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诊断报告.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史·于成龙传》节选自编考题复习课
——课堂教学诊断报告
2017年3月7日下午在高三(12)执教《清史稿·于成龙传》节选考题复习课,作为高三年级文言文考题复习示范课,从学生处理练习题的效果、教研组老师的讨论、点评看,基本上起到了复习引领、示范作用,但也有需要改进的方向。
执教者紧紧围绕考纲,从2017年考纲的要求、变化、预测等方面做了有效的探索解读。高考试卷上呈现四道考题,满分19分。从命题题干的模式入手,一一剖析,其中有两道题(断句题和实词释义)可能选其中一种考试,断句从2014年开始已连续考试三年,有可能变化,转向对实词释义考查,但从多年的语文大纲变化中,从目前社会重视传统文化的大背景看,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即2017年依然考查断句,如果考查实词释义,充其量也一种回归考试,更是基础考试,如果不考,这个点就隐性于第四题翻译句子考查中,所以我在命题时,兼顾两个方面,做到训练万无一失。
即设置了断句考查,也设置了词义考查。如果学生能对断句题处理得更好,后面三个题就会迎刃而解。因为断句题几乎和翻译题涉及知识点相同,解题思路基本一致,比如翻译时遇到的人名、地名、官名、朝代、书籍、植物名、器物名等等不翻译,同样这些知识点在断句时不能断开。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复习课,我采用按解决问题顺序程序,处理练习题,在此过程中通过课件展示知识点的关键及解题方法,将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记忆”,探寻病因,探讨策略。
一、选材背景。
寒假时央视一台播电视连续剧《于成龙》,观后很受感动,其主题符合当时代倡导要求,于是选编成训练考试题。
二、编题特点。(课前)
设题五道。和考试卷不同的是,我把材料的标点符号删去,拟让学生先断句,再进入常规阅读,处理习题。
三、发题断文。(10分钟)
上课前将自编的文言练习题发给学生,用十五分钟时间给所给的原材料断句,授课者来回指导,学生用了十分钟时间,断句还不到全文一半,催促抓紧时间断句。
三、对比材料。(10分钟)
我将有标点的材料发给学生,学生对照检查,看自己断句的正确率,用时十分钟。由于有断句作基础,对应检查较快。
四、处理习题。(18分钟)
学生作答,老师巡回指导。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将前三个习题处理的较好,从回答问题角度看,90%的答案是正确的。在提示的作用下,学生异口同声出正确答案。
这里执教者特别强调一点,当我组织学生练习断句时,有一位学生没有认真
读文断句,直接进入做题环节,结果是题先于其他学生完成,我细查答案,三个选择题,做错了两个。这种省略了阅读环节直接处理练习题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断句和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知识文化常识有时可独立做出来,但还要看设置题的难易程度。私下教育了学生,当再一次悼词学生前时,检查答案是正确的。
在学生处理练习过程中,处理一道题快速演示每道题的处理技法。主要是以训练中学生错误例子作为依据纠正。
关注对话所用词语
课件展示:在演示断句方法时,我先从韩愈《师说》中“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或者也”入手。这里的“句读”讲的就是断句,明确古人所讲的“句读”与现代汉语的“标点符号”的关系。明辨句读都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各方面的常识。关注对话所用的词语。
关注单双音节词
课件展示:上节课,在学生断“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句时(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的同学把“建筑”当成现代汉语的词与“建筑”对待。断成“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这样,应该是“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再如: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有同学把“故事”断开。
分析错因就是学生混淆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单音节词虽然能够组合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但在文言语句中不是一个词语,有些考生常常受现代汉语的习惯的影响,把两个单音节词理解为一个双音节词,以致断句错误。于是我得出:断句也要掌握实词意义。
关注虚词位置
古人写书不用标点,靠句意、虚词、韵律等知识断句,所以明确虚词位置断句就会事倍功半。
课件展示:在处理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的练习题时,学生在断“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得非……乎?”在断句时把它断开了,错因是没有掌握古汉语虚词及其在句中的位置。这就要求老师及时降雨,补出相关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因为它可帮助断句。
关注语法特点
课件展示:学生在断“师文……弱冠谒许衡”句时,有的学生断成“师文……弱冠∕谒许衡”,就是说把“弱冠”当成主语。
分析:“弱冠”指“师文”的年龄,“谒”前省略了主语“师文”,即“谒”前可断句,“许衡”后可断句。错因是不懂语法,不懂省略句。必须补充语法特点。
一是名词或代词,做主语时其前停顿,做宾语时其后停顿;
二是谓语,主要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一般情况下,一个谓语就是一次停顿;一般而言,动词的前后不能断开(省略句除外),因为它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有宾语。若主语省略,在前断开;若不带宾语,其后常可断开。
关注句式特点
课件展示:学生在断“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句时,
将部分断为“牒/上官”分析错因是没有古汉语句式观念,这个句式是省略句,应为“牒(于)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
再讲“性恭谨勤于侍奉”有的学生断为““性恭谨勤/于侍奉””,细究错因,是不懂古汉语句式。“勤于侍奉”是状语后置句,不能断开。如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后面必须停顿。给含有介词结构语句断句时,割裂介词的结构与动词之间的关系。于是我就要补充古汉语句式特点(见教案):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 得非……乎?就是固定结构。
关注文化常识。
课件展示:在给“辟为右三部令史丞相伯颜选为掾属从定江南”断句时。有学生断为“辟为右三部令史丞相伯颜选为掾∕属从定江南。”应该断为“辟为右三部令史/丞相伯颜选为掾属∕从定江南。”究其错因文化常识观念淡薄,“掾属”是官职名称,不能断开,理由上述已赘。
还有“按察使”“给事中”表官职名称词不能断开。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必考常考文化常识。
对人物称谓、科举制度、古代官职、传统节庆、天文历法地理、礼仪风俗等不清楚,导致在这些名称中间断开。
于是我带学生复习寻训练文言断句时,要关注六个方面:标点符号、实词意义、虚词位置、语法特点、句式特点、文化常识。这六个方面同时是处理翻译题的方法,在处理翻译题时迎刃而解准确率较高。
接着以同样的方法演示了文化常识题及内容概括分析题的方法。
五、总结环节。(3分钟)
粗略总结板书:断句或释词义
古代文化常识
内容概括分析
翻译画线难句
课件演示:补充:史传类文章一般是模式化的,
首先介绍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来历、祖上,其次介绍传主少年时代的经历和年少时养成的做人的品格,再次集中笔墨用成年后的几件大事来表现这个人一生的功绩,彰显其功过是非,最后交代该传主如何去世,后人的评价,以及对其子孙的简要介绍,有时可能还会在结尾时补叙一两则传主的生平逸事。
不足:
一、翻译时间极端不够。由于没有很好把握住时间,正如点评老师贾雪宁等委婉指出翻译题留给学生的时间少了,赋分10分,因为在翻译过程中用到大量的知识点,比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等。所以,提高质量的前提要靠时间保证,10分的题,因为要表述,所以大约要有相匹配的时间来完成,否则知识的拓展和迁移,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一句空话,更不用说提高成绩了,如果处理不好,学生课前预习且有深度的预习都将因为时间不够而质量浅浅。因为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的小目标要在课堂上完成,所以要牢牢抓住“时间”这个牛鼻子。
二、学生互动没有质量。一节课总看不到学生互动学习时间,显然是老师教学设计不严,其实这个环节才是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忽略它是不尊重学生的。看不到学生的互助合作学习的过程,就不能让学生潜能得到有力的释放,所以要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展现和释放学习能力的平台;创造在课堂上有机会交流对同伴有启发意义的独到见解;并且使学生能够主动挖掘自己以前没有呈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