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生态学复习重点
生态系统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生态系统概论1、生态学起源洪堡《植物地理学随笔》关注的是什么决定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
达尔文《物种起源》“是什么驱动力决定着这一草坪上每种植物种类与比例”恩斯特.赫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Ecology”坦斯利 1935 首次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定义强调了生态系统中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以及生物有机体之间物质交换的重要性。
G.Evelyn Hutchinson(G.伊芙琳.哈钎森) “现代生态学之父”Raymond Lindeman(莱曼德.林德曼)“十分之一定律”Odum兄弟,能流,开创了“生态系统”研究的热潮,创建了能值理论与方法。
20世纪中叶,“生物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观点形成了以Robert MacArthur(侧重于研究较小等级的生态学系统)和Eugene Odum为首的两大学派。
广泛应用数学模型工具。
20世纪50-60年代酸雨等环境问题,导致环境生态学兴起,开始了生态系统定位研究。
《寂静的春天》1962 蕾切尔.卡逊2、生态系统的特性:(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物种数目越多,自我调节能力也越强。
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调节也就失去了作用;(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能量流动是单方向逐级递减的,物质流动是循环式的,信息传递则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构成了信息网;(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巨大损失。
因此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5-6个;(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其早期发育阶段和晚期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特性4、反馈:指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过程5、生态系统生态学:指研究(1)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变化与演替,(2)系统内部组分之间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3)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反馈,(4)人为影响与调控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过程机理及管理技术的科学。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名词解释。
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空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2、种群:在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并且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4、群落演替: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5、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
7、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种群,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8、生物量:在某一特定的的调查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dB/dt=NP-H-D9、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1、温室效应: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生物高考生物生态学重点知识整理
生物高考生物生态学重点知识整理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对于生物高考来说,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下面我将对生态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整理。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与功能的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两个方面的组成部分:生物群落和生物群落所在的非生物环境。
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生物在某个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有机体。
常见的生物群落有森林、草原和湿地等。
生物群落的结构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种群组成,如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可以包括多种树木、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等。
2. 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是指生态系统所在的非生物因素,例如水、气候、土壤和光照等。
非生物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生物群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如沙漠生态系统适应干旱而沼泽生态系统适应湿润。
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是不断流动和循环的。
1.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式进行流动。
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能量来源,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植物体内的化学能。
当食物链的各个层级中的生物相互捕食时,能量会从一个层级传递到另一个层级。
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从光合作用者(植物)到食物链的上层捕食者。
2. 物质循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循环和行星循环进行循环。
生物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断转化的过程,如碳、氮和磷等元素在生物体内进行循环转化。
行星循环是指物质在非生物环境中循环,如地球上的碳循环、水循环等。
三、种群动态与演替种群动态和演替是生态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1. 种群动态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所组成的群体。
种群动态是指种群数量和种群结构随时间的变化。
种群动态的主要过程包括出生、成长、繁殖和死亡等。
种群动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资源的供给、捕食者的存在和生物间的竞争等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和结构。
2. 演替演替是生物群落随时间发生的连续变化过程。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一、生态学概述1.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生态系统2.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3 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2.4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三、生物多样性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3.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损失3.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四、群落生态学4.1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4.2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4.3 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4.4 群落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五、种群生态学5.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5.2 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增长模型5.3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活史特征5.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六、生态位和资源利用6.1 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6.2 生态位的竞争和分化6.3 资源的利用和分配6.4 生态位的演化和适应性七、生态系统的演替7.1 生态系统演替的概念和类型7.2 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素7.3 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和特征7.4 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和重建八、生态学与环境保护8.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8.2 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8.3 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8.4 生态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九、全球变化与生态学9.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影响9.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3 全球变化对物种适应性和分布的影响9.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位和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的演替等内容。
这些知识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学也需要关注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重点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一、论述你对生态学含义的理解。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这里的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非生物环境是指光、温、水、营养物等理化因素;生物环境则是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有机体。
3、生态学强调的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而相互作用包括同种有机体之间的种内相互作用和异种有机体之间的种间相互作用。
4、现代生态学家公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和机理的科学。
二、简述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动力1 、生态学建立前期由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
2 、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从公元16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是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
曾被推举为第一个现代化学家的Boyle在1670年发表了低气压对动物的效应的试验,标志着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开端。
3、现代生态学发展期从本世纪60年代至今,是生态学蓬勃发展的年代。
二次大战以后,人类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获得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进步和幸福,也带来了环境、人口、资源和全球性变化等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的重大问题。
这些是促进生态学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而近代的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向生态学的渗透,尤其是电子计算机、高精度的分析测定技术、高分辨率的遥感仪器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高精技术为生态学发展准备了条件。
三、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1、全球变化学是研究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的一门科学。
它把地球的各个层圈(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地球系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从而建立全球变化预测的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纵向来说,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根据生境的类型,可以把生态学分为水生生态学、陆地生态学和太空生态学。
3.最早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以明确定义的是德国人海卡尔。
4.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一门多科性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5.生态学源于生物学。
6.生态学发展的时期分为生态学萌芽时期、生态学建立时期、生态学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7.现代生态学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
8.研究全球尺度生态问题的生态学分支叫全球生态学。
9.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生态学分支叫景观生态学。
10.生态学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描述。
11.现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法、实验室研究和系统分析及模型应用法。
12.实验室研究分为原地实验和受控实验。
13.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14.植物生态学是以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5.动物生态学是以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6.新生特性原则又可称为功能性整合原理,即系统的总体功能要大于组成该系统各组分的分功能之和。
17.陆地生态学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和冻源生态学。
18.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危机,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19.层次机构包括纵向的垂直分异和横向的水平分异。
简答题20.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定义可描述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运用最早、最多的生态学原理是因地制宜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食物链原理。
22.试举出五位在生态学发展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中外科学家,并说出他们的主要贡献。
海卡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出明确定义。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观念,林德曼提出著名的生态金字塔定律。
生态学复习知识点
生态学复习知识点1 生态学定义及生态学研究包括那几个空间尺度定义: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的科学。
空间尺度:局域尺度:个体在这一尺度内完成取食和繁殖等活动。
集合种群尺度:在该尺度内,扩散个体在不同的局域种群之间迁移。
地理尺度:一个物种所占据的整个地理区域,一般个体不会扩散出该区域。
2生物圈的定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即全球生态系统的总和。
3生物学研究基本方法野外研究:野外直接观察,但不易重复数据收集、处理实验室研究:重复性强,但与外界真实环境相差太远。
理论研究: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但与客观实际相差太远。
4生态学的特点及研究生态学的意义特点: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环境学科的基础,与其他科学的交叉,不带有政治色彩。
意义:生态学的研究,将使人们从世界范围,从整个生物圈角度来考虑环境问题,进一步认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设法恢复和保持生物圈的动态平衡,为合理开发自然、建设国土提供指导。
5生态因子的定义,生态因子作用特点及分类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湿度、气体、食物及其他生物等。
作用特点:(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2)生态因子的非等价性(主导因子作用)(3)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5)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分类:1根据性质把生态因子归纳为五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2按有无生命分:生物与非生物3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与变动因子4按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因子6 生态幅的定义,生态型的定义,生活型定义,环境定义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生态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最低耐受值和一个最高耐受值(或称耐受下限和耐受上限),它们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生态学重点(6-8章)
第6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第一节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1.生态系统的能源按照其来源途径可分为两大类型:1)太阳辐射能: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主要来源。
2)辅助能:除太阳辐射能以外,其他进入系统的任何形式的能量。
辅助能可分为:-自然辅助能:如潮汐作用、风力作用、降水和蒸发作用。
-人工辅助能:如施肥、灌溉等。
包括生物辅助能和工业辅助能。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生态系统是一个热力学系统。
其能量的传递、转换遵循热力学的两条定律:1)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可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既不能消灭,又不能凭空产生。
第一定律:A = B + C2)第二定律:即熵律。
任何形式的能转化到另一种形式能的自发转换中,不可能100%被利用,总有一些能量以热的形式被耗散出去,使系统的熵值和无序性增加。
第二定律:C < A生态系统中能流特点:1)能流在生态系统中是变化着的;2)生态系统的能流是单向的和不可逆的;3)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过程,就是能量不断递减的过程;4)能量在流动过程中,质量逐渐提高。
第二节能量流动的渠道1.食物链概念: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
食物链的类型:1)捕食食物链:由植物开始,到草食动物,再到肉食动物,以活的有机体为营养源的食物链。
如:草原上:青草-野兔-狐狸-狼;湖泊中:藻类-甲壳类-小鱼-大鱼。
2)腐食食物链:又称碎屑食物链。
以死亡的有机体(植物或动物)及其排泄物为营养源,通过腐烂、分解,将有机物质还原成无机物质。
如:植物残体-蚯蚓-线虫类-节肢动物。
3)寄生食物链:以活的动、植物有机体为营养源,以寄生方式生存的食物链。
一般以较大动物开始再到较小生物,个体数量也有由少到多的趋势。
如:哺乳动物-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
4)混合食物链:构成食物链的各链节中,既有活食性生物成员,又有腐食性生物成员。
如:稻草养牛-牛粪养蚯蚓-蚯蚓养鸡-鸡粪养猪-猪粪养鱼。
生态学复习重点
生态学复习重点1. 生物世界的等级结构为: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生物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系统→生态圈。
2. 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表现为生态系统由(1)生物成分和(2)非生物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表现为(3)物质流和(4)能量流。
3.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按其功能可分为(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部分。
4. 依能量的来源可将生物分为(1)自养生物和(2)异养生物,其中(1)自养生物包括(3)光能自养和(4)化能自养;(2)异养生物包括(5)草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腐生物5. 食物链包括(1)草木食物链腐生食物链两种类型。
6. 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包括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化学循环三种类型。
7. 地球化学循环中的沉积循环包括气象途径生物途径地质水文途径三种途径。
8. C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途径分别有植物光合作用碳酸氢根离子含碳岩石风化物8. C离开陆地生态系统的途径分别有(1)呼吸作用释放co2 通过食物链由异养生物呼吸作用以CO2、CH4返回大气8. 有机N降解包括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其中氨化作用是将(1)氨基酸变成(2)NH3或铵盐___的过程,硝化作用是将(3)有机氮_____变成(4)__无机氮___的过程。
9太阳辐射的波谱按波长自短至长分别由将(1)_伽马射线 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10美国的霍普金斯(Hopkius)研究认为,在北美温带,每向北移动纬度1度或向东移动经度5度,或上升124米,植物在春天和初夏的物侯期将各(1)_延迟____4天,秋天的物侯期将(2)_提早____4天,这个规律被称为霍普金斯物侯定律。
11土壤有效含水量是(1)_田间持水量和(2)__凋萎系数___的差值。
12按照植物对水分的适应性可将植物分为陆生植物水生植物中生植物三种类型。
13我国采用的干燥度指标计算公式为:K=0.16x大于等于10摄氏度的活动积温/同期降水量14小集水区水量平衡公式为:Δw=P-(ts+Et+Qs+Qss) ts:树冠节流量P:降水量 Et:蒸散量 Qs:地表径流量 Qss:土壤径流量Δw:土壤含水增量(若用符号表示,须写出其含义)。
生态系统生态学 重点
第四章生态系统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一个生态复合体2.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3.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是指可持续改变的地球承载生物能力的全球环境变化(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他水资源、大气化学以及生态系统的改变)4.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5.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指自养生物即无机营养性生物所进行的有机物的生产。
在—般生态系统中,光合成生物(绿色植物和光合细菌)所进行的有机物生产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因此,一般也多指光合成生物的有机物的生产。
6.食物链(food chains)是表示物种之间的食物组成关系,在生态学中能代表物质和能量在物种之间转移流动的情况。
7.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
8.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环境中各种元素沿着特定的路线运动,由周围环境进入生物体,最后回到环境中,各种元素运动路线所包含着的活有机体的有机阶段和由各元素基本化学性质所决定的、无生命的阶段所组成的循环运动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二、问答题1.试述生态系统的成分与结构。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2、最小因子定律3、竞争排斥原理4、冻原5、边缘效应6、社会等级7、红皇后效应8、耐受性定律9、生物种10、种群间的协同进化二、简答题1、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2、简述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主要观点。
3、简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4、简述初级生产量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5、何为光周期现象?简述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答案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3、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4、冻原:冻原又称为苔原,是寒带植被的代表,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形成一个大致连续的地带。
5、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6、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7、红皇后效应: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种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进化生物学家Van Vallen将捕食者与猎物之间这种协同进化关系描述为红皇后效应。
8、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9、生物种:生物种概念认为种是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性的可以相互交配的自然种群,它们与其他种群之间具有繁殖隔离。
10、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
二、简答题1、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答: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1)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环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
生态学复习要点
2011-2012普通生态学复习要点绪论1.美国生态学家 E.Odum(1985)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著有《生态学基础》。
2.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田间);实验;模型。
第一章1.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存条件:在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存不能缺少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综合性:光照强度引起大气、土壤温度和湿度变化;主导因子作用:如池塘溶解氧鱼;阶段性作用:不同发育阶段,如繁殖期;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2.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3.(谢尔弗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者不能生存。
4.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者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5.适应组合:生物对非生物环境表现出的一整套的协同适应特性。
例如:骆驼对炎热干燥的环境的适应;含露水的植物嫩叶,多汁的植物;脂肪代谢—代谢水;高温时失水:细胞和组织间液;红细胞的特殊结构。
6.协同进化:生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以及伴随的两种生物特有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的适应性特征,是通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法则而形成的。
是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个物种的这一性状又是作为前一个物种的反应而进化。
7.生态位:有机体在环境中占据的地位和角色。
是某一物种的个体和环境(包括非生物和生物的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
生境(栖息地):有机体所处的物理环境,包括许多生态位并支持许多物种。
第二章1.发育阀温度: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的,低于这个温度生物就不能发育,这个温度就称为发育阀温度,或称生物学零度。
生态学复习资料(老师上课讲的重点)
生态学复习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霍普金斯物候定律: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北美洲温带地区每向北移动纬度1度,向东移动经度5度,或上升400英尺,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迟4天;而秋天则相反,即向北移动纬度1度,向东移动经度5度,或向上推进400英尺,都要提早4天。
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逻辑斯蒂方程:dN/dt=rN(1-N/K) 曲线分为五个时期: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个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邻接个体间出现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
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通常是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他感的生态学意义:1)对农林业生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如农业的歇地。
2)对植物种群的种类组成有重要影响,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3)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原因之一。
动物竞争的方式:竞争食物;竞争配偶;雌性个体竞争产卵和育幼场所。
利他行为:指一个个体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体获得利益的行为。
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
种内竞争的类型:负竞争;分摊竞争;争夺竞争。
种间竞争类型:利用竞争型;干扰竞争型。
竞争的特征:竞争结果的不对称性;对一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对另一种资源的竞争结果。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生态学复习重点
1.生态因子(ecology factor):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2.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某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3.趋同适应(convergent adaptation):不同种类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4.趋异适应(cladogenic adaptation):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5.适合度(fitness):生物个体生产能存活的后代,并能对未来世代有贡献能力的指标。
6.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在环境理想的条件下,稳定年龄结构所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7.最大产量恒定法则(law of constant final yield):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8.种群增长(Population growth):种群大小随时间而变动的过程。
9.-3/2自疏法则(self-thinning):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生长发育速度,也影响到存活率。
10.种间竞争(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指两种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而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11.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12.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是它们的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
关键种的个体数量可能稀少,但也可能多,其功能或是专一的也可能是多样的。
13.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称为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又称为初生演替。
生态学基础知识要点
生态学基础知识要点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的科学。
它探究了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的基础知识要点,帮助读者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生态单元。
它包括生物群落、所在地区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与该地区相互作用的土壤、水、气候等非生物元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在特定地点内生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的总体。
它由多种生物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会受到环境、资源利用和种群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3.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是同一物种在相同环境中形成的个体聚集体,即种群。
种群生态学主要关注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以及种群动态变化的原因。
种群的增长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
4.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以食物链的形式流动。
能量通过光合作用由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然后被食草动物、肉食动物以及其他消费者所吸收和利用。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重要因素。
5. 物质循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以循环的方式流动。
例如,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水循环使水从地表蒸发成为水蒸气,再通过降水回到地表。
碳循环涉及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和能量。
氮循环涉及到大气中的氮气通过生物固氮、植物吸收和动物摄取等过程,最终又返回到大气中。
6.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的空间和资源。
每个物种有其独特的生态位,用来适应特定的环境和资源利用方式。
生态位的不同可以减少资源竞争,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7.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重要指标,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8. 共生与相互关系共生是指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生态学复习重点及方法
制定复习计划:根据考试题型、难度和时间安排,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提高复习效 率。
熟悉题型和考试要 求
掌握知识点和重点 内容
学会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方法
注重实践和应用能 力的培养
合理分配时间,根据题目难度和分值安排答题时间 先做自己擅长的部分,提高整体得分率 遇到难题时,不要花费过多时间,先做其他题目,最后再回过头来解决难题 重视答题顺序,先易后难,避免漏答和错答
保持冷静,不因紧张而影响发挥 提前到达考场,熟悉环境 仔细审题,不遗漏任何细节 遇到难题时,不要慌张,先放下,最后再做
拓展阅读与资料推荐
《物种起源》: 查尔斯·达尔文的 经典之作,对生 态学和进化论有 深远影响。
《生态学基础》: 雷内·卡森的经典 教材,全面介绍 了生态学的基本 原理和实践应用。
生态系统的结构:空间 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 结构)和营养结构(食 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 能:物质循环、能 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 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 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 态,是生态系统发育 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生态稳定性是指生态 系统在面对环境变化 和外力干扰时,能够 保持结构和功能的相 对稳定的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生物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种群数量 会随时间变化而波动,具有一定的 周期性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 要特征,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 约
生态学重点知识
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种群的空间分布和格局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种群的数量动态和调节机制
添加标题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生物组织、群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动态变化的规律。
以下是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点: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生物和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生物包括动植物等有机体,环境包括非生物因素如土壤、水、空气等。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和循环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
2.群落:群落是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群生物个体。
3.种群:种群是同一物种在一个给定地理区域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种群之间会发生相互竞争和相互作用。
4.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不同物种的种类、形态和遗传信息的丰富程度。
生物多样性不仅提供了自然资源,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7.生态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职责。
它包括物种对资源利用的偏好、生活方式和适应能力等。
8.生态平衡和稳定性: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即物种之间的资源分配和利用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其在面对外部干扰时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恢复能力。
9.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污染等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破坏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10.生态学应用:生态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通过生态学研究,可以为保护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等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是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而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生态系统概念3个方面的内涵:(1)指明了是生态学的属性。
与物理系统属于机械系统不同,生态系统强调有机体与环境的不可分割性,包括内生型与外生型;(2)生态系统是个功能单元,而不是分类单元,也是地理学单元。
并具有开放性、多样性、调控性与可持续性;(3)生态系统突出了系统论的科学观。
系统功能不完全等于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是产生一种集体效应。
生态效率(林德曼效率):食物链上一个等级的生产力相对于它后一级的生产力之比。
Lindeman的能量流动理论:1.食物链上每个等级与生态效率的概念,由生长和呼吸关系所确定。
2. 能量在食物链上的关系。
3.把湖泊生产、营养化的演替过程与陆地生态系统连接起来,构建了生态能量学。
铆钉学说:主张每个物种对生态系统的贡献都是独特的,就如飞机上的每颗铆钉,任何一个物种丢失都会使生态系统过程发生改变,该假说认为每个物种对生态系统具有同样重要的功能。
冗余学说:认为生态系统中物种作用有显著的不同,一种是起主导作用的,若丢失会引起生态系统的灾变或停摆,而其他物种的丢失将对生态系统功能并无影响,则是冗余的;某些物种在生态功能上有相当程度的重叠。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四项基本原则(1)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客观的存在;(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过程密不可分;(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自然生态系统是多种性能的转换器。
可持续发展观的主要内涵(1)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2)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观(3)可持续发展的文明观(4)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5)可持续发展的法制观生态系统的类型、划分: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1)开放性原理2)时空结构性原理3)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原理4)反馈性原理5)整体性原理6)层级系统原理反馈:反馈是生态系统内部自调节,自维持的主要机制。
生态系统自调控就是反馈功能的一个体现,具有增强系统功能作用的称正反馈,具有削弱系统功能作用的称为负反馈。
层级系统:按照系统各要素特点、联系方式、功能的共性、尺度大小以至能量变化范围等多方面特点划分的等级体系。
层级系统划分:全球(生物圈)、区域(生物群系)、景观、生态系统、群落、种群(population)、个体、组织、细胞、基因、分子十一个层级。
食物链类型:牧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寄生食物链。
初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从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
次级生产:初级生产以外的生态系统生产,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异养生物自身的物质。
影响初级生产的因素:是由光、二氧化碳、水、营养物质、氧和温度六个因素决定的。
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碳、氮)和沉积型循环(磷、硫)气体型循环:氧循环•碳循环•氮循环沉积型循环:磷循环•硫循环生态系统信息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4)营养信息:食物和养分的供给状况也是一种信息。
植被指数:当照射在植物上时,近红外波段的光大部分被植物反射回来,可见光波段的红光则大部分被植物吸收,通过对近红外和红光波段反射率的线性或非线性组合,消除土壤光谱的影响得到的特征指数。
归一化植被指数:近红外波段与可见光红光波段反射率之差和这两个波段反射率之和的比值。
净第一性生产力:是生态系统内植被所固定的有机碳中扣除本身呼吸消耗的部分,用于植被生长和生殖。
NPP=总第一性生产力-植物呼吸消耗。
郁闭度:为单位面积上林冠覆盖林地面积与林地总面积之比。
植物区系:是指某一特定地区生长的全部植物种类。
生态功能:指自然生态系统支持人类社会的服务功能,也叫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目的:充分认识客观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依据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生态过程、服务功能特点和人类活动规律进行区域划分和合并,确定不同区域单元,明确其对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大小,有针对性地进行区域生态建设政策的制定。
工作步骤:(1)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对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评估和分析;(2)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异规律评价,对生态系统功能中容易受到干扰和破坏的一些方面进行评估;(3)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用来确定某个区域生态系统最主要的服务功能;(4)生态功能分区方案,对在地图上实现不同区域的主导功能分区;(5)各生态功能区概述,对每一个分区的功能、重要性、敏感性等问题进行描述。
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要方式,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
生态公益林:是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实质:具体的生态过程在自然状况下潜在能力的大小,并用来表征外界干扰可能造成的后果。
生态敏感性评价内容:土壤侵蚀敏感性、沙漠化敏感性、盐渍化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冻融侵蚀敏感性、酸雨敏感性自然保护区:又叫自然保护地,是为了保护珍贵和濒危动、植物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同时为进行自然保护教育、科研和宣传活动提供场所,在指定的区域内开展旅游和生产活动而划定的特殊区域的总称。
核心区:未经或很少经人为干扰过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所在,取得自然本底信息的所在地。
缓冲区: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进行研究的地区,是试验性和生产性的科研基地,也是保护区的主要设施基地和教育基地。
实验区:是一个多用途地区,除了开展与缓冲区相类似的工作外,还包括有一定范围的生产活动,还可有少量居民点和旅游设施。
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群落与其环境在功能流的作用下形成一定结构、功能和自调控的自然综合体,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环境综合组成的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1)物种繁多、结构复杂,是个巨大的基因库;2)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3)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多样;4)系统稳定性高;5)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高;6)生产效力高、现存量大,对环境影响大。
热带雨林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中、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南亚地区。
世界四大林业生态系统:美国“罗斯福工程”、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阿尔及利亚“绿色坝工程”、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
三北防护林工程:为治理中国三北地区风沙危害、水土流失,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等生态问题,中国政府于1978年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工程区域东西长4480km,南北宽560-1460km,东起黑龙江宾县,西至新疆乌孜别里山口。
分三个阶段、八个工程,在73年内(1978-2050年)完成。
第一阶段(1978-2000年),第二阶段(2001-2020年)、第三阶段(2021-2050年)湿地生态系统:是指地表过湿或常年积水,生长着湿地植物的地区。
类型: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
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气候和水文调节功能、净化功能、湿地的天然产品、社会功能。
我国湿地现状:我国拥有湿地面积6600多万公顷,约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其中天然湿地约为2594万公顷,人工湿地约4000万公顷。
我国湿地特点是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 按地域划分为东北湿地、黄河中下游湿地、长江中下游湿地、杭州湾北滨海湿地、杭州湾以南沿海湿地、云贵高原湿地、蒙新干旱/半干旱湿地和青藏高原高寒湿地。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丰富的国家之一。
但改革开放开始以后,由于不合理利用和破坏,湿地的面积急剧缩减。
到1990年代中期,已有50%的滨海滩涂不复存在,近1000个天然湖泊消亡,黑龙江三江平原78%的天然沼泽湿地丧失,七大水系63.1%的河段水质因污染失去了饮用水的功能。
●生物资源过度利用●湿地保护制度管理不完善●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湿地污染加剧●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日益严重面临威胁:(1)湿地面积锐减(2)水资源过度开采(3)生物多样性受损(4)污染加剧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1.生产者均为小型:海水密度、运动、环流2.为消费者提供广阔活动场所:面积大、环境复杂3.生产者转化为初级消费者的物质循环效率高4.生物分布范围广5. 产生一定海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6. 潮汐周期在12.5h,使海洋群落有明显的周期性赤潮发生原因:海水富营养化、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海水养殖。
赤潮的危害: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城市生态系统:指的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
古代城市职能多以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商业集市为标志。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生态系统(生产者小于消费者)●城市生态系统是高度开放的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机能,人类活动影响人类自身)城市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1)自然生态环境遭到彻底破坏2)污染严重,生活环境质量恶化3)“城市病”现象突出4)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道路生态系统研究的学科框架:(1)道路、车辆和交通规划(2)动植物及栖息地(3)水体、沉积物、化学物、大气(4)道路网络系统的生态效应和缓解我国《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公路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确定为公路用地界外不小于100m。
生态足迹:任何已知人口的生态足迹是生产其消耗的资源和吸纳消费引起的废弃物所需的生物生产性空间的总面积,无论其在地球的位置如何。
生物承载力:是指某一生态限制条件下,现有生态系统所能支持的生物或人口的最大数量。
生物生产性空间组分:指耕地、牧草地、森林、建设用地、生产性水域、化石能源地。
生态盈余:指区域资源供给能力大于消耗的需求水平。
生态赤字:指区域资源供给能力小于消耗的需求水平。
生态足迹生态测度指标:生态足迹面积强度、生物承载力面积强度、生态足迹经济强度、区域生态供给效率、区域生态消费效率。
能值:是指流动或贮存的能量中所包含的另一种类别能量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