面即在什么时间什么范围对什么人适用47、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心理情感知识和观点的总和是社会一时的一种包括法律感性认识和法律理性认识48、违法:社会组织或者公民由于主观上的过错所实施的危害社会依照法律应当追究责任的行为表现为超越法定权限或者属于履行法定义务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49、法律制裁:国家专门机关罪违法行为人依照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而对其人身或者财产才去的强制措施是国家保证法的实施的基本方式50、市民社会:介于公民与国家之间由公民自愿参加以自治为基础的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领域具体体现为许多性质不同的独立于政府的社会团体所公共组成的社群51、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该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果的社会组织52、行政机关:是指按照宪法典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依法行驶国家行政权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机关53、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利针对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做出的能够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54、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他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55、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实施的一种行政制裁56、行政强制:是指行政机关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对相对人的人身或财产予以强行处置的行为57、行政复议:是指行政复议机关对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认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基于申请而予以受理审查并作出相应决定的活动58、行政奖励: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目的对严格遵守行政法规并作出一定成绩的相对人给予精神鼓励或物质奖赏的行政行为59、行政诉讼:是现代国家决定行政争议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推行行政法治的总要法律制度也是对行政行为实施法律就记得主要机制60、民法:是指调整作为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61、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62、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能够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63、著作权: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对文学艺术和科学等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64、专利权:是指专利主管机关依照专利法授予专利所有人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的对该专利的专有权65、商标权:又称商标专有权是指商标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有效期内对其注册商标享有专利权66、犯罪:就是违反刑法规定并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67、民族精神;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68、时代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69、人生环境: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70、法律思维方式: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取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修名词解释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一种特殊的素养,
是人们在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特定品质,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应,包含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

●法律素质;法律素质是指人们知法、守法、用法的素养和能力,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
树立必要的法律观念,拥有必要的用法护法能力,是法律素质的基本要素。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
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事物或思想坚
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
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价值取
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意义和目的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生
活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目的: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
是人在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人生态度:是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道德意愿。

●人生价值: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道德: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他通过社会舆论,传统
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品德:是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
惯。


●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的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道德要
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公共秩序:是在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状态。


●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遵守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
则。

●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
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

性爱,理想和责任是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




●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反应特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
件下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法律权利:人们可以依法作或不作,可以依法要求别人作或不作一定行为。





●法人: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
组织。

●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
系的协议。



●知识产权:是人们对于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
利,他主要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步
伐侵害,而采取的终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伤的是正当防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