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全球人口增长与分布的问题
![高中地理教案:全球人口增长与分布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8458736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7.png)
高中地理教案:全球人口增长与分布的问题全球人口增长与分布的问题引言:全球人口增长与分布的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对于地理学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全球人口的增长对于经济、社会和环境都有深远的影响。
所以了解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探讨全球人口增长的趋势和分布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1. 全球人口增长的趋势全球人口自20世纪开始以来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全球人口从1900年的16亿人增长到了现在的70多亿人。
这种快速的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1.1 人口增长的原因首先,人口增长的原因之一是医疗和卫生条件的改善。
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寿命得到延长,婴儿死亡率也大大降低,这导致了人口的增长。
其次,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是人口增长的原因之一。
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粮食生产的提高,使得人们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
1.2 人口增长的影响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许多影响,其中之一是城市化的加速。
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的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这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和资源的分配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此外,人口的增长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2. 全球人口分布的问题人口分布广泛而不均衡是全球人口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差异巨大,这导致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
2.1 人口密集区与人口稀疏区全球人口分布可以分为人口密集区和人口稀疏区。
人口密集区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欧洲,例如印度、中国、尼日利亚等国家。
而人口稀疏区则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区。
2.2 人口分布不平衡的原因人口分布不平衡的原因有多种。
首先是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土壤等条件,决定了某些地区是否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
其次是经济和发展水平的差异。
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徙,而一些不发达地区的人口密度较低,人们更倾向于迁移到发达地区。
2.3 人口分布不平衡的影响人口分布不平衡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2020-2021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1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案
![2020-2021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1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861290a45177232e60a2a3.png)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课程标准: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
3.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
4.分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人口措施。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2.时间差异(1)总趋势:不断增长。
(2)差异性3.空间差异(1)特点:世界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平衡的。
(2)表现:兴旺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1)一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是由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基数共同决定的,即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因此不能仅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来比拟人口自然增长数量。
(2)人口自然增长率可能是正值(表示人口总数增加),也可能是零(表示人口总数不变),甚至可能为负值(表示人口总数减少)。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1)构成指标:图中A出生率;B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类型及特征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1)过程: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2)空间差异①以欧美为代表的兴旺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步入现代型。
②大多数开展中国家: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③我国:目前已根本实现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④全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1)兴旺国家的人口死亡率不一定比开展中国家的低许多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仍属于“传统型〞模式,且人口的死亡率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平。
相反一些兴旺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虽然已经属于“现代型〞模式,但是由于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大,在不同年龄段人口死亡率中老年人口的死亡率比拟高,往往使这些兴旺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反而比开展中国家的高。
(2)开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不一定属于“传统型〞模式当前,绝大多数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传统型〞模式,但有些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转变为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如古巴。
【湘教版】1.3 人口容量 教案(第1课时)-高中地理必修二
![【湘教版】1.3 人口容量 教案(第1课时)-高中地理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95a8bbe7cc1755270622083c.png)
高中地理《人口容量》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图文资料认识世界人口增长的总趋势。
2.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限制性的关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世界人口增长的总趋势及其原因。
2.知道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以及所产生的问题。
3.理解资源环境的限制性及其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1.运用实例分析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所产生资源、环境和社会等问题。
2.分析说明土地、水、森林和矿产等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世界第70亿宝宝与人口容量》,大致了解到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总趋势,目前仍在快速增长,已经给地球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造成众多难以解决的人口问题。
由此引发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地球到底能够容纳多少人口?【讲授新课】前面我们主要学习了世界人口的分布和迁移,关于世界人口,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世界人口增长和人口容量的问题。
你知道世界人口的增长状况是怎样的吗?地球上到底能够容纳多少人口呢?这些问题就是这两节课我们将要重点学习和解决的问题。
(板书)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节人口容量一、世界人口增长学生首先进行问题探究1:池塘生态系统中鱼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在一个天然的池塘生态系统中,鱼的数量与承载力及限制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其增长曲线形态呈英文字母“S”形,故称S 形曲线。
随着鱼群数量的增加,对空间、食物和其他生存条件的需求必然加剧,进而影响到鱼的数量。
受这些限制因素的影响,鱼的数量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天然池塘中,鱼的数量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其原因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池塘生态系统中,空间、食物和其他生存条件的量有限,会影响到鱼的数量。
受限制因素的影响,鱼的数量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板书)1.世界人口增长的总趋势和影响因素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1.世界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是什么?主要发展历程是什么?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生:1.总趋势:世界人口是不断增长的。
高中地理必修2湘教版教案全集
![高中地理必修2湘教版教案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221af4fb910ef12d2af9e79b.png)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的重点: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难点: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法:①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收集人口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反思。
如: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
②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活动1. 2 .3 .5三、教学提纲(一)人口增长读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叙述人口增长的特点。
人口的增长为什么有慢有快?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的净增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之比,多用百分比或千分比表示。
一般情况下,用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也可以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研究人口变化的基本数据。
活动1:2000年埃及和日本两国人口统计资料分析。
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两国人口增长的差异。
两国人口各增长多少。
分组讨论交流:影响人增长快慢的因素有哪些?(结合地图册P1)哪些因素是正增长、哪些是负增长?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高中地理必修2全集教案和资料1(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必修2全集教案和资料1(湘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24717925482fb4daa58d4b37.png)
型、成年型、老年型,可以用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直观显示。 课件展示: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问题:说出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所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学生回答。 师 (总结) “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 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 “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 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 为老年型人口结构;由“高—低—高”模式向“低—低—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 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 为成年型人口结构。 (承转)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反过来,人口增长模式 也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师 (提出问题)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经济产生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 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 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快慢不同, 对人口发展进程的影响不同。这种影响有利有弊。 “高—高—低” 人口增长模式能够满足农业社会时期对劳动力增长的需求, 但也容易出 现劳动力不足或过剩,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的“利”是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利于经济发展;弊 在于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人口持续增长,物质资料的 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 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有利于经济积累和经 济水平的提高, 但往往伴随着人口的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 缺,国防兵员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生活孤 单等问 课堂小结 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是按照出生率、 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来划分的, 它与一定的社会生 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是形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根本 原因。 板书设计
2024年高中地理人口增长教案
![2024年高中地理人口增长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8af458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a2.png)
2024年高中地理人口增长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了解人口增长的基本过程和特点,理解人口增长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关系。
2. 使学生能够根据出生率和死亡率推断人口增长与自然增长率,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中的一些人口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有关数据和图表,分析人口增长的过程和特点。
2. 通过讨论、分析、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理解控制人口增长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人口增长的过程和特点;理解人口增长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关系。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中的一些人口问题。
三、教学工具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教师:我们每天都在和数字打交道,那么大家知道我们的人口数字是多少吗?我们的出生率、死亡率又是多少呢?通过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我们就能回答这些问题。
(二)新课讲解1. 人口增长的概念及过程。
教师:首先,请大家阅读课本中有关人口增长的内容,思考两个问题:(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总数×自然增长率。
通过阅读课本,我们发现人口的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出生率高的国家不一定人口就增长快,因为死亡率高的人口也可能使总人口减少。
另外,人口的迁移也会影响人口的总量。
通过阅读课本中有关人口迁移的内容,我们知道人口的迁移属于大范围的人口移动,而不是长期定居人口的增加或减少。
通过这些变化,我们发现人口增长具有惯性,即从出生开始计算所经过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人口数量变动特征。
教师总结:人口增长是指人口在短时期内持续增加的现象。
它受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口净增加或净减少。
同时,迁入和迁出也会对总人口数量产生影响。
高中地理人口的合理容量教案
![高中地理人口的合理容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e56f67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4.png)
高中地理人口的合理容量教案3篇2020高中地理人口的合理容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能说出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三个概念的区别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与四个制约因素的关系3.能够说出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2) 过程与方法1.培养自我探究能力2.培养小组合作能力3.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教学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教学方法:启发式、小组合作与探究、讨论法、归纳法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4分钟导入+看书4分钟前面两节我们讲了人口增长的两种类型,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人口的机械增长是由迁移率决定。
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目前世界人口在不断的增长,地球是否能够承受得住呢?有没有一个极限呢?提问学生:现在地球有70亿左右的人口,你认为地球最多能容纳多少人?生:略教师总结:人类本身所占据的空间并不算大,但人类的生存空间却要大得多。
有人曾计算出下列有趣的结果:当前全世界所有的人口都可以放在英国的一个小岛——怀特岛上,而且人人有“立足”之地。
当前世界上所有的人,若按每人1.70米高、0.40米宽、0.30米厚计算,全都可以放进一个长、宽、高分别为1100米的大箱子里。
显然,人类是不能这样“零距离”生活的。
那么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两个概念: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请同学用三分钟的时间看书第三节第一个标题“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说说什么叫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新课教学]: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的教学设计1、区别“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两概念5分钟提问学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环境能持续供养人口的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环境人口容量下了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高中三年级地理人口分布教案:探究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2)
![高中三年级地理人口分布教案:探究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2)](https://img.taocdn.com/s3/m/9095ddbb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a0.png)
高中三年级地理人口分布教案:探究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探究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一、引言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基本的资源,人口分布的合理性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
为了了解人口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地理学家们展开了深入研究。
本篇文章将围绕着高中三年级地理课程的教学需求,探究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二、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 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是人口分布的首要因素之一。
地理条件、气候、土壤肥沃度和水资源等自然要素直接影响着人们居住和生产的选择。
例如,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通常有利于人口的集聚和农业的发展。
相反,极端气候条件和贫瘠的土地往往会限制人口的迁移和经济活动的展开。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往往会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富裕的经济条件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教育医疗资源。
例如,发达的城市地区常常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而贫困的农村地区则人口分布相对较少。
3.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也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
政府的政策和规划可以改变人口的流动及分布。
例如,政府经济特区的设立和优惠政策的实施可以吸引更多人口向该地区聚集。
政治稳定和高度自治的地区也能够吸引外来移民和人口流动。
4.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是人口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宗教信仰、语言文化、习俗传统等都会对人们选择居住地产生影响。
例如,同一宗教信仰或民族文化相同的人往往倾向于聚居在一起形成社区。
三、人口分布对社会的影响1. 城市化现象人口分布不均衡会导致城市化现象的出现。
城市化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和社会进步。
然而,城市化也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城市贫困、就业压力、环境污染等。
因此,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化进程,确保人口分布的可持续发展。
2. 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不均衡还会导致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
人口密集的地区往往具备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机会,而人口稀疏的地区则因缺乏投资和发展机会而处于劣势。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6章 第1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教案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6章 第1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db75f0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bb.png)
第一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一、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1)衡量指标: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
(2)规律⎩⎪⎨⎪⎧从纬度看:集中于北半球的中低纬度从海陆位置看:集中于近海地带从地形上看:集中于平原地区(3)人口密集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西欧,美国东北部。
2.我国的人口分布(1)特点: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具体表现以西以北人口稀疏。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影响逐渐减弱,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和土壤、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战争、宗教、文化习俗、政策和历史因素等。
三、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1)实质:某地环境承载力的直观反映。
(2)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3.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1)条件: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口的生活质量。
(2)实质: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世界各国实现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1)世界: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
(2)地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目前,全球70多亿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纬70°至南纬50°地区。
下图显示“纬度每隔10°范围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
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A.10°S~20°S B.20°N~30°NC.30°N~40°N D.40°N~50°N2.南纬40°~50°范围人口分布稀少的主要原因为()A.气候酷寒B.山地多,平原少C.陆地面积小D.干旱区面积大1.B 2.C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https://img.taocdn.com/s3/m/5cd1256f561252d380eb6e3b.png)
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案背景此教学设计为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模块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中的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的内容,本节内容的学习建立在高一学生有了必修一自然地理知识和初步掌握了地理技能的基础上。
本节内容的教学分2课时,第1课时学习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第2课时学习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二、教材分析人口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其中人口增长是人口发展的基本内容,而出生率、死亡率及由二者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人口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影响出生率、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口增长模式也在发生着转变。
本节包括“世界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三部分内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特点(2)了解了解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转变规律及地区分布2、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图表,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并探究原因。
(2)懂得利用互联网搜索获取有用知识和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情、国策,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四、教学重点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五、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六、课型新授课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八、教学方法读图析图法、总结归纳法九、教学过程九、课后反思优点: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搜索技术获取有用信息,让学生感受到互联网的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及总结归纳能力,并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
缺点: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较差,归纳总结能力不够强及表达能力欠缺,在今后的课堂上要加强这几方面的培养。
2020高中地理 全一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20高中地理 全一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e50f407b866fb84ae45c8de2.png)
高中地理全一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高中地理人口的增长教案及反思
![高中地理人口的增长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987b922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13.png)
高中地理人口的增长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高中地理人口的增长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了解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 掌握人口增长的测算方法和指标。
3. 分析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人口增长的定义和分类:a. 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增长率的概念。
b. 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c. 人口年龄结构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2. 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a.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b. 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c. 政府政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3. 人口增长的测算方法和指标:a. 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
b. 人口密度、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的测算指标。
4. 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a. 人口增长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b. 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c. 人口增长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相关的新闻事件或数据,激发学生对人口增长问题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人口增长的定义、分类、原因和影响因素,并介绍人口增长的测算方法和指标。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析一个具体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并讨论其原因和影响。
4. 数据分析: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人口数据,让他们进行数据分析,计算人口增长率、人口密度等指标,并分析其含义和影响。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人口增长引发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的案例,让学生思考人口增长对社会的影响。
6. 反思讨论:引导学生反思人口增长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并进行讨论和解答。
7. 总结归纳:总结人口增长的主要内容和要点,并强调其重要性和影响。
8. 拓展延伸: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或实地考察的机会,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增长问题。
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小组讨论、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538c78e009581b6bd9eba2.png)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案]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2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2.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过程与方法]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教学重点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人口数量的变化是通过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三个指标的不同特征,我们可以用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来分析。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P5[读图思考]1.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时间生产力状况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社会与文化的变化“三率”的变化人口增长模式18世纪中期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环境较恶劣,土地私有制劳动力需求较大,受传统的生育观念影响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原始型工业化开始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环境改善,经济快速增长传统的生育观念占主导地位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传统型二战以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土地开垦受到限制,制造业快速发展城市化快速发展,社会福利提高,生育观念转变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现代型[活动]P7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分布:(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转变历史阶段原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增长模式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高高低原始型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高,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高低高传统型现代社会时期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低低低现代型(2)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分布:主要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原因发达国家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现代型经济起步早,生产力水平高,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快发展中国家亚非拉传统型许多国家经济呈快速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还较高,但死亡率降低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3.我的人口增长模式:现代型(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对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有着重要影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_马燕
![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_马燕](https://img.taocdn.com/s3/m/3a127345e518964bcf847cfd.png)
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
2、学科:地理
3、课时:2
4、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课本,自主梳理知识要点
(2)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2)了解了解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转变规律及地区分布。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人口金字塔的判读”,为了突破难点,利用互联网搜索的功能帮助学生认识金字塔、判读金字塔,掌握主要的方法和步骤。
五、车,谁保安全?”“群雄逐鹿、谁与争
锋?”(见课件),三幅图片导入,图中的现象都是由于人口迅速增长,人口数量庞大引起的。
一、世界人口增长
阶段
缓慢增长阶段
快速增长阶段
急剧增长阶段
时间
原因
二、人口增长模式
模式
高高低
过渡
三低
特点
分布
成因
三、中国人口增长
1、特点
2、模式及原因
六、课堂练习
下图表示某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据此回答1~2题:
1.与“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降低、高龄人口比例缓慢增加”对应的期间是()
A.Ⅰ期B.Ⅱ期C.Ⅲ期D.Ⅳ期
2.在Ⅰ期()
A.人口急剧膨胀B.人口老龄化
C.人口增长停滞D.人口平均寿命
3.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A.①B.②C.③D.④
七、课后反思
优点: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搜索技术获取有用信息,让学生感受到互联网的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及总结归纳能力,并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4450f35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ba.png)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教学设计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认识和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
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数量的影响。
2.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学会读图的方法和技巧,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做好充分预习,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2.在充分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数据资料进行练习计算,进一步明确人口的增长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关系。
3.通过分析文字、数据资料及景观图片,理解人类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学会分析多种素材背景下的人口问题,逐步提高调查研究、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开放性思维能力及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利用比较法及数据图表分析法,分析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并进行相应的读图思考练习,提高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和转变原因及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原因。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分布教学案 鲁教版必修第二册-鲁教版高一第二册地理教学案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分布教学案 鲁教版必修第二册-鲁教版高一第二册地理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a457d7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eb.png)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1.分布不均衡是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征,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城市人口稠密。
2.人口的分布受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3.人口迁移受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
4.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的人口迁移在不同时期受不同的影响因素,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5.人口迁移或人口流动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6.一旦人口规模超过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受破坏而失去平衡。
7.人口合理容量受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的影响。
学习本单元内容后,学生能收集和呈现某区域人口分布、迁移、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的地理数据、图表和地图(地理实践力)。
能够描述人口的分布及其变化,解释不同地区人口分布或迁移的影响因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形成判断人类分布或迁移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人地协调观)。
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根据教育部最先发布的第四轮社会学学科评估结果整理出的社会学—人口学专业学校排名1 大学A+2 中国人民大学A+3 某某大学 A4 清华大学A-5 复旦大学A-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第一节人口分布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1.能够描述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区域认知】2.能够描述某区域人口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影响因素。
【地理实践力】3.能够运用人口分布的理论,判断某地人口分布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综合思维】4.认识到人口的分布要与当地的自然、经济等相适应,树立和谐的人地观。
【人地协调观】知识清单一人口分布特点1.最显著的特点是:不均衡性,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是人口稠密区。
2.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1)从纬度看:集中于北半球中低纬度。
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2)从海陆位置看:集中于距海较近地带。
(3)从地形上看:集中于海拔较低地带。
(4)从城乡分布看: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
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一节 人口分布》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一节 人口分布》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e0b01df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22.png)
人口分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2.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各方面因素。
3.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世界人口分布图的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2.通过对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等特征的了解,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成因。
3.理解思路:只要涉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首先考虑到三个大的方面,然后从各个角度具体分析。
4.强调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有决定性作用。
5.结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分布特点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联系的观点。
2.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中国东西部差异的认识。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教学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述胡焕庸线的由来讲授新知:一、世界人口分布特点1.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联系与区别(1)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我们要研究人口大部分集中在什么区域,一般要看这个地区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而疏密程度一般用每平方千米土地上的人口数(即人口密度)来表示。
我们把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叫做人口密度。
用公式表示就是: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一般地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反映了其人口分布的平均状况。
如我国平均人口密度是134人/平方千米,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是39人/平方千米,中国人口密度是世界的3倍多。
(2)人口密度不能反映人口分布格局思考:两个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是否相同?解惑:课件出示人口分布格局不同的两个地区,图中两个地区的面积相同,都是1平方千米,总人口数都是5,根据公式: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可以求出两地的人口密度都是5人/平方千米。
但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左图的人口分布不均匀,有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少区;右图人口分布均匀。
由此可见两地的人口分布格局不同。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2教学案1.1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2教学案1.1](https://img.taocdn.com/s3/m/f34e76a0b0717fd5360cdcb7.png)
睢宁高级中学北校高一年级地理教学案第一单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学习重难点】人口增长模式和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学习过程】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阅读P4-5课文和图1-1-4、图1-1-5内容,完成下列表格2.读课本P4图1-1-5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形状与人口增长模式完成3.人口增长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转变首先从开始的;人口向第四阶段的转变是靠的实现的。
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阅读P6“图1-1-6 2001年世界各国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P6-7课文及图表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世界人口问题最为突出的表现是:。
2.列表比较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课堂小结】【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A.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B.人口生育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C.新出生人口的百分比D.人口生育率与出生率相减的得数2.在人类社会初期,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原因是()A.出生率很低B.死亡率很高C.人类自觉地实行计划生育D.出生率很高3.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往往是不同的,下列不属于其形成原因的是()A.人口数量的多少B.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C.社会、经济的差异D.文化环境的差异4.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减少B.没有战争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D.农业的发展5.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人口问题是()A.人口增长过快B.人口增长缓慢和老龄化问题C.失业问题D.居住条件差的问题6.各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A.亚洲、欧洲B.非洲、欧洲C.非洲、北美洲D.拉丁美洲、大洋洲7.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A.原始低增长阶段B.加速增长阶段C.增长减缓阶段D.低速增长阶段8.右图表示四个国家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A.A B.BC.C D.D9.下列各组国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小于0的是( )A.美国、俄罗斯、巴西B.德国、丹麦、俄罗斯C.德国、印度、加拿大D.意大利、新西兰、墨西哥10.在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中,最先转变的是( )A.出生率B.死亡率C.自然增长率D.生育率11.世界人口加速增长阶段出现在( )A.第二次社会大分工B.工业化初期C.二次世界大战D.20世纪70年代12.关于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较高,是因为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造成的B.欧洲各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小于零C.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为负数D.非洲一些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或接近4%13.目前欧洲的德国、匈牙利等国人口连续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很少B.人口老龄化严重,青壮劳力缺乏C.政府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D.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二.综合题14.读下面人口增长模式图,回答有关问题:(1)第一阶段人口增长模式为 ,其主要特征是: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较 ,自然增长率 ,且波动较大,人口增长处于相对 或 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人口增长模式[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1.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2.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教学难点]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媒体与教具]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收集人口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反思。
如: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1999年10月12日,第60亿位居民诞生,联合国将地球村这一天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
世界人口达到60 亿标志着世界人口在40年内翻了一番。
世界人口增长走过怎样的历程?人类的家园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口?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将会怎样演变?这些都是我们极其关心的问题。
【板书】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增长【讲解】人口增长的快慢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有关。
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某地区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总人口之比。
出生率是指指一年内一定地区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其计算公式如下:【练习】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活动】读教材图1-1,结合下列图像,思考:快?【点拨】(1)依次为:0.0009、0.0055、0.594、0.619、1.055、1.988、2.237、2.021、1.892、1.652(2)(见下图)【活动】根据下表数据(教材P3)和教材P3资料,回答:(1)完成表格要填的数据,比较哪个国家的人口增长得更快一些?(2)为什么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3)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哪些因素是正增长、哪些是负增长?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归纳总结】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出生率下降,不是经过社会或政府有计划的干预,而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引起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导致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并最终导致生育行为变化的结果,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物质文化生活和自身发展;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商品经济还很不发达,多子多福仍是人们普遍的生育观念,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较快。
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1)受到生物规律的制约;(2)受到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领域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具体表现: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过渡】根据下列统计图,你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大致有哪些人口增长模式?【板书】二、人口增长模式(一)“高-高-低”模式(工业革命以前)【阅读思考】根据下列图像,分析“高-高-低”模式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点拨】“高-高-低”模式的基本特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人口增长缓慢。
目前的分布仅见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
这种人口增长模式又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原始社会),其基本特点:高出生、高死亡、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其基本特点:高出生、高死亡、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与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阅读】黑死病说明了什么?是什么遏制了中世纪的欧洲人口增长?【点拨】欧洲中世纪发生的黑死病,是欧洲历史上最严重的社会生态灾难。
它不仅流行极为迅猛,而且破坏力非常巨大,致使欧洲人口损失惨重。
在14世纪的后几十年里,从英国到意大利有些地方的人口持续下降了70-80%,1420年欧洲人口仅为100年前的1/3多,黑死病过后大片耕地荒废,大量工作无人从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黑死病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心理都造成了重大创伤,这个时期被西方学者称为“中世纪最黑暗的年代”。
【活动】初婚年龄与人口出生率有什么关系?【点拨】初婚年龄偏低,加速人口的增长。
晚婚能够延长世代的间隔,会降低出生率。
【板书】(二)“高-低-高”模式(工业革命)【阅读思考】根据下列图像,分析“高-低-高”模式的特点。
此类模式出现在什么国家?为什么?【点拨】“高-低-高”模式的特点: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其形成条件:工业化生产方式代替手工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人口死亡率下降。
代表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阅读与思考】阅读教材P5《美洲粮食作物的传播与人口增长》,思考:粮食生产和人口增长之间是什么关系?【点拨】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粮食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美洲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于明中叶陆续传入中国,为中国粮食问题的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
【阅读与思考】非洲人口受什么因素影响?这又从反面说明了什么?【点拨】联合国的调查报告表明,艾滋病正使非洲人口的寿命减短,并最终导致非洲人口锐减。
在南撒哈拉的34个国家里,艾滋病已经在几个国家里成为时疫,感染人数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博茨瓦纳的问题最为严重,该国的人均寿命已经由十年前的61岁下降到现在的41岁。
津巴布韦已有五分之一的成年人感染了艾滋病毒。
因艾滋病引起的死亡已经使人口增长率从1985年的3.3%下降到现在1%以下。
【课外作业】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
第二课时【新课导入】调查结果表明,截至2005年10月1日,日本的总人口约为1.28亿,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占总人口比例最低(占人口总数的13.7%),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最高(占人口总数的20.1%),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板书】(三)“低-低-低”模式(现代型)【阅读思考】根据下列图像,分析“低-低-低”模式的特点。
此类模式出现在什么国家?为什么?【讲解】“三低”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生产力发展、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得到提升,人们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也发生较大的变化。
特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很低,大致相同,趋于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趋于零甚至为负;人口总数基本稳定,有些甚至减少。
主要分布国家: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
【归纳】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特点:“三低”特征明显;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保持下降的趋势,不少国家甚至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者负增长。
【板书】三、中国的人口增长【活动】中国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人口增长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转变,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走完的路。
结合下列资料,分析:(1)促使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有哪些?(2)目前我国应实行什么样的人口政策?【点拨】新中国人口总量变动的特点:建国后50年,是我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波动幅度大;人口增长速度与世界人口增长基本相同;中国的人口转变速度较快,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由“高-低-高”向“三低型”的转变。
促使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有三个:社会经济因素、制度因素、计划生育因素。
目前我国人口方面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压力,因此,实行计划生育应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其基本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思考】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归纳总结】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前者属于“三低”的现代型,后者属于“高-低-高”模式的过渡型。
其实在发达国家内部也存在差异。
欧洲:-0.1%;日本:0.2%;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0.4%~0.8%之间。
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存在差异。
大洋州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其它国家、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绝大多数国家属于“过渡型”。
少数发展中国家属于“现代型”,如中国、新加坡、韩国、古巴和乌拉圭等。
【课外作业】查找本地区历次人口普查资料(总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绘制其变化曲线,判断目前本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分析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板书设计】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增长1、人口增长历程2、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3、影响人口增长因素二、人口增长模式1、高-高-低模式2、高-低-高模式3、低-低-低模式三、我国的人口增长和人口政策1、我国正由高-低-高向低-低低-的现代模式转化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