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主流电影个人英雄主义发展_省略_类型模式对中国当代主流电影的影响_王晓娟
当下国产主旋律电影的主流意识形态表达

当下国产主旋律电影的主流意识形态表达摘要:在我国,电影这一大众传播媒介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扬一直起着重要作用,1987年3月国家电影局“倡导主旋律,坚持多样化”口号的提出,明确了“主旋律电影”这一概念,并带动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主旋律影片的发展热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处在社会转型期中的主旋律影片也在努力地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审视当下电影市场上的主旋律影片,我们可以看出其在对主流意识形态表达上的一些转变。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主流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刘高志电影随谈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康的作品,不论是古是今,是上是下,是大是小,[1]深入,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与转型时是长是短,均不应被排斥在‘主旋律’之外”。
期,中国电影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发生着变化。
也有人认为“贯彻中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并以塑造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不再像“十七年”的政治化电英雄人物形象(或者正面人物形象)为主要导向的[2]影那样通过单一的模式进行意识形态的建构,而是影片即为主旋律电影”。
还有一种说法将“主旋渐渐地倾向于商业化和社会化,表面上看电影与政律”这一概念变得更加宽泛,认为“凡是表现人世治也不再是那么紧密相连,但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间的真善美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是‘主旋[3]播媒介在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扬上仍起着重要律’”。
总之,无论是反映国家的建设与发展,的作用,主旋律电影的出现更加突出了这一作用。
还是反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旋律影片最重要进入2000年之后,随着美国好莱坞大片的大量引的一个特点就是宣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关于“主进,以及各种娱乐片对电影市场的冲击,观众不再流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倪震在谈及处于转型期的全盘接受传统意义上那种带有浓厚说教色彩的主旋中国电影时对其有一个界定,这一界定与本文所指律影片。
然而处在时代变革中的主旋律电影并没有的主流意识形态较为契合,即“一个民族的主流意因此消沉下去,综观近几年我国的电影市场,有不识形态是由当代性和传统性两个层次构成的。
《2024年抒情·认同·升华_新主流电影的主题呈现》范文

《抒情·认同·升华_新主流电影的主题呈现》篇一抒情·认同·升华_新主流电影的主题呈现新主流电影,是近年来中国电影界崛起的一种重要电影类型。
它不仅承载了传统电影的叙事美学,更在时代背景下,赋予了电影更多的社会价值和情感深度。
抒情、认同与升华,是新主流电影在主题呈现上的三大显著特点。
一、抒情新主流电影的抒情性,体现在对人物情感细腻、真实的描绘上。
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个人情感,电影都以一种深情而细腻的方式去表达。
在电影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个鲜活的角色,他们或是为梦想而奋斗的普通人,或是在社会大潮中沉浮的佼佼者。
他们在追梦路上,遭遇了困难与挑战,同时也体验了成功与喜悦。
这些情感的起伏变化,都被电影以抒情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观众感同身受。
二、认同新主流电影的认同感,源于其真实反映社会现象和人性特点的能力。
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往往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强烈的共鸣。
同时,电影也通过人物的行为选择和价值观念,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引导观众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这种认同感,使得新主流电影在观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共鸣。
三、升华新主流电影的升华作用,体现在其对主题的深度挖掘和高度提炼上。
电影不仅仅满足于对人物情感和社会现象的描绘,更进一步挖掘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思,电影将主题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这种升华作用,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情感的共鸣,更能够得到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升华。
在新主流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性的光辉。
这些电影作品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以认同的方式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以升华的方式提升了主题的层次。
它们不仅是娱乐产品,更是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的载体。
它们让我们看到了电影艺术的无限可能,也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024年中美影视中的英雄主义比较》范文

《中美影视中的英雄主义比较》篇一一、引言英雄主义作为影视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呈现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以中美影视中的英雄主义为主题,从文化背景、人物形象、价值观念以及叙事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
二、文化背景下的英雄主义1. 中国影视中的英雄主义中国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往往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这些英雄往往为了国家、民族或家庭的利益而奋斗,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例如,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英雄形象往往是为了民族解放而英勇斗争的战士。
2. 美国影视中的英雄主义美国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则更多地关注个人英雄主义。
这些英雄往往具有超凡的能力或技能,为了正义或个人信念而奋斗。
例如,超级英雄题材的影视作品中,英雄往往拥有超能力,为了保护世界而与邪恶势力斗争。
三、人物形象比较1. 中国影视中的英雄形象中国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通常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牺牲精神。
他们往往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了大局而舍弃个人利益。
这些英雄形象往往具有典型的东方美学特征,如英勇、忠诚、仁爱等。
2. 美国影视中的英雄形象美国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则更加多元化。
他们不仅具有超凡的能力或技能,还往往具有独特的个性和价值观。
这些英雄形象往往具有西方文化的特点,如独立、自由、勇敢等。
四、价值观念比较1. 中国影视的价值观念中国影视作品往往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国情怀,认为个人应该为集体和国家利益而奋斗。
同时,这些作品还强调道德品质和牺牲精神,认为这些都是英雄形象所应具备的特质。
2. 美国影视的价值观念美国影视作品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精神。
这些作品往往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意志,认为个人应该为了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而奋斗。
同时,这些作品还强调英雄形象的独特性和个性魅力。
五、叙事手法比较1. 中国影视的叙事手法中国影视作品在叙事上往往采用线性叙事的方式,注重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同时,这些作品还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主题思想。
《2024年新主流电影论_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范文

《新主流电影论_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篇一新主流电影论_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新主流电影论: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和商业的双重产物,一直是中国文化娱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电影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其中,新主流电影的崛起成为了一种趋势。
本文将从主流价值和主流市场的角度,探讨新主流电影的合流现象,以及它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意义和影响。
二、新主流电影的界定与特点新主流电影,指的是以传统主流文化为基础,以商业化和大众化为导向,具有高票房、高收视率和广泛观众群体等特点的电影作品。
它的主要特点包括:主流价值观的传承与发扬、良好的叙事结构和观赏性、以及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
三、主流价值在新主流电影中的体现新主流电影在传承和发扬主流价值观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新主流电影强调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等传统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它通过塑造正面人物形象,传递正能量,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新主流电影还注重家庭观念、友情、爱情等社会关系的呈现,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四、主流市场与新主流电影的合流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主流市场与新主流电影的合流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首先,新主流电影在票房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市场的主力军。
其次,新主流电影在类型上更加多样化,涵盖了动作、喜剧、科幻、悬疑等多种类型,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
此外,新主流电影还与互联网、新媒体等相结合,拓展了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
五、新主流电影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影响新主流电影的崛起对中国电影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电影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电影类型和题材。
其次,新主流电影提高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使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此外,新主流电影还促进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推动了电影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六、新主流电影的发展前景未来,新主流电影仍将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力军。
对当前中国三大电影理论的述评与反思

对当前中国三大电影理论的述评与反思对当前中国三大电影理论的述评与反思导言:电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影像的方式向观众传递思想和情感,并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电影理论作为对电影创作与观赏的系统性思考与总结,对于电影行业的发展和电影创作的引领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电影理论中,有三大流派理论备受关注与讨论,分别是“红色电影”理论、“五十年代电影”理论和“第三影响”理论。
本文将对当前中国三大电影理论进行述评与反思,探讨其现实意义与不足之处。
一、红色电影理论红色电影理论起源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强调电影要服务于政治、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许多电影作品表达了对革命的热情赞美和社会主义的理念,展示了无数英雄人物和劳动模范的形象。
红色电影不仅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也在电影艺术表现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对于红色电影理论的评价应兼而有之。
首先,红色电影理论过于强调政治导向,将电影作为一种宣传工具,片面追求宏伟叙事和英雄主义,忽视了电影本身的艺术特性和价值。
其次,红色电影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框架式的约束,局限了电影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再次,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人们对红色电影理论中某些观点和艺术手法的认同度和接受度逐渐降低,导致红色电影逐渐失去市场和观众的支持。
二、五十年代电影理论五十年代电影理论是对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电影发展的总结与反思,也是对红色电影理论的一种修正和借鉴。
五十年代电影理论主张电影要贴近生活、表现现实,强调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这一理论所推崇的现实主义风格,使得五十年代的中国电影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探索了电影艺术的新路径。
然而,五十年代电影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过分追求现实主义风格,有时导致电影作品过于沉重、呈现太过直观,缺乏审美的张力和情感的张扬。
其次,五十年代电影理论在实践中较为保守,对电影创作的规范和格式过度束缚,缺乏对多样性的包容和创新尝试。
重构中国主流电影的经典模式与价值体系

重构中国主流电影的经典模式与价值体系编者语:我们应当建构一种以经典电影的叙事模式为原型、以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旨、以兼容主义的电影美学理念为取向的中国主流电影,使中国传统的主旋律电影走向商业化的制片体制,同时使中国的商业电影体现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旋律精神。
我们主流的商业电影现在存在着一种颠覆梦幻的叙事模式,形成了一种与经典的叙事成规相对峙的恶无恶报、善无善报的叙事逻辑,这种价值取向不仅在心理上粉碎了观众对于电影抱有的梦幻想象,而且也在精神上摇撼了观众对于社会公正与历史正义的集体认同。
用影像建构的大众对民族、国家历史的集体认同,不仅能够引导大众对中国历史的真实判断,而且能够完成国家对国民心理的现实导向[责任编辑:zhangnan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要:我们应当建构一种以经典电影的叙事模式为原型、以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旨、以兼容主义的电影美学理念为取向的中国主流电影,使中国传统的主旋律电影走向商业化的制片体制,同时使中国的商业电影体现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旋律精神。
我们主流的商业电影现在存在着一种颠覆梦幻的叙事模式,形成了一种与经典的叙事成规相对峙的恶无恶报、善无善报的叙事逻辑,这种价值取向不仅在心理上粉碎了观众对于电影抱有的梦幻想象,而且也在精神上摇撼了观众对于社会公正与历史正义的集体认同。
用影像建构的大众对民族、国家历史的集体认同,不仅能够引导大众对中国历史的真实判断,而且能够完成国家对国民心理的现实导向。
关键词:主流电影叙事模式价值体系1987 年2 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电影局首次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转瞬之间已经有20 年的历史了。
在这20 年间中国的经济疾速发展,中国的社会风起云涌,中国的电影跌荡起伏。
当年提出的突出主旋律的概念,已经从一种对电影艺术精神旨向的政策性表述,一种对于电影作品思想性的普遍要求,变成了一种电影创作的题材概念,一种与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相对应的影片样式;在某些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主旋律电影又从一种电影的题材样式演化为一种行业性的特殊类型,一种区别于艺术电影、商业电影的叙事形态。
《2024年新主流电影的创作特征探析——以电影《八佰》为例》范文

《新主流电影的创作特征探析——以电影《八佰》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持续发展,新主流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影视现象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新主流电影以深刻的主题内涵、多样的叙事手法、精细的制作品质以及广泛的受众基础,成为了一种备受瞩目的电影类型。
本文将以电影《八佰》为例,对新主流电影的创作特征进行探析。
二、新主流电影概述新主流电影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时代背景,关注社会热点,展现人性的电影类型。
其特点是主题鲜明、情节紧凑、叙事生动、情感真挚,同时又具备广泛的受众基础。
三、电影《八佰》的创作背景及特点《八佰》作为一部新主流电影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和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
影片以淞沪会战中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为背景,以普通士兵的视角展示了那段历史。
在创作上,《八佰》体现了新主流电影的以下特点:(一)深刻的主题内涵《八佰》通过讲述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故事,展现了民族英雄的英勇形象和中华民族的坚韧精神。
影片的主题深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二)多样的叙事手法《八佰》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包括回忆、倒叙、插叙等,使得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影片还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丰富的音效设计,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历史场景。
(三)精细的制作品质《八佰》在制作上精益求精,从演员的选角到场景的布置,从服装道具到音效设计,都体现了制作者的用心和匠心。
这使得影片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四)广泛的受众基础《八佰》以普通士兵的视角讲述历史,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
同时,影片还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真挚的情感,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
四、新主流电影的创作特征分析(一)主题鲜明,关注社会热点新主流电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关注社会热点,通过电影作品传递正能量。
这种鲜明的主题使得新主流电影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二)多样化的叙事手法和精细的制作品质新主流电影在叙事上采用了多种手法,使得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多样。
新主流影片的现实主义叙事、个性化表达与公共性阐释策略——以异域救援影片《万里归途》为例

FILM LITERATURE电影文学①②中国电影票房数据来源于“中国电影数据信息网”网站.王一川教授曾指出大陆电影可划分为三类,即主旋律影片、艺术影片、娱乐影片。
[1]面对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冲击,基于“三分法”的前提,马宁提出了新主流电影[2]的概念。
如今,电影艺术已逐渐成为一种充满文化属性的商品,电影的制作成本与票房之间构成了良性循环。
新主流电影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它承载了主旋律电影的价值内核,兼具被国家、大众和市场多方认同的公共鉴赏性。
新主流电影弥合了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电影的边界,兼具政治性、审美性、文化性、商业性和创作个体主体性,有五者有机统一的属性特征。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3]。
可以看到,现在的中国电影人更加注重电影的文化内涵,坚守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战略,致力于打造展现中国特色、彰显中国气派、体现中国风格的主流电影品牌。
主流电影类型化和类型电影主流化是近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特色。
新主流电影也已逐渐演化为具有相对固定叙事模式,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结合商业影片的制作发行方式,并以故事片形式展现的电影类型。
《战狼2》《红海行动》《万里归途》三者就是典型的新主流影片,它们都以海外撤侨救援行动为创作背景,属于异域营救叙事类的动作影片,在彰显大国形象的同时,也取得了较为优异的票房成绩。
《战狼2》于2017年暑期上映,创造了56.95亿元的票房奇观,一度刷新了中国电影的票房记录①;《红海行动》于2018年春节档上映,与同期上映的《唐人街探案2》《西游记女儿国》《捉妖记2》等影片相比,《红海行动》既没有流量明星效应的加持,宣发工作也没有投入过多,但却凭借其扎实的内容,成为春节档的最大“赢家”,最终收获36.52亿元票房;《万里归途》于2022年国庆上映,两个月内突破15亿元票房,虽与前两者存在差距,但在疫情影响的大环境下,这样的数据也在国庆档中一骑绝尘,并跻身2022年中国电影票房的前5名②。
《从历史中走来:当代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叙事》札记

《从历史中走来:当代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叙事》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描述 (2)1. 电影与历史的交织 (3)2. 英雄叙事的重要性 (4)3. 本书研究目的和方法 (5)二、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叙事传统 (6)1. 中国传统英雄观念 (7)(1)忠诚、正义与勇气的象征 (8)(2)传统文学与戏剧中的英雄形象 (9)2. 中国电影英雄叙事的早期发展 (11)(1)早期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12)(2)战争题材电影中的英雄叙事 (13)三、当代中国电影中英雄叙事的特点 (14)1. 现实题材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16)(1)社会热点问题的英雄解决方案 (17)(2)平凡岗位上的英雄事迹 (18)2. 当代电影中的英雄成长历程 (19)(1)个人成长与集体记忆的融合 (21)(2)英雄成长的心理历程 (22)四、当代中国电影英雄叙事的变革与创新 (23)1. 新时代的英雄观念变革 (25)2. 电影技术手段的创新对英雄叙事的影响 (26)3. 跨文化语境下的英雄叙事创新 (28)4. 电影产业变革与英雄叙事的互动关系 (29)5. 当代观众审美需求变化对英雄叙事的影响 (31)6. 电影创作者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反映于英雄叙事中 (31)7. 当代中国电影的英雄叙事如何与世界电影接轨并寻求特色化之路32一、内容描述本书首先介绍了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梳理,揭示了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如何反映和影响社会的变迁。
在此基础上,本书聚焦于电影中的英雄叙事,探讨了英雄形象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及其塑造方式。
书中详细分析了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如何从历史中走来,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对英雄形象的塑造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作者通过具体的电影案例,如战争片、动作片、科幻片等,展示了电影中英雄形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也分析了这些英雄形象如何体现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
本书还探讨了电影中的英雄叙事策略,作者分析了导演如何通过叙事手法、视觉效果、音效等手段,塑造出深入人心的英雄形象。
《2024年新主流电影的创作特征探析——以电影《八佰》为例》范文

《新主流电影的创作特征探析——以电影《八佰》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日益成熟,新主流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电影类型逐渐崭露头角。
这种电影类型既包含了主流的商业元素,又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电影《八佰》为例,深入探析新主流电影的创作特征。
二、新主流电影概述新主流电影是指以现实主义为基调,融合了商业元素和艺术追求的电影类型。
它强调电影的观赏性和思考性,追求在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寻找平衡。
这种电影类型既有大制作的商业片气质,又具备深刻的主题和人文关怀。
三、电影《八佰》的创作特征1. 主题深度与人文关怀《八佰》以淞沪会战为背景,讲述了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八百壮士”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主题深度和人文关怀非常明显,通过生动的影像和感人的故事,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民族英雄的伟大和牺牲精神。
这种主题深度和人文关怀正是新主流电影所追求的。
2. 现实主义基调《八佰》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真实还原了战争场面和人物形象。
影片中的场景、服装、道具等都十分考究,力求还原历史真实面貌。
同时,影片还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3. 商业元素与艺术追求的融合《八佰》在创作过程中,既考虑了商业元素,又追求了艺术价值。
影片采用了先进的拍摄技术和制作手段,使得影片在视觉效果上具有很高的水准。
同时,影片还通过紧张刺激的剧情和出色的演员表现,吸引了大量观众。
这种商业元素与艺术追求的融合正是新主流电影的特点之一。
4. 强烈的民族情感与国家认同《八佰》通过讲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这种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国家认同正是新主流电影所强调的。
它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共鸣,增强了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四、结论通过对电影《八佰》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主流电影的创作特征。
新主流电影以现实主义为基调,融合了商业元素和艺术追求,强调电影的观赏性和思考性,追求在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寻找平衡。
新主流电影对英雄形象构建的传承与革新——以《特级英雄黄继光》为例

声屏世界2023/4文艺直通车热播冷评新主流电影对英雄形象构建的传承与革新———以《特级英雄黄继光》为例阴方泽摘要:中国电影史上涌现出许多具有鲜明特征的英雄形象,体现出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魄。
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在英雄形象的构建上既有对传统塑造方法的借鉴与延续,也有以此为基点进行了革新与突破。
文章对该影片英雄形象构建进行的传承与突破进行分析,希望为新主流电影的发展提供具有实际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特级英雄黄继光》新主流电影英雄形象《特级英雄黄继光》中英雄形象构建的传统延续提前赋予的英雄身份。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英雄身份的提前赋予似乎成为当时主旋律电影的共识,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崇高理想,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自我的英雄形象,例如《扑不灭的火焰》中的蒋三、《董存瑞》中的董存瑞、《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等,这些人物在形象塑造上往往将英雄的身份提前赋予。
蒋三一回到故乡唐兴庄便开始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发动群众,组织贫农团,与叛国当汉奸的哥哥蒋二斗智斗勇,将民族大义置于兄弟亲情之前。
董存瑞的故事更是流传甚广,为了炸毁敌人碉堡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游击队长李向阳更是有勇有谋,在与日军的战斗中战术运用得当,不仅牵制住敌人还为根据地保住了粮食。
作为这一时期英雄人物塑造的典型范式,也与当时主旋律电影强调政治宣教功能有关。
影片《特级英雄黄继光》对于英雄身份提前赋予的迹象有充足的镜头证明,影片开头便是黄继光在40架敌机的猛烈炮火下护送营部命令并安全返回的桥段,在一开始观众便能意识到主角的非同寻常。
在书写家信环节,当黄母问起啥时候回家时黄继光若有所思,他请文书代笔回答道“这仗肯定还没打完,我要等立了功再回去”,配合此时闪回镜头与人物特写的使用,展现出黄继光力求杀敌报国、立功心切的心理状态。
在参加征兵面试环节,唯有黄继光坐得笔直,而征兵干部因黄继光个小体弱不愿征募,黄继光告诉干部如果美国鬼子来了,我们的世世代代都要忍饥受冻,他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
个人英雄主义对当今社会文化地影响弊大于利辩论

个人英雄主义对当今社会文化的影响弊大于利辩题名词分析:1、2、社会文化:3、当今社会文化:4、弊与利的衡量标准:看法:第一、个人英雄主义有严重的问题,可能会给个人和群体带来灭顶之灾(项羽,赵括)第二、个人英雄主义的建设及维护将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第三、个人英雄主义所能产生的效益其实并不高(整体的力量大于部分)论点:首先、发展个人英雄主义所有的利处都是建立在有一定的基础上的,但是只要出现问题,它的危害对一个群体来说来说就是毁灭性的,是群体所不能承受的。
其次,短期内个人英雄主义可能带来短暂利益,但存在的却是长期的弊端,(斯大林改革)最后,面对核个人英雄主义这样严重和不可避免的弊端,其利端却并不明显。
三个论点的核心围绕个人英雄主义的弊端和有利之处,有了比较,这是利弊比较辩题的关键,既然是利弊比较就要比一比。
a、对团队的毁灭性不可接受——没得比这是最大的问题,灾难性弊端b、短期利益——长期弊端c、与当今社会文化相比有着严重且不可避免的弊端——不明显的利端美国动漫及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反驳事例:1954年的时候,一位叫Fredric Wertham的(我没记错的话好像是个心理学专家)写了一本书,叫做《Seduction of the Innocent》,里面狠狠批判了漫画的种种罪恶,什么诱导青少年犯罪之类,在当时社会保守的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家长们开始大规模抵制甚至焚烧漫画。
国会最终召开了一个听证会,漫画公司反驳不力,反响愈加糟糕,接下来更是悲惨:漫画行业不得不自己组织了一个审查协会,开始审查所有“不健康”的内容。
当一个文化产业开始自我审查,结果自然是彻底的悲剧,此后美国的所有恐怖、犯罪等漫画流派都大受打击,一蹶不振,超级英雄漫画在审查下也被迫束手束脚,全都成了超级英雄打外星怪兽的幼稚故事,但比起其他奄奄一息的流派来说,还算勉强存活,结果就导致了美国漫画超级英雄一家独大的局面团队协作中为什么不应该有个人英雄主义?中国需要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精神!什么是个人英雄主义?根据字典的解释,当某一伟大的全民族事业以及为实现这一事业而积极克服当时发生的矛盾和障碍所必须的巨大努力而成为个别人的性格本质,他们在个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精神,并且体现在个别人的行为中,而使行为具有伟大意义时就出现了英雄主义精神。
高考作文素材影视作品中的家国情怀2021高考语文必备

高考作文素材影视作品中的家国情怀2021高考语文必备影视作品中的家国情怀解读国产主流电影家国情怀艺术化表达的路径越走越宽【热点观察】近年来,主流电影不断刷新观众期待。
从前几年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到去年的《流浪地球》《烈火英雄》及《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这些作品不但在票房上屡破纪录,更在社会话题和口碑上掀起热度。
这意味着主流电影日渐成熟——不仅成功探索出家国主题多样化表达的艺术路径,且在艺术与商业间做到了平衡。
家国叙事是中国电影的传统在中国文化中,家国观念向来是重要内容。
电影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书写方式,也记录了这一刻入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烙印。
中国早期电影先锋者借鉴传统民族文化,坚持“寓教于乐”的理念,从民族文化中汲取素材与灵感,逐渐探索出“家国叙事”的策略,成就了中国电影优良的创作传统。
家国观念是中国主流电影的原生基因,承袭中国文化中“家国一体化”的理念,在不同时代中呈现出迥异的风貌。
中国电影诞生初期,形成了民族寓言下的“家国同构”理念。
20世纪30年代,“新兴电影运动”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民族历史的大起大落与个人命运的悲欢离合,是20世纪以来中国民众的亲身体验与切肤之痛。
一向以叙事见长的中国电影,在社会、时代、民族、阶级等观念的影响下,家国观念在电影中的叙述与呈现不断成熟,留存下20世纪以来中国的民族文化与集体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家国叙事”发展为政治图景下“国显家隐”的范式。
在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浪潮中,家国题材电影形成历史反思与诗意的人性化“家显国隐”书写模式。
在新世纪互联网语境以及资本市场的影响下,家国观念作为主流电影的宏观叙事主题,依然是一条主线。
随着新时代人们对电影需求的变化,主流电影不断探索创新表达主题的范式,家国观念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载体。
这是新形势下家国观念依然是主流电影永恒主题的印证。
借助生活化的中国故事与观众共情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家国观念在主流电影中的表现方式在不断创新,呆板说教式的内容生产逐渐被多样化的选题表达替代,混沌的模式化表达日益走向个体丰富性的表达。
《2024年新主流电影论_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范文

《新主流电影论_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篇一新主流电影论_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新主流电影论: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一、引言新主流电影的崛起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新现象。
作为一部影片能够被市场广泛接受和传播的重要手段,新主流电影成功地将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进行合流,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观影体验。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新主流电影的内涵、特点及其在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中的合流现象。
二、新主流电影的内涵与特点新主流电影是指以主流观众为受众群体,以主流价值观为创作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电影作品。
其特点包括:1. 受众广泛:新主流电影以大众为主要受众群体,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2. 价值观明确:新主流电影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创新性强:新主流电影在内容、形式、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满足观众多样化的观影需求。
4. 市场导向:新主流电影注重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作和宣传,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
三、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新主流电影的成功,得益于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
这种合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内容与价值观的融合:新主流电影将社会热点、民生问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作品,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
2. 观众需求的满足:新主流电影关注观众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观影选择。
3. 产业发展的推动:新主流电影的崛起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电影市场的竞争力,为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新主流电影的创作与实践新主流电影的创作与实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强化内容创新:新主流电影应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从不同角度挖掘故事,以新颖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呈现给观众。
2. 突出价值观引领:新主流电影应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中国当代类型电影的建构与发展

中国当代类型电影的建构与发展
宋家玲;周冬莹
【期刊名称】《当代电影》
【年(卷),期】2008()5
【摘要】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全面推行市场化。
有关商业类型电影的话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
本文认为,一方面应借鉴和学习好莱坞类型电影的生产和运行模式;另一方面应在考察和梳理本国已有的电影形态及其流变的基础上,建构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类型电影,这样才能真正增强中国电影的可持续消费性和国际竞争力。
从中国电影实际出发,武侠片、喜剧片、家庭伦理片、战争片、惊险片、爱情片等有可能最先形成中国的商业类型电影。
当然,这些电影类型也如好莱坞电影一样,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总页数】5页(P16-20)
【关键词】类型电影;商业性;建构;大众文化消费
【作者】宋家玲;周冬莹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中国传媒大学,10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92;I206.7
【相关文献】
1.中国当代主流电影个人英雄主义发展流变——兼议好莱坞类型模式对中国当代主流电影的影响 [J], 王晓娟;
2.小说类型学、动物叙事与类型理论的建构——评陈佳冀新著《中国当代动物叙事的类型学研究》 [J], 熊瑶结
3.浅谈中国类型电影的现状、建构与发展 [J], 韩婷婷
4.电影符号学视角下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化建构
——以"战狼"系列电影为例 [J], 戴天然;陈红梅
5.从电影角色到电影明星——论中国当代电影中的类型化角色与明星生成机制 [J], 杨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电影改编的历史、发展与当代实践

中国电影改编的历史、发展与当代实践作者:姚睿赵夕冉来源:《电影评介》2020年第24期在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小说和戏剧一直是电影热衷于取材的故事原型。
作为戏曲舞台的纪录片段,中国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任庆泰,1905)可被视作电影改编的初试莺啼。
《定军山》不仅实现了从戏曲到电影的媒介转换,还奠定了中国电影的“影戏”传统与改编的历史渊源。
改编本质是一种再创作,它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二度加工。
它不仅对本土文本进行改编移植,更是跨文化、跨語言与跨国别的比较文化研究范本。
除此之外,改编前后所涉及的媒介转译也延伸出了媒介比较、跨媒介文化传播等议题与视角。
本文将从中国电影改编的历史谈起,总结产业化语境下中国电影改编的形式与特点,并尝试厘清改编现象带来的理论问题。
一、中国电影改编叙事的历史渊源与理论依据早期中国电影的改编活动更多地取材自古典戏曲或情节性较强的古典小说,如《西游记》《杨贵妃》等等。
由于电影的篇幅原因,无法将古典文学作品完整地搬上银幕,因此多采用选段的形式,节选出作品中的某一独立章节和情节,如但杜宇导演的《盘丝洞》(1927)等。
除了古典小说之外,20世纪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与其作家的编剧创作也为早期的电影改编活动推波助澜。
除了本土文学作品外,早期中国还频频将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改编。
如根据小仲马小说《茶花女》改编而成的《新茶花》(张石川,1913);莫泊桑的《项链》改编而成的《一串珍珠》(李泽源,1926)等等。
随后,在孤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时期直至改革开放,文学和戏剧一直都是电影故事借鉴和改编的范本。
沈从文、矛盾、夏衍、巴金等小说家的经典作品纷纷被改编为电影,借助电影的形式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如十七年电影中的《林家铺子》(水华,1959)、《青春之歌》(崔嵬,1959)与《早春二月》(谢铁犁,1963)等片;80年代的改编作品《黑炮事件》(黄建新,1985)、《红衣少女》(陆小雅,1985)、《天云山传奇》(谢晋,1981)、《牧马人》(谢晋,1982)……这些铸就影史的经典作品令改编成为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力量。
以影塑人,以艺养心:主旋律电影的高校思政育人三题

FILM EDUCATION电影教育高校思政教育指的是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学校“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高校思政教育对国家人才培养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思及开去,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内容、功能与高校思政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有着一致性,两者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革命历史文化与爱国主义精神,都具有教育、认知功能,只是前者针对全社会,后者只针对高校学生。
实事求是地讲,高校思政教育一度呈现内容单一、形式呆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而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已越来越被大众欣赏、认同,自然起到了较好的宣教作用。
鉴于此,将新时代主旋律电影融于高校思政教育,无疑具有可行性、有效性。
因而,探究新时代主旋律电影融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和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建构与发展(一)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缘起1949年至1966年的十七年电影明显受到前苏联电影宣教传统的影响,并确立了“人民电影”的方向。
这一时期的电影具有苏联倡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色彩(写实朴素,积极向上,富有时代和生活气息),代表作品有《赵一曼》(沙蒙,1950)、《铁道游击队》(赵明,1956)、《上甘岭》(沙蒙、林杉,1956)、《霓虹灯下的哨兵》(王苹、葛鑫,1964)等。
此阶段电影多以战争为背景,讴歌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卓越贡献的革命先辈。
“主旋律”一词源于音乐领域,“指多声部演唱或演奏的音乐中,一个声部所唱或所奏的主要曲调,其他声部只起润色、丰富、烘托、补充的作用”[2]。
将“主旋律”一词引入电影并提出“主旋律电影”的概念则是在1987年。
《2024年新主流电影的创作特征探析——以电影《八佰》为例》范文

《新主流电影的创作特征探析——以电影《八佰》为例》篇一一、引言新主流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崛起的一种重要类型,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艺术风格及价值观念吸引了大量观众。
本文将以电影《八佰》为例,对新主流电影的创作特征进行探析,分析其在中国电影市场中的独特地位与影响。
二、新主流电影概述新主流电影是指具有主流价值观、贴近现实、关注社会热点、融合商业元素与艺术追求的电影类型。
它既注重影片的观赏性,也强调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和价值性。
新主流电影在叙事、人物塑造、视觉效果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三、电影《八佰》的创作特征1. 叙事结构:电影《八佰》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通过多角度、多时空的叙述方式,将观众带入到战争的残酷与英雄的悲壮之中。
影片在叙事上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也有细腻的人物情感,使得故事更加生动、真实。
2. 人物塑造:电影《八佰》中的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无论是坚守四行的战士,还是市井小民,都展现出鲜活的个性与深刻的内心世界。
这种人物塑造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从而产生共鸣。
3. 视觉效果:电影《八佰》在视觉效果上采用了先进的拍摄技术和视觉特效,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悲壮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影片还通过光影、色彩等手段,营造出一种悲壮、沉重的氛围,使得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影片所要传达的情感。
4. 主题内涵:电影《八佰》以淞沪会战为背景,展现了民族存亡之际,战士们舍生取义、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影片通过细腻的叙事和人物塑造,传达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激发了观众的爱国情感。
四、新主流电影的创作特征分析1. 融合商业元素与艺术追求:新主流电影在创作过程中,既注重商业元素的运用,如视觉效果、明星阵容等,也强调艺术追求,如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等。
这种融合使得新主流电影既具有观赏性,也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2. 关注社会热点与现实问题:新主流电影往往关注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通过影片的叙事和人物塑造,将这些问题呈现给观众。
当代中国的主旋律艺术与主流电影

文章编号:1003-9104(2012)01-0056-05当代中国的主旋律艺术与主流电影*田川流1,2(1.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014;2.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13)摘要:主流电影概念的提出是一个重要的现象,但其无论是从理论或实践,还是一个不够成熟的概念。
主旋律艺术及其主旋律电影的拓展是驱动主流电影发展的主导性因素,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也对主流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在当下,既应提倡不同电影形态保持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同时又应倡导和推进不同形态的电影创作向着主流电影形态发展,以期在电影领域形成主导倾向突出、又具有多样性呈现的良好态势。
关键词:电影艺术;当代中国;主流电影;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商业电影;艺术作品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主流电影的概念是当代电影发展的产物。
它是人们对于电影发展趋向的思考,也是对于中国电影健康发展的首肯。
应当承认,主流电影无论从理论或实践,还是一个不够成熟的概念,无论是从界定标准,还是探求其发展轨迹,均有着不同的理解。
显然,主流电影的主要源头是人们熟知的主旋律电影,同时也与艺术电影、商业电影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正是基于此,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上述各类电影的特质以及相互联系,同时又要探索它们通向主流电影的途径与轨迹。
这样,方可厘清当代中国电影的基本走向,为其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推动。
一众所周知,近年来主流电影的提出和研究是中国电影发展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的成果。
以往未出现明确的主流电影这一概念,并非是社会电影文化不存在电影的主流样式,而是人们在创作和研究中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主流电影的意识。
而在近年来人们对于主流电影的提出和呼唤,是电影发展的重要现象,也是人们对于中国电影走向成熟与繁荣的期盼。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自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只有在社会的电影文化中居于主流地位的电影样式或类型,方可称之为主流电影。
具体来说,所谓主流电影,其一,在国家文化方面体现其主导性,亦即对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和较大的影响力;其二,在其审美价值上体现其主体性,为人们提供审美的精神价值;其三,在当代市场体现其主流性,即应当拥有大量的受众,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2024年新主流电影论_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范文

《新主流电影论_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篇一新主流电影论_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新主流电影论: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一、引言新主流电影的崛起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作为一种综合了主流价值观和市场需求的新兴电影类型,新主流电影通过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更多元化的观影体验,也为中国电影市场的持续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旨在探讨新主流电影的内涵、特点及其与主流价值和主流市场的合流现象,以期为未来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新主流电影的内涵与特点1. 内涵:新主流电影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多样化、多层次的表达方式,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电影类型。
2. 特点:新主流电影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二是具有广泛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三是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四是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和共鸣。
三、主流价值与新主流电影的合流1. 主流价值观的体现:新主流电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影片的情节、人物形象、价值观念等方面,将主流价值观融入其中,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2. 合流现象: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新主流电影与主流价值观的合流现象越来越明显。
这种合流不仅体现在电影内容上,也体现在电影的制作、发行和宣传等方面。
四、主流市场与新主流电影的合流1. 市场需求的满足:新主流电影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入挖掘观众需求和喜好,制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电影作品,从而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
2. 合流现象: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新主流电影与主流市场的合流现象日益显著。
这种合流不仅表现在票房收入的持续增长上,还表现在电影产业链的完善和多元化上。
五、新主流电影的发展趋势与挑战1. 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新主流电影将呈现出更多元化、更多层次、更注重情感表达的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世纪剧坛好莱坞电影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备的制作发行体制,并且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类型模式。
这些电影凭借华丽的明星阵容、华美的视听盛宴、惊险跌宕的剧情设计、大手笔的制作和精湛的技术在世界各国均创造了票房奇迹。
爱情、复仇、绑架、黑帮、西部、救赎、个人英雄主义等母题历来是好莱坞电影特有的标签。
在这些主题框架下,好莱坞建立起完善的类型叙事模板,即所谓的“原型叙事模式”。
岁月更替的是声光影像,磨灭不了的是观众的记忆,提到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人物,人们一定记得超人、蜘蛛侠、阿甘、巴顿等经典人物,也一定不会忘记《007》系列、《肖申克的救赎》、《黑客帝国》、《蜘蛛侠》等经久不衰的影片。
超人与蜘蛛侠借助“第三人”的力量完成常人无法实现的目标任务,超能量、超智慧和异类身体的叠加使得他们的形象超然、独特,令观众记忆深刻。
而以阿甘、巴顿为代表的形象则是普通英雄人物。
这些人物形象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仅为好莱坞电影赢得票房和观众的崇拜,还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中国当代主流电影个人英雄主义发展流变王晓娟———兼议好莱坞类型模式对中国当代主流电影的影响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剧照34新世纪剧坛英雄崇拜浪潮,中国也在其中。
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范式的本土化建构中西方电影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往往有着各自的风格。
西方电影中的英雄人物追求个性、崇尚自由,注重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愿望的满足,与生俱来的反传统心理使他们表现出离经叛道的价值立场。
而中国电影中的英雄人物一般会与国家、集体、组织、责任等联系在一起,他们的英雄仪式往往是通过完成上述使命而实现的。
据史料显示,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初见端倪,但由于当时国内技术和观念的相对落后,好莱坞电影只是作为一种“舶来品”是供民众欣赏的“洋玩意”,加上各种文化政策和审片制度的限制,好莱坞电影只能在高度集中的电影体制夹缝中求生存。
到了文革期间,政治对文艺的干扰越发严重,造成电影中的英雄形象个性单一、性格扭曲,阶级性与理想化的成分也越发浓重。
当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而来时,中国电影迎来了新的曙光,新时期电影作品中的英雄人物逐渐打破了原有的类型模式,真实可信的荧幕形象颠覆了图解式的政治符号,多样化的个体英雄代替了脸谱化的集体英雄,电影卸去了沉重的政治包袱,重新回归艺术轨道。
这一时期的电影深受同时期伤痕、反思、新写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作品中的英雄人物摘去了头上神的光环,成为真实可信的世俗英雄。
武侠电影《少林寺》远离革命英雄的高昂,没有延续集体英雄的壮怀,将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传奇与替父报仇、苦心习武的故事紧密结合起来,使得个体英雄在影片中大展身姿。
影片中李连杰扮演的觉远这一角色既有中国武者的“侠气”,又有西方英雄的“神气”,这种远离定型英雄人物设置的尝试,令这部电影在八十年代产生了极为轰动的效果。
此外,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秋菊打官司》,刘镇伟导演的《大话西游》,都是映射新一代英雄主义的典型代表。
姜文的电影总是或多或少散发着个人英雄主义气息,但不论是《鬼子来了》还是《太阳照常升起》,都是在边缘与主流的界限上打擦边球,没能取得票房上的成功。
究其原因在于他所传达的价值观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呈现出一种边缘化和小众化特征,秉承的仍是中国传统艺术电影的路线。
直到《让子弹飞》的出现,姜文的电影才找到与主流商业电影的契合点,张麻子的痞气、机智、侠义、逢凶化吉的传奇经历完全没有了姜文之前的文艺路数,快节奏的影片剪辑配以奇观化的视听盛宴,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部中国版的“西部片”。
而个人英雄主义在张艺谋的电影中也有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从争议迭起的《英雄》发端,到后来千夫所指的《三枪》,再到2011年万众瞩目的新片《金陵十三钗》,张艺谋正一步步远离一贯推崇的民俗审美,自觉向好莱坞电影模式靠拢。
正如《京华时报》指出,《金陵十三钗》标志着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35新世纪剧坛张艺谋一扫中国式审美,在电影叙事上彻底走上了好莱坞路线。
综上所述,表面看来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在中国的建构过程是零散碎片化的,但是仔细分析影片文本,我们会发现这种变化是条理分明、有迹可循的,好莱坞的个人英雄主义已经渐渐在中国主流电影中建立起一种范式,这种范式将持续影响着本土英雄的塑造和审美走向。
多元文化形态下个人英雄的形象嬗变国人对于“个人英雄主义”向来秉持警惕态度,但还是有几亿观众愿意花高额的票价去赶赴一场“饕餮大餐”。
这种不协调的心理现象源于每个人潜意识中的“英雄情结”和叛逆冲动,只不过这些本能的欲望在社会规约的限制下不能释放,只好寄予电影中的主人公,通过与电影的情绪交流而得到宣泄。
本文所探讨的个人英雄模式并非指某单一类型,而是与其他模式组合,形成内涵更加丰富的复合模式,如“英雄+爱情”、“英雄+成长”、“英雄+寻找”、“英雄+复仇”等。
而这些复合模式做为万能模板已经被广泛套用。
纵览近几十年来的中国影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香港的警匪片、黑帮片与内地的主旋律影片。
香港:中国“好莱坞”的光影传奇素来有中国“好莱坞”之称的香港电影,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已经有动作、黑帮、枪战、警匪、喜剧等好莱坞类型电影。
这几种类型电影的轮番交替,在20世纪中后期香港影坛形成了“雄霸天下”的局面。
香港功夫片的开山之作是胡金铨导演的《龙门客栈》,这部武侠电影也是后期香港动作片的奠基作品。
李小龙凭借《唐山大兄》、《精武门》等一系列影片赢得了一个时代的崇拜,李连杰的角色里总少不了民族武侠英雄,而功夫巨星成龙走的则是功夫喜剧路线,从其早期作品《A计划》开始,成龙成功的在自己的影片中融合了散打、自由搏击等现代功夫,并努力将其生活化。
这些影片中的英雄人物俨然是本土化了的个人英雄。
提起周润发的《英雄本色》、《纵横四海》、《喋血双雄》,总是让人热血沸腾,而刘德华扮演的反面角色常常是电影中以弱制强的正义者。
在吴宇森暴力美学的包装下,那些善类匪徒常常被塑造成崇高而悲壮的英雄人物,中西合璧的英雄人物成为吴氏电影的一道亮丽景观,也掀起了黑帮电影浪潮。
90年代以后香港喜剧电影逐渐与动作片、黑帮片、警匪片分庭抗礼,周星驰凭借其诙谐幽默和“无厘头”的表演风格成为斗智斗勇的常胜将军。
这些电影中每个英雄人物都不是完美的,他们身上多少都具有痞子流氓气息,有的形象性格乖张,脾气嗜好古怪,有些人物甚至是偏离社会主流的个体,他们性格各异,特立独行,自由散漫,具有浓厚的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情结。
但不论这些角色如何电影《黑客帝国2》海报36新世纪剧坛张扬,都没有挑战国家制度和权威,他们的行为总是在一定的道德和社会框架之下进行的,这是中式个人英雄人物与西式个人英雄人物根本差异。
在早期中国电影中,香港电影一直扮演着“半本土半西化”的角色,充当着中国商业电影的引领者和拓荒者,当这种好莱坞英雄主义电影一路轻歌曼舞驰骋港台、挺进大陆时,内地一些具有商业敏感度的导演首当其冲地转变了电影风向标,沿着香港电影的步伐朝着好莱坞方向跟进。
主旋律电影:英雄主义的影像书写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中国电影中涌现出大量英雄人物,这一历史时期是英雄主义高涨的时代。
一些影片中的革命英雄主义旋律异常高昂,创作者拉开了英雄人物和普通人物之间的距离,这些英雄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成为民族英雄被置之神坛。
与“集体英雄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相对应的是“个人英雄主义”。
中国主旋律电影自产生以来弘扬的都是前两种精神,而“个人英雄主义”在这一时期则是被遮蔽的一种英雄情结。
这一时期电影中的英雄几乎是完美和崇高的化身。
文革期间,一切艺术都成为政治的传声筒,电影也同许多叙事艺术一样在英雄人物身上负载了更多的政治使命,但凡英雄人物必定是高、大、全的形象,有些人物形象完全演变成一种政治符号和宣教模板。
新时期以来电影中的英雄人物摆脱了传统模式的束缚,还英雄以真实的面貌,这些英雄形象不再是完美无缺的神化人物,而是有着一定性格缺陷和个性特征的真实人物。
近年来的有些电影更是着力表现了英雄的悲凉。
如电影《集结号》中的军人形象就是一群被忽视的小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人性闪光点是该片最为动人的地方。
这些人物不再是令人高山仰止的民族英雄,但他们身上并不乏家国情怀与革命热忱。
许多电影将英雄人物从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坛上搬下来,将其置于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充分展示他们作为普通人所具有的电影《蜘蛛侠》海报电影《秋菊打官司》海报37新世纪剧坛本能欲望和世俗性本质。
青春物语:另类的英雄主义表达个人英雄主义狭义上是指英雄人物所特有的气质,而从广义上审视则指一种追求自由、标榜个性、超凡脱俗的精神。
在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颂莲就是一个另类英雄,尽管她只是一个封建制度下的个人英雄,但其观念和行为却总是与大宅院里的多数人格格不入,整齐划一的高墙禁锢了她的自由,但却锁不住她不安分的青春。
当然,面对着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她的反叛挣扎和青春朝气被强大的体制一点点蚕食,最后无奈的以“疯”来宣告这场个人英雄顽抗的沉重代价与无力感。
影片中,颂莲歇斯底里的破坏举动与封建大宅院里波澜不惊的死寂形成鲜明对比,电影最终以颂莲的青春葬送为代价,浅吟了一曲个人英雄主义挽歌。
而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等一群军队家属院的孩子们则对英雄表现出过度的迷恋和盲目崇拜,他们内心深处都有着深厚的英雄主义情结,但这种情结没有绚烂的光环和崇高的价值,更像是一场浮夸与狂放不羁的青春迷梦和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谭,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必然会使他们的个人英雄主义梦想坍塌。
进入新世纪后以《杜拉拉升职记》、《80’后》、《失恋33天》等一些青春励志电影为代表的一些作品也隐约显现出个人英雄主义的影子。
杜拉拉升职的经历其实就是一个现代版的个人英雄传奇史,灰姑娘的爱情童话与传奇的个人奋斗故事的叠加使这部影片充满了浪漫的个人英雄主义气息。
《失恋33天》中的黄小仙身上那种标榜自我价值,敢于挑战成规、善于搞破坏的个性也正是个人英雄主义的现代都市版缩影。
黄小仙的叛逆和个人情结很大程度上有《乱世佳人》中斯嘉丽的影子。
成长的烦恼、理想的飘渺、个性的标榜、无因的反叛,这些青春的絮语在影片中以不同的方式喃呢着,共同谱写了青春主题下的个人英雄主义序曲。
如果说,中国电影中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最初是受好莱坞电影影响的话,那么近年来的中国电影表现的英雄情结则更多呈现出本土化元素。
可喜的是,近年来中国电影在对英雄人物的塑造上更加多元而丰满,以往模式化、高大全的传统英雄被新式英雄取代。
这些新英雄性格丰富、内心复杂,更具亲和力。
人们看到,中国电影在本土市场上与好莱坞电影的博弈中,一种民族寻根与国际接轨的拉锯战此消彼长地进行着。
我们相信,未来有关英雄的中国电影将会更加好看,那些银幕上的英雄也必将更加可敬、可爱、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