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选讲伤寒杂病论
中医经典案例选讲
![中医经典案例选讲](https://img.taocdn.com/s3/m/f5a03f76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ae.png)
中医经典案例选讲
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千金方》:
患者为一个13岁的男孩,感受风寒,出现高热,头痛,咳嗽,咽痛等症状。
医生使用了张仲景的经典方剂“桂枝汤”进行治疗。
患者在服用该方剂后,体温逐渐下降,症状减轻,恢复了健康。
这个案例说明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方剂在治疗风寒感冒方面的有效性。
2.孙思邈《千金要方》中的《清宫后方》:
这是孙思邈治疗产后虚寒的经典方剂。
患者为一位产后体虚,面色苍白,无力气等症状的女性。
孙思邈使用了一味草药煎汤,服用后患者的体力逐渐恢复,面色也变得红润。
这个案例说明了孙思邈的方剂在治疗产后虚寒方面的疗效。
3.钟子期《类经》中的《小柴胡汤》:
这个案例是关于治疗郁证的经典方剂。
患者为一个40岁的男性,出现胸闷,胁肋部疼痛,情绪烦躁等症状。
针对患者的病情,医生使用了钟子期的方剂“小柴胡汤”进行治疗。
患者服用后,症状逐渐减轻,情绪也得到了改善。
这个案例说明了钟子期的方剂在治疗郁证方面的疗效。
以上是几个中医经典案例的选讲,这些经典案例都展示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独特性,还证明了中医方剂在多种疾病中的疗效。
这些经典案例能够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技能。
因此,学习和掌握这些经典案例对于中医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伤寒杂病论》实践病案3例
![《伤寒杂病论》实践病案3例](https://img.taocdn.com/s3/m/22db66cd89eb172ded63b7f9.png)
热入里 ,与下焦瘀血相交所形成 的太阳蓄血证 ,治则先小发
其 汗 以 解 表 。处 方 :桂 枝 1 g,芍 药 1 g,甘 草 6 O 5 g,生 姜 1 g,黄 芪 1 g,大 枣 1 O O 2个 。每 日 l剂 ,分 3次 服 ,药 后
汤。例 3依据伤 寒论 1 4条( 阳病六 七 日,表证仍 在 ,脉 2 太
微 而沉 ,反 不 结 胸 ,其 人 发 狂者 ,以热 在 下 焦 ,少 腹 当硬 满 , 小 便 自利 者 ,下 血 而 愈 。所 以 然者 ,以 太 阳 随经 ,瘀 热在 里
黄肌瘦 、少 气懒言 、颧红 目赤 、烦躁不安 ,诉 大便 七八 日一 次 、排便 困难 ,按其腹 满而硬 , 弦 ,舌暗苔黄 厚而干 。患 脉 者诉治疗 时多用各种 抗生素( 体不详) 具 治疗 。日甫潮 热,腹 硬便难 , 烦躁 脉弦 ,苔厚而干 阳明腑实证具 ,面黄肌瘦 、少
气 懒 言 乃发 热 日久 伤 津 伤 气 而 致 。遂 拟 大 承 气 汤 两 剂 , 日 每 1 ,分 3次 服 ,先 去 其 实 。处 方 :大 黄 1 g,芒 硝 6 剂 O g,枳 实 1 g,厚 朴 l g O 2 。因 恐 其 虚 不 耐 攻 ,嘱 其 于 欲 大 便 时 服 人
II 热米粥一碗 , II 待周身微汗出则停药 。两剂后遍身微汗出 , 自感身轻 ,无发 热恶寒 、头项僵 痛症状 ,脉弦 ;但仍 于每天 下午发 热至 3 ℃,大便已有 8日未行 。 拟处方 :桃仁 lg 8 再 0、 大 黄 lg、芒硝 6 、桂枝 1g、甘草 6 。日一 剂分三次服 , O g O g
故 也 ,抵当汤主之 。进行 用药。依 仲景之法用药 ,实如药 中 )
伤寒杂病论书详解
![伤寒杂病论书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2f968923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70.png)
伤寒杂病论书详解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经典之一,其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对于各种疾病的看法和治疗方法,对于中医理论的研究、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我们将结合伤寒杂病论中的典型范例,重新整理其书中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伤寒杂病论的典型范例——“太阳病论”“太阳病论”是伤寒杂病论中的一部分,也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篇文章。
它以“三日不解为重症,五日不解为疑难”为基本分界点,分为“伏冷篇”、“汗法解篇”、“寒热厥逆篇”、“里证篇”、“痹论”、“疟论”等六个篇章。
文章通过对太阳病的病程、病机、辨证、治疗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二、伤寒杂病论的病理特点伤寒杂病论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病机复杂,多为外邪入侵导致:伤寒杂病论中提到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外邪入侵人体所导致的,而且导致病变的外邪也各有不同,例如风、寒、湿、燥等。
而一旦外邪侵入人体,就会导致病机复杂。
2.病情各异,辨证难度大:伤寒杂病论中所涉及的疾病病情各异,治疗方法也因病情不同而不同,因此辨证难度很大,需要对症下药。
3.寄托了中医理论的重要思想:伤寒杂病论不仅是一部关于疾病及其治疗的实践经验总结,也寄托了中医理论的重要思想,例如“治病必求于本”、“辨证论治”等等。
三、伤寒杂病论的治疗方法伤寒杂病论在治疗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中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即在治疗疾病时要根据病情进行辨证,对症下药,这是中医治疗的核心。
2.药物治疗:伤寒杂病论中对于药物的应用有着特别的强调。
例如,对于太阳病的治疗,文章中提到了桂枝加芍药汤等经典方剂,这些方剂在中医临床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3.其他治疗方法:伤寒杂病论中还提到了一些其他治疗方法,例如针灸、艾灸等,这些方法在中医治疗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四、结语伤寒杂病论作为一部较为权威的中医经典,对于中医理论的发展与推广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重新整理和梳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为中医学者的临床实践提供重要的指导。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https://img.taocdn.com/s3/m/428ea5ca4b73f242326c5fd0.png)
伤 寒 杂 病 论汉 张仲景桂林古本,即经后人完整修订过的版本,修正了原 本中因传抄致误的地方,并作了少许增加,包括有杂病部分,对于入门学习伤寒的后辈,此本甚佳.本书是在桂林古本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并附录了一些古中医常识和内经的几篇重点原文,以便学习Kf701 排版整理 已丑年丁卯月于合肥内容目录伤 寒 杂 病 论 (1)平脉法第一 (3)平脉法第二 (6)六气主客第三 (10)伤寒例第四 (11)杂病例第五 (17)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18)伤暑脉证并治第七 (21)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23)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24)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 (26)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27)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2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39)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45)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51)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52)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5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57)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62)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64)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66)辨疟病脉证并治 (68)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68)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70)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 (76)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78)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79)附录 河图洛书 (84)附录 天十地支五行 (84)附录 易卦 (85)附录 主客相得 (85)附录 十八反 十九畏 (86)附录 方药用量转换 (86)附录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86)附录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87)附录 阴阳离合篇第六 (88)附录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89)附录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99)平脉法第一【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
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
气独胜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https://img.taocdn.com/s3/m/e4cd35200b4c2e3f572763ed.png)
第1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2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3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4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5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6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7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8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9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0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第11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第12章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第13章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第14章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第15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第16章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第17章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第18章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第19章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第20章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第21章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第22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23章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第24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25章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第26章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第27章 呕吐哕下利病脉第28章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第29章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 第30章 妇女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第31章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第32章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1(第1条~第30条)(原条文序号以明·赵开美复刻宋本为蓝本)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讲解:后世称本条为太阳病提纲证,即太阳病的纲领,概括了太阳病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必须有这样的特征。
太阳病不是一个类似于现代“肝炎”、“肺炎”这样具体的病,虽然叫做太阳病,却不是指一个具体病说的,是说只要具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组症状的,都叫太阳病。
平常见到的感冒、流感、伤寒、瘾疹,一开始发作都有这种症状,具备这种特征的病症都叫太阳病,按照太阳病的方法治疗,是不会错的。
脉浮,即脉向外浮出,就是浅在动脉充血,实际不是病后血液增加,而是水分体液增加。
尤其是头项部,充血更加厉害,“强”有两解,一种说法读qiang,是板硬强直之意。
一种说法读jiang,是僵硬的意思。
仲景是河南南阳人,现在河南人形容身体某个部位僵硬不适时,还说某某部位强(qiang),可见“强(qiang)”确是河南方言。
辨证论治的经典例子
![辨证论治的经典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68cc35ac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aa.png)
辨证论治的经典例子辨证论治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一种基本思想,其目的是根据病的性质、病的原因,进行恰当的治疗。
辨证论治的经典例子有:一、《伤寒论》中的沾酒案例。
沾酒案例出自于《伤寒杂病论》,出现于《证候》一书中。
这个案例描述了一名病人因饮用入肝洋地黄而出现烦躁、躁动、热病等症状,令当时的医药界没有办法确定病因和把握病机。
擅长辨证论治的岳武穆大夫给出了判断:因饮用入肝洋地黄,故病因可辨,根据大病五行证候分析,认为,这是属于寒偏证,所以既有寒毒,形成热毒,故躁动及烦躁之症,以破散寒毒、祛除热毒为正当之策,切忌用湿药加重寒毒,贻害无穷,才能明辩其病机,正确治疗。
二、《内经》中的头痛案例头痛案例出自《内经》,其中病人的症状是因消食不节,忽而大量食用鱼肉而引起的。
根据现代的病理学研究,这是因食物中的蛋白质及脂肪太多造成的肝脏负担过大,结果导致头痛发作。
擅长辨证论治的房玄龄给出了判断:根据大阴虚证之证候分析,认为,鱼肉脂肪太高,使病情发展严重,正当之策乃除苦中兴甜,止药名取其甜,即偏重温、滋的药物,以滋养阴润之金,和血行络,以营证候,使大小有定.所以,悬霞散、牡丹皮、黄芩等温滋药品能发挥其作用,消除病根,改善病由,以此达到治病的目的。
虚汗案例原由案例主诉:一男性病患因贫血而出现头晕加剧、早汗,皮肤干燥等症状。
传统医学认为,头晕是肝脏虚弱,输血不畅所致,而早汗是元气虚弱,滋补不足造成的。
擅长辨证论治的王腾大夫给出了辩证判断:根据大病血行证候分析,认为,这是虚汗证,]=由肝脏虚弱的病因,临床体征中虚有贫血,早汗多是是元气虚弱、滋补不足而发,正确的治疗方式即偏重补血补气的药物,尤以麻黄、芍药的补血滋补、阿胶的滋补元气,加以小剂量的温疫药,全身血补者能够改善病情,达到痊愈之功效。
伤寒杂病论医案分析题库
![伤寒杂病论医案分析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817f7a7e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65.png)
伤寒杂病论医案分析题库
医案
李某,男性,年四旬余,昆明市人。
患痰饮咳喘病已八、九年,经中、西医屡治未愈。
诊其脉左弦右滑,两尺弱,心脉细短,肺脉滑大,按之则空,舌苔白滑而腻,面色青黯,目下浮起如卧蚕。
咳痰气喘而短,胸闷痰滞,头疼目眩。
食少无神,畏食酸冷,渴喜热饮而不多,小便短赤,咳时则遗。
入夜难眠,行卧惟艰,值阴雨天寒尤甚。
处方
附片20克,北细辛4克,麻茸3克,干姜15克,法夏15克,五味子1.5克,甘草3克。
次日复诊。
昨服一剂,头疼、咳痰稍减,痰较易咯,乃照原方加倍分量。
服后痰多咳吐如涌,胸闷减,喘息较平。
服二剂后,头痛若失,喘息平其大半。
服三剂后,稍能食,行卧已较轻便,唯痰多,气仍短,小便转长而色仍赤。
盖湿痰饮邪得阳药运行,在上由咽喉气道而出,在下则随小便而去,乃病退之兆。
仍照前方加减治之。
伤寒杂病论伤寒例第四
![伤寒杂病论伤寒例第四](https://img.taocdn.com/s3/m/875c12b4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81.png)
伤寒杂病论伤寒例第四伤寒,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传染病,以高热、头痛、四肢酸痛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它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伤寒的病理、症状、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探讨。
伤寒最常见的病理表现是发热,通常持续数日不退。
伤寒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伤寒杆菌的患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给他人。
伤寒杆菌经口或呼吸道进入人体,感染后会在肠道内繁殖,从而引起发病。
伤寒杆菌主要侵犯脾、肠、淋巴组织等部位,尤其是肠黏膜。
伤寒的症状多样化,初期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咽喉痛、纳差等。
随着病情的发展,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伴有持续性头痛与全身不适感。
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严重的伤寒病例中,患者可能出现神志不清、肠出血、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死亡。
伤寒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休息和营养支持。
常用的药物有氯霉素、丙氧西林、头孢菌素等。
氯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对伤寒杆菌具有很好的杀菌作用。
丙氧西林和头孢菌素则是常用的抗生素,可以有效抑制病原体的生长。
此外,患者还需卧床休息,加强营养摄入,保持水分平衡,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预防是控制伤寒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主要包括提高个人卫生意识,保持室内清洁,加强饮食卫生,避免生食和野味的摄入。
此外,及时接种伤寒疫苗也是预防伤寒的有效手段。
疫苗能够激发机体产生抗体,增强免疫力,提高对伤寒的抵抗能力。
总之,伤寒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威胁。
对于伤寒的病理、症状、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了解,对于预防和控制伤寒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持续的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相信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伤寒的传播。
</div>。
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典故解读
![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典故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1102e4d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bf.png)
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典故解读伤寒杂病论是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这本经典中,有一些典故深入人心,对于我们理解其中的医学思想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典故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医学原理。
一、吕氏鼽衄案例在《伤寒杂病论》中有一则鼽衄案例,即患者鼻子出血不止。
吕洞宾通过让患者吃小米酒平服,最终使患者康复。
这一案例告诉我们,对于一些病症,中医注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吕洞宾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了适合他的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思想在现代中医临床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二、顾氏镇痛法顾氏镇痛法是伤寒杂病论中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法,用来治疗腹痛。
该方法是以顾氏为名,因为他具体实践并总结了这一方法的疗效。
顾氏镇痛法主要是通过按压患者的耳廓来缓解腹痛。
这种方法在伤寒杂病论中被称为"针法",并被认为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治疗手段。
这一方法的提出,为中医的腹痛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打造了一个治疗腹痛的经典典故。
三、严氏麻沸散案例伤寒杂病论中的严氏麻沸散案例是非常著名的。
案例中,一个患者热到了38度,严医生通过使用麻沸散降温成功。
这一案例告诉我们,降温对于病症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而麻沸散作为伤寒杂病论中常用的药物,具有较好的降温作用。
这个案例的成功反映了中医对于疾病的敏感性和治疗方法的准确性。
四、冲方降热伤寒杂病论中的冲方降热方法是治疗高热病症的关键方法之一。
冲方降热通过使用大黄和芒硝等药物来引导体内的湿热向下排出,以达到退热的效果。
冲方降热方法在伤寒杂病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疗效显著。
这一方法的成功应用,深刻地揭示了中医的治疗思路和治疗方法。
五、神农尝百草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引用了神农尝百草的典故。
神农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农学家和药学家,他尝试着吃下各种植物,找到了一些对人体有益的作用的草药。
这一典故告诉我们,在古代,药学和农学是密切相关的,而且草药对于人类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https://img.taocdn.com/s3/m/09c0abc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75.png)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饺,是中国传统节庆的⼀种重要⾷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它的起源,流传着⼀段充满正能量的故事,故事的主⼈公便是东汉的神医张仲景,他也是《伤寒杂病论》的创作者。
东汉末年,当时的统治者⽐较昏庸,百姓的⽣活⽐较困苦。
隆冬时节,百姓⾐不蔽体,很多⼈被冻伤,⽿朵都冻烂了。
张仲景看在眼⾥,急在⼼上。
为了救济⼀⽅百姓,他命弟⼦把⽺⾁和⼀些驱寒药材在锅⾥炖好,然后捞出来切碎,⽤⾯⽪包成⽿朵的样⼦,称之为“娇⽿”,煮熟后分给百姓。
百姓吃了娇⽿,喝了煮娇⽿的药汤,不但填饱了肚⼦,冻伤的⽿朵也被治愈了。
后来⼈们回家后也模仿张仲景制作娇⽿,最初的药物变成了⽇常⾷物和节令的必需品,名字也渐渐变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饺⼦”。
⾄今在河南南阳⼀带仍有“过年不端饺⼦碗,冻掉⽿朵没⼈管”的民谣,⽽那⾥正是张仲景的故乡。
关于张仲景的⽣平,历史上记载的不多,只知道他⽣在东汉末年的荆州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和曹操、刘备、华佗这些三国著名的⼈物是同⼀时代的⼈。
在他的《伤寒杂病论·原序》记载他⽐较欣赏古代的神医扁鹊,可见他对医学肯定有着天⽣的爱好。
他的从医还跟三国的⼀位“神⼈”何顒有关。
何顒的“特异功能”是看⼈⽐较准,⽐如在曹操还是个少年浪⼦的时候,他就说此⼦将来能成⼤器,后来发⽣了什么,不⽤说⼤家都知道了。
那时候,很多⼈都去拜访何顒,请他来预测下⾃⼰的未来。
少年的张仲景也去了,经过⼀番交谈,何顒下了断语:“君⽤思精⽽韵不⾼,后将为良医。
”⼤意是说,张仲景善于思考,深思熟虑,处事稳重,⾔不张狂,这具备了神医的基本素质啦。
是预测也好,是暗⽰也罢,这让张仲景在医学的道路上⾛得更加坚定了。
后来,张仲景拜名医张伯祖为师学习医学,没⽤多久,他的医术就超过了⽼师。
后来,在洛阳,张仲景邂逅何顒,后者更是对他刮⽬相看,认为他的医术确实已经⾼过他的师⽗了。
被何顒两次夸奖的张仲景的名声远播,连朝廷也开始注意他了,后来被乡⾥的名⼈推荐到朝廷做官,官最⼤做到了长沙太守。
伤寒杂病论 (2)
![伤寒杂病论 (2)](https://img.taocdn.com/s3/m/f31172e0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46.png)
伤寒杂病论简介《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家张仲景创作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也是中医学中较早关于伤寒及其他杂病的系统论述之一。
该书收录了伤寒及伤寒后遗症、外感寒热及其他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方剂,对传统中医治疗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伤寒杂病论》进行分析和介绍。
一、《伤寒杂病论》的历史背景《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疾病肆虐。
张仲景在此背景下,通过对学术和临床的研究,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并创新地提出了以发汗、解表为主要治疗方法的理论。
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伤寒杂病论》共分六篇,包括:“伤寒论”、“金匮真言论”、“金匮要略论”、“金匮要略别解论”、“金匮要略辨病论”和“金匮要略解析论”。
其中,“伤寒论”是全书的核心篇章,主要介绍了伤寒的病因、病机、病理和治疗方法。
其他篇章主要涵盖了其他杂病的诊断和治疗。
三、《伤寒杂病论》的理论特点《伤寒杂病论》以表里辨证为基础,强调辨别外邪入侵与内脏病变的关系,并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张仲景通过对病因、诊断、治疗和方剂的详细介绍,使其理论更为系统和完整。
同时,他提出了“相反相成”、“表里相关”、“上下相随”的理论,这些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伤寒杂病论》的影响与价值《伤寒杂病论》的影响和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它对后来的医学著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医学的瑰宝之一。
其次,它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对后世医师的医术提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此外,该书方剂丰富多样,为后世的方剂研究和临床运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五、《伤寒杂病论》的现代意义虽然《伤寒杂病论》成书已有数百年之久,但其中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至今仍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现代医学通过对传统中医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发现一些传统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和现代医学原理相符合。
因此,在对疾病的治疗和防治方面,我们仍可以借鉴《伤寒杂病论》中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国医大师医案
![国医大师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3d0604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0f.png)
国医大师医案国医大师医案:张仲景治疗伤寒之案例概述:张仲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医圣,其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介绍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两个典型医案,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医学思想和治疗方法。
医案一:桂枝汤证患者症状:发热,恶寒,头痛,身体疼痛,干呕,脉浮紧。
诊断:太阳病桂枝汤证。
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用药分析:桂枝汤中,桂枝为主药,具有解肌祛风、温经散寒之功效;芍药为辅药,具有养血敛阴、缓急止痛之功效;生姜和大枣则能调和营卫。
全方合用,可达到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温经散寒、养血敛阴的功效。
医案二:麻黄汤证患者症状: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
诊断:太阳病麻黄汤证。
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处方: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用药分析:麻黄汤中,麻黄为主药,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桂枝则能助麻黄解表散寒;杏仁则能宣肺平喘;甘草则能调和诸药。
全方合用,可达到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总结:张仲景的这两个医案,展示了他的临床经验和医学思想。
他非常重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运用,强调根据不同的症状和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同时,他还非常注重药物的配伍和运用,每一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功效,需要合理搭配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这两个医案也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不同的证候选用不同的方剂和药物进行治疗。
这些思想和原则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这两个医案也反映了古代中医对于外感疾病的诊治方法。
在外感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中医强调调理营卫、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等方法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这些方法不仅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因此,这两个医案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医对于外感疾病的诊治方法和原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这两个医案也展示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理念。
在中医看来,每一个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特点都是不同的,因此需要针对每一个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伤寒杂病论3
![伤寒杂病论3](https://img.taocdn.com/s3/m/3089fd31580216fc700afd11.png)
伤寒杂病论4伤寒杂病论卷三》●六气主客第三●伤寒例第四●杂病例第五六气主客第三①问曰。
六气主客何以别之。
师曰。
厥阴生少阴。
少阴生少阳。
少阳生太阴。
太阴生阳明。
阳明生太阳。
太阳复生厥阴。
周而复始。
久久不变。
年复一年。
此名主气。
厥阴生少阴。
少阴生少阳。
少阳生太阴。
太阴生阳明。
阳明生太阳。
太阳复生厥阴。
周而复始。
此名客气。
②问曰。
其始终奈何。
师曰。
初气始于大寒。
二气始春分。
三气始于小满。
四气始于大暑。
五气始于秋分,终气始于小雪。
仍终于大寒。
主客相同。
其差各三十度也。
③问曰。
司天在泉奈何。
师曰。
此客气也。
假如子午之年。
少阴司天。
阳明则为在泉。
太阳为初气。
厥阴为二气。
司天为三气。
太阴为四气。
少阳为五气。
在泉为终气。
卯酉之年。
阳明司天。
少阴在泉。
则初气太阴。
二气少阳。
三气阳明。
四气太阳。
五气厥阴。
终气少阴。
戌辰之年。
太阳司天。
太阴在泉。
丑未之年。
太阴司天。
太阳在泉。
寅申之年。
少阳司天。
厥阴在泉。
己亥之年。
厥阴司天。
少阳在泉。
其余各气。
以例推之。
④问曰。
其为病也何如。
师曰。
亦有主客之分也。
假如厥阴司天。
主胜。
则胸肋痛。
舌难以言。
客胜。
则耳鸣。
掉眩。
甚则咳逆。
少阴司天。
主胜。
则心热。
烦燥。
肋痛支满。
客胜。
则鼽嚏。
颈项强。
肩背瞀热。
头痛。
少气。
发热。
耳聋。
目瞑。
甚则跗肿。
血溢。
疮暗。
喘咳。
太阴司天。
主胜。
则胸腹满。
食已而瞀。
客胜。
则首。
面。
跗肿。
呼吸气喘。
少阳司天。
主胜。
则胸满。
咳逆。
仰息。
甚则有血。
手热。
客胜。
则丹疹外发。
及为丹熛。
疮痬。
呕逆。
喉痹。
头痛。
嗌肿。
耳聋。
血溢。
内为瘛疭。
阳明司天。
主胜。
则清复内余。
咳。
衄。
嗌塞。
心膈中热。
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金居少阳之位。
客不胜主也。
太阳司天。
主胜。
则喉嗌中鸣。
客胜。
则胸中不利。
出清涕。
感寒则咳也。
厥阴在泉。
主胜。
则筋骨徭并。
腰腹时痛。
客胜。
则关节不利。
内为痉强。
外为不便。
少阴在泉。
主胜。
则厥气上行。
心痛发热。
膈中众痹皆作。
发于胠肋。
白色汗不藏。
四逆而起。
客胜。
则腰痛。
解析《伤寒杂病论》传世之书:18种汤方和治疗案例
![解析《伤寒杂病论》传世之书:18种汤方和治疗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02aec06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4.png)
解析《伤寒杂病论》传世之书:18种汤方和治疗案例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传世之书、济世之作。
若然引申触类,可用于临床遇到的种种疾病。
其不仅是治外感之祖,亦为治杂病之宗,冠心病一症,虽为现代病名,然仲景之书对其病因病机早已阐述,其法其方用于冠心病,莫不效如桴鼓。
下面谈谈仲景方在治疗冠心病方面的运用。
(1)小柴胡汤案病例:胡某,男,49岁。
近6周胸痛阵作,失眠、多梦、心烦易怒、心悸、情绪抑郁、舌质淡红、脉数。
心电图:Ⅱ、Ⅲ、aVF、Vl-V5导联ST段水平下移O.lmv- 0.2mvo冠脉造影,前降支近端狭窄85%,右冠脉远端狭窄60%。
西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痛。
中医诊断:胸痹,心痛。
治法:疏利三焦,调整枢机。
方药:小柴胡汤:柴胡10克、黄芩10克、生晒参15克、制半夏15克、大枣10枚、生姜5片、郁金10克。
服药7剂后,胸痹痛好转,烦躁易怒,上方加白芍15克、薄荷10克。
服30剂后情绪抑郁、烦躁、失眠、多梦、心悸明显改善,胸痛未作。
体会:《伤寒论》谓:“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
”本例胸痛阵作,胸闷、失眠、多梦、心烦、心悸、情绪抑郁,为三焦郁阻、气机失调,失降不利、气血郁滞。
用柴胡汤疏利三焦,调整枢机,通畅气机,谐和升降。
方中柴胡以疏肝行气,疏利三焦,引清气上升,黄芩清火,除烦热,清里热,利胸膈逆气;半夏能开结化痰,降逆气,除饮,散水气,豁浊气;生姜和胃降逆;人参能补久虚,以扶正逐邪,补中气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加姜、枣助少阳生发之气。
本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疏利三焦,宣通内外,调达气机,故服上方胸痛心悸平而病愈。
(2)半夏泻心汤案病例:蔡某,男,52岁。
胸闷痛反复5年,加重2周,心悸,脘痞,恶心,气逆,舌淡红,苔黄厚腻,脉弱。
伤寒杂病论伤寒例第四
![伤寒杂病论伤寒例第四](https://img.taocdn.com/s3/m/12e14f3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42.png)
伤寒杂病论伤寒例第四伤寒例第四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斗指寅。
惊蛰二月节斗指甲,春分二月中斗指卯。
清明三月节斗指乙,谷雨三月中斗指辰。
立夏四月节斗指巽,小满四月中斗指巳。
芒种五月节斗指丙,夏至五月中斗指午。
小暑六月节斗指丁,大暑六月中斗指未。
立秋七月节斗指坤,处暑七月中斗指申。
白露八月节斗指庚,秋分八月中斗指酉。
寒露九月节斗指辛,霜降九月中斗指戌。
立冬十月节斗指干,小雪十月中斗指亥。
大雪十一月节斗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斗指子。
小寒十二月节斗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斗指丑。
二十四节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也。
十陰十陽十大论云:春气十温十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
触冒之者,则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病者,以其最盛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十温十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十温十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十温十十热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十温十。
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
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
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
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十温十。
冬十温十之毒,与伤寒大异,冬十温十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十陽十气,发其冬时伏寒,变为十温十病。
王叔和病案中医典故解读典型病例的诊治经验
![王叔和病案中医典故解读典型病例的诊治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93a35f33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ab.png)
王叔和病案中医典故解读典型病例的诊治经验王叔,字德平,是一位优秀的中医师。
他常常通过病案中的典故来解读典型病例,从而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
下面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介绍王叔的病案解读过程和他在诊治中的经验。
案例一:头痛欲裂病例描述:一位女性患者,年近四十,常常头痛欲裂,伴有头晕、心悸等症状。
她曾经去过多家医院求医,但效果不佳。
王叔通过查阅相关的典籍,发现了《伤寒杂病论》中的典故“桂枝汤解肌苦,芍药汤解肌过”。
他得出结论,患者的头痛可能是由于肌肉紧张造成的。
于是他给予患者一副以桂枝杏仁汤为基础的中药方,同时结合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头痛症状明显缓解,心情也有所改善。
王叔在此案例中的经验是通过典故与实际病例相结合,能够更准确地分析病情,并给予合理的治疗方案。
案例二:消化不良病例描述:一位中年男性患者,饮食后常常感到脘腹胀满、食后不消化等症状。
他之前服用过西医药物,但症状仍然存在。
王叔参考了《医宗金鉴》中关于消化不良的典故,发现有一对应于该患者病情的典故。
他断定患者的消化不良可能是由于脾胃虚弱引起的。
他给予患者一副以养胃法为主的中药方,并推荐患者改变饮食习惯,少吃油腻食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调理,患者的脘腹胀满等症状明显减轻,消化功能有所恢复。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叔通过典故的应用,能够更精准地确定患者的病因,并给出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
案例三:失眠困扰病例描述:一位年轻女性,经常失眠,夜晚难以入睡,白天易疲倦无精神。
王叔找到了《素问·太阴阳明论》中关于失眠的典故,其中提到病人睡觉时不思议事,他根据这个典故推测该患者可能是因为心神不宁导致失眠。
他采用了以养心安神的中药方,并结合适当的按摩疗法和心理疏导进行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改善,白天精神饱满。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叔通过对典籍中的典故的应用,能够更准确地找到患者失眠的原因,并给出具体的治疗方案。
《伤寒杂病论》方临床验案三则
![《伤寒杂病论》方临床验案三则](https://img.taocdn.com/s3/m/401c9a09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c3.png)
《伤寒杂病论》方临床验案三则
崔俊英;孙喜稳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
【年(卷),期】2008(039)007
【摘要】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成《伤寒杂病论》。
仲景虽制方不多,但立法精当,组方严谨,遣药微妙,后世称之为“经方之祖”。
其后世众多医家将其方辨证运用,每每桴鼓相应。
笔者崇仲景之学,尊仲景之旨,从医多年,多将其方用于临床,屡收良效。
现将验案三则介绍如下。
【总页数】2页(P45-46)
【作者】崔俊英;孙喜稳
【作者单位】河南省范县中原油田第二社区管理中心医院,范县457532;河南省范县中原油田第二社区管理中心医院,范县4575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
【相关文献】
1.六味地黄丸方治疗肾小球肾炎验案三则 [J], 欧阳晃平
2.金保方治疗男性阴痛验案三则 [J], 王志强;林树栋;金保方
3.彭培初教授应用黏膜方治疗慢性肾炎验案三则 [J], 王怡
4.《永类钤方》补肺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验案三则 [J], 刘宁; 李青玉; 焦扬
5.国医大师熊继柏化裁运用李东垣方验案三则 [J], 杨曼芩;谢雪姣;范伏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伤寒杂病论讲解
![伤寒杂病论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885c3d6aa417866fb84a8e95.png)
《伤寒杂病论》简史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
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
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
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219年,张仲景去世。
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
在那个年代,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
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
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
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
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
《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
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王叔和与张仲景的渊源颇深,不但为他整理了医书,还为我们留下了最早的关于张仲景的文字记载。
王叔和在《脉经》序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
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之后,该书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受到医家推崇。
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
”可以想像,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让人认识了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者推向医圣的崇高地位。
张仲景去世800年后的宋代,是《伤寒杂病论》焕发青春的一个朝代。
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
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
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案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 药汤主之。(20)
【原文】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1)
• 4、阳虚水停诸证
——误汗伤脾肾之阳,水气不化
【原文】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 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65)
【原文】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
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
• 【原文】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 葛根湯主之。(32)
【原文】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 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裏不解 者,桂枝人參湯主之。(163)
——协热利(2)
——中焦阳虚兼表不解
• 3、桂枝甘草汤证 太阳误汗,心阳伤诸证
病案
• 胡梦先医案:林某,男,39岁,1960年 8月10日就诊。自诉:心悸而痛喜按,服许 多止痛药阁效,大小便正常,时有自汗出。 诊其六脉微缓,苔白滑。断为虚痛,用桂 枝甘草汤:桂枝18克,甘草9克,顿服。服 后痛即消失。 • 按语:凡痛,拒按属实,喜按局虚,又 心悸汗出,显为心阳亏虚,络脉失煦疼痛, 用桂枝甘草汤顿服,单刀直入,以振奋离 宫之阳,药少力专,果一投而中。
中医经典案例选讲
第二讲 六经兼变证
三、六经兼变证
(一)太阳兼变证 太阳中风兼证 太阳伤寒兼证
【原文】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 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15) 【原文】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
葛根湯主之。(14)
【原文】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 樸杏子湯主之。 (43)
宋老问完病情之后,看了舌象,看了脉象,给 他开了个方,两个药,焦山栀 15 克,淡豆豉 15 克。病人拿到这个方子之后说,大夫,我在你们 医院看了两、三年病了,从来没有大夫给我开这 么少的药,这行吗?我可喘得很厉害。宋老说, 你去试试吧,你去试试吧。开了七付。过了不多 会,病人又上来了,拿着两个手指提着一串,说 大夫,这七包茶叶能治我的病吗?宋老也不动声 色的说,试试吧,试试吧。 一周后,病人来了,说大夫,吃了您这个药 呢,喘呢还是喘,但是,我觉着心里痛快了。好 像那憋气的程度呢比较轻了,而且喘的那个程度 呢,你要过去我每次喘呢都要喷那个药,现在可 以不喷,忍一会儿也就过去了。
连续吃了几周之后,患者不来了。后来 在医院里,郝万山教授偶然遇到该患者, 询问才知,患者在当地自己抓药,还是栀 子豉汤,前后服用两个半月,自此不再喘。 按:栀子豉汤是治疗郁热留扰胸膈的。 如果郁热留扰胸膈,郁热扰肺的话,也可 以见到喘。患者因为走得又累又渴,喝了 大量的凉水,吃了大量的冷的食物,导致 热郁在胸膈了,不过对他说来,表现不是 烦而是喘。
太阳变证
1、栀子豉汤证 2、葛根芩连汤证
3、桂枝甘草汤证 4、阳虚饮停诸证
5、痞证
病案
患者,男,13岁,学生。2004年秋,外感发热,经输 液治疗1周,体温正常,心烦头晕,周身不适,时发呕吐, 不能上学,舌薄尖齐如刀切,色红无苔,脉数。 处以百合地黄汤合栀子豉汤:百合10克,生地30克, 栀子10克,豆豉10克,煎煮2次,混合后分2次温服,每日 1剂,并作心理开导。服2剂后,心烦、头晕大减,已不呕 吐。再服2剂,心情舒畅,继续上学去了。至今未复发。
【原文】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
骨牡蠣湯主之。 (118)
【原文】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
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主之。 (112)
医案
• 刘渡舟医案:宋先生与余同住一院,时常交谈 中医学术。一日,宋忽病心悸,悸甚而神不宁, 坐立不安,乃邀余诊。其脉弦缓,按之无力。其 舌淡而苔白。余曰:病因夜作耗神,心气虚而神 不敛之所致。乃书:桂枝9克,炙甘草9克,龙骨 12克,牡蛎12克。凡3剂而病愈。 • 按语:舌谈苔白,脉弦而缓,按之无力,阳气 虚象端露。《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 精则养神”,离宫火衰,失于潜养,神气浮越, 故病心悸而神不安宁。方以桂枝、甘草温振心阳, 龙骨、牡蛎潜镇心神,标本同治,三投而愈。
【原文】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 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20) (62)
【原文】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新加湯主之。
• 【原文】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 葛根湯主之。(31) • 【原文】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 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 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38) • 【原文】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 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 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40)
2.葛根芩连汤证 ——协热利(1)
——邪热下迫大肠
病案
• 某患,初病时证见发热恶寒,头体俱痛之证, 乃太阳病是也。径服中药一剂后发热不退,体温 高达39度,说明表邪未解遂入里化热,临床证见 下利不止,且肛门灼热,渴欲饮冷,说明其证属 “热利”证,乃表邪入里化热,热邪内迫阳明大 肠,致大肠传导失职所致。一方面,说明热邪深 入于里;另一方面,说明其政表邪未解。综上所 述,本病乃太阳阳明合病之肠热下利证,其病机 侧重于阳明里热。诊断:太阳阳明合病之肠热下 利证;葛根芩连汤证。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 15g黄芩9g黄连9g炙甘草3g水煎服)
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78)
【原文】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 梔子厚朴湯主之。 (79)
【原文】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 微煩者,梔子幹姜湯主之。 (80)
栀子配豆豉,有很好的除烦作用。虽然两味 药非常便宜,又很常见,但它们的效力却不应 忽视。老师曾给我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丹波元 简乃是日本名医,诊费也相当可观。一天诊治 一女子,诊为栀子豉汤证。丹波怜其家贫,特 不收诊费。不料其母见药只2味,又不收诊费, 以为病重,医生敷衍,大哭不肯取药。丹波闻 之,只好照收诊费,并许此病可治,母女才离 去。患者、家属皆以价贵者为良药,古今中外 皆然。
按:栀子,色赤形圆似心,豆豉色黑形似肾,两味联 用,有交通心肾之功。《中药学》言栀子清心除烦。日本 学者吉益东洞言豆豉“主治懊恼”,可见,此方为主治烦 躁的方剂。
1、栀子豉汤证 • 【原文】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 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 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 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 主之。(76) • 【原文】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 豉湯主之。(77) • 【原文】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
• 【原文】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
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
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34)
医案
• 胡献国医案:车某某,男,52岁,1984年5月6日初诊。主 诉脱肛两月余,三月前患肝硬化腹水住某院内科,经护肝、利 尿、维持水电解平衡等处理,腹水消退而出院。因便意频频, 临厕努挣而使直肠下垂。近来逐渐加剧,始则用手推后可以还 纳,以后手推也难以还纳。曾以补脾益气、升阳举陷之补中益 气汤治疗月余未见起色。诊见胸闷腹胀,烦热口苦,肢体困重, 疲乏神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边尖红,苔中心黄腻,脉 弦滑数。四诊合参,当属湿热之邪阻滞肠胃,气机升降失常所 致。治以清热化湿,疏利气机。处方:葛根30克,黄芩10克, 黄连10克,甘草5克,木香5克,麻仁15克,杏仁10克,5剂。 • 一周后复诊,患者胸闷腹胀减轻,大便通畅,便后直肠能 自行还纳。药既对证,效不更方,宗上方调理半月,脱肛痊愈。 随访一年,末见复发。 • 按语;本案患者因框患肝硬化腹水,利尿后损伤律液,使 肠道失润,大便秘结。又观其脉证,一派湿热之象,故断本案 为湿热下注,气机升降失调所致,有是证使用是方,不可落升 提中气之巢臼,经用葛根芩连汤清利肠中湿热,并加麻仁、杏 仁、木香等以润肠通便,果获良效。
郝万山讲伤寒论——宋耀志病案 某患者,过敏性哮喘两三年。每年的五一开 始发作,国庆节结束。冬天不发作,夏天发作。 中西药都用,但始终不能够让他不发作。到宋老 处求诊。 发病原因:五一劳动节游行的时候,从通县 就步行到天安门广场,头天晚上十一点就开始集 合,然后零点就开始走,走到天安门广场的时候, 走得又热又累又渴。咕咚咕咚喝的自来水是管子 的凉水啊,喝了很多,他自己怀里揣着油饼呢, 又吃了好多。结果,游行没有结束他就开始喘了。 从那以后,每年五一节开始喘,喘到国庆节为止。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67)
【原文】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 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 主之。(82)
医案
• 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54岁。主诉脐下跳 动不安,小便困难,有气从小腹上冲,至胸则心 慌气闷,呼吸不利而精神恐怖。每日发作四、五 次,上午轻而下午重。切其脉沉弦略滑,舌质淡, 苔白而水滑。乃水停下焦之苓桂枣甘汤证。疏方: • 茯苓30克,桂枝10克,上肉桂6克,炙甘草6 克,大枣15枚,用甘澜水煮药。仅服3剂,则小便 畅通而病愈。 • 按语:此证气从少腹上冲于胸,名曰“奔 豚”,乃固心阳上虚.坐镇无权,使下焦之邪得 以上犯。仲景治此有两方,若气冲而小便利者, 用桂枝加桂汤;气冲而小便不利者,则用苓桂甘 枣汤。今脐下悸而又小便困难,与苓桂甘枣汤之 证机合,用之果获捷效。
【原文】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
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64)
——发汗过多,损伤心阳,心失所养
医案
• 李白召医案:李某,女,21岁,1983年8月17日初 诊。其母代诉:年前与母吵嘴而病,开始郁郁寡欢, 不欲多言,后寐多不醒,呼之不应,或昏昏欲睡,或 语无伦次,时轻时重。多次求医诊治,屡用理气泻下 之品、病无起色,迁延至今。见患者发育正常,面容 呆板,两手交叉护胸,问其故,但言心中害怕,耳中 如物阻塞,脉浮大,舌淡苔白。病为癫疾,证届心阳 虚损。处方:桂枝45克,甘草20克,2剂,水煎。 • 服1剂,精神好转。2剂而嗜睡除,言语增,病情 稳定耳塞消失,自云如梦一场。效不更方,继服2剂, 彻愈。 • 按语:癫疾属阴,非阳药不化。本案原为肝郁, 怎奈屡经泻下,心阳必伤。证见叉手按胸,心悸耳聋, 乃桂枝甘草汤证无疑。然沉疴久病,又非重剂而不能 起,故倍增药量,功专力宏,单刀直入,效如桴鼓。 经方之妙,莫过于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