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六章_态度与品德
2015陕西特岗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练习题: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2015陕西特岗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习题: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品德形成的标志是( )。
A.道德信念B.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C.价值内化D.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答案】D。
解析: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标志。
2.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倾向成分D.认知与情感成分【答案】B。
解析: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
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
A.与他人基本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与他人相接近【答案】D。
解析:根据认同的概念,选D。
4.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A.科尔伯格B.皮亚杰C.斯金纳D.巴甫洛夫【答案】A。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
5.“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动机D.道德意志【答案】B。
解析: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6.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答案】A。
解析:认同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是( )。
A.爱国主义情感B.集体主义C.义务感D.责任感E.事业感【答案】ABCDE。
解析: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2.当教师进行说服时,应当只提出正面的材料的有( )。
A.低年级学生B.高年级学生C.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D.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E.说服对象原本有相反观点时【答案】AC。
解析:在选项BDE中,应当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3.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 )。
A.家庭教养方式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D.态度定势E.同伴群体【答案】ACE。
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

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
Attitude and character formation can be seen as a lifelong process that occurs in three stages: the early stage, the middle stage, and the late stage. In each stage,individuals go through various experiences and influencesthat shape their attitudes and characters. Let's look ateach stage in more detail.第一个阶段是早期阶段,这是个人品德形成的起点。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从身边的家庭和亲近的人中获取了最初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家庭是个人发展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父母在孩子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意识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学校和社交环境也对孩子们的态度和品德产生着重要影响。
The first stage is the early stage, which serv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character formation. In this stage, children acquire initial moral values and beliefs fromtheir immediate family and close individuals around them.The family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s in an individual's development, with parents playing a crucialrole in shaping their children's values, ethical standards,and social awareness. Additionally, schools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also exer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children's attitudes and character.第二个阶段是中间阶段,在青少年时期发展得更加明显。
【教资】小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树立良好的榜样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
态度和品德的培养方式
3.利用群体约定 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和约定,对其成员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能够其
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就会受到来自 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 群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本身的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时,由于某种
权威的命令或现实的压力,仍然遵从这种行为要求的现象。 在依从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2.认同 认同是个体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
教学实训 思考并讨论自己小时候接受的 思想品德教育。
THANK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一般来讲,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出现言行一致和不
一致的分化。其原因在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行为比较简单,不善于掩蔽自己的行 为,所想、所说、所作比较一致,但这种一致性的水平是比较低的。年龄较大的 儿童,行为比较复杂,逐渐学会掩蔽自己的行为,致使言行不一致。
影响小学生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因素
1.外部因素 (1)家庭教育 (2)社会风气 (3)学校教育 (4)同伴群体 2.内部因素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
影响小学生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因素
1.外部因素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中的家庭结构、心理氛围,家长对学生的教养方式,家长的心理素质、 品德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等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2)社会风气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心理学(省考)-精选练习题-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心理学(省考)-精选练习题-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单选题]1.皮亚杰认为研究儿童道德问题宜采用()。
(江南博哥)A.故事对偶法B.直接询问法C.行动观察法D.调查法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皮亚杰认为,道德问题不能采用直接询问法而应采用间接故事法。
因为直接询问儿童本人为什么做出某种行为往往会遭到拒绝回答或得不到如实的答案。
而儿童喜欢听故事,听故事后让他们评论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谁好、谁不好或谁更不好,虽然它不干儿童本人的事,却能依据投射推测出儿童现有的道德认知与判断水平。
因此故事对偶法适用于研究儿童道德问题。
[单选题]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单选题]3.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改变的。
[单选题]4.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B.想像C.行为D.伦理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在道德情感中,爱国主义情感表现为对祖国的真诚热爱和无限的感激,这样一种情感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单选题]5.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A.道德认识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在形成道德品质过程中关键在于培养道德信念,使之能依靠信念来坚持下去。
[单选题]6.以下不是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是()。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原则水平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①前习俗水平(包含阶段A惩罚和服从定向和阶段B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②习俗水平(包含阶段C“好孩子”定向和阶段D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③后习俗水平(包含阶段E社会契约定向和阶段F道德和良心定向)[单选题]7.与皮亚杰、柯尔伯格不同,班杜拉强调决定影响品德行为的主要因素是()。
第06章 态度与品德的养成

答:1。说服教育。教师经常应用言语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2。树立良好的榜样。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法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责任。教师可以用集体谈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行事。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八.评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的阶段与皮亚杰提出的认知结构发展的顺序关系密切。第一,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的发展表现了较高的水平。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几乎都处于第一阶段。美国10岁儿童基本都处于前三个阶段,少数达到第四个阶段。到了16岁,处于低阶段的人逐渐减少。第二,关于逻辑思维水平同道德发展水平的关系,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分别是达到道德发展的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这就是说,虽然认知的发展为道德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不等于认知发展水平越高。道德发展水平也就高。第三,柯尔伯格对儿童道德发展进行的纵向研究表明。岁儿童的年龄的增长,他们都是按六个阶段的顺序依次向前发展。�
七.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皮亚杰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道德情感与道德判断两个方面。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上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想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依据儿童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可把这一阶段过程化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划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的发展。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表现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又称“服从的阶段”。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亚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单向理解规则,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这一阶段又叫“单纯的个人规则道德发展阶段”2。权威阶段(5—8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的思维正由向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度,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的儿童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一,以“平等”的观念为主的特征逐渐代替了前一阶段服从成人权威的支配地位。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时期的儿童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其道德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这一阶段儿童出现了利他主义,他们既部刻板的运用和服从社会普遍赞同的规则,而是将规则同整个社会和人类利益联系起来,从作为一种具体行为的准则转变为一种更理性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互惠观,并以形式上的公正向实质性的公正观发展,形成人类关心和同情心的深层品质。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历年真题】下面哪部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D.道德意志答案:A。
中公专家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
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复习要点】一、态度1、定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实质:①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态度经常表现为趋避、喜恶等,这些倾向性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又不是一一对应的。
如某教师虽然对调皮的学生有排斥、回避的倾向,但不一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
②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如爱护公物的行为不是由能力决定的,而是由态度决定的。
③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3、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二、品德1、定义: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实质:①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如果只是此一时彼一时的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③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3、心理结构:①道德认识--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②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感;③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技能、习惯)。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相同点实质相同: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教育⼼理学期末复习题教育⼼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章绪论1、西⽅教育⼼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的确⽴的标志是什么?答: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理学》,使西⽅第⼀本以“教育⼼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此书⼜发展为三⼤卷《教育⼼理学⼤纲》;2、教育⼼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⑴宽泛的定义⑵⾮宽泛的定义:①以学⽣的学习为主线;②以教师的教学为主线;⑶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理规律的科学;(教育⼼理学的研究内容①学习的基本理论②具体的学习⼼理③教学⼼理④学⽣⼼理和教师⼼理)3、教育⼼理学的研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答:⑴客观性原则⑵系统性原则⑶教育性原则⑷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章⼼理发展与教育1、⽪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其认知结构思想吸取了格式塔学派关于学习的认知和组织的观点,但是他更强调有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取得与环境的平衡;他认为⼉童获得知识和道德价值观都不是从环境中直接将知识内化,⽽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内部通过创造、协调来建构知识;2、什么是关键期,最近发展区?答:关键区:这是个体⽣命早期⼀个⽐较短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或没有影响;最近发展区:⼉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平与独⾃解决问题的⽔平之间的差异;3、埃⾥克杰⼈格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教育含义?答:主要内容:⑴同⼀性成功⑵同⼀性拒斥⑶同⼀性混乱⑷同⼀性延迟;教育含义:⑴帮助幼⼉适应主动感与内疚感危机⑵帮助学⽣适应勤奋和⾃卑危机⑶帮助学⽣适应同⼀性和⾓⾊混乱危机;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什么是学习?答:学习是因经验⽽引起的⾏为,能⼒或⼼理倾向的⽐较持久的变化;2、斯⾦纳把学习分为哪两种类型?答:⑴⽐较反射学习(S<刺激>-R<反应>过程)⑵操作学习((S)-R-S的过程);3、什么是正强化,负强化,惩罚?答:正强化: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消除或中⽌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惩罚:能够减弱⾏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4、观察学习的过程是什么?答:⑴注意过程⑵保持过程⑶动作再现过程⑷动机过程5、什么是外部强化,替代强化,⾃我强化?答:外部强化:直接体验到⾃⼰⾏为后果⽽受到的强化;(笔记是写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观察到榜样⼈物的⾏为受到奖励或赞扬⽽间接受到的强化;⾃我强化:⾃⼰控制强化事件的强化;6、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标准和条件是什么?有意义学习的类型有哪些?答:标准:⑴新旧知识的实质性联系⑵新旧知识的⾮⼈为联系条件:⑴外部条件(材料本⾝必须具有逻辑意义)⑵内部条件:①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向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地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地旧知识发⽣相互作⽤;类型:⑴表征学习⑵概念学习⑶命题学习7、什么是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答:上位学习:即总括学习;新学习地内容包摄性较⼴,可以把⼀系列已有观念类属于其下。
辨析题

第一章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1、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这否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
(错)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一般认为产生于18世纪末。
(错)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一般认为产生于19世纪末。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洛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错)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对)5、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错)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是应用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6.教育心理学只研究学生的群体差异,不研究个体差异。
(错)教育心理学不仅研究学生的群体差异,也研究个体差异。
7.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
(错)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基础学科。
8.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对)9.维果斯基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错)乌申斯基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0.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布鲁纳。
(对)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对)2、心理发展,从出生、成熟、衰老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对)3、人要获得完整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主要靠理解记忆。
(错)人要获得完整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主要靠有意记忆。
4、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
(对)5、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对)6、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当,但女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男性大。
第六章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问题:1、这些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孩子中,哪个孩子的问题更严重?为什么?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
一个名叫约翰的男孩在他自己房间里,有人叫他 去吃饭,他便走向餐厅。在餐厅门背后有一把椅 子,椅子上放着一个托盘,盘子里有15只杯子。 约翰不知道门背后放着东西,他推开门,门撞到 了托盘,15只杯子全都撞碎了。
意向
外
倾向
显 行
偏好
为
问:“ 你们这一代知识分 子一九四九年为何没有离 开内地?”
杨绛: “很奇怪, 现在的 人连这一点都不能理解。 因为我们爱我们的祖国!
杨绛(1911-2016 )
二、品德的概念及心理成分 • (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
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 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 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 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认同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 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 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三)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 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 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 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六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2.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
A.道德认识B.道德信念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3.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
A.道德情感B.道德信念C.道德行为D.道德意志7.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
A.6岁B.7岁C.8岁D.9岁8.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9.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
A.依从B.认同C.内化D.坚定10.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 )。
A.伦理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直觉的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有( )。
A.义务感B.责任感C.事业感D.自尊感E.集体主义2.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心理学技术包括( )。
A.说服B.角色扮演C.榜样学习D.奖励与惩罚3.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将态度的水平分为( )。
A.接受B.注意C.评价D.组织E.性格化4.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包括( )。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相对功利水平E.普通伦理取向水平5.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包括( )。
A.自我中心阶段B.相对功利阶段C.权威阶段9.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哪些特点( )。
A.盲目性B.被动性C.不稳定D.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10.下列哪些家庭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
A.权威B.民主C.放纵D.信任E.容忍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1.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力量和人们内心信念支持的_________和准则的总和。
教育心理学第6章

对于情感障碍,可以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法进行干预和治疗。同时, 学校和家庭也应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和支持。此外, 学生自身也应该积极调整心态,寻求帮助和支持。
03
动机、意志与教育
动机理论及分类
01
02
03
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推动个体进行活动 的内部动力,它激发、维 持、调节并终止行为。
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认为人格是由多种特质构成的,特质是稳定的、持久的行为倾向。
人格类型及其特点
01
02
03
04
A型行为模式
具有较强的进取心、侵略性、 自信心、成就感,以及容易产
生不耐烦、敌意等情绪。
B型行为模式
相对缺乏A型行为特点,比较 温和、有耐心、能够与人合作。
C型行为模式
容易使人产生焦虑、抑郁的情 绪,以及过度压抑自己的情感。
情感发展的阶段
情感发展可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五 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情感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经历等因素都会影响情感的发展。
情感与认知关系
情感对认知的影响
01
情感可以影响认知过程,如注意、记忆和思维等,积极的情感
可以促进认知活动,而消极的情感则可能阻碍认知活动。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及时反馈和强化,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和成就,从而增强学习动机。
挫折应对与心理辅导
1 2 3
挫折的定义 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难 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导致个人目标无法实现时 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
挫折应对策略 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种方式。积极应对包 括调整目标、寻求帮助、改变策略等;消极应对 则包括逃避、放弃等。
学前教育心理学简答

学前教育心理学1.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区别和联系.联系:态度定义对品德也是适合的;两者都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都是由认知、情感、行为等三方面因素构成区别:①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所涉及的范围大,包括对集体、对他人、对本人的态度等,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被称为品德。
②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年幼儿童的许多行为表现,如讲假话等,可以视为态度的表现,但由于其价值标准没有内化或完全缺乏价值标准,不能视为品德的表现。
2.简述教学目标的功能.①指导教过程、学方法、技术、媒体的选择和运用②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③指导学生学习3.简述加涅的学生组织分类研究的教育含义.①教学应该避免超越人类潜能②教育应该适应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和习得素质的个体差异③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习得的五类素质的教育4.简述为了促进学生的辨别学习教师可以采用的技术.(3)①扩大有关特征②对比③发挥多种知觉系统的作用④强化或反馈5.简述广义知识的分类.广义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狭义的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技能),后者又可分为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认知技能可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6.比较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2)和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的异同.以及应用价值方面的异同。
(整理16)7.举例说明变式练习.就是在其他有效学习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概念和规则例证的变化。
具体说来就是在知识习得阶段概念和规则例证的变化,它有助于学习者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
如医科大学的学生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临床实习,因为从课堂上习得的病理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接触大量临床病例的过程,就是进行变式练习的过程。
8.简述奥苏伯尔同化理论的三种学习形式.奥苏伯尔同化论认为新知识和原有知识可以构成三种关系。
新旧知识三种关系导致三种形式的学习(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上位学习: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在要在原有的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或抽象水平更高的命题或概念,便产生上位学习或总括学习。
学习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2、价值行为规范的内化程度不同 a.态度经历五级水平的变化发展,即
接受 反应 评价 组织 性格化 b.当价值标准经过成为个人性格系统中的稳定态度时,才 能称为品德。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过程
一、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过程
1、顺从 2、认同 3、内化
二、态度学习的条件
A、内部条件:
1 、认知失调 2、认知不平衡 3、智力水平 4、教育程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品德是性格的一个方面,是性格中具有道 德评价意义的核心
二、品德的构成: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亦称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 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的概念、命题、规则等。
2.道德情感: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面引起的一 种内在体验,道德情感一这是道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 向和心脏,道德情感成为推动个人产生道德的内部动力时成 了道德动力;
➢ 态度是学习的结果。
➢ 心理学一般把态度定义为一个体对自己和对外部世界的客体 情境或任何其他抽象观念或政策等的喜爱或讨厌的评价性反 应”
(二)、态度的构成
认知成分
与表达情境和态度对象之间关系的概念 或命题有关
态度的成分
情感成分
与伴随概念或命题的情绪或情感有关, 被认为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行为倾向 成分
4.人们有时难以从外显的为推断出一个人内在的真实 态度
第二节 品德的概述
一、 品德的性质
品德或称德性,即个人的道德面貌,是与 道德有关的概念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 行为规范的总和。
(一)品德 的定义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个 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 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特征,其形成和改变是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 a.初中生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b.高中阶段的品德趋向于成熟(高中生品德发展进入以自律为主的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考点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考点最新版(二)1、单选题态度是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所持有的一种具有_____的反应倾向。
A : 持久性与稳定性B : 稳定性与短暂性C : 一致性与短暂性D : 持久性与一致性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它不同于能力,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任务,态度决定个人完成任务的意愿;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2、单选题后习俗水平的特点是_____A : 着眼于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己的利害关系B : 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C : 着眼于正义和个人尊严D : 着眼于法律的权威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后习俗水平主要是个体不只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则,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并在考虑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
3、简答题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外部条件: (1) 家庭教养方式; (2) 社会风气; (3) 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 (1) 认知失调; (2) 态度定势; (3) 道德认知。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4、填空题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____。
参考答案: 内化5、单选题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_____。
A : 品德B : 态度C : 意向D : 个性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6、单选题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_____A : 比较不稳定的B : 受先天因素制约的C : 时稳时变的D : 比较稳定的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解析】考查品德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复习要点】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从→认同→内化1、依从:这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榜样的特点、榜样行为的性质、示范的方式等都影响着认同。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由于在内化过程中解决了各种价值的矛盾和冲突,当个人按自己内化了的价值行动时,会感到愉快和满意;而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家庭的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个体其他因素)【练习题】1、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A.模仿B.从众C.认同D.内化答案:D2、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
A.模仿B.从众C.服从D.感染答案:B3、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____、____与____三个阶段。
(依从、认同、内化)4、____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____阶段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____阶段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依从,认同,内化)5、依从包括____和____两种。
____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
____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从众,服从,从众,服从)6、____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教育心理学 第二版 学习情境十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六个阶段
对偷药故事的可能反映
教育启示
一、前习俗水平(5—10岁) 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和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也就是说,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粹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
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
三个水平
六个阶段
对偷药故事的可能反映
教育启示
二、习俗水平(11—15岁) 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成年。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奖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学、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能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一)态度与品德的联系
(1) 两者的实质相同,即都是一种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2) 两者的形成方式一样,都是习得的结果。
(3) 两者的构成成分相同,即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学习任务一 辨析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二)态度和品德的区别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学习目标
1
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结构。
2
能够区分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3
述评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两种道德发展理论。
4
理解并识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学习目标
5
了解小学生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6
掌握小学生品德形成(改变)的条件。
学与教的心理学 态度和品德的学习读后感

学与教的心理学态度和品德的学习读后感篇一学与教的心理学态度和品德的学习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这本关于“学与教的心理学态度和品德的学习”的书,我这心里头啊,那真是五味杂陈!说真的,一开始我觉得这书能有啥意思?不就是一堆枯燥的理论嘛。
可当我真正读进去的时候,我发现我错得离谱!这书里讲的东西,跟咱们的日常生活那可是息息相关。
比如说,书中提到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这让我想到了自己。
我以前觉得自己对学习的态度还算端正,可有时候又会偷懒,这也许就是因为我的态度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谁知道呢!还有品德这方面,我觉得自己有时候挺善良的,看到路边的流浪猫会心疼,可偶尔也会因为一点小事跟同学闹别扭,这算品德好还是不好呢?再想想咱们的老师,他们教咱们知识,可他们也得懂这些心理学的东西吧?不然怎么知道咱们心里在想啥,怎么能教好咱们呢?也许老师在面对我们这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时,心里也在琢磨:这孩子到底是咋想的?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学习和教育都不是简单的事儿。
它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去感受。
可能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结果还是不尽人意,那是不是我们的方法不对?还是我们的态度出了问题?反正啊,这本书让我对学习和自己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觉得以后我得更注意调整自己的态度和品德,说不定这样能让我的学习更上一层楼呢!你们说是不是?篇二学与教的心理学态度和品德的学习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我读完“学与教的心理学态度和品德的学习”这本书的感受。
我一开始读的时候,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多好玩?结果呢,一读就停不下来!这书就像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你想啊,咱们平时学习,是不是有时候觉得累得慌,不想学?我以前就经常这样,还觉得是自己太懒。
但这本书告诉我,这可能不是懒,而是学习的态度没摆正。
我就琢磨,那我的态度到底咋不对了?是因为我没给自己定个明确的目标?还是我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够?还有品德这一块儿,我以前觉得只要不做坏事就是品德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养成1)如何理解态度与品德,他们各自有什么样的结构?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理解:(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如某教师虽然对调皮的学生有排斥、回避的行为,便并不一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如爱护公物的行为不是由能力决定的,则是由态度决定的。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一般情况下,上述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
二、品德的实质和结构: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核心部分)、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行为三个方面。
2)态度VS. 品德的关系是怎样的?二者实质相同,结构也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的(可加定义)。
区别:(1)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其中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比如我们常说某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但这并不等于他品德不良。
(2)价值的内化程序不同。
态度的内化水平由低到高: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其中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为品德。
总之,二者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所以不作严格区分。
3)简述品德VS. 道德的关系品德与道德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1、道德的特征:(1)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行为规范或准则的总和。
(2)道德的社会共同性。
主要表现:①适应全社会各个成员都必须遵循的简单的共同生活准则。
②同一社会中各个阶级间所共有的道德准则或道德观念习俗。
(3)道德的阶级性(4)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2、品德的特征:(1)形成的后天性(2)内容的社会性(3)表现的行为性(4)结构的稳定性(5)抉择的自觉性:表现在①品德的形成必须以某种社会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为基础;②在复杂的道德情境中能凭借一定的判断自觉自愿地、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3、品德和道德的联系:(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4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的活动,用编造的对偶故事同儿童交谈,考察儿童的道德发展问题,得出了三大研究成果,写成《儿童的道德判断》(1932年)一书。
1、皮亚杰三大研究成果的具体内容(1)儿童的道德发展既非天赋,也不是社会规则的直接内化,而是受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性质强度的影响。
换言之,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人的自然天赋与相应的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的道德发展不仅取决于他对道德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儿童的道德思维发展的程度。
儿童的道德思维的发展是一个自主的理性思维发展过程。
儿童是自己道德观点的构造者。
(3)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有明显阶段特点和顺序性的过程,与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相关性。
皮亚杰认为,作为儿童道德发展基础的思维结构有以下四个特点:①儿童的道德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与孤立的行为片断相对应的道德观念的总和。
②在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前一阶段总是融合到后一阶段,并为后一阶段所取代。
③每个儿童都为建立他自己的综合体积极努力,而不只是去接受社会文化所规定的现成的模式。
④道德认知发展的先在阶段是后继阶段的必要的组成成分。
各阶段的连续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是普遍的。
2、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
根据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故又称为服从的阶段。
又可分两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
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
(2)权威阶段(5-8岁)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他们了解规则对行为的作用,但不了解其意义。
他们常以表面的、实际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认为服从成人就是最好的道德观念,服从成人的意志就是公正。
如果违背成人的法则,不管动机如何都应该受抵罪的惩罚,而且惩罚越厉害越公平。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儿童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逐渐代替了前一阶段服从成人权威的支配地位。
意识到准则是一种保证共同利益、契约性的、自愿接受的行为准则,并表现出合作互惠的精神。
开始以动机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认为公平的行为都是好的。
关于惩罚,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时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此时才真正到了自律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出现了利他主义。
他们基于公正感作出的判断已经不再是平等基础上的法定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将规则同整个社会和人类利益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人类关心和同情心的深层品质。
3、皮亚杰在儿童道德发展规律的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1)在认知发展与道德发展的关系方面,肯定了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认为道德情感的激发有赖于道德认识,价值判断有赖于事实判断。
(2)关于儿童的道德发展的规律问题及道德发展过程中的质和量的问题,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过程,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由于心理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3)关于教育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可以通过教育的手段加以促进。
4、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局限性(1)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以及同伴间相互关系的不断发展,儿童道德判断的基础便从考虑后果转为考虑意图,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同伴的协作,而不是成人的教育或榜样,从而否定了榜样的作用,这是不对的。
(2)皮亚杰虽然揭示了道德认识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也注意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却忽视了“行”的因素,也是错误的。
(3)关于成人的强制或约束以及协作在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皮亚杰绝对否定成人约束对儿童道德发展可能具有的积极作用,这是错误的。
51、与皮亚杰在理论上的分歧:(1)柯尔伯格认为,7-8岁以前的幼儿除了知道父母比自己更有力量外,就不知道什么叫尊重权威,几乎完全没有任何关于规则的概念。
至于幼儿认为违犯规则要受罚,不过是反映一种趋乐避苦的实在主义的和快乐主义的愿望,远不是什么对成人的观点的高度尊重。
(2)10-12岁儿童的道德品质,远不是充分自律的和成熟的。
认为皮亚杰在儿童的自律判断中过多的加入了像平等主义和功利主义一类的道德属性,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实际。
2、柯尔伯格改进实验:(1)扩大研究范围(2)改进研究方法:把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改进为两难故事法。
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发现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发展顺序。
(一)前习俗水平:道德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由外在的要求而定。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定向:以自我为中心,服从强权或权威,力避自己的苦恼。
相信客观的责任。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已主义的定向:正确的行为能作为手段满足自己并偶然满足他人的需要。
能意识到准则是与每个人的需要和希望有关系的。
(二)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在于做好事或尽义务,在于别人的期待和传统秩序的保持。
第三阶段: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遵从大多数人的定型意见,遵从惯常的角色行为,并能按人的意向进行判断。
第四阶段: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秩序定向:尊重别人和社会的期望。
(三)后习俗水平:自觉的遵守公共规则,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被认为具有道德价值。
第五阶段:墨守成规和契约定向:为了求得一致,承认准则或期望的要求。
通常总是避免背离别人的意志和福利。
责任是以契约的形式加以规定的。
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的定向:不仅遵循既定的社会法则,而且遵循自己凭逻辑的连贯性和普遍性所选择的原则。
伴同互相信赖与尊重的道德心是起主导作用的动因。
4、柯尔伯格理论的价值与不足:系统地扩展了前人的研究,提出了体系完整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不同意见:(1)公正取向的和关怀取向的伦理道德观(2)关于“是—应当”悖论。
6)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1、形成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初二是关键期)。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总体来看,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形成,但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成熟性,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7)简述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依从阶段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
(2)认同: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内化: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8)试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基本条件)(一)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9)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一、有效的说服。
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