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城市化)
经济学中的城市化与城市经济发展
经济学中的城市化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转移过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现象之一。
城市化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城市化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城市化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城市化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劳动力市场的聚集效应城市化将大量农民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这种人口流动会带来劳动力的聚集效应。
例如,劳动力规模的增加会对城市产业结构发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城市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进而推动整体经济增长。
2. 信息与技术溢出效应城市化使得人们更加集中在城市中,信息的流动更加便捷,创新机会更加多元化。
这种信息和技术的集聚效应对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中的大量人才、企业和创新机构之间的互动,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与转化,从而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创新与发展。
3. 规模经济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城市规模的扩大可以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即在大规模生产中单位成本的下降。
城市中集聚的企业可以形成供应链、产业链等,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此外,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更加完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城市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同时,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就业机会的增加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来自农村地区的人口进入城市就业。
就业机会的增加是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重要动因之一,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2. 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进一步吸引了人口向城市流动。
3. 城市化的经济外部性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化进程带来了经济外部性效应。
城市经济学概念
城市经济学概念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活动的学科,它涉及城市规模、城市职能、城市竞争力、城市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以下是一些与城市经济学相关的概念:1.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比例的增加、城市面积的扩大以及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空间结构的变化。
2. 都市圈:都市圈是由一个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组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但相对独立的经济和人口系统。
都市圈通常是以区域城市间的交通和经济联系为基础形成的。
3. 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是城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它强调城市的地位和功能在经济地理上的重要性,包括中心地、居中地和卫星地的概念,通过分析和解释城市等级结构和区域内外关系。
4. 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是指企业在同一地区集中以实现规模经济、技术外溢和效应的经济现象。
城市作为聚集经济的主要场所,鼓励企业和人才的互动和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5.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个体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积累而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在城市经济中,人力资本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高技能劳动力的聚集和使用可以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6. 创新与创业:创新是指通过创造新想法、新产品、新服务等来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创业则是将创新转化为商业机会并开展商业活动的行为。
城市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7. 城市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是指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相对于其他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能力。
城市竞争力取决于多个因素,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和城市形象等。
这些概念在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理解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特征、机制和影响因素。
城市经济学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城市经济学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经济学——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研究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转移和集中,城市发展则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通过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索城市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一、城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1. 都市经济理论都市经济理论是城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研究城市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根据该理论,城市是一种经济聚集的形式,不同产业和企业倾向于在城市中集中,形成资源和人力资本的聚集效应。
这种集中带来了产业升级、人才流动和创新的机会。
2. 地区经济理论地区经济理论研究城市空间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差异。
地区经济理论强调地理条件、产业结构和政策环境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为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 经济增长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
首先,城市化带来了人口红利,提高了劳动力供给和就业机会。
其次,城市化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创新,进一步推动了经济转型和增长。
此外,城市化还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规模,增强了经济的竞争力。
2. 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城市化推动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各类产业和服务业逐渐分工细化,人们的聚集和互动增强了知识和信息的交流,促进了产业链的完善和价值链的延伸。
3. 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提供了更丰富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同时,城市化也改善了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城市发展的策略和挑战1. 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利益。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要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优化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避免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
2. 创新与创业城市发展需要注重创新和创业,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城市经济学 第3章 城市经济学——城市化
LOGO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 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中国2000年人 均创造GDP第一产业3990元,第二产业2.8万 元,第三产业1.5万元)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 强的过程,也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 过程,是一个国家现代社会结构形成的过程。
LOGO
第三章 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概念与内涵
(一)概念
城市化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 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 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
(二)内涵
一是“人口城市化” 二是“非农产业城市化” 三是“空间城市化” 四是“生活方式城市化”
美日法三国城市化水平及其就业结构变动情况 ( 单位:%)
国别
城市化水平 和就业结构
城市 化率
美国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城市 化率
日本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城市 化率
法国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年 份
1960 70.0 1970 73.5
8.6 4.4
30.6 29.9
LOGO
(三) 长期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城市化的原动力是资本的积累和循环,整个城 市化过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在城市地域上的 体现。长期的经济发展表现为总量增长和结构变化。 1、总量增长与城市化水平呈现密切的相关关系
1981年不同经济类型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 国家类型 低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市场经济工业国 世界平均 国家数 33 63 19 125 加权人均GNP(美元/人) 260 1400 10320 2340 加权平均城市 化水平(%) 17 45 78 41
经济学中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经济学中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城市化是指人口逐渐由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集聚的过程。
在经济学领域中,城市化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重要议题,因为它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
一、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1. 人力资源集聚城市化带来了人口的集聚,使得大量人力资源聚集在城市中。
这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也促使了劳动力市场的繁荣。
在城市中,劳动力的丰富使得企业可以更容易地招聘到合适的员工,提高生产效率。
2. 创新与创业机会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创新与创业机会。
城市中的密集人口和资源聚集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土壤。
创新通常需要密集的人际交往和资源共享,而城市的高度互动和多样性使得创新更为容易。
同时,城市化带来的经济规模扩大也为创新和创业活动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3. 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入城市,农业劳动力逐渐减少,城市的产业结构也逐步从传统的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型。
这种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经济的现代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二、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反馈作用1. 就业机会增加经济发展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涌入城市。
经济发展所需的产业扩张和市场扩大,使得城市成为大量就业机会的集聚地。
这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2. 城市化经济规模效应经济发展使得城市规模扩大,从而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效应。
城市规模的增大带来了更多的产业集群、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多的市场需求,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循环效应。
城市的经济规模效应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相互作用。
三、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问题与挑战1. 城市贫困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他们往往面临就业困难、住房问题和社会保障等挑战。
城市贫困问题不仅对个人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城市资源压力城市化带来了对城市资源的更大需求压力,包括土地、水源、能源等方面。
城市经济学之城市化
城市经济学之城市化1. 引言城市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迁移,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经济不断发展。
城市化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城市化的意义和影响。
2. 城市化的定义和特征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的特征包括人口集中、经济发展、社会分工、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变化。
2.1 人口集中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人口密度增加。
这是由于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条件等吸引力,同时也是由于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后的生活需求。
2.2 经济发展城市化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一方面,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得人们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拉动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城市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农业向制造业、服务业转变,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2.3 社会分工城市化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深化和扩大。
城市中的人们可以通过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来实现自己的特长和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不同的城市承担不同的产业和功能,形成了城市间的专业化分工。
2.4 土地利用城市化使得土地利用更加集约化。
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减少对农业用地的占用。
3. 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城市化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以下是城市化对经济的几个方面影响的分析。
3.1 经济增长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城市化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从农业向制造业、服务业转变,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拉动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
3.2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
城市经济学概念
城市经济学概念
城市经济学(Urban Economics)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
它主要关注城市中的市场行为、土地利用、人口流动、城市规模等方面的问题,旨在理解城市经济如何形成和发展,以及城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城市经济学涉及的主要概念包括:
1. 城市化(Urbanization):城市经济学关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和集中,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
城市化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包括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经济增长的加速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2. 城市功能(Urban Functions):城市经济学认为,城市有不同的经济功能,包括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
城市的功能结构会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和特定的地理条件变化。
3. 土地利用(Land Use):城市经济学研究了城市中土地的分配和利用问题,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的决策会受到市场力量、政府政策以及城市规划等因素的影响。
4. 交通与交通拥堵(Transportation and Congestion):城市经济学研究了城市中的交通问题,包括交通流量、道路网络、城市交通拥堵等。
交通拥堵对城市经济活动和居民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
域。
5. 城市发展政策(Urban Development Policies):城市经济学研究了城市发展的政策工具和措施,包括土地使用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策略等。
城市经济学为城市政府和决策者提供了指导和参考,帮助他们制定和实施合理的城市发展政策。
发展经济学-二元经济与城市化
城市化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二元经济 结构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者互动关系分析
相互依存
二元经济结构与城市化相互依存,彼此促进。二元经济结 构为城市化提供动力,城市化则推动二元经济结构的优化 和升级。
互动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二元经济结构与城市化相互影响、相互制 约。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可以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 互动和协调发展。
发展经济学-二元经济与城市化
目 录
• 二元经济理论概述 • 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因素 • 二元经济与城市化的关系探讨 • 中国二元经济与城市化现状及挑战 • 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01 二元经济理论概述
二元经济定义与特点
定义
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种不对称 的经济结构,即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现象。
衡量指标
城市化水平通常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此外,还可以采用城市 用地占总面积的比例、城市经济总量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例等指标来辅助衡量。
城市化进程中的动力机制
01
经济发展
02
政策推动
经济增长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根本动 力。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农 业生产效率提高,释放出大量农村劳 动力,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 源。
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也存在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这些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工 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期实现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02 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因素
城市化定义及衡量指标
城市化定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上升的过程。这一 过程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
程。
发展经济学第九章 工业化化和城市化
工业化和城市化
本章主要内容
9.1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9.2 城市化 9.3 中国的工业化
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从不发达向发达的过 渡之中,而工业化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 从经济不发达到发达的动力,是经济发展 的必由之路。 工业化往往伴随着城市化,这两个过程存 在着密切的联系。
第一节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霍夫曼系数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不断下降, 说明工业化以消费品工业为起点,逐渐向 资本品转移,即工业结构趋向于“ 资本品转移,即工业结构趋向于“重工业 化”。 这被称为“霍夫曼定理” 这被称为“霍夫曼定理”。 霍夫曼定理受到不少经济学家的质疑,认 为霍夫曼定理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
三、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
2、工业化与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结构的变化表现在 两个方面。
(1)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工业化就是工业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就 是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所占的份 额上升,并促进商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 的发展。 因此,工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产业结构的 变化过程。
配第在《政治算术》中指出:“ 配第在《政治算术》中指出:“制造业的 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制 造业多得多。” 造业多得多。” 在此基础上,克拉克进一步提出:伴随着 经济的发展,一个社会就业结构的重心有 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 推移的趋势。
一、工业化的含义及其模式
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表明,生活水平与资 源投入到工业部门的份额之间呈现正相关 的关系,经济由不发达到发达的转变必须 要依靠工业化来完成。
1、工业化的含义
对于工业化的含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 我们大致可概括为两种:
(1)较窄的工业化定义。 较窄的工业化定义。
认为工业化就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 发展,具体表现为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 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 提高。 因而,工业化就是一个国家由农业国向工 业国转化的过程。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
B北美自由贸易区布雷迪计划不平衡增长:研究的重点不是如何全面投资,而是如何集中投资于某些部门,使投资用于最佳用途上。
C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革命乘数作用初级出口替代初级进口替代传导作用创新活动: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由企业家进行的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垂直(纵向)国际分工次级出口替代:在继续进行对非耐用消费品的替代生产的同时,开始转向档次较高的消费品替代。
次级进口替代城市化:是指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
D第三世界国家对外援助大推进理论:早在20世纪40年代,罗森斯坦-罗丹在研究东欧和南欧落后地区战后工业化问题时,就提出了这个理论。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有效地促进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必须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的投资,特别是基础实施建设投资。
其理论依据在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存在着“不可分性”F发展经济学:就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对象,分析和研究在不发达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理论、政策和实践的经济学。
发展中国家: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取得政治独立后形成的经济不发达,面临经济发展的国家。
肤浅的金融发展战略:指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队金融系统施加的旨在鼓励,而不是妨碍投资的一系列限制措施,其结果却影响了金融系统发展的情况。
抚养负担发展援助:是指外国政府或国际机构,通过货币或实物形式,将资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促进受援国经济发展的拨款和优惠贷款。
非政府组织(NGO): 是指以某种社会福利目标为宗旨,从事非赢利性活动的社会团体。
反发展的经济增长:是指所有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都被资本的所有者拿走,而广大的贫苦大众的收入和生活状况却没有改变,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经济确实获得了增长,但是从扩大收入和就业来说,从人们获得福利的角度来考虑,经济并没有获得发展。
G工业化:工业化意味着一个过程,在次过程中,一国借助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源,逐步提高加工原料以制成消费品、资本品和提高服务的能力。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经济学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经济学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现象越来越普遍。
城市成为了吸引人们前往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场所。
而城市化对于经济的影响也是广泛而深远的。
本文将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经济学。
第一,城市化如何推动经济增长?城市化会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是,城市化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创新的结合。
城市也能提供更多的机会,特别是就业机会,从而带动了人们的生产力。
此外,城市化还会带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因为人们可以更便捷地互相交流和学习。
这都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
但是,城市化并不是所有方面都是积极的。
城市化也有可能造成城市内部的不平等和地区之间的分化。
城市化过程中的高度竞争有可能造成有限的资源聚集在一部分人身上,导致中小企业的减少和劳动力的浪费。
另外,在城市化过程中也会带来更高的生活成本和住房成本,对世界上许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第二,城市化如何影响经济结构?城市化会改变经济结构的原因是,城市集中了更多的企业和消费者,从而带动了商业和工业的发展。
同样的,城市也会带来更多的服务业就业机会。
这些变化将对经济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城市集中的园区和各种产业园区会继续增多,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经济需求。
这种变化同样会导致城市化的区域差异,对于具体哪个行业更有优势,这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可以做到的。
但是,城市化也会带来一些侵蚀性的负面影响。
为追求经济利益,一些大规模的投资可能会对基础设施、社区环境等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有些城市或地区的竞争过于激烈,有可能造成无效的“粗放型增长”,也有可能对其它地区造成不公平的竞争。
第三,城市化如何影响人类生活?对于许多人来说,城市化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生活。
城市中的资源和机会会吸引人们前来就业、生活和学习。
与此同时,城市化还会带来更多的文化多元化,特别是在城市中,人们可以更周到地保护和分享文化遗产。
但是,城市化也会带来人们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就是交通。
经济学中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经济学中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迁移的过程,它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化变得越来越普遍。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劳动力市场的改变城市化可以促使人口从农村地区流向城市,这样就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在城市,人们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而农村地区则常常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此外,城市化还可以改变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逐渐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从而改变了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2.创新与产业发展城市作为人口和资源的集聚地,更有利于创新和技术传播。
城市中的人们可以更容易接触到新技术、新思想和新观念,从而促进创新和产业发展。
此外,城市的规模经济效应也可以推动产业的发展。
城市规模越大,企业之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就越容易,这有助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3.消费市场的扩大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城市人口的数量和收入水平都在不断增长,这使得城市成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城市人口增加和收入提高,将带动消费需求的增加,进而促进了商品和服务的供应,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城市发展对经济的影响1.城市规模经济效应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效应是规模经济效应。
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更加频繁,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
此外,城市规模的增大还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例如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共享和物流成本的降低。
2.城市资源优化配置城市作为资源的集聚地,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和资本的集中使得城市能够更好地整合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城市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和交通等,进一步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3.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城市发展往往存在不平衡性,即一些城市相对于其他城市发展更快、更具竞争力。
这种不平衡发展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地区间的差距扩大。
发展经济学第十讲城市化和城乡协调发展
新新工工业业建建立立
地方就业增加, 增加总人口
整体工人 队伍扩大
消费品工业和 服务业发展
相关产业 发展
建设更好的 基础设施
税收增加。 政府资金更多
对外贸易 扩大
地方财富 增加
城市发展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
进口替代战略对于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技术、教育 水平不高的大国比较适宜,出口导向型战略对于自然 资源缺乏、人力资源丰富、经济较发达的中小国家比 较合适。
对于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来 说,在鼓励初级产品出口的同时发展一些进口替代工 业是可选择的道路。
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应该片面强调某种 战略 ,往往采取综合性混合战略,即同时发展初级 产品出口、进口替代工业、出口导向工业,各种战略 混合运用,并根据工业化的进程不断调整,这样才能 比较顺利实现全面工业化。
以上表明:
✓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是 国民经济中由农业占主导地位向工业占主导地位 的转变。
✓工业化是世界性和历史性的,18世纪以机械化为 标志,19世纪末到20 世纪初以电气化为标志, 20世界中叶以电子化为标志,20世纪末21世纪初 以信息化为标志。
✓工业化的水平必须是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 这些被磁化了的“磁化物”——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即使离开了城市,被抛到偏僻遥远的山乡,依然带着 这个城市明显的烙印,成为传播城市文明的重要媒介 物。
渐进的城市化进程
农村城镇化
规
模
扩
城镇城市化
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城市经济的集聚,都市圈
第九章 城市化与城乡发展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585
3336
78.5
86.5
30.6
53.7
泰国
1508
5815
87.5
91.3
29.4
50.4
罗马尼亚
1681
8959
76.3
95.3
53.2
54.6
菲律宾
715
2878
78.1
89.3
48.6
44.4
阿尔及利亚
2394
4133
88.6
87.3
52.1
70.7
马来西亚
2441
9644
84.8
91.5
第一节 城市化与工业化
工业化的进步和创造的物质技术条件 是促进城市化的内在机制和动力
工业化的进程决定了 城市化的进程
工业化为城市化提供 物质技术基础
• 工业化初期主要生产的初级加工产品,产业链 短,分工较粗,因此城市化进程缓慢。当工业 化发展到更高阶段时,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 程度越来越高,产业链条越来越长,生产服务 业发展越来越快,城市化进程加快。
49.8
74.7
资料来源:世界发展指标(WDI)数据库。其中,201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按《中国统计年鉴》调整。
第九章 城市化与城乡发展
• 第一节 城市化与工业化 •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与城乡关系 • 第三节 中国的城镇化与城乡关系的演进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与城乡关系
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趋势
第三节 中国的城镇化与城乡关系的演进
三、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各种表现
尽管近几年城乡差距在缩小,但仍然比较大,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
(一)城乡生产要素交换不平等
➢ 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城乡生产要素交换不平等的现象仍然十分 突出。在改革开放之前城乡生产要素不平等交换主要体现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 上;现阶段则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不平等交 换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农经091班
0923260106 赖安波
城市化是国际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必须经过的发展路径。
中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过热和虚高现象,这加剧了一些敏感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突现,产生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针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我选取了“城乡差距急剧扩大”来做一下分析。
城乡差距急剧扩大显然与“三农”问题缓解、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背道而驰,而且使构建和谐社会背负沉重负担。
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如下。
据统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家以“剪刀差”形式从农业转向工业(从农村转向城市)的剩余多达6000-8000亿元。
而另一些资料表明,1950-1978年29年间,政府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将大约5100亿元的资本由农业转向工业;1979-1994年16年间,这一数字加大到1.5万亿元。
“剪刀差”的存在和急速扩大,不断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而始于1958年的以城乡分割为本质的户籍制度,则从制度安排上固化、强化着城乡差距,使二元经济、城乡严重分割(包括市场)、工农业脱节的局面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三农”问题日益突出。
在教育卫生力面,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6.1、13.3、43.8、68.1倍;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20%左右,而城镇医保则达42%。
政府公共投入方面,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比重,由1978年占13.43%降到2003年的7.12%。
而2003年主要针对城镇居民的各项财政补贴,超过了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总额。
在政治参与方面,农民的地位也有被边缘化的可能,五届人大以来,农民代表比重由20.59%下降至8.4%,远低于他们在总人口中的比重(70.8%)。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即要培育现代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现代食品加工业以及现代饲料产业。
与此同时,要注意对农业的保护,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减少剪刀差带来的剥削。
第二,逐步取消户籍制度限制,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产业融合。
即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消除城乡歧视政策,使二者的机会均等,以缩小差距。
第三,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切实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即政府的财政政策要注重投入到教育,譬如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使其选择机会更加多元化。
第四,在公共政策要注意向农村倾斜,加大政府在农村的财政投入,弥补其公共卫生等资源的不足。
第五,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使国家决策更多的反映农民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