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格言的语言表达艺术
《论语》及其艺术特色
5、片言只语塑造人物形象,情态语气词较 好地描叙了人物的情状。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 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 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 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
积极救世的仁者——孔子
——《论语》及其艺术特色
一、“礼崩乐坏”时代的群士
春秋战国之际,因“礼崩乐坏”而致使原有和平宁静 的秩序被打破,在社会权力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新兴的 士群体步入了历史的舞台,他们一方面见证着时代的巨 变,另一方面也在身体力行地应对着这个大的巨变。社 会由原初的一元构局转向了群雄并争的紊乱形势;社会 的规约与导引从承袭周礼和个人道德转变为疆域之利和 诸侯之势;生民的平和与自足瞬间成为跟风追利的草根 化存在。在这一巨变中,先秦之士也遭受了一种前所未 有的精神痛苦。“这种痛苦一方面根源于诸侯兴作、天 下纷乱的现实惨厉,以及对‘礼崩乐坏’后人心淫乱、 道德沦丧的忧惧;另一方面也根源于‘人’在理性崛起 后意识到‘人’存在的有限性,独自彷徨于天地苍茫之 间而‘不幸不见天地之纯’的生命难处之悲。” (程世 和“《诗》亡然后《春秋》作”(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 近代文学第四期)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 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
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
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论语》中的箴言警句
《论语》中的箴言警句
论语中的箴言警句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典文献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
后的学者记录整理而成。
其中包含了许多箴言警句,给予人们智慧
和道德的启迪。
以下是一些精选的箴言警句:
1. 学而时之,不亦悦乎?(《学而篇》)
意思是说,研究并时常温所学的知识,不是非常开心吗?这句
话告诉我们,研究是一种享受,应该坚持不懈。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篇》)
这句箴言表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
它告诉我
们要对他人表现出同样的待遇和尊重,并避免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
3.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颜渊篇》)
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热情地欢迎来自远方的朋友,感到快乐和
满足。
它强调了友情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述而篇》)
这句箴言说明了我们无论处于什么环境中,都能从他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它鼓励我们虚心向他人研究,不断进步。
5.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篇》)
这句箴言对比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
君子坦荡心胸,行事光明磊落,而小人则心机较深,常为私心所困扰。
6. 巧言令色,鲜矣仁。
(《颜渊篇》)
这句箴言暗示了外表和言辞并不代表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即使说话娴熟、仪态优雅,但如果内心缺乏真诚和仁爱,那么就谈不上真正的仁德。
以上这些箴言警句只是《论语》中的一小部分,每句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思想。
读《论语》,我们能够汲取到许多智慧和人生的启示,从而提升自己的品德和境界。
孔子《论语》中名句注解与语言阐释
孔子《论语》中名句注解与语言阐释《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这部作品不仅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其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更以其简练、浅近易懂的语言风格和深远用意的辞约义富而闻名。
本文将选取《论语》中的部分名句进行注解与语言阐释。
这句话是《论语》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它表达了孔子的学习方法。
在这里,“学”指的是获取知识,“习”则指的是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即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而“说”在这里是“愉悦、欢喜”的意思,表达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这句话意为“温习旧的知识,进而获得新的认识和发现,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这句话强调了反思和总结的重要性,只有对过去的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才能获得新的启示和认知,才能更好地指导未来的行动。
《论语》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远用意的辞约义富而备受称赞。
其语言简练,浅近易懂,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
在《论语》中,孔子的每一句话都富有深意和启发性,每一个词都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的选择。
例如:这句话中,“知之”和“不知”都是关于知识的态度。
前一个“知”是知道、了解的意思,后一个“知”则是智慧、聪明的意思。
“是知也”则是说,只有具备这种智慧和知识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整句话强调了诚实、正确的知识获取态度,以及智慧与知识的区别和重要性。
这句话是孔子的一句名言,表达了孔子对人们处理彼此关系的建议。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这句话强调了尊重他人、不以自己的意愿去伤害他人,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准则。
《论语》是一部富含哲理、深具智慧的经典著作,其语言风格和内容既具有简单易懂的特点,又具有深远用意的内涵。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仍可以从这部古老的作品中找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如尊重他人、获取知识、智慧与勇气等。
《论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秩序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孔子论言语表达的四种境界-精选资料
孔子论言语表达的四种境界-精选资料孔子论言语表达的四种境界《论语》当中,孔子对言语表达有多处论述,大致来说孔子认为言语表达有四种境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讷言一般人说话水平不高,便可以称为讷言。
所谓言语迟钝,不能言善道。
孔子说他的弟子:“柴也愚,参与鲁,师也辟,由也燕。
”(《论语?先进》)高柴愚直,曾参迟钝不善言辞,子张偏激,子路莽撞。
孔子说高柴与曾参愚鲁,便含有不善言辞之意。
孔子又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讷于言之人就是言语迟钝的人。
朱熹《四书集注》说:“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孔子还说:“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刚强不屈,果敢坚毅,质朴老实,言语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德。
此处讷言引申为言语谨慎,不轻易说话,可见讷言一词本指说话迟钝。
讷言之人虽不善言,但无害于人,也无害于世,做人应该朴实厚道,不必追求浮夸,讷言之人若能善加引导,不失为正直中正之士。
此为言语表达的第一阶段,讷言,即不善言辞。
二、善言言语表达的第二阶段是善言,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能言善辩。
如:1.“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巧言令色就是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这种人能说会道,一般人都被迷惑了,但是孔子说得很明白,这种人很少有仁德。
人与人相处,须讲厚道,巧言令色之人,仁厚就少,与其共事就更难。
《诗经》中也有类似关于巧言的描述,如《诗经?小雅?巧言》中就有“巧言如簧,颜之厚矣”,意思是花言巧语,巧舌如簧那样的人,脸皮就太厚了。
2.孔子说:“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巧言之人能把无理说得有理,天花乱坠,娓娓动听,往往会败坏一个人的德行,无论是对人对事小处不能忍耐,就会扰乱大计。
孔子所说的巧言,是指“变乱是非”(朱熹语)的花言巧语,使人不能坚持操守,即朱熹所注:“听之使人丧其所守。
”现实生活中小不忍乱大谋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人常常因为不能容忍一时,而喜怒形之于色,发自于口,最终可能会导致满盘皆输。
论语风格特点
论语风格特点
1. 《论语》的语言风格那可真是简洁明了啊!就像一把锋利的剑,直接戳中要害。
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多么简单直接啊,这不就像我们日常打招呼说“吃了吗”一样自然随意嘛!
2. 它的表述好接地气啊!仿佛就是在和你拉家常。
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不是和咱平时说“人外有人”一个道理嘛!你说亲切不亲切!
3. 哎呀,《论语》的话语好有力量感哟!就如同重锤敲在心上。
“吾日三省吾身”,这难道不是在提醒我们要时刻反思自己,就像警钟一样时刻敲响啊!
4. 《论语》还特别善于用比喻呢!真是神了。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把人要坚韧的品质比作松柏在寒冬的挺立,这多形象啊,让你一下子就懂了!
5. 它的文字真是温暖人心啊!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就是在告诉你要将心比心嘛,好像长辈在谆谆教诲呢!
6. 《论语》的内容还超级有深度呢!“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对真理多么执着的追求啊,这深度简直让人惊叹不已!
7. 真的,《论语》的风格特点太独特了。
它不是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能给你指引的智慧宝典!就如同黑夜里的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啊!我觉得《论语》真的是经典中的经典,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去学习和领悟!。
古文名篇论语中的智慧箴言
古文名篇论语中的智慧箴言《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其中包含了许多智慧箴言,对人们的生活和处世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论语》中的几个著名箴言进行论述,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
一、学而篇中的箴言《论语·学而篇》中有一句著名箴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在生活中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性。
无论是与同辈交往,还是与长辈接触,我们都应该以学习的心态去面对,从他人身上汲取知识和智慧。
一个人若能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勤于学习,就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二、为政篇中的箴言《论语·为政篇》中有一句著名箴言:“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应该注重修养和待人接物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交友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往往能够反映出其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文雅的言谈举止,可以让与之交往的人感到愉悦和舒适;而在友谊的基础上,互相扶持和助人,则是德行修养的体现。
一个人若能够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友谊之情真诚相待,不仅能够获得朋友的信任和支持,也能够建立起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
三、述而篇中的箴言《论语·述而篇》中有一句著名箴言:“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的言行应该真诚正直,而不应该以巧言令色来欺骗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会说一些虚伪的恭维之词,使用巧妙的表情和姿态来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
然而,一个真诚待人、坦率相处的人才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而仁爱之心则是这种真诚正直的表现。
只有真心对待他人,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互信和友谊,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网络。
四、八佾篇中的箴言《论语·八佾篇》中有一句著名箴言:“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应该具备坚持不懈的品质和恒心。
如果一个人缺乏恒心,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学习没有持之以恒的态度,那么他很难取得成功。
巫医是古代社会中的一种重要职业,而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坚持,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巫医。
论语里形容品德高尚的句子
论语里形容品德高尚的句子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品德和人生的哲理。
以下是几个形容品德高尚的句子: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强调了做人要有道德操守,不要做出对别人不好的事情。
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强调了高尚品德的人注重道义,而庸俗之人只看重个人利益。
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要将知识付诸实践,让自己真正享受到其中的乐趣。
4. 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强调了表面上的虚伪和真正的仁爱之间的区别,高尚的品德不应该只停留在言语和外表上。
5.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高尚的品德应该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不断提高和进步。
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互相促进,高尚的品德应该包括对他人的尊重和借鉴。
7.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强调了高尚品德者的坦荡和豁达,而庸俗之人则常常被小节束缚。
8.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高尚品德应该包括对朋友和来自远方的人的热情接待和款待。
9.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句话强调了不同品德的人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的特质,高尚品德者应该有知识、仁爱和勇气。
10.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强调了了解他人的重要性,高尚品德者不仅要有自知之明,还要了解别人的情况和需求。
论语的精典语录
论语的精典语录作为孔子学派的经典之作,论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的精髓主要体现在孔子的教导、思想和行为准则上。
在论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孔子对人生、人情、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思考,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智慧。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旨在表达一个重要的思想:无论在任何场合,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们都应该以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从中吸取有益之处。
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更丰富的生活经验,还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使我们更加开放和包容。
在论语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道德的高度追求和人文关怀。
我们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只要始终坚持不做对别人会有伤害的事情,我们就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孔子还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真正热爱一件事情,才能够真正地做到精益求精。
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知道一些表面的事情,而没有兴趣去深挖其中的奥秘,那么我们很难成为真正的专家。
只有充满激情和乐趣地去追求我们感兴趣的事情,才能够真正地超越自我,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杰作。
孔子在论语中也强调了重要的道德观念。
他说:“一日三省吾身。
” 这句话告诉我们,每天都要反思自己的过去,以便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方向。
只有不断地自我检讨,把自己不好的习惯改正过来,才能够真正地做到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人。
另外,孔子在论语中也强调了对于学习的态度。
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在反复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
我们不能够依靠一时的热情和积极性,而应该持之以恒地去学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取得真正的进步,成为真正的专家。
综上所述,论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其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益于我们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思想和道理。
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始终坚持这些原则,我们就能够成为真正的优秀人才。
论语对汉字文化与语言表达的影响
论语对汉字文化与语言表达的影响一、论语的历史背景与意义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整理而成。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儒家学说和古代中国社会风貌的重要资料。
论语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精辟的格言闻名于世,对汉字文化与语言表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论语对汉字文化的影响1. 强调礼仪之道论语中强调了社会礼仪的重要性,提倡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这种强调对汉字文化的影响在于,它促使人们通过书写和表达语言来传承和弘扬传统的礼仪文化。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复杂的礼仪细节和情感内涵,使得传统礼仪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2. 培养人文关怀论语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这种人文关怀的理念对汉字文化的影响在于,它促使人们通过汉字的书写和表达来传递情感和表达关怀。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人们的情感和关怀,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得以传递和沟通。
3. 倡导诚信与忠诚论语中强调了诚信与忠诚的重要性,提倡人们恪守诚信原则和忠诚于职守。
这种倡导对汉字文化的影响在于,它促使人们通过汉字的书写和表达来传递诚信与忠诚的价值观。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人们的诚信与忠诚,使得这种价值观在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弘扬。
三、论语对语言表达的影响1. 影响语言的简练性论语以简练的语言风格著称,其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对后世的语言表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使得人们在书写和口头表达时追求简练明了,避免冗长和啰嗦,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效率和准确性。
2. 倡导用典与引用论语中经常使用典故和引用,这种用典与引用的方式对后世的语言表达产生了影响。
它使得人们在语言表达中注重引用前人的经典之作,通过引用来增加表达的深度和内涵。
这种方式在汉字文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丰富了语言表达的层次和文化内涵。
3. 强调修辞与修辞手法论语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浅析论语语言特色
浅析《论语》语言特色文山州丘北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严国胤[摘要]:百年来,随着学者们对孔子及儒学思想深入研究的同时,学者们也在对《论语》中的语言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探讨。
《论语》作为我国古代一部典范的语录体著作,其语言值得后人深入探讨、学习与借鉴。
本文从《论语》语言的简洁美,语言的修辞美,语言的音乐美,语言的“理趣”美等四个方面对其语言特色做一些浅析。
关键词:简洁美;修辞美;音乐美;理趣美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主要思想言行集中记载在《论语》中。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记录整理的一部古代语录体著作。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心态产生了无比巨大的影响,这与其语言艺术是有一定关系的。
近百年来,《论语》的语言艺术研究因受主流意识形态的介入和政治思潮的干扰(如受“五四”时期激进主义、自由主义思潮的干扰而发生“打倒孔家店”运动,以及“文革”时期“批孔运动”),造成了对其语言艺术的研究有一定影响。
《论语》作为我国古代一部典范的语录体著作,其语言值得后人深入探讨、学习与借鉴。
本文从《论语》记言简洁、描写简练两个方面论述其语言的简洁美,从各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论述其修辞美,从美在句式多样、美在节奏感强、美在叠词重句、美在虚词运用四个方面论述其音乐美,从美在哲理化的格言警句和美在哲理化的成语两方面论述其“理趣”美。
一、语言的简洁美(一)记言简洁。
今本《论语》20篇512章,共一万多字,记言最多的是《季氏第十六》中的《季氏将伐颛臾》章,也不过是279字。
最少的是《学而第一》中的《君子不器》以及《也灵公第十五》中《有教无类》,各章仅用了4个字来记言。
总观全书,从《学而第一》至《尧曰第二十》多为孔子所言或与弟子、时人相互问答的话,多以只言片语来表现孔子及其弟子的学习、生活、做人的方法态度,处世立业的观点及风格。
如:1、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或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论语的文学常识知识点
论语的文学常识知识点《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记录下来的一部思想文集,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句子被后人广泛传诵和学习。
虽然《论语》本身并非以文学创作为目的,但其中蕴含的文学常识却广泛涉及到文学艺术的要素和技巧。
下面是《论语》中的一些常见的文学常识知识点。
一、修辞手法1.比喻:通过比喻,将抽象的思想和观点具象化,使其更易于理解和感受。
例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比喻人们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忽略了自己对他人的了解。
3.排比:使用相同的结构和语法,将几个相同或相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并列使用,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例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子罕》)通过排比,表达出女子和小人的特点和难以养育的困难。
二、叙事技巧1.细节描写: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生动性,使读者更容易投入到叙事情境中。
例如:“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曷谓乎?」曰:「恶惠子之言。
」子曰:「求也何如?」曰:「求也何如?」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其言也?」(《为政》)通过细节描写,描述了孔子和学生询问为什么他不从政,展示了孔子家庭背景的重要细节。
2.对话形式: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表达人物之间的思想和观点,展示出多方观点的碰撞和辩论。
例如:“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述而》)此对话形式突出了子贡对由的赞许和肯定。
三、人物形象塑造1.内心独白: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表达其真实的想法和感悟,使读者更加深入了解和感受人物内心世界。
例如:“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通过孔子的内心独白,展示了他对学习的热情和为知识付出的努力。
2.对比人物:通过对比,突出人物之间的差异,以更好地体现其各自的特点和价值观。
例如:“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论语》)对比子路和其他门徒,展示了他对学习的渴望和忧虑。
四、作品主题和寓意1.学问与人生:《论语》强调了学问对于个人修养和人生的重要性。
《论语》格言的语言表达艺术
《论语》格言的语言表达艺术《论语》中拥有数量丰赡的格言,它通过运用同字韵、安排节奏以及巧妙使用修辞格等方式,使其言辞明晰悦耳、琅琅上口,不仅尽显丰富的内涵,还且使其表现形式具有整齐美、和谐美、节奏美,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美感性能。
标签:论语;格言;同字韵;节奏;修辞格《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哲理散文中的一颗明珠,其语言凝练警策、感情充沛、生动优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征圣》中评价《论语》的艺术特征时说到:“夫子风采,溢于格言。
”《论语》拥有数量丰赡的格言,它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手法,使其在语音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魅力,看来赏目,听来悦耳,读来顺口。
一、同字韵使语音整齐和谐《论语》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不是诗歌、戏曲之类的韵文,按说是不讲求押韵,但我们发现,《论语》中的不少格言里会有同韵字出现,押韵明显。
而同字韵的前呼后应,使其语音整齐和谐,流畅有余。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01学而)(2)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20尧曰)(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08泰伯)(4)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06雍也)(5)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04里仁)(6)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5卫灵公)例(1)至例(6)押的都是同字韵。
例(1)为众人耳熟能详之语。
它采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格,使其句式整齐凝练。
同时此例采用了“不亦……乎”的凝固形式,不仅在语意上强调了“说、乐、君子”,而且因为末尾连续使用的三个“乎”,语气顿时变得有轻有重,轻重适宜,让众人是读起来琅琅上口,想起来韵味无穷。
例(2)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格,句中连续使用了三个“无以……也”,用“也”字收尾,使音节得到了停顿,语气得到了舒缓。
“也”字的重复使用使句子增添了极强的韵律感,给读者以循循善诱、余音绕梁之感。
例(3)和例(4)不同于例(1)和例(2),它们不是用虚词结尾,而是用实词结尾。
《论语》赏析
《论语》赏析《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对话和言论。
作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之一,《论语》对于引领人们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论语》进行赏析。
首先,值得欣赏的是《论语》中的精辟思想。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个人修行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例如,在《学而篇》中,孔子教导人们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明了持续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在《为政篇》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强调了高尚的行为准则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引导着人们思考,如何在个人生活中做到道德自律,并在社会中塑造积极的价值观。
其次,《论语》文笔简洁,语言生动。
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将复杂的思想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例如,在《述而篇》中,孔子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短短四个字,却道尽了君子的品质要求。
又如在《颜渊篇》中,孔子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这句话通过对比,生动地表达了难为富贵,不骄傲的真谛。
这样简洁而形象的语言,直击人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最后,《论语》为人们提供了与古代智者对话的机会。
读《论语》就像与孔子和他的学生进行对话一样,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思考方式和智慧。
通过与孔子的对话,读者可以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拓宽自己的思维。
同时,读者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应用于现实生活。
与古代智者进行对话,使《论语》具有了超越时间的力量,成为了一本永恒的经典。
综上所述,《论语》具有精辟的思想、简洁生动的语言以及与智者对话的机会。
通过阅读《论语》,人们不仅可以获得智慧的滋养,还能够提升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社会交往中,《论语》都能为我们提供指导,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让我们珍视这本古代经典,用心去品味《论语》中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论语中的智慧箴言
论语中的智慧箴言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说被称为儒家思想,对中国以及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言行记录在《论语》中,这本书成为了后人学习、探讨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
《论语》中包含了众多智慧箴言,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其中的几句。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持续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应该是一种持久的乐趣,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积累,我们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步。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这句话是孔子对待他人的态度的总结。
他提倡以身作则,不去对别人施加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
这一理念强调了尊重、同理心和公平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不伤害他人的感情,对待他人应当如同对待自己一样。
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这句话强调了对知识的谦逊和对问题的认知。
它告诉我们,只有承认自己的不足,愿意接受新的知识和观点,才能够不断成长和进步。
只有虚怀若谷,不断追求知识,我们才能够真正拥有智慧。
4.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子路》)这句话是孔子对待周围环境的总结。
他认为君子应该对周围的人和事保持宽容和和谐的心态,不去与人攀比和争斗。
而小人常常陷入攀比的漩涡中,忽略了周围的环境和他人的需求。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成功和失败,不断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安宁。
5. “人见善而迁之,进之;见不善而退之,悔之。
”(《论语·述而》)这句话强调了人与善恶的关系。
孔子告诉我们,当我们遭遇到善良和美好的事物时,应该积极推崇和学习;而当我们遭遇到邪恶和错误的事物时,应该退避三舍,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与善良为伍,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的语言特点
《论语》的语言特点1. 《论语》的语言啊,就像一把把精巧的小钩子,三言两语就钩住你的心,让你忍不住琢磨,那些句子仿佛是会魔法的小精灵,钻进你的脑袋就不走了。
2. 《论语》说话像个古灵精怪的小老头,用简短的字词就给你整出一堆大道理,好似袖里乾坤,小小的话语里藏着大大的智慧,那智慧多得就像天上的星星,数都数不清。
3. 《论语》的语句恰似一阵轻快的风,吹到哪儿就把智慧的种子撒到哪儿,那些文字像调皮的小跳蚤,一下子就蹦进你的思想深处,在那儿安营扎寨,搞得你满脑子都是它的教诲。
4. 它的语言如同神奇的缩小咒,把深刻的哲理缩成短短几个字,这几个字又像超级浓缩的能量块,只要你嚼一嚼,那智慧的力量能把你的脑瓜撑得像个大气球。
5. 《论语》的话像一把把神秘的小钥匙,看起来普普通通,却能打开一扇扇通往智慧宝藏的大门,那些文字就像小蚂蚁,虽小但能搬走你心中愚笨的大山。
6. 其语言好似一个幽默的段子手,几句话就把道德准则讲得明明白白,那些句子就像带刺的玫瑰,外表简洁美丽,却能刺痛你心里不道德的那点小九九。
7. 《论语》的表达像一位智慧的老厨师,用简单的食材(字词)就能做出超级美味的思想大餐,那话语像有魔力的糖果,甜到你心里还让你回味无穷。
8. 它的语句像一群聪明的小麻雀,叽叽喳喳几句,就把为人处世的道理讲得透彻无比,那一个个字仿佛是锐利的小箭,能射穿你思想上的迷雾。
9. 《论语》说话像个会法术的小仙人,挥一挥文字的魔杖,就把复杂的伦理关系梳理得井井有条,那些句子像有粘性的蜘蛛网,一旦粘上就难以挣脱它的智慧之网。
10. 它的语言像一把把小巧的手术刀,精准地切除你思想中的毒瘤(错误观念),那些简短的话语像雷厉风行的小将军,所到之处,错误思想纷纷缴械投降。
11. 《论语》的语句就像一群机灵的小松鼠,在智慧的树林里跳来跳去,每一个跳跃(句子)都带着一颗饱满的智慧坚果,砸在你头上,让你瞬间开窍。
12. 其语言好似一个吝啬的守财奴,不肯多用一个字,可这几个字却像能无限膨胀的气球,里面装满了无尽的人生哲理,胀得你不得不对它刮目相看。
古代文言文解读论语中的格言箴言
古代文言文解读论语中的格言箴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格言箴言。
本文将对论语中的格言箴言进行解读,深入探讨其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君子修身篇1.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篇》)这句格言强调了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人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日新月异,只有不断进行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篇》)这句格言强调了待人处事的原则。
自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可以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并培养出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二、君子治国篇1.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论语·为政篇》)这句格言强调了君子的责任和使命。
君子应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才能,并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现代社会中,领导者应具备学习的态度,不断充实自我,以更好地引领国家走向发展。
2. “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欲得之而无所出其力,欲博而无所与之争,欲讲和而无所与之信。
”(《论语·为政篇》)这句格言指出了民众日益出现的三大弊病,即缺乏奋斗精神、缺乏竞争意识和缺乏诚信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要具备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要有健康的竞争意识,并始终坚守诚信原则。
三、君子养身篇1.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论语·为政篇》)这句格言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父母应该注重子女的教育,选择适合的老师,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建设社会的重要途径。
2.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子罕篇》)这句格言强调了君子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道德修养是人的核心素质,追求道德的境界比追求物质财富更加重要。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注重品德建设,以不断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
论语中关于书法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书法的句子《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在《论语》中,虽然没有专门讨论书法的章节,但其中的一些句子却能够反映出古代儒家对书法的重视和对书法艺术的理解。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论语》中关于书法的句子。
1. 子曰:“文以载道,诲以授时。
”(《论语·子路》)这句话是孔子对于文化的评价,他认为文化的作用在于传承道德和教育人民。
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形式,通过书写文字来传递道德和知识,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2.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而书法正是一种学习的方式。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修炼,书法能够培养人的耐心和毅力,使人在书写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和满足。
同时,书法也能够培养人的修养和气质,使人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不为他人的不了解而生气。
3. 子曰:“君子笃于道,而恶衣恶食者,未闻有过也。
”(《论语·子路》)这句话强调了君子追求道德和品德的高尚追求。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需要艺术家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追求,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只有真正追求道德的人,才能够在书法创作中表现出真正的内涵和境界。
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子路》)这句话强调了君子的宽容和包容心态。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每个人的风格和水平都有所不同,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评判。
君子应该能够欣赏和包容不同的书法风格,而小人则只会拘泥于自己的见解,无法真正理解和欣赏他人的作品。
5.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这句话强调了知识、仁爱和勇气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需要艺术家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文化修养,才能够创作出有内涵的作品。
同时,书法也需要艺术家具备仁爱之心,才能够在作品中表现出真情实感。
勇气则是书法艺术家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必备品质。
论语有关艺术的句子
论语有关艺术的句子
《论语》中有一些关于艺术的句子,其中包含了对教育、修养和人生态度的探讨。
以下是其中一些与艺术相关的句子:
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学而》)强调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这也可以适用于艺术创作,需要学习和思考不断进步。
2.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阳货》)提到不应只是表面的巧辩和华丽的外表,真正的美德应该是内心的仁爱和善良。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这段话描述了不同年龄段的人生态度和修养,强调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应该更加理性和深刻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虽然《论语》中并未专门讨论艺术,但其中的智慧和人生哲理对于艺术创作和修养的追求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论语中 风雅的句子
论语中风雅的句子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风雅的句子是对古代中国文化中对于风雅的追求和评价的表达。
本文将深入探讨论语中风雅的句子,并分析其背后的含义和价值观。
风雅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风雅是古代中国文人追求的美学境界,体现了文人士人格修养和审美眼光。
在古代,风雅被视为一种高尚的文化追求,是士人的象征和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雅的句子在论语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并被广泛传播和引用。
风雅的句子带给我们的启示1. 对于修身养性的重视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注重内在的德行和品德修养,这才是真正的风雅所在。
例如,《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君子之学文者,进则君子,不进则不君子。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真正具备风雅的气质。
2. 对于人际关系的看重风雅的句子不仅在论语中强调了个人修养,也关注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风度和应对他人的方式至关重要。
《论语·八佾》中孔子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这句话意味着具备风雅的人应该尊重他人、恪守礼仪,才能成为一位真正的君子。
3. 对学习和知识的追求论语中的风雅句子也传达了对学习和知识的追求。
孔子强调了知识对于个人修养和风度的重要性。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只有与思考相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思想和见解。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够达到风雅的境界。
风雅的句子在当代的启示1. 追求内在修养和真实自我的重要性在当代社会,风雅的概念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注重真实的自我,追求内在的修养和品德的提升。
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不断地进步,我们才能够真正具备风雅的气质。
2.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在现代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仍然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规则,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论语》经典语录赏析
《论语》经典语录赏析一、言必信,行必果。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二、不怨天,不尤人。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四、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
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七、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八、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九、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十、当仁,不让于师。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十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格言的语言表达艺术《论语》中拥有数量丰赡的格言,它通过运用同字韵、安排节奏以及巧妙使用修辞格等方式,使其言辞明晰悦耳、琅琅上口,不仅尽显丰富的内涵,还且使其表现形式具有整齐美、和谐美、节奏美,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美感性能。
标签:论语;格言;同字韵;节奏;修辞格《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哲理散文中的一颗明珠,其语言凝练警策、感情充沛、生动优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征圣》中评价《论语》的艺术特征时说到:“夫子风采,溢于格言。
”《论语》拥有数量丰赡的格言,它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手法,使其在语音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魅力,看来赏目,听来悦耳,读来顺口。
一、同字韵使语音整齐和谐《论语》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不是诗歌、戏曲之类的韵文,按说是不讲求押韵,但我们发现,《论语》中的不少格言里会有同韵字出现,押韵明显。
而同字韵的前呼后应,使其语音整齐和谐,流畅有余。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01学而)(2)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20尧曰)(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08泰伯)(4)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06雍也)(5)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04里仁)(6)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5卫灵公)例(1)至例(6)押的都是同字韵。
例(1)为众人耳熟能详之语。
它采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格,使其句式整齐凝练。
同时此例采用了“不亦……乎”的凝固形式,不仅在语意上强调了“说、乐、君子”,而且因为末尾连续使用的三个“乎”,语气顿时变得有轻有重,轻重适宜,让众人是读起来琅琅上口,想起来韵味无穷。
例(2)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格,句中连续使用了三个“无以……也”,用“也”字收尾,使音节得到了停顿,语气得到了舒缓。
“也”字的重复使用使句子增添了极强的韵律感,给读者以循循善诱、余音绕梁之感。
例(3)和例(4)不同于例(1)和例(2),它们不是用虚词结尾,而是用实词结尾。
例(3)使用了两个相同的代词“之”,例(4)则用了两个相同的名词“儒”。
“之”、“儒”相同字眼的反复出现,既强调了文中意义,又使句子言语整齐和谐,结尾干净利落,毫无拖拉之嫌。
例(5)和例(6)是复句,其同字韵出现的位置别具特色:前后分句末尾之字交替反复出现。
“数、之”是实词,“矣、焉”为虚词,一实一虚,前实后虚,首尾呼应,回环顺畅。
《论语》的创作者在用既典雅洗炼又通俗易懂的语言准确表达孔子及其弟子的深邃思想和深刻哲理的基础上,成功地运用了押同字韵这一语音手段,使《论语》格言语言韵律和谐整齐,充满音乐美,并让人的感官体验到一种愉悦,产生审美效应。
《论语》自然朴实的言辞因流畅和谐的韵律而焕发出耀眼的艺术光芒,同字韵音乐般的旋律使得后人沉醉其间不能自拔,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二、节奏让表达鲜明灵活著名作家老舍在《民间文艺的语言》一文中曾精辟地指出:“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之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和音节。
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之美。
我们不要叫文字老爬在纸上,也须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
”人们为了使语言表达清晰悦耳,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音节节奏来表情达意。
节奏是语言的脉搏,是形成语音美感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苏·奥夫相尼柯夫拉姆内依认为:“说话的艺术表现力和音乐性取决于节奏的特点。
”孔子做为思想家和教育家,非常重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
方铭在《战国文学史》中说到:“《论语》的语言美感‘体现在对语言节奏感的追求上’。
”我们发现《论语》中的格言不仅语义通俗丰富,而且节奏灵活多变,从而使言辞呈现出独特魅力。
《论语》中大量存在着三音节和四音节的句子。
据有关学者统计,《论语》中三音节的句子大约占全部句式的12%,四音节的句子约占全部句式的37%。
三音节的句子具有句式简约、音节铿锵的特点;而四音节的句子呈现简洁整齐、通俗大众化特色。
孔子在宣扬其政治主张和教学理念时,深知枯燥深奥的理念要能被一般民众所接受,就必須给予其明快的节奏。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充分运用了这两种简明的节奏,既给人一种先民诗歌的韵律美,又体现了一种悦耳顺口的节奏美,使他人在美的享受中欣然信服、接受。
例如:三音节句有:(7)近者悦,远者来。
(13子路)(8)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3子路)(9)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07述而)(10)食不语,寝不言。
(10乡党)(11)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13子路)(12)不迁怒,不贰过。
(06雍也)四音节句有:(13)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04里仁)(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07述而)(15)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14宪问)(1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08泰伯)《论语》中的语言是以当时周朝流行的“雅言”及当时群众的口头语言为基础,同时又吸取了前人书面语的精华加工而成的。
孔子自身具有很深的音乐修养,同时他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乐”无论是对社会还是个人,都能起到教化的作用。
在《论语》的言辞中,我们确实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是无处不在。
书中存在的三音节或四音节的句子以及其他句子,一般是一个或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拍,停顿灵活、节奏鲜明。
三音节句停顿一般为两节拍,采取的节拍往往是“一二”式或“二一”式。
例(7)至例(8)采取的“二一”式。
如“近者/悦,远者/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而例(9)至例(12)虽然同为三音节句,采取的却是“一二”式。
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食/不语,寝/不言”、“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不/迁怒,不/贰过”。
四音节句停顿一般也是两节拍,采取的节拍则常常是“二二”式,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中除了大量的三、四音节句以外,也存在着不少五、六、七等音节数目的句子。
这些句子的音节停顿有两节拍的,也有三节拍的。
象五音节句的停顿一般是两节拍,其节拍有“二三”式或“三二”式,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02为政)”、“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04里仁)”采取的是“二三”式。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5卫灵公)”采取的是“三二”式。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06雍也)”这个七音节句则是三节拍,节拍是“三二三”式。
读《论语》,处处都能感受到那种均衡平稳而又富于变化的节奏,长短句的巧妙搭配使得整齐中见错落,构成了铿锵动听的节奏。
难怪程颐说他读《论语》,“读之愈久,愈觉气味深长。
”想来这“节奏之乐”必是其中原因之一。
三、修辞令语句明快畅达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可见,孔子既重言辞的内容也重言辞的形式。
在他的修辞理念中,是既主张“辞达”,又讲究“辞巧”。
研读《论语》,只觉其语言虽平实如话,却又艺术高超。
在其格言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格:有通晓易懂的比喻、映照强烈的对比,也有紧凑连贯的回环等等。
(17)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02为政)(1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09子罕)(19)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02为政)(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04里仁)(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02为政)(2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9子张)例(17)、(18)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格,例(17)用众星环绕的北极星来比喻以道德来治理国家,必能使众人归之。
例(18)永不停息的河水来比喻一去不复返的时光。
《论语》中的比喻常常是取之于近身之物,用身边众人熟悉的事物去打比方,将“为政之道”和“光阴不复”之深奥道理瞬间通晓易懂。
例(19)、(20)运用了對比的修辞格。
例(19)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君子与小人的本质区别:君子是用道义来团结有志之士,小人则是以私利来结党营私。
例(20)看出孔子善于学习、善于反省的优良品德: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看自己有无同他类似的毛病。
《论语》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将儒家思想理念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众人面前,达到了言简意赅却又讲理透彻之功效。
例(21)、(22)则是使用了紧凑连贯的回环修辞格。
运用回环的辞格道出了“学”与“思”、“仕”与“学”之间的依存辨证关系。
简洁的语言引出了严密的说理:只读书不思考和只空想不读书的结局都将是一无所获。
做官游刃有余后应当继续学习,只有学习好了,才能有更大的能力去担当更高级别的官职。
这“仕”与“学”的辨证关系值得当今社会官员的深刻思索。
回环修辞格的运用让《论语》中的语言更具有了和谐连贯之韵律美。
孔子在《论语》中最早提出“辞达而已矣”的论断,对修辞的总体要求,作出了准确的界说。
语音修辞既然是修辞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准确地表现了“辞达”之观点。
方铭在《战国文学史》中认为《论语》的编纂者“凭直觉感受,就创造了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节奏”,“使《论语》有散文诗的韵律”的确如此,《论语》中的格言运用适度的押韵、明快的节奏,多形式的修辞格,达到了强化语言节奏、增强语言艺术性的言语目的,使得语音明晰悦耳、朗朗上口,体现了语音的音乐美、和谐美和节奏美,表现出语音修辞的美感性能,从而使语言富有了以声传情,利于记忆,易于上口,便于传诵的艺术效果。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语言是争取人灵魂的坚强战士。
……有的话语像患呆小病的人那样瘦弱难看,有的话语像枯草的影子一样没有力量和感情,有的话语像永恒的星辰那样灿烂,永不熄灭,为人类指引着道路。
”《论语》中这些隽永、警策的格言就像是那永恒的星辰因其无穷的语言艺术魅力和极强的言语表现力成为了汉语宝库里的珍贵文化遗产,对后世的文化和语言的发展给予了重大影响和深刻启迪。
参考文献:[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蒋礼鸿,任铭善.古汉语通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5]徐同林.《论语》格言的修辞艺术[J].泰山学院学报,2004,(1).[6]张学松.《论语》语言特色论略[J].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7]杨汉云.《论语》的语言艺术特色[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8]王克成.浅谈《论语》的语言[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4,(3).[9]任秀莲.浅析《论语》的语言艺术[J].青海社会科学,2006,(2).[10]丁桃源.《论语》修辞研究[D].西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