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传统文化差异讲解材料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优秀4篇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860e60b0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c8.png)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优秀4篇一、文化的现代含义“文化”一词,对它的定义有好几十种,这说明文化这个概念的复杂性。
要对其内涵进行解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从文献的记载看,“文化”一词,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出现,最初的意义是指古代帝王的文治和教化。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词是从日语借来的,日文译自拉丁文的 Cuhura,现在的英文是Culture。
“文化”这一术语,是19世纪中叶才在人类学著作中起用。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后来,美国的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进行了补充与修正,增加了“实物”与“价值观念”。
文化是个庞杂的系统结构,包含许多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文化系统的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再依据层次中的内容,论述文化的差异表现并分析原因。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一)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指文化中的技术及其物质产品,如生产和交通工具、服饰、居室建筑、饮食和其他人类行为的产品等,是人类适应和改造环境的基础。
1、居室建筑。
中国文化重人与自然的结合,追求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重物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两者在建筑方面的差异主要有三点:首先,在制造空间的方法上。
在西方,确立室内的空间,墙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墙体确立空间,在上面加顶,覆盖起来;在中国却相反,屋顶变成了重要的构造空间元素,通过柱子的支撑确立空间再填充墙体。
其次,空间本身的状态。
西方强调积极的空间感,发挥建筑物本身的的内部空间;在中国,则强调相对消极的空间状态,注重建筑物周围的外部空间。
最后,中国的建筑风格与特点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西方的建筑风格却大加盛行。
由此可知,中西方由于民族风格、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种种差异,造成了建筑风格的迥异。
2、饮食习俗。
西方的烹调倾向于科学,多从营养学的角度去考虑菜肴的结构和食品的成分,这一饮食习惯与西方的整个哲学体系相适应,但形而上学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e01d8e38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89.png)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之一。
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哪些呢?下面是的中西文化的差异资料,欢迎阅读。
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
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浅析中西古代传统文化的社会管理差异
![浅析中西古代传统文化的社会管理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16c6b92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6d.png)
浅析中西古代传统文化的社会管理差异【摘要】中西古代传统文化的社会管理差异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本文从中西古代社会管理制度的基本特点、法律体系的差异、宗教对社会管理的影响、文化传统在社会管理中的体现以及教育制度的异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这些差异的探讨,可以发现中西古代社会管理存在着明显的特点和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影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最后对中西古代传统文化的社会管理差异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反思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通过深入了解中西古代传统文化的社会管理差异,可以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中西古代传统文化、社会管理差异、社会管理制度、法律体系、宗教影响、文化传统、教育制度、当今社会启示、反思、现代社会影响。
1. 引言1.1 中西古代传统文化的社会管理差异中西古代传统文化的社会管理差异源远流长,是中西方古代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方面。
在古代,中西社会管理制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及教育制度等方面。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的差异,也深刻影响了社会的治理方式和社会秩序的构建。
通过对中西古代传统文化的社会管理差异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审视和分析当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中西古代传统文化的社会管理差异不仅对当今社会具有启示意义,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和解决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种种挑战。
2. 正文2.1 中西古代社会管理制度的基本特点在政治组织方面,中国古代的社会管理制度以帝制为主,即由皇帝统治全国,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具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同时设立官职和各级官员漏管理国家事务。
而西方古代的社会管理制度则多以城邦制或封建制为主,城邦制中各城邦相对独立,自治程度高,每个城邦都有自己的政治组织和统治者;封建制中君主分封封臣,各封臣管理自己的封地,形成分权制度。
中西方传统美德的差异要结合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根源及其影响来理解
![中西方传统美德的差异要结合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根源及其影响来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5160d35b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c9.png)
中西方传统美德的差异要结合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根源及其影响来理解一东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生生活中影响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不断创造发展的过程。
从空间角度看,文化祢散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时间纬度看,它又延续在整个历史长河之中。
文化又是一个动态系统,内容十分广泛。
文化按其所面对问题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人与人关系的方面以及人自身的关系即灵魂与肉体方面。
按形态来看,文化又可以分为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思想、意识、观念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第二个层次是文物,即表现文化的实物,也就是人工改造过的物质;第三层是制度、风俗以及思想观点凝结而成的条例、规矩等。
中西方文化产生分别产生于中国和欧洲,是属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因此两者之间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是差异也十分明显。
这种差异也就是此文化区别于彼文化的特殊性。
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是我以为更集中地反映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战胜自然。
西方征服自然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圣经》。
圣经所讲述的内容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即人是站在自然之外的,有统治自然的权力;人与自然是敌对的;人要在征服自然的艰苦斗争这才能求得生存。
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观念在西方文化中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致思想家们都不愿意花力气去讨论这个问题本身,他们讨论最多的是如何去征服与战胜自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中国古代思想家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观点可分为三种,一是以老庄为代表的服从自然说;一是以荀子为代表的征服自然说;但是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周易大传》为代表的天人协调说。
《周易》认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_________有男女2内容: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自然界有普遍的规律,人也要服从这普遍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界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理想就是天人的协调。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5篇模版)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5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464273e4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d.png)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5篇模版)第一篇: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论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二十一世纪的政治气候和文化发展趋势,中国和美国将成为领导世界的两支主要力量,因此对于中、美两国的研究很重要,其中,就他们分别代表的文化作一些论述。
先站我们中国人的角度来说,从小生长在一个社会里,很自然地会将那个社会中的一切——社会制度、政治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当有一天,人们进入另一个社会,发现那里的人们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政治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下同样正常地生活的时候,人们会感到困惑和震惊。
这也许是许多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后的最深刻也是最复杂的感受之一。
美国是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对于中国和美国文化的研究,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看到两种文化差异在民族性和理论上的体现。
不少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在外面看到的只是一些“西洋景”。
国外的东西,有时尽管新鲜、有趣,但只要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便自然属于古怪和异常一类。
这种态度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视异族为“蛮”、“夷”,呼外国人为“鬼子”的“中央大国”的那个时代的心态。
当然,这种绝对思维模式也可以逆向呈现。
自从1978年以后,当在几十年隔绝后重新打开国门时,中国人被外面的世界所惊呆了。
于是,不少人的思想立即趋向另一个极端:西方的一切都是合理的、科学的,而中国的一切都是丑陋的、病态的。
然而,人们只知道,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不外乎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传统中庸之道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现代辩证方法。
可是细究起来,这不过是基于同一种思维模式上的两种不同的判断和取舍方式。
“为体”的“中学”,不但是决定“西学”有用无用的基础,而且显然也是区分“精华”与“糟粕”的标准。
美国人在这方面有着几乎同样的问题。
一百多年和平发展所造就的强大的经济力量、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渐完善的民主体制和日渐流行的大众文化,使美国人过于自以为是,以为美国的社会模式是各国都应仿效的“样板”,美式的价值观念更是衡量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绝对标准,而很少意识到美国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例子,并很可能是一个颇具特殊性的例子。
中西文化差异总结讲课讲稿
![中西文化差异总结讲课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337cf75458f5f61fb636662c.png)
中西文化差异总结中西文化差异以及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
“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
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
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态势不同。
中国文化中整体上来看,属于一种静态文化、一种家国文化。
由于中国所处地理环境较为优越,给予了人一个可以长期居住生产的环境,所以,这种长期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的条件便使家族发展的很快,安居乐业、居安而不思流动,就容易促使静态的文化模式发展。
家族繁衍、代代相传,家族纽带越来越复杂,尊老和祭祖现象就必然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产生,家族观念,宗法制度也就逐渐形成并根深蒂固了。
所以说,中国为什么叫家国,因为,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和国仅仅是规模上的差别,于此,这种静态文化和家国文化直接促成了中国仁、孝、礼、信为核心的贵和尚中的中庸思想。
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一种动态文化、一种斗争文化。
西方文化三大起源(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均源自地中海沿岸,西方的地理环境、气候促成了流动性较强的文化。
并直接促使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得以发展传承,由此产生的竞争意识、斗争文化更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有什么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有什么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11b96e6a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7.png)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有什么差异推荐文章尊重历史传统文化的作文800字热度:尊重传统文化的精选作文热度:尊重传统文化的作文800字热度:尊重传统文化800字参考作文热度:四川人和四川文化遗产热度: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两者之间区别相信很多人想要了解吧。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区别,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饮食观念欧洲人都说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个版本里都有中国和法国的,只有关于第三家却说法不一,有说是意大利的,也有说是土耳其、突尼斯或摩洛哥等国的。
尽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个共识,饮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一次在中餐馆举行宴会,饭店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近两个小时,但菜似乎才上了一半。
临座的一位女士是第一次参加中餐宴会,忍不住问我,你们中国人请客都上这么多菜吗?我说,在中国还要多,通常是10道以上。
她很惊讶,连说中国的宴会实在太丰富了,难怪中国的美食很有名。
但过了一会儿,她又问我,有个现象很奇怪: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那么多菜,可为什么都长得那么瘦。
而法国入每次菜很少,但为什么都比中国人胖呢?我一时语塞,但又觉得她问得多少有点道理,因为那天同桌的几个中国人都显得比较瘦弱,而几个法国人个个人高马大。
想了想,和她讲了自己的一点想法:中国是个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觉得没怠慢客人。
另外中国人有时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国的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
而欧洲人似乎更实际一些,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下的工夫显然不如中国,但讲究的是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
这是中、法饮食观念的重要差异,多少也反映出了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
对色彩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一样,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
有一次碰到欧盟委员会的一对教授夫妇,谈起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国民族服装,他们都说非常好看,但有一点不太明白,为什么亚洲领导人大多穿红色,而西方领导人则多选择了蓝色。
最新中西方文化差异ppt精品课件
![最新中西方文化差异ppt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2d8d7a33b3567ec112d8a94.png)
中国文化的儒释道开显人性 .人人皆可成佛,皆可成圣。
西方宗教开显上帝创造人的 神性,人性在神性的仳佑之 下赋
有原罪。
中国文化的人性乃赋于自然的 人性。赋于自然的人性和赋有原罪 的人性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信仰。中 国人信仰性命双修和仁智双彰的文 化意识。人源于祖宗飞越在天的信 仰是中国文化的信仰。祖宗神是民 俗的宗教信仰。它不是西方社会国 家体制下的宗教信仰。
大约17世纪左右, 咖啡渐渐风靡意大利、 印度、英国等地,不 久广为流传到中南美 洲,咖啡的栽植扩大 到世界各地。
宗教差异
中国文化的信仰和西方宗教的信仰是 不同的文化层次:
中国禅宗和道教文化的宗教精神意识 是性命双修。儒家文化是仁智双彰的 人性显。
西方宗教的神和上帝的天堂与佛教涅 般的佛性呈现不是同一个概念。
中
VS
西
建筑文 化不同
中国 西方
中国文化重人,中 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 ,中国文化重融合、 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 体性。文化传统的不 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 ,也就是中西建筑文 化的差异.
西方文化重物,西 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 教,西方则重不同时 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 精神。文化传统的不 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 ,也就是中西建筑文 化的差异.
中国茶 VS西方咖啡
茶道精华是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境界,
它的茶具精致 、茶叶品种众多、有诸多功效, 如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增强耐力等,而且 茶已融入一般百姓生活中。
在中国,还有许多茶馆 ,茶馆中典雅的装饰,茶 道表演,茶艺宣传。
人们在这里品茗、 休闲、娱乐、源自事、 叙谊。自由、清闲, 是百姓生活的一部 分。
西餐的营养成分构成
当前发达国家上行的是过盛行膳食,以肉 类物质为主要能量来源,其特点是含能量 密集过多,富于油脂和食糖而缺少复合碳 水化合物。虽然营养素供给不足,会导致 营养不足,出现多种营养缺乏症,但如果 营养摄入过多,则会引起营养摄入过剩, 这不仅加重了消化器官的负担,引起胃的 疾病,同时这也是肥胖病、心血管病与糖 尿病的根源,同样不利于身体健康。西方 国家目前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因此普遍 推荐中国的膳食结构。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https://img.taocdn.com/s3/m/991bbf13be23482fb5da4c09.png)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中西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首先对中西文化的基本概况进行了阐释和说明,并且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找出两者差异所在.我们应该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找到互补之处,在中西文化交融之中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中西方传统文化概况(一)中国传统文化概况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影响了整个社会历史的,较为稳固而又具有动态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观念文化的总和.[1]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在区域位置上比较独立,但在文化上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内聚性,与此同时,中国辽阔的地域又使得各种文化的构成因素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从地理环境来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互补性;从物质生产方式来看,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固有的特征,即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相对封闭性特点的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无论战乱纷争,政权更迭,其主流仍是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得中华文化具有了稳定性和延续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上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进行的,被深深的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既厚重、质朴、进取,也包含着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弱点.(二)西方文化概况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文化,其源头主要有两个: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古希伯来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是一种具有世俗精神的文化,在思想、科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取得了令后世侧目的成就.中世纪以来,以希伯来宗教理想为核心的基督教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标志着西方社会开始从古典奴隶制向中古封建社会迈进,影响了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当时宗教神学占据主导地位,控制着思想文化领域,后来,世俗精神和宗教精神相互冲突和融合,文艺复兴阶段形成.文艺复兴后的两百年间,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始终处于矛盾的冲撞之中,彼此相互撞击和融合的结果就是形成了西方近代文化.二、中西文化的差异(一)儒道两家的思想传统与基督教的宗教情结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历史状况和文化特点相适应,对国民的思想渗透非常深刻,给予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以重大的影响.儒家思想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其核心仍是一脉相承的.先秦儒学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理论架构,其核心是“仁”,包含极为丰富的政治和伦理内涵.在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和“仁政”,要以德治国;在自我修养方面,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传统教育中,德教为先,育人重德.另外,儒家的其他思想诸如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民本思想和君权至上的思想也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也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儒道互补,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增加了丰富的内容.多个世纪以来,作为西方文化主流的基督教一直左右着西方人的道德理念,使其成为一种人道主义精神,起到了一定的道德作用.宗教精神则是以信仰为基础,以神人合一的人格精神为指导和召唤的道德使命.西方文化有着深厚的宗教传统,宗教精神渗透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与西方的伦理道德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基督教文化首先是一种信仰体系,代表着一种道德价值观念,其核心是拯救意识与博爱精神.[2]这种精神境界作为宗教精神的真谛和精华渗透于西方文化的血脉中,使得宗教作为一种信念去培养和启发人的感情,协调了人际关系,稳定了社会秩序,营造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进步的作用.但是在中世纪时期,教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宗教禁锢了科学、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到处充斥着愚昧和野蛮,文化成为宗教的附属品.文化的发展缓慢又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世纪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二)天人合一与驾驭自然中国文化相对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总体上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包括人的道德观念与自然理性的一致,人的行为和自然运行的统一两个方面,体现人与自然界万物的息息相通、和谐交融,强调天、地、人、物各安其位,融洽相处.[3]尽管不同的思想家和哲学流派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和追求不甚相同,但它们在相对互补、融合与发展中所呈现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主导倾向是清楚的,其终极观点都是一致的,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作为海洋文化的西方文化形成了一种谋求驾驭自然、征服社会的精神.西方文化也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认为自人类出现以后,人不仅应当独立于神,而且独立于自然,人与自然分为两极并且被严格地区分开来,主要从人与自然对立的立场来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看成是主体,把自然世界看成是客体,认为提倡认识自然世界,并改造、征服自然,从而发展出科学理性精神.即使是宗教与神学统治下的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也遏制不住伽里略、布鲁诺等科学家对大自然、对知识和真理的探索.(三)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相适应,产生了家族本位意识,强调个人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同整个社会、整个家庭的存在与发展统一起来.从家族本位出发,中国文化强调群体和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该服从社会整体利益,个体的欲望和价值以群体的欲望和价值为转移,个体的利益和需求通过整体的发展来满足.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伦理本位和道德至上具有两重性.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对于我国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人们认识到家庭是社会关系的纽带,由家而国、家国一体,进而重视个人对家庭的职责和对社会的义务,这对于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泯灭了人性,束缚了人们民主思想的发展,压抑了个人的自我意识,忽视了个人的权益,萎缩了民族的进取精神.西方文化则奉行个人本位,以个体的人作为社会的核心,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注重人的人格和尊严.这种个性开始于古希腊时代,经过文艺复兴时期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成为西方国家一种典型的文化形式.其个人本位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在西方文化中有着具体表现,正如美国的《独立宣言》所讲的,人生而平等,上帝赋予他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以及对幸福的追求.[4]三、中西文化的交融(一)中国文化的西传及影响中国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开放型的文化,不是保守的、封闭的,其发展过程本身就证明了它的开放性.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各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也是与异质文化交流的过程.它对域外文化具有强大的兼容力,以汉族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境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又兼容了外来的文化.中国文化自它产生之日起,就不断向四周扩散.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最早的是物质文化.从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辟通往西方的道路,经过东汉时期班超班固父子的苦心经营,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中西方的陆路通道.大量的物品沿着丝绸之道,经过安息、埃及等地,源源不断流向西方,直至罗马.随着中国丝货等物品长期大量的流入,中国的养蚕、丝织技术也开始向西方传播.唐宋时期和元代,由于中西方海路的开辟和蒙古军对西方的军事征服,中西人员往来频繁,中西关系更加紧密,形成中西文化的交汇.[5]这个时期西传的中国文化,除了物质文化外,主要是中国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了西方.马克思就曾经说过:“在欧洲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开辟的历史性的航行对中西海路交通产生了突破性作用,使中西文化交流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传入西方的中国文化主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理论观念.中国文化的西传,使许多欧洲人认识到西方文化并非世界上唯一最早的文化,特别是中国哲学思想传入西方,成为西方某些启蒙思想者同基督教文化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二)西方文化的东渐及其影响与中国文化西传和对西方的巨大影响不同,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西方文化传入中国除了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不可避免的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和挑战.印度佛教文化最早传入中国,成为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西方文化传入中国首先是基督教文化的传入,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6-18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在这个时期,中国虽然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发展极为缓慢.伴随着来华传教士的增多,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传入了中国,从输入内容来看,主要是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同时兼有宗教、历史、法政等内容,它们对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念、制度层面和科学技术等方面: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之后,立即吸引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开阔了视野;有利了推动中国的天文、数学、地图测绘等方面的进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表层文化即器物文化形成猛烈冲击,加速了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步伐.但是也不能忽略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中国文化在暴力冲撞下被迫吸收西方近代文化,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转型与嬗变.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价值取向等,因此产生了不同的精神成果,它们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文化只有在交流与碰撞中才可以发展与壮大,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很大程度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也是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当代中国的文化观念的建构必须立足于中国正在变化的现实和世界大趋势,在反思、鉴别传统观念的基础上完成从改良性修补到批判性重建的任务.[6]我们要理清这两种文化的发展脉络,抓住本质,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剖析和比较,找出其优势和差异所在,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汲取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促进中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有机结合,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求得一定程度的融合,全力建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赵林-中西文化差异 演示文稿
![赵林-中西文化差异 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7dd5b57831b765ce050814c0.png)
可以说在时间上都是源远流长的。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以及在西方文 化的历史长河中,可以说有很多很多的渊源 传统,这些不同的渊源传统,在长期的历史 磨合中逐渐形成了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中
国文化和西方文化。(Biblioteka 回)一、中西文化的源流传统
中国文化自西汉以来,通过官方“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方式,形成了一种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儒家知识分子有着非 常浓郁的入世精神,
即所谓“忧患意识”
(返回)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恰恰相反,它走向了
另外一个维度,即超越的维度。
基督教文化导致了人们对现实世界采取一 种鄙夷的态度,鼓励人们追求天国理想。基督 教的天国理想过分高尚、纯洁,人们不可能完 全达到这种理想。这样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产
生了一种痛苦的二元对立,这种不可克服的二
(返回)
三、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两种基本精神: 一种叫做协调的现实精神 中西文化 一种叫做超越的浪漫精神
中国文化通常被叫做伦理文化 西方文化通常被叫做宗教文化
基本精神 的差异
前者—注重现世的人伦关系和道德修为 后者—注重超越的人神关系和宗教理想
中西文化分析 中西文化理论分析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儒家 思想之中—中国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或 者说真正的儒家知识分子,大凡都是不信
精神。
所以我们说,中国文化具有
很强的同化异域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比较典型地表现
了生物学上的“米亚德现象”。不仅是游牧
民族和中原华夏政权之间的这种冲突是如此, 而且就是异域的一些高级文化,包括佛教、 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高级宗教进入中土以后, 也面临着这样的命运。 比如说像 忠孝这样 的观念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7092b24eaa00b52acfc7cae3.png)
中西方文化异同
contents
一、
文化的概念
目 录
二、 文化的起源及差异原因
三、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四、
文化的作用
五、 当下对中西文化差异思考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特点:
1、广泛而抽象 2、很难准确定义
通常的理解: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 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 活动产品。
二、文化的起源及差异原因
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 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
1、美国高铁建设困难重重 2、个人成就首先集体 3、从电影《战狼》和赌城拉 斯维加斯枪击案看个人英雄 主义
4、美国赋予公民合法拥有枪 支的权利
三、性格上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含蓄内
敛、谦虚谨慎,不偏 不倚
西方人主张个性张
扬、直接
分歧较大:谦虚在中 国是种美德,在西方 人认为是虚伪
1、中国文化的地理起源于黄河
可以说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流域和长江流域属于大陆型文化。
铸成了中西方文化发轫形式、定 型
2、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 方式的差异,同时导致后来发展
岸,属于海洋型文化
路向的差异
一、起源于大陆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造就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
1、中国传统文化是大陆型的农耕社会文化 2、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人文教化的道德型文化 3、中国传统文化是追求和谐统一的文化
2、西方人形成了个性张扬奔放,喜欢探索 和斗争,崇尚独立、自由、平等的文化观念。
三、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思维模式的不同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 性思维;
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 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使我国近代自然 科学相对西方有所落后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b8a69600cc1755270722085b.png)
差异
► ►
与中国节日与节气有关不同的是,西方节日大多与宗教尤其 与中国节日与节气有关不同的是, 是基督教有关。 是基督教有关。 比如Easter 复活节. 比如Easter 复活节.春分过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 日就是复活节,一般在3月底或4月初。 日就是复活节,一般在3月底或4月初。这是基督教纪念耶 稣复活的一个宗教节日,按照传统, 稣复活的一个宗教节日,按照传统,复活节有不少很有特色 的庆祝活动,蛋和兔子都是复活节的象征, 的庆祝活动,蛋和兔子都是复活节的象征,因为蛋孕育着新 的生命,含有复活之意,兔子则因繁殖力很强,也被视为新 的生命,含有复活之意,兔子则因繁殖力很强, 生命的象征。在众多的西方节日里, 生命的象征。在众多的西方节日里,与基督教有关的占了 38个至多,在英语词汇中也有大量的与宗教有关的单词, 38个至多 在英语词汇中也有大量的与宗教有关的单词, 个至多, 可见,宗教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 可见,宗教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
筷子与刀叉
折射中西文化差异
起源
► 筷子: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 筷子: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 ► 刀叉:
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 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 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 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 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由 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 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 又兼作餐具。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 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最新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与交融
![最新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与交融](https://img.taocdn.com/s3/m/aecd674f0b1c59eef9c7b408.png)
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与交融中文摘要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着各个方面的差异,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本文将从传统节日中看中西文化差异与交融。
首先,由传统节日的起源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令,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西方的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第二,从节日习俗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玩乐为主题,其原因是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
从中国人过西方节日及外国人过中国节,我们感到中西文化交流加快的脚步。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深化,中西传统节日逐渐被双方人民相互包容接纳,又有此消彼长的现象。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传统节日;起源;习俗;中西文化交融The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Blending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 the View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AbstractThere are aspect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raditional festivals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differences. This essay probes into the differences and blending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rough traditional festivals. First, they are distinctly different in their origins. The festivals in China mainly stem from seasons and solar period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agriculture. The festivals in western countries generally stem from religion and its relative events. So that they all are influenced with religious features. Second, they are apparently different in their customs. When celebrating the festivals, the Chinese tend to focus more attention on eating and drinking, while the westerners tend to put more attention to the seeking of pleasure and entertainment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du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ntensification in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we can feel the quick step of Chinese-western cultur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ople’s celebration on each other’s festivals. The p eople of both sides accept and adore each other’s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there is a new tendency of selecting the superiority and eliminating the inferiority.Key words: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traditional festivals; origin; customs; cultural blending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引言文化的世界是斑斓多彩的,对文化的描述同样如此。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中西文化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422877f6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85.png)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中西文化的差异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中西文化的差异第四章中西文化的差异• 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
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
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
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
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利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
以虚文为本位。
——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唯有如此相互交流才是合情合理的。
他们(指中国人)善于观察,而我们长于思考。
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
——莱布尼兹附:中西文化之别(图例)注:一个德国中国通用图阐释中西文化天壤之别左:西方人(蓝)右:中国人(红)1、表达个人观点2、生活方式3、准时4、人际关系5、表达愤怒方式6、排队7、自我8、星期日街景9、聚会10、餐馆里11、胃痛时的饮品12、旅游时13、审美14、处理问题方式15、一日三餐16、交通工具,图释文字,上:1970年。
下:2010年17、老人的晚年生活18、洗澡时间19、心情与天气20、领导21、时尚22、孩子23、对待新事物24、左图是老外心中中国人的形象,右图是中国人想象中的老外的生活。
欢迎指正• 谢谢!第四节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一、饮食结构• 欧洲:肉类蛋类即蛋白质为主• 中国:谷类即淀粉为主• 食肉动物游牧民族凶猛进攻性强• 食草动物农业民族平和娴静中国:民以食为天(口腹化、泛食主义)•• 见面问候:“吃了没有”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临刑前:一顿饱饭—饿鬼常见词:吃(见下页);饭碗;生人-熟人;食言等等人们的崇拜对象:妈妈;羊;成为吉祥之物、美善之词,许慎:羊为祥;羊言为善,羊大(羊人)为美;佯;佯装、佯攻• 鲜、羞、着中国文化其实就是吃文化,饮食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 思索叫咀嚼体验叫品位,幸福叫陶醉,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学风浮躁叫浅尝则止,改变处境叫苦尽甘来,• 谋生叫糊口,工作叫饭碗,受雇叫混饭,靠积蓄过日子叫吃老本,靠女人吃饭叫吃软饭,混得好的叫吃得开,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受人欢迎叫吃香,受照顾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没人理会叫吃闭门羹,有苦难言叫吃哑巴亏,嫉妒叫吃醋,理解不透叫囫囵吞枣,理解深刻叫吃透精神,广泛流传叫脍炙人口,收入太少叫吃不饱,负担太重叫吃不消,犹豫不决叫吃不准,干不成叫干什么吃的,负不起责任叫吃不了兜着走!第二篇:中西文化差异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一、饮食结构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
中西文化差异与融合讲解材料
![中西文化差异与融合讲解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5e31f90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13.png)
VS
西方文化的历史背景
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经历 了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阶段的 发展。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西方文化不 断吸收和融合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
02 中西文化差异
CHAPTER
价值观差异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和谐与竞争
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 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自 主。
中西文化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
深化交流合作
未来中西文化融合需要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各种文化的相 互了解和认同。
创新融合模式
未来中西文化融合需要探索新的融合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培养跨文化人才
未来中西文化融合需要培养更多具备跨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以推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谢谢
THANKS
科技与创新
中西科技与创新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推动双方在 科技领域的进步和创新。
中西文化融合的创新与发展
跨文化教育
通过跨文化教育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文化包容性的人才, 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01
文化产业合作
文化产业合作有助于推动中西文化产业 的共同发展,促进双方在电影、音乐、 出版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02
03
旅游与民间交往
旅游和民间交往是促进中西文化融合 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进双方的了解 和友谊。
05 中西文化融合的未来展望
CHAPTER
中西文化融合的趋势与展望
全球化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中西文化融合的趋势愈发 明显,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将更加频繁。
文化多样性
中西文化融合将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各种 文化将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课件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054168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28.png)
中西方文化符号 在审美中的体现
07
中西方宗教信仰差异
宗教信仰体系与特点
中国宗教信仰体系: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 西方宗教信仰体系: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等 中西方宗教信仰特点:中国宗教信仰多元化,西方宗教信仰一元化等
中西方宗教信仰差异:中国宗教信仰注重个人修行,西方宗教信仰强调社会责任感等
宗教信仰对文化的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西方教育内容差异:西方教育 注重实践和应用,强调学科交叉 和综合性,而中国则更注重基础 知识和理论学习。
中西方教育评价差异:西方教育 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包括考试、 作业、项目、论文等多种形式, 而中国则更注重考试成绩和分数。
教育方式与方法
西方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 神的培养
• 婚姻观念
• 婚姻形式:中西方在婚姻形式上存在差异,如西方更注重浪漫和爱情基础,而中国则更注重家庭和传统习俗。
• 婚姻责任:中西方在婚姻责任上存在差异,如西方夫妻双方更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而中国夫妻则更注重相互扶持 和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 婚姻价值观:中西方在婚姻价值观上存在差异,如西方更注重个人幸福和自由选择,而中国则更注重家庭背景和传 统价值观。
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进程
古代丝绸之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起点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对东方文化的兴趣与学习 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与碰撞 现代社会: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趋势与展望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发展趋势
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中西方文化融合的途径与方式 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未来展望
艺术形式与风格
中西方绘画风格差异 中西方音乐风格差异 中西方舞蹈风格差异 中西方戏剧风格差异
关于习俗的中西文化差异
![关于习俗的中西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5098de85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b1.png)
2
餐饮习俗
PART 2
餐饮习俗
1. 餐具使用
在中国,人们习惯使用筷子和勺 子作为餐具,而在西方,人们则 习惯使用刀叉。此外,在餐具的 摆放和取食方式上,中西方也存 在差异。例如,在中国,人们通 常会将主食放在桌子中央,大家 围坐在一起取食;而在西方,食 物则会被分到每个人的盘中
餐饮习俗
2. 餐饮礼仪
总结
十、如何促进跨文化交流
促进跨文化交流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首先, 教育是关键。我们应该加强跨文化教育,培 养人们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更好 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其次,媒体是重要 的传播渠道。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媒体资源, 如电影、电视、网络等,向更广泛的人群传 播不同文化的信息和知识。此外,政府和社 会组织也应该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提 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鼓励人们参与其中
4
思维观念与表达方式
PART 4
思维观念与表达方式
1. 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性和统一 性,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体现 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例如, 在中国,人们通常更加注重团队 合作和集体利益;而在西方,人 们则更加注重个人的独立思考和 工作效率
3
节日习俗
PART 3
节日习俗
1. 春节与圣诞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 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 、拜年等。圣诞节则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之 一,人们会进行圣诞装饰、准备圣诞礼物、 聚餐等庆祝活动。虽然这两个节日都是庆祝 新年的节日,但在文化内涵和庆祝方式上存 在很大的差异
THANKS
感谢观看
XXX
1
社交习俗
PART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