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共64页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段落研读
研读“议论”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一、找出作者议论的中心句。 二、作者在记叙之外,为什么要宕开文笔,纵横 议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示
中心句
“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 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 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返回 回目录页
提示
宕开文笔,纵横议论的原因
“蓝色”是冷色调,与作者爱好 “清”“静”“悲凉”的心境与审美追求相吻合。而 “淡红色”是暖色,太耀眼,与整个意境不相和谐。
返回 回目录页
提示
“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 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这样的景物给人以萧疏之感,营造出具有北国情 调的清凉氛围。
返回 回目录页
段落研读
研读“秋槐落蕊”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示
关于“落蕊”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种落蕊,早晨起来,会 铺得满地。” 无声无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落,“早 晨起来,会铺得满地”,给人静寂的感觉。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 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里寂静无声,斯人独 徘徊,无人可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 的心境,大约是欣喜,又是寂寞。
写下了很多关于“秋”的作品: 《雁荡山的秋月》、《天凉好个 秋》、《立秋之夜》、《故都的 秋》、《北平的四季》。
心中之秋
❖ 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 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 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
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在生活上,郁达夫 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示
关于“秋蝉残鸣”一段
北国的秋蝉,无处不在;秋蝉的残鸣,无处不可 闻,萧瑟之气笼罩故都。作者从广阔的角度写出秋蝉 悲切的啼唱,它牵心动魄,叩人心扉,悲凉之意油然 而生,这声声残鸣中,蕴涵着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 冷落之感。
返回 回目录页
段落研读
研读“北国秋雨”几段,回答下列问题:
一、北国的秋雨具有哪些特点?
总写(1~2段)
江南的秋:慢、润、淡
向往
记叙 分写(3~12段)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观秋色:清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秋雨话凉 品秋味:悲凉
佳日秋果
品味
故都的秋
人皆感秋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非到北方不可
南国之秋:色彩不
总写(13~14段)
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
回味永。
赞美 眷恋
步骤三 : 悟
领悟作者认知人生的( )的心境。 思考:
郁达夫、郭沫若、 成仿吾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 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 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 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 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 当地志士和华 侨,并获悉了日本 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 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 “为民族解 放殉难的战士”,并 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南国的秋
甘甜可口 黄酒
回味不永
食之有味 不浓易饿
稀饭
本体 北国的秋
白干
清香后劲足 如秋之内蕴

馍馍
有味耐饥 如秋之隽永
味美细腻 剔刺而食
鲈鱼

玲珑如意 逗玩邀宠
黄犬
大蟹 骆驼
可大快朵颐 得秋之爽气
跋涉千万里 有秋之阔远
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 秋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 郁。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之 秋的眷恋之情。
返回 回目录页
段落研读
研读“秋日枣树 ”几段,回答下列问题:
在秋季“枣”的颜色经历着怎样的变化? 作者为什么要描绘它这种变化?在其描写中 透露出怎样的情绪?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示
颜色的变化
枣子由淡绿到微黄再到红完。
返回 回目录页
提示
着力描绘其颜色变化的原因
作者以枣子颜色的变化写季节特征。枣子由淡绿 到微黄再到红完,正是秋由始至终,由盛至衰的过程。
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北国的秋和 南国的秋作 比较。
纵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和南 国秋的特点。
第一、二自然段: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文眼) 南国的秋——慢、润、淡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
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 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因此在第13 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 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 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 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返回 回目录页
提示
作者的情绪
透露出对清秋胜景的无限留恋,及无法挽留的无 奈之情。
返回 回目录页
总结:
“清、静、悲凉” 的特点是怎样体现的?
冷色调(清)
秋色:青天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
以动衬静(静)
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息列索落”的雨声 “缓慢悠闲”的人声
返回 回目录页
提示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 下来 的日光”
这斑驳的日光,使人在潜意识里有惨淡之感。“细 数”中透露出心境的静如止水。
返回 回目录页
提示
“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 (朝荣)的蓝朵”
“破壁腰”显出悲凉之意,“静对”也写出了 闲情。
返回 回目录页
提示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者为佳, 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郁达夫的创作风 格独特,成就 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 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 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 《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 《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 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 子作为描写对 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 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 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 主观抒 情色彩。他本身对秋有偏爱,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 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 美清、静、悲凉的故都 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 因加以评析。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 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此文写于1934年,此 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 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 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 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 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 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 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郁达夫也感染上了中国文 人的悲秋情结。
故都的秋
题解
“故都”两字指 明描写的地点,含 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也暗含着一种文化 底蕴;“秋”字确 定描写的内容,与 “故都”结合在一 起,暗含着自然景 观与人文景观相融 合的一种境界。题 目明确而又深沉。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郁达夫 (1895~1945) 原名郁文,现代著 名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
❖ 提示:先找出写景部分,抓关键景物,与秋 联系,然后概括。
解读秋景
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 哪些景物?体会故都的秋 “清”“静”“悲凉”的特点.

秋Baidu Nhomakorabea
小秋
果闲 蝉槐院
奇话 啼树清 景
景秋 唱落晨



段落研读
研读“小院清晨”的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一、作者为什么对陶然亭的芦花等这些著名的风 景只是点到为止,而着力去描写家家户户到处可见的 秋景?
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种落蕊,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段描写 是怎样表现北平秋的“清”“静”“悲凉”的?
二、“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 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 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怎样理解 “细腻”“清闲”“落寞”三个词语?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出 版了新文学最早 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 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 后 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 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 任教。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 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 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 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 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 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 笔优美的游记。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示
为什么着力描写家家户户到处可见的秋景
陶然亭等风景区,处繁市之境,而且秋色明艳, 这与作者当时喜好清静之所的心境不合拍。
返回 回目录页
提示
“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从视觉入手,描写北国的秋高气爽和天色的清纯。
返回 回目录页
提示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听觉角度写北平秋天的静,静中有动,更显其 静。
返回 回目录页
提示
“细腻”“清闲”“落寞”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落蕊”尽去, 只留下一条条“细腻”的扫帚丝纹,那种清静、空闲 之感,非淡泊、沉静的心境不能体察,潜意识里包含 了作者一层悲凉的情绪。
返回 回目录页
段落研读
研读“秋蝉残鸣”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体会景物描写中所包含的情味。
上一页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 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 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学习目标:
1、诵读文章,体会作者对故都的 秋的情感。 2、品味散文语言,掌握故都的秋 的特点。
鉴赏步骤
步骤一 : 读 读出作者对故都的秋(
划分层次段落
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 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
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
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 比眷恋之情。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二、品味下列写景句的特色及所包含的情味:
1. “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2. “听得 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3.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 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4. “或在破壁腰中,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5.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 淡红者最下”;6. “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步骤二 : 品
品味文章语言所表现的故都的秋 ( )的特点。
思考题:
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 概括故都秋天的特点的词语。
关键词语:
清、静、悲凉
文眼
小组探究:
❖ 1.郁达夫先生眷恋着故都的秋,同学们速读 全文,找一下作者真正描写故都的秋天景物 的是哪些段落? (3-11段)
❖ 2.作者共描绘几幅“故都秋景图”?请用简 洁的语言概括并填表。
二、品味“雨后话凉”的描写中所包含的情味。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示
特点
忽来忽去,清爽利落。
返回 回目录页
提示
关于“雨后话凉”的描写
画面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他“著着很厚 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形象里颇有地方特点,可看 做是故都人的代表; “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 上桥头树底去一立”,其神态举止,那一声声缓慢悠 长的互答,却暗含悲凉之意,给故都平添了三分秋意。
作者这样写,于自然气息之外再 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文题 暗合。
返回 回目录页
提示
这样写的好处:
从内容上看,把自己对于秋的感 受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具有较 强的理性色彩。从章法上看,显出 灵气,显出开阔的思路,体现出一 种疏朗不羁的风格。
返回 回目录页
思考题: 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这
)之情。
步骤二 : 品 品味文章语言所表现的故都的秋( )的特点。
步骤三 : 悟 领悟作者认知人生的( )的心境。
步骤一 : 读 读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热爱、向往、眷恋)之情。
❖ 提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中直 接或间接抒情的词语或句子,在上面句子的 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理由1: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 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理由2:第一段,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理由3:结尾,为留住“故都的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 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
秋味:“静对”“细数”“潜意识下的落 “都市闲人”“缓慢悠闲” 静的生活
主观感受(悲凉)
1·“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 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
2·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3·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 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视觉、听觉、触觉多角度描写结合, 加以主观感受的抒发,渲染出北国秋天 的“清、静、悲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