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的主体客体与过程
公共关系的主体、客体与手段
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
1.有明确的工作目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范围 3. 具备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4.具有严密的领导管理体系 5.社会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
二、社会组织的分类
政治组织:是指为某种政治目的而建立的社 会组织。如政党、政府、人大、军队 经济组织:是人们在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并 以经济活动为内容的社会组织。如工商企 业、银行、保险公司。
第二章 公共关系的基本要 素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 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 公共关系的手段---传播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及其特征 社会组织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有计划、有 组织地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机构。 社会组织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社会分工 越细, 组织的类型越复杂。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客体-----公 众
一、公众的涵义及特征
公众:是指与某一特定社会组织具有
某种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个人、群体 或组织。
1.关联性(相关性)
公众的特征:
2.层次性 同一类型的公众来自不同的社会群体, 对 组织的作用及要求是不同。 不同类型的公众对组织的重要程度是有差 异的。 3. 变动性 公众会因组织的任务和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公众本身情况的变化也会导致公众具有变 动性
文化组织:是指以满足人们的各种文化需要 为目标,以文化活动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机构. 如学校、科研机构、文艺团体、出版部门 等。 服务组织:是指以满足各类特定的服务对象 的 需要为目标而建立的社会机构。 医院、 社会福利机构. 宗教组织:是由具有共同宗教信仰的人组成 的社会机构。天主教协会、道教协会等
次 逆 要 意 公 公 众 众
公共关系基础》第三章公共关系的主体与客体(第五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主体
归于联络接待部门:若仅限于迎来送往、交际应酬, 则会贬低公共关系在组织中的地位。 归属于办公室:便于最高领导的直接指挥,也 不过分偏重某一方面的功能,但若领导者的公关 意识不强,会形同虚设,或工作时断时续。 ⑵部门并列型:即公关部门与组织的其他职能 部门平行排列,处于同一层次,其模式如下图:
公共关系基础》第三章公共关系的主 体与客体(第五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主体
公关部具有较大的沟通权限,直接介入决策, 同时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机构比较 精简灵活。
美国设有公关部的企业有86%属于此种类型。 ⑷公共关系委员会:即由组织的主管领导牵头, 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组织的公关工作协调委员 会,统一指导和协调全局的公关活动,下设公共 关系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美国战时公共信息委员会”
具体附属于哪一个部门,可视具体需要而定,一般 归于传播沟通业务较集中、较繁重的部门。 归于销售部门:强调其促销功能,突出了市场 关系和顾客关系,而容易忽略其他关系的公众对 象。 归于广告宣传部门:强调其宣传职能,利于开 展企业文化,确立企业精神,容易忽视公共关系 在分析公众、反馈信息、辅助决策、协调关系及 经营管理和促销方面的职能。
公共关系基础》第三章公共关系的主 体与客体(第五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主体
⑶独占性非营利组织:这类组织没有自身的
经济利益,缺乏竞争的压力,推动其工作的主要 是使命感和道义上的责任感,因此往往容易忽略 自己的公众。如如政府机构、事业单位。
⑷独占性营利组织:这类组织追求经济利益, 但由于其产品或服务具有独占性,不存在市场竞 争的压力,因此容易产生违反公众利益的行为。 如医院,民航、铁路等。
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
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公共关系,是指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建立和维护良好关系的活动和过程。
主体和客体分别指的是公共关系活动的发起方和接收方。
在公共关系中,主体是指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组织、企业或机构。
主体的目标是通过公共关系活动,获得建立良好形象、维护信誉、提高知名度、促进发展等效果。
主体需要负责制定公共关系战略和策略,并组织实施相关的沟通和互动活动。
主体应该主动与不同的客体进行沟通和互动。
客体是指公共关系活动的接收方,包括各种不同的公众群体,如员工、客户、投资者、政府、媒体、社会组织等。
不同的客体有着不同的需求和利益,主体需要根据客体的特点和关切来制定相应的公共关系战略和策略。
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是公共关系活动的核心内容。
主体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与客体进行有效的沟通,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运用、组织内部的沟通和外部的互动等。
主体需要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回应客体的关切和问题,并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通过与客体的互动,主体可以了解客体的需求和期望,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增强彼此的互动和合作。
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
首先,主体需要保持透明和真实。
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主体需要提供准确、完整和及时的信息,避免虚假和误导。
其次,主体需要尊重客体的权益和利益,听取客体的意见和建议。
公共关系活动应该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单方面的宣传和推销。
此外,主体还需要及时回应客体的关切和问题,解决各种可能出现的危机和风险。
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不仅可以增进双方的互信和理解,还可以带来一系列的积极效果。
首先,通过公共关系活动,主体可以提高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声誉,增加公众的好感和信任。
其次,主体可以通过与客体的互动,了解客体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更好地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此外,公共关系活动还可以为主体带来各种资源,如人才、资金、市场机会等。
最重要的是,公共关系活动还能够为主体提供一种稳定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从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分析看公共关系的重要作用
再次,公共关系可以促进组织的内部沟通和协作。一个组织的内部沟通和协作是其成功的重要保证。通过公共关系,组织可以更加有效地与员工沟通,让员工更好地理解组织的目标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公共关系,让不同部门之间形成更紧密的联系和合作织的危机公关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组织面临重大危机时,公共关系可以帮助组织迅速控制危机、化解危机,减轻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与媒体、公众、政府等各种群体的沟通和协调,组织可以更加有效地应对危机,保护自身利益。
综上所述,公共关系在一个组织的发展和成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公共关系,组织可以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促进内部协作,有效应对危机。因此,组织应该积极开展公共关系工作,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共形象。
从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分析看公共关系的重要作用
公共关系是指一个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沟通和信息交流的过程。公共关系的主体可以是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等各种组织,而客体则包括媒体、公众、政府、员工等各种群体。在这个过程中,公共关系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公共关系可以帮助组织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品牌形象是一个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信誉,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和投资者,促进组织的长期发展。而公共关系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向公众传递组织正面的声音和形象,从而增加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和好感度。
公共关系的三大要素
管理者 员工 股东
根据组织对公众的好恶程度划分
符合组织的利益和需要,但对组织不敢兴趣,缺乏交往意愿的公众。 著名的记者 社会名流 股东 赞助商 持友好态度的记者 慕名前来的顾客 持不友好态度的记者
违背组织的利益和意愿,对组织构成潜在或现实威胁的公众。
完全迎合组织的需要并主动对组织表示兴趣和沟通意向的公众对象。
公共关系理论 公共关系实务 公共关系礼仪常识
公共关系人员的培训
下列问题,每小题你的答案为“是”就打√ ,答案为“否”就打X。
性格 是否有幽默感? 是否性情中庸,和悦近人? 待人接物是否从容不迫? 能否往来于大庭广众之间而不畏怯? 是否乐观? 是否有耐心?
自我评估:公关人员素质
7.是否有决心和毅力面对困难和挫折? 8.做事是否拟订计划? 9.思想是否敏捷? 10.是否健谈? 11.仪表是否端庄? 二、品德 12.为人是否公道正派? 13.是否有明断是非的能力? 14.做事是否有良好的责任感和道德感? 15.是否认为集体利益胜过个人利益?
01
是否相信人性本善说?
02
是否关心他人并赢得同事的信赖?
03
能否遵守诺言?
04
智能
05
对人对事是否有好奇心和保持浓厚的兴趣?
06
是否精于观察他人的言行?
07
是否当一个好听众,欣赏别人的谈话?
08
.是否善于处理尴尬的局面?
09
是否有说服别人的能力?
写作是否流畅?
是否有比较强的学习能力?
每天是否抽空读书看报?
90分以上者,可以成为公共关系方面的专家
评价:
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
案例: “蟑螂汤”事件 有4位客人在某著名酒店就餐,喝完汤后发现盛汤的钵底有一只蟑螂,客人当即向酒店投诉并要求索赔,提出拒付餐费和每人几百元的身心损失赔偿。在与酒店交涉支付损害赔偿未果的情况下,顾客转向求助舆论帮助。媒体在查证之后以顾客喝到的竟是“蟑螂汤”为题,对该酒店进行批评报道。酒店领导看到新闻报道后,召开记者招待会,指责媒体报道中的“蟑螂汤”事件是对本店摸黑,要求媒体公开更正并道歉。媒体也不甘示弱,马上开辟专栏邀请各界人士对此事进行讨论。事态进一步发展,惊动了政府有关部门,政府派出卫生检查组对酒店进行了全面的检查。最终该酒店因为卫生条件差而被勒令停业整顿。
公共关系期末
第一章1.什么是公共关系,请谈谈你的理解。
公共关系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活动,是一种职业,是一门学科,是一种意识、观念与思想。
我的理解是:(1)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或代表社会组织的个人。
(2)公共关系的客体是社会公众。
(3)公共关系的过程主要是利用传播手段来进行社会组织与它的社会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
(4)公共关系的目的是通过沟通活动,使社会组织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5)公共关系的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通过长期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
(6)公共关系活动是一种策略活动。
2.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是什么?公共关系指社会组织运用传播手段与公众进行双向沟通,以协调其公众关系,从而树立社会良好形象的管理职能和策略行动。
公共关系的特征:(1)公共关系是特指社会组织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各相关公众间关系的组合。
(2)公共关系是为特定的组织机构创造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的活动。
(3)公共关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平等互利,公众利益第一。
(4)公共关系的基本方法是双向沟通,信息交流。
3.如何理解政府公共关系的科学内涵和功能?政府公共关系的科学内涵:(1)以政府组织和人员为主体(2)以包括内部成员在内的社会公众为客体(3)以塑造良好的信誉和形象,获得公众支持为目标(4)以各种传播工具和沟通技巧为手段政府公共关系的功能:(1)塑造政府形象(2)改善政民关系(3)辅助政府政策(4)推动政策执行(5)提升政府施政水平(6)宣传意识形态(7)培养公民意识(8)度过危机难关4.请判断下列行为是否属于公共关系活动:(1)为本单位偷税,请税收征管人员吃饭。
(2)为考试成绩及格而给老师送礼。
(3)本单位出资帮助社区建公园而通知报社报道。
(4)商场开展买一赠一活动。
(5)主动上门调解与客户的关系。
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社会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传播沟通行为的现象、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对于公共关系学学科性质的认识:1、公共关系属于管理学的范畴。
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在面对突发事件或危机时,有效的公共关系能够帮助组织迅速应 对,降低负面影响,化解危机。
公共关系的历史与发展
公共关系的起源
公共关系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最初是为了应对媒体对组织的负面报道而产生 的。
公共关系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众对组织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公共关系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 业的学科,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
非营利组织公共关系的目的是为 了提高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增强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和资源动 员能力。
非营利组织公共关系的对象包括 捐赠者、志愿者、受益者、政府 、媒体等利益相关者。
非营利组织公共关系的实践方法 包括新闻发布、媒体关系管理、 危机公关、社交媒体营销、政府 事务等。
媒体公共关系
定义
媒体公共关系是指媒体机构 为了维护自身形象、提高知 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与公众 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实 现相互理解和合作的一种管 理活动。
公共关系的特点
公共关系具有系统性、互动性、实效性等特点,强调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 沟通与交流,以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公共关系的重要性
提升组织形象
良好的公共关系有助于提升组织的社会形象和声誉,增强公众对 组织的信任和认可。
促进组织内外部沟通
公共关系能够有效地促进组织内外部的沟通与交流,加强组织与 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 非营利组织公共关系实践 • 筹款和资源开发 • 志愿者招募和管理 • 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沟通协调 • 危机公关的应对 • 非营利组织公共关系挑战 • 资金来源不稳定,易受经济环境影响 • 志愿者参与度和忠诚度的问题 • 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关系管理难度大 • 危机公关的经验和能力不足
媒体公共关系的实践与挑战
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公共关系的三个构成要素:组织、公众、传播。
公共关系的三个基本类型:主体型公共关系、对象型公共关系、功能型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客体是社会公众,联结主体与客体的中介环节是信息传播。
公共关系的三个构成要素:组织、公众、传播。
公共关系的三个基本类型:主体型公共关系、对象型公共关系、功能型公共关系。
出自:年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1版出版的图书《公共关系实务与礼仪》第六章公共关系工作类型。
公共关系的主体就是社会非政府,客体就是社会公众,连结主体与客体的中介环节就是信息传播。
这三个要素形成了公共关系的基本范畴,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实际操作都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三者的关系层层进行的。
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p.r.,简称“公关”)是由英文“public relations”翻译而来的,中文可译为“公共关系”或“公众关系”,不论是其字面意思还是其实际意思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都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
公共关系研习也就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新兴专业,开办大专、本科至最低硕士的课程。
关于公共关系的各种定义存有很多,通常指一个社会非政府用传播手段并使自己与有关公众之间构成双向交流,并使双方达至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环境的管理活动,充分反映了公共关系就是一种传播活动,也就是一种管理职能。
术语起源公共关系的起源“公共关系”一词的首次发生就是在年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的国会演讲。
根据爱德华·伯尼斯(edwardbernays)定义,公共关系就是一项管理功能,制订政策及程序去赢得公众的一致同意和采纳。
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目的等一系列公共活动。
它本意就是社会非政府、集体或个人必须与其周围的各种内部、外部公众创建较好的关系。
从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分析看公共关系的重要作用
从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分析看公共关系的重要作用【摘要】公共关系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不可忽视。
本文从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分析了公共关系的重要作用。
在公共关系中,主体扮演着组织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客体则是接收者和影响对象。
公共关系的重要性体现在其促进社会发展、传播信息、维护利益以及塑造形象等方面。
公共关系的方式与手段包括媒体传播、活动策划、网络营销等多种形式。
在企业管理中,公共关系的应用能够提升企业形象、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以及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
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在于促进社会发展、传播信息、维护利益及塑造形象等方面,对于企业管理和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公共关系、主体、客体、作用、社会发展、方式、手段、企业管理、重要性、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公共关系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等各种组织和个人,在社会中起着不同的角色和作用。
政府是公共关系的重要主体之一,承担着引导、监督和协调各方利益的责任。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社会中承担着责任和义务,通过公共关系的管理和推广,能够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通过公共关系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传播正面信息,引导公众舆论。
非政府组织则是社会的重要参与者,通过公共关系的运作,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而公共关系客体是公众、消费者、利益相关者等各种群体和个人。
这些群体和个人对公共关系的发展和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共关系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公关活动对客体的精准把握和有效沟通。
公共关系客体的特点和影响也在不断增加,其态度、需求和行为对公共关系的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
建立稳固的公共关系客体关系,是公共关系管理的关键之一。
通过对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公共关系在社会管理、企业管理和公共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只有充分理解和把握公共关系的主体与客体,才能更好地发挥公共关系的作用,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公共关系的主体客体与过程
第三章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第一节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一、社会组织的类型:企业、商业、金融业、事业团体、政府、社会性个人。
二、社会组织的研究内容:社会学研究社会组织的一般属性和一般类型等;组织行为学主要探讨社会组织的一半行为和规律。
而公共关系学探讨组织的运行及其关系因素,社会组织的形象,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目标等。
1.社会组织的运行及其关系因素过程是相对于目标而言的,社会组织完成工作目标的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组织的运行。
组织的运行是在一定的现实环境中进行的,它必须要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其运行过程也必然就是他不断与现实环境诸因素发生中中关系的过程。
因素包括;物的因素:材料、设备、能源、自然环境等;人的因素:人力(智力和体力)、人情、民意等等;第三因素:信息另外一种划分方式: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2.社会组织的形象3.社会组织的工作目标4.社会组织的新形态:社会性个人第二节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就是为了使自己与公众建立起和谐、友善、支持、合作的良好关系,提高本组织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因此在公共关系学中,对公众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公众是公共关系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衡量公共关系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
本章将分别介绍公众的含义和特点、公众的分类,并对几类重要的目标公众进行分析。
一、公众的含义及其特点(一)公众的含义公众作为公共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公共关系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
它最初由英文Public一词翻译而来,有泛指公众、民众的含义,也有特指某一方面公众、群众的含义。
在公共关系学中,一般把公众理解为因面临共同的问题与特定的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
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把公众与“群众”、“人民”、“人民大众”、“人民群众”等词相互代替或混用。
的确,从一般意义上讲,这些词的含义都基本相似,都可以指社会上的大多数人。
但是作为公共关系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公众与它们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
1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主体—— 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
从公共关系的定义可以知道,公共关系的 基本要素包括:社会组织〔主体〕、社会公众 〔客体〕、传播媒介〔中介〕。
在公共关系的行为过程中,这几个要素是 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但由于研究的需要, 我们对他们进行分别得讨论。
2
✓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开展,进入21世纪 之后,公共关系的职能化、职业化、专业化特点 越来越明显,现在社会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 从事公共关系工作。
系公司代理显然是一笔较大的开支。
9
3、公共关系部的组建原则 〔1〕精简原则:
公共关系部下属的二级机构要精简;组织的公共关 系部的规模可大可小,一般来讲,公共关系部的规模 与组织规模呈现出一种正相关态势。
〔2〕效能原则:
界定公共关系部的职责和权利;赋予其一定的人、 物、财的决策权。
〔3〕灵活机动原则:
29
五大中国公关公排名 ✓ 第一、奥美公关 ✓ 1980年成立于 纽约的奥美公关是世界十大专业
公关公司之一,它和奥美广告等姊妹公司分享同一 企业品牌。1995年开始在中国大陆设立分公司,目 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国际公关企业。正是因为奥美 公关国际经验的优势,国外品牌抢滩中国时,很多 都选择了奥美公关作为自己的公关代理,比方BMW、 IBM、诺基亚、辉瑞、亚信等世界著名企业都是奥美 公关在中国的长期服务客户。1999年,《财富》杂 志在中国上海举行99财富论坛,奥美协助论坛的新 闻媒体宣传工作,并负责管理大会的新闻中心,协 调数十名著名企业CEO的采访安排,显示出奥美作为 国际性公司在国际资源方面的优势。
按公共关系对象设置公共关系部
公共关 系部
内部公 共关系
外部公 共关系
公共关系三要素
公共关系三要素公共关系的基本结构由三大要素构成:主体、客体和手段,即社会组织、公众和传播沟通。
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公共关系的实施者、操和担当者。
公共关系公众作为公共关系的客体,是公共关系主体实施公共关系活动的对象和承受者。
传播沟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系统中不行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心机构在运行过程中争取与公众相互了解、相互合作而实行的行为规范和进行的传播行为。
公共关系的三要素社会组织、公众、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学中三个最基本的概念。
(一)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是公共关系的实施者和担当者,它具有主导性。
公共关系学主要将社会组织作为传播沟通主体来进行讨论。
从传播主体的角度看,公共关系是一种有目的、有方案、受掌握、长久的过程。
(二)公众——公共关系的对象公众是公共关系所要影响的对象,即公共关系客体,它具有权威性,尽管处于被影响、被作用的地位,但公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也不是随便受摆布的。
公众的支持是社会组织无形的财宝和胜利的打算性因素。
公共关系是由组织运行过程中涉及的个人关系、群体关系、组织关系所共同构成的。
这些个人、群体和组织构成了组织的公众环境。
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便是针对这个公众环境进行的。
(三)传播沟通——公共关系的手段和方式传播是连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桥梁,是完成沟通的工具,也是实现公共关系目标的唯一手段,它具有效能性。
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的手段和方式,也是公关活动的过程。
公共关系的手段和方式包括各种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公众传播、大众传播的形式;包括各种言语沟通、文字沟通、非语言文字沟通的方法;包括各种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实物媒介的技术。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和经营艺术,其特点就是运用传播沟通手段去适应环境、影响公众、协调关系,化解危机,塑造形象。
从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分析看公共关系的重要作用
从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分析看公共关系的重要作用公共关系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企业、政府还是非营利组织,都需要公共关系来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利益。
在公共关系中,主体和客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体指的是公共关系活动的发起者和执行者,包括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等;而客体则是公众、媒体、政府等与主体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群体或组织。
从主体与客体的分析来看,公共关系在维护主体形象、促进发展、传播信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公共关系可以帮助主体维护自身形象和利益。
无论是企业、政府还是非营利组织,都需要良好的形象来获得公众的支持和信任。
通过公共关系活动,主体可以与公众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传递正面信息,弥补不足,解决问题,提升形象。
企业可以通过公共关系活动回应社会关切,展现社会责任,增加公众认可度;政府可以通过公共关系活动宣传政策成果,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公共关系活动筹集资源,推广公益事业,提升影响力。
公共关系对于主体来说,是维护自身形象、树立良好声誉的重要手段。
从客体的角度来看,公共关系可以帮助主体更好地了解和满足客体的需求。
客体包括公众、媒体、政府等与主体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群体或组织。
通过公共关系活动,主体可以获取客体的反馈和意见,了解客体的需求和期望,并据此调整和改进自身的行为和服务,从而更好地满足客体的需求。
企业可以通过公共关系活动与消费者建立互动平台,了解他们的需求,改进产品和服务,提升竞争力;政府可以通过公共关系活动倾听民意,了解民生疾苦,优化政策措施,提升治理效能;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公共关系活动获取社会支持,满足公众需求,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公共关系对于客体来说,是传递需求、获得回馈的重要途径。
从传播与影响的角度来看,公共关系可以帮助主体传播信息、塑造舆论、引导行为。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和影响力至关重要,而公共关系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公共关系是指组织或个体与公众、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和维护良好关系的过程。
主体是指积极主动地与公众互动和沟通的组织或个体,客体是指受主体影响或关注的公众或利益相关者。
下面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全面阐述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公共关系的主体公共关系主体是指主动与公众互动和沟通的组织或个体,旨在保持良好的组织形象和获得公众的支持。
公共关系主体包括政府机构、企业、非营利组织、公共媒体等,它们通过各种方式与公众进行互动。
政府机构是公共关系的主体之一。
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需要通过公共关系来与公众建立信任并获得支持。
政府机构通过向公众提供信息和参与公共决策过程,让公众参与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以满足公众的需求和期望。
企业是另一个重要的公共关系主体。
企业通过公共关系来维护和增强企业形象,提高公众认可度,获得公众支持。
企业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推出社会责任项目、与公众进行沟通交流等方式来建立和维护公共关系。
非营利组织也是公共关系的主体之一。
非营利组织通常以追求公益为目标,需要通过公共关系来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非营利组织通过向公众展示组织的使命和成就,提供公益服务,引起公众关注,建立起与公众之间的良好关系。
公共媒体也是公共关系的主体之一。
公共媒体通过报道事实、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来对公众产生影响。
公共媒体通过提供公正、客观的信息,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判断事件,维护媒体形象和公信力,形成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公共关系的客体公共关系的客体是指受主体关注和影响的公众或利益相关者。
公共关系的客体包括政府机构的公民、企业的消费者和投资者、非营利组织的受益人和支持者以及媒体的受众。
政府机构的公民是公共关系的重要客体。
政府的决策和行动直接影响着公民的利益和福祉。
公众对政府的政策和行为有着不同的期望和态度,政府需要通过公共关系来了解和回应公众的需求和意见,以实现公众满意度和支持度的提高。
企业的消费者和投资者也是公共关系的重要客体。
公共关系学电子版
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学:是一个社会组织或公众人物,在一定职业伦理规范的指引下,为谋取有关公众的理解和合作而从事的一种交流、沟通、劝说活动。
该定义组成部分:第一,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是一个社会组织或公众人物。
第二,公共关系活动的客体是公众。
第三,公共关系活动是一种交流。
第四,以上条呼应了本书从出版以来的一直推行的公共关系“主体、客体和过程”三要素说。
公共关系的研究对象:公共关系活动现象及其内在规律。
公共关系理论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
公共关系三个构成要素:社会组织、公众和传播活动。
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交叉学科。
公共关系学的诞生: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1923年,美国著名学者伯内斯撰写了《舆论之凝结》(《舆论明鉴》)一书,并在美国纽约大学首先开设了公共关系课。
中国内地公共关系事业的兴起:1、1983年,广州白云山制药厂成为设立公关部的首家国有企业;2、1986年,我国内地第一家专业公关企业——中国环球公关公司;3、1986年11月6日,中国内地第一个省市级公共关系组织上海公共关系协会成立;4、1998年,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将公共关系正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研究公共关系学的现实意义: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关系同步发展;2、“关系经济”为公关发展带来机遇;3、公共关系学研究与时俱进。
公共关系形成的历史条件:1、民主政治取代封建专制政治是公共关系发展的政治前提;2、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为公共关系行业提供了必须土壤;3、“关系技术”的飞速进步为大规模开展公共关系提供了技术手段。
公共关系在美国肇始的原因:1、相对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来说,美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尤其自身特点;2、美国是个多民族移民国家,国民中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与全体观念;3、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北方的工业经济与南方的种植园经济置于同一政府的有效管理之下,国内市场体系发育比较健全。
4、阶级矛盾的激化公共关系创始人艾维.李与伯内斯艾维.李的公共关系核心思想是“说真话”,1906年艾维.李发表《原则宣言》。
公共关系的五要点
公共关系的五要点:主体、对象、手段、本质、目标基本概念:组织、媒介、公众、双向沟通与传播、形象公共关系的定义: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寻求良好合作与和谐发展,通过形象塑造、传播管理、利益协调等方式,同相关公众结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对公共关系定义的理解:1、公共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关系。
2、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与其相关公众结成的关系。
3、公共关系是为特定目标而建立和维系的。
4、社会组织通过对自我主体形象的塑造,对社会组织与相关公众之间的信息进行有效沟通和双方关系进行协调等方式来达到合作的目的。
三、几个相关的概念1、公共关系状态: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所形成社会关系状态和公众舆论状态,反映的是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及其发展趋势。
2、公共关系活动:组织为了创造良好的社会关系环境,争取公众舆论的支持和理解,树立组织信誉,进行双向沟通的一系列活动。
3、公共关系意识:指一种重视组织形象和声誉,注重双向信息交流、重视公众利益和社会整体效益的现代经营管理思想。
包括形象意识、公众意识、传播意识、协调意识和互惠意识等。
四、公共关系的形象意识指在决策和行为中高度重视声誉和形象,重视形象投资、形象管理、形象塑造和形象竞争,将树立和维护良好的形象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
五、公共关系的公众意识指将公众的意愿和利益作为决策和行动的依据,将了解公众、顺应公众、满足公众、服务公众作为重要的经营管理原则。
六、公共关系的传播意识指重视信息的双向沟通,主动地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沟通方式去建立相互间的理解、信任、好感,不放弃任何传播的机会去影响公众、引导公众和争取公众,为事业的发展创造“人和”的舆论气氛。
七、公共关系的协调意识和互惠意识协调意识即主张统一与调配矛盾的双方或各个要素,使它们之间达到平衡、一致、融洽与和谐的状态。
互惠意识是主张关系的双方在交往或合作中应该共同获益、共同发展,将平等互利作为处理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
第二节公共关系与相关的社会现象一、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区别:1、历史条件2、本质和目的3、运用的手段4、主体和对象5、归属三、公共关系与宣传同:1、二者性质上都是一种传播过程2、二者都必须以一定的传播对象(受众)为活动的指向3、都需要借助各种新闻媒介作工具;4、都必须了解受众的需求与希望;5、二者的工作内容有时也是相同的异:1、性质不同2、内容不同3、方式不同四、公共关系与广告同:1、对象2、手段3、形象塑造异:1、传播的目标2、传播原则3、传播方式4、传播周期5、地位6、效果7、传播媒介的关系公关广告公关广告是一种着重宣传企业信誉、塑造企业形象的广告形式。
从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分析看公共关系的重要作用
从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分析看公共关系的重要作用公共关系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社会管理方式,其主要功能是通过互相交流和沟通,建立和维护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良好关系,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和公众的利益。
从公共关系主体和客体的角度来看,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公共关系的重要作用。
一、公共关系主体公共关系的主体通常包括组织和公众两方面。
组织是指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等机构,而公众则包括受众、客户、媒体、政府机构以及利益相关者等人群。
在公共关系中,组织通常是主导者,而公众则是被管理者。
公共关系的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决定了公共关系的质量和有效性。
1.组织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导者和推动者。
组织通过公共关系来推广自己的形象、品牌、产品或服务,吸引更多的客户和利益相关者,实现自身的利益和目标。
公共关系也帮助组织与公众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和了解,从而改善品牌形象,并增加品牌的忠实度。
此外,公共关系也为组织提供了反馈机制,帮助组织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公众需求和意见,以便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提高公众满意度。
2.公众公共关系的客体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各种事物或行为。
公共关系的客体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和声誉组织的形象和声誉是公共关系的核心客体。
组织通过公共关系来营造良好的形象和声誉,提高公众对组织的认知和信任度。
组织可以通过公共关系来宣传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企业形象等,从而与公众建立互信关系。
2.产品和服务组织的产品和服务是公共关系的另一个客体。
组织通过公共关系来宣传、推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以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
公共关系可以传递组织产品和服务的独特卖点和优势,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产品和服务,并增加购买的欲望。
3.信息公共关系的重要客体之一是信息。
组织通过公共关系来传递信息,包括自身的企业信息、产品信息、市场信息、客户信息等。
通过信息的传递,组织可以更好地了解并满足公众的需求,提高公众对其的认知和评价。
4.决策和行为组织的决策和行为也是公共关系的客体之一。
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
目标
企业公共关系的目标包括提高企 业形象和声誉,促进产品销售和 品牌发展,协调企业内部关系,
以及应对危机事件。
策略
企业公共关系的策略包括传播沟 通、形象塑造、危机管理、关系
协调和营销推广等。
政府公共关系
含义
政府公共关系是指政府作为主体,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和策略,与 公众建立、维护和改善关系,从而实现政府目标的过程。
06
公共关系未来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关系
数字化媒体的发展
随着社交媒体、网络媒体等数字化媒体的普及,公共关系工作将更多地借助这些新媒体平台展开,实现更高效、更广 泛的信息传播。
透明度的提高
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速、透明,这对公共关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好地应对和处理危机事 件。
与受众的互动
04
公共关系实践
危机公关
定义
危机公关是组织在面临突发事件或危机时,采取的一系列 公关措施和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对组织形象和利 益的影响。
步骤
危机公关通常包括危机识别、危机评估、危机决策、危机 执行和危机评估五个阶段。
目的
危机公关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传播,及时、准确地 传递组织的信息和态度,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信任,从而 化解危机,重塑组织形象。
公共关系法规是关于组织或个人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时所应遵守的法律
和规定。
02
公共关系法规的主要内容
包括信息公开、广告规范、隐私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这些法规旨
在确保公共关系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以维护公众的利益。
03
公共关系法规的作用
公共关系法规不仅可以保护公众的权益,还可以促进公共关系行业的健
公共关系的主体、客体与手段
小众传播
四.公共关系常用的传播媒介
(一)符号媒介 (二)实物媒介 (三)人体媒介 (四)大众传播媒介
(一)符号媒介
①有声语言媒介:
即自然语言、口语、对话、谈判、演说。 ②无声语言媒介: 有声语言的文字符号形式。 ③有声非语言媒介: 重音、语调、笑声、掌声等。 ④无声非语言媒介: 动作、表情、服饰、界域。
一.传播的含义和传播要素
在公共关系中,传播是社会 组织利用各种媒介,将信息 或观点有计划地与公众进行 交流的沟通活动。
1.传播是一个有计划的 完整的行动过程。 2.传播是一种信息分享活动。
公共关系传播过程
二.传播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
全面认识自我
1
充分展现自我
2
三.传播形式及特点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面对面传播 非面对面传播 是受众按照一定的聚集方式,在一定 的场合接受传播。 是组织内部各部分之间相互传递信息, 交流沟通的过程。 指职业传播者通过大众传播介,将大量 复制的信息传递给分散的公众的一种传 播活动。 组织运用组织自办的广播、有线电视、 局域网、报纸和内部期刊等传播信息。
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
1.有明确的工作目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范围 3. 具备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4.具有严密的领导管理体系 5.社会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
二、社会组织的分类
政治组织:是指为某种政治目的而建立的社 会组织。如政党、政府、人大、军队 经济组织:是人们在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并 以经济活动为内容的社会组织。如工商企 业、银行、保险公司。
网络传播的缺点:
1、难以控制 2、易导致公众产生防御心理 3、不安全
4、信任度低
本章课堂讲解内容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第三章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第一节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一、社会组织的类型:企业、商业、金融业、事业团体、政府、社会性个人。
二、社会组织的研究内容:社会学研究社会组织的一般属性和一般类型等;组织行为学主要探讨社会组织的一半行为和规律。
而公共关系学探讨组织的运行及其关系因素,社会组织的形象,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目标等。
1.社会组织的运行及其关系因素过程是相对于目标而言的,社会组织完成工作目标的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组织的运行。
组织的运行是在一定的现实环境中进行的,它必须要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其运行过程也必然就是他不断与现实环境诸因素发生中中关系的过程。
因素包括;物的因素:材料、设备、能源、自然环境等;人的因素:人力(智力和体力)、人情、民意等等;第三因素:信息另外一种划分方式: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2.社会组织的形象3.社会组织的工作目标4.社会组织的新形态:社会性个人第二节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就是为了使自己与公众建立起和谐、友善、支持、合作的良好关系,提高本组织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因此在公共关系学中,对公众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公众是公共关系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衡量公共关系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
本章将分别介绍公众的含义和特点、公众的分类,并对几类重要的目标公众进行分析。
一、公众的含义及其特点(一)公众的含义公众作为公共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公共关系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
它最初由英文Public一词翻译而来,有泛指公众、民众的含义,也有特指某一方面公众、群众的含义。
在公共关系学中,一般把公众理解为因面临共同的问题与特定的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
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把公众与“群众”、“人民”、“人民大众”、“人民群众”等词相互代替或混用。
的确,从一般意义上讲,这些词的含义都基本相似,都可以指社会上的大多数人。
但是作为公共关系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公众与它们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量的方面泛指居民中的大多数,质的方面指一切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人,即包括劳动群众,也包括具有剥削性但又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其他阶级、阶层或集团。
群众包含于人民之中,通常指从事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人群是社会学用语,量上指居民中的某一部分,质上是一个松散结构,不一定需要合群的整体意识,也不一定要因共同的问题而与特定组织发生联系,凡是人聚在一起均可称之为群。
(二)公众的特征在辨析了“公众”与“人民”、“群众”、“人群”的区别之后,我们将“公众”概念蕴含的特殊规定和意义归纳为公众具有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共同性众多的个人、群体和组织为什么能成为一个特定组织的公众?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都面临着某个共同的问题,比如共同的兴趣、共同的需求、共同的目的、共同的背景、共同的意向、共同的问题使他们极易形成相似的态度、看法,并采取较一致的行为,这就构成了组织面临的一类公众。
比如,几个素不相识的患者,当他们都去某家医院就诊时,就会因为面临着获得及时治疗、早日康复这一共同问题而成为这家医院的公众。
再比如,一个学校和一个石油钻井队也许没有任何关系,但当他们都购买了一家电扇厂生产的电扇时,他们就因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需求,成为这家企业的公众,他们和企业因为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等问题发生了联系,并且在这些问题上学校和钻井队具有较相似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公众的共同性。
2.多维性公众的多维性首先体现在它具有多层次的立体结构。
公众由个人、群体和社会组织三个部分构成,因此具体的公众形式可以是个人,可以是群体,也可以是某些社会团体,或者是某些社会单位、部门。
比如一个小饭馆,它的公众就包括来这里就餐的个人,也包括就餐的一群人,还包括工商、税务、消费者协会等等这样一些部门和团体。
这种公众的多层次和多元化,就决定了公共关系是一种多维的社会关系。
其次,多维性还表现在不同的公众具有不同的需求和目的。
虽然作为特定组织的公众,他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但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利益追求和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差异。
比如,一家冶矿厂因排放不合标准的废气造成了环境污染,致使当地农民的小麦产量减少了三成。
由此形成的公众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所表现出的利益追求是不同的:环境保护部门要求冶矿厂采取措施,达到国家制定废气排放标准,保护生态平衡;冶矿厂的股东要求在解决问题时尽量节省投资;而附近收成减少的农民要求冶矿厂赔偿损失,并且赔款越多越好。
再次,公众的多维性还表现在公众与公共关系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上。
有的利益一致或基本相同,就易形成和谐关系,如上面所说的冶矿厂和其股东,它们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而根本利益一致。
有的相互利益互为补充,因而关系紧密,如上述环保部门与冶矿厂之间的关系,因为环保部门的措施是为了给一切社会成员当然也包括冶矿厂本身提供一个良好的能满足其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
有的相互利益彼此背离,因而相互关系紧张和排斥,如冶矿厂和因其排放的废气而造成小麦减产的农民之间的关系。
冶矿厂正是图省事省钱才不愿在处理废气上投资,而减产的农民则要求冶矿厂在赔偿造成的损失后还要保证以后不会造成同样的污染,否则就可能采取过激的行为,因此在这一问题上冶矿厂和农民之间利益相互冲突,必然造成彼此关系的紧张。
最后,公众的多维性还表现为它有多种类型,有的公众与组织发生直接关系,如员工;有的公众与组织发生间接关系,如员工家属。
即使是同一类公众,也可以有不同的存在形式。
比如消费者公众,可以是松散的个体,也可以是特殊的利益团体(如消费者协会),还可以是一个严密的组织(如使用产品的某家公司乃至政府)等。
了解公众形式的多维性,才能按照每一公众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公共关系措施。
3.可变性公众不是封闭僵化、一成不变的对象,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
首先,公众的形成取决于共同问题的出现,一旦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作为公共关系意义上特定问题的公众就不存在了。
仍以前述冶矿厂为例,如果冶矿厂赔偿了农民的损失,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废气污染问题,保证以后排放的废气都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
这样,污染问题得到了解决,农民也就不再是冶矿厂污染问题的特定公众了。
其次,随着主体条件、客体环境的变化,组织面临的公众在性质、形式、数量、范围等方面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比如,某生产企业原材料的供应者今天是钢铁公司,明天就可能变为木材加工厂;某商场昨天的顾客是1 000人次,今天的顾客则是1 500多人次;组织内部的人事变动会造成新员工进来,老员工的离开,员工公众发生变化;生产同类产品的两个企业本是竞争对手,但签订合作协议之后,则变成了协作关系,公共关系在性质上发生了变化。
以上种种情况都说明了公众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4.互动性公众具有互动性,主要表现为公众和公共关系主体之间构成某种互动关系。
公众的意见和行动对一定社会组织的生存发展具有影响力和制约力;反过来,社会组织所制定的政策、所采取的行动,对公众也具有影响力和制约力。
也就是说,公众与一定社会组织发生的利益关系是双向的,组织可以从公众那里获益,公众也可以从组织那里获益。
正是以此为基础,才形成了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公共关系活动。
譬如,一家商场和它们的顾客公众之间,顾客公众对商场服务态度的评价、对商场商品质量优劣的评价,以及是否愿意光顾这家商场,都会对这家商场的生存发展产生影响;而商场采取的一些措施,如维持低廉的价格、经常打折销售、保证微笑服务,又会对公众的行为产生影响。
商场希望销售量增加,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公众则希望心情愉快地从商场那里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因此,围绕双方利益的相互满足,商场要得到公众的接受和认可,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就变得很有必要。
(三)、组织与公众在公共关系中,公众一定是组织的公众,因此不同类型的组织有不同的公众对象。
根据我国对组织进行的划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察各类组织公众的大致情况。
1.互益性组织主要包括党派团体、工会组织、职业团体、宗教团体、群众团体等等。
这类组织的目标是为组织的所有参加者谋取利益,因此十分重视内部成员的利益和目标。
这类组织的公众首先是组织的内部成员以及组织内的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其次是政府、社会各界其他组织。
2.盈利性组织主要包括工商企业、旅游服务业、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等等。
这类组织以其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为行为目标。
其公众首先是本组织的员工、顾客,在实行股份制的企业还包括股东;其次是政府、社区、新闻界、原料供应商、经销代理人、同行业其他组织等。
3.服务性组织包括学校、医院、社会工作机构等。
这类组织不以盈利为目标,而以满足服务对象的利益需要为目标。
其公众首先是它特定的服务对象,如教育部门以受教育者为首要公众,医疗卫生部门以伤员、患者为首要公众,图书馆以读者为首要公众等。
4.公益性组织包括国家政权组织、国家武装力量、国家司法机关等。
这类组织为社会和一般公众谋利益,以维护整个国家和社会利益为目标,其公共关系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
二、公众的分类公众是组织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公共关系活动惟一的对象。
在现实生活中,公众不是一个简单的整体,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网络系统。
每个组织在开展公共关系活动之前,都必须根据不同的需要,从不同角度,按不同方法对复杂而且广泛的公众进行分类,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确定公关目标,制定公关计划。
因此一般来讲,对公众进行必要的分类,把握其内在规律性,是公关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及其特点。
(一)把公众作为一个过程来分类公众的发展一般有这样一个过程:当组织做出某种行为时,其行为会引起公众态度、行为发展变化。
公众与组织的关系可能由疏变密,公众对组织的影响力也由弱变强。
美国公共关系学研究人员格罗尼格和亨特按照公众的一般发展过程,把公众分为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四类。
1.非公众在组织所处的环境中,一部分个人、群体和社会团体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不受这个组织的行为影响,他们也对这个组织不产生影响力。
他们在组织的视野中,就成了非公众。
例如一般条件下,棉布店可以被看做是轴承厂的非公众,丝绸店可以被看做是飞机制造厂的非公众,婴幼儿可以被看做是成人用品商店的非公众。
一个组织只有正确找出非公众,将其排除在公共关系的工作范围之外,才能减少公共关系工作的盲目性,增强针对性,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但要注意,非公众也有可能发展成为潜在公众。
2.潜在公众在组织所处的环境中,当一个组织的行为与一定的个人、群体和社会团体发生了利益关系,使他们已面临着由这个组织的行为引起的共同问题,但他们本身暂时未意识到这种问题的存在时,他们就成了潜在公众。
例如,某电视机厂由于质量管理不严,在一段时间内生产了5 000台显像管存在缺陷的彩电,等到发现问题时,5 000台彩电已全部卖给了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