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生态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江源生态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08-12-17T11:14:40.93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孙如君[导读]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广人稀,地处高寒、干旱缺水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再加上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存在的问题较多。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广人稀,地处高寒、干旱缺水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再加上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存在的问题较多。

一、三江源地区生态现状

1、气候变暖,温度普遍升高。源区所在省份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等科研机构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近43年来,有着“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存在气候变暖的趋势,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其中尤以黄河源区气温升幅最大。

研究显示,三江源地区的年平均气温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年际间波动,但总体上呈显著的上升趋势,43年来累计上升了1.2摄氏度,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年平均气温的升幅,自南向北、由西向东、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大。三江源地区的各组成单元—黄河源区、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年平均气温上升的速率分别为每10年0.32摄氏度度、0.24摄氏度和0.28摄氏度。其中,黄河源区是整个三江源地区气温升幅最大的区域,其中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增幅最大,其温度上升的速率达到每10年0.42摄氏度。三江源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升高,是由全球气候暖干化的自然因素为主、人类活动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为辅造成的。

2、冰川退缩、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冰川水是三江源地区的主要补给水源,但冰川在急剧退化,仅1993-1995年两年因表面减薄和末端退缩,就导致冰川下流水量减少7亿立方以上,其后情况还在发展。冻土也在继续退化,现在比九十年代减少了1成约16万平方公里。长江源格拉丹东的岗加曲巴冰川的冰舌部从1970年以来,年均后退25米。黄河源头也一样,冰川萎缩,雨雪补给年渐减少,以至黄河源头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水位下降了2米以上。全国湖泊最多的“千湖之县”玛多县境内原有4000多个大小湖泊,现在只剩下2000个。

三江源地区地处“高亚洲”地区核心青藏高原的腹地,是世界上河流、湖泊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号称“亚洲水塔”,有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有较大河流180多条,大小湖泊16500多个。但是这里的湿地生态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上世纪90年代开始,黄河在这一地区频繁断流,过去,这里的玛多县境内,有湖泊4077个,被誉为“千湖之县”,现在有水的湖泊只剩下261个。湿地是当地生态系统的绿色屏障,一旦失去这个屏障,整个生态系统就向无序发展,甚至导致系统崩溃。牧场超载压力大和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源区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3、水土流失严重;源头来水量逐年减少,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首先表现是源区近年来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流失速度加快。由于水源减少,湿地萎缩,生态迅速恶化,加上过牧、垦殖和采矿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破坏,三江源地区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据青海省水利局和林业局的调查统计,三江源区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44多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一是破坏土地资源,二是破坏土地生产能力。

其次表现是源区生态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据青海林勘院1994年的普查结果,全省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1064.8万公顷,较1977年增加了107.2万公顷,年均增长率为

2.14%。1994年与1959年相比,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467.8万公顷,年均增长率为1.72%。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青海省的沙漠化面积还会增加,而且还要严重。第三表现是源头来水量逐年减少,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上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年平均流量分别减少了27%、24%和13%。黄河上游连续七年出现枯水期,1997年源头首次出现断流。荒漠化严重导致草场质量下降,产草量急剧减少,直接影响和制约源区省份畜牧业的发展。因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加剧,源头地区平均每年流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高达1.04亿吨,致使源头地区涵养水源能力下降,黄河入水量逐年减少。这种减少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剧。

4、生物多样性严急剧萎缩,种质资源库面临枯竭的危险。三江源湿地生态的整体萎缩和退化,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安全和发展,中科院高原生物研究所称约有近15-20%的动物物种已受到严重的生态威胁,这个比例明显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各类植物物种也在逆向演变。主要表现在物种生存条件恶化,生物保护受到威胁。青海作为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体现出明显的青藏高原自然地区和生态特征。目前,全省受到威胁的生物物种约占总类数的15—20%。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植被退化、冰川退缩、水源干涸等等,是造成生态失衡,物种分布区缩小,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三江源地区曾经水草丰美,是狐狸、狼、黄羊等野生动物以及众多鸟类的乐园,时至今日,它们数量锐减,很多甚至已经绝迹。源区生物多样性急剧萎缩,珍贵的高原种质资源库面临枯竭的威胁。

二、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因素分析

根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天然草地植被退化原因可归结为全球气候变化,高原生态暖干化趋势发展加剧的大背景控制下,人为不合理开发资源,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加剧及其生态环境问题发生、发展的共同影响所致。

1、人类活动加速和促进对生态环境退化的影响。在早期的畜牧业生产和发展中受到盲目追求牲畜存栏数错误思想的影响,天然草地的超载放牧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70—80年代之间的大面积和大范围的天然草地过度利用,使草地牧草生机大大减弱,植被覆盖度降低,杂毒草孳生,地表侵蚀和鼠害大面积发生,都直接影响天然草地退化,引发出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人为生产生活活动直接对植被和草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区域生态环境退化和问题不断产生。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对资源的需求日趋增大,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尤其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活动,导致了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发展和扩大。

3、一些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4、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方案的技术尚不成熟,并且对保护对策方案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一些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本来生态保护较好的区域遭到破坏,而且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5、自然灾害如:雪灾、山体滑坡、洪水袭击、干旱、地震等的频繁出现和发生,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6、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三江源地区作为中华大河的源头和“中华水塔”乃至“亚洲水塔”,其地理位置和生态功能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决定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三大江河整个流域的气候与环境及其社会发展。例如,仅黄河流域面积占到了源头省份青海省境内流域面积的18.7%,出省净流量占总净流量的25%。使得青海省成为我国黄河流域9省区唯一一个产流多于用水的省区,成为我国的主要水源地,源区地的涵养水源功能显著,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要地。保护和建设好源区的生态环境,实现源区的生态经济发展,不仅对源区当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整个三大江河流域、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黑河流域乃至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实现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