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应用
凝血特殊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凝血特殊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1567d6b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e8.png)
凝血特殊检测项目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预防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指导手术前凝血功能障碍筛查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凝血特殊检测项目及其临床应用:1.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用于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一种检查内源性凝血途径的试验,可以评估血液凝固的速度。
APTT正常参考值:20-40秒。
它主要用于检测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如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等)。
3. 国际标准化比率(INR):INR是用于评估抗凝治疗(如口服抗凝剂、肝素等)效果的重要指标。
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
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2.0-4.0。
4. 血浆纤维蛋白原(Fbg):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其水平异常与多种疾病有关,如血栓性疾病、糖尿病、炎症等。
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可以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于诊断和监测纤维蛋白原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5.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一种特异性纤溶产物,其水平升高与血栓性疾病和纤溶亢进有关。
D-二聚体检测可以用于筛查和诊断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
6.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诊断和监测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及评估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等)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凝血特殊检测项目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预防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指导手术前凝血功能障碍筛查等。
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1134d45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3a.png)
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意义
1. 评估凝血功能
凝血酶原时间被广泛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例如出血病、血栓形成等疾病。
该指标可以反映肝功能和凝血因子的含量和功能是否正常。
通过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凝血状态,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监测抗凝治疗
对于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是一个重要的监测指标。
抗凝药物的作用是抑制凝血,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通过定期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医生可以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以确保患者处于合理的抗凝水平,同时避免出血和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3. 评估肝功能
凝血酶原是由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之一,因此凝血酶原时间可以反映肝功能的状况。
患者患有肝病时,肝功能会受损,导致凝血
酶原时间延长。
可以通过测量凝血酶原时间来评估肝脏的功能状态,对于早期发现和诊断肝功能异常非常有帮助。
4. 判断凝血因子缺乏
凝血酶原时间还可以用来判断凝血因子的缺乏情况。
不同的凝
血因子缺乏会导致凝血酶原时间的改变,通过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可
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凝血因子缺乏的可能性。
在临床上,这项检查
常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帮助医生确定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凝血酶原时间作为一项临床常规检查,具有重要的
临床意义。
它可以评估凝血功能、监测抗凝治疗、评估肝功能以及
判断凝血因子缺乏情况。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其他临
床指标来综合判断和应用凝血酶原时间的结果,以提供准确的诊断
和治疗策略。
血凝试验原理及临床应用
![血凝试验原理及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c4f4059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86.png)
血凝试验原理及临床应用血凝试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实验室检测方法,用于评估血液凝血功能。
它通过模拟体外环境,测量血液在凝血过程中产生的凝块形成时间及强度,以评估凝血功能的正常与异常。
血液凝固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反应过程,涉及多种血液凝血因子、调节因子以及血小板的相互作用。
血凝试验主要包括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等。
凝血酶时间(PT)是评估外源凝血途径功能的指标,主要用于监测肝功能和维生素K缺乏。
在凝血酶时间测定中,将血浆与外源凝血途径所需的磷脂、磷脂酰胆碱和凝血酶原混合,通过开始凝块的时间来评估凝血功能。
凝血酶时间延长可能表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主要用于评估内源凝血途径功能。
血浆与活化剂(如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或磷脂胶球)混合,然后加入凝血酶原,通过测量开始凝块的时间来评估凝血功能。
APTT延长可能表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
血小板计数用于评估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对止血过程至关重要。
血小板计数可以通过血液采样后计算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来确定。
异常的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问题。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用于评估血浆中凝血因子的功能状况。
凝血因子的异常活性可能导致凝血功能的紊乱。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可以通过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来确定。
血凝试验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评估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监测抗凝治疗的疗效、评估血液凝块病和血友病等遗传性凝血障碍、评估出血和血栓风险。
对于评估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血凝试验可以帮助确定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功能异常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凝血功能紊乱。
这对于明确病因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在抗凝治疗过程中,血凝试验可用于监测抗凝药物的疗效。
例如,PT值可以用来监测华法林等维生素K拮抗剂的抗凝效果。
APTT值可以用来监测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直接口服抗凝药物(例如阿司匹林和卡哇地洛)的抗凝效果。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报告方式的临床应用及在肝病上的局限性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报告方式的临床应用及在肝病上的局限性](https://img.taocdn.com/s3/m/a54d28dd26fff705cc170a7e.png)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报告方式的临床应用及在肝病上的局限性关键词:凝血酶原时间inr 临床应用局限性pt测定方法和报告标准化的意义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方法是在3.13%(0.109m)的枸橼酸钠以1:9抗凝血浆中,加入商品化的凝血活酶,使血浆重新凝固并记录其凝固时间。
由于pt测定方法简单易行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大多数实验室均采用手工操作方法,报告方式多以秒直接报告为主,也有的实验室以百分活动度(pta)、pt比率、pt指数报告,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混乱,给病人和临床用药带来许多不便。
pt实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试剂、仪器和操作技术,尤其受试剂的敏感度不同的影响最为重要。
同一份标本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国际敏感指数(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得pt标准化报告方式(inr)值相同,所以,采用统一的inr报告方式,即使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进行检查,均可得到一个规范化、可比性强的结果报告。
inr概念及计算方法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pt标准的报告方式为inr,1979年who 提供了第一批人脑凝血活酶,并将它作为第一国际参考试剂简称lrp,其原级试剂编号为bct/253,who用bct/253作为pt试验的参考试剂正式提出了一个标准化的pt报告公式,命名为国际标准化比率,简称为inr,参考值一般为0.8~1.5。
其计算公式为:pt比率(ptr)=pta=inr=ptrisi称为国际敏感指数,是厂商生产的凝m活酶试剂与国际参比物比较而计算出的敏感指数,who的原级人脑凝血活酶参考试剂即bet/253其isi值为1.0。
isi值越接近1.0时,表明凝血活酶试剂越敏感,反之则敏感度降低。
inr临床应用临床上,治疗高凝状态的病人,如心脏栓塞、静脉栓塞常采用肝素或华法令进行溶栓治疗,一些心瓣膜疾病的病人,在人工换瓣以后要终生服用抗凝药物以维持血液处于一定程度的低凝状态,而pt 试验则是监控它们的最常用和最敏感的指标,是临床医生作为调节抗凝药物用量的重要依据。
凝血检测的临床应用
![凝血检测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932ec90b0717fd5360cdcfb.png)
凝血检测的临床应用目前有数项针对凝血系统的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及其他;这些检测可在多种临床情况下安排进行。
本专题将总结可常规用于临床的凝血检测的应用原则和结果解读。
有关在特定临床环境中使用这些测试的其他信息将单独列出:●原因不明的出血-(参见“有出血素质的成年患者的方法”和???)因为它准确的凝血测试需要采集血液样本并妥善处理。
以下参数对于确保准确性非常重要:●采集管-用于检测凝血的样品必须被吸入含有凝血抑制剂的试管中,凝血抑制剂可以在试验开始时除去。
柠檬酸钠溶液(3.2%柠檬酸钠)在一个浅蓝色的顶部管是最常用的。
固定管中的柠檬酸盐溶液的量,以便当管被适当填充时提供适当比例的一份柠檬酸盐溶液与九份全血。
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由于血浆容量减少需要去除一些柠檬酸盐。
(请参阅下面的“干扰源”。
)●血容量-管中必须充满足够的血液,以提供适量的柠檬酸盐与全90%从经皮采血抽血时不需要丢弃血管[4,5]。
然而,在重症监护病房中,通常从留置导管获得凝血测试。
样品必须不含通过留置静脉输送的溶液,这可能会稀释样品和/或引入肝素。
这对于从中心静脉导管或端口获得的血液来说尤为重要,这些血液经常被肝素或柠檬酸盐溶液冲洗,导致人工延长凝血时间[6-9]。
当从留置管线取样时,首先取出的毫升数被丢弃,所需样品从第二个注射器或管中取样,以避免溶液在管线中被污染。
●抗凝剂-良好的医疗实践要求实验室对抗凝治疗的意识,因为这可能会极大地影响试验解释和患者护理。
这可以由医生作为订单间蓝色顶部收集管中的柠檬酸盐螯合收集管中的钙,使得凝固不能进行,因为在活化的细胞表面或磷脂上装配凝固因子复合物需要钙。
克服螯合剂的足够钙在试验开始时加入到磷脂和引发剂(凝血酶原时间的组织因子[PT];二氧化硅或硅藻土用于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应用
![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8c9b4f4a1c7aa00b52acbf7.png)
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应用开展凝血实验对临床各科的疾病诊断具有很大的意义,除了对出血疾病的筛选与诊断外,还用于血栓前状态的检查;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出血疾病(DIC)的实验诊断以及对各种抗凝治疗者的用药指导和预后估计等。
血栓于止血不仅涉及基础医学,且与多个临床学科(包括血液科呼吸消化科心血管科神经科妇产科普通外科)的疾病密切相关;1 所有手术前检查:外科手术(普外、骨外、妇产、五官、心脏等手术)检查病人的出凝血机能,以免术中发生危险。
2 监测抗凝及溶栓治疗:如换瓣手术后、肝素治疗、口服抗凝剂(华发令、香豆素等)减少临床治疗出血发生率。
3 血栓前状态监测:心肌梗塞、静脉血栓。
4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5 先天及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
6 各类肝脏疾病及纤维蛋白原缺乏所致的出血倾向7 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缺乏所致的出血倾向。
8 动脉粥样硬化。
9 中医活血化淤的诊疗研究。
凝血测试项目的临床意义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正常参考值:12-16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延长:>3秒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缩短:①DIC早期呈高凝状态②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③口服避孕药④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监控: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华发令”,预期值约为参考植的2倍。
血凝指标在临床分析中的应用和解读
![血凝指标在临床分析中的应用和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c1af0422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5b.png)
血凝指标在临床分析中的应用和解读血液凝固指标是一种衡量血液凝固功能的检测方法,常用于临床医学中对出血和凝血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估。
本文将从凝血机制、血凝指标的分类和临床应用以及应注意的解读要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凝血机制凝血是机体为了维持血管完整和控制出血而进行的一种复杂生理过程。
当血管受损后,机体会迅速启动一系列凝血反应,形成血栓以封堵血管损伤口。
凝血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凝血因子激活以及纤维蛋白形成。
二、血凝指标的分类和临床应用1.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一种常用的血凝指标,用于检测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
通过该指标可以评估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以及Ⅴ、Ⅶ、Ⅹ等的活性。
临床上常见的应用包括抗凝药物监测、肝脏疾病和凝血因子缺乏等。
2. 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是用于评估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也是常用的血凝参数之一。
其反映了凝血因子Ⅷ(抗血友病因子)和Ⅸ(纤维蛋白原)等的活性。
临床上可用于检测凝血因子缺乏、遗传性凝血障碍以及监测肝脏疾病等。
3. 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检测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成分之一,对于维持血液凝固功能很关键。
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出机体的血小板水平,而血小板功能检测则是评估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和反应情况。
在临床上,这些指标常用于评估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功能障碍以及用药对血小板的影响等。
4.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是检测血栓形成和解体的标志物。
高水平的D-二聚体可提示血栓形成的存在,而血栓溶解后D-二聚体水平下降则表示溶栓治疗正常。
在临床上,D-二聚体的检测广泛应用于判断深静脉血栓、肺血栓栓塞等血栓性疾病。
三、血凝指标的解读要点在解读血凝指标结果时,需要注意以下要点:1. 结果的参考范围:不同实验室所采用的参考范围存在差异,因此在解读结果时要参考实验室提供的正常参考范围。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6eec9aa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93.png)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血凝五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等指标的检测。
在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血凝五项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就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PT、APTT和INRPT和APTT是凝血功能检测中常见的指标,它们反映了血浆内外凝血系统的活动状态。
INR则是根据PT值计算出来的一个国际标准化指标,用于评估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
在肿瘤患者中,这些指标的异常往往意味着凝血功能的异常,容易导致出血或血栓的风险增加。
在肿瘤患者诊断中,PT、APTT和INR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及时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特别是在一些恶性肿瘤患者中,肝脏功能受损或癌症本身就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因此定期监测这些指标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二、FIBFIB是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是凝血功能检测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肿瘤患者中,FIB 的测定可以反映出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在肿瘤患者诊断中,FIB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血浆凝血活性,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特别是在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或化疗过程中,FIB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和化疗方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三、D-DD-D是纤溶产物D-二聚体的缩写,是纤溶系统活化的标志物。
在肿瘤患者中,D-D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纤溶状态,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
在肿瘤患者诊断中,D-D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和纤溶状态,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血栓形成或出血风险,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凝血4项的临床应用-文档资料
![凝血4项的临床应用-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cdba51b0912a216147929e1.png)
三、凝血酶时间(TT)检测
1.
检测原理 :检测纤维蛋白原在转化成 纤维蛋白中,是否存在异常的抗凝现象。 即在待检测的乏血小板血浆中直接加入凝 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从酶加入到血浆凝固的时间即TT。 2. 正常参考值 16—18秒。 3. 异常临界值 较对照值延长大于3秒。
TT检测反应原理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
正常参考值 1.0±0.1。 在监控中的应用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 口服抗凝剂的疗效并调整用药剂量。临床血栓 性疾病应用口服抗凝剂过程中,当INR<1.5时, 抗凝效果差;INR>3.0时,出血几率增加; INR>5.0时,出血几率急剧增加。 INR的允许范围一般为2.0~3.0(平均2.5 左右),既可保证治疗效果,也使出血风险维 持在较低水平。
溶栓治疗过程中,由于持续应用溶 栓剂使机体处于高纤溶状态,故Fbg较 治疗前明显下降,一般降至1.2—1.5g /L。于治疗开始数小时后,血浆 Fbg<1.0g/L,提示可能会发生出血, 此时可根据病情调整溶栓剂用量或Βιβλιοθήκη 当 补充纤维蛋白原。小结(1)
凝血4项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协助诊断和监测溶栓和抗凝治疗。 1. 在诊断上: PT主要用于判断外源性凝血途径有无异常。 APTT主要用于判断内源性凝血途径是否存在异常, TT实际上就是检测凝血的冲刺阶段,即凝血酶引发纤维 蛋白交联这一过程是否顺利,这条通路是否通畅。主要 用于检测纤维蛋白原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存在纤溶 亢进。 Fbg实际上是反映凝血的原料是否足够,TT是反映质量, Fbg是反映数量。
APTT反应原理
激活剂(鞣花酸)
因子 Ⅻ 因子Ⅺ Ⅸ Ⅻa Ⅹa Ⅸa-Ca2+ Ⅷ-Ca2+ Ⅹ因子
凝血功能在临床中的应用
![凝血功能在临床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6ebf76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a0.png)
凝血功能在临床中的应用凝血功能是人体内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理过程,它主要负责止血和维持血液在循环系统内的流动状态。
当受伤或发生血管损伤时,机体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凝血反应来形成血栓,以封闭伤口,防止出血。
在临床医学中,凝血功能的检测对于评估病情、指导治疗以及预测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凝血功能检测的常见方法1. 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T和APTT是两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可以评估凝血的外源和内源途径。
PT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Ⅶ、Ⅹ、Ⅴ、Ⅱ和纤维蛋白原等因子的功能,而APTT则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Ⅷ、Ⅸ、Ⅺ、Ⅻ以及糖蛋白和负荷力蛋白等因子的功能。
2. 凝血酶凝时间(TT):TT是评估体内凝血蛋白原、凝血因子I、Ⅷ、ⅩIII、V、Ⅻ等因子的功能的一种常规方法。
在评估肝功能、凝血系统功能是否正常时,TT检测非常重要。
3. 纤维蛋白原测定(FIB):FIB是评估凝血系统纤维蛋白生成功能的指标,可用于评价凝血功能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判断体内纤维素样凝血的重要标志。
二、凝血功能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1. 指导临床治疗: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例如,对于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等,通过凝血功能检测可以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减少出血风险或预防血栓形成。
2. 评估手术风险:在外科手术前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可以评估手术患者出血风险,避免手术中出现严重的出血情况。
通过凝血功能检测,医生可以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3. 预测疾病预后:某些疾病的预后与凝血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如肝病、肿瘤等。
通过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异常,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三、凝血功能检测中需注意的问题1. 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避免盲目检测造成资源浪费。
2. 对于有出血倾向或存在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在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时要慎重选择检测时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及临床意义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及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7a8aedcff00bed5b8f31d3c.png)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及临床意义摘要】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是一种筛选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V、Ⅶ、x的缺陷或相应抑制物的存在。
是测定外源性凝血因子和共同途径凝血活性水平的重要试验。
试剂为组织凝血活酶(脑组织提取物)加Ca离子以激活凝血酶原的血浆凝固过程,须有V、Ⅶ、X、Ⅱ、 I因子参与。
用于出血性疾病、DIc、纤溶亢进过筛试验和口服抗凝药治疗监测。
【关键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3-0188-02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是一种筛选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V、Ⅶ、X的缺陷或相应抑制物的存在。
也用于监测口服抗凝治疗时引起的凝血酶原和因子Ⅶ、X水平的减低。
PT试验实质上是对检测标本(血浆)中存在凝血激酶时的再钙化反应,这种过程包括了因子Ⅶa、组织因子、磷脂、钙离子对凝血酶原的活化,凝血酶裂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单体的聚集交联。
但对其他凝血因子是不敏感的;对上述因子的缺乏或相应抑制物存在必须借助其他特殊试验方能区别。
1 检测方法1.1标本准备含3.2%(109mmol/L)枸橼酸钠0.2ml的试管特称PT管,静脉采血1.8ml混匀,或蓝帽真空管(也可称为PT真空管)静脉采血颠倒混合,不得有凝块。
同时用同法准备正常对照血。
1.2测定方法手工测定法或血凝仪测定法。
PT活动度(PTA)由正常血浆不同稀释度PT标准曲线查出,或按以下公式计算:PTA=(C-0.6C)/(T-0.6C)式中,C为对照值;T为测定值。
几个PT相关参数的计算公式:PTI(凝血酶原时间指数)=(对照PT/病人PT);PTR(凝血酶原时间比值)=病人PT/对照PT;PT-INR(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RISI;式中ISI为PT试剂的国际敏感指数。
1.3参考范围 PT 11~14秒或不超过对照3秒;PTA 80%~120%。
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应用
![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78e3254b7360b4c2e3f64c2.png)
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应用【关键词】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机制;临床应用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rothrombin TimeKey words:Prothrombin time; Cruor mechanism; Clinical Application凝血酶原时间(PT)是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水平的试验,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它的升高和减低可以反映体内凝血机制的变化,可为临床不同疾病提供较准确的治疗依据,现将其临床应用总结如下。
1 用于药物的检测血栓栓塞性静脉炎、肺栓塞、心肌梗死、人工瓣膜置换术、血管移植术后等均需服用华法林。
华法林通过抑制肝脏环氧化还酶,使无活性的氧化型维生素K无法还原为有活性的还原型维生素K,阻止维生素K的循环使用,并与维生素K竞争羧化酶,使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过程中的谷氨酸γ羧基化受抑制,使这些维生素K 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显著减少,从而发挥抗凝作用[1]为了避免因华法林用量不足而引发栓塞,或抗凝过度而导致出血,在使用时必须监测PT。
因此医护人员必须给接受华法林治疗的老年患者提供详细具体的指导,患者必须知道药物的性质、哪些因素影响药物的作用和定期监测PT和INR的重要性;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华法林的剂量;PT及INR明显延长或有出血倾向者应减量或停药,并密切观察,给以相应处理。
2 应用于肝病PT是一项反映外源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综合活性的敏感试验。
这些凝血因子在肝细胞合成,因此各类肝病时,PT有不同频度和程度的延长,凝血因子Ⅱ、Ⅴ、Ⅶ、Ⅹ活性不同程度的减低。
测定PT 或凝血因子Ⅴ、Ⅹ等可敏感地反映肝细胞的损伤程度,临床上常用测定PT活动度判定肝病的病情。
急性肝炎患者PT延长率为10%~15%,慢性肝炎为15%~51%,肝硬化为71%,重症肝硬化90%,随着肝脏病情加重, 血浆PT有逐渐延长趋势,提示随着肝实质损伤程度加重, 血浆PT延长越明显,预后较差。
凝血四项的临床应用分析和体会
![凝血四项的临床应用分析和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c8f0f276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8a.png)
凝血四项的临床应用分析和体会在临床医学领域中,凝血四项是一项重要的检查指标,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它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测定(FIB)。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量,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凝血四项的临床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凝血四项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评估。
通过测量PT和APTT,可以判断患者血液的凝血活性和凝血因子的功能情况。
如果这些指标异常,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比如凝血因子缺乏或活性异常。
这对于早期诊断一些凝血疾病,如出血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凝血四项在手术前的评估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进行大型手术前,医生通常会要求患者进行凝血四项检查,以了解其凝血功能的状况。
如果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医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给予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或调整手术方案。
这有助于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风险,并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此外,凝血四项还可以用于监测抗凝治疗的效果。
对于一些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和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定期检查凝血四项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抗凝治疗的效果。
如果患者的凝血功能正常,可能说明其抗凝治疗达到了预期效果。
反之,如果患者的凝血指标异常,可能需要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或更换其他治疗方案。
最后,凝血四项还可以用于判断出血病因的可能性。
凝血因子功能异常或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可能是导致出血的原因之一。
通过对凝血四项的测量,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出血病因的可能性,然后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通过实践经验,我深刻体会到凝血四项在临床中的重要性。
它们是临床医生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依据,为医生提供了直观的信息,以指导临床工作。
然而,凝血四项也有其局限性。
它们只是反映了凝血系统某些方面的功能情况,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凝血障碍可能不敏感。
血浆凝血酶时间(TT)检测及临床意义
![血浆凝血酶时间(TT)检测及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d691cfb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ba.png)
血浆凝血酶时间(TT)检测及临床意义一、概述1、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是反映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过程有无异常的筛检指标之一。
2、TT 延长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浓度减少或功能异常以及血液中存在相关的抗凝物质(肝素、类肝素等)。
二、实验原理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是凝血的共同途径。
在37℃条件下,在待检乏血小板血浆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化”凝血酶后直接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使血浆发生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 TT。
三、检测方法(一)试剂1、0.109mol/L枸橼酸钠溶液。
2、凝血酶溶液:可将浓凝血酶液加生理盐水直至正常人对照血浆的凝固时间为16~18秒。
3、健康人对照血浆。
(二)器材离心机、37℃水浴箱、微量加样器、注射器、试管、秒表或全自动血液凝固仪等。
(三)操作1、试管法①标本采集和处理常规静脉采血1.8ml加人含0.109mol/L枸橼酸钠溶液0.2ml的试管中,充分混匀,3000r/min离心20分钟,分离乏血小板血浆。
②预温将正常对照血浆和待测血浆0.1ml分别加人试管中,放置37℃水浴预温5分钟。
③测定试管中分别加入0.1ml凝血酶溶液,立刻混并启动秒表计时。
④观察计时在明亮处观察试管内液体的流动状态,当液体流动减慢或出现混浊时,停止计时,记录凝固时间。
重复测定2~3次取平均值作为正常对照TT值。
⑤采用同样方法测定受检血浆的TT值。
2、血凝仪法:按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
四、参考区间16~18 秒,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为异常。
由于试剂中凝血酶浓度不同,其检测结果存在差异。
因此每个实验室应建立相应的参考区间。
五、注意事项1、标本需用枸橼酸钠抗凝, 肝素或 EDTA抗凝血浆不宜作本试验。
2、采血后宜在1小时内完成检测,室温下保存不应超过3小时,4℃下保存不超过4小时。
3、已稀释好的凝血酶溶液要尽快使用,若置于4℃下须在3天内使用。
4、TT测定时,所加入血浆的凝血酶试剂的浓度对其结果影响极大,将对照血浆的TT值调在16~18秒,再测标本较为合适。
临床分析中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检测与应用
![临床分析中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检测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fab9dc7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53.png)
临床分析中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检测与应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是一种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的检测方法,在临床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检测的原理、检测方法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检测原理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检测是通过观察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化程度来评估凝血功能。
其原理基于凝血酶形成过程,即凝血酶原经过活化得到凝血酶。
检测过程中,将凝血活化剂加入患者血浆中,观察计时器的时间,即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检测方法目前,常用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检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传统方法和快速方法。
(一)传统方法传统方法是指根据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原理,使用手动方式进行检测的方法。
常见的传统方法是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测定法。
该方法结合了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和常规参考血浆样本的凝血酶原时间,通过计算出来的INR值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二)快速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快速方法更加简便、快速。
常见的快速方法有手持式凝血酶原时间仪、全自动凝血酶原时间仪等。
这些仪器可以准确地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并且操作简单,结果快速可靠。
三、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应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作为一种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抗凝治疗监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常被用于监测服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
抗凝药物能够延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因此通过监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可以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二)凝血功能评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通过观察凝血酶原时间的延长或缩短,可以判断凝血因子的缺陷或过剩,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三)出血性疾病筛查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检测也常用于出血性疾病的筛查。
某些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会导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因此通过测定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可以初步筛查出血性疾病的可能发生。
凝血项的临床应用
![凝血项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5fdac14fab069dc51220184.png)
精选ppt
20
TT异常的原因
1. 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明显减少或存在结构 异常时。
2. 血循环中有抗凝血酶物质(如肝素)时, 导致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转化障碍, TT延长。
3. 由于原发性纤溶很少见,所以TT延长主 要见于DIC低凝期,大量纤维蛋白原消 耗后,导致纤维蛋白生成障碍。
精选ppt
11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
正常参考值 1.0±0.1。
在监控中的应用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 口服抗凝剂的疗效并调整用药剂量。临床血栓 性疾病应用口服抗凝剂过程中,当INR<1.5时, 抗凝效果差;INR>3.0时,出血几率增加; INR>5.0时,出血几率急剧增加。
精选ppt
23
纤维蛋白原(Fbg)检测的意 义
1. Fbg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因而 可以反映凝血的原料是否足够。
2. Fbg是急性时相蛋白,与C反应蛋白 (CRP)相似,但不如CRP敏感。
3. Fbg可以作为评价肝脏功能指标,肝脏 功能下降时,Fbg合成下降。
精选ppt
24
纤维蛋白原(Fbg)异常原因 (1)
精选ppt
9
PT在口服抗凝剂监测中的应用
口服抗凝剂一般在给药后的1~2周 需每日进行PT检测,使PT延长,并维持在 正常对照值的1.5—2倍。
但是,由于各实验室使用的试剂不同,
凝血活酶来源不一,因此,各实验室报
道的PT值难以直接进行比较。为了标准
化不同凝血活酶试剂的效价,统一判断
治疗效果, WHO推荐使用国际标准化比
精选ppt
8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异常的原因(2)
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应用
![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ce148f2daef5ef7ba0d3c76.png)
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应用【关键词】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机制;临床应用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rothrombin TimeKey words:Prothrombin time; Cruor mechanism; Clinical Application凝血酶原时间(PT)是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水平的试验,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它的升高和减低可以反映体内凝血机制的变化,可为临床不同疾病提供较准确的治疗依据,现将其临床应用总结如下。
1 用于药物的检测血栓栓塞性静脉炎、肺栓塞、心肌梗死、人工瓣膜置换术、血管移植术后等均需服用华法林。
华法林通过抑制肝脏环氧化还酶,使无活性的氧化型维生素K无法还原为有活性的还原型维生素K,阻止维生素K的循环使用,并与维生素K竞争羧化酶,使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过程中的谷氨酸γ羧基化受抑制,使这些维生素K 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显著减少,从而发挥抗凝作用[1]为了避免因华法林用量不足而引发栓塞,或抗凝过度而导致出血,在使用时必须监测PT。
因此医护人员必须给接受华法林治疗的老年患者提供详细具体的指导,患者必须知道药物的性质、哪些因素影响药物的作用和定期监测PT和INR的重要性;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华法林的剂量;PT及INR明显延长或有出血倾向者应减量或停药,并密切观察,给以相应处理。
2 应用于肝病PT是一项反映外源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综合活性的敏感试验。
这些凝血因子在肝细胞合成,因此各类肝病时,PT有不同频度和程度的延长,凝血因子Ⅱ、Ⅴ、Ⅶ、Ⅹ活性不同程度的减低。
测定PT 或凝血因子Ⅴ、Ⅹ等可敏感地反映肝细胞的损伤程度,临床上常用测定PT活动度判定肝病的病情。
急性肝炎患者PT延长率为10%~15%,慢性肝炎为15%~51%,肝硬化为71%,重症肝硬化90%,随着肝脏病情加重, 血浆PT有逐渐延长趋势,提示随着肝实质损伤程度加重, 血浆PT延长越明显,预后较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机制;临床应用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rothrombin Time
Key words:Prothrombin time; Cruor mechanism; Clinical Application
凝血酶原时间(PT)是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水平的试验,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它的升高和减低可以反映体内凝血机制的变化,可为临床不同疾病提供较准确的治疗依据,现将其临床应用总结如下。
1 用于药物的检测
血栓栓塞性静脉炎、肺栓塞、心肌梗死、人工瓣膜置换术、血管移植术后等均需服用华法林。
华法林通过抑制肝脏环氧化还酶,使无活性的氧化型维生素K无法还原为有活性的还原型维生素K,阻止维生素K的循环使用,并与维生素K竞争羧化酶,使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过程中的谷氨酸γ羧基化受抑制,使这些维生素K 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显著减少,从而发挥抗凝作用[1]为了避免因华法林用量不足而引发栓塞,或抗凝过度而导致出血,在使用时必须监测PT。
因此医护人员必须给接受华法林治疗的老年患者提供详细具体的指导,患者必须知道药物的性质、哪些因素影响药物的作用和定期监测PT和INR的重要性;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华法林的剂量;PT及INR明显延长或有出血倾向者应减量或停药,并密切观察,给以相应处理。
2 应用于肝病
PT是一项反映外源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综合活性的敏感试验。
这些凝血因子在肝细胞合成,因此各类肝病时,PT有不同频度和程度的延长,凝血因子Ⅱ、Ⅴ、Ⅶ、Ⅹ活性不同程度的减低。
测定PT 或凝血因子Ⅴ、Ⅹ等可敏感地反映肝细胞的损伤程度,临床上常用测定PT活动度判定肝病的病情。
急性肝炎患者PT延长率为10%~15%,慢性肝炎为15%~51%,肝硬化为71%,重症肝硬化90%,随着肝脏病情加重, 血浆PT有逐渐延长趋势,提示随着肝实质损伤程度加重, 血浆PT延长越明显,预后较差。
同时肝损伤时PT测定又是预测患者存活率的一个较好指标, PT延长越多发生出血风险越大。
一些研究[2]显示术前PT延长超过3 s,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较高,有助于肝病合并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且对判断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及患者的疗效、出血倾向的监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肝炎凝血指标相关研究[3]认为PT 的相关性最好、敏感度最高。
因此,血浆PT值对了解肝脏疾病患者病情变化、预后判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 应用于妊娠
妊娠期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增加,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延长,表明妊娠期纤溶活性降低,机体内环境的凝血—抗凝血调节改变而处于高凝状态。
在异常情况下,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则由于产妇血液的高凝状态,在内源性及外源性触发瀑布机制方面,有其特殊的因素。
内源性途径触发因素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低血容量及宫腔内感染。
外源性途径触发因素有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存留在宫腔内的死
亡胎儿、高渗盐水引产、宫腔内感染、葡萄胎及植入性胎盘等。
这些病因导致组织损伤,组织凝血活酶类促凝物进入母血,引起DIC,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同时血小板减低,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倾向增加[4]。
因而在产妇分娩过程中有异常出血时,应引起高度重视,要及时排除DIC 的可能,及时检查PT、Fbg、D二聚体含量及血小板数量。
当PT缩短或延长3 s以上呈动态变化,必须进行实验室动态监测。
总之,产妇由于某些特殊生理的高凝因素,在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PT、APTT、Fbg 及血小板和纤溶的相关指标,对产妇异常出血的抢救至关重要。
4 应用于脑梗死
脑梗死(CI)患者血栓形成过程中,致使血浆中Ⅴ、Ⅶ、Ⅹ等凝血因子大量消耗,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速度和数量不及消耗,导致患者血浆中上述因子减少或活性及功能的改变,成为CI患者PT延长的原因之一。
因人体内存在与凝血系统相抗衡的纤溶系统,机体形成血栓后,纤溶系统此时发挥保护作用,对已形成的血栓进行溶解,血栓的溶解使斑块破裂处创面重新暴露,又成为血栓再形成诱因,而且斑块破裂处富含血小板,机体自溶栓使已覆盖的血小板重新暴露,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第Ⅵ因子对肝素的灭活作用,使肝素失去抗凝作用,这也为血栓再形成提供条件。
随着血栓溶解,血栓结合的凝血酶也被释放出来,增加局部和血循环凝血活性;机体残留的血栓具有高度致栓性,是血栓扩大和再形成的根源,因此,本应起保护功能的纤溶系统,反而充当了激活凝血系统的角色,促使血栓进一步形成,导致患者体内凝血因子水平、活性、功能改变,而使CI患者的PT延长,相应的INR值增大[5]。
故CI
患者凝血指标的检测在临床上对于医生用药指导、用药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而且其操作简便快速、经济实惠,也为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
5 应用于肾病
肾病综合征并非是单一疾病,各种肾小球疾病如慢性肾炎、急性肾炎、急性进行性肾炎以及各种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均可出现肾病综合征的表现。
大量蛋白随尿排出,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血液浓缩;低蛋白血症又能刺激肝脏合成,减少了脂类的分解和周围组织的利用,引起了高脂血症,血液粘稠度增加,PT缩短,Fbg增高,从而使得机体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失衡,导致血栓的发生[6]。
而血栓的形成及调解主要与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及血流变有关。
肾病综合征患者低蛋白是高血脂的主要原因,高脂血症使得血液浓缩,血小板数量增加及功能亢进;另外,肾病综合征患者常用利尿剂和糖皮质激素等又可使血液凝固性增高。
因此肾病综合征患者容易发生血管栓塞并发症,尤其是肾静脉血栓最为常见。
各项血凝指标,可作为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的观察指标,对治疗有着极为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永胜,沈迎念,解翠红,等.老年患者口服华法令抗凝致出血的原因分析[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6,1(12):2930.
[2]贾鹏辉,宋建锋.凝血酶原时间和肝硬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J].临床医学,2006,10(26):1516.
[3]梁一波,钟毓琼.肝脏疾病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临床意义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280281.
[4]李基明,林健,黄革玲,等.临床孕妇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实用临床医学,2006,1(7):8889.
[5]陈洁,袁汉尧,黄汉周.脑血栓性疾病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1,5(14):403404.
[6]林静华,郑宇琼,李粉莲,等.肾病综合征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变化的意义[J].江西医学检验,2004,2(22):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