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2023年《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选15篇)

2023年《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选15篇)

2023年《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选15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万历皇帝自小受慈圣皇太后和首辅张居正严格教育儒家教育;熟读经史,敬重天道,效仿祖法。

开始万历皇帝也想按着他受教育的努力去做好皇帝,严重旱灾时,甚至亲自步10里为百姓祈雨。

但是经过一些事情,慢慢发现的人性和体制的复杂性。

首先是自己非常信任的对他严格说教的导师张居正个人生活被揭发是如此腐败,而文官打倒张居正的文官的目的,显然又和他万历初想的并不一样。

当他想自己能主导政治时,却发现想做任何的改变,就会受到非常大的阻力,这些以道德和祖法为工具的阻力让他难以对抗。

黄老先生讲明朝是文官体系为统治的,不如直接讲以儒家意识形态为统治,任何文官甚至皇帝都很难对这种意识形态有任何的挑战。

最后万历选择妥协,以道家无为来默默的发泄他的不满和进行抵抗。

书中儒家意识形态根深蒂固,以及这种意识形态和人性的冲突矛盾。

就行成了一些特殊的行为。

张居正政治上厉行改革,做为万历的老师,对皇帝严格要求。

但他本人又口是心非,表面满口节俭,而私生活极其奢侈。

厉行改革,却又不了解实际情况,反而出了相反的效果,同时也得罪了一批人。

结果一死,整个家族和政治同僚就受到清算。

申时行做为首辅,行为却和张居正完全不一样,在处事上他信奉调剂折衷的原则来调节文官间,皇帝官僚间的矛盾。

这种行为是典型中墉之道,是儒家思想和人性妥协的产物。

海瑞更是个争议的人物,他严格尊崇孔孟之道,对崇尚道德,严守法律。

他的这种行为,当时的官僚对其即希望是一个社会道德的标杆,又知其的脱离现实性,对其不重用,并排斥其很多行为。

海瑞个人可以通过自律及对价值的追求了来到达,但由于其很多理念本生脱离人性,必然不具备大众性。

其很多行为更是暴露出儒家思想的缺陷,像由于孝道极端推崇,休了两任妻子的,最后一任莫名死去;还有对个人欲望的极端抑制,这些本身就是和人性先背离的。

其行为对具体事物的处理效果,也颇受争议,看是完全遵守道德,然而由于社会的事情复杂,以及道德本身的局限性,往往起了并不好的效果。

最新《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最新《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最新《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最新《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最新《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开拓眼界,发人深省,虽一家之言,却是高屋建瓴。

作者以万历写封建皇权与相权的对立,以张居正申时行写文官集团的统治法,以海瑞写土地制度与经济,以戚继光写军事,以李贽写思想哲学,构思十分巧妙。

万历十五年,是千百年来封建中央集权制下天朝的缩影。

对发展生产力缺乏兴趣的统治者,饱读诗书的文人集团控制了朝廷,皇帝更像是背锅的吉祥物。

治理目标仅仅是百姓能填饱肚子不造反,经济上重农抑商,军事上重文轻武,以德治代替法制,造成律令与实际的脱节,重公平轻效率推崇集体抹杀个性,当然这个公平指的还是封建礼教中的“公平”。

无论是励精图治的万历还是懒惰怠政的万历,无论是大刀阔斧改革的张居正,是老成持重和的一手好稀泥的申时行,是清正廉洁活在教科书中的道德楷模海瑞同志,是大胆创新搞军事改革的'戚继光俞大猷,还是思想界的离经叛道的李贽,他们都无法阻止历史的车轮缓缓驶向灭亡。

读来苦闷哀惋,但依旧乐此不疲,连着读了两遍,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好书,百闻不如一读。

另外,由于对西方制度不甚理解,作者写的尾声太高端暂时还消化不了,会再来拜读的。

最新《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2黄仁宇用其独特的视角,将明朝晚年,即万历十五年,作为切入口,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别样的解读,1587年,一个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年,在其中发生了许多为人们易于忽视的事件。

而在黄仁宇眼中,这些事件虽然表面看来无关紧要,但实质上却为明王朝最终走向没落,埋下了祸端。

其新颖的.视角给后人带来了新的启示。

纵观全书,每位人物都力图转变,却最终都被文官体制所束缚,以致明朝发展在万历十五年几近停滞。

书中以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海瑞和李贽等历史关键人物为代表,着重挑选具备后世参考价值和社会历史性的事件进行阐述。

受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且吸取秦朝重法而短亡的教训,自西汉以来儒家在各代王朝的地位就直线上升,但治国不能一味只用道德,还需法的约束,所以到明朝就逐渐形成了表儒暗法的治国之道,但道德还是高于法的,从明朝官员遇到不能用法决断的问题时,则用道德来衡量这一点就能看出。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_读书笔记_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_读书笔记_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历史本无所谓错与对,但人们在讨论历史的时候总爱如此评论:“如果当年韩信在汉中自立王……”,“假如元朝大军向日本进发不遇到海难……”,这些言论无法改变已过去的事实,有意义的在于总结经验,以改造未来。

昆德拉所言“永远隆起的硬块”意亦如此。

历史是欲望推动的,众多的欲望组成之合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力量之源。

人类开始住在树上,想到地面生活更好,就到了地面。

先是打猎为生,后觉得植物也不错,于是开始了种植。

当然,这其中固然有很多冲突和矛盾,比如在有的人想从树上跑下来的时候,其他的强烈反对,“野兽来了怎么办?”“在地上怎么睡啊?……,这些反对和赞成冲突融合,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最初的人类公社,是人类最团结的时刻,因为那时人常常挨饿,用马斯洛的理论来说,就是人的需求还处于最低层——生理需求。

要吃饱饭这统一的欲望就是团结的基石,同一团队的人必须要相互配合才能猎取到食物。

但通常这仅局限于内部,在部落与部落之间,如何获得更多的食物就不再是能靠协作解决的问题,资源争斗(抢地盘)则成了更能解决问题的手段,战争和掠夺由此而生。

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更高层次需求相应而生。

得到尊重变成了理所当然的追求。

由于得到尊重的主体必然是个人的,这种欲望彻底破坏了团结,成员之间相互冲突,出现了社会等级。

等级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彻底解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欲望的冲突,这种用暴力或者其他强制性力量对冲突进行缓冲,这种冲突急迫地需要解决,同时胜利者希望自己的地位能够长久保持,因而道德呼之而出。

道德实际上就是对欲望的抑制,是对欲望冲突最有效的协调中和。

道德是神秘主义的法律,法律则意味着工具性,这种神秘主义色彩和工具性相互矛盾的两大特性同存。

神秘主义是人类思维的黑洞,是超越人类理性思维之外的东西,中间蕴涵着最强大的能量,这就是道德这个工具难以控制的根源。

希特勒从这个黑洞里舀了一点能量出来便世界大乱,拉登沾了一点就能制造“9.11“。

道德自然而然地成为抑制人的欲望的工具,道德本身的神秘主义特点就意味着对道德的理解的多样性。

名著《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5篇

名著《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5篇

名著《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5篇名著《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篇1之前觉得张居正、申时行的差异在于与文官集团打交道的方式,现在觉得不太准确,应该是在皇帝这一政治个体与文官集团的政治团体之间的处事方式不同。

通过万历的叔祖正德皇帝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帝国的平稳运行不仅在于文官之间的平衡、和谐,还要关照皇帝与制度(即文官集团)之间的关系。

正德皇帝跳脱的个性不允许他仅仅作为一个权力的象征配合制度运行,大学士在政治上的无能导致皇帝和文官集团的对抗状态,以致政体的瘫痪。

而万历皇帝有着和正德相似的个性,他有大展身手复兴帝国的愿望,而同时,这与文官们的期望往往相互背离。

作为文官之首、皇帝的顾问,大学士的处事手段就显得极为重要。

张居正对皇帝和文官同时使用霹雳手段,以自己的影响力同时强行驱策两方力量,结果是死后两方共同进行的反抗。

而申时行则是另一个极端,同样是不偏袒,他想在两边都做好人,让两方都觉得和自己是一伙的,这样在解决问题时自己在双方都有一定的说服力、影响力。

然而对于一般的问题,他可以“处心积虑不动声色在幕后解决问题”,而且从黄河治理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申时行处事心细如发以及这一方式在效率和人事稳定上的优越性。

但是,一旦面临立储这样关乎文官生存、皇帝基本权利的大事上,在两方都想做好人的结果就是都做不成好人。

名著《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篇21587年万历十五年,这是平平淡淡的一年,然而正是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背后,导致一个不平凡帝国的灭亡,仿佛是一般的人,对周遭无感,对未来也茫然;嗅觉灵敏的人,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但又谈不上哪里不对。

实际上已经可以预见到冰山一角,然后感觉到底下有一个巨大的冰山。

按照经济学的逻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无论哪个角度、方方面面的停滞,都可以一叶知秋。

犹如南美蝴蝶的翅膀微微煽动,就可以在非洲大陆引起一场风暴。

1587年万历十五年,无论是文人高官张居正、申时行;还是武将戚继光和官员海瑞;或者是思想家李贽;甚至是万历皇帝本人;都无一幸免成为历史的悲剧,无一幸免的悲凉而终,好像飘落的秋叶肃静,然后消失于茫茫的历史长河。

学生《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

学生《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

学生《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学生《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生《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生《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1第一次听说这本书的时候是在3年前,去年在单位的图书阅览室看着小孩们整理旧书,《万历十五年》被他们当做旧书要拉走,我随手抽出留了下来。

后来断断续续翻过一边,因为之前看过《明朝那些事》,所以书中的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等人都还能有些印象,人总是容易对熟悉的事物感兴趣,翻阅几页慢慢觉得很有意思。

这次在北京与成都往返的火车上,又慢慢地读了一遍,渐渐觉得有点眉目了,就不免的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黄仁宇老先生在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这是让人对此书颇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天和子墨聊天,也谈到了这本书,听了他的一番见解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更觉得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准备再翻一遍,顺便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写。

书中第一章是从《万历皇帝》开始的,从京官接到不实消息而开始,一直讲到万历皇帝下令清查张居正而结束。

这里面的故事都是从历史的故纸堆里检出来的,大部分都是熟知的,但是里面蕴含的却是意味深长的东西,慢慢咀嚼很有意思。

关于万历皇帝和张居正,两人之间的关系是关系历史的关键性因素,张居正生前颇受皇帝信任,从小就在这位老师的教导下成长,登基之后成为元辅的张居正更是皇帝处理朝政不可或缺的倚重之人,尤其是1578年前后张居正离京前,万历皇帝表明心迹称张先生忠诚上薄云天,讲完后君臣感极而泣。

如此的信任与被信任,应该是君臣之间十分美妙的关系,可在6年之后皇帝亲自下令抄了这位忠诚上博云天的张先生的家。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截然相反的结果,这里面的原因诸多,但是有几点是我想要说的:少年时期的影响,在皇帝心中种下了反抗的种子。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5篇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万历十五年》是由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写的一本好书,自1979年首次在美国出版后广受好评。

近日,通过拜读此书,深受启发。

黄仁宇先生选取了1587年前后发生的几件小事,简单扼要的提出了“大历史观”。

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全书共讲述了六个人物——一个皇帝(万历)、两任元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一个模范官僚(海瑞)、一个杰出孤独的将领(戚继光)、一个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

最后,从作者的大历史观得出结论: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表面上无事可记,然而四海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国崩溃的隐患早已埋下。

书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悲剧性结局(皇帝也不例外),故万历十五年的历史,也是失败的历史!其著作主旨在书中末段提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万历年间,大明王朝歌舞升平,一切看起来欣欣向荣,然而,一切却显得十分无序,各种潜规则盛行。

张居正的改革被完全废止,本人在死后也遭受株连,整个文官集团出于自身考虑完全不顾国家、人民,绑架整个社会意志谋取集团利益,连戚继光这样的武将也为了自保而不得不接受潜规则。

可以说,大明帝国精英群体身处在这种固若金汤的传统和潜规则之中,或如履薄冰,或飞蛾扑火,或大声疾呼,但无一幸免,全都败下阵来。

其实,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何尝不是这样!清朝末期的中兴之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们,虽聪慧过人,纵横捭阖,却也逃脱不了一样的失败命运。

历史也向今天的我们发出了一样的拷问:如何破除根深蒂固的潜规则?如何让身处其中的人不疲于应付?如何保证社会的良性发展?我的思考是,加强制度化建设,减少人为干预,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其实质就是保证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通过科学完善的制度,不仅能够破除各种潜规则,让政府的权利在阳光下运行,同时,也可以让政府在落实政策时,更有底气和自信。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3篇推荐文章世界是平的读书笔记热度:目送读书笔记800字左右热度:《目送》读书笔记热度:《目送》读书笔记精选热度: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三篇热度: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万历十五年》起初是由黄仁宇先生用英文写成,而后被译为中文。

而《万历十五年》的英文书名为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中文意思为―1587,无关竟要的一个年头。

虽然黄仁宇先生在书名中称这一年为无关紧要的一年,但以他提出的大历史观的视野出发,就不难以1587年为一个契机,窥得前后历史发展的方向以及各种事件发展到最后的原因。

以下是我读完《万历十五年》后的所想所感,以及读后生出的一些疑惑和对此疑惑的粗浅看法。

首先的一个疑惑就是黄仁宇先生在书的自序中写道明朝一切问题的症结在于以道德代替法制。

那么为什么明朝缺乏完善的法制,众多问题的解决都是以抽象的道德代替?而明朝以前也存在过法制相对完善的朝代,如唐朝,那么为什么明朝不予以引用借鉴用以完善自己的制度?在我看来,这是因为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和金融,而是维护落后的小农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

而唐朝呈现出的是一种向外的发展方向,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扶助先进的经济。

而这种在经济发展制度上的选择,就必然导致了唐朝、明朝在法制健全方面的差异。

明朝,以维护落后的小农经济来保证本朝的稳定,形成的是一种封闭向内的发展模式,而唐朝,先进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相应法律的出现与完善,这就间接推进了唐朝法制的健全。

既然以道德代替法制是明代一切问题的重要症结,那弄清楚这种替代关系是怎样导致重要问题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我们可以从万历立储的问题上来讨论道德代替法制的弊病。

“四书”中提倡的伦理,传统中奉行的道德,告诉皇帝和天下臣民,不能因为男人对女人的宠爱而改变长幼之序,由此可知,若按当时天下奉行的伦理道德,皇帝是不应该因为特别宠爱某位王妃而废长立幼的,这是道德。

2023年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5篇)

2023年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5篇)

2023年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5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书中以小见大,仅用区区几年的历史光阴分析了一个朝代的消亡史,乃至一个民族的注定衰弱与觉醒。

中国两千年的文明史,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

书中叙及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

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

这种情况断非个人的原因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古代无完善的法制与执行力,依赖道德约束人们,以使文官集团日趋强势,社会制度止步不前。

中国文化是亚洲大陆地理的产物,无海洋性国家的经验。

未放眼全世界,未着眼于更长远的历史,致使我们故步自封,没跟上世界大潮流。

要把道德的范畴放得远大。

历史观点代表人生哲学,不能收短时间的政策所掩蔽,尤其不能闭户造车,不顾外间情势单独决定。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2《万历十五年》,由历史学家黄仁宇所着,作者将目光放在1587这个“无关紧要”的年份,应用万历皇帝朱翊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督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这六个人物分别代表着帝国的最高统治阶级、行政首脑、官僚阶级、模范官员、军事将领、思想界的翘楚,经过对他们的描绘和点评,侧面描画出明王朝的衰落。

文中六个人物都试图有所打破和改动,但被制度所禁锢着的他们,只能成为制度的牺牲品,所以作者也在文中指出,这是“一个大失败的总记载”。

黄仁宇以“大历史观”而出名于世,在《万历十五年》也能充沛地表现出来,他以为以道德为规范来评判历史有失它的合理性,于是他另辟蹊径,从技术的角度,从制度框架来停止剖析明朝一步步走向衰落的缘由,黄仁宇拓宽了历史研讨视野,从历史的小细节动身,探求宏观的历史问题,这也是他所说的“叙事无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

”黄仁宇愈加注重历史为什么会开展至此,所以他经过联络比拟、归结等等办法来得出结论。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历史学领域,向来就是一个意见不同,纷争不断的学术领域。

但是无论如何,思想的冲突还是有益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一书,即是为明代历史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更准确地说,是为了历史学领域提出了一个应当注重的话题——“大历史观”。

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不会被通篇认同,但是其意义,可谓是一次理念上的革新。

正如书中所说,1587年,在中国则为明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年,所发生的要事可谓寥寥无几,而其程度则以震撼全国朝野上下的事件,则更显得屈指可数。

整个国家都在承平与祥和的气息中度过。

然而,史官与历史学家都没有注意到,尽管没有关于要事大篇幅的记录,但是在他们笔下的一次次集会、早朝、经筵、会议、谈话,在大量日复一日的枯燥文字之中,我们的王朝正在经历着它的潜移默化的改变——而一般而言,潜移默化的改变,其影响甚于一次集中的矛盾总爆发。

事实上,在1587年所发生的一切,昭示着明王朝已经失去了一次关乎它未来命运走向的变革机会,并且步入了它命运的最后一段路程,走向了衰亡。

能够维持国家运转的,有几种东西——其一,乃是完善的制度,就如同今日之美利坚,无论官员如何之平庸,但是由于有一套完善的制度,那么整个国家还是在欣欣向荣地发展着;其二,乃是社会道德的制约,道德虽是无形之物,然而却是一种巨大的约束力,统治者如果能够灵活运用道德力量管理国家,那么儒家“大同”的构想就能够全面实现了。

其三,也就是潜规则。

这种构成于各种集体的规则,成型与完善与各种游离与法令与条例之外,虽然它不是标准的形式规则,但是仍然是维持文官平衡的重要点。

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第一篇: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最近,我重读了黄仁宇先生的大作——《万历十五年》。

在此书中,黄仁宇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审视了万历十五年前后发生的重大的事件,并提出了自己的“大历史”观,读来感觉焕然一新。

但我并不打算从这个视角来评论这本书。

由于我最近读了大量有关明朝历史的书籍,再加上专业影响,我准备从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纵观二百多年的历史,明朝虽然历经风雨,但整体上保持着稳定的局面,国家大事由君臣共同决定,官僚们各有职责,又相互牵制。

如果仔细分析明朝的历史,就会发现明朝政治体制是权力制衡的几近完美的创作。

皇帝与大臣、大臣与大臣甚至于太监与皇帝、大臣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下面仅就这种制约关系阐述如下: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对矛盾,皇帝与宰相围绕权力占有展开无休止的较量。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存在几千年的宰相制度,但由于个人精力的有限,明成祖朱棣设立了内阁作为自己的秘书机构。

结果,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内阁首辅相对于以前的宰相有过之而无不及。

国家大小事务都由内阁拟票,皇帝裁决;皇帝的决议需要征求内阁的同意,如果内阁认为皇帝的决议不妥可以“封还”,这就与当今三权分立下美国总统和议会的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

皇帝与内阁的制约实质上是皇帝与文官集团的制约。

文官集团的成熟时明朝政治的一大特征。

明朝有一个重要的不成文的规定:重用文官。

明朝的官员大部分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

这些人从小习读四书五经,接受孔孟之道的熏陶,养成了一种独特地文官品格,即:直言敢谏,为了维护纲常伦理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

正是这种性格让明朝的皇帝非常头疼,甚至恐惧,文官集团的势力对于皇帝的决策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

比如,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为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这个事件中充分表现了文官集团的强大实力和巨大的政治影响力。

读书笔记万历十五年读书官场与权谋的斗争

读书笔记万历十五年读书官场与权谋的斗争

读书笔记万历十五年读书官场与权谋的斗争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官场与权谋的斗争《万历十五年》是著名作家黄仁宇的一部历史著作,本书通过对明朝万历年间官场和权谋的描写,展现了官场上的权力交锋以及知识分子与政治权贵之间的斗争。

本文将就这些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明朝时期的官场风云《万历十五年》以万历年间为背景,揭示了当时明朝官场的动荡与混乱。

黄仁宇通过详细记录七位官员的生平和政治生涯,展现了明代官场内部的权力争斗、阶层代际的交替等各个方面。

这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当时官场的浮沉起伏。

二、知识分子与政治权贵之间的斗争在《万历十五年》中,除了对官场的描写,黄仁宇还对明代知识分子与政治权贵之间的斗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通过对权谋和权力斗争的描写,展示了知识分子如何在官场中利用智慧和才华,从而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同时,他也揭示了权谋斗争的残酷性和无情性,这既是对权谋斗争的一种揭露,也是对权力与智慧的一种思考。

三、权力的腐败与社会危机《万历十五年》一书中,黄仁宇也对明代社会中的腐败现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他揭示了官员贪污腐败、贿赂行为的层出不穷,导致明代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危机。

他指出,这种现象中包含了官员的私欲和无底线的追求,给社会带来了诸多的弊端和不安。

四、教育与社会改革的探讨本书还探讨了明代教育制度以及对社会改革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明代教育的缺陷和问题的剖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社会改革,才能够解决权力腐败和社会危机等问题。

这种观点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深入研究明朝历史的杰作,通过对官场、权谋、社会腐败等特定主题的讨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明代社会状况并思考其中的道德、伦理问题。

无论是对于历史研究者还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本书都是一本值得阅读和参考的作品。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选24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选2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篇1自己本不是一个历史观很强的人,但当时只在kindle上粗略读过后便搁置了。

最近一档综艺节目叫做《一本好书》,从万历皇帝的视角出发对该书进行了舞台剧式的演绎,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为一个孩子背负的王朝,为一个帝王无奈的抗争。

本书力图使历史专题的研究大众化,因而采取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

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不论是主要人物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哲学家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

即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保、高拱、俞大猷,也都没有好结果。

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时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1583年春的会试,万历皇帝询问与试举人,为什么他越想励精图治,但后果却是官僚的更加腐化和法令的更加松懈?是因为他缺乏仁民爱物的精神,还是在于他的优柔寡断?或许他已感觉到自己拯救一个看似坚不可摧实则摇摇欲坠的大王朝的无力。

在与文官集团经历了长达15年的立太子之争,万历与文官集团彻底决裂,并开始长期罢工,直至1620年万历驾崩,帝国暮气,回天乏术,24年后,整个明朝灭亡。

看到此时,非常纳闷,为什么万历皇帝与文官集团的矛盾会如此之深,到可以终身不上朝?是只有万历如此还是明朝的皇帝均是如此?可能都是如此吧,他抗争过,尽管他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但被剥夺个人意志的他抗争不过2万人的文官集团,抗争不过没有法治只讲道德终要走向灭亡的封建帝制。

万历登基时还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他曾经也勤勉朝政励精图治,关心国家和人民,可当一个摆设的皇帝真的是一件让人厌倦的事,罢了罢了。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7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7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7篇《万历十五年》是1997年5月三联书店出版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作者是黄仁宇。

以下是橙子整理的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 黄仁宇的历史著作《万历十五年》,原以为戚继光作为一代抗倭名将,功垂千古,在他为官领兵之时必也是风光无限的。

但从作者的笔下可以看出,事实并非如此。

他虽是本朝最有才能的将领,但他的军事思想不能见容于文官,政治立场不能见容于万历皇帝,最终因与张居亚关系过密而被弹劾罢官,直至临终再未起复。

自宋朝赵医胤杯酒释兵权以后,重文轻式的趋势便在不断发展,直至本朝,文官已经把控了整个朝廷,再无武官立足之地。

而在战场上,文官指挥战斗的事例不胜枚举,这种风气使得武将的军事才能得不到发挥,文宫只勇动动嘴皮子便能占有军功,武将舍生忘死还要背负战争失败的责任。

戚继光在这样的环境中,立志建立一支新型的军队。

因为以一己之力无法对抗朝廷体制,他做自己可为之事,招募新兵,培养军队,整顿纪律,让这支军队具有强大的战争力。

此时,这样的军队已经与他密不可分了,被百姓称为“戚家军”,这是对他们战斗力和纪律的认可。

但这样的军队显然不能被文官集团容忍,异军突起,通背了常态和惯例,这使他们感到恐慌,表现在行动上,自然是不遗余力的打压。

戚继光拥有非凡的军事才能,这个王朝里,他孤军奋战,于战力低下的卫所军中建立起“戚家军”抵抗传寇,保卫沿海和平。

他是一位孤独的英雄。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2 看到作者如回放一般点出一个个人物,一桩桩事件,一幅幅众生相,才惊觉原来已经看到结尾了。

《万历十五年》阅读结束,但是意犹未尽。

将李贽安排在最后,可以想见黄仁宇先生决定将大部分力气直接进行僵化凝固的思想体系的批判同时,也借助于现今哲学成就来评价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很可惜,作者最殚精竭虑的部分是我最难理解的地方。

但是,将看不懂的地方放在那,也许时隔些年,我会有更深的理解。

李贽这一章,我看到了黄仁宇先生最激烈的感情流露,所以我想这也是我阅读过程中碰撞最剧烈的地方。

2023年《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5篇)

2023年《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5篇)

2023年《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5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前两周在书店历史读物的架子上翻到了《万历十五年》,忘了从什么时候知道的这本书,反正是在脑子里很熟悉的名字。

大概因为前段时间刚读完《明朝那些事儿》,对明朝历史的兴趣还比较高涨,趁着自己脑子里依稀对这段历史还有一些印象,便想着赶快读读看。

认真打开这本书之前,我看了一些读后感,除了大部分传统的读后感(类似于书的总结和介绍),还看到一篇完全不介绍大家读《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帖子,作者大概是从头到尾都批判了黄先生的“大历史观”,更是以陈梧桐教授的评语做结尾:“(万历十五年)作为学术著作尚不够格,作为大众读物传播的是错误的明史知识,实在不值得肯定和热捧。

”或许从明史研究者的专业角度来看,这本书存在很多不可取的地方,甚至是错误;也许,这是研究者之间对于同一问题或历史事件的不同理解和看法。

总之,就如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可以抒发自己的观点和感悟,这本书不至于一无是处。

打开书本读完万历皇帝这章后,从学者的角度,文中论述到历史史实的部分,有出处、有根据,所有故事情节与《明朝那些事儿》里我所读到的几乎一样,只不过是作者表达的方式不同,一个用写小说的方式,一个用文学创作的方式。

万历自小登基,从小接受极为严苛的教育、训练,学四书五经、书法、历史,没有兴趣一说,全是必学,而且一种学的好了,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研习另一种。

几乎没有休息时间,要时刻做好预习、复习,因为有如师如父的张首辅时刻监督着。

婚姻也是为了完任务,没有爱情一说,皇后的选择权几乎不在自己手中,自己的宠妃也不能由着性子封赏,就连立谁为接班人也面对着重重掣肘。

皇帝,代表着无上的权利,可也处处充满着高处不胜寒的凄凉,没有人可以相信,哪怕是从小培养自己的如父一般的张首辅、生生母亲、枕边人、甚至是亲生的儿子。

有权利的地方,便有战争。

这是更古不变的道理。

黄先生说: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过是一种制度所需要的产物。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五年读书笔记万历⼗五年读书笔记15篇 当品读完⼀部作品后,⼤家⼼中⼀定是萌⽣了不少⼼得,不能光会读哦,写⼀篇读书笔记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是⼩编整理的万历⼗五年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万历⼗五年读书笔记1 出乎意料的⼀本书,实在对中国古代史不感兴趣,经古代⽂学史⽼师推荐阅读,也算⼀个有意思的体验。

全书涉及了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化等各个⽅⾯,主要由明神宗、张居正、申时⾏、海瑞、戚继光、李贽⼏⼈的经历为主要线索。

选⾓看似⽆意实则⼤有门道:神宗是皇权的代表,张居正则是相权失败的典型,相对的申时⾏却是相权与皇权和解的象征。

海瑞作为明朝有名的清官,实则从全书来看此⼈成就不⾼不过是⼀个证明本朝吏治清明所需要的标志;戚继光当然是明朝军事⼒量强⼤的标志;李贽……私以为作者没有选择其他明朝的思想⼤家,⽽选择这位“奇葩”不单单是因为其思想的⽭盾性,⽽是因为这样的⽭盾性刚刚好与全书的主题相契合,正应了⾸尾圆通的那句:“万历⼗五年是平平淡淡的⼀年。

”但这⼜是象征着明朝盛极⽽衰的⼀年。

此外,全书⼜以“阴阳”为主题包裹着整个万历年间的是是⾮⾮。

⽽“阴阳”⼆字,在本书中所指⼜有多重含义。

⼀来阴是官员处事的圆滑、乖巧以及官场的⽣存之道,相对之阳则是官员在外或者对上的表现,也就是符合社会要求的⼀种“标榜”。

⼆来阴则是指国家运⾏的内在规律,其中包括思想、⽂化、伦理、道德……阳也是皇权、政治、商业等宏观现象。

其中韵味,不再赘述,三⾔两语,聊表愚见。

万历⼗五年读书笔记2 ⼀直以来,我就对中国历史特别感兴趣,尤其是中国古代史。

通过⽂字记载,你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古今的差距。

但有⼀样东西是贯穿古今中外的,就是⼈的智慧。

古代有令⼈惊叹不已的各种⼿⼯艺,现代有叹为观⽌的⾼新技术,这都是⼈的智慧的结晶。

⽽⼈的智慧也体现在治国理政上,尤其是帝王。

“以铜为镜,可以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就很明显地道出了历史的重要性。

万历十五年 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 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一、书籍概述。

二、主要人物及其分析。

(一)万历皇帝。

1. 人物形象。

- 万历皇帝朱翊钧在年幼时即位,起初受到张居正等大臣的严格教导和约束。

他曾经也是一位充满朝气,试图有所作为的君主。

例如,他在早期积极参与经筵讲学,表现出对治理国家的渴望。

- 随着年龄增长和对朝政的深入了解,他发现自己处处受到文官集团的掣肘。

他的个人意志在庞大的文官体制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他想立自己喜爱的郑贵妃之子为太子,却遭到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这一事件成为他与文官集团矛盾激化的重要标志。

2. 悲剧命运的根源。

- 万历皇帝的悲剧在于他处于一个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顶峰,但却被这个体制所束缚。

在明朝,文官集团势力庞大,他们尊崇儒家道德规范,以祖宗成法为依据,对皇帝的行为进行约束。

万历皇帝虽然贵为天子,却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他的怠政实际上是对这种无法突破体制束缚的一种消极抵抗。

(二)张居正。

1. 人物形象。

- 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在万历朝初期拥有极大的权力。

他是一位有卓越政治才能的改革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考成法和一条鞭法。

考成法加强了对官员的考核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一条鞭法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赋税征收制度,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他在政治上雷厉风行,对朝廷事务有着绝对的掌控力。

但同时,他也有专权的一面。

他在教导万历皇帝时,过于严厉,甚至有点独断专行。

例如,他在皇帝的教育问题上,往往以自己的意志为主导,这使得万历皇帝在成长过程中对他既有敬畏又有不满。

2. 悲剧命运的根源。

- 张居正的悲剧在于他的改革触动了许多既得利益者的权益。

他的考成法使得一些慵懒的官员受到惩处,一条鞭法也改变了原有的赋税利益分配格局。

在他生前,由于他的权力和威望,这些反对势力不敢轻举妄动。

但他一去世,就遭到了众多官员的弹劾,被抄家,家人也受到牵连。

这反映出在封建官场中,改革者往往面临巨大的阻力,难以善终。

(三)申时行。

1. 人物形象。

- 申时行是张居正之后的内阁首辅,他采取了一种较为温和、调和的政治策略。

万历十五年政治方面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政治方面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政治方面读后感首先得说说万历皇帝,本以为当皇帝那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在这书里他倒像是个被困在金笼子里的鸟儿。

从政治角度看,他刚开始还想有番作为,想通过早朝啊、批阅奏章啊,来展现自己作为皇帝的权威。

可没想到,这朝廷里的事儿就像一团乱麻,各种规矩礼仪就像绳索一样绑住了他。

他想立自己喜欢的儿子为太子,这在咱们现在看来就是自己家里的事儿,可在当时,那简直就是捅了马蜂窝。

大臣们集体反对,什么祖宗规矩啦,什么嫡长子继承制啦,这些东西就像大山一样压着他。

他一气之下就开始消极怠工,这就像是小孩子赌气似的,可这一赌气,整个朝廷的运转就开始出问题了。

这让我觉得,在这种政治体制下,皇帝也不能随心所欲,他得在无数的条条框框里活动,一旦想突破,那面临的阻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再说说那些大臣们,简直就是一群固执的“老古板”。

张居正那可是大权在握的首辅,他想改革,想让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有点新变化。

从出发点来说,这是好事啊,就像想给一辆老破车来个大翻新。

可是呢,那些其他大臣可不管这些,他们只认老祖宗的规矩。

张居正改革触动了他们的利益,就像动了他们的奶酪一样,于是就开始各种反对。

张居正一死,马上就被反攻倒算。

这就说明当时的政治环境里,传统的力量太强大了,想创新、想变革难如登天。

而且这些大臣还特别讲究道德礼仪,他们把道德当成了政治斗争的武器。

你要是在道德上有点瑕疵,那不管你政策有多好,都能把你拉下马。

就像他们指责张居正生活奢侈,这就成了攻击他改革的一个借口。

这简直就是一种畸形的政治生态,政治决策不是看对国家有没有好处,而是看符不符合那些所谓的道德标准。

还有申时行,这人呢,就像个和稀泥的高手。

他深知朝廷里的各种矛盾,想在皇帝和大臣之间找个平衡。

他不想像张居正那样激进,也不想和大臣们彻底闹翻。

可这平衡哪有那么好掌握的呢?就像走钢丝一样,一不小心就掉下去了。

他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和谐,可实际上很多深层次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这也反映出当时政治体制的僵化,各方势力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打转,没有真正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去考虑,都在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和那点所谓的道德高地在争斗。

万历十五年政治方面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政治方面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政治方面读后感咱先说说万历皇帝。

本以为当皇帝那就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万历在这政治舞台上却有点像个被线牵着的木偶。

表面上看,他是九五之尊,可实际上呢,他做很多事都身不由己。

就拿立太子这事儿来说,按他自己的想法,想立自己喜欢的儿子为太子,这在咱现在看来,不就是当爹的想选自己中意的孩子嘛,挺正常的。

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里,那可不行,各种规矩礼仪还有大臣们的反对,就像一道道绳索把他给捆住了。

他反抗过,消极怠工过,可到最后还是拗不过这整个政治体系。

这让我觉得,在这种政治体制下,皇帝也不好当啊,看似拥有天下,却连自己家里这点事儿都做不了主。

再说说那些大臣们。

他们整天把什么祖制啊、礼仪啊挂在嘴边,就像一群顽固的老学究。

张居正,这人在政治上算是个厉害角色,他想改革,想让国家变得更好。

可这改革就像是在一潭死水里搅和,动了很多人的奶酪。

那些大臣表面上对张居正毕恭毕敬,可心里不知道多恨他改变了他们习惯的那一套。

等张居正一倒台,之前积累的那些怨恨就像火山爆发一样,全朝着他去了。

这些大臣们,他们关注的不是国家真正的发展需求,而是自己的利益有没有受损,自己坚持的那套迂腐的东西有没有被破坏。

这政治里的勾心斗角啊,就像是一群人在黑暗里互相算计,谁都想把对方拉下马,自己好占上风。

还有申时行,这人挺有意思的。

他像是个和事佬,在皇帝和大臣之间周旋。

他知道皇帝的苦,也明白大臣们的心思,就想找个平衡。

可这平衡哪有那么好找的啊?他这种做法呢,看似圆滑,可实际上也没从根本上解决什么问题。

在这种政治环境里,想当个和稀泥的人都不容易,一不小心就两边不讨好。

这明朝万历十五年的政治,就像是一个生了锈的大机器,每个零件都在按照自己的想法或者习惯运转,可就是配合得一塌糊涂。

没有人真正从大局出发,去考虑怎么让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大家都在这政治的泥潭里挣扎,互相拉扯。

这也让我明白,一个好的政治制度不能只是靠一些僵化的礼仪和规矩,也不能让各个利益集团为了自己的小算盘互相争斗,而是要有一种真正为了大众利益、能够灵活适应时代发展的机制。

万历十五年政治方面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政治方面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政治方面读后感先说这万历皇帝吧,你以为当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错!大错特错!在这个政治体系里,他就像个被困在华丽笼子里的鸟。

表面上看,他是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实际上呢?他连想立自己喜欢的儿子当太子这种事儿都做不到。

那些个大臣们,一个个就像咬住骨头不松口的狗,拿着祖宗规矩、礼仪道德这些大棒,把万历皇帝打得晕头转向。

万历皇帝刚开始可能还想挣扎一下,和大臣们斗一斗,可是斗着斗着他就发现,自己根本就不是对手啊。

他想做个好皇帝,可这政治环境就像一团乱麻,越扯越乱,最后他干脆罢工了,不上朝了。

这皇帝当得也是够憋屈的,他的权力被各种各样的规矩和大臣的势力给架空了。

这就好比你是个公司老板,可底下的员工都联合起来跟你对着干,你想推行个新方案都不行,那这老板当得还有啥意思?再说说那些大臣们。

张居正,那可是个厉害角色,在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了一阵子。

他想改革,想把明朝这个摇摇欲坠的大船拉回正轨。

可是他的改革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

那些被他改革影响到的人,就像一群躲在暗处的老鼠,一直在找机会咬他一口。

张居正自己呢,虽然权力很大,但是他的行为却也有些自相矛盾。

他一边教导小皇帝要节俭,要遵守礼仪,一边自己却又生活得相当奢华。

这就好比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要诚实,自己却在背后偷偷作弊,这能不让人诟病吗?而且他一死,那些之前被他压制的势力就像火山爆发一样,一下子把他的名声和他的改革成果都给吞没了。

这说明在明朝的政治里,个人的力量不管有多大,只要不符合整个政治集团的利益和传统的观念,就很难长久地立足。

还有申时行,他走的是另一条路,那就是和稀泥。

他不想像张居正那样激进,他想在皇帝和大臣之间找个平衡。

可是这平衡哪是那么好找的啊?就像在走钢丝一样,一不小心就掉下去了。

他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各方的关系,可是最后还是两边不讨好。

皇帝觉得他不够向着自己,大臣们又觉得他没有原则。

这让我觉得在明朝的政治里,当个中间派也不容易,就像在两个正在吵架的人中间劝架,不管你说什么,两边都有可能冲你发火。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万历十五年是明朝末期的一个重要时刻,也是一个历史转折点。

作为一个读书人,我在这个时刻看到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在读书中体会到了儒家文化的深厚影响。

传统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积淀了几千年的无形财富。

在这个时代,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了主流地位,可以说是明朝王朝的“官方思想”。

儒家思想不仅影响了文化,也影响了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

当然,儒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它的等级观念和封建理念限制了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我看到了当时天文学和中医学领域的进步。

万历皇帝对于天文学和中医学十分热衷,这也为这两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当时,朝廷主要借助中医来治疗疾病,尤其是在民间,中医更是广受欢迎,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

而对于天文学的实践,兴隆观天文台的建立为观测天体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也促进了天文学的研究。

再次,万历十五年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

这一年,宦官魏忠贤掌握了朝政大权,导致朝廷腐败和政治黑暗。

同时,江南一带的地方官僚贪污腐败现象也愈发严重,社会秩序更加恶劣。

这些问题显示出当时社会政治和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在后续时期进行改革。

最后,我认为读书是万历十五年时代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之一。

在这个时期,读书能够帮助人们了解社会动态、拓展视野、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修养。

读书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阅读量大、有批判精神、思维开放、有责任感等等,这些素质可以帮助读书人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和机遇。

在总结万历十五年这一时期,我认为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

例如,当时文艺界的进步和创新,对于女性地位和婚姻观念的思考和研究等等。

不过,作为一个读书人,我认为我们最重要的是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拓展知识视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在任何时代都具有竞争力和力量。

此外,在读万历十五年笔记的过程中,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最近,我重读了黄仁宇先生的大作——《万历十五年》。

在此书中,黄仁宇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审视了万历十五年前后发生的重大的事件,并提出了自己的“大历史”观,读来感觉焕然一新。

但我并不打算从这个视角来评论这本书。

由于我最近读了大量有关明朝历史的书籍,再加上专业影响,我准备从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纵观二百多年的历史,明朝虽然历经风雨,但整体上保持着稳定的局面,国家大事由君臣共同决定,官僚们各有职责,又相互牵制。

如果仔细分析明朝的历史,就会发现明朝政治体制是权力制衡的几近完美的创作。

皇帝与大臣、大臣与大臣甚至于太监与皇帝、大臣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下面仅就这种制约关系阐述如下: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对矛盾,皇帝与宰相围绕权力占有展开无休止的较量。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存在几千年的宰相制度,但由于个人精力的有限,明成祖朱棣设立了内阁作为自己的秘书机构。

结果,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内阁首辅相对于以前的宰相有过之而无不及。

国家大小事务都由内阁拟票,皇帝裁决;皇帝的决议需要征求内阁的同意,如果内阁认为皇帝的决议不妥可以“封还”,这就与当今三权分立下美国总统和议会的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

皇帝与内阁的制约实质上是皇帝与文官集团的制约。

文官集团的成熟时明朝政治的一大特征。

明朝有一个重要的不成文的规定:重用文官。

明朝的官员大部分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

这些人从小习读四书五经,接受孔孟之道的熏陶,养成了一种独特地文官品格,即:直言敢谏,为了维护纲常伦理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

正是这种性格让明朝的皇帝非常头疼,甚至恐惧,文官集团的势力对于皇帝的决策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

比如,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为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这个事件中充分表现了文官集团的强大实力和巨大的政治影响力。

实际上,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是时常发生的,由于明朝独特地政治文化,直言敢谏、被皇帝处罚的人会马上被世人敬仰,这促使了无数大臣去跟皇帝作对,虽然有些时候对朝政是不利的,但是,大部分时候还是很有益的,对皇帝的不良行为起到了很大的规范作用。

文官集团内部的制约也是明朝政治制度中一个重要的特征。

首先,从机构设置上,中央设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部门分管不同事务,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部门之间协作、各司其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分权的思想,防止了权力的过分膨胀。

其次,在品级设置上,权力大小与品级成反比,这也是明朝政治中一个巧妙地设置。

比如,内阁辅臣相当于前朝的宰相,国家大小事务都需要内阁辅臣的拟票,皇帝的决定也需内阁的同意,权力很大,但是内阁辅臣的品级大都很低,只有正五品,相对于六部尚书的正二品来说可谓是小官。

再如,明朝的御史是皇帝派到各地的特殊人员,有直接向皇帝上奏的权力,所以在地方上权力很大,但是,御史的品级相当低,还不如地方的知府。

从这些设置上就可以看出,明朝
政治制度的开创者是相当地聪明的,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权力的泛滥和滥用,保证了皇帝对大臣的有效控制。

最后,官员之间也会相互牵制。

明朝设置了专门的言官——六科给事中。

给事中这个官职不负责具体事务,就专门给皇帝上书,弹劾不法官员和皇帝的不妥行为,连皇帝都不会轻易得罪他们,更不用说中央官员了。

其他官员对于言官都是敬而远之,生怕被他们逮到把柄。

这一官职的设置在文官集团中形成了一种恐怕气氛,对官员的贪污受贿等不法行为形成了强大的制约作用。

另外,明朝的大臣、武将和太监之间也会存在制约关系。

一般来讲,武将出征,皇帝就会派太监监军,武将也会受当地文官地方官的牵制。

总之,文官集团内部并不是十分团结的,也存在着广泛的制约关系。

作为明朝另外的一个重要特征,太监在政治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实,太监本不能作为一种政治力量显示在明朝政治中的,但是由于太监的独特位置,他们也在明朝政治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太监在明朝政治中除了特殊时期独立出去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处在一个附属的位置,因为太监要参与政事前提是皇帝的默许。

太监说到底是皇帝的奴才,隶属于皇帝的生活中范畴。

但由于太监整天与皇帝在一块,皇帝就会无形中受到太监的影响。

再加上东厂有太监管辖,并且太监控制着司礼监,担任着批红的任务,皇帝在处理政务的时候就会征求太监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太监就会作为皇帝的附属而牵制大臣。

但是,在特殊情况下,皇帝不爱理朝政,所有奏章都交给内阁和太监处理。

由于太监切断了皇帝与大臣的联系,太监就掌握了决策的权力,比如太监魏忠贤就欺瞒皇帝,独断专横,权倾朝野,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实际统治者。

这时,皇帝实际已经退出了政治生活,就只剩下太监与大臣之间的斗争和制衡。

明朝是一个相对趣味性很大的一个王朝,甚至发生过很多荒唐的事情,比如明英宗朱祁镇被蒙古俘虏,万历皇帝三十几十年不上朝,太监魏忠贤把持朝政等等,即使这样,大明王朝也没有发生大的动乱,没有立马灭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明朝政治制度精巧的设置。

整个制度中都体现着制约的思想,并且是多重制约,这种制约思想史明朝政治散而不破,这也是明朝历经二百多年不倒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