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私塾教育-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古代私塾的教育方式
古代私塾的教育方式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
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
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
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
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
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
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
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
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
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
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
多种因素决定了古代私塾办学的面貌变化不大。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书于不同朝代(南宋、五代、南朝),它们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明清两代最常见的儿童识字用书。
《论语》、《孟子》属于经典读物,这时,也变成蒙学教材的一部分。
私塾历来实行个别教学,塾师根据不同人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安排课业,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私塾对学生背书的要求特别高,读书是私塾学生的主要活动。
清代,杭州城内著名的宗文义塾在条规中要求学生:“每日读生书,朗读百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复习(九)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复习(九)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一)陈遗至孝。
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②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③出征。
时遗已聚敛④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
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⑤而死者。
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铛:锅。
②值:正好遇到,恰逢。
③即日:当天,当日。
④敛:积攒。
⑤馁:饥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陈遗至.孝至:极,十分(2)遗作.郡主簿作:做,担任(3)辄.贮收焦饭辄:就(4)遁入.山泽入:进入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
每次煮饭,就把锅底的焦饭(锅巴)储存起来,回到家里后就给母亲。
(2)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唯独陈遗靠锅底的焦饭活了下来,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对最孝顺的人的报答。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做人要有孝心;要尊重老人的喜好;好人有好报。
附参考译文:陈遗十分孝顺。
他母亲喜欢吃锅底的焦饭(锅巴)。
陈遗担任主簿时,总是带一个口袋,每次煮饭,就把锅底的焦饭储存起来,回到家里后就给母亲。
后来遇上孙恩侵入吴郡,当天郡守袁山松就出兵征讨。
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底的焦饭,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
(袁山松)和孙恩开战,(被孙恩)打败了,军队溃散,逃入山林沼泽,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当粮食的,有的人因为饥饿而死了。
唯独陈遗靠锅底的焦饭活了下来,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对最孝顺的人的报答。
(二)金山寺(并序)梅尧臣昔尝闻谢紫微①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摹画,不能尽其美。
初恨未游,赴官吴兴,船次瓜洲,值海汐冬落,孤港未通,独行江际,,历绝顶以问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
七年级上语文补习资料第九讲答案
第九讲:七年级上语文补习资料一.课外文言文阅读(12)杨继盛七岁失母。
庶母妒,使牧牛。
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
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
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
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
家贫,益自刻厉。
贬狄道典史①。
其地杂番②,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
鬻③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
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④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⑤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九)【注释】:①典史:知县下属最低级官吏。
②杂番: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
③鬻[yù]:卖。
④仰:依赖、依靠。
⑤我曹:我们。
翻译:杨继盛七岁时母亲去世。
继母妒嫉他,让他放牛。
杨继盛经过里塾,看见里面的儿童都在读书,很是羡慕。
于是告诉了哥哥,请求自己也能够跟着私塾老师一起学习。
哥哥对父亲说了,父亲让他学习,但还要放牛。
杨继盛十三岁时,才能够从师学习。
家庭贫困,学习越发刻苦自厉。
后来他被贬为狄道典史,狄道这个地方汉人和番人杂居,习俗落后很少有人了解诗书。
杨继盛从他们的子弟中选拔优秀的一百多人,聘请三经老师教他们。
他卖掉所乘的马匹,卖出夫人的服装,买田资助这些学生。
这个县有座煤山,被番人占据,农民(只得)依赖二百里外的柴薪(生火做饭)。
杨继盛召集番人并说服他们,他们都心悦诚服地说:“杨公即使需要我们的毡帐,我们也舍得,何况是煤山呢?”番民非常信赖爱戴他,称他为“杨父”。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分)⑴心好.之(爱好、喜欢)⑵市.田资诸生(买)⑶使.牧牛(让)⑷民仰薪.二百里外(柴草)⑸因语.兄(告诉)⑹然牧不废.也(荒废、放弃)⑺益自刻厉..(刻苦自励)⑻继盛简.子弟秀者(通拣,挑选)⑼继盛召番人谕.之(告诉、说服)⑽咸.服曰(都)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⑴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
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
古代私学:小私塾,大文化
古代私学:小私塾,大文化作者:婼熙来源:《学生天地·初中》2019年第07期古代私塾前期启蒙,后期学经。
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周宣王时的《史籀篇》,发展到宋代时,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最为源远流长。
学经包括哪些内容?简单说就是《十三经》《史记》《资治通鉴》以及诗词歌赋、各类文选。
经史子集的精华部分全要背下来。
私塾学习的方式就是背诵原著。
据南宋郑畊老统计,《十三经》共计六十四万多字,而后面史学、诗词、文论文选也要几十万字,整个私塾阶段要熟读熟诵一百多万字。
此外,书法、作文、唱歌、弹琴、跳舞、游戏、武术、农耕等都要涉猎。
古时私塾教育以儒学为主要内容。
古时的师道尊严,不只是尊师重教的体现,更是文化传承的要求,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文化不只是文字的知识,更是内在的精神与张力,是民族与国家的魂魄,往圣绝学需血脉为继,代代相传。
古时父母送孩子求学要选吉日,穿戴规范整齐,步入学堂第一件事就是拜师。
《礼记·学记》记载:“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意思是要带一些祭祀品,先对孔圣人之像跪拜,然后对塾师叩拜。
学堂中,每遇孔子生辰还要举办庆祝活动。
入学要择日、下聘书,向先生交一些学费,备一些供品。
古时私塾学费不是统一标准。
《儒林外史》中的儒生周进收到的学费只有荀家是一钱银子,另有八分银子代茶,其余也有三分、四分的,也有十来个铜钱的,加在一起还不够一个月的饭食。
这说明古人教学不是为了挣钱。
另外,私塾在蒙养教育阶段,要学习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行为规范。
先生讲课时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授书,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讲解。
古代私塾中先生教学很严格,遇到顽劣的学生也会用戒尺打手心。
明代的黄佐在《泰泉乡礼·乡校》中写道:“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朴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私塾先生虽然执戒尺惩罚学生,但师生关系依然十分融洽。
《士人和私学的兴起》阅读及答案参考
《士人和私学的兴起》阅读及答案参考《士人和私学的兴起》阅读及答案参考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变动最激烈的时期。
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士人和私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现象。
士人和“士”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周代,士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其地位居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和其他的贵族一样,接受《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教育。
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他们极易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少数人幸运地上升到卿大夫的阶层,但大多数人则降入庶民的行列。
士地位下降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四民”这一说法的出现,士民、商民、农民、工民的划分至少在战国时期就非常普遍了。
士开始大量沦为士人,是在孔子前后。
与此前的士相比,他们地位下降了,从贵族降为庶民,但也摆脱了对某些特定贵族的依附,成为自由人。
这意味着在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的阶层。
除由士而来之外,士人的产生还有两个途径:王官的下降和庶民的上升。
前者如《论语?微子》中所记载的太师挚等乐官散落民间,成为士人。
后者则与私学的'兴起有关,庶民因此可以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从而进入士人的行列。
士人没有贵族的权力和地位,可是也不像其他庶民那样从事耕作等固定的职业。
他们最重要的特长是知识和技能,多以此往来于各国,寻求赏识自己的君主。
士人的兴起与诸子学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诸子之学,其实就是士人的学问。
和王官之学不同,它出现在民间,因此也可以叫做私学。
所谓私学,可以从教育和学术两个方面来看。
教育意义上的私学是指民间的教育,学术意义上的私学主要指诸子的学术。
中国古代的知识和学术,原本为官府垄断,是所谓的王官之学。
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拥有知识。
但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
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而另一方面,士人的兴起和活动,使得培养士人成为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教育上私学出现和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
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获得知识。
初三上学期文言文语文试题附答案
初三上学期文言文语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伯中幼警敏嗜学,不以食息废,口不绝吟讽,精思妙契①,至忘寒暑。
幼时,大父②庄山藏书万卷,窃读殆遍,大父久而方觉已,甚奇之。
受学于季大父主静公。
公善诱导,居尝举所见宋儒诸老,宿德仪型③,嘉言善行④,令人竦然⑤。
伯中益自刻苦。
父万安公,清旷不仕,家仅给无余。
独处一室,隘甚,人不能堪。
晨起供洒扫,园疏厨灶之下,书册不离手。
箪瓢饮,炊菽数边⑥,且啖且读,未尝知味。
天文、地理、兵刑、历律,靡不精究。
(注释)①精思妙契:精心思考,神妙契合。
②大父:祖父。
下文“季大父”即叔祖父。
③宿德仪型:以年老有德者做典范。
④嘉言善行: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⑤竦然:恭敬的样子。
⑥箪瓢饮,炊菽数边:吃一算饭,喝一瓢水,只以一些菽豆为食。
这里都是指清苦的生活。
(1)下列对文中“大父久而方觉已”一句的分析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句中的“已”是句末语气词,在句中无实意。
B.句中的“而”,是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才。
C.句中的“觉”应读“jué”,与“觉悟”的“觉”意思相同。
D.这句话应翻译为“祖父过了很久才发觉”。
(2)仔细阅读选文,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选文中伯中最终能学有所成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用四字词概括)2.文言文阅读。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裤,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①欲放去邪?”遂遣之。
(丙)谢太傅盘桓②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
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专题08七年级下册《卖油翁》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
《卖油翁》课内外阅读分层练第一部分:课内基础卖油翁①欧阳修陈康肃公②善射③,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④。
尝射于家圃⑤,有卖油翁释担⑥而立,睨⑦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⑧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⑨,但手熟尔⑩。
”康肃忿然⑪曰:“尔安⑫敢轻吾射⑬!”翁曰:“以我酌油知之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⑮其口,徐⑯以杓⑰酌油沥之⑱,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⑲。
【注】①选自《归田录》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
有删节。
题目是编者加的。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溢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②[陈康肃公]即陈尧咨,字嘉谟,谥号康肃,阆(làng)州阆中(今属四川)人,北宋官员。
公,对男子的尊称。
③[善射]擅长射箭。
④[自矜(jīn)]自夸。
⑤[圃(pǔ)]园子。
⑥[释担]放下担子。
释:放。
⑦[睨(nì)]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⑧[但微颔(hàn)之]只是对此微微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
但,只。
颔,点头。
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⑨[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⑩[但手熟尔]只是手法技艺娴熟罢了。
熟,熟练。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⑪[忿(fèn)然]气愤的样子。
然,表示“……的样子”。
⑫[安]怎么。
⑬[轻吾射]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轻,轻视。
⑭[以我酌(zhu ó)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以,凭、靠。
酌,舀取,这里指倒入。
之,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⑮[覆]盖。
⑯[徐]慢慢地。
⑰[杓]同“勺”。
⑱[沥之]滴入(葫芦)。
沥,下滴。
之,指油。
⑲[遣之]让他走。
遣,打发。
第二部分:课内外对比阅读一、阅读《卖油翁》和《梵天寺木塔》,完成问题。
(13分)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初中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
初中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3)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______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答案】(1)王安石(2)(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3)泯然众人;痛惜【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此句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补充。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第二段作者写他又两次见到方仲永,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这时仲永写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
还有一次是仲永二十岁成年的时候,作者通过别人打听,结果是“泯然众人矣。
”。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仲永五岁的时候,没有老师教,连书籍文具都不认识,却能作诗,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说明仲永非常有天赋,但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仲永学习。
2021年重庆市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2021年重庆市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1.课内文言文阅读。
与朱元思书吴均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从.流飘荡从:跟、随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许:许可C.互相轩.邈轩:往高处伸展D.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与.朱元思书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猛浪若.奔若.士必怒C.蝉则.千转不穷入则.无法家拂士D.鸢飞戾天者.宜多应者.(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描绘了富春江的山水之美,第①段中“奇山异水”四字总括全文。
B.第②段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直接描写了江水的清澈。
C.本文写出了作者对美景的感受,意在劝友人放下争名夺利之心,忘情于天地大美。
D.本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多用骈句,韵律和谐。
2.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元镇读书元镇,长安人也。
家贫,不能从师,彼时无书,尝取旁舍儿书,避人窃诵。
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十岁,于邻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
父见之,怒而叱之,责往田则携至田畦踞高阜而诵,但闻书声不绝,遂毕身不忘。
久之,反长安,与诸儒以时文名天下。
镇自小至老手不释书,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入则秉烛达旦。
其精勤若此,人皆叹之。
【注】①外兄:表兄(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取而疾走.②反.长安(2)“┃”线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断两处)。
责往田则携至田畦踞高阜而诵(3)翻译句子①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②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说明文语段阅读标准答案
(2013)地震,你知多少21.(3分)示例1:举例子,具体说明地震发生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增强说明的可信度;示例2: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地震危害的严重性。
示例3:作诠释,用通俗的语言阐述地震的危害,浅显易懂。
(评分标准:说明方法1分,作用2分)22.(3分)示例1:不能,因为“主要”说明了地震伤亡形式不止六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示例2:不能,如果删除了“主要”,意思就变成了地震伤亡形式只有六种,不符合原文意思,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表态1分,理由2分)23.(2分)C24.(3分)“未雨绸缪”在文中的意思是:地震之前,了解地震特点,学习防震知识,充分做好防震准备。
(评分标准:紧扣文本,意思相近,语言流畅即可得满分。
)(2014)海岛卫士——红树林21. 对象是红树林,其特征是种类多拥有特殊的生态地位和功能,对人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2.C23.用了比喻的手法,使红树林的形象更加的立体了。
24.不能被删去,只有经过测定才能说明这些数据是科学的。
(2015)鹦哥岭(1)D(2)示例1: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鹦哥岭是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或“准确具体地说明了鹦哥岭热带雨林面积大的特征”)示例2:作比较.突出鹦哥蛉是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3)不能删去.“绝大部分”起限制作用,说明范围广、面积大.突出鹦哥岭原始性强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或“绝大部分”起限制作用,表明所指并非全部,如果删去,就成了全部区域,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示例1:呼吁我们行动起来,参与到保护鹦哥岭的行列中.示例2:鹦哥岭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珍贵礼物,我们要好好珍惜.示例3:鹦哥岭受到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我们要坚决抵制这种行为,为保护鹦哥岭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一、冰雪精灵——雾凇【答案】5.B6.①分类别、下定义;②介绍了雾凇的形状及分类,让读者对雾凇的认识更加明晰。
7.(1)通透灵动;(2)优秀品质;(3)逻辑8.①雾凇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②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③雾凇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能让环境变得幽静。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
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
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②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③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
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注】①铨:作者蒋世铨的自称。
②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
③扑: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实词的含义。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________②援疑质理质:________③同舍生皆被绮绣被:________④吾母垂涕扑之涕:________(2)选出下列划线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烨然若神人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B. 以衾拥覆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C. 教之为吟哦声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D. 令跪读至熟乃已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3)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只填序号)①加冠,意思是到了成年。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四集)
【传统私塾教育】教孩子的学问第四集传统文化老师: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
传统文化老师:老师,我们发现很多这个嘴巧的孩子,他在读书的时候,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是比那些就是不会讨巧的人,学习成绩或是学习能力,要慢很多。
陈老师:对。
传统文化老师:甚至他没有办法来把心安定下来去学习。
陈老师:对,对。
古人告诉给我们「讷于言」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这个说话要缓慢要迟重?这个心是安定的。
所谓「巧舌如簧」,哎哟,那叫可能说了!他的心是乱的。
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说,学传统文化为了什么?理论、方法、目标,就是三个字,叫「戒定慧」。
所有的目的都是让他开智慧,成圣成贤。
不是来这儿学知识,死记硬背,不是。
他自性当中本有的智慧打开了,这个是教学成功啊。
智慧从哪里来?从定来。
没有定,哪来的慧?很多大学教授办傻事,很多高学历的人做了官被抓起来,有大灾难,被枪毙了。
学历不能够给他带来幸福,知识文化都没有能给他带来平安。
什么原因?没有智慧!所以师父常常讲,知识和智慧是两件事情,不是一回事。
我们这么说吧,无所谓传统文化,因为讲传统文化是为了和现在学校教育区分开,古代没有这些东西,就是受教育。
目的何在呢?就是一句话,让他最低的是趋吉避凶,中等的成君子,然后贤人、圣人,这是他一生的理想,「读书志在圣贤」。
所以「万般皆下品」,你说你们家再有钱、官再大,明星名气再大,万般皆下品!为什么只有读书高呢?读的是圣贤的教育,经书。
那还了得!他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个人智慧打开,他能趋吉避凶。
这还了得!真正大丈夫啊!他所做的事情,是千古流芳、万古流芳的事业,那岂能是现在这些人能比的?你说你企业家、高官、明星,这能比吗?所以,价值观古来就不一样。
不像现在这样,人欲横流,物欲横流,名利心那么重,不受人尊敬啊。
所以你就知道,一个名利心很重的人,走到哪儿,都不被人看重。
人家对你点头哈腰,是实在是硬头皮没办法,硬着头皮,有求于你,否则他心里也是看不起你。
你就知道这是古往今来的人性。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國,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額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热尔。
”康肃忿然日:“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肅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________②康肃忿然曰忿然:________③康肃笑而遣之遣: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详略得当,详写卖油翁的酌油过程;略写陈尧咨的射箭。
B.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初步揭示了这两个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对待射箭技术的不同态度,这就构成了矛盾并使读者产生了悬念,由此,引出了进一步的叙述。
C.作者连用“取”“置”“覆”“酌”“沥”几个动词,井然有序地而又十分简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卖油翁沥油的过程,表现了他傲慢、不可一世的态度。
D.卖油翁沥油是主体部分,陈尧咨射箭是次要部分,是陪衬。
写陈尧咨善射“十中八九”,更加突出了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高超、精湛的技艺。
【答案】(1)放下;……的样子;打发(2)①老翁见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微微点点头。
②我也没有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3)C【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释”:放下。
“遣”:打发。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发矢”:射箭。
“但”:只是。
“颔”:点头。
(3)“表现了他傲慢、不可一世的态度”错。
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练:专项复习九课外文言文阅读【部编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练:专项复习九课外文言文阅读【部编含答案】专题复习(九)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随州中考改编)欧阳修传(节选)修①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②官书屡废③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
”修闻而服④之终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________________①修:欧阳修,宋代文学家。
②治:处理。
③废:放下。
④服:听从,信服。
这里指遵从。
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断两处) 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母尝.谓曰尝:曾经(2)我求其.生其:代词,指犯人(3)不得.尔得:成功(4)犹.失之死犹:仍然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为他找活下来的理由,即使找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不会感到遗憾。
(2)修闻而服之终身。
欧阳修听了母亲的话后,一生都遵从父亲(母亲)的教导。
4.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示例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材有着重要作用(“修母”教子有方)。
从“修母”能以丈夫的优良品德教育孩子看出。
[示例二]做官要公正严明(孩子成长中,父母的榜样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从“修父”做官时办案公正、明察秋毫(“修父”对欧阳修的影响)看出。
[示例三]我们要善于听取有益的教诲,以优秀的人为榜样,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从欧阳修听从母亲的教导,以父亲为榜样并一生效仿看出。
附参考译文:欧阳修幼年丧父,他的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当官,经常熬夜处理文书,多次放下文书叹息。
我问他,他说:‘犯人犯了死罪,我想让他活命但是办不到啊!’我说:‘能让他不死吗?’他说:‘为他找活下来的理由,即使找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不会感到遗憾。
常常想让他活下来但是仍然判他死,而一般做官的人都是想让他死啊!’他平时教导学生,经常说这些话,我都听熟了。
古代私塾教育法
古代的学校教育前面说,古代的教育主流是儒家教育,儒家的主流教育,把教育分为这样几个阶段:零岁到三四岁,为家学时期,实际上是自母亲怀孕开始的。
胎教是中国词儿,最早见于《大戴礼记》。
其原则跟现在的胎教理论没有大的差异。
婴幼儿时期,主要的任务是健康成长,还有基本生活常识和礼仪规范。
三、四岁到六、八岁,为蒙学时期。
古人一般三岁、四岁开蒙,进蒙馆。
六岁至八岁进学馆,这个年龄划分跟今天的幼儿园、小学的划分差不多。
蒙学的主要任务有礼教和乐教两部分。
下文再详细说。
六、八岁到十二、十五岁,为学馆时期,主要任务是读经,也有习字、练武等活动。
六岁以前一般不读经。
读经要“详训诂、明句读”,还是要详细解释的。
十二、十五岁到二十、二十五岁,为官学时期,一般会去县学、府学继续学习,相当于现在去县高中读书。
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解经,也包括琴棋书画、诗词文赋、经史子集等等内容。
解经不是训诂,是讲义理。
二十、二十五岁到三十、三十五岁,有时甚至到四十岁,又是一个重要时期,以前往往被我们忽视。
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学习专业。
古人也有专业的,相当于现在的大学。
学习专业要拜专业的老师,但也是文人,不是工匠。
专业看自己的兴趣了,有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卜数术、政治军事,都是可以学的。
还有一个任务,是行万里路,去交游。
交游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在为出仕做官做准备。
在做官之前,必须先了解官场,也要了解国计民生,还要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和声誉名望。
杜甫玩到了三十六岁,才去考科举。
古人也有很早去考科举的,那是为了练手,历历场,如果真是为了考取,那就走偏了。
古人对于年少中举者,不贺。
为什么?你什么都不懂,就去做官了,非家族之幸也。
将来为祸国家,连累宗族的,就是你。
以前常有人跟着西方学者指责科举,说不考政治经济学,不考行政管理学,不考金融贸易学,只考四书五经,所以中国官员都是啥也不懂的书呆子。
果真如此吗?那中国早就垮于两千年前了。
看看史书,中国的官员真是什么都不懂吗?实际上好像每个人都懂政治、经济、外交、科技。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3文言文阅读 2.2课内分册分篇集训(七下)答案版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3文言文阅读2.2课内分册分篇集训(七下)答案版(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但当涉猎..( )(4)见.往事耳( )(5)及.鲁肃过寻阳( )当道,当权推托粗略地阅读了解到,等到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古时王侯的自称孤单、孤儿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学位的最高一级(2)但.当涉猎但: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只,只是表转折的连词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3)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另外拭目相看,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的?孙权首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唐凤雄《私塾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私塾先生唐凤雄先前,桑槐坪唐氏祠堂里有一私塾。
私塾先生为村里一老学究,长须飘飘,一步三摇,才学渊博。
祠堂高大深邃,每日里书声琅琅,给田园平添几分雅趣。
老学究年逾六甸,面容慈祥,执一铁尺教鞭,四书五经堆砌台前,自有几分威仪。
而学生中桀骜不驯者有之,顽钝不化者有之,学究大伤脑筋,每言“人之初,性本善……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脸惋叹状。
冷不丁,恍见私塾门口有人驻足,搁书去看,空无一人。
天井中几条小小鱼儿于清澈见底浅水里钻来钻去。
老学究便踱回去,继续授课,未几,又有了那种感觉,复去察看,直到祠外,见空旷田园有一牧童在牧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老学究动了愁思,叹息着入祠。
一日,天色阴晦。
有人咣当一声将门撞开,身未见声先至:“夫子,土匪来了,土匪来了!”急呼阵阵。
老学究定睛一看,竟是那未及弱冠的牧童。
老学究慌了,倒是牧童不怕:“莫慌莫慌,土匪还在河对面哩,我再去缠一缠……”一溜烟就跑出祠堂。
土匪拥进桑槐坪,村人早就躲进山里了。
土匪洗劫村子,没见值钱东西,骂骂咧咧,走了。
一日,私塾放学后,老学究一个人踱着步走出祠堂,见不远处草坡上那牧童咬着草根心不在焉地牧牛,他径直走上前去:“娃,你随我来,给你一样东西。
”老学究柔声说。
牧童忐忑地随老学究进了祠堂。
老学究掩上门,掏出书。
“孺子可教也。
往后,你就不用偷偷摸摸听课了。
”“先生!”牧童跪下了。
牧童唐力做了老学究的关门弟子。
一晃几年过去,学童又换了一轮,老学究须发皆白,一堆雪似的在祠堂蠕动。
在族人会上,他道出告老的念头,族人请问谁可接任,老学究手指一旁肃立的唐力:“他可担当矣。
”众人讶然。
一试之下,果然不负众望。
唐力做梦也不曾想到,年纪轻轻就做了私塾先生,自感责任重大,不敢误人子弟,授业之余,勤学苦练。
置身清风涤荡一净的祠堂,思及牧牛求学经历,恍然若梦。
就在这一年,年轻的私塾先生又遭遇了咄咄怪事。
秋凉一日,唐力正教习《三字经》这篇启蒙圣文,耳闻祠外沓沓之声,不经意地透过木窗朝外一觑,顿时大惊失色:一队扛枪的队伍正沿着石板路朝这边来了。
私塾师阅读理解兰畦先生
私塾师阅读理解兰畦先生今年的春天,我在一个中学里教书。
学校的所在地是离我的故乡七八十里的山间,然而已是邻县了。
这地方的形势好像备箕的底,三面环山,前一面则是通海口的大路,这里是天然的避难所和游击战的根据地。
学校便是为了避免轰炸,从近海的一个城市迁来的。
我米这里是太突兀。
事前自己并未想到,米校后别人也不知道。
虽则这地方离我家乡不远,因为山乡偏僻,从来不曾到过。
往常,这一带是盗匪出没的所在,所以如没有什么要事,轻易不会跑到这山宾里来。
这次我来这学校,一半是感于办学校的师友的盛意,另一半则是因为出外的路断了,于是我便暂时住下来。
这里的居民说着和我们很近似的乡音,房屋建筑形式以及风俗习惯都和家乡相仿。
少小玄乡的我,住在这边有一种异常亲切之感。
倘使我不是在外间将绊着许多未了的职务,我真甘愿长住下去。
我贪羡这和平的一个角落,日前简直是归隐了,没有访问,没有通信,我过着平淡而寂突的日了子。
有一天,一位同学走进我的房间,说是一位先生要见我。
这使我很惊讶。
在这里,除了学校的同事外,我没有别的朋友。
因为他们还不曾知道我,在这山僻地方有谁来找我呢?我疑惑着。
我搜寻我的记忆,摸不着头脑,而这位先生已跨进来了。
他是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一警眼我就觉得很熟识,可是一时想不起来。
我连忙让坐,倒茶,递烟,点火,我借种种动作来延长我思索的时间,我不便请教他的尊姓,因为这对于索悉的人是一种不敬,我仔细分析这太熟识的面貌上的每一条皱纹,我注意他的举止和说话的声音,我苦苦地记忆。
忽然我叫起来。
“兰旺见我惊讶的样了,他缓慢地说:“还记得我吧?“记得记得。
我们暂时不说话。
这突如的会面使我一时找不出话端,我平素是那么木讷。
我呆了好久。
兰哇先生是我幼年的私整师。
正如他的典雅的别号所表示,他代表一批“古雅”的人物。
他也有着“古雅”的面孔,古铜色的险,端正的鼻子,整齐的八字胡,他穿了一件宽大的蓝布长衫,外面罩上黑布马褂。
头上戴一顶旧皮帽,着一双老布棉鞋。
初中语文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
初中古文阅览操练(七下)七年级下册(一)王安石《伤仲永》【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祖先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世人矣。
”1、解说下列加点的词①世隶耕()②收族之意()③邑人奇之()④日扳仲永()2、写出下列“之”字指代的内容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秀才观之()④余闻之()3、熟读课文,填写方仲永才华改变的进程。
4、用原文答复其父亲“不使学”的原因。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语句6、本文对咱们的教育和启示是什么?【参考答案】1、①归于②联合③认为……独特④领着,引着2、①书具②仲永③诗④仲永环谒这件事3、天分聪明才华渐退泯然世人4、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5、从这以后,人们指定某种事物叫他作诗,他当即能够完结。
6、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分,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学习。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祖先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世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世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世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世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世人罢了耶?1、答复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