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性观
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二、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
三、组织行为学及其性质特点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组织行为学的性质特点综合性(多学科交叉性),多层次性,,两重性,,应用性四、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2、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
3、有利于提高领导管理水平,改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
4、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合理” 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5、有利于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何为企业管理现代化?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公司制度。
五、对OB有贡献的学科1、心理学:是寻求测量、解释、预测、改变人的行为的学科。
它关心的是研究和理解个体的行为。
个体:学习、激励、人格、知觉、培训、领导有效性2、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系统、个体在其中充当某种角色,也即,社会学研究与同伴相关联的人.群体:群体动力学、工作团队设计、沟通、权力、冲突、正式组织理论、组织变革、组织文化3、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关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群体:行为改变、态度改变、沟通、群体过程、群体决策4、人类学:研究社会是为了认识人及其活动,它对文化和环境的研究使我们得以了解不同国家或组织内人们的基本价值观态度和民族文化的差异。
群体:比较价值观、比较态度、跨文化分析组织系统:组织文化、组织环境5、政治学:研究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其研究课题包括冲突、组织内政治和权力。
组织行为学——精选推荐
第一章导论1、组织的涵义;组织存在的三个基本条件组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通过有计划的协作所组成的为达到共同目的的正式结构或过程。
(1)、组织是人的集合。
组织既是物质结构又是社会结构,资源配置离不开人,人群形成了组织,没了人群就没了组织。
(2)、目标汇聚。
组织成员是通过实现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凝聚的,追求个人目标和追求组织目标对立又统一。
(3)、组织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强调业务分工体系和管理分工体系的协调与规划。
2、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1)、个体层次,把组织看成追求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个人的集合;(2)、群体层次,重在分析群体成员工作中的相互影响;(3)、组织层次,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组织行为。
3、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目的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1、理解关于人性假设的四种理论和主要观点(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是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管理学家关于人性的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主要观点:①多数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必须由外界的刺激物加以激励。
②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必须由外界的力量来控制,才能保证他们为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③由于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因此他们基本上是不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
④不过,人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人符合上述假设,而另一类人则是能自律和自制的,并且不那么受他们感情的摆布。
必须把管理其他一切人的责任授于后面一类人。
(二)、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根据霍桑试验的结果提出来的。
这一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组织行为学主要内容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导论学习目标掌握组织、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以及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阶段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行为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行为一、组织1、组织的涵义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根据该界定,组织的存在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2、组织和管理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管理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组织的发展演变是管理思想发展、管理技术提高的源泉二、组织行为的涵义组织行为:组织中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可以从三个意义上来理解,或者说组织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是指处于组织环境中的个人的所作所为;第二个层次是群体行为,个体总是生活与工作在群体之中,当个体处于群体中时,他们的行为与独处时是不同的,所以研究组织中人行为规律,不仅是研究单个人的行为,而且还要研究聚集在一起的人的行为规律;第三个层次是整个组织的行为,也就是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组织行为。
三、组织行为学的涵义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管理人员理解、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工作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理解、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其本质是一门现代管理学科,是管理学理论中的重要分支,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是管理学的两大支柱,而组织行为学则集中了行为科学的主要成果;同时,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也为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代西方组织行为学人性假设观的演变趋势及其评价的观点
现代西方组织行为学人性假设观的演变趋势及其评价的观点现代西方组织行为学人性假设观的演变趋势:机械化视角(MechanisticView):早期的组织行为学倾向于将员工视为单一的生产要素,类似于机器的零部件。
这种观点认为员工是被动的、可替代的,只需通过外在的激励和控制来驱使他们完成任务。
人力资源视角(HumanResourceView):20世纪中期,随着对人性的关注逐渐增加,组织行为学开始转向更加关注员工的个体差异和需求。
这一视角认识到员工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强调员工参与决策、发挥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社会技术视角(Socio-TechnicalView):20世纪60年代后期,组织行为学进一步发展,开始将注意力放在组织结构和人际关系之间的互动上。
社会技术视角认为组织的有效性取决于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协调,强调员工的合作、沟通和团队精神对组织绩效的重要性。
人本主义视角(HumanisticView):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人本主义视角逐渐崭露头角。
这一视角强调员工的自我实现和幸福感,并认为组织应该提供支持、发展和满足员工的个人需求,以提高他们的工作动力和满意度。
古典和新古典视角(ClassicalandNeoclassicalView):在近些年,古典和新古典视角再次引起了关注。
这些视角强调员工的经济激励和效率,认为组织行为取决于合理的奖惩机制、明确的工作职责和有效的管理控制。
评价观点:组织行为学人性假设观的演变体现了对人性的不断探索与理解,从简单的机械化视角到更加关注员工个体差异和需求的人力资源视角,再到强调社会技术和人本主义的视角,反映了对员工作为有感知和情感的人的认识的不断深化。
较早期的机械化视角过于简单化和机械化,忽视了员工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容易导致员工不满和低效。
而较新的人本主义视角则更加注重员工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认为员工的个人需求和价值应该被充分关注,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绩效。
人性假设理论
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是人性假设理论人性假设理论是西方管理学者提出的,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在从事管理工作时,我们需要和大量的人打交道,他们处于不同的生活环境,位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需求。
因此,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创造性地应用人性假设理论,提高行政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同样,也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地应用人性假设理论,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应用人性假设理论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多考虑复杂人的假设。
薛恩把有关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综合到一起,形成了复杂人的假设。
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组织内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和感受,并且人和人之间还存在着差异,因此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2.倡导人性化管理。
无论是政府机关部门还非政府机关部门,管理工作都是一项面向人的工作,主要对人进行管理,为人服务。
制定的规章制度,实行的管理措施都是面向大众的。
如果把人假设成“经济人”,不考虑人的感情的需要,不考虑人的差异,很容易造成人们的抵触情绪,不利于管理工作的进行,也不利于组织的发展。
人性假设,就是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它是建立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
在比较中探索中西管理人性假设的源流和异同,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管理无疑是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现实的人性是人的各种本质属性相互规定的表现,可以说人性假设就是以一定价值取向对这种规定体的表现有选择地抽象、映射。
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并以此推导和构造它的理论系统。
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更是与人性假设紧密相关。
以人性假设哲学内涵为研究起点,将其融于管理理论,探讨了其发展演变趋势和行为特征,综合分析了9大学科门类中3大人性论。
人性假设对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者对人有什么样的预料和假设,就会有什么样的管理办法。
人性假设是一切管理者应用管理理论、实施管理行为的哲学基础,是管理者采取各项管理措施的前提。
组织行为学人性观价值观与企业文化
Douglas Mcgregor:
Theory X ; Theory Y
• 一X理论:X理论是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中蕴 含的关于人性的看法
• 1 基本观点: • 1人类趋于天生懒惰;不愿多做工作; • 2人类缺乏雄心;希望依赖他人;而不喜欢担负责任; • 3人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组织目标; • 4人易于受欺骗;常有盲从举动;
• 管理者总在算计他的 员工值多少钱;该如何 少付些钱给他们
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具体区别
• 1 管理者寻求稳定;领导者探求革新 • 2 管理者循规蹈矩;领导者独辟新径 • 3 管理者维持现状;领导者提高发展 • 4 管理者注重企业结构;领导者注重人力资
源 • 5 管理者依赖控制;领导者激发信任 • 6 管理者目光短浅;领导者目光远大 • 7 管理者注重方式和原因;领导者重视事情
的动机和能力;也决定于工作任务的性质
2 相应的管理策略
• 1管理者应注意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以提高管理效率 • 2管理者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弹性 应变的领
导方法;而不能过于简单化 一般化 • 3管理者应善于发现职工在需要 动机 能力和个性上
的差异性;因人 因时 因事 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变 的管理方式和奖励模式
• 2管理者的职能:管理者的主要职能应该是生产环 境与条件的设计与调节者
• 3奖励方式:强调内部奖励 • 4管理方式:管理制度与方式应能保证职工充分展
示自己的才能;达到自己所希望的成就
四复杂人假设
• 1 基本观点 • 1人类的需要是分成许多类的;并且会随着个体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而变
化 • 2由于需要与动机彼此作用并组合成复杂的动机模式;所以满足需要;达成
– 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于相反的行为类型 或存在状态更可取
组织行为学 第二讲 人性的假设与管理
如何评价“社会人”假设?
从“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是一大进步。大 卫·里斯曼把泰勒时期叫作“考虑工作”的时代,而 称梅奥时期为“考虑人”的时代。从历史来看,这种 管理上的人性观的改变,是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和企业 中劳资关系紧张化的要求,迫使管理者不得不改变他 们的看法。
只增加实验组的照明度, 但两个小组都增加了产量;
随即减弱照明度时;两组 的产量仍然继续上升
明条件下工作,称为控
制组。
分析:工人对于受到研究者愈来愈多的关心而很
感高兴,产生一种积极参与实验计划的愿望,
正是这种心理上的变化促成了产量的提高。
福利实验:
早期逐渐增加福利措施 取消各种福利措施
结果:产量依然上升
终身雇佣制的背景
1、劳动力供不应求 2、传统道德规范的影响
终身雇佣制的弊端
导致人才流动受阻,企业缺乏活力 有悖于现代人的就业观念,很多年轻人 不能接受。 沉重的劳动力成本
案例:斯肯伦计划
成立劳资双方联合委员会共同商讨降低成本、提高产 量和质量等重大问题,并发动全企业职工提出合理化 建议。此外,还实行集体分红制度,超产部分按一定 比例作为职工的集体奖。 实行斯肯伦计划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使职工 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使职工感到自己是组织的一部 分,是为了共同的目的而工作,形成了归属感,减少 了工人对企业主的对立情绪。
(二)相应的管理理念
1、应该注意关心人,满足人在工作中的各种社会需要 2、应重视员工间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归属感和整
体感 3、重视团体对个人的影响和团体的奖励制度 4、管理者应起联络员的作用 5、让员工参与管理
能够满足工人社会需要的管理者才 是好的管理者
第二讲组织行为学基础理论
Lieberman曾提出测定人性的六个基 本维度(或基本宗旨)
(1)信赖—不可信赖 (2)利他—利己 (3)独立—依从 (4)理性—非理性 (5)价值观相同—价值观相异 (6)简单—复杂
(二)人性假定与管理
1.X理论的人性假定
X理论包括如下人性假定: (1)人天生厌恶工作,只要有可能,都会逃避工作; (2)由于人厌恶工作,故对大多数人必须给予强制、 督导和惩罚,才能促使他朝向组织的目标; (3)一般人大都宁愿受人监督,性喜规避责任,志向 不大,只求生活的安全。 基于这种假设,所谓激励即是“红萝卜加大 棒”——满足人的物质欲望和严密的控制和监督。
4.归因理论(B.Weiner) 归因(attribution)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行 为的原因和意图进行推断的过程。
Weiner关于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分析
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三维度: *内—外归因(一级维度) *稳定性—非稳定性归因(二级维度) *可控制—不可控制归因(三级维度)
行为成败的原因四要素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务难易 *运气(机遇)好坏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 的需要
地位、名分、权力、责任、 人事考核制度、晋升制度、 与他人薪水之相对高低 表彰制度、奖金制度、选拔 进修制度、委员会参与制度
能发展个人特长的组织环 节、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 研究发展计划、劳资会议
2.ERG理论(C.P.Alderfer) 生存的需要(existence) 关系的需要(relatedness) 成长的需要(growth)
4.复杂人(complex man)假设—— 超Y理论
一种权变的人性观,它认为人是很复杂的, 人的需要和潜能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不断发展 和变化的。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1.组织的含义: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组织行为学的含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心理的能力,以及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问题:一是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影响方式;二是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3.组织必备的三个基本条件: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4.组织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的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组织的研究目的:掌握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达到组织目标。
5.组织研究的层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
6.组织行为研究的发展过程:⑴亚当斯密、小瓦特、巴贝奇等,人们开始重视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管理思想从经验直觉进入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⑵欧文——“人际关系之父”,试图在企业中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⑶丹尼尔麦卡纳姆、J.汤姆森、亨利普尔等对美国铁路企业管理的研究。
⑷20世纪20年代,梅奥主持的霍桑试验拉开了行为科学研究的序幕。
“人群关系理论”揭示了人际关系是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重大因素。
⑸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的会议上,把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
⑹20世纪60年代发展的主要内容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内任何群体的行为。
其特征是既注重人的因素又注重组织的因素。
⑺现代管理已由原来的以“事”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由原来对’纪律’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由原来的’监督’管理发展到’激励管理。
⑻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阿吉雷斯、麦格雷戈,1957年阿吉雷斯《个性与组织》从组织角度来分析影响职工发挥潜力的原因。
1960年麦格雷戈《企业的人的方面》总结了人性对立的两方面即X理论和Y理论,认为传统理论来源与教会和军队,没有接触现代化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因此把人看做是厌恶工作、需要严格控制的消极因素,称为X理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一般人没有充分发挥潜力称为y理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个性心理 结构
•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倾 • 向性
•需要 •动机 •兴趣 •理想 •信念 •世界观
•个性心 •理特征
『思考题』:归因理论对我们企业管理有什么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个性与行为
重点: 个性特点以及对组织管理活动的影响。
一 个性的内涵
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 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
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倾向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总
和。
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的积极特征,包括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和 世界观等。
是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加深理解,并 做出解释。 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某些变化时,而知觉的映象 仍然保持不变。( 有利于我们正确地、不断地适应变化的环境。)
你看见是什么?
看见六个杯子还是六对不同态度的脸 ?
•你看到了老人深邃的眼睛,我却看到了一对男女桀傲不驯的长发; 你看到了老人紧抿的双唇,我却看到了他们交缠的双臂;你惊叹老 人胡须的茂密,我却在欣赏他们长长的披风和飘逸的长裙。
外在的
因
稳定性
稳定
能力
工作难度
不稳定
努力
运气
归因理论的现实意义
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对个体行为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 为归因何种意义的解释。因此,归因理论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
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作用。
如果行为者把工作、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 等稳定的内因,则不会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 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杜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 如:“无奸不商”、女性在管理角色上的定型等。
组织行为学主要内容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导论学习目标掌握组织、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以及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阶段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行为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行为一、组织1、组织的涵义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根据该界定,组织的存在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2、组织和管理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管理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组织的发展演变是管理思想发展、管理技术提高的源泉二、组织行为的涵义组织行为:组织中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可以从三个意义上来理解,或者说组织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是指处于组织环境中的个人的所作所为;第二个层次是群体行为,个体总是生活与工作在群体之中,当个体处于群体中时,他们的行为与独处时是不同的,所以研究组织中人行为规律,不仅是研究单个人的行为,而且还要研究聚集在一起的人的行为规律;第三个层次是整个组织的行为,也就是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组织行为。
三、组织行为学的涵义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管理人员理解、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工作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理解、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其本质是一门现代管理学科,是管理学理论中的重要分支,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是管理学的两大支柱,而组织行为学则集中了行为科学的主要成果;同时,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也为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性观
第二节 人性假设理论
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 社会人假设——梅奥 自我实现人假设 ——阿吉里斯 复杂人性假设 ——薛恩,权变观
“经济人”假说——科学管理 经济人”假说 经济人 科学管理 人是凭直观感性行动的,并以追求物质需要 为最大满足。 X理论 理论 一般人天生厌恶劳动,宁愿被人指示而希望 回避责任,没有报负,要求安定高于一切。 社会人”假说——早期行为科学 “社会人”假说 早期行为科学 人们基本上是由社会需求来激励的,并且与 同其他人的关系中得到他们的平等与否的基本感 觉。
• 严格地说,中国的组织文化,既不是个人主义 严格地说,中国的组织文化, 的文化,也不是集体主义的文化, 的文化,也不是集体主义的文化,而是小团体 的“家的文化”。研究中国的组织管理,如果 家的文化” 研究中国的组织管理, 脱离“ 脱离“家”的基本假设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 心价值系统,也同样是难于想象的。 心价值系统,也同样是难于想象的。 • 中国人的“家”利益是高于一切的。在中国的 中国人的“ 利益是高于一切的。 企业组织,只要是为高于个人的大众, 企业组织,只要是为高于个人的大众,即“家” 的利益而做, 诡道” 的利益而做,如 “诡道”和商业间谍的方法便 可以毋须顾忌。 可以毋须顾忌。
• 马克斯 韦伯认为,在东方特殊主义文化 马克斯·韦伯认为, 韦伯认为 环境下, 环境下,人们常常不是通过事由建立人 际关系,相反,是用人际关系统领事由。 际关系,相反,是用人际关系统领事由。
许多具有现代管理制度特征的组织不愿介入 关系,这是因为关系具有两面性:
• • • •
一是相互依赖与失去独立性的矛盾。 二是关系双方预期的价值的不对称性。 三是关系中存在着机会主义的行为。 四是关系方法可能限制竞争,导致组织效 率的损失。 • 五是长期价值与短期效率的不一致性。
第二章 知觉、个性、人性理论
《组织行为学》复习思考题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周斌第二章知觉与个性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在下列个性心理中,稳定性最强的是():AA、气质B、能力C、兴趣D、性格2、人们的能力差异是明显而复杂的,其中最主要的能力差异是:()AA.水平差异 B.类型差异 C.早晚差异 D.质量差异3、一个人的主要行为特征是:在从事内容多变的活动中,精力充沛,行为反应灵活而敏捷,情绪易表现和变换。
其气质类型是:()A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4.一个人的主要行为特征是:胆量大,猛干,办事粗枝大叶,易表现出暴发性情绪且抑制较难,其气质类型为:()B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5. 关于内控性说法正确的是()。
BA.内控性高的个体如果取得好成绩,他们倾向于将成绩的取得归结于别人的帮助B.内控型个体更容易被激励,而且不需要过多的直接指导C.内控性是人们试图控制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的倾向D.高内控性的个体不相信他们能影响周围的世界并控制自己的生活,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影响自己的经历6、()的个体有强烈的成就动机、竞争意识,有强烈的时间紧迫感,较为急躁和有敌意。
DA.内控性B.自控性C.自信心D.A型人格7、()的人具有独创性,广泛接受各种刺激,有广泛兴趣,愿意冒险的倾向。
AA、广纳性 B.责任心C.乐群性D.正性情绪影响力8、气质类型中粘液质的主要行为特征是( )CA.敏捷活泼B.小心迟疑C.缓慢稳定D.迅猛急躁9、()属于人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BA、富于幻想 B.勤劳 C.冷静 D.易受暗示10、气质对知觉选择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CA、制约着知觉主动选择性 B.使熟悉的知觉对象易于从环境中分出C、一定时间内影响知觉的速度和质量 D.通过意志、情绪等心理特征影响知觉的选择性11、一个人的主要行为特征是:对事物的感受性很强,敏感多疑,内倾性严重。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人性假设
经济与管理学院
人性假设
PART . 01
人心比任何地方都更眩目,也更黑暗;精神的眼睛所注视的任何东西,也没有人心这样可怕,这样复杂,这样神秘,这样无边无际。有一种比海洋更宏大的景象,那就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宏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
——雨果《悲惨世界》
中国关于人性的主要思想
02
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思想家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开始了将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现代文化相结合,讨论人性的尝试,如严复基于进化论的性无善恶论,梁启超的个性中心论,章太炎的善恶同时进化论等,但都没有形成完整的现代人性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X理论的基本观点: 〈1〉大多数人都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大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壮志,宁愿接受别人领导,也不愿负任何责任。 〈3〉大多数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都是相矛盾的,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必须靠外力的强制。 〈4〉大多数人都缺乏理智,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5〉为了生活需要,人们选择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作。 〈6〉人群大致分两类,只有少数人能自我鼓励、自我控制,只有这些人胜任管理工作。
10
24
自尊需要
7
30
自我实现需要
3
26
掌握职工的需要层次,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要满足不同人的需要。
把握员工的优势需要,实施最大限度的激励。
职工们对管理部门的反应能达到什么程度,当视主管者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受的需要以及身份感的需要能满足到什么程度而定。
3、需要层次理论的应用
第三节 人性假设理论
2
1
韩非以法家冷峻的眼光,对人性问题进行了审视,揭示出人性的自为自利的天性。“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第二章 人性理论
第二章人性理论组织行为学的管理,是以组织中的人为核心的管理。
如何看待人,如何理解人的本性,决定了管理者应采用什么样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措施、办法。
因此,关于人性的理论,成为组织行为学基本理论的出发点。
第一节人性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著作中,人性这个词被用来说明人的本性,侧重于生而具有的特性。
人的行为是人的先天的生理特点与后天的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
至于人性,则诸家说法不一。
《淮南子.修务》:‚人性各有所修短‛,正是古人对人性之概括。
1.性善说主张性善者,多属儒家学派。
其代表人物如孟子,他作为儒家先贤,继承了孔子的理论而更加发挥。
孟子与告子有一段讨论人性的对话,被后人认为是最能反映孟子性善论观点的。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博而跃之,可使过颈;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肤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
孟子性善说共有三个论点。
孟子第一个论点:人性是善说。
告子认为人性本身没有善恶的属性。
是受环境的决定作用。
在发大水的时候,东边的岸决了口则水向东流;西边的堤破了,水则冲向西边。
孟子则是高他一筹,指出水为什么要向岸外流呢?这是由于水本身的特性是向下流。
没有这个特点,它也不会向东或向西流了,因为堤岸外边地势更低,水总是流向低处。
同时指出人性趋向善良,正如同水向低处流。
如果利用其他的力量,如拍打、堵挡,也可以使水跳起来,或是从山下流到山上。
但这只是改变了水的‚行为‛,并没有改变水的‚本性‛。
告子的论证只是涉及水的‚行为‛表现,而未能说明水的‚本性的趋向‛。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儒家的性善说第一个论点是:人性之向善是天生的,至于人的行为表现能否体现其本性则取决于外界环境之作用。
第二个论点是:性善所指为何物?这在儒家学说中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仁、义、礼、智。
组织行为学第2章人性假设理论
对“社会人”假设的评价
➢“社会人”与“经济人”假设相比,无疑是人 性观的一大进步
➢它较“经济人”假设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本 质
➢它使人而不是物成为管理重点,比“经济人” 假设更全面地揭示了人的积极性的作用因素。
三“自我实现人”的假设
此种思想与中国《荀子•天论》中“人之性 恶,其善者伪也”相近。ຫໍສະໝຸດ 经济人假设的主要论点及管理思想
主要论点
1. 人的本质是懒惰的,不愿 意工作;
2. 人为钱工作;
3. 人不愿承担责任,宁愿被 领导;
4. 大多数人必须被逼迫,控 制以致惩罚相威胁,才能 使他们完成组织目标。
管理思想
“胡萝卜加大棒” 的管理政策
对“经济人”假设的评价
将人性简单化、片面化、单一化,忽略了人 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社会人假设理论观点:
“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由梅奥提出) 观点:物质利益对于调动工作积极性是次要的,人 们最重视人际间的友好、理解、信任与情感交流。 *管理措施:参与管理、民主决策、情感投资、团队 建设等。
马斯洛:“自我实现也许可以大致描述为 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力等等。这样的人 似乎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善。”
“一位音乐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 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就无法安静,人们 需要尽其所能,这一需要就称为自我实现需 要”。
“自我实现人”假设
*最初由马斯洛提出,后来麦克雷格总结马斯洛等 人的观点,提出“Y理论”,概括了该假设。
在一次行业研讨会上,规模相近的乙研 究所发布了几项重要科研成果,并介绍了经 验。他们认为每个员工都希望做好工作,为 此推行了“弹性工作制”以及研究人员自主 组合,自主管理的方法。尽管乙研究所取得 这样的成绩,但王所长仍然认为采用这种方 法会失去控制,这种方法不宜推广。 2001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Ⅰ)
情感与工作绩效
情感与任务绩效
01
情感对任务绩效有显著影响,积极情感的员工通常表现出更好
的任务绩效。
情感与关系绩效
02
除了任务绩效外,情感还影响关系绩效,如团队合作和人际关
系的建立和维护。
情感调节与工作绩效
03
个体可以通过情感调节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例如通过
积极情绪的增强和消极情绪的调节。
05
情感与组织公民行为
1 2
组织公民行为与情感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员工自愿表现出的对组织的积 极贡献,情感对组织公民行为有重要影响。
积极情感与组织公民行为
积极情感的员工更可能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如 团队协作、帮助同事和参与组织活动等。
3
消极情感与反组织公民行为
消极情感的员工可能表现出反组织公民行为,如 偷懒、推卸责任和破坏组织氛围等。
详细描述
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如目标管理 、360度反馈等,以全面了解员工 的工作表现。
总结词:绩效评估与管理是衡量 员工个体心理与行为表现的重要 手段,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和创造力。
制定明确的绩效评估标准,确保 评估过程客观、公正。
将绩效评估结果与薪酬、晋升、 培训等挂钩,以激励试图将内容型和过程型激励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更 为全面的激励框架。
详细描述
综合型激励理论试图将内容型和过程型激励理论结合起来,建 立一个更为全面的激励框架。该理论认为员工的内在需求和外 在激励是相互作用的,组织需要同时关注员工的内在需求和外 在激励,以激发其工作动力。综合型激励理论为组织提供了更 为全面的激励框架,有助于组织更好地了解员工的心理和行为, 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来提高其工作动力。
04
情感与行为
第02章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组织行为学
1.人性假设理论
复杂人假设 (现代观点) 自动人假设 (行为学派观点的发展)
社会人假设 (人群关系学派观点)
经济人假设 (古典观点)
2019/8/9
20世纪60-70 年代
20世纪50年 代
20世纪20-50 年代
19世纪末-20 世纪初
Page 10 of 34
2019/8/9
•奖励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奖励,包括工资、提升、 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另一种是内在的奖励,指人们在工作中获 得知识、增长才干、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等。只有内在的奖励 才能满足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极大地调动人的积 极性
•要求管理制度作相应的改变,保证劳动者充分地展露自己的 才能,获得自己所希望的成就
我国古代的人性理论 我国现代的人性理论
Page 26 of 34
1. 我国古代的人性理论
1.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主张人性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 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所固有的
2.荀子的性恶论 人性生来就是恶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他把人性看 作是自然和社会加工相结合的统一作用的结果。
软性管理——激励
2019/8/9
管理因人、因 时、因地而变 化社会关系总 和决定的本质 特征和社会需 要 :聚群性、 合作性、阶级 性
Page 7 of 34
人性管理的方法
控制 激励 目标动力
2019/8/9
Page 8 of 34
2
第二节
西方的人性理论
1 2
2019/8/9
人性假设理论 Z理论与Z型组织管理
•这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权变的管理观点,在具体的管理实 践中具有较大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强高中毕业后来到城 市打工, 市打工,他的目标就是 通过自己的努力养活家 里的人 这时金钱不再是它前进 的动力,而职位的晋升、 的动力,而职位的晋升、 他辛苦工作再苦再累也 很快他被提升了, 才能的发挥才是其努力 很快他被提升了,并有了自己 不怕只要可以挣到钱 的家庭, 的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工作的动力
2、“关系”的基本假设
•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文化 关系” 和组织文化中 ,“关系” 的基本假设无所不在。 的基本假设无所不在。 中国人做生意、 中国人做生意、办事情 甚至做员工的思想政治 工作都要讲“关系” 工作都要讲“关系”, 否则,人们将一事无成。 否则,人们将一事无成。
关系假设的积极作用:
• • • • (1)关系是减少不确定性的手段。 (2)关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3)可以利用外部资源实现效率。 (4)关系可使组织获得经济价值之外的社会 价值。
第三节中国特色的管理基本假设 (补充内容)
• 中国特色的管理基本假设主要是指我国管 理学的建设要受到我国独特的组织制度和 理学的建设要受到我国 和 历史文化对管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并且这 对管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对管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种影响可能会比之其他假设要更深刻、 种影响可能会比之其他假设要更深刻、更 广泛也更复杂。 广泛也更复杂。
(一)组织制度变迁假设
• 指中国组织处于由一种组织管理 制度向另一种组织管理制度变迁 的过程之中, 的过程之中 , 管理理论的发展必 然要受到组织制度变迁的影响。 然要受到组织制度变迁的影响。 • 这是中国组织当前及今后相当长 的一段时间里最基本的运行特征。 的一段时间里最基本的运行特征 。
(二)中国传统文化假设
“自我实现的人”假说——后期行为科学 自我实现的人”假说 自我实现的人 后期行为科学 Y理论 理论 人从根本上是自我激励的,也是自我控制的。 复杂人”假说——权变管理理论(60-70年代) 权变管理理论( 年代) “复杂人”假说 权变管理理论 年代 ——人不仅是复杂的,而且是高度可变的。 ——人们通过他们的组织经验是能够熟悉新的动机 的。 ——人们在不同组织和同一组织的不同部门中的动 机可能是不同的。 ——人们能够对各种不同的管理策略做出反应。
a.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 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 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 b.必须对大多数人实行强制的监控指挥 必须对大多数人实行强制的监控指挥 并用惩罚作威胁, 并用惩罚作威胁 , 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 标做出适当努力; 标做出适当努力;
理 者 关 于 人 性 的 激励措施: 胡萝卜加大棒” 激励措施: “胡萝卜加大棒”
4、“报应”的基本假设
中国人也讲自利,但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 度,就会遭“报应”,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中 对自利行为的容忍度远低于西方社会。
课后练习题
• 何谓人性观?它对管理者有什么影响? • 人性观的含义和主要观点? • 试述复杂人的基本观点。
• (3)组织的目标, 组织的目标, 工作的性质, 工作的性质,职工 的素质等对于组织 结构和管理方式有 很大的影响。 很大的影响 • (4)当一个目标达 到以后, 到以后,可以激起 职工的胜任感和满 足感, 足感,使之为达到 新的更高的目标而 努力。 努力。
4、Z理论(威廉·大内)
人性研究的发展变化并不意味着原 人性研究 先的观点被全盘否定。只要外部客观 条件没有完全消失,原来的观点都有 一定的适用性。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是属于X理论 问题的关键 还是Y理论的经理,而是哪种管理风 格能给员工带来最大的动力。
• 从我国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中,我们可 从我国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中, 以发现, 以发现,由于我国在历史上存在着漫长的封建社 会,封建主义的传统文化思想在我国的组织文化 中还有许多反映。 中还有许多反映。
• • • • •
这反映在四个基本的假设基础上的: (1)“面子”的基本假设。 ) 面子”的基本假设。 (2)“关系”的基本假设。 ) 关系”的基本假设。 (3)“家”的基本假设 ) (4)“报应”的基本假设。 ) 报应”的基本假设。
激励措施:促进员工工作动机,如参与决策、 激励措施:促进员工工作动机,如参与决策、 提供有责任性和挑战性的工作等。 提供有责任性和挑战性的工作等。
2、超Y理论( J·J·莫尔斯和 J·W·洛希)
• (1)人们是抱着各 种各样的愿望和需 要加入企业组织的, 要加入企业组织的, 这种愿望和需要可 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 (2)不同的人对管 理方式的要求是不 一样的。 一样的。
1、麦格雷戈的X、Y理论
造 自 己 对 待 下 级 的 行 为 上 的 , 他 倾 向 于 根 据 这 些 假 设 塑 观 点 是 建 立 在 一 组 特 定 的 假 设 之 : 一 个 管
c.人们宁愿受到指挥,一心想逃避责任; 人们宁愿受到指挥,一心想逃避责任; 人们宁愿受到指挥
观 点
X理论 理论
• 传统文化假设主要是指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 对管理运行的影响, 对管理运行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比之其他 假设要更深刻、更广泛也更复杂。 假设要更深刻、更广泛也更复杂。从某种意 义上讲, 义上讲,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可能是导致中 国管理学独特性或个性化的最根本原因。 国管理学独特性或个性化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节 人性假设理论
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 社会人假设——梅奥 自我实现人假设 ——阿吉里斯 复杂人性假设 ——薛恩,权变观
“经济人”假说——科学管理 经济人”假说 经济人 科学管理 人是凭直观感性行动的,并以追求物质需要 为最大满足。 X理论 理论 一般人天生厌恶劳动,宁愿被人指示而希望 回避责任,没有报负,要求安定高于一切。 社会人”假说——早期行为科学 “社会人”假说 早期行为科学 人们基本上是由社会需求来激励的,并且与 同其他人的关系中得到他们的平等与否的基本感 觉。
1、“面子”的基本假设
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面子”或“脸 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面子” 面”是最重要的假设,“面子”在中 是最重要的假设, 面子” 国实质上就是一种权力和影响。 国实质上就是一种权力和影响。
“面子”或“名誉机制”作为一种非制度 化的约束机制对经济交易和组织的管理 的影响是极为复杂的。
• 首先,“面子”影响着人们从事管理活动和进行经济活 , 面子” 动的动机的强度。 动的动机的强度。 • 其次,“面子”往往会使管理者背负一种道德责任。 , 面子”往往会使管理者背负一种道德责任。 • 第三,出于对“面子”的目标或偏好的考虑,可能不能 第三,出于对“面子”的目标或偏好的考虑, 够对组织内部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够对组织内部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 第四,“面子” 也可以对人构成一种约束力量,它使 , 面子” 也可以对人构成一种约束力量, 人们更倾向于守信,减少欺骗行为。 人们更倾向于守信,减少欺骗行为。 • 第五,“面子”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 , 面子”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
3、“家”的基本假设
• 在中国,所谓的“家”(family)这个 在中国,所谓的“ ) 概念是广义的,是泛指高于个人的大 概念是广义的, 众。小者是指家庭、家族和大家,大 小者是指家庭、家族和大家, 则是指政党、国家。 则是指政党、国家。家就是轻个人而 重团体的具体体现。 重团体的具体体现。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马克斯 韦伯认为,在东方特殊主义文化 马克斯·韦伯认为, 韦伯认为 环境下, 环境下,人们常常不是通过事由建立人 际关系,相反,是用人际关系统领事由。 际关系,相反,是用人际关系统领事由。
许多具有现代管理制度特征的组织不愿介入 关系,这是因为关系具有两面性:
• • • •
一是相互依赖与失去独立性的矛盾。 二是关系双方预期的价值的不对称性。 三是关系中存在着机会主义的行为。 四是关系方法可能限制竞争,导致组织效 率的损失。 • 五是长期价值与短期效率的不一致性。
• 严格地说,中国的组织文化,既不是个人主义 严格地说,中国的组织文化, 的文化,也不是集体主义的文化, 的文化,也不是集体主义的文化,而是小团体 的“家的文化”。研究中国的组织管理,如果 家的文化” 研究中国的组织管理, 脱离“ 脱离“家”的基本假设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 心价值系统,也同样是难于想象的。 心价值系统,也同样是难于想象的。 • 中国人的“家”利益是高于一切的。在中国的 中国人的“ 利益是高于一切的。 企业组织,只要是为高于个人的大众, 企业组织,只要是为高于个人的大众,即“家” 的利益而做, 诡道” 的利益而做,如 “诡道”和商业间谍的方法便 可以毋须顾忌。 可以毋须顾忌。
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性观
知识点: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 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的评价; 社会人假设的评价;自我实现人假设的评价; 复杂人假设的评价; 重点:人性假设理论的基本观点及相应的管 理措施 难点:几种理论的比较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性观
麦格雷戈——“每一种管 每一种管 麦格雷戈 理决策或管理行动都以关 于人性及人的行为的假设 为后盾。 为后盾。”
d.认为安全高于一切,普遍缺乏进取心 认为安全高于一切, 认为安全高于一切
Y理论 理论
a.人们并非天生厌恶劳动; 人们并非天生厌恶劳动; 人们并非天生厌恶劳动 b.外部控制和惩罚的威胁不是使人们努力实现 外部控制和惩罚的威胁不是使人们努力实现 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 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 c.在适当的条件下, 一般人不仅能够学会接受 在适当的条件下, 在适当的条件下 责任,而且能学会主动承担责任; 责任,而且能学会主动承担责任; d.在解决组织问题方面, 多数人具有发挥相当 在解决组织问题方面, 在解决组织问题方面 强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的能力, 强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的能力,而非只 有管理层次的核心人物才具有这些能力。 有管理层次的核心人物才具有这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