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人居环境科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所认识的人居环境科学

——从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角度

孙芳芳

摘要本文概述了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历程及其主要内容,指出规划与建筑设计

应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之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人居环境科学发展历程设计原则和谐社会

1人居环境环境科学发展简述

人居环境科学是吴良镛先生受道氏人类聚居学的启示,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全球城市化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系统理论。“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①而广义的人居环境则是指“围绕人这个主体而存在的一定空间内的构成主体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各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总和”。②现在提到人居环境这个词,一般都是指广义的概念,它包含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国外比较系统地研究人居环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霍华德、盖迪斯、芒福德等人都曾从城市规划及区域角度出发,提出要创造性地利用景观,使城市环境变得自然而适于居住。佩里提出“邻里单位”,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人居环境模式,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及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20世纪50年代,道萨迪亚斯提出“需要创造一门以完整的人类聚居为对象进行系统综合研究的科学,真正理解城市聚居和乡村聚居的客观规律,这门学科就是人类聚居学”,③随着人们对环境要求的提高,后来又引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把人居环境与生态可持续有机联系起来。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④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

2人居环境环境科学内容概要

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他是从观察19 世纪后半期, 当时英国在工业化初期形成的所谓工业城市中所存在的城市问题, 而产生的一种先进理念。同时,他还是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芒福德语)。他通过自己的试验和实践,使田园理论成为体现当时城市规划思想的重要理论。

20 世纪50 年代, 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创立人类聚居学。该学说显然是道

①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38

②张文新,王蓉.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现状分析. 82-92(cnki)

③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④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氏经历了20 世纪前半期世界城市化进程后, 从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出发而形成的。他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的不足, 提出了把城镇和乡村所有人类聚居地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新学科。虽然不够完善, 但目的是建设人类美好的生活环境。道氏当时已洞察到“人类将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城市住区”, 而且这将是“一场袭击整个人类的迄今为止的最深广的革命”, 称之谓“城市革命”。道氏于1975 年去世, 但是历史的发展正如他所预见的那样。可惜的是, 道氏的学术思想影响不够广泛, 包括在中国介绍得很少。吴良镛先生受到道氏人类聚居学理论的影响和启示, 经历了20 世纪后半期, 特别是中国的城市化历程(这是一条充满了成功与失败, 建设与“破坏”的迂回曲折道路。)吴先生运用他丰富的学识, 结合着1980 年代后崛起于世界的“环境意识”和当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 在道氏学说的基础上, 发展和建立起“人居环境科学”的系统理论。这个学术上的贡献, 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用的意义。吴先生把人居环境内容分为五个大系统, 包括人、自然、居住、社会和其他支撑系统等。根据中国的实践把人居环境分为五个层次, 即建筑、社区、城市、区域、全球五个层次。他还明确了处理这些问题的五大原则, 包括生态观念、经济观念、科技观念、社会观念和文化观念。他认为人居环境科学主导的专业就是广义建筑学, 包括传统的建筑学、城市学和地景学(通常叫风景园林) 。人居环境科学与新发展观任何事物都充满着矛盾,五项原则之间也是如此,它们相互关联、牵制。人居环境建设必须根据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统筹兼顾五项原则,求得暂时的统一,并不断加以调整。

“人居环境科学”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基本构架和学科体系。它所包含的内容涉及众多的学科, 非常丰富。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这本著作中还论述了人居环境建设的原则, 环境规划与设计的理念以及教育等问题。面对诸多矛盾, 诸多学科, 吴先生提出了科学的方法论, 即开锁的“钥匙”, 这是任何学科必须具备的条件。21 世纪是“新的城市世纪”。全球城市化将继续推进。全球住在城市和城市化地区的人口总量可能会达到60 亿以上。城市经济将越来越成为每个国家最主要的支柱, 最重要的竞争手段。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背景是: 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各方面的全球化影响; 在工业化尚未完成情况下信息社会的到来; 经济高速发展下的城市化推进; 资源相对短缺下必须接受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经济不够全面富裕下的对生态环境、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 等等。这些挑战和矛盾是我国城市化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也是我国21 世纪(特别是前半期) 所面临的最大的课题。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学术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 是这种需要的一种反映和产物。

目前国际比较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今后城市的人居环境都将建立在逐步改造当代和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既要超前,又要留有余地,要以人们可以承受又不影响生态平衡的方式满足人类的要求。目前,国内学者对人居环境的研究主要是三个方面:(1)人居环境理沦研究。如吴良镛(1997年)提出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的融合”为核心构建人居环境学科的学术框架。朱锡金(1994年)提出生态住区概念统研究了大城市周围地区小城镇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2)人居环境评价研究。大多数学者侧重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从生态环境、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角度以及三者结合的角度来进行评价。还有很多学者针对个别城市进行人居环境评价分析,从而提出相应对策。(3)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一些国内学者介绍和借鉴国外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实践经验,提出我国城市建设理想人居环境的方法和对策。目前国内学者对人居环境的研究从微观尺度的研究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