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必修4第3专题《声声慢》导学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声声慢》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叠词的作用;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3.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品味叠词的作用;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导入:在中国古代文学园地里,宋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花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采,与唐诗元曲争奇斗艳。

在宋代,有一位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文豪,她就是李清照,与李煜并称“词中双圣”。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欣赏她的《声声慢》。

一.初读:初味词情(一)诵读:1.学生自由朗读;2.学生齐读;3.教师范读;4.学生配乐诵读(二)哪个词最能体现词人的感情?明确:愁(词眼:是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重要作用)二.研读:词人是怎样写愁的?(一)直接抒情1.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明确:这是几组叠词。

前人高度评价这些叠词)张端义《贵耳集》曰:“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

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

”徐钒《词苑丛谈》谓其音乐之美,“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万树《词律》云:“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3.为什么前人对这些叠词评价如此高,这些叠词是如何表现愁的呢?明确: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凄凄惨惨戚戚→感受→凄凉惨淡(几组叠词为本词奠定了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二)间接抒情1.词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愁?(明确: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2.教师示范解读“酒”这个意象。

为什么喝了三杯两盏,还觉得是酒淡?真的是酒淡吗?(明确: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只能是举杯浇愁愁更愁。

)3.还有哪些诗句中有“酒”这个意象?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雨霖铃》《声声慢》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雨霖铃》《声声慢》导学案

《雨霖铃》《声声慢》导学案【学习重点】1.了解词人及其词作风格。

2. 借助朗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味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3.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一、诵记“送别”诗词名句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李白)⒊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⒋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⒍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二、了解文学常识(一)走进作者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擅长诗文。

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

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

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

再后来,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终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35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35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声声慢》教案35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李清照在词中所表达的“愁”;2、了解李清照词风变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用研究意象的方法来鉴赏诗歌;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3、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德育目标:感受词人无国无家之“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了解诗词的意象特征;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难点:1、品味诗词中所表露出的无国无家的悲痛;2、背诵全词。

教学方法:1、诵读赏析法。

让学生在教师讲析前能熟读成诵,对词作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个总体印象;2、问答法。

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诗作内容和风格;3、讨论法。

对词作中的疑难点,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电子课件配乐朗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巾帼不让须眉”引出词坛女将李清照,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诗句《如梦令》。

二、李清照简介出示投影三、名家配乐朗诵,演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基调。

四、疏通字词,为进一步鉴赏诗词做好准备。

五、具体鉴赏诗词。

1、开头叠字的运用,定下愁苦的感情基调;2.意象的运用,掌握诗词鉴赏技巧,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酒——愁的浓烈雁——思的悲苦黄花——韶华已逝凄惨梧桐细雨——愁的无穷3、“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化繁为简的“愁”情,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大有“回肠酒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4、总结本词的意象效果。

六、比较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研究李清照词风变化的原因。

1、演示南渡前作品《点绛唇》和《一剪梅》,前者表现的是一个天真、娇羞、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

后者则表现了一个深于情、专于情的痴情女子的形象。

2、总结词风变化的原因,以及南渡前后期间词的内容。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33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33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声声慢》教案33教学过程师:我们现在来学习《声声慢》,昨天对文中的背景作了一些分析,李清照在举家南迁,在国家破碎,失去丈夫,自己又年迈体弱,心境凄凉的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

这首词,用尽了她的情感,融入了她的心血,竭尽了他的才智,是那么的凄惨哀婉,如泣如诉。

现在假定你就是李清照,这就在这样一种哀苦难遣的处境中,抒发心中的苦闷,你来朗读,该如何读。

师朗读(声情并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师:老师范读后,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一遍。

学生齐读。

后抽了一男生,一女生来朗读,并作点拨。

师:现在我们开始分析课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作者一大清早起来,在冷冷清清的气氛中,寻觅什么?学生:在寻找旧时的欢乐。

师:你是怎样看出来的?生:根据意境,寻寻觅觅,不会是在找娱乐,而是在回忆过去的日子。

师:李清照在年青的时候,有过幸福的日子。

他的丈夫18岁就是太学士,是有名的金石学家。

两夫妻恩恩爱爱,据李清照的文章记载,他们夫妻俩博闻强记,常以记某诗某事在某书的某页为戏,自得其乐。

学过的词有《西江月》。

师生齐背: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简要的赏析后):还有对丈夫深情思念的《一剪梅》师生齐背: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简要的分析后)还有《醉花阴》,师生齐背: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声声慢》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背诵。

2.品味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3.了解李清照及婉约词作的特点。

教学重点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体味词作体现的“愁”之内涵。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婉约派词人中,有绝代双雄,男有李后主(李煜),女有李易安(李清照),而李清照晚年所写的《声声慢》又是其婉约风格的代表作,这首词在艺术上极为成熟;词中哀婉凄苦的情调,不知感动了多少人,被誉为“万世愁心,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位有中国第一女词人之称的佳作《声声慢》。

二、文学常识(一)作家介绍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作品有《漱玉词》辑本。

(二)背景链接李清照与其夫赵明诚,均出生官宦之家,均爱好文学和金石书画,早年生活优裕、安逸、婚姻幸福。

“靖康之变”“愁”之内涵。

指导学生结合作品内容(披文入情)与背景链接(知人论世),探讨作品中的“愁”之内涵。

(这首词是李清照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孤愁无助的晚年时期写的。

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五、品读风格(一)品语言A.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词中用了九对叠字,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笔力雄健,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经过词人锤炼而得,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B.词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字,双声字如“将息”、“伤心”、“黄花”等;叠韵字如“清冷”、“盏淡”、“得黑”等;极富音乐美。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声声慢》精品导学案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声声慢》精品导学案1

《声声慢》精品导学案[课标导航]学习基本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她在词史上的独特地位。

2.参照“诵读指导”,反复诵读,背诵这两首词。

3.品析词句,把握意象,理解这两首词不同的“愁”滋味。

学习进步目标1.学习李清照写“愁”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手法。

2.诵读更多的李清照的词,选择自己喜欢的词篇背诵。

建议课时:1课时[诵读指导]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一首慢词,具有铺叙展衍,抑扬顿挫,曲折变化的功能。

因此吟诵时要紧扣词情的抑扬起伏,曼声长吟,给听众一种如泣如诉、娓娓动听的感觉。

此词起首十四叠字,又押仄声韵,常为前人所称道,因此吟诵时要掌握这一特点。

读叠字时须两字一顿,末字仄韵要短促、劲健,万分伤感,凝聚其中。

结尾“怎一个愁字了得”,以感叹语气,咏出无可奈何心情,让人深长思之。

(徐培均。

《唐宋词吟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有删改。

)[基础整合]词汇积累1.读准下列加点字。

戚戚..乍.暖还.寒还.是2.解释下列词语或加点的字。

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将息..怎敌.他次第..乍暖还寒语料积累:1、背诵这两首词2.李清照写愁的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点绛唇•闺思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声声慢》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声声慢》导学案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第3专题《声声慢》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体会词人的愁情,不是闲愁,那又来自何处?(了解作者了解历史);过程与方法:如何营造的这种愁情,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感知到词人的忧愁的。

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感情传达出去。

(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表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作品,品味别人的情感,愁的丰富内涵(感受词的意境)【教材助读】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 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自幼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元丰宰相王圭的长女,也有出众的文学才能。

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李清照善于运用善传心曲的词来表达她作为待字少女的特有情愫,而她的一首咏海棠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出手就产生了轰动效应,使得当时朝野文士莫不为之击节称赏,从而涌现出可能是我国最早的一批“追星族”,而时任礼部侍郎的赵挺之的三公子赵明诚,则可以称得上是“追星族”中最狂热和痴迷的一位。

为了追求这位才女,他寝食不安地大作相思梦,于是当年在汴京就流传着这样一则佳话:赵明诚幼时,其父将为择妇。

明诚昼寝,梦诵一书,觉来惟忆三句云:“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以告其父。

其父为解曰:“汝待得能文词妇也。

‘言与斯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谓汝为词女之夫乎?”后李翁以女女之,即易安也,果有文章。

(伊世珍《琅缳记》卷中引《外传》)李清照十八岁便嫁给了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着相当高的文学修养。

婚后,两人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俩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缔结了一段令当代和后世不胜艳羡的“夫妇擅朋友之胜”的理想姻缘。

早期生活优裕, 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 流寓南方, 明诚病死, 境遇孤苦. 所作词,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 后期多悲叹身世, 情调感伤, 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 自辟途径, 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 崇尚典雅、情致。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声声慢教案1苏教版必修4 教案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声声慢教案1苏教版必修4 教案
B、雁——象征“离愁”
雁声凄惨,本就容易勾起人的愁绪,成群的归雁更显出词人的形单影只来;此时的大雁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不禁让词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并且,雁属候鸟,可随季节变化而南来北往,而词人却无法再次北归,这更勾起了她的国破之痛、怀乡之情;在《一剪梅》中,词人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可见,赵明诚生前,李清照与他经常鸿雁传情,而此时,斯人已逝,这 “旧时
相识”的大雁反而勾起了词人的丧父之痛。
学生找出词中主要意象,师详析一二,余者由学生自行分析
结合以前所学过的诗句进行分析
课外作业

《声声慢》(一)
总课时数
第节
教学目标
1、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
2、总结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
2、鉴赏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参考
语文教学参考书 鼎尖教案
授课方法
诵读法 赏析法 点拨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专用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三、朗读感知
1、学生朗读,正音
2、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3、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
四、鉴赏
1、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学生简单介绍李清照生平,教师相机补充
1、找两三个同学读
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明确:主要意象——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22(精)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22(精)

语文必修 IV 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授课设计《声声慢》授课设计22授课目的〔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李清照的一生,并经过其作品初步认识其创作风格、主题。

2、认识个人的遭到和创作的亲近关系。

3、初步感知婉约派词的特色,能读出词的境地,能想景悟情。

(二)过程与方法:1、屡次朗诵词,理清思路,感觉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掌握词人的思想情怀,领悟李清照用语精良、浅俗、清爽的艺术特色。

(三)感神态度与价值观:1、感觉李清照别样的愁情。

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味和文化品味。

〔授课重难点〕1、领悟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企图象的特定属性。

〔授课方式〕比较阅读授课、研究学习〔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1、听歌曲《声声慢》。

2、听录音朗诵《声声慢》。

3、学生自由朗诵。

二、文本解读。

(1)《声声慢》的词眼。

明确:愁(2)为什么愁?明确:背景介绍,认识词人满腹愁绪的原因。

(先期)李清照出身权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出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晓,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擩目染,也聪颖灵巧,善于音律,能诗作词。

18 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两人情味相投,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采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 1125 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 年)北宋消亡。

此后,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生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素来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扔掉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到。

中晚年的李尝尽了漂泊失所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先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味、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先期清爽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悲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用三个词语大要李清照的一世: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悲凉。

《声声慢》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声声慢》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声声慢》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学习目标】1. 诵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品读赏析,学习本词寓情于景,层层渲染的写作手法。

【资料链接】走进作者,背景介绍:《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朗读全词,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

思考:那些景物触动了词人的愁思?二.赏析全词1.齐读上阙。

2.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反复品读,体会本句的表达效果。

B级(点拨:结合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的处境进行理解)3.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传达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C级(点拨:可联系我国古典诗歌中“酒”的象征意义来体会)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旧时相识”的雁触动了词人怎样的情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思?C级(点拨:联系词人前期词作《一剪梅》中的句子来理解,“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二)赏析下阙1.齐读下阙2.“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一句描绘出词人怎样的生活状态?C级 (点拨:黄花即菊花,词人在《醉花阴》中曾用“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描写思念丈夫的闲愁,注意对比两首词的不同。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大胆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诗意的语言还原此句描绘的情景。

梧桐材质清脆,古时常用来制作古琴,叶子硕大茂盛,落叶较早,有“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之说,因此雨打梧桐容易引起人的愁思。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声声慢》导学案3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声声慢》导学案3

《声声慢》学导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叠词、意境美,探究相关意象的内涵。

2、知人论世,解读李清照之“愁”,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品读语言,体味意境,探究相关意象的内涵。

学习难点:解读李清照“愁”的内涵。

学习方法:语言品读法、交流探究法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1、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

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公元1103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2、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

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

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

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3、前期悠闲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前期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如《如梦令》、《一剪梅》;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含蓄深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如《菩萨蛮》、《武陵春》等。

《声声慢》是李清照震动词坛的名作,南渡后晚年所作。

4、李清照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清代沈谦赞叹婉约派词家二李“极是当行(háng)本色”,“词家二李”指的是南唐后主李煜和南宋时期的李清照。

二、识记积累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

(1)凄凄惨惨戚戚戚戚:(2)最难将息将息(3)有谁堪摘堪:(4)怎生得黑得:(5)梧桐更兼细雨更兼:(6)怎一个愁字了得了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10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10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声声慢》教案10(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其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风格、主题。

2、了解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知婉约派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词,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李清照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别样的愁情。

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一)由学生背诵李清照的《如梦令》开始,回顾作者生平。

我们在初中时就学过李清照的词,能背出来吗?我们一起回忆(齐声背诵)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作,词风还是比较婉约清丽。

但是到了后期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后,词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知人论世(多媒体课件)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良好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她出落成为一个外美如花,内秀如兰的才女。

十九岁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两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谐,经常一起踏雪寻梅,插花折柳,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题诗作画,堪称神仙眷侣。

靖康之变后,北方沦陷,李清照夫妇辗转南下,后来,赵明诚病死,李孤苦伶仃,过着孤独悲苦的晚年生活。

以其南渡为界,她后期的作品多写故土之思和身世之感,风格低回婉转,凄苦深沉。

本词是其后期名作之一,作品写于其丈夫死后,这时候,词人孤苦无依,晚景凄凉,作品诉说着哀愁,催人泪下。

二、文本解读。

(1)《声声慢》的词眼。

明确:(2)为什么愁?明确:背景介绍,了解词人满腹愁绪的原因。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教案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一、教材分析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2、理解这首词巧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

2、在诵读、品味得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丰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2、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四、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对宋词有了一定了解,也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宋词也有一定的兴趣,愿意学习诗词。

2、学生对学习诗词缺少自信心,一般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岂不知诗歌鉴赏有非大的个性差异,需要学习者认真品味、欣赏。

五、教学方法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反复吟诵3、学案导学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文本,争取熟读成诵;搜集材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听我国的著名民乐《二泉映月》,创设诗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介绍作者:教师:其实对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她的词,能回忆一下吗?学生:自由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42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42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声声慢》教案42教学目标: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4、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2、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4、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联想法比较法朗读法分析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般诗词的学习过程总是先从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背景资料引入,然后同学们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于诗词进行鉴赏,这似乎成了学习古典诗词的固定模式了。

当然这样做有助于同学们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更好领会古典诗词的内涵。

(例如我们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和《浪淘沙》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那么今天我们这堂课对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的比较阅读课就做个尝试,搞个实验,我们反其道而行,从对两首词的细致品读,看看我们能不能凭着已有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赏析去领会词内外的意蕴。

二、①听两首词的录音,融入词中。

(借音乐与诵读基本把握词的基调)②把握两词基调后,集体诵读。

③花几分钟品读两首词,完成预习要求1找出词中所提供的所有信息。

(可以四人讨论)④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写上自己组的讨论结果,教师讲评完善答案。

《一剪梅》红藕香残花飘零(凋谢的荷花)玉簟(秋)罗裳兰舟(独)云锦书雁月西楼自流的水眉头心头(愁)《声声慢》酒风雁黄花(秋)窗儿(独)梧桐细雨愁三、将信息进行整合2哪些信息是重要的与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相关?哪些是次要信息可以忽略不计?可以举例说明:温庭筠的两首词《菩萨蛮》和《梦江南》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鳃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36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36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声声慢》教案36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教学目的: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3、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式:诵读品悟情感体验探究学习对比阅读教学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说到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我们就学过她的《醉花阴》。

写的是重阳节,赵明诚在外地不能与她团聚,李清照借秋风黄花来表现彻骨的爱恋。

大家还能背这首词吗?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哪个字?(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闲愁),这是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醉花阴》,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闺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在这道词的字里行间她又表现出怎样的心绪呢?二、鉴赏《声声慢》1、解题慢:2、自由读词。

思考: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当然也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愁)看来李清照是个多愁善感的词人,今天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以“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这幅对联为线索,在这个“愁”字上做文章,看看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怎样入愁,缘愁选了哪些景,为何而生愁?(一)怎样入愁(叠词运用,音韵和谐,悲苦愁绝。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带着一个任务: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

(1)提问学生:你能找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动作恍惚):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李清照当时的境况怎样?(老师明确: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2019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声声慢》word导学案

2019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声声慢》word导学案

2019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声声慢》word 导学案1.理解词句及词的含意,体会XXX 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位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学习本词寓情于景、层层渲染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词巧用联想拓展词境的写法,并能运用这一写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XXX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后期多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之情。

她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奇、移情于物,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实清新,音节自然流畅,雅俗共赏。

著有文艺批评《论词》,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主要词作有《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

后人辑有《漱玉词》。

2.探寻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

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

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声声慢》,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1.识字注音戚.(qī) 乍.(zhà) 憔悴..(qiáo cuì) 2.字形辨认⎩⎪⎨⎪⎧ 堪(难堪)湛(精湛) ⎩⎪⎨⎪⎧ 悴(憔悴)淬(淬火) 3.一词多义急⎩⎪⎨⎪⎧怎敌他、晚来风急.(形容词,快,急速)大王必欲急.臣(使动用法,使……急,逼迫) 4.古今异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古义:光景,情形。

今义:次序,一个挨一个地。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有何表达效果?提示:感情基调:凄惨愁苦。

“寻寻觅觅”,这是写词人的动作。

那么,词人在寻觅什么呢?是往日欢笑的岁月?还是流亡前的太平生活?还是丈夫在世时的温馨爱情?也许这些都是她寻觅的东西。

《声声慢》精品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声声慢》精品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评价________【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情意真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的心境,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自学质疑1、作者介绍:李清照:(1 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早期生活优裕。

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

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

作品散失很多。

今有《漱玉词》传世。

2、写作背景: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全词,把握全词感情基调。

2、诵读全词,概括词的大意。

三、互动研讨1、用叠词有什么好处?写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2、请谈谈你对“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中的“黄花”意象的理解。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是写景的,同时也是抒情的,试作简析。

4、“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包含了哪些内容?训练板块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挪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一剪梅李清照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冯延巳《谒金门》以“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开头,简要分析其妙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体会词人的愁情,不是闲愁,那又来自何处?(了解作者了解历史);
过程与方法:如何营造的这种愁情,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感知到词人的忧愁的。

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感情传达出去。

(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作品,品味别人的情感,愁的丰富内涵(感受词的意境)【教材助读】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 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自幼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元丰宰相王圭的长女,也有出众的文学才能。

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李清照善于运用善传心曲的词来表达她作为待字少女的特有情愫,而她的一首咏海棠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出手就产生了轰动效应,使得当时朝野文士莫不为之击节称赏,从而涌现出可能是我国最早的一批“追星族”,而时任礼部侍郎的赵挺之的三公子赵明诚,则可以称得上是“追星族”中最狂热和痴迷的一位。

为了追求这位才女,他寝食不安地大作相思梦,于是当年在汴京就流传着这样一则佳话:
赵明诚幼时,其父将为择妇。

明诚昼寝,梦诵一书,觉来惟忆三句云:“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以告其父。

其父为解曰:“汝待得能文词妇也。

‘言与斯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谓汝为词女之夫乎?”后李翁以女女之,即易安也,果有文章。

(伊世珍《琅缳记》卷中引《外传》)
李清照十八岁便嫁给了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着相当高的文学修养。

婚后,两人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俩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缔结了一段令当代和后世不胜艳羡的“夫妇擅朋友之胜”的理想姻缘。

早期生活优裕, 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 流寓南方, 明诚病死, 境遇孤苦. 所作词,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 后期多悲叹身世, 情调感伤, 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 自辟途径, 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 崇尚典雅、情致。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

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词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预习反馈】
1. 找出直接表现词人别样愁情的句子并做赏析
------------------------------------------------------------------------------------------------------------------------------------------------------------------------------------------------------------------------------------------------------------------------------------------------------------------------------------------------------------------------------------------------------------------
2.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之感,词人主选了哪些意象?
------------------------------------
【课堂探究】
如何写愁
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

先来探寻第一个问题:(一)怎样入愁
入,即进入,清照起笔就哭诉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动作若有所失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环境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沉痛凄厉
所以,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
(二)赏意象品愁情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

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

清照在写作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

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勾画出意象)
(学生: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①小组交流探讨
②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
探讨明确:
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杜甫渲染愁情
雁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
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当堂检测】
1、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
识。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2、阅读《声声慢》,根据示例,完成下面的表格
意象意象内涵相关诗句
淡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细雨梧桐象征悲凉、孤寂、凄苦
寂寞梧桐,深院锁春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筠《更
漏子》)
黄昏
3、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声声慢》。

(选做)
【归纳总结】
本词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

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问题拓展】
课后阅读梁衡的散文《乱世中的美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