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 简单的旋转作图教案
简单的旋转作图教案
简单的旋转作图教案简单的旋转作图教案简单的旋转作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的作法.2.确定一个三角形旋转后的位置的条件.能力训练:1.对具有旋转特征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画图和动手操作等过程,掌握画图技能.2.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画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对具有旋转特征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画图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审美观念.教学重点: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的作法.教学难点: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的作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巧设情境问题,引入课题(10分钟,学生观察,发现知识)1.下列一组图形变换属于旋转变换的是()2.大家来看一面小旗子(出示小旗子,然后一边演示一边叙述),把这面小旗子绕旗杆底端旋转90°后,这时小旗子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新的图案,你能把这时的`图案画出来吗?在原图上找了四个点,即O点、A点、B点、C点,如图(教师把该生所画的图在投影上放影)这四个点是表示这面小旗子的关键点.因为旋转前后两个图形的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组成的旋转角彼此相等,所以根据已知:要把这面小旗绕O点按顺时针旋转90°.我在方格中找到点A,B,C的对应点A′,B′,C′,然后连接,就得到了所求作的图形.作图的一个要点:找图形的关键点。
这面小旗子是结构简单的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大家能画出它绕点旋转后的图形,那么在没有方格纸或旋转角不是特殊角的情况下,能否也画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简单的旋转作图.第二环节观察操作、探索归纳旋转的作法(15分钟,学生观察、动手操作)⑴观察、作图先利用多媒体逐一演示点、线段、多边形的旋转,再让学生观察、动手画图点的旋转:(以单摆为模型,并将此抽象为“点的旋转”)操作①:试着找一找如图A点绕O点顺时针旋转30°后所在的位置A’线段的旋转:操作②:试着画一画线段AB绕O点逆时针旋转90°后所得的线段(O点在线段外)多边形的旋转:操作③:试着画△ABC绕O点逆时针旋转60°后所得的三角形⑵例题讲评、规范作图例1如图,△A BC绕O点旋转后,顶点A的对应点为点D,试确定顶点B,C对应点的位置,以及旋转后的三角形.分析:一般作图题,在分析如何求作时,都要先假设已经把所求作的图形作出来,然后再根据性质,确定如何操作.[假设顶点B,C的对应点分别为点E,点F,则∠BOE,∠COF,∠AOD都是旋转角.△DEF就是△ABC绕点O旋转后的三角形.根据旋转的性质知道:经过旋转,图形上的每一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即旋转角相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则∠BOE=∠COF=∠AOD,OE=OB,OF=OC,这样即可求作出旋转后的图形.[解:(1)连接OA,OD,OB,OC.(2)如下图,分别以OB、OC为一边作∠BOE、∠COF,使得∠BOE=∠COF=∠AOD.(3)分别在射线OE、OF上截取OE=OB、OF=OC.(4)连接EF,ED,FD.△DEF,就是△ABC绕O点旋转后的图形.本题还有没有其他作法,可以作出△ABC绕O点旋转后的图形△DEF吗?1.可以先作出点B的对应点E,连接DE,然后以点D、E为圆心,分别以AC、B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F,连接DF,EF,则△DEF 就是△ABC绕点O旋转后的图形.2.也可以先作出点C的对应点F,然后连接DF.因为△ABC与△DEF 全等,所以既可以用两边夹角,也可以用两角夹边,找到点B的对应点E,即△DEF.确定一个三角形旋转后的位置的条件为:(1)三角形原来的位置.(2)旋转中心.(3)旋转角.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有这三个条件都具备,我们才能准确地找到一个三角形绕点旋转后的位置,进而作出它旋转后的图形.第三环节课堂练习(10分钟,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1.课本随堂练习.解:如下图,先确定字母N的四个端点绕它右下侧的顶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位置,然后连线.2.小明和妈妈在广场游玩时,看见许多喷水嘴正在给草坪浇水。
初中数学旋转部分教案
初中数学旋转部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旋转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识别和描述旋转现象。
2. 掌握旋转的图形变换方法,能够运用旋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旋转的定义和性质2. 旋转的图形变换方法3. 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旋转的概念:旋转是指将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
2. 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旋转现象,如旋转门、风车等。
二、探究旋转的性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和分析旋转前后的图形,总结旋转的性质。
2.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旋转的性质: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三、旋转的图形变换方法(15分钟)1. 教师演示旋转的图形变换方法,如旋转变换的步骤和技巧。
2. 学生动手实践,进行旋转变换,并交流分享自己的体会和发现。
四、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5分钟)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如计算旋转后的图形面积、位置等。
2.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旋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并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旋转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旋转的性质。
2. 利用多媒体教具进行演示和展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3. 提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和提问情况。
2. 学生作业:检查学生对旋转性质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以上是关于初中数学旋转部分的教案,通过以上教学内容、过程和策略,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旋转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几何图形的旋转教案
初中几何图形的旋转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2. 能够识别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度。
3. 能够应用旋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2. 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度的识别。
教学难点:1. 旋转性质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具。
2. 几何图形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如桌子、椅子、窗户等,让学生注意到这些物体都存在着旋转的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旋转的现象?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旋转的概念:旋转是指将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
2. 讲解旋转的性质: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3. 讲解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度:旋转中心是图形旋转的轴心,旋转角度是图形旋转的角度大小。
4. 通过示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几何图形模型,体验旋转的过程,加深对旋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对旋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纠正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旋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旋转对称的图案、计算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变化等。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解题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旋转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 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旋转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体会?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让学生认识到旋转的存在,并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旋转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初中图形旋转的教案
初中图形旋转的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旋转现象的存在,掌握图形旋转的概念及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旋转性质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空间观察能力,增强审美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享受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旋转及对应点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旋转的概念,以及旋转性质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用具、标签。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 利用课件展示三角形平移动画,让学生说出平移的定义和特征。
2.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平移,还有哪些运动方式可以改变图形的位置和方向?二、探究旋转的概念及性质1. 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时钟的秒针、大风车、电风扇等,引导学生关注旋转的特点。
2. 让学生尝试用手势模拟旋转运动,体会旋转的意义。
3. 给出旋转的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按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4. 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发现旋转的基本性质:a. 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不变。
b. 旋转前后图形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c. 旋转前后图形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5.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旋转性质。
三、应用旋转性质解决问题1. 利用旋转性质,解决图形变换问题。
2. 引导学生将旋转性质应用于实际问题,如设计图案、解决几何题等。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旋转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2. 强调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旋转性质,设计一个有趣的图案。
2. 选择一道与旋转相关的数学题目,进行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旋转的特点,从而引入旋转的概念。
在学生掌握旋转性质的过程中,注重操作与观察、交流与归纳,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图形的旋转作图 优秀教案
简单的旋转作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根据旋转的三要素与旋转的基本性质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2)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尺规作图的能力。
2.数学思考(1)经历对具有旋转特征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画图和动手操作等过程,增强学生用旋转图形的思想思考生活中图形问题的意识;(2)体会图形的旋转作图转化为旋转关键点作图的化归思想。
3.问题解决通过旋转作图的学习,初步学会从旋转图形的角度发现、解决有关图形问题的能力。
4.情感与价值通过学习旋转作图的过程,感受由图形旋转产生的数学美,发展学生的审美观念与体会旋转的应用价值;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基础知识(1)学生认识了生活中与旋转有关的图形,对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已经有了较直观的认识;(2)学生已经学习了旋转的三要素与旋转的基本性质等知识。
2.学生活动经验(1)学生已经具备尺规作图的经验;(2)学生已经具备用尺规做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与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按要求做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2.教学难点:掌握隐藏旋转三要素与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旋转角的旋转作图。
四、说教法、学法1.教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2.学法:学生在“观察——引导——交流——操作——归纳”的实践探索中,采用自主活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学习方法掌握知识。
3.教学用具:交互式教学平板电脑,几何画板、课件、教学案、尺规等(1)利用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体会旋转作图的感受以及连续动态旋转作图形成的图形美;(2)利用交互式教学平板电脑,有利于师生互动,学生展示,呈现教学素材,旋转的动画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设计体验数学美。
三、知识探究探究一1.教师设计表格引导学生先从题目中找到旋转三要素。
旋转三要素表格与同伴交流自己的作法。
探究四引导学生根据旋转的基本性质完成旋转三要素的查找,教师引导学生作出草图。
图形的旋转教案 初中
图形的旋转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图形旋转的性质和基本方法。
2. 能够运用旋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2. 图形旋转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1. 理解旋转的性质,能够运用旋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图形旋转的步骤和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展示旋转的图片和实例。
2. 学生准备练习本,记录解题过程和答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旋转的图片和实例,如风车、旋转门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旋转的理解和感受。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介绍旋转的概念和性质,解释旋转的中心、角度和方向等关键要素。
2.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图形旋转的步骤和操作方法,如绘制旋转后的图形、标记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度等。
3.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动手操作,加深对旋转的理解。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简单的旋转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设计旋转图案、计算旋转后的位置等,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困惑,教师进行解答和鼓励。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旋转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图形旋转的方法和步骤。
2. 学生能够运用旋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表现出良好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图形旋转教案
初中数学图形旋转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旋转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旋转的性质进行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旋转的定义及其性质。
教学难点:旋转性质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结合动画欣赏,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时钟的秒针、大风车的转动、电风扇的旋转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旋转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旋转的定义: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
2. 讲解旋转的基本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度、旋转前后的图形。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旋转的性质。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2. 教师挑选几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让学生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旋转对称的图案等。
2.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解题过程,分享彼此的思路和方法。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旋转的定义、性质及运用。
2. 教师强调旋转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运用旋转现象。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旋转概念和性质的掌握情况。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3. 拓展与应用: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旋转性质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旋转的定义及其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初中七年级数学: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图形的旋转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Graphic rotation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图形的旋转1、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事例认识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2.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难点: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一、提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哪些运动是旋转运动的?下列图中哪些是旋转运动的现象?接着让学生看课本图11.2.1、图11.2.2这五幅图,并回答上述问题。
最后让学生回答: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呢?二、导入新授。
1.看课本图11.2.3,根据单摆上小球的转动,让学生回答。
(1)什么是旋转?(2)什么样的点是旋转中心?(3)_____在旋转过程中保持不变,由_____和______所决定。
2.如图,可以看到点A旋转到点A′,OA旋转到OA′,∠AOB旋转到∠A′OB′,这些都是互相对应的点、线段与角。
那么,点B的对应点是点_____;线段OB的对应线段是线段______;线段AB的对应线段是线段______;∠A的对应角是_______;∠B的对应角是_______;旋转中心是点______;旋转的角度是______。
3.想一想。
∠AOB的边OB的中点D的对应点在哪里?4.做一做。
课本第10页“做一做”。
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1)旋转后的点、角、线段有什么关系?(2)旋转后的角度怎样确定?5.(师生共同讨论。
)课本第10页例1和例2。
6.让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旋转的一些实例。
(针对自己画的旋转图形,找出对应角、对应点、对应线段。
)三、课堂小结。
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哪些知识?谈一谈好吗?四、布置作业。
课本第11页练习第1、2题必做,第3题选做。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初中数学旋转图形导入教案
初中数学旋转图形导入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旋转图形的概念,掌握旋转图形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旋转图形的概念及性质。
2. 旋转图形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1. 旋转图形的性质理解。
2. 旋转图形的判定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物模型。
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实物模型展示旋转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当我们旋转这个模型时,它的形状和大小是否发生变化?它的位置和方向是否发生变化?2. 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旋转过程,并解释旋转前后的变化。
3. 教师总结:在数学中,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旋转”。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旋转图形的概念: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
2. 讲解旋转图形的性质:a. 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b. 旋转中心点不变,旋转角度不变。
c. 旋转图形的边与旋转轴垂直。
3. 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判断是否为旋转图形。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旋转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2. 教师挑选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旋转图形解决实际问题?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旋转图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强调旋转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布置作业(5分钟)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模型和练习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操作,使学生掌握了旋转图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
初中数学旋转几何讲解教案
初中数学旋转几何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旋转的概念和性质,掌握旋转的基本要素。
2. 能够识别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度,并进行简单的旋转操作。
3. 培养观察图形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旋转的概念和性质2. 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度的识别3. 旋转操作的实践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平移和轴对称的概念,复习相关性质和操作。
2. 提问:除了平移和轴对称,还有其他的图形变换吗?3. 引入旋转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旋转的概念: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
2. 强调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3. 讲解旋转的性质: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都旋转相应的度数;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4.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旋转的性质。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简单的旋转操作。
2. 要求学生观察旋转前后的图形,记录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度。
3. 学生互相交流观察结果,讨论旋转的性质。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给出一些图形,要求学生识别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度。
2. 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旋转的性质进行计算和证明。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2. 提问:旋转和平移、轴对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清晰度和连贯性。
2. 学生实践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
3. 学生巩固练习的正确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具,如PPT、动画等。
2. 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1. 在讲解旋转性质时,可以通过示例和实际问题进行解释和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在实践操作环节,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积极动手操作,增强实践能力。
3. 在巩固练习环节,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初中旋转的性质教案
数学初中旋转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旋转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2. 学会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旋转的定义及基本性质;2. 旋转变换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风扇、钟表等,引导学生关注旋转现象;2. 提问:什么是旋转?同学们能举例说明吗?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旋转的定义: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2. 讲解旋转的基本性质:(1)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2)旋转的中心点即为转动轴;(3)旋转角度等于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之间的夹角;(4)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对应点,连线与转动轴垂直。
三、实例演示与练习(15分钟)1. 利用教具进行旋转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旋转过程;2.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旋转的性质;2. 强调旋转变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收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旋转概念,让学生直观感受旋转现象,接着讲解旋转的基本性质,并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问题。
整节课内容紧凑,学生参与度高,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旋转的性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确保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图形的旋转公开课教案
初中图形的旋转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图形旋转的性质,并能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坐标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内容1. 旋转的概念: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定点O转动一个角度,这种图形变换叫做旋转。
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2. 图形旋转的性质:(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旋转的概念,图形旋转的性质。
2. 教学难点:图形旋转的性质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钟面指针旋转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旋转的现象。
引出旋转的相关概念。
2. 新课讲解:(1)讲解旋转的概念,并通过实物演示旋转的过程,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旋转。
(2)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探索图形旋转的性质,并进行归纳总结。
3. 实例分析:出示实例,让学生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旋转知识的掌握程度。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旋转的概念和性质,并提醒学生注意旋转方向的作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旋转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旋转的概念和性质是否掌握。
2.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 反思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是否高,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4.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旋转的概念和性质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运用旋转知识的灵活性;3.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合作交流意识;4.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初中图形的旋转教案
初中图形的旋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图形旋转的性质和基本方法,能够将简单图形旋转一定的角度,并能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旋转性质: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2. 图形旋转的表示方法:旋转变换可以表示为绕某一点旋转一定的角度,也可以表示为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全等。
3. 图形旋转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图案、制作模型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旋转的性质和基本方法,图形旋转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图形旋转的表示方法,图形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风车、时钟、电风扇等,引导学生关注旋转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介绍图形旋转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意义。
(2)讲解图形旋转的性质,通过示例让学生体会旋转前后图形的全等性和对应点的距离、角度关系。
(3)介绍图形旋转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旋转过程。
3. 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三角板,自己动手进行旋转操作,观察旋转前后的图形变化,体会旋转的性质。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图形旋转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应用拓展: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图形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图案、制作模型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图形旋转的性质和应用,引导学生课后进行复习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旋转的作图教案
旋转的作图教案教案:旋转的作图一、教学目标:1.了解旋转的概念及其在几何作图中的应用;2.学会使用工具绘制旋转图形。
二、教学准备:1.教学板书:旋转的概念及应用;2.绘图工具:尺子、直尺、圆规等;3.作图纸。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教师呈现一幅旋转图形)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图形?它和平常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呢?步骤二:引入旋转的概念教师:这种图形是经过旋转得到的,大家知道什么是旋转吗?学生:旋转就是围绕一个中心点进行转动。
教师:很好!那么,旋转在数学中还有哪些应用呢?学生:旋转可以用来作图、解题等。
步骤三:学习旋转的绘制步骤教师:现在,我将向大家介绍如何通过旋转来绘制图形。
请注意以下步骤:1.先画一个中心点,作为旋转的轴心;2.将要绘制的图形放在旋转轴心上方或下方;3.围绕轴心点旋转图形,旋转的角度可以根据需要确定。
步骤四:绘制旋转图形教师:请大家准备绘图工具,在作图纸上按照刚才学到的步骤来绘制一个旋转图形。
(学生们开始绘图,教师巡视指导)步骤五:展示和讨论教师:同学们,你们绘制完成了吗?请将你们的作图展示出来。
(学生们展示自己的作图,教师进行点评和讨论)四、拓展应用:教师:旋转图形不仅可以应用于几何作图,还有其他实际应用。
同学们能否想到一些例子呢?学生:比如,地球绕太阳旋转;风车的叶片旋转等。
教师:很好!旋转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
同学们可以继续思考并记录下更多的旋转例子。
五、课堂总结: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旋转的概念及其在几何作图中的应用。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使用工具绘制旋转图形。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会发现旋转无处不在。
大家能否总结一下本节课的要点呢?(学生回答并进行总结)六、课后作业:1.练习本节课所学的旋转作图技巧;2.记录并整理几个实际生活中的旋转例子。
备注:本教案适用于中学几何学科,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做适当调整。
初中数学旋转画画教案
初中数学旋转画画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图形的旋转方法,理解旋转的性质。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渗透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内容:1. 图形的旋转方法。
2. 旋转的性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旋转门、风车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旋转现象的特点。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介绍图形的旋转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
2.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尝试进行图形的旋转。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旋转的方法和步骤。
三、课堂探究(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旋转后的图形有什么性质?”2.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探索旋转后的图形的性质。
3. 学生分享探索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旋转的性质进行解决。
2.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进行指导。
3. 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图形的旋转方法和旋转的性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图形的旋转方法,理解旋转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课堂小结环节,让学生回顾学习内容,总结图形的旋转方法和旋转的性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初中数学旋转知识技巧教案
初中数学旋转知识技巧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欣赏生活中的旋转变换现象,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基本要素;培养观察图形的能力,能识别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观察图形的能力,能识别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度;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交流意识,在活动中树立自信心、培养兴趣;从学生的动手、动中、动脑等多思维运动中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教学重难点:探索发现旋转图形的定义以及性质,并能利用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旋转变换现象,如旋转门、旋转木马等,让学生感受到旋转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描述一下这些旋转变换的现象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介绍旋转的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旋转。
2. 讲解旋转的基本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3. 演示旋转变换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旋转变换。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一个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进行旋转变换,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旋转变换的过程。
2. 让学生尝试自己进行旋转变换,并解释其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度。
四、性质探讨(15分钟)1. 引导学生发现旋转变换的性质,如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2. 通过实例验证旋转变换的性质,让学生深入理解旋转变换的特点。
五、练习与拓展(10分钟)1. 给出一些旋转变换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思考旋转变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设计图案、制作模型等。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旋转变换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初中图形旋转教案
初中图形旋转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图形旋转的概念,理解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旋转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空间观察能力,培养运动几何的观点,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1. 图形旋转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2. 图形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图形旋转性质的灵活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旋转性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图形旋转的实例。
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平移的定义和特征,为学生引入旋转的概念做铺垫。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旋转现象?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图形旋转的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
2. 讲解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a. 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b. 旋转前后的图形面积不变。
c.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d.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 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图形旋转的过程,加深对旋转性质的理解。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旋转性质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思路。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图形旋转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强调图形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课堂所学,设计一个图形旋转的实际问题,并求解。
2. 总结图形旋转的解题方法,撰写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过程,让学生掌握了图形旋转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旋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旋转现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和审美意识。
旋转作图与坐标系中的旋转变换(教案、教学反思、导学案)
第2课时旋转作图与坐标系中的旋转变换【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加深对旋转性质的理解,能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具体问题及进行图案设计.【过程与方法】经历对生活中旋转现象的观察、推理和分析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情感态度】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体会生活的旋转美,发展学生的美感,增强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教学重点】利用旋转的性质设计简单的图案.【教学难点】利用旋转性质进行旋转作图.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旋转图形具有哪些性质?还记得吗?说说看.问题2你能利用旋转的性质作出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按一定方向旋转一个角度后的旋转图形吗?不妨试试看:如图,△AOB绕点O旋转后,G点是B点的对应点,作出△AOB旋转后的三角形.【教学说明】通过学生回顾前面所学过知识,并完成画图,既巩固了旋转的性质的理解,又为新知学习作好铺垫.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旋转性质,即按同一方向作出∠AOA′=∠BOG,且OA′=OA,这样达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为利用旋转设计图案埋下伏笔.二、观察思考,感受新知出示课件,展示教材P61中图23.1-9:开始出现一片月芽形图案,教师手动鼠标,慢慢出现两片、三片,……,形成图23.1-9中图案,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图案的形成过程,然后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究.问题:(1)你能说出上述图案是怎样得到的吗?(2)如果仅给你一片月芽形图案,你能设法得到图中的图案吗?(3)谈谈你对这些图案形成过程的认识,与同伴交流.【教学说明】通过观察这些美丽的图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动手画出类似美丽图案的欲望,同时通过思考,感受由旋转而得到美丽图案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旋转性质的理解,掌握利用旋转来设计美丽图案的方法.教学时,应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并让学生自主画图感受新知.利用课件进一步展示“月芽”的旋转效果.(1)手动鼠标,保持旋转中心不变而改变旋转角,会出现形如教材P61中图23.1-7,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旋转效果;(2)手动鼠标,保持旋转角不变而改变旋转中心,出现形如教材P61中图23.1-8,进一步体验不同的旋转效果.思考(1)在旋转过程中,产生了形如图23.1-7,图23.1-8的不同旋转效果,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2)你能仿照上述图示方法进行图案设计吗?与同伴交流.【教学说明】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究、尝试运用和交流观点的过程,感受利用旋转的思想方法按不同方式可设计出许多美丽的图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掌握新知.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图(1)中的图形是某设计师设计图案的一部分,请你运用旋转变换的方法,在方格纸中将图(1)中图形绕点P顺时针依次旋转90°,180°,270°,依次画出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你会得到一个美丽的图案,涂阴影的不要涂错位置,否则不能出现理想的效果,你来试一试吧!(注:方格纸中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分析:运用“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等旋转的特征,很容易得到旋转后的图案.解:得到的图案如图(2)【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与反思,又为解决问题寻求解题思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活动操作,深化理解问题把一个三角形旋转:(1)选择某一固定点为旋转中心,旋转角分别为45°,90°和135°,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并观察旋转效果;(2)选取两个不同点为旋转中心,旋转角均为30°,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观察旋转效果.(3)改变三角形的形状,看看旋转的效果.【教学说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可进一步理解旋转中心不变,改变旋转角,与旋转角不变,改变旋转中心产生不同效果的合理性,进而可激发学生利用旋转进行图案设计的欲望,锻炼学生的艺术创作力.五、图案设计,巩固提高请以下列图形为基本图形,利用旋转进行图案设计,并与同伴交流效果.【教学说明】一方面让学生通过画图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各自审美观点不同,创造力不同,学生所画出的图案也各不相同,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设计图案过程中思考,怎样画才能使画出的图形既符合旋转的性质又美丽呢?从而更好地理解旋转性质.六、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利用旋转进行图案设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请与同伴交流.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23.1”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1.本课时在前一课时学习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这些性质解决一些问题,以及通过旋转设计美丽的图案,这种方法符合学生认识图形的过程,能使学生将知识升华到理论层次,并对旋转的性质加以证明,并通过例题加以巩固.2.在现实世界当中,广泛存在着物体的旋转,数学上研究图形的旋转,就是从中抽象而来的.当我们画一个经过旋转后的图形,在纸面上毕竟不可能再现其真实的移动过程,这个过程只能存在于想象中,所以我们注重的是旋转后的结果,即经过旋转后的图形.要准确画出一个经过旋转后的图形,尤其是旋转结构复杂的图形,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我们知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因此旋转图形的基本思路为:面的旋转通过线段(特殊线段)的旋转实现;线段的旋转通过点(特殊点)的旋转实现。
(初一数学教案)旋转对称图形-教学教案
旋转对称图形-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同学自己动手做试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旋转对称图形。
2.会识别哪些图形是旋转对称图形,知道一个图形围着某一点旋转肯定的角度(小于周角)后,能与原图形重合。
3.能从现实生活中发觉问题并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它。
4.能结合具体情境发觉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旋转对称图形。
难点:找准旋转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提问。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图形围着某肯定点转动肯定的角度后能与自身重合。
如电扇的叶片转动120°、螺旋桨转动180°后,都能与自身重合。
你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实例吗有的同学会答复,等边三角形围着它的中心旋转120°,能与自身重合。
也有的同学会答复,围着中心旋转240°后也能与自身重合。
所以说一个图形围着肯定点旋转肯定角度后能与自身重合,这样的度数
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二、引导观看。
1.试一试。
用一张半透亮的薄纸,掩盖在如下图的图形上,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但尺规作图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一.回顾与思考
1.作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与步骤:
(1)找出要平移图形的关键点;(2)作出这些点平移后的对应点;(3)将所作的对应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旋转有什么性质呢?
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组成
的角都是旋转角,旋转角彼此相等.
二、巧设情景问题,引入课题
1.合作探究: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如图,如何作出线段AB 绕点B 顺时针旋转60˚后的图形? A
B
2.大家来看一面小旗子(出示小旗子,然后一边演示一边叙述),把这面小旗子绕旗杆底端旋转90°后,这时小旗子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新的图案,你能把这时的图案画出来吗?分析:在原图上找了四个点,即O点、A点、B点、C点,如图这四个点可以是能表示这面小旗子的关键点.因为旋转前后两个图形的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组成的旋转角彼此相等,所以根据已知:要把这面小旗绕O点按顺时针旋转90°.我在方格中找到点A、B、C的对应点A′、B′、C′,然后连接,就得到了所求作的图形.
同学们在作图过程中,基本掌握了作图的一个要点:找图形的关键点。
这面小旗子是结构简单的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大家能画出它绕点旋转后的图形,那么在没有方格纸或旋转角不是特殊角的情况下,能否也画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简单的旋转作图.
三.讲授新课,例题解析
(一)例题解析
我们通过一例题来说明简单图形旋转后的图形的作法
例1如图,△ABC绕C点旋转后,顶点A的对应点为点D,试确定顶点B、C对应点的位置,以及旋转后的三角形.
A。
D
B C
分析:一般作图题,在分析如何求作时,都要先假设已经把所求作的图形作出来,然后再根据性质,确定如何操作.
假设顶点B的对应点分别为点E、点F则∠BCE、∠ACD都是旋转角. △DCE就是△ABC 绕点C旋转后的三角形.根据旋转的性质知道:经过旋转,图形上的每一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即旋转角相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则∠BCE=∠ACD,CE=CB,这样即可求作出旋转后的图形.
通过分析知道如何作出△DCE,现在大家拿出直尺和圆规,我们共同来把这一旋转后的图形作出来,要注意把痕迹保留下来.
(教师一边叙述,板书作法,一边强调正确使用直尺、圆规,同时作图;学生作图)
解:(1)连接CD;.
(2)以CB 为一边作∠BCE ,使得∠BCE=∠ACD;
(3)在射线CE上截取CE=CB;
(4)连接DE 。
△DCE 就是△ABC绕 O点旋转后的图形。
(二)努力创新
本题还有没有其他作法,可以作出△ABC绕O点旋转后的图形△DEF吗?
(同学们讨论、归纳)
(1)以点C为圆心、CB长为半径画弧,
(2)以点D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
(3)两弧的交点即为点 B 的对应点 E 。
(4 )连接 CE 、ED、DC。
△DCE就是△ABC绕 O点旋转后的图形。
(三)感悟与反思
在旋转过程中,确定一个三角形旋转后的位置,除需要原来的位置外,还需要什么条件?要确定一个三角形旋转后的位置的条件为:
1.旋转中心(绕哪个点旋转)
2.旋转方向(按顺时针旋转还是按逆时针旋转
3.旋转的角度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有这三个条件都具备,我们才能准确地找到一个三角形绕点旋转后的位置,进而作出它旋转后的图形.
四.巩固与练习
下面我们来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的作法.
1.课本P83随堂练习.
解:如下图,先确定字母N的四个端点绕它右下侧的顶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位置,然后连线.
五.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作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进一步理解了旋转的性质,并且还知道要确定一个三角形旋转后的位置,需要有:①此三角形原来的位置.②旋转中心.③旋转角等三个条件. 在作图时,要正确运用直尺和圆规,进而准确作出旋转后的图形.要注意语言的表达.
六.课后作业:
1.课本P84习题3.5 第1、2、3题。
2.课后思考与练习:若例1中的旋转中心不是点C,而是三角形外的一点如图中的点O,该怎样作出旋转后的图形?
A .D
B C .O
板书设计:
简单的旋转作图
一、复习
1、旋转的定义:三、线段的旋转及尺规作图
2、旋转的三要素:四、例1:
3、旋转的性质:
二、“旗子”的旋转
教学反思:
在本课课堂教学时,我针对我班学生数学基础差的特点,首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和实物演示、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而且使全体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来,使旋转作图的难题得以轻松解决。
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画图和动手操作等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着力改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方法,让学生巩固旋转的性质、作出简单平面旋转后的图形,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成就感,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