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这种传统文化被称为“中国文化”。
其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包容性。
张宗洲在他的著作《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理论》中指出,中国文化以其包容性闻名于世,其与此同时也是一种融合的文化,它既能够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又能保持原有的价值观。
这一特点使得中国文化具有极高的容忍和可塑性,使其能够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继续繁荣发展。
古老的中国文化已经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上也有许多种族和宗教,但每一种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共同包容。
正是这种包容性使得中国文化有了卓越的多元性,在不同文化、思想和社会认知的影响下,中国文化继续发展了几千年,保持了丰富的内涵。
中国文化的宽容和开放性,使许多以前排斥的外来文化得以融入,变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例如,当中国曾经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人民将其融入自己文化中,并将其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这让我们深刻理解到,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也可以被当作是中国最重要基石之一。
此外,中国的包容性还在当今的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包容性不仅包括对异族和异宗的宽容,还包括对新思想的容纳。
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当代社会,中国的文化还被认为是充满着变化,能够接受外来文化,形成新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中国文化可以在时代变迁中保持弹性和充满活力,使其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凭借其多元性而发展壮大。
中国文化的这种包容性,也是中国社会结构独特性的一种体现,也让中国有更强的生命力去应对外部胁迫,以自然面对多样性。
总之,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流传的重要原因。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的确令人赞叹,因为它拥有极高的可塑性,使得中国文化深入人心,并且在不断变化的现代世界中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若能够将中国文化的这种包容性传承下来,一定会给接下来的一代以美好的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以包容性为其特点。
这种包容性能够催生创新、开放及管理技巧,促进社会的发展。
它也激励人们追求海纳百川、包容一切的态度;发展一种更加优秀的和平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对当代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敦促人们搞清楚自己,紧密联系自己、社会及环境。
通过深入分析及思考,它强调人们博采众长、增长知识,在此框架内发展出更优美的生活。
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培养一种多样性的思维模式,以及更开放的头脑及心态,以实现更加和谐的社会秩序及生活方式的实现。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对家庭及社会的尊重及责任。
此外,中国从古至今,强调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问题,以找到有效的可行之路。
也就是说,要做到多角度思考,运用更全面、多样化的思路,来解决当代社会的挑战。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友谊、宽恕、审慎知足。
也就是说,要珍惜朋友关系,和平解决分歧及纠纷,不断调整自己的期望来应对不可抗力。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已成为当代的重要启示,应该被广泛传播及实践。
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与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与包容性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承的古老国度,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的表达。
中华文化的精髓不仅在于其丰富的内容,更在于其适应性和包容性。
一、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中华文化具有许多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符号和表达方式。
这些文化符号和表达方式已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不断的变迁和更新。
不断变化和更新的中华文化,正是中华民族适应时代变化的文化力量所体现。
历史上,中华文化适应了许多外来文化的输入,例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以及希腊、罗马、印度等文明。
中华文化逐渐将其吸收、融合进自身文化之中,通过吸收优秀文化成分,对自己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这些不同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广泛性。
如今,中华文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更加多元复杂,但是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仍然表现得十分强大。
世界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
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太极拳、中医、汉字书法等,都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接受和学习。
通过国际交流,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断得以延续下去。
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在各个方面,最为明显的是其文化态度。
中华文化强调“和而不同”的文化共生观念,不仅要尊重他人的文化传统,还要尊重不同民族、地域、宗教和文化中的个别差异。
中华文化注重的是共存和包容,在现代社会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历史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中国历史上的多元文化中,不同民族、宗教和文化都得到了发展和保障,这些文化传统在中华文化中融汇贯通,并继承下来。
中华文化的大度和包容,为多元文化的协调发展搭建了桥梁。
现如今,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战略。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华文化除了在文化输出方面做了许多努力,还在文化意识的塑造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普世价值,为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中华文化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优势,是中国文化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源泉。
从中华文明包容性看中华文化开放胸怀心得体会

从中华文明包容性看中华文化开放胸怀心得体会
中华文明以其包容性而闻名于世。
在探讨中华文化的开放胸怀时,我深刻体会到了
历史传承的包容性: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国家。
从夏、商、周等古代王朝开始,中华文明便以宽广的胸怀容纳了来自各个方向的不同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这种包容性在历史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思想观念的开放性:中华文化以其开放的思想观念而独具特色。
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了众多的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这些思想流派相互交融、互相启发,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哲学思维。
中华文化强调对不同观点和思想的尊重,鼓励人们保持开放的思维方式,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从而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文化传统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开放胸怀也体现在对各种传统文化的包容与传承上。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包括诗词、书画、音乐、戏剧等各个方面。
而这些传统文化并不是僵化、封闭的,而是容纳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元素,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这种包容性使得中华文化能够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保持活力和创新性。
国际交往的开放性:中华文化开放胸怀的体现还可在中国的国际交往中找到。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的贸易中心之一,与其他国家保持着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通过丝绸之路等通商路线,中华文化与亚欧大陆的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这种开放的姿态不仅促进了中华
文化的传播,也丰富了中国本土文化。
总之,中华文明以其包容性与开放胸怀成为世界瞩目的文化。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第一篇: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碧霞元君信仰的特点--儒释道“三教合一”“碧霞元君”是道教女神,似无疑问。
泰山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碧霞祠、玉皇庙、东岳庙、王母祠、元始天尊庙等道观密布,占据了岱顶和主要道路两侧。
但泰山自古为儒、释、道三教繁盛之区,绝非道教一家独有。
自山麓以下有不少佛教寺院,如灵岩寺、玉泉寺、普照寺、法华寺、资佛寺等。
道、佛两家,一家山上,一家山下,在泰山倒也能长期共处,相安无事。
如果我们再作进一步的探究,同样也会发现,身为道教尊神的泰山娘娘身上也有着诸多的“佛性”。
在某种程度上泰山娘娘与另一位在民间有着重大影响的佛家偶像观音菩萨竟有着惊人的相似,简直是观音菩萨的“翻版”。
其一,同为女性。
在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最低,受压迫也最深,所以神道也最容易受到女性的尊重和爱戴。
观音菩萨在佛教中原为男性,进入中国后为适应中国国情渐渐改头换面,到唐朝时便以女性的形象进入千家万户,而道教中的泰山主神原本也是男性神东岳大帝,到了北宋真宗时才有“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明清时期元君信仰逐渐兴盛起来并超过了东岳大帝,泰山娘娘才成为名副其实的泰山女神。
泰山女神的“制造”是否有“盗版”之嫌,尚难定论。
但从泰山娘娘信仰产生和兴盛的时间上来说,确实要晚于观音菩萨。
其二,同样大慈大悲,有求必应。
菩萨在佛教中的地位仅次于“佛”,其职责是协助佛普度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却一切烦恼。
慈眉善目的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被看作是“大慈大悲”的救世主。
她神通广大,能使不孕者生子,盲人复明,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这与泰山娘娘的司职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其三,同为慈爱、热情、正义、平等、公正和希望的象征。
观音菩萨救苦救难,不分贵贱贤愚,世俗群众有苦有难时希望她援福解脱,就是个人或家庭有什么愿望或烦恼时,都会到观音神像前祷告,求菩萨及时暗中帮助。
而到泰山娘娘神像前烧香叩拜的民众中,不少是为了祛病防疾,有为本人祈求祛病者,也有为亲戚朋友、父母儿女祈求祛病者。
中国文化在中外交流中的特点要略

中国文化在中外交流中的特点要略中国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中国文化在中外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中国文化在中外交流中的几个特点:第一,包容性和开放性。
中国文化历来以包容性和开放性著称。
这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有着多民族、多文化的背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吸收了多元的文化元素。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得它容纳了各种思想、观念和信仰,从而使得中国文化在中外交流中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
第二,重视家庭价值观。
中国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家庭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
中国人普遍关注家庭的根基,尊重长辈,注重传统的家庭价值观。
这一特点使得家庭成为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的重要载体。
在中外交流中,中国人积极传承家庭价值观念,以期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第三,注重社会和谐。
中国文化强调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倡导与人为善、互助互爱、和睦相处。
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如何在社会关系中保持和谐的教导,例如“和为贵”、“和而不同”等。
这种注重社会和谐的特点使得中国文化在中外交流中有着很好的接纳和引导作用。
第四,讲究礼节和谦和。
中国文化非常重视礼节和谦和的态度。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自身的行为举止,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稳定。
中国人常常强调谦逊、自律、守规矩,尊重他人和社会的规范。
这种讲究礼节和谦和的特点使得中国人在中外交流中能够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促进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第五,注重教育和知识传承。
中国文化一直强调受教育的重要性,尊重知识,传承文化。
中国人普遍重视教育的作用,注重学习和知识的积累。
这一特点使得中国在中外交流中能够充分展示自身的文化底蕴,并与外国文化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对话。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在中外交流中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重视家庭价值观、注重社会和谐、讲究礼节和谦和、注重教育和知识传承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文化在中外交流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推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总结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含义求同存异、兼收Fra bibliotek蓄有利于与其他 民族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 的包容性
意义
有利于对自身 文化的认同 有利于对其他 民族文化的理解
实 源远流长 现 博大精深
误 区 导 航
误区: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能够吸收一切外来文化, 也能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吸收和借鉴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它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能在文化交流 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②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不是盲目接纳、吸收一切外来文化, 而是保持了甄别良莠、合理选择的理性态度。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 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一切外来文化一旦进入中国,便开始了中 国化的进程,在不知不觉中被融合于中华文化的整体之中。 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的兼收并蓄,是指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 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而不是我国的文化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吸收、借鉴。
学以致用
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东 临滨海的齐国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 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齐文化尚功利、讲求革新,鲁文化重 伦理、尊重传统。两种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齐鲁文化。齐鲁 文化的形成从侧面反映了( B ) A.中华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征 C.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D.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特色
增 强
实 源远流长 现 博大精深
吸收、借鉴 其他民族文 化的积极成分
结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 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
温 馨 提 示 ①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内涵有层次递进的特点:第一层次是指求 同存异,即中华文化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第二层次,兼 收并蓄。在和睦相处的前提下,中华文化能在交流中吸收、借鉴其 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即和睦相处 吸收借鉴。 ②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 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借鉴等。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从民族方面论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第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还体现在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不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中国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夏商时期所谓的“华夏”其实仅仅是指河南、陕西、山东、河北等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而目前“汉”文化所包括的范围远远大于这一区域,这是通过不断的包容、吸收而形成的。
我国北方的很多居民在古代被称为“胡人”,我们今天用的很多乐器也来自于西域,比如“胡琴”。
但后来,它们都逐步成为中华民族和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是独特的,世界上其他文明被外族入侵后几乎都毁灭了,而中华文明则在被外族侵略中不断向前发展,不论是鲜卑人还是蒙古人,在征服中原后都被同化了。
满族统治中国后,更是使用了汉字。
最初是清末实施的“闭关锁国”政策,之后是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再后来则是孙中山对西方制度的学习,成立了中华民国。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中国一直受到西方列强的压迫,当时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它主张人类的平等和解放,共产国际也提出将社会主义革命与殖民地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相结合,这些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的欢迎。
扩展资料:包容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和优势:中华民族早就懂得以文化成天下的历史责任。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标识。
世界四大文明,唯有中华文明延绵不断、有序传承,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这是中华文化的特质和一大优势。
这个特质和优势使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兼容并蓄,把各种文化中好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文化的血脉不因分分合合而中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聚合力、同化力。
历史证明,不仅外来文化会被中华文明同化,而且在文化力的作用下,占领和统治中原的其他民族也会被同化。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从文化比较上来看,中国文化具有极强的个性。
中国是一个伦理社会也同时设一个文化社会,文化对中国社会的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造就了三千年的中国社会。
梁漱溟先生认为自周孔安排伦理名分以组织社会,设礼乐揖让以涵养理性起就构建了一个文化的社会,在接下来的三千年中,整个社会文化几乎停滞,在人伦的怪圈中一直循环往复。
而也正是这种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的文化,容国家于社会人伦之中,纳政治于礼俗教化之中。
一切以对他义务为基础和与人相之厚情的情谊关系,包容了社会的种种矛盾,也消融了社会中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使社会归于清明安和。
三千年的发展的跌宕历史表明,周孔文化这种极强的包容性。
中国的文明好像一个平静的湖面,停滞不动。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有很多次的外族入侵,建立政权的事件。
在四世纪北方五胡蛮族侵入,在北方建立了十六个政权,在接下来将近两百年的战乱后,渐统于隋朝,这更本没有对中华文明带来更本性的变化。
到了忽必烈建立蒙古大帝国,连接了欧亚大陆,是史上对中国文化的最大的冲击浪潮。
然而就是这个浪潮也是悠久的浮动在大湖的湖面上,并没有像侵入罗马人的日耳曼人那样掀起更本倾覆河床的怒涛,百年后,朱元璋继续了文明的传承……外来宗教的传入,如佛教、景教……也见证了同化它种文明的巨大能力。
包容性无声消融了一切冲击,迫使外来文化移风易俗以适应中国文化的发展。
正如一颗石子投入了无尽汪洋的海洋中,没有激起一点波澜。
中国文化沿着自己的轨迹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文明发生巨大的改变是一两百年的事情。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我们看到了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了解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
于是,先进的知识分子主张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从制度层面到文化层面……中国也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正式这些学习与运动使得涵养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逐渐丧失。
遂有了师道不尊,孝道不从等不良品行的丑陋的中国人。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体系,涵盖了包括语言、宗教、艺术、风俗等在内的各个方面。
其多元性和包容性是中国文化一直被称赞的重要原因。
首先,中华民族内部的多元性不言而喻。
中国地域广阔,群众众多,历史漫长。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众多不同的文化习惯和语系。
例如,汉族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民族群体,而且各地方言的差异很大,不同的地区间存在着许多传统的习俗和节日,其中不乏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而除了汉族之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他们的语言、文化、宗教都千差万别,并且他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和融合。
这样多元的文化状况,使中华民族文化得以有着广泛的影响,并得到了全球的认可。
其次,中华民族的包容性也是不可忽视的。
虽然存在着很多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但是中华民族又十分注重包容性。
例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很多国内群体抵触接受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念。
但实际上,中华民族文化一向讲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十分开放。
历代中国王朝对于外来文化的接纳和融合,是中国文化之强大的一个方面。
比如说,唐朝时期,中国对印度佛教的接纳和改造,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使得现今佛教在中国的流传非常广泛。
而除了佛教之外,传入中国的外来文化还有众多,例如来自蒙古的元文化和清文化,日本的奈良文化和京都文化等。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和包容不仅体现在历史上,现代社会也同样如此。
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地区,各种各样的文化都在不断地传承和创新,构成了一个巨大而包容的文化体系。
例如,现在的中国已经放宽了对于异性恋、同性恋以及跨性别人群的歧视,对于LGBTQ人群的认知和接纳不断提高。
再例如,中国传统的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形式以及传统的文化节日依然举足轻重,而如今的中国电影、音乐、时尚也在逐渐成为世界上的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中国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如今的中国文化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是其魅力所在。
浅论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陕西省渭南市714000渭南师范学院历史与我文化传播系杨乐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对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尽管有不同的见解,但有一条却是众所公认的,那就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神;其中厚德载物内含着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被认为是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没有中断,原因当然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包容性,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绵延不绝,它所哺育出来的民族精神维系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本文试图从中华民族的渊源、中国历史发展及文化的连续和近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等四个方面来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关键词:民族中华民族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一、中华民族形成的多元性与混合性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1、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其多元性与混合性“中华民族”一词最早由梁启超在1901年发表的中国史叙论一文中提出;并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与混合性;并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我们把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三亿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们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回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利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相互包容的,互不排他的多元统一体;这也许是世界各地民族形成的共同过程;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这样的民族其最大特性就是重包容,有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同任何一种延绵至今的文化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直到现在还生生不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是包容并蓄,形成了同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并因此具备了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文化凝聚着民族最根本的东西;楼宇烈指出,文化是历史非常重要的载体,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凝聚着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的方法、生活的样式、风俗习惯,这些是民族认同最根本的东西,我们民族的价值观、风俗习惯都通过文化传达出来;“如果我们把这个文化抽掉了,大家都不认同这个文化,我们还哪有历史了,这样就没有历史了;”着名思想家龚自珍当时在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时,曾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体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首先体现在厚德载物思想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理解是,天地最大,它能包容万物,天地合而万物生、四时行;从这种对自然的理解中引申出做人的道理:人生要像天那样刚毅而自强,像地那样厚重而包容万物;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文化是儒学;儒学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里对中华民族在思想方式、行为规范、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长期起着支配作用;儒学主张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种精神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向来不排斥;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川流不息,正是由于其吸纳百川的结果;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影响深远;1、先秦时期;在这一时期,周文化最具典型;周人在周原建国时,他们和商人的关系是并存的,可是他的势力不如商人大,国家不如商人大,人口不如商人多,但是他的文化有接受商人的影响,也有保存自己固有独特的色彩,同时还接受了草原的影响以及西边羌人的影响,它本身就是很有包容性的混合体;他以这种混合体的特点,在打败商人以后,由于人少,要治理这么大的国家是很困难的,所以就建立了许多驻防的点,每个驻防的点到后来都变成了一个国家;从考古学上看最显着的一个驻防点就是在今天北京附近的燕国所在地,从这里我们看得清清楚楚,里面有商人文化的地盘,有周人文化的地盘,也有土着民族文化的地盘,三者共存;由此可见周人又采取了所谓包容性极强的政策,对于旧日的敌人商人,采取尊敬、合作的态度,对于土着也采取合作、共存的态度,这种精神是很了不起的;周人是同姓不婚的民族,它以通婚的方式和其他的族群融合在一起,同时以包容的方式来共存,不仅在燕国的地点如此,即使在长江边靠近下游的当涂县所出现的遗址也有同样的现象;这种包容性极强的情况使得周人可以继承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的传统,那个传统就是从一个交流混合体里面构成的共同体系,它在周人身上得到延续;2、秦汉时期在这一时期,奠定了中华大一统思想的基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迅速统一了文字,促进文化的相互融合;汉武帝以后大兴儒学教育,鼓励对外交流,东汉明帝求佛法等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民族交流的增多有利于文化的进步;外来文明的传入也促进了秦汉文化的发展和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秦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汉朝独尊儒术,都具有大一统的特点,同时各地、各族文化也蓬勃发展,形成了统一前提下风格多样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秦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大规模吸取外来文化的长处,特别是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华文化接纳包容了西域、印度的文化;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经过董仲舒的阐发,使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宗教格局开始形成;当然我们不否定佛教和儒家文化,和道家却是产生过碰撞和矛盾,有时甚至存在尖锐的对立;经过磨合,中华文化还是接受了佛教文化,包容了佛教文化,从而使佛教成为中国化,使佛教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教文化;3、唐朝时期中华历史上最强盛的大唐时期,在思想,文化,国力,疆土等等方面几乎都达到了鼎盛,这和大唐文化包容一切的气度是分不开的;唐初突厥曾经为患北方多年,唐高祖为了国家安宁都不得不向突厥称臣;然而唐太宗打败突厥后,并未赶尽杀绝以雪父耻,反而极其包容的任用了一百多名曾经与大唐为敌的突厥降将,担任五品以上的将军和中郎将,约占朝庭武官之半,同时,唐朝还允许归降的突厥人迁入中原;这些举措,深得各少数民族的信任,西北各族领袖共同请求为唐太宗赏尊号添可汗;历史上吐蕃今西藏,曾经是一个剽悍好战的游牧民族,与中原时有征战发生,然而,唐朝几次战胜吐蕃以后,反而派出文成公主和亲,文成公主将农业和佛教传播到吐蕃;此后数十年中吐蕃与大唐和睦相处,这不能不说是文教之功;很显然,赶尽杀绝只会加剧仇怨,边疆地区仍不安定,战争还会再起;这期间产生的唐文化圈至今仍然影响着欧亚一些国家;这里很大原因是唐朝政府在文化上采取的开放政策;究其原因有三点:一、唐朝统治者拥有着胡人血统,并不是单纯的汉人,所以在心理上没有严重的扬汉抑胡的心理,因此对外来文化能够客观对待;二、唐朝前的五胡乱华使得非汉族文化大量涌入中原,使得中原百姓对外来文化不再有抵触心理;三、唐朝有着强大的国力,对周边的国家根本无所畏惧;所以开放国门;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文化将会失去生命力,每次乱世,当有塞外民族侵略中原的时候,却是中国传统文化大发展的时候,除了战争促成了民族融合外,还因为在战争年代,文化的传播没有了政府的干涉,是完全自由的;正是唐朝宽容政策,对各少数民族首领所采取的册封政策,对吐蕃的和亲政策,赢得了人心;在文化上,唐朝尊道,礼佛,崇儒,施行开明的三教并立政策;也正是这种宽松自由的思想环境造就了唐代恢弘的文化气象;4、元朝时期蒙元时期是野蛮民族对文明民族的统治;蒙古统治者不仅不让自身的文化同汉文化相结合,更用暴力阻止两种文化的相互融合;因此文化遭到大规模破坏;蒙古统治者开始打算把华人都杀了,耕地改为牧场;后来有人劝说蒙古大汗,留着华人收税比放牧更实惠;于是蒙古开始对华人横征暴敛;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鲜明的无神论观点;论语中有:子不语怪力乱神;单在蒙古人统治时期,各种宗教斜教横行;蒙古人没有文化,因此更容易信仰各种宗教;尤其是喇嘛教,在蒙古地区非常流行;蒙古人只需要聚敛,不知道怎么合理统治,更不知道文化的重要性;因此知识分子的地位非常低下,甚至不如娼妓;因此,文人和底层人民在同一地位;文人无法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治国安邦上,智能在民间文艺上发挥自己的能力;于是元曲发达;文化的毁灭,文人的堕落,导致中国文明在蒙古统治时期大规模倒退;明朝赶走蒙古人后,虽然明太祖洪武黄帝有计划有步骤的企图恢复中国文明;但也没有完全成功;明朝只能称为部分的恢复了中华文明;和宋朝比,明朝文明要落后很多;明朝知识分子也的素质也比宋朝差很多;5、清朝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失去包容性是由清朝开始的;清人表面虽推尊中国传统文化,但挟其部族之私,已将中国传统中吸纳外来文化的部分压下去,如清初大儒请求经世致用的精神,本来是可以接上西方文化器物的,而清廷为监控人心,强用文字狱消解经世致用的精神,迫使士人只能埋首故书作不涉现实的文献考证,中国传统文化因而失去了张力;在清末西方国家挟着船坚炮利直扣中国大门时,有识之士如魏源已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强调方向,如果不是清廷的顽固抗拒,中国的现代化就可以在中体西用的原则下开展;由于清廷的狭隘部族思想,而实行闭关锁国的自绝国策,并将中国传统文化扭曲成排外的文化价值体系;清廷在一连串的战败,签不平等的条约,割地、赔款,而后被迫接受西化,推行洋务运动;由于是不情愿的,因此只作局部因应敷衍渡日;最后迫出康梁的维新运动,就是清廷的腐败无能的后果,但政治变革抵触了政治上的既得的利益者,维新仅百日而败;在中国面对西方文化强力冲击之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表示中国传统文化吸纳外来文化的机能仍在,而清廷的顽固则是历次文化融通的努力扫与失败的主因;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保证了中华文化体系的连续性;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古埃及文化和古巴比伦文化是如何中断的以及中断的原因,学术界至今也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现今的西方文化,已经可以确认不是古希腊文化的延续;因此,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惟有中国传统文化一枝独秀地维持到现在,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其中原因何在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起了很大的作用;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对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尽管有不同的见解,但有一条却是众所公认的,那就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神;其中厚德载物内含着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1、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集中体现在儒家文化的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上;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的“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使儒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之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生不息;“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容、兼收并蓄的结果;2、中国历代思想家多主张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在诸子百家时期,儒家在初创之时,创始人孔子作为鲁文化的代表与齐文化的代表晏婴是有矛盾的,在齐鲁“夹谷之会”还曾发生过公开的争执,闹得不欢而散;但孔子并不因此而排斥齐文化;孔子正视文化差别,主张用先进的华夏文化消除差别,实现华夷一统;他教育弟子子夏,要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提倡君子坦荡荡,胸怀要宽广;孔子传播自己的学说失败后,虽然慨叹要乘桴浮于海,但是他还是在那里仔仔细细地整理各种文化典籍,使得五经能够保存下来,他不因为诗经中的齐文化内容而删掉齐诗,这正是他胸怀宽广的体现;他对儒学以外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吸收确实有大家的风范;绝不像比他晚几百年的西方恺撒大帝那样,只会喊“我来,我看,我征服”对别国的文化缺乏尊重、缺乏包容精神;孔子还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之“学”,无疑也包括向外族人民学习;孟子把孔子誉为“集大成”者,对孔子思想中的包容性大加赞美;他继承了孔子的这种胸怀,认为海洋的博大胸怀是人类应该效法的,发出了“观于海者难为水”的慨叹,其很多主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思想;荀子在齐国是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他主持学宫的时候,实行开明的政策,招揽列国名流,汇集百家学说,兼容并包、来去自由;这一做法使得不同的学说、不同的观点一时间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各家各派也不断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造就了中国学术史上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局面;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人理解成只要儒术,不要别的思想派别;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董仲舒仅是就统治思想方面主张用儒术,而从学者层面说,他是不排斥其他学派的;我们翻开他的着作春秋繁露,里面吸收了很多阴阳家的思想学说;正是在阴阳家思想的基础上,他才提出了着名的“天人感应论”思想;汉代之后,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道教的一些思想,逐渐形成了儒道互补型的儒家学派;宋明时期,又吸收了佛学的一些思想内容,从而形成了三教合一型的儒家学派;不管是程朱的理学派还是陆王的心学派,都是三教合一型的儒家;大思想家朱熹主张学习是一个人终生的事业,要活到老,学到老;理学派和心学派都以包容的心态从道家、道教和佛学学到了不少东西;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中,相互吸纳,相互补充,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近代杰出学者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实行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方针,推行了一连串的重大改革,主张为学问而学问;这种宽容的研究气氛,导致思想自由和新见迭出;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在这一时期,北大成为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成为大师辈出的时期;这其中,包容精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到当代学术大师季羡林和新儒家的许多代表人物,他们大多开始致力于融和多元文化为一体,期望以此为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开出新生命;不管是熊十力、牟宗三,还是冯友兰,他们都注意从东西方的各种思想文化中吸收营养;海外新儒家,更是注意多元文化的对话和汇合;杜维明和他的同事在哈佛大学建立了波士顿儒学,形成了对话派的风格,不仅和西方文化对话,也和东方文化对话,主张从文化多元的角度来看儒家传统所具有的精神资源;这正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的影响所致;成中英在夏威夷大学建立了诠释派的新儒家体系,被称之为“本体诠释学”;这种“本体诠释学”观点,正如他自己所说,最早见之于易传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是既差异对立,又相生相成的;“本体诠释学”亦可说为“本体辩证学”或“辩证体性”,因为它包涵了多种对立互成的范畴,以及包涵了时间发展性与空间包容性的统一前提,因而“本体诠释学”既可用来建立现代化的中国哲学,也可用来丰富现代化的西方哲学,使两者世界化;“辩证体性”可以说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存在的内在根据;相辅相成,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中,相互吸纳,相互补充,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3、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是以其强大的同化力为前提的;它用这种强大的同化力去影响和改造外来文化,使之具有中国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是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心理文化基础,没有这样一个基础,不仅不能消化、吸收外来文化,还有可能被外来文化所同化,从而丧失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由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并且富于包容精神,其结果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同化外来文化;外来文化的进入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却并没有使中国传统文化丧失其特有的本色;一切外来文化一旦进入中国,便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中国社会强烈的宽容气氛,甚至使得一些独立性很强的外来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之中;4、文化上的包容性,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营养,使自身更具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主张有容乃大,大乃久;文化上的包容性,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则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充分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要求我们要自觉地、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像季羡林先生所说那样既拿来又送去,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把自己的好东西送去,这叫做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结合;只要有利于文化发展和建设,都要毫不犹豫地拿过来,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培育出精神振奋、品格高尚的民族精神;这是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传统美德宽容包容

中国传统美德宽容包容中国传统美德 - 宽容包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历史上形成了丰富的传统美德。
其中,宽容和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宽容包容的精神在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并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宽容包容的定义及重要性宽容是指对人的言行、观点、行为等产生不同意见或存在冲突时,保持温和、宽容的态度。
包容则是指尊重和包容不同的个体、群体、文化、信仰等,在实际生活中互相容忍与相互融合。
宽容包容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有助于建立与谐共生的人际关系,减少社会矛盾与冲突,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宽容包容也有助于增进团队合作,提高社会创新能力,并在国际交往中起到积极作用。
因此,弘扬宽容包容的传统美德至关重要。
二、宽容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1.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视宽容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面,提倡“大仁大恕”,认为个人应该胸怀宽广、待人宽容。
儒家道德经典《大学》中有言:“明明德于天下,治其身;其身既正,而天下治。
”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崇高理想,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具备宽容包容的品质。
2. 佛教的胸怀与普度众生佛教教义中鼓励信众要心怀宽容、慈悲为怀,传承了千百年来的普度众生的胸怀。
佛教中有一句经典的教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强调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和价值,鼓励人们相互包容与理解。
3. 民间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的许多民间传统节日和习俗中也融入了宽容包容的元素。
比如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互相道喜,传递亲情之情;清明节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怀念;中秋节家人团聚,互送月饼以表达家庭的和睦与团结。
三、宽容包容的现实意义1. 构建和谐社会宽容包容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在家庭中,亲人之间的宽容包容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在教育中,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宽容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和积极性;在社会中,公民之间的宽容包容可以减少冲突与矛盾,建立和谐的社会。
2. 推动社会进步与创新宽容包容能够容纳不同的声音和观点,鼓励多元思维,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创新。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一、引言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文明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悠久的历史。
这个国家的文化多样性以及其包容性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二、地理差异的影响中国地域广阔,拥有丰富的地理与气候条件,这对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北方的冰雪世界到南方的湿润热带,中国的不同地区孕育出了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和艺术表达方式。
比如,北方的饺子和南方的粽子代表了不同地区人们对食物的喜好和制作方式上的差异。
三、历史演变的影响中国历史悠久,经历了多朝多代的更替和各类文化的融合。
这种历史演变的过程使得中国文化具备了包容性。
从古代的各国文化交流到现代的文化融合,中国一直是一个接纳不同文化的国家。
例如,丝绸之路的兴起与繁荣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
四、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和传统艺术形式。
这些多样的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也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源泉。
五、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传统文化中,也融入到现代社会当中。
当代中国在接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
例如,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而现代舞蹈则是中国现代艺术表达的新形式。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多元且具有活力。
六、宗教信仰的包容性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共存的国家,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信仰在中国都有众多信徒。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将不同宗教信仰的要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哲学体系。
这种宗教信仰的包容性也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七、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文化产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电影、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的繁荣使得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得到了更多的展现空间。
同时,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吸引了许多外国艺术家和创作者前来合作与交流,这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
中国文化与民族性格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包容性回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利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相互包容的,互不排他的多元统一体。
这样的民族其最大特性就是重包容,有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同任何一种延绵至今的文化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直到现在还生生不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是包容并蓄,形成了同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并因此具备了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体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首先体现在厚德载物思想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理解是,天地最大,它能包容万物,天地合而万物生、四时行。
从这种对自然的理解中引申出做人的道理:人生要像天那样刚毅而自强,像地那样厚重而包容万物。
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文化是儒学。
儒学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里对中华民族在思想方式、行为规范、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长期起着支配作用。
儒学主张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这种精神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向来不排斥。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川流不息,正是由于其吸纳百川的结果。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对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尽管有不同的见解,但有一条却是众所公认的,那就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神。
其中厚德载物内含着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集中体现在儒家文化的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上。
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的“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
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使儒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
另一方面,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之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生不息。
“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包容是指主体将客体放入特定的容器或区域内。
包容的反义词是排斥,就是主体拒绝容纳某客体或将其排出。
包容性现在通常指社会个体或某个社会主体能够包容客体的特性。
能够正常多包容的,就说其具有较好包容性;反之,就说其不具有较好包容性。
比如,允许个人拥有枪支(客体)的国家(主体)比不允许个体拥有枪支的国家在枪支上更具有包容性。
包容的是形容词,表示某主体对某具体客体是否可以包容。
这里包容的与宽容的是同义词。
包容度是指主体正常容纳事物的能力或程度。
比如,对异见(客体)的包容能力,各个社会(主体)的包容程度是不同的,主体对持有异见者采取的措施有发动战争、处死(例如布鲁诺的例子)、判刑、其他迫害、打压、不给发声的条件、容许自由发声。
可见,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主体,对相同的客体具有不同的包容度。
包容性发展是一个特定概念,参见包容性发展词条。
基本信息文化包容性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兼收并蓄和求同存异。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的包容性。
即兼收并蓄和求同存异。
(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和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例: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三角洲之一,也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地区,不同习俗、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省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这里都能和谐相处.黄河三角洲文化又是黄河大流域文化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黄河大流域文化的源远流长,又有鲜明的区域性和独特的自身特质,既离不开博大精深的古齐鲁文化的浸润与影响,又具有移民文化特征的现代新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中华民族经历了5千的历史演变。
古代王朝的变迁同时带来不同民族流血冲突/但每当一个王朝建立后,必然在文化上进行改革或沿用一些先进文化并伴随着各民族的相互融合。
例如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还是用汉文化来管理他的王朝。
所以一个野蛮民族统治了一个文明民族,最后还是被文明民族的文化所同化。
所以可见中国文化的博大和包容。
林肯作为美国总统,他对政敌的友好态度曾引起了一位官员的不满,他批评林肯不应该试图跟那些人做朋友,而是应该消灭他们。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第一,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形成一个高潮。
中国固有的儒、道、玄等文化,通过与外来佛教文化的会通交融,获得新的营养而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所以,在中国古代,儒、释、道三者的神可以并祀于一堂,这一点,在《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中都可以看到三者合一的许多描写。
以唐朝为例,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世界的祆教、景教、伊斯兰教、医术及至马球运动等,如同“八面来风”,从唐帝国开启的国门一拥而入,使得首都长安成为那一时代中外文化汇聚的中心,一个具有盛大气象的世界性都市。
明末清初,西方的基督教传入中国,带来了西方文明。
虽然这时的中国已渐趋保守,文化的包容性有所减弱,但许多有识之士,仍提出了“遐方文献,何嫌并蓄兼收”(李之藻:《刻同文算指序》)的主张。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压迫,大批热血知识分子仍然不忘吸取西方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种文化开放心态,正是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性格的表现。
第二,中国文化长期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
汉代北方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司马彪:《读汉书·五行志》)。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时期,充满生机的北方民族文化,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盛唐是中国最为开放的时代,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格发挥得尤为淋漓尽致。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法曲》)。
首都长安更是“胡化极盛一时”,胡汉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
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得中华文化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不同地域的文化。
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扩展,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格,又促使这些地区文化相辅相成,渐趋融合。
第三,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为对诸家学说采取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
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从古至今,汉族与其他56个民族在共同的土地上生活,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体系。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礼仪习惯、语言文字等方面来探讨。
历史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最早的黄河文明起源到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中国人民经历了多次文化交流和文化胶合的历程。
例如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辉煌的时期之一,此时期的文化包容了佛教、道教等各种宗教文化,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并且唐代的文化佳作又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影响深远。
宗教信仰中国的宗教信仰十分丰富,佛教、道教、儒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在中国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同时与先民信仰相结合,形成了新的信仰文化。
例如元代时期由突厥人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现在已在中国北方广泛传播。
这些宗教都有其独特的信仰观念和文化象征,贯穿了其宗教史诗、雕塑、建筑、服饰等方面的相关艺术表现。
文学艺术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创作历史悠久,也具有多元文化和包容性。
对于文学和艺术的创作具有天然的包容性,因为文学和艺术的创作旨在记录和表现生活及其情感、表达人们的思想与精神世界。
例如古代农民音乐、歌谣、童谣等,虽然都是普通人的作品,但它们直接反映了当地的文化氛围和生活习性。
今天的中国文学艺术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在创作中吸收了各种新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学和艺术形态。
礼仪习惯从古代礼仪方面来看,列举出“大婚”、“升官”、“丧葬”等以及“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各个方面的礼仪形式,它们都在不断地演变和变化。
这些礼仪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习俗下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例如年节的烟花和灯笼、端午节的赛龙舟、中秋节的赏月等,都是在中国文化的传承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浓厚的中国风格和文化底蕴。
语言文字中国有五千年文字的历史,汉字是世界上少数能沿用至今的文字。
古代汉字的演变和形成源远流长,至今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中华文化的包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
其中,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以其包容性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
一、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体现1. 语言文字的包容性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字之一。
汉字的形态多样,既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基本构造,又有繁简、正草、行楷等多种书写形式。
汉字的包容性表现在它能够吸收、融合各种文化元素,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例如,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吸收了许多外来词汇,如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以及西域、蒙古等民族的文化,使得汉字的内涵更加丰富。
2. 哲学思想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
这些哲学流派各有千秋,但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例如,儒家主张仁爱、忠诚、礼义等道德观念,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等哲学思想,法家主张法治、严刑峻法等政治理念。
这些哲学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哲学体系。
3. 文化艺术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包括诗词歌赋、书画篆刻、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多种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不仅相互借鉴、相互影响,而且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元素。
例如,唐代的诗歌创作受到了西域文化的影响,元代的戏曲则融合了南北方的艺术风格。
这种包容性使得中华文化的文化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二、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原因1. 地理环境的包容性中华大地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气候条件各异。
这种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为各种文化的产生、发展和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华文化得以吸收、融合各种文化元素,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2. 历史发展的包容性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历了多次战乱和民族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使得中华文化具有了强大的包容性。
例如,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频繁,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
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例子

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例子
1. 多元宗教信仰:中国的中华文化包容多种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在中国可以自由传播和发展,各宗教团体和信徒之间也相互尊重、互不干预。
2. 公开展示多民族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文化也包容和尊重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国家博物馆、民族文化村等地,展示了各个少数民族的服饰、习俗、音乐、舞蹈等,让人们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3.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积极保护和传承世界文化遗产,例如敦煌莫高窟、长城、丽江古城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代表着中国本土文化,也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中国将其开放给世界各地游客,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和学习这些文化遗产的精髓。
4. 创新融合西方文化:随着对外开放的进程加快,中国也吸收了一些西方文化中的元素,并融合到中华文化中。
例如,中国的电影、音乐、时尚等领域中往往融合了西方的潮流元素,从而使中华文化更富有活力和国际化的特点。
5. 文化交流交融:中国积极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与他国建立友好关系。
例如,中国主动参与国际文化节、艺术展览等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国际友人也来中国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加深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
这些例子都展示了中国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一面,为不同的文化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共融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地缘位置——外部相对封闭,腹地相当辽阔
中国处于东亚地区,东邻海,北部、西部有草原高山戈壁等天然屏障阻隔,这形成了中国外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腹地辽阔、气候适宜,具有较优越的农耕生产环境,让华夏民族得以长期繁衍生息并形成中国特色的传统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
同时中华大地的广阔领域造就了显著的地区差异,在这两方面的综合作用下,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持续性、多元结构和早熟性、封闭性、中庸性、忍耐性、盲目性、互补性、脆弱性和顽强性的特点。
中国文化长期地延续和包容,不仅与传统农业—宗法社会的顽强延续力有关,与半封闭的大陆环境所形成的隔离机制也有关。
农业生产形成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中国文化是从土里长出来的文化。
“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长期习惯于‘顺天’,特别是和规律性的四季气候,昼夜寒暑,风调雨顺对生产生活的巨大作用,在人们的观念中留有深刻的印痕,使人们对天、地、自然怀有和产生亲切的情感和观念。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正是这种地理环境使人们力图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了要求与“天”人和而为一体的朴素愿望。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对中国和文化、包容性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天人合一”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宇宙观。
“其他文明的宇宙观强调宇宙是由各自独立部分凑合而成,中国的宇宙观强调各个部分相互依赖及和谐的存在。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人认为宇宙万物从终极去看原始不可分的,而西方思想则出处看作对立的。
中国人的思想总是趋向于和,按照阴阳观的逻辑推理:两个真的或好的事物,其存在便意味着相互有别又相互依赖和不足;两个不相容的事物,仍是相互补足和依赖的。
这种大和思想使中国对外来文化更多的注重包容吸收,而不是排斥和取消对立。
例如龙和凤本是不存在的,它们的形象实际上是吸收多钟动物形象(图腾)而虚构出来的,它们的主要作用就是使各个部落都能够接受新的图腾。
民族文化形成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奠定了文化包容性的基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利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相互包容的,互不排他的多元统一体。
以华夏民族为核心,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
因战争、地域变动以及人口迁徙而引起的民族融合一直没有中断过。
这样的民族其最大特性就是重包容,有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同任何一种延绵至今的文化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直到现在还生生不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是包容并蓄,形成了同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并因此具备了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是以其强大的同化力为前提的。
这表现在对境外文化的消化和同化上:在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虽然其在军事上占上风,甚至多次建立强有力的政权(元、清);但在文化上面,却多次自觉不自觉地被以华夏农耕文化为代表的先进中原文化所同化。
在与先进的中原文化接触的过程,不仅没有中断中原文化,反而几乎都发生了由氏族社会像封建社会的过渡。
军事征服的结果,不是使被征服者的文化中断或毁灭,而是使征服者的文化改变和皈依。
因此,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后,都被中国文化的强大同化力和融合力而逐步汉化和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外族的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佛教文化等,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例如:中国氏的佛教——禅宗:公元1世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
广泛影响,但它并没有也不可能取代中国文化,并没有撼动中国本土文化的独立性格;佛教传输的结果是,一部分变成中国氏的佛教,如禅宗;一部分反而消融于宋明理学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
宗教——三教合一
以儒家思想(应视为一种准宗教)为主体,其他宗教为补充的意识形态结构;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中国人在信仰方面没有强烈的身份意识:“儒教从来没有专任的神职人员。
在东亚外,教会对教义的解释和教徒对教义的信奉都是绝对的。
在中国文化中没有这种情形。
尽管皇帝一次次下诏书,但是在古代中国不存在强行实行的系统机制。
甚至没有强制别人的概念。
在现实中,任何学者可以信奉任何一派的儒学,(或者相信道家、佛家或诸多学说的折衷)。
他们相信自己选择的教义和皇帝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一个中国人在其一生中能够始而是儒家信徒,继而是佛教徒,终而是道教徒,或者干脆同时三者。
中国人进什么寺庙,请什么样的教职人员来主持什么样的仪式,往往是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并不管所进的寺庙和所请的教职人员是否属于自己所主要信奉的宗教。
在帝制时代后期,三种主要宗教甚至出现了相互融合的局面。
由耶稣会新近传入中国的基督教也取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似乎还表现了某种与中国宗教的相容性。
徐光启、李之藻之类的高级儒士不仅领先入教成为虔诚的教徒,而且在发生“教难”时还能在不损害自己儒家信念的同时,挺身而出保护传教士。
因此说中国人有一种随和的宗教态度。
中国人的天与西方人的上帝有着重要的差别,这又归因于农业传统和非航海或蓄牧传统的差异。
在这两种传统中,人类概念的形成与日常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放牧牛羊,多少以干预者的身份出现,这就使得人们心目中的上帝有积极、能动的形象。
而从事农业,人的活动则显得相对被动。
人必须遵循季节、气候以及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多方面的规律,因此中国人的天“只按一种间接的方式活动,它的行动是沉默的,难以察觉的和连续不断的,”04此即荀子所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五谷生焉。
天何言哉?”
儒释道三家,不是有你无我、互相排斥、水火不容,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
这主要归因于儒教的包容性和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给了佛道充分的发展空间。
“君子和而不同”(孔子)、“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周易大传》)“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
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孔子——在诸子百家时期,儒家在初创之时,创始人孔子作为鲁文化的代表与齐文化的代表晏婴是有矛盾的,在齐鲁“夹谷之会”还曾发生过公开的争执,闹得不欢而散。
但孔子并不因此而排斥齐文化。
孔子正视文化差别,主张用先进的华夏文化消除差别,实现华夷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