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案·第一课时
《蜀道难》教案完美版
《蜀道难》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蜀道难》的文学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
分析并欣赏《蜀道难》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象征,理解其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唐朝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李白的生平简介。
诗歌结构分析:五言古体诗的形式特点,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意象与象征:蜀道的艰难险阻,象征人生困境和追求理想的努力。
深层含义探讨:对人生的思考,对困难的挑战和对理想的追求。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诗歌背景、结构和深层含义进行讲解。
互动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案例分析法:分析其他类似诗歌,进行比较和鉴赏。
2.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展示诗歌相关的图像和资料。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增加学生的学习资源。
文学作品选读:提供相关的诗歌和文章,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诗歌背景,介绍作者李白的生平。
第二步:分析诗歌形式,讲解五言古体诗的特点。
第三步:解读意象与象征,引导学生理解深层含义。
第四步:进行互动讨论,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步:总结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进行课堂小结。
3.2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象征,分享自己的理解。
诗歌朗诵:学生选择部分或全诗进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写作练习: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对诗歌的思考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讨论中的积极程度。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课堂提问: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思考深度。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教材:《蜀道难》诗文本,相关文学作品选读。
《蜀道难》语文公开课教案
《蜀道难》语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蜀道难》的背景和作者李白。
1.2 学生自主阅读《蜀道难》,理解诗歌的大意。
1.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蜀道难》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2 学生分组讨论,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2.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解释诗歌中的难懂词语和句子。
第三章:文化背景3.1 教师介绍蜀道的地理和历史背景。
3.2 学生通过图片或地图了解蜀道的路线和地理位置。
3.3 教师讲解蜀道的重要性和对古代交通的影响。
第四章:诗歌创作背景4.1 教师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4.2 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感受其创作风格。
4.3 教师分析《蜀道难》中的李白个人情感和思想。
第五章:课堂互动5.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诗歌中的场景。
5.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和寓意。
5.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六章:深度探讨6.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蜀道难》中“难”的的多重含义。
6.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诗歌中的难句和难点,分享解读心得。
6.3 教师点评学生的小组合作,解答学生的疑问,点拨诗歌理解。
第七章:比较阅读7.1 教师提供与《蜀道难》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供学生比较阅读。
7.2 学生选取一首作品,分析其与《蜀道难》的异同点。
7.3 学生分享比较阅读的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八章:创意写作8.1 教师提出以《蜀道难》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的题目或主题。
8.2 学生现场进行创意写作,可以是对诗歌的续写、改编或以此为背景的故事创作。
8.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九章:综合活动9.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与《蜀道难》相关的综合活动,如辩论赛、戏剧表演等。
9.2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展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个人才华。
9.3 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强调活动的教育意义和学生的表现。
《蜀道难》·教案·第一课时
《蜀道难》·教案·第一课时第一篇:《蜀道难》·教案·第一课时《蜀道难》(PPT1)教学目标:1.了解李白其人,整体感知这首诗的寓意。
2.反复诵读,把握是个的语言特点,体会蜀道的熊奇壮丽、高俊险要、感受诗的声韵美。
3.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意境美。
4.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教学难点: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有谁知道这个称谓是怎么得来的呢?(学生答:略)教师讲述:贺知章对李白《蜀道难》的评价——“子,谪仙人也!”(投影展示PPT2(课后练习题中):“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
贺hâ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
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
出《蜀道难》以示之。
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zhã仙人”,解金龟换酒,与倾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大意: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此后,李白就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这首诗为什么能给李白带来“诗仙”的美誉?又究竟“奇”在何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好好领略这首诗的“奇”。
二、解题:《蜀道难》属魏晋早有的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
”(PPT3-8)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
《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教案第一篇:《蜀道难》教案7.蜀道难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理解诗歌的寓意,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写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品味其豪放飘逸、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3.学位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领悟《蜀道难》丰富的想象,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着手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二、教学难点:理清诗脉,领悟诗歌的主旨和主要表达方式;熟读成诵。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3.自主学习,合作学习4.多媒体影音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蜀道难》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
《蜀道难》采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壮丽雄险的山川。
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功业难成,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蜀道难》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深受老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其诗风豪迈奔放,清新飘逸。
三、写作背景: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
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不久,得罪权贵,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
四、字词积累:噫吁嚱(xū)石栈(zhàn)巉岩(chán)扪参(shēn)抚膺(yīng)喧豗(huī)萦绕(yíng)猿猱(náo)崔嵬(wãi)峥嵘(zhēng)万壑(hâ)秦塞(sài)鱼凫(fú)咨嗟(jiē)砯崖(píng)吮血(shǔn)五、诵读指导:注意感受诗歌风格:雄浑、豪放六、译文参考: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
蜀道难第一课时教学案
《蜀道难》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李白生平一、导入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二、李白简介(一)出身祖籍陇西(甘肃)人,先世罪迁中亚碎叶,后随父迁居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二)外貌魏颢:“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酝籍。
”司马承祯:“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之表。
”自评:“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余光中:“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三)政治理想1.当宰相“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2.做皇帝老师“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
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
”——《赠钱征君少阳》三、李白生平李白主要生活在玄宗、肃宗两朝,经历了大唐帝国的繁荣昌盛和危机战乱。
(一)读书和任侠(25岁之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赠张相镐》)“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与韩荆州书》)“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感兴八首》之五)开元五年(717)隐居大匡山读书,从赵蕤学纵横术。
以辩才陈述利害、游说君主的方法(二)仗剑去国,追求功业(25-42岁)1.“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浪迹洞庭、江浙。
2.“酒隐安陆,十年蹉跎”3.“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不走应试入仕之路,希望通过隐逸学道、投献诗文、干谒权要而一鸣惊人。
“三年不飞,一飞冲天”自荐信1.身世不凡2.行为不凡(1)养高忘机,不屈之迹(2)轻财好施(3)存交重义4.收尾狂放4.结交道士司马承祯、元丹丘、胡紫阳结交著名文人孟浩然、王昌龄等结交安州都尉、裴长史、李长史、荆州刺史结交玉真公主隐于终南山求官无效“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①抒情言志:《江上吟》《梁园吟》②妇女题材:《长干行》③吟咏山水:《渡荆门送别》《望庐山瀑布》④歌颂友谊:《赠孟浩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长安供奉翰林(42-44岁)1.出道公元742年,唐玄宗下诏:“前资官及白身有儒学博通、文辞英秀及军谋武艺者,所在县以名荐京。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蜀道难》的背景和创作意义。
2. 掌握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3. 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蜀道的艰险。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诗人对艰难险阻的赞美和对勇往直前的敬佩。
2.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蜀道难》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诗中的关键词汇和象征意义。
2.2 教学难点:1. 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
2. 对诗的深层次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解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播放《蜀道难》的朗诵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新课内容展示:1. 朗读《蜀道难》,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的结构,讲解每个章节的主题和意义。
3.3 互动环节:1. 学生分享对诗中意象和比喻的理解。
2. 分组讨论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次含义。
第四章:教学拓展4.1 相关文学作品的比较:1. 介绍其他描写蜀道或艰难险阻的文学作品。
2. 分析比较《蜀道难》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4.2 实地考察或图片展示:1. 如果可能,组织学生参观蜀道或其他相关景点。
2. 展示蜀道的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中的描述。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
2. 评估学生对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5.2 作业和练习:1. 布置相关的写作或分析练习。
2. 评估学生的练习成果,了解他们对诗的理解深度。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诗中的场景。
2. 学生展示自己对诗中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如绘制画作或制作手工艺品。
6.2 课后活动:1. 邀请当地艺术家或学者进行讲座,分享《蜀道难》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蜀道难教案10篇
蜀道难教案10篇蜀道难教案蜀道难教案(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习作品描述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串讲法、赏析法。
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二、难点重点1、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述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
(难点)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在我国的历史上,以前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他是谁?(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貌的呢?我们这天一齐来学习一下。
2、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
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
如课文注解(1)有人(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
今人有人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3、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
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即唐玄宗把他赶出了长安。
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
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情绪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语文鲁人版(唐诗宋词)第1课(蜀道难)教案1第1课时
语文鲁人版 (唐诗宋词 ) 第 1 课(蜀道难 )教课设计 1 第 1 课时教课目的:1、基础知识目标:认识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2、思想教育目标:认识李白的放达;3、能力培育目标:联合诗歌内容解说朗读要求。
教课要点:朗读。
教课难点:朗读要求。
教课时数:两课时教课过程与步骤:第一课时【一】范读全诗【二】朗读提示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确立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迈的,要读得特别有阵容。
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说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信口开河,也显示了叹息的激烈。
“噫吁唏”是惊诧之辞。
“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
“乎”“哉”,皆可有延伸音。
“蜀道之难” ,可读得缓和,略作停留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这样那么全诗要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而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表达调读。
“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久隔断,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 ,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基本上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
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衬着,好像亲目睹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说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震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朗读。
“上有”二句从不一样角度显现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野挪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 二语上。
“黄鹤” 二句,有徒唤何如之情,读后可稍作停留,为下文蓄势。
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况,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假想,“百步九折” “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留。
4、“问君西游何时还令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那个地方的“问君” 不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和蔼一些。
将行而问“何时还” ,已有不行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行攀”三字上,当用劝告的语气读。
李白《蜀道难》优质教案【3篇】
李白《蜀道难》优质教案【优秀3篇】李白《蜀道难》优质教案篇一【文本解读】《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
这首诗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
诵读时,一方面要感受杂言古体诗的参差错落之美,另一方面要想象笔下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素养目标】1.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探究诗歌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导入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他是谁?(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知人论世1.了解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平生有“大济苍生”之志,但不被重用,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2.相关背景从诗的内容来看,此诗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泛指所有“西游”之人。
在诗中,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告诫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
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精品教案:《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等信息。
分析并欣赏《蜀道难》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歌手法。
领会《蜀道难》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诗歌结构分析诗歌意象与修辞手法解析诗歌思想内容探讨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训练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蜀道难》诗歌的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
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歌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的理解。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较为复杂的修辞手法的解读。
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层思想和哲理的领悟。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生平和诗歌结构等内容。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文本、相关图片和影像资料等。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诗歌、评论和学术研究的网络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视野。
讨论板:设置线上讨论板,方便学生发表观点和互相交流。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课时:本章节共计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进度: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进行教学,确保每个教学目标得到充分实现。
4.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展示《蜀道难》的题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讲解:介绍诗歌背景、作者生平和诗歌结构等内容。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作业与练习:评估学生作业和练习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蜀道难》教案完美版
《蜀道难》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蜀道难》的背景、作者和文学地位,提高学生对唐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提升文学素养。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远大志向。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蜀道难》全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1.2.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诗文的内容、主题、意象、表达技巧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1.2.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蜀道难》的诗意、主题和表现手法。
2.1.2 提高学生对唐诗的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诗中独特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2.2 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3.1.1 导入: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1.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1.3 解析:详细讲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技巧。
3.1.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2 教学方法3.2.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2.2 讲解法:详细讲解诗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2.3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学生朗读态度、韵律感、表情等方面的评价。
4.1.2 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明确、表达流畅等方面的评价。
4.2 课后作业评价4.2.1 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5.1.1 教材:《蜀道难》相关教材或选篇。
5.1.2 网络资源:关于《蜀道难》的解读、评论等相关文章。
语文《蜀道难》教案优秀6篇
语文《蜀道难》教案优秀6篇《蜀道难》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这首诗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在吟咏中体会蜀道的雄奇壮丽、高峻险要,感受诗的声韵美。
2.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意境美。
3.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立足于“读”,品味诗的意象、语言、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调动想象力及感悟力,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入蜀道:复习旧知,激发兴趣1、竞赛背诵李白诗句2、“诗仙”由来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此后,李白就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3、李白简介二、倾听蜀道:初读感知,疏通文意(一)初读《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让我们在诵读中感知诗情,参悟画意。
1、读准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yúfú)秦塞(sài)石栈(zhàn)猿猱(náo)扪(mén)参(shēn)历井抚膺(yīng)巉(chán)岩飞湍(tuān)喧豗(huī)砯(pīng)崖万壑(hè)峥嵘(zhēngróng)崔嵬(cuīwéi)吮(shǔn)血咨嗟(zījiē)2、指名朗读。
其他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3、示范朗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读准节奏、语气,可轻声跟读。
读前指导示例:(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是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
“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
“之”“于”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蜀道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蜀道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蜀道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蜀道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蜀道难》的背景和故事情节,注意文学史和作者的背景。
2. 分析并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在诗歌中找到诗人对自然蕴含的深刻洞见和对人生的感悟。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歌《蜀道难》,该诗通过借荆轲遗民之事,表现了作者对长征之路的艰难和长征者无畏坚韧的赞颂,预示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民的奋斗意志。
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请学生回顾一下怎么读一首诗,例如,先明确诗的题目、诗人及背景,再通读整首诗,标记关键词和疑难问题。
步骤二:阅读请学生朗读《蜀道难》,指导学生了解古文化和诗歌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古人对大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步骤三:分析与理解请学生听老师介绍《蜀道难》的结构、修辞手法和意象。
结构上,该诗由七首诗组成,每首四句。
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等。
意象上,蜀道、山水、天气、白日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意象。
步骤四:提高请学生分析李白的诗歌风格和思想,比较和其它唐代大诗人的不同和联系,提高学生的文艺修养和创造能力。
步骤五:讲授请老师讲解唐代的文学时代背景和文学特点,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
步骤六:交流请学生在自己的思考、课堂讲解和讨论中,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体会赏析文学作品的愉悦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 导入:运用情境导入法,引起学生兴趣。
2. 教材分析:通过多媒体演示,如图、音乐、视频、歌曲等,直观呈现李白和《蜀道难》的丰富形象和情感。
3. 阅读与分析:采用质疑式教学,使学生有条不紊地分析和解释诗歌,并自主思考和发表观点。
4. 提高:采用对比分析,将李白的风格和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品味中学会比较,提高对诗歌的感觉和创作能力。
5. 讲授:采用讲解和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唐代文学的文化背景、语言特点和文学特点,深化对蜀道难的理解和艺术欣赏。
高一语文下册《蜀道难》教案设计【优秀4篇】-最新
高一语文下册《蜀道难》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为大伙儿带来的4篇《高一语文下册《蜀道难》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蜀道难》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体会诗人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诵读诗歌的技巧、背诵的要领。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思想情感目标(1)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认识、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正确态度。
2、教学难点(1)领悟诗中想想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深入理解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表达效果(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用具:幻灯机、黑板、板擦、粉笔(五)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标;2、介绍作者、解题;3、疏通文句(1)学生阅读注解,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2)教师订正并讲解重点文言实词、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试译难句、难段或全文(1)、口译(2)、笔译(二)预习要求:1、作者和作品的简述,整体把握文章。
2、生字词的读音字形和意义。
3、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三)具体步骤:1、导入新课: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千年,至今仍以它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蜀道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蜀道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蜀道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蜀道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节:学习目标1. 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掌握唐代大规模修筑蜀道的背景,以及道路艰险的原因等相关知识;2. 分析和理解《蜀道难》诗歌中的文学技巧,尤其是表现手法和意境。
第二节:教学重点1. 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2. 文学技巧和表现手法3. 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第三节:教学重点分析1.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唐代大规模修筑蜀道,主要是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和军事防御。
通过了解唐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能更好地理解《蜀道难》这首诗歌的文化内涵。
2.文学技巧和表现手法“崔九堂”用“打景阳冈”和“飞檐走壁”等高难度技巧,开拓了诗歌表现形式。
这表现了《蜀道难》中的文学技巧和表现手法非常出彩。
3.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有更好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蜀道难》。
第四节:教学内容和步骤步骤一:课前讲解蜀道历史和文化通过知识点讲解、图片展示等多种方式来讲述唐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步骤二:阅读《蜀道难》并解析语言特色对诗歌涉及的语言、词汇、修辞技巧等进行解析,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思考和探讨。
步骤三:向学生展示诗歌的风景特色通过图片、PPT等展示方式,向学生展示诗歌的风景特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表现的意境。
步骤四: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在理解了《蜀道难》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指导,引导学生尝试创造类似的意境。
第五节:教学将点的拓展1. 与古代文化相关课程的串连2. 鉴赏其他经典文学作品3. 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爱好第六节:教学总结通过教学,《蜀道难》这首经典诗歌的风格和深刻内涵,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唐代历史和文化,同时也使他们体验到文学艺术的魅力通过对《蜀道难》的教学,我们不仅使学生深入了解了唐代历史和文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和美好。
《蜀道难》教案完美版
《蜀道难》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蜀道难》的背景、作者和文学地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象,培养学生解读古典诗词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豪情壮志,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李白的生活年代、创作动机等。
1.2.2 诗歌主题解读:分析诗歌中所表现的主题,如对蜀道艰难的描绘、对英雄壮志的抒发等。
1.2.3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如章节划分、韵律运用等。
1.2.4 诗歌意象解析: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如蜀道、青山、流水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背景、主题、结构和意象等内容。
2.1.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1.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诗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2.2.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
2.2.3 纸质教材:选用合适的纸质教材,提供详细的知识点和解析。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1.2 讲解诗歌主题:分析诗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1.3 分析诗歌结构:讲解诗歌结构,培养学生解析能力。
3.1.4 解读诗歌意象: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意境。
3.1.5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3.2 时间安排3.2.1 课堂讲解:安排约40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讲解。
3.2.2 互动讨论:安排约15分钟的时间进行互动讨论。
3.2.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蜀道难》。
本课主要内容是学习李白的《蜀道难》这首古诗。
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蜀道险峻的描绘,体会诗中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蜀道难》。
2. 能够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能够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蜀道难》。
难点: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课文教材、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蜀道的了解,引发学生对《蜀道难》的学习兴趣。
2.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然后个人或小组进行背诵练习。
3. 字词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如“蜀道”、“青泥”、“百步九折”等,解释词语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4. 句子解析:分析诗中的重要句子,如“噫吁戏,危乎高哉!”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理解句子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5. 意境体会:让学生通过朗读和想象,感受诗中描绘的蜀道险峻景象,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
6. 课堂练习:让学生默写诗中的重要句子,并进行讨论交流,巩固学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蜀道难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将《蜀道难》全文背诵给家长,并请家长签字确认。
2.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在练习本上写下来。
答案:1. 《蜀道难》全文。
2. 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和背诵等方式,让学生对《蜀道难》这首古诗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部分学生对诗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词语的解释和句子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道难》(PPT1)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白其人,整体感知这首诗的寓意。
2.反复诵读,把握是个的语言特点,体会蜀道的熊奇壮丽、高俊险要、感受诗的声韵美。
3.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意境美。
4.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有谁知道这个称谓是怎么得来的呢?(学生答:略)教师讲述:贺知章对李白《蜀道难》的评价——“子,谪仙人也!”(投影展示PPT2(课后练习题中):“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
贺hè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
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
出《蜀道难》以示之。
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zhé仙人”,解金龟换酒,与倾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大意: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此后,李白就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
这首诗为什么能给李白带来“诗仙”的美誉?又究竟“奇”在何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好好领略这首诗的“奇”。
二、解题:《蜀道难》属魏晋早有的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
”(PPT3-8)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
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三、知人论世(PPT9):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
名诗人。
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
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他的诗歌艺术风格:1.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烈;2.作品大气贯注,有鲜明的个性;3. 想象奇特丰富、运用夸张等表达方式;4. 意象壮美;5.语言清新明快。
四、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2.听读全诗,学生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PPT10展示,播放录音)
噫吁戏(yī xū xī)鱼凫(fú)石栈(zhàn)猿猱(náo)
扪(mén)参(shēn)历井胁(xié)息膺(yīng)
巉(chán)岩凋(diāo)飞湍(tuān)喧豗(huī)
砯(pīng)崖万壑(hè)峥嵘(zhēngróng)崔嵬(cuīwéi)
吮(shǔn)血咨嗟(zījiē)
3.学生再读课文,仔细体会节奏、语气、语调。
(教师总结:《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让我们在诵读中感知诗情,参悟画意。
)
古诗的朗读停顿方法,一般来说按意义兼顾章节来划分
四言诗,按意义或节奏可划分为“二二”如:人生/几何,去日/苦多。
五言诗,按意义单位可划分为“二三”如:问女/何所思。
按节奏单位可划分为“二二一”如: 大漠/孤烟/直;或是“二一二”如:举头/望/明月。
七言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青山/相对出。
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注: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在转折连词“而”前,一般要稍加停顿。
)
(二)、学生再次听朗读录音,全班集体朗读全文并完成课后第三题。
(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思考: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请用一个词或句子概括。
(主旨句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句或者是主题句(对于诗歌来说,可以说是诗眼),一般起到概括全文的目的,是文章的中心所在,主旨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者是结尾,来以括全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
讨论明确:“难”或者“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面对蜀道之难,李白如何感叹?(请从书中找出李白感叹的字词)
讨论明确:“噫吁嚱”“长叹”“嗟”“长咨嗟”
3.诵读指导:如何去诵读这些句子呢?
(1)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出“长叹”“嗟”“长咨嗟”之情?
朗读时应于抑扬顿挫中突显诗中词语的情韵意味,于舒缓徐急中突显长短散整诗句自由奔放之气韵风神,于轻重缓急中突显情感语气的起伏跌宕,具体而言,即:
①能突出蜀道之山高、山危的动词(谓语)、形容词(定语)应重读;
②反复出现的语句应重读;
③突出蜀道高峻雄奇的诗句应读得略快,声调还要高昂些;突出蜀道荒凉惨烈的诗句节奏略慢,声音低沉些。
(2)本诗主旨句在诗中三次出现,有力地表达出作者对“蜀道难”的感叹,又该如何去读呢?
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几句感叹蜀道的“高危”。
它在全诗的开头,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情感基调,也领起下面的传说。
所以要读得很有声势,特别是“噫吁嚱”三个惊叹词重叠,更加重惊异之感,所以要读得高亢)
(板书:一、叹蜀道之高险)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这几句感叹蜀道的“惊险”。
“使人听此凋朱颜”,听了这些内容后,不禁使人红润的容颜都为之凋伤憔损,因此要读得慢而伤感)
(板书:二、叹蜀道之惊险)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几句感叹蜀道的“凶险”。
要读得缓慢、深沉,读出感叹来)
(板书:三、叹蜀道之凶险)
4.学生听朗读录音后,再读课文。
五、再读文本,品味探究。
赏析诗歌第一段
1.掌握字词,疏通文意。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见课本中的标注),鼓励学生质疑)
2.为突显蜀道的高峻,诗人在此选用了哪些典型的意象呢?
讨论明确:“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川”“黄鹤”“猿猱”“青泥(岭)”等。
3.结合这些意象,说一说蜀道“难”在哪里
讨论明确:难在“山高”,通过直接感叹、自古不通、六龙回日、猿猱难度、攀援体验极写山高。
4.抽生分别朗读第一段。
(第一个学生朗读1至4句;第二个学生朗读5至8句;第三个学生朗读9至12句;第四个学生朗读13至20句)其余学生
思考每个同学朗读的诗歌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讨论明确:
1—4句:惊叹蜀道之难,统摄全诗,奠定基调,点明主旨。
5—8句:化用历史传说,说明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
为下文作铺垫。
9—12句:运用神话传说,说明蜀道的开辟惊天动地,突显蜀道的高峻
13—20句:描写蜀道的高险,路途的艰难,想象攀越的无可奈何的情态。
这四个层次突显蜀道高峻(难行)
(板书:一叹蜀道之高险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难行)蜀道高峻)
思考:第一段诗人究竟怎样表现蜀道的高峻难行呢?(PPT11-13)(1)历史传说
(2)运用神话(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
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
)
(3)在描写蜀道的高险,路途的艰难,想象攀越的无可奈何的情态时,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山势高危:正面群山挡日,万仞深渊,急浪回旋
侧面黄鹤不得过,猿猱愁攀援
正面山路九曲,行旅艰难。
侧面人的感受
5.结合第4点,尝试背诵第一段(PPT14-16第一段翻译)。
(《蜀道难》全诗294字,如何快速背诵,而又不易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梳理思路记忆法。
这种方法的表现就是:化整为零,边思考边诵读。
梳理思路,实际上就是找行文方向与写作层次,边诗人的诗为自己头脑中的框架与路线。
化整为零是梳理思路的必要手段,而边思考边诵读则是诗仙思路梳理的重要行动。
总体上,较之一般性诵读是多花了些时间,但实际上,从记诵的进度来看,无疑是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加快了记诵的速度。
)
六、巩固练习
1.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背诵第一段。
2.作业本抄写词语(含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