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贰 文学常识 记
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 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①碑记: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如《五人墓碑记》; ②游记:描写旅行见闻,如《游褒禅山记》; ③杂记:散文体裁,不多加议论,如《核舟记》; ④记…(事):记载人物事迹,如《记承天寺夜游》。
贰 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我会读
jiě
解 衣欲睡
suì
遂至
lè
无与为 乐 者
zǎo xìng
藻荇
héng
交横
bǎi
竹柏
贰 理解文意
堂屋的门 起身出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拟人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 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贰 理解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亮那天去了那么多人家,为啥只有苏轼“欣然起行”了?
①闲得慌,孤独无聊。 ②与月亮有着别样感情
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____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____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 玉簟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____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____张继《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____李白《月下独酌》 ……
时间:夜
起因: 月色入户
地点:承天寺
经过: 至承天寺寻怀民
人物:苏轼、张怀民 结果: 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教师用书(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教师用书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二、问题研究《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练习说明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初中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及习题
初中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及习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没有跟(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一.本文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本文选自《苏轼文集》。
(2分)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月色入户(门) 2.欣然起行(高兴)3.念无与乐者(考虑)(和) 4.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在)5.水中藻荇交横(交叉错杂) 6.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7、盖竹柏影也(表推测,大概是)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的“闲”?答: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②“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五、“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答: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4张PPT)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
名的“乌台诗案”,御史
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
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
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 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 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 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 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 这篇短文。
5.庭下如积水空明10,水中藻荇交横11,盖竹柏 影也12。
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空 明 : 形 容 水 的 澄 澈 。 在 这 里 形 容 月 色 如 水 般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
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重点字词批注译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念无与为乐者。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课文及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课文及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致辞讲话、条据书信、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课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课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一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以下是本店铺准备的一些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课文及知识点,仅供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
古今异义
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古今异义 户(月色入户): 古义:窗(门户)户; 今义:住户、人家 念(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读 盖(盖竹柏影也):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院子里; 今义:怀民亦未寝:
名词作动词,散步。
名词作动词,睡;卧。
特殊句式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 (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 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定语后置,应 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省略句 解衣欲睡: (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也”表判断)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 不 过 像 罢 了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 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 ( 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 ) 遂:遂至承天寺。 ( ) 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 终于 ( ) 至:遂至承天寺。 ( ) 到 寡助之至。 ( ) 极点 寻:寻张怀民。 ( ) 寻找 未果,寻病终。 不久 ( ) 空: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 ) 空谷传响。 ( ) 空荡荡的 )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记承天寺夜游》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原文参考译文段层精解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第①层: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
第②层:写景以抒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意境。
同时,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文学常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文章主旨】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文章仅80余字,却创建出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写作特色】1.层次分明。
从交代时间到作者的行为,到写景,再到抒情点题,脉络清晰。
2.行文自然。
按照“所想——所做——所见——所感”的顺序来写,一气呵成。
3.叙事简洁。
4.写景别致,虚实结合,巧用比喻,匠心独运。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
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哪里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愉快地起身出门。
考虑没有跟〔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犹如一泓积水那样清亮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重点字词:1、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2、欣然:愉快、愉快的样子。
3、行:散步。
4、念:考虑,想到。
5、者:……的人。
6、遂:于是,就。
7、至:到。
8、寻:寻找。
9、寝:睡,卧。
10、相与:共同,一同。
11、中庭:庭院里。
12、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3、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4、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5、但:只是16、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沉着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17、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特别句式:1、倒装句1.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汇总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课文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二、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至:到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5、月色入户户:窗户6、欣然起行欣然:高兴地三、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
本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
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色照进了门里,于是我欣然而起,走出门外。
记承天寺夜游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
》是宋代文学
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
闲:清。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
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注释《记承天寺夜游》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后的一个生活片段。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天夜晚,我正要脱衣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注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
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行:散步。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寝:睡,卧。
相与:共同,一同。
中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赏析:文章开头在点明事件时间后,即写月色,把月光写得富有人情味。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讲义--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讲义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教材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白话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我脱下衣服准备入睡,(看到)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行。
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玩作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我们便)共同在庭园里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就像积满的清水那般澄澈透明。
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院中竹子与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一个夜晚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作文讲记:苏轼曾在《自评文》(又名“文说”)中这样评论自己的文章——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见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69页)这段话亦可与他在《南行前集叙》中所言相互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在苏轼看来,文学作品是作者在客观外物的感召之下产生强烈创作冲动的产物。
心中“充满勃郁”而不得不向外抒发,胸有“万斛泉源”,不吐不快、不抒不畅,文章于是“不择地而出”。
《记承天寺夜游》正是苏轼心中自然流露出的一篇文章,这则即兴偶感只有短短84个字,行文平实,没有引经据典,也没有华丽的辞藻。
它“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展露了苏轼一次见月起行、随兴而至的所见所感。
《记承天寺夜游》单段成篇,在简单段落的背后,作者的文思有如“与山石曲折”,笔墨在文段中自然流行而又留下分明的层次感。
文章开头部分便是叙事,简单地交代了时间、地点及人物,呈现出作者见月起行之雅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孤独是一种很特殊的心境,它往往 是人在经历了一段特殊的人生后所沉淀 下来的一种情绪。有谁知道苏轼的这段 经历吗?
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 居生活。《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作者被贬黄 州的第四年。
面对孤寂的人生境遇,那天晚上苏 轼的心境是怎样的?你从哪个词或哪个 句子可以感受到?
十月十二日夜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贬官之人张怀民 黄州承天寺 庭院赏月 ……
苏轼那天晚上怀着怎样的心情 来赏月?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明确: 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显露中 感受到。 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中的知音难求中感受 到。 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的XXX描述中感受到。 悠闲: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不胜感 慨中可以感受到。
明确: 心境:平静、悠闲、恬淡 词语:欣然、闲人 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பைடு நூலகம்
反复朗读。 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光的?
明确: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光比为水,写出 了月光澄澈透明的美。 用竹柏的影子来衬托。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了解文 章大意。
(小组合作交流)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
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 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 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 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漫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好像有藻、荇交 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 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 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翻译《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以下是这篇文言文的详细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身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地面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这一句简单交代了时间、人物和事件的起因。
作者在元丰六年的一个夜晚,正准备脱衣睡觉,这时月光照进了屋内,引发了他的游兴。
“欣然起行”表现出作者见到月光时的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作者想到无人与自己一同欣赏这美妙的月色,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这里体现了作者内心对友情的渴望和依赖,也侧面反映出他与张怀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而“怀民亦未寝”则表明两人心有灵犀,都被这月色所吸引。
“相与步于中庭”,描绘了两人一同在庭院中漫步的情景,给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感觉。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是对庭院中月色的精彩描写。
作者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月光的澄澈和庭院的宁静。
这种比喻手法新奇独特,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是作者的感慨。
他说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但世上缺少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这里的“闲人”并非指无所事事之人,而是指具有闲情雅致,能够超脱世俗,欣赏自然之美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古文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古文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古文翻译《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古文翻译,欢迎来参考!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