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团队构建模式与管理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导师团队构建模式与管理研究
作者:冯辉宗王蓉肖云鹏
来源:《管理观察》2015年第32期
摘要:研究生导师团队在目前研究生的培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研究生指导模式存在的问题,从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产学研合作几方面探索了如何构建优秀导师团队。同时,提出了预备知识准备、竞争机制建立、系统专题讲座、系统指导文献阅读几方面探讨了系统科学的指导研究生,有利于研究生质量的显著提高。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导师团队构建模式
近几年,国内研究生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急速进入大众教育。同时,学科融合日益加强,传统的单导师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其局限性日益凸现。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重要的工作。因此要注意的就是一定要建立好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同时也是进行了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也因此加强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养的质量。因此,导师团队的建设将势在必行,也是首要的工作。
根据文献分析了我国单一导师制的弊端,提出并探讨了导师组制下的新模式和具体实施方案。以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的管理进行了分析、探索,但我国各高校的大多数仍是单一导师指导负责制,研究生的导师团队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一、现有研究生指导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沿袭美国的“指导小组和导师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就是导师负责制。因此要注重的是根据学校的培养方式和研究生自身的基本情况,在学生课题方向、学习过程中给予指导,包括学术研究、小论文课题以及阅读专业的文献等各个方面的指导。因此,要注意的是,从进入学校开始,学生的培养论文选题、项目开发以及毕业的答辩等等过程均都是由导师亲自指导和安排的。这种权责清晰的培养方式,也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国家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视,学科融合愈来愈明显,但是单一导师制弊端越发明显。单一导师培养模式是指多名研究生由一位导师指导。单一导师制有利于学生参加导师承担的项目,快速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但其弊端在于:
部分导师没有项目的情况下,学生的研究水平很难得到提高;在专业上是很容易造成封闭和垄断等问题的,因此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导师的水平的。由于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及兴趣各不相同,单一导师无法很好的因材施教;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容易导致导师与研究生比例失衡。导师所带的学生过多,必然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由于导师知识结构相
对单一,研究方向相对有偏重,很难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不利于导师遴选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建设。
因此,导师团队的建设是各高校面临的新课题,是一个需要全面考虑的系统工程。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均应该由导师团队进行指导。导师团队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研究生的培养共同研究讨论。一是如何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的制定除了需要导师团队成员共同讨论,必要时应邀请资深的企业专家参加。二是做好研究生入学面试和入学教育问题。研究生导师见面会则应安排在学期开学,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做好入学教育问题。三是加强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多学科融合的角度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团队构建
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进行管理活动,即针对相应的知识的内容,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活动,同时也是要进行知识价值的创造性实施,进而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知识管理的实现价值可表示为:
V=(0+C+T)P (1)
其中,0为相应的知识内容,P为知识创新性因子;C为相关实施过程,T为实现的技术手段。根据公式(1)可知,提高知识管理的重点是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由非技术因素O/C/P 共同体现。
在建设导师团队过程中,首先应诠释团队自身的认知和行为文化(P),根据导师团队所具有的知识体系(O)进行团队的管理(C),其也就是实现导师团队知识管理价值(V)的最大化,从而达到知识创新与知识共享目的。在目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运用知识管理的原理,可以促使导师和研究生之间都能建立起一个知识共享与资源融合的平台,从而营造出共同学习型的组织,同时可以有效地缓解因研究生扩招导致的导师资源不足所产生的问题,也是同时保证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最终地提高了研究生导师的素质。
三、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思考
为了能更好地培养研究生,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我校在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在研究生导师的团队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变。开展了一系列的不同知识层次、不同学科专业共组研究生指导小组,即导师的团队。
1.主要根据学科方向进行导师团队的,重学科交叉与融合,强化团队合作意识,避免单一导师的所存在。在组建导师团队时,应考虑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应该加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指导教师应具有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背景。建立导师团队,每个导师团队成员至少应有3~4 人,根据团队的规模,有的团队人数可达到10左右人。提高学生的指导作用,培训集体
领导的研究生院,都已经由学术带头人的教师指导的团队讨论,以便从团队的角度整合导师力量来处理研究生培养的相关问题。责任导师团队成员应该具体指导几个学生,同时也对其他责任导师管理的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指导我校汽车电子团队则是以控制专业的导师为主的基础上,有兼顾具有计算机专业、通信专业背景的导师,可以很好地兼顾学生的专业特长,因材施教。
2.在知识结构的层次上进行团队梯度建设。优秀的导师团队必须具有合理的团队结构,在职称、年龄、知识结构等方面需要综合考虑。我院在导师团队梯度建设方面,以研究方向为中心,以研究平台为依托、兼顾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按照“1+2+3+4”的模式进行梯度建设。其中,“1”为一个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能把握本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行业需求,引领整个团队的研究方向。“2”为2个教授、“3”为3个副教授、“4”为讲师。在学生指导过程中,导师需要把握学生的整个学术水平,同时重视年轻讲师在梯队建设中的作用。在年龄结构上,注意不同年龄层次的结合,不然将出现断层,注重引进年青的博士,这样导师团队才更具有生命力和成长后劲。
3.积极聘任各方面专家学者充实导师队伍,注重产学研结合,加强导师团队结构的优化。走专职导师与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积极应聘企事业单位以及专家学者都可以为兼职的导师,这样是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也是能不断优化导师队伍的结构。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学校利用企业、科研单位等资源对学生进行培养,在实践能力等方面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社会竞争力。
四、基于导师团队模式下的研究生指导
导师团队可以更加系统的、科学的对研究生进行指导。我校汽车电子与嵌入式系统团队则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指导进行了探索:
1.系统的预备知识教育。在学生进入项目研究前需具备一些必备的专业知识。本团队根据现有研究方向,对每个方向系统的提出了预备知识准备要求。并系统的开设了系列讲座。为下一步进入项目组双选流程奠定基础。
2.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进入项目研究对于研究生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进入和退出项目组的竞争机制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如果没有竞争机制,部分学生在项目研究过程则没有动力,认为导师就应该提供项目进行研究,而不珍惜现有的研究机会。
3.在课程学习阶段、开题等阶段循序渐进的开展各阶段相适应的专题讲座。如:入学阶段给学生做一些所在团队研究方面的讲解以及必备知识储备的一些介绍、课程学习阶段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系统的设计课程的选择、撰写论文讲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