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遗址保护(古代水利工程)

合集下载

大运河遗址保护工作总结

大运河遗址保护工作总结

大运河遗址保护工作总结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它连接了中国南北地区,成为了古
代中国的交通大动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运河的遗址逐渐受到了破坏和侵蚀,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大运河遗址的保护力度,通过多种手段保护和修复
大运河的遗址,以保护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大运河遗址的监测力度,通过科技手段对遗址进行全面监测,及时发现和修复遗址上的破损和侵蚀。

其次,政府加强了对大运河遗址的管理,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对遗址进行全面管理和保护。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大运河遗址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向公众传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唤起公众对大运河遗址的保护意识。

除了政府的努力外,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大运河遗址的保护工作中。

各种文
化机构和学术团体纷纷开展了大运河遗址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为政府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成果和意见建议。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大运河遗址的保护宣传中,通过各种方式向公众传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唤起公众对大运河遗址的保护意识。

总的来说,大运河遗址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参
与到保护工作中,为大运河遗址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大运河遗址的保护工作会取得更大的成就,让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芍陂(安丰塘)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芍陂(安丰塘)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郑国渠郑国渠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浇灌效益100余年, 而且还在于首开了引泾浇灌之先河, 对后雨。

泾水一石, 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 长我禾黍。

衣食京师, 亿万之口。

”称颂就是引泾工程。

1929年陕西关中发生大旱, 三年六料不收, 饿殍遍野。

引泾浇灌, 急若燃眉。

中国近代著名人亲自主持下, 此渠于1930年12月破土动工, 数千民工辛劳苦干, 历时近两年, 最终修成了现在泾惠渠。

1932年6月放水灌田, 引水量16立方米/秒, 可浇灌60万亩土地。

至此开始继续造福百姓。

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 无力进行东伐, 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实施疲秦之计。

郑国给秦当初韩王是叫我来作间谍, 不过, 水渠修成, 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 为秦却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恤志》)。

秦王政认为郑国话有道理, 让她继续主持这项工程。

大约花了十年时间这项工程才告完工。

因为是郑国设计和主持施工, 所以大家称为郑国渠。

灵渠元前2凿成通航, 距今已22, 仍然发挥着功用。

灵渠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 也叫兴安运河或湘桂运河, 因为是在秦朝开凿, 又叫江上游, 她依据当初需要处理南征部队粮饷运输问题, 作出了使监(御史)禄(人名, 一名史禄)凿渠运粮(《史记·主父偃传》)决定。

在杰出水利家史禄领导下, 秦朝军士和当地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城市都江堰市灌口镇, 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大型水利工程, 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 是著名旅游胜地。

通常认为,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 是全世界迄今为止, 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宏大水利工程, 也是关键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雨季到来时, 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 往往泛滥成灾; 雨水不足时, 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二、三百年, 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 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芍陂quèbēi东汉至唐可灌田万顷。

良渚遗址简介100字

良渚遗址简介100字

良渚遗址简介100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良渚遗址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南,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大型城邑遗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利工程遗址之一。

遗址面积达3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石家山和大王山两个地区,是中国典型的早期城邑遗址,被誉为中国青铜文明的发源地。

1986年发现并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良渚遗址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还对研究史前文明和早期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二篇示例: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郊,是中国史前文明发祥地之一。

遗址面积达30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始建于约5300年前的良渚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玉器等文物,被誉为中国史前文明的“博物馆”。

2019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最新的世界運遺址。

良渚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也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第三篇示例:良渚遗址是中国史前文明遗址之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郊良渚镇,距离杭州市区约15公里。

该遗址被认为是中国早期文明的代表,曾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良渚遗址发现于上世纪3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这一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组织形态。

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陶器、石器等文物,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信仰。

良渚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有着重要意义,也为我们了解人类社会演变的过程提供了宝贵资料。

希望通过持续的保护和研究,能够更好地挖掘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良渚遗址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篇示例:良渚遗址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郊,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距今约5300年。

该遗址被认为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古国都城遗址,被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良渚遗址是中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史前城址,被誉为“东方第一古城”、“华夏第一城”。

大遗址保护十一五规划和名单

大遗址保护十一五规划和名单

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印发“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通知》“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大遗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

在我国已公布的六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约有500余处是大遗址,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一部分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五千多年灿烂文明史的主体和典型代表,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与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极具特色的环境景观和旅游资源,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世界展示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大遗址所在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大遗址保护面临机遇和挑战。

快速发展的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产、生活和盗掘文物的犯罪活动以及千百年来自然力的破坏,使许多本已异常脆弱的大遗址本体及其环境风貌受到致命威胁、设置大遗址保护专项,抢救保护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国家设立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在有效保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风貌的同时,加强展示和宣传工作,对于全面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水平,发挥文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规划范围“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项目库的100处重要大遗址(名单详见附件)二、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和“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生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推动文物事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一、灵渠中国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

又名陡河、兴安运河。

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

秦统一六国后,向岭南用兵,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派监郡御史禄凿灵渠运粮。

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由于历代不断增修改进,技术逐步完善,作用日益增大,是2000余年来岭南(今广东广西)与中原地区的主要交通线路,直至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通车。

灵渠渠首处用拦河坝壅高湘江水位,将其一股(今称南渠)通过穿越分水岭的人工渠道引入漓江上源支流,并对天然河道进行扩挖和整治后,入漓江;将另一股(今称北渠)另开新渠屈曲于湘江右岸再入湘江。

用拦河大小天平(用条石砌的溢流坝、铧嘴(导水分水堤)、湘江故道和泄水天平,综合地实现了分水、引水和泄洪等项功能。

渠道由人工渠、开挖天然溪流的半人工渠道和整治后的天然河流组成,南渠长33km,北渠长3.5km。

以弯道减缓坡度;以陡门和堰坝节制用水,增加通航水深;以侧向溢流堰分泄洪水,保障安全。

唐代已建有陡门18座,宋代发展到36座,元明清三代多次维修完善,保证了灵渠航运长期不衰,对广东广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有重大影响。

1936年和1941年,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相继通车,灵渠的航运逐渐停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灵渠全面整修,基本保留了传统工程面貌,使其成为灌溉、城市供水和风景游览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已无通航效益,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二、芍陂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

又名安丰塘。

位于安徽省寿县南。

春秋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前591)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

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芍陂始见《汉书·地理志》,西汉设陂官专管灌溉维修。

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王景修芍陂稻田。

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曾在安丰塘越水坝地方,发掘出一座汉代水利工程(草土堰)遗址,伴随出土的有汉代都水官铁锤等文物。

芍陂主要水源是淠河。

中国历史上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历史上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邗

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见于明 确记载的运河。又名渠水、韩 江、中渎水、淮扬 运河、里运河。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 淮安以北的淮河。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 于公元前486年筑邗城(今扬州市),开通邗沟。最 初南端自长江引水北流,向北绕经一系列湖泊, 以较短的人工渠道相连接,航道弯曲,到末口入 淮河。东晋南北朝时,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江 水已不能引入运河,于上游开支河从今仪征引江 水通航,并在运河口建堰埭、水门节水,河上亦 建有多处堰埭。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引漳十二渠
《吕氏春秋.乐成》记渠为魏襄王时邺令史起创建, 在西门豹后约100多年,并批评西门豹不知引漳灌 田。《汉书.沟洫志》采用这一说法,和《史 记》 有矛盾。后人调和两说,说是西门豹先开渠,史 起又开。东魏天平二年(535)改建为天平渠,并 成单一渠首,灌区扩大,后变称万金渠。渠首在 今安阳市北40余里,漳河南岸。隋唐以后这一带 形成以漳水、洹水(今阳河)为源的灌区。唐代 复修天平渠,并开分支,灌田十万亩以上。清代、 民国还有时修复利用。1959年动工在漳河上修建 岳城水库。两岸分引库水,灌田数百万亩,代替 了古灌渠。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
由于三大主要工程在合理规划布 局和精心设计施工, 枢纽工程发挥了有效的引水、防沙和排洪等综合作 用。在适宜河段的恰当位置修建鱼嘴,能使枯水内 江多引水,洪水时外江多泄洪排沙; 在河流弯段末 端建飞沙堰,利用了环流作用,能大量溢洪排沙, 以减免成都平 原洪涝灾害。都江堰历久不废的另一 重要原因是重视工程管理,严格执行岁修制度。据 历史文物记载,早在1400多年前,即有“深淘滩, 低作堰”的岁修“六字 诀”。嗣后又相继总结出治 水“三字经”及治河“八字格言”等。历代都设置 管理机构和堰官负责工程维护。工程维修分为每年 的岁修、五年一次的大修、特大洪水后的特修和洪 水期的抢修等四类。

木兰陂

木兰陂
木兰陂
福建莆田古代水利工程、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1 历史沿革
03 主要建筑
目录
02 遗址特色 04 文物遗存
05 历史文化
07 文物保护
目录
06 文物价值 08 旅游信息
木兰陂(mù lán bēi),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木兰村,距出海口26千米,占地面积583平方 米。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经三次营筑,于元丰六年(1083年)竣工。木兰陂是具代表性的拒咸蓄淡 灌溉工程,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灌溉工程之一,中国五大古陂之一,被誉为福建的“都江堰”。
“陂田”创设于木兰陂工程即将建成之际,主要基于工程未来修缮维护的需要。从填原五塘而新辟的田地中, 特别拔出一千三百九十余亩,称之为“赡陂田”,其收获专门作为日后的修陂费用。
“陂司”创定于宋代谢履,目的在于将陂田与木兰陂管理结合起来,是“陂田制度”得以有效运行的组织管 理机构。据文献记载,“陂司”的组成人员共计13人,分别为:“正一人,副一人,甲头一人,小工八人,水手 二人。岁各有酬劳田、食钱若干,具有定例。”陂司的设立,使陂田制度得以良好的运作,为管理木兰陂工程提 供必要又可靠的人力资源。
旅游信息
木兰陂,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木兰村。 木兰陂 公交:乘坐莆田公交29路到城港大道下车,步行3.4千米即到。 自驾:由莆田市出发,经由荔城中大道、荔城南大道、城港大道、霞光路到木兰陂。
谢谢观看
木兰陂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木兰陂年久失修,当任兴化知军詹时升组织人员加以修缮。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秋,木兰陂北岸决口,莆田县丞冯元肃主持修治。乾道九年(1173年),知军 潘畴主持修陂。淳熙元年(1174年),重修木兰陂门。淳熙三年(1176年),重修木兰陂北陂。庆元年间 (1195~1196年),木兰陂南岸被洪水冲决10余丈,兴化知军陈仕楚与陂司正副合力修理。

古代遗址中的水利工程研究

古代遗址中的水利工程研究

古代遗址中的水利工程研究水利工程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古代遗址中的水利工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古代人类智慧和文明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以古代遗址中的水利工程为主题,探究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一、古代遗址中的水利工程概述古代遗址是指古代城市、宫殿、墓葬等建筑遗迹,通过对这些遗址的考古发掘,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水平。

而水利工程作为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承担着保障人民生产、农田灌溉、城市供水等重要功能。

古代遗址中的水利工程多种多样,包括渠道、水库、堰坝、水井等。

例如,中国古代的大运河是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它横贯北方平原,连接多个城市,为人民提供了大量的用水资源。

另外,古埃及的尼罗河灌溉系统、古罗马的水道系统等都是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这些工程在保障人民生活质量和发展经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古代遗址中水利工程的研究意义研究古代遗址中的水利工程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人类对水利工程的智慧和技术水平。

古代人类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却能够建造出复杂的水利工程,这充分展现了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熟悉和掌控能力。

其次,研究古代遗址中的水利工程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水利工程对于农田灌溉、城市供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直接关系到古代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通过研究水利工程,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民如何利用水资源,如何开展农业生产,乃至于古代城市的规划和管理。

此外,研究古代遗址中的水利工程还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古代文明的发展和交流。

古代水利工程往往是城市和文明的重要标志,通过对这些水利工程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

同时,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也反映出古代文明的繁荣和进步。

三、古代遗址中的水利工程研究方法要深入研究古代遗址中的水利工程,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物保发[2013]11号

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物保发[2013]11号

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正文:---------------------------------------------------------------------------------------------------------------------------------------------------- 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物保发〔2013〕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财政厅(局):为妥善处理大遗址保护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引导,全面推进大遗址保护工作,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共同研究编制了《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经财政部、国家文物局领导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文物局财政部2013年5月27日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大遗址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最具代表性的综合物证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大遗址保护既是一项文化工程,也是一项惠民工程,有利于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美化城乡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遗址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启动100处大遗址保护工程,殷墟遗址、元上都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建成一批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区,有效保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风貌;国家设立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出台一系列专门性法规,初步建立大遗址保护管理体系;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目标任务,基本构建以“三线两片”为核心、10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格局。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在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进程中,大遗址保护既具备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中国的“世界灌溉⼯程遗产”国际灌溉排⽔委员会(ICID)于1950年成⽴,旨在⿎励⽔资源可持续利⽤、促进⽔利遗产保护,拥有110个成员国。

世界灌溉⼯程遗产是ICID主持评选的⽂物古迹保护项⽬,其评选始于2014年。

与联合国教科⽂组织主持评选的世界遗产不是⼀回事,它更着眼于挖掘和宣传灌溉⼯程发展史及其对世界⽂明发展的影响。

世界灌溉⼯程遗产须具有如下价值:1、农业灌溉历史发展上的⾥程碑或转折点,为农业发展、粮⾷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2、在⼯程设计、建设技术、⼯程规模、引⽔量、灌溉⾯积等⽅⾯领先于其时代;3、增加粮⾷⽣产、改善农民⽣计、促进农村繁荣、减少贫困;4、在其建设年代是⼀种创新或者是⼯程奇迹;5、为当代⼯程理论和⼿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6、在⼯程设计和建设中注重环保;7、独特且具有建设性意义;8、具有⽂化传统或⽂明的烙印;9、是可持续性运营管理的经典范例。

截⽌⽬前,我国有17项世界灌溉遗产⼀、都江堰(国⼆-III-21)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下辖的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公元前251年),是蜀郡太守李冰⽗⼦在前⼈鳖灵的基础上修建的。

由分⽔鱼嘴、飞沙堰、宝瓶⼝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积近千万亩,是⽆坝引⽔的宏⼤⽔利⼯程。

⼆、灵渠(国三-III-2)位于⼴西壮族⾃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

世界上最古⽼的运河之⼀,由东向西将湘江源头海洋河与漓江源头⼤溶江相连,是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跨流域⽔利⼯程。

被誉为世界古代⽔利建筑明珠。

三、姜席堰(浙江省省级⽂物保护单位)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灵⼭港(旧名灵溪)下游后⽥铺村。

为元朝⾄顺年间(公元1330—1333年)达鲁花⾚察⼉可马的任上所建。

⼯程由上堰、沙洲、下堰、汇洪冲沙闸以及渠⾸分⽔闸五部分组成。

整个枢纽以河道中的沙洲为纽带,上联姜堰,下接席堰,组成⼀条长约六百三⼗⽶,略似直⾓形的拦⽔坝。

水利工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水利工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水利工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水利工程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物质上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还在文化上承载着历史记忆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然而,由于时间的流逝和社会变迁,许多水利工程已面临着被破坏或遗忘的危险。

因此,保护和传承水利工程的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一、水利工程的文化遗产意义水利工程不仅是一种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从古代的引黄灌溉系统到现代的大坝水库,每一个水利工程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们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记录了人们与水资源互动的历程,具有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古代的水利工程,如杨公堤、都江堰等,不仅是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这些水利工程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并且对于当地人民的生活、文化习俗以及区域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保护水利工程的文化遗产意义重大。

二、水利工程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面对水利工程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我们必须正视其中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和传承。

1. 缺乏保护意识和措施在水利工程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中,首先是缺乏保护意识和相应的保护措施。

由于历史原因和发展需求,一些古老的水利工程被忽视和破坏。

许多地方政府和居民没有意识到保护水利工程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

2. 建设和改造对文化遗产的破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改造变得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对文化遗产造成破坏。

一些古老的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被拆除或改造,失去了原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 文化传承断裂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的变化,许多传统的水利工程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断裂的风险。

年轻一代对于古老的水利工程缺乏兴趣和了解,导致文化传承的断裂和遗失。

三、水利工程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措施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水利工程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保护意识政府、媒体和社会组织应加大力度宣传水利工程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增强公众对其保护的意识。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遗产保护和开发研究——以郑国渠遗址为例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遗产保护和开发研究——以郑国渠遗址为例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1 郑国渠遗址概况郑国渠位于陕西省泾阳县西北部王桥镇,是与都江堰、灵渠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

郑国渠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开始修建,首开引泾灌溉之先河,是中国北方延续两千多年基本无间断的第一渠。

《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古代封建社会重视农业发展,在郑国渠遗址上先后修建了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与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

13处古渠口和26段古渠、古坝集中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引水、蓄水、灌溉的工程技术演变,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水利发展史的“天然博物馆”。

郑国渠在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区,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2016年11月,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 郑国渠遗址保护现状2.1 自然损毁严重,人为保护不及时郑国渠初次建成时灌溉面积约合今766平方千米,自秦以后,各朝代均在此基础上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但灌溉规模都难以望其项背。

到了唐朝后期,频繁的社会战乱导致关中地区水利荒废,郑国渠的修建工作不被重视,古渠首、渠道现已难觅踪迹。

20世纪80年代,泾惠渠管理局为记载郑国渠历史资料的明代石碑修建了碑亭,后因为年久失修发生坍塌。

明代石碑长时间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导致有些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出现断裂痕迹的石碑也未及时抢修,保护工作不及时对文物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

2.2 短视工程问题突出,对遗址本身造成破坏2010年前后是郑国渠遭受破坏最严重的时期,大面积开山取土、挖沙卖石的情况层出不穷,上百米河道被挖空,从郑国渠渠首主体一直到岸边耕地都被严重破坏,一些耕地甚至被毁成了沙坑,遗址区的大部分植被也被砍伐,至今尚未恢复。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

它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规模最大的宏伟灌溉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对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功能和影响进行介绍。

1. 历史背景都江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6年,即西汉初年。

当时,四川地区常年遭受水灾,灾害频发,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四川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2. 功能和设计都江堰是一项复杂而精巧的水利工程,其主要功能是解决都江堰及周边地区的水灾问题,同时有效利用水资源,实现农田灌溉。

都江堰的设计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分水堰、犁井和平地堰。

分水堰具有分流作用,将岷江水引入大成都平原;犁井是连接分水堰和平地堰的通道,用于排除淤泥和泥沙;平地堰是实现农田灌溉的关键,它将分水堰分流的岷江水引入农田。

3. 影响和意义都江堰的建设对成都平原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解决了当地长期以来的水灾问题,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

其次,通过有效利用水资源进行农田灌溉,提高了农业产量,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此外,由于农田灌溉的实施,都江堰也为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4. 文化价值都江堰除了作为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外,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和勤劳精神,展现了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高度成就。

同时,都江堰周边还保存了许多历史文化遗址,如李冰墓和李冰祠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历史遗迹,对于研究古代水利工程和中国古代文明都具有重要意义。

5. 保护和发展由于都江堰的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于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和维护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加强巡视和监测,定期进行维护和修复工作。

同时,都江堰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游览,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结:历史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解决了四川地区长期以来的水灾问题,提高了农田灌溉效率,对于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

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

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大运河简介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是一条横贯中国北方的古代人工运河,全长约1800多公里。

始建于春秋时期,历经多次修建和改建,在明代达到鼎盛,成为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之一。

大运河沿线分布着许多古代城市、古镇和文化遗址,是中国古代文明和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

为了有效保护大运河的文化遗址,中国政府设立了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

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的意义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的设立意在保护和传承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保护范围的划定和管理,可以维护大运河的原始风貌和历史遗迹,保护大运河作为国家重要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的划定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的划定是基于多个因素综合考虑而得出的。

首先,要考虑大运河沿线的古代城市、古镇和文化遗址的文化价值和保护需求。

其次,要考虑大运河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最后,要考虑大运河的历史轨迹和交通功能的重要性。

综合这些因素,可以将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划定为两个层次:核心区和缓冲区。

1.核心区:大运河沿线的古代城市、古镇和文化遗址集中的区域被划定为核心区。

在核心区内,对古代建筑、文物、遗址等重要文化遗产进行严格保护,限制新建工程和开展商业活动,保持区域的历史风貌和原貌。

2.缓冲区:核心区周边的区域被划定为缓冲区。

在缓冲区内,对古代城市、遗址和文化遗产进行适度保护,限制高强度开发和建设,保持区域的整体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的管理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层级的合作。

首先,由国家文物局牵头负责整体规划和管理。

其次,各地方政府要划定具体的保护范围,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

同时,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如国土资源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和旅游部门等,共同推动大运河遗址保护的工作。

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的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物保护:加强对核心区内文物的保护,进行科学修复和保养,定期进行文物巡查和评估,确保文物的安全和完整性。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之都江堰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之都江堰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之都江堰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之都江堰一、简介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郊区,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56年,总长约65公里,横跨都江河和康定河两条河道,是一项宏大而壮观的工程。

二、历史背景1.建造背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常年遭受水灾,急需一项能够调节水流、防洪灌溉的大型工程。

2.建造时期:都江堰的建设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时代,历经多个王朝的持续建设与维护。

三、工程构成1.主要渠道:都江堰主要由两条渠道组成,分别是成灌渠和崇灌渠。

成灌渠起自都江堰的发源地,将水引入崇灌渠,再输送到农田和城市。

2.堤坝系统:都江堰由多个堤坝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分水岭和泄洪堤。

分水岭用于分流水源,而泄洪堤则起到抵挡洪水的作用。

3.控制水位:都江堰通过设置闸门和过水孔来控制水位,确保水流平稳,并满足农田灌溉和城市用水的需要。

四、工程意义1.防洪措施:都江堰的建设有效地防止了洪灾,保护了成都地区免受灾害的侵袭。

2.灌溉系统:都江堰为周边农田提供了稳定的灌溉水源,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产量。

3.城市水源:都江堰为成都市提供了可靠的饮水和生活用水来源,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

五、文化遗产价值1.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于2000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2.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化遗产。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中国文物保护法,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指具有极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需要加强保护的文物,并受到国家保护的重要遗址、古迹、古建筑等。

2.世界文化遗产:根据《世界遗产公约》,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具有独特文化价值、具有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如建筑物、城市规划、考古遗址等。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地点享有国际认可和保护。

郑国渠遗址博物馆讲解

郑国渠遗址博物馆讲解

郑国渠遗址博物馆讲解郑国渠遗址博物馆坐落在中国河南省的洛阳市区内,是一座以展示郑国渠文化和考古发现为主题的博物馆。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道路和灌溉工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运河之一。

本文将对郑国渠遗址博物馆进行详细讲解。

郑国渠遗址博物馆是为了保护、研究和传承郑国渠文化而建立的。

馆内以陈列展览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了郑国渠的历史、文化和建设。

馆内展示了大量的出土文物、图表和模型,让观众能够全面了解郑国渠的起源、功能和影响。

郑国渠起源于春秋时期,是郑国公子胶锯为修灌溉大农田而发动百姓修建的一条渠道。

其后,郑国渠成为秦汉、隋唐和宋代的著名水利工程,为周边地区的农田灌溉和运输提供了重要支持。

郑国渠全长约700多公里,横跨河南、山东和安徽三个省份,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至今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灌溉功能。

在郑国渠遗址博物馆中,观众可以通过展览了解郑国渠的历史发展和功能。

一楼展厅以郑国渠的起源、发展和水利工程原理为主题,用文字、图片和模型生动地介绍了郑国渠的规模和设计。

观众可以了解到,郑国渠曾经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人工运河之一,其灌溉和运输的功能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楼展厅主要展示了郑国渠遗址的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物。

这些文物包括陶器、石雕、青铜器等,反映了郑国渠沿线地区的古代生活和文化。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刻有郑国渠的地图的石板,这是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发现的重要文物之一。

这块石板上刻画了郑国渠的起源、路径和沿线的城市、乡村等信息,为研究郑国渠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郑国渠遗址博物馆还提供了多媒体互动设备供观众使用。

观众可以观看郑国渠的历史纪录片,体验郑国渠的虚拟旅游,并参与模拟修建郑国渠的小游戏。

这些设备为观众提供了更加生动和互动的参观体验,增加了观众对郑国渠历史的了解和兴趣。

总之,郑国渠遗址博物馆是一座有着丰富内容和独特展示方式的博物馆。

通过展示郑国渠的历史和文化,它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成就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

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

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最终形成了从北京到杭州的总长约1800公里的运河。

大运河的建设和运营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大运河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但同时也面临着保护和管理的挑战。

为了保护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之一是设立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

这个保护范围包括了大运河的主要河段、文化遗址、历史建筑和周边景观。

通过划定保护范围,政府可以更好地管理和保护大运河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可以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

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的划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政府需要对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研究。

这包括对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工程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其次,政府需要考虑到大运河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这包括对周边地区的地形、气候、生态和人文资源等方面进行评估和研究。

最后,政府需要考虑到大运河的保护和管理需要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协调。

这需要政府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

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的划定对于大运河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保护大运河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价值,防止其被破坏和损失。

其次,它可以促进大运河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

最后,它可以提高公众对大运河的认识和了解,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

然而,大运河遗址保护范围的划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政府需要充分考虑到大运河周边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避免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其次,政府需要加强对大运河保护和管理的监督和执法,防止违法建设和破坏行为的发生。

最后,政府需要加强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其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和了解。

水利遗产的定义、特点、类型与价值阐释

水利遗产的定义、特点、类型与价值阐释

水利遗产的定义、特点、类型与价值阐释作者:暂无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1年第2期水利遗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遗产,既有文化遗产共性,更有其特定的专业属性。

本文讨论了水利遗产的特点,指出水利遗产应按工程和非工程遗产分为两大类,而每一大类遗产应有其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形态;讨论了水利遗产的架构,列举了工程和非工程遗产的类型,以及水利遗产评价体系,并阐释了认定的技术标准。

谭徐明自2000年都江堰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水利工程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后,古代水利工程的文化与科学价值逐渐得到水利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近30年来,我国有上百处水利工程成为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10年来,相继有西湖、哈尼梯田、大运河等水利工程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或国家申遗预备名单。

随着国家文化战略的推进,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水利基础建设,与城乡、交通、文物等相关行业关系更为密切,也将愈来愈多地面临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尤其是2014年国际灌溉与排水委员会(ICID)实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以来,我国迄今为止有23处灌溉工程遗产列入,这些遗产都是在用的古代水利工程。

如何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已经成为相关水管理部门必须面对的问题。

为摸清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遗存现状,2010年,水利部部署了我国第一次古代水利工程与水利遗产的普查。

经过1年多的工作,2012年6月,普查工作完成。

根据“在用古代水利工程及水利遗产专项调查”,至少600多处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古代水利工程,一直服务并持续发挥工程效益,有更多古代水文量测、水权标识、水利纪事碑等文物分散在基层水管理单位。

水利遗产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实证,更是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利遗产的定义与特点水利遗产的遗产指向是以工程为主体的文化遗存。

普查成果反映出:在古代水利工程及其相关文化遗存以外,还有相当多的非工程文化遗产分布,它们与历史时期国家水利行政管理有关,是历史时期水与社会、与文化相互影响的结果。

大遗址的认定标准

大遗址的认定标准

大遗址的认定标准一、面积规模得够大。

大遗址嘛,从名字就能看出来,面积小了可不行。

就像我们去看那些古老的城堡或者大型的古墓群,那得是一眼望过去特别壮观的。

一般来说,它得在一定的面积范围之上,这个范围可不是随随便便定的呢。

比如说有的大遗址可能是古代一座很大的城市遗址,那城墙围起来的范围就超级大,像西安的唐长安城遗址,那规模大得能让我们想象出当年大唐盛世的繁华景象,大街小巷、宫殿庙宇都在那一大片土地之下或者残垣断壁之中隐藏着故事。

二、历史价值要高。

这历史价值可是重中之重。

大遗址得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地方。

比如说它可能是某个朝代的都城遗址,那这里面就包含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

像北京的元大都遗址,这可是元代政治中心的所在,从这里我们能研究出元代的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社会制度等好多东西呢。

又或者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就像赤壁古战场遗址,那场赤壁之战可是影响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站在那个遗址上,仿佛能看到当年战船列阵、火光冲天的壮烈场景,这历史价值简直无法估量。

三、文化内涵丰富。

大遗址里面蕴含的文化内涵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

这里面包括当时的宗教信仰、民俗文化、艺术成就等。

比如说敦煌莫高窟,那里面的壁画、雕塑,每一个都像是在诉说着当时的佛教文化是多么的兴盛,人们的艺术创造力是多么的惊人。

那些精美的佛像、色彩斑斓的壁画,展现了当时的绘画技巧、色彩运用以及宗教思想的融合。

再比如说一些古老的村落遗址,能让我们了解到以前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像怎么种地、怎么过年、婚丧嫁娶都有什么讲究等等,这些文化内涵就像一条条线,把我们和古人联系起来。

四、考古研究潜力大。

大遗址得有很大的考古研究潜力。

这就好比是一个还没有完全被挖掘的知识宝库。

在大遗址里,可能还有很多没有被发现的文物、遗迹等着考古学家们去探索。

比如说良渚遗址,之前人们对它的认识可能比较有限,但是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发现了良渚古城、大型水利工程等,这些新的发现不断地改变着我们对古代文明的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大。

这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因此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兴建公共水利工程。

同时,兴修水利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扩大运输,加快物资流转,发展商业,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繁荣。

(另外水和土一样又是作物生长的条件,在今天水又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正是由于兴修水利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古代不仅在平定安世时期,就是在纷争动乱岁月,国家也往往不放弃水利事业的兴办。

郑国渠公元前246年,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的策略。

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

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汉书·沟洫志》秦王政是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同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

郑国渠的修成,为充实秦的经济力量,统一全国制造了雄厚的物质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边运用、边改善、边发展的原则,对新老渠系进行了3次规模较大的改善调整与挖潜扩灌。

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

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守。

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

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

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同堆),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

离碓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

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

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华阳国志·蜀志》),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1、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2、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坎儿井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的原因,是和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

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

但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吐鲁番虽然酷热少雨,但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

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峰高达5445米,而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154米,从天山脚下到艾丁湖畔,水平距离仅60公里,高差竟有1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约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与地面坡变相差不大,这就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又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

总的说来,坎儿井的构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

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究其原因,首推吐鲁番地区绿洲外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

据最新卫星遥感监测数据表明,该地区强烈发展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6.87%,而非荒漠化面积仅占总面积的8.8%。

水资源日渐短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坎儿井水流量也逐年减少。

随着吐鲁番地区经济发展,机井得以广泛使用。

机井投资少效率高,开采极其随意。

全地区已有的几千口机井从地下大量抽水,而全区11亿立方米的可利用水资源中,地下水仅占两个亿。

比较而言,坎儿井造价高,维护难,导致使用率不断下降;在地表水利用上,一些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大坝截流后,下游水源便捉襟见肘。

已建的柯柯牙水库和坎儿其水库,就对其下游近百条坎儿井直接造成生存危机。

此外,吐哈油田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光一个吐哈油田,每年就用去吐鲁番500万立方米水。

油田用水量非常之大,加之打井极深,地下深水被大量抽走,坎儿井水源间接受到影响。

特别是在坎儿井附近钻油井,使坎儿井面临着被污染的危险。

1997年,吐哈油田就曾发生坎儿井上游的油井与坎儿井交汇,导致油渗水现象。

由于缺乏深一步的监测手段,目前油田对水质的深层影响尚难判断。

对于坎儿井的日渐式微,各方看法截然不一。

一种观点认为,从纯经济角度看,坎儿井已无生存必要。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坎儿井未免过于落后,夏季易干涸,冬季水多时又易白白流走,无法蓄存。

而水库可蓄水,随时进行生态调节。

应该任坎儿井自然消亡,优胜劣汰,由水库等水利设施取而代之。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坎儿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珍贵人文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尤其在强调生态开发的今天,坎儿井具有不可比拟的旅游开发价值。

如果因为今天的短视让这份人类遗产消失殆尽,我们将愧对子孙后代。

当地人士的态度是:水库要建,机井要打,坎儿井要保护。

据悉,目前吐鲁番地区除将坎儿井列入农业水利的一部分进行维修保养外,还组织了“坎儿井研究会”,并将成立“坎儿井监测站”,随时观测坎儿井水位水质等的变化。

为将坎儿井的保护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吐鲁番地区早在3年前就已起草了《吐鲁番坎儿井水资源条例》等有关法规,报请自治区人大批准实施,但至今未见批复。

据了解,该地区还准备报请国家及自治区建立坎儿井自然保护区,以避免在新的开发建设中造成新的破坏。

评价吐鲁番坎儿井如同其盛产的葡萄一样,闻名中外,坎儿井曾是吐鲁番盆地农田灌溉和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时至今日,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有其重要作用。

坎儿井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之一,它可与长城、大运河相媲美。

吐鲁番坎儿井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吐鲁番的各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的结晶;坎儿井水,是吐鲁番各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血汗换来的“甘露”。

勤劳勇敢的吐鲁番人民自古以来不但为开发大西北,巩固祖国边疆建立过“汗马功劳”,并为神奇的“火州”大地留下了一道道地下长河——坎儿井,给方兴未艾的“吐鲁番学”留下了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坎儿井文化史”。

坎儿井是吐鲁番各族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开发大西北、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大功绩。

坎儿井的开凿工艺是吐鲁番人民世世代代口授心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通惠河历史性通航河道。

由于清末实行“停漕改折”政策和20世纪以来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货物转为陆运,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50年代初期,仅有少量船只作间歇性通航。

目前该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

北运河长约180公里,集水面积5.11万平方公里,由天津注入海河。

除屈家店至天津段15公里可供小船作季节性通航外,其余河道均不能通航。

南运河又名御河,长414公里。

四女寺至临清段称卫运河,长94公里。

天津至四女寺段航道窄狭弯曲,底宽15~30米,水深约1米,建有杨柳青、独流、北陈屯、安陵4座船闸,可通航100吨级船舶。

由于上游水库拦蓄,两岸农田灌溉,加之年久失修,现已处于断航状态。

卫运河底宽30米,水深约10米,建有四女寺、祝宫屯船闸,可通航100吨级船舶。

由于上游岳城水库畜水,截走水源,尤当卫运河扩大治理后,航道情况骤然恶化。

鲁北运河也称位山、临清运河,原河段已淤塞。

1958年另选新线,长104公里,但未开挖。

1960~1968年,根据引黄输水要求,开挖了周店至尚店76公里渠道,两头河段尚未开挖。

鲁南运河国那里至梁山段称微山湖湖西航道,长20公里,1968年虽经疏浚整治,但河道严重淤积,水深不足,尚不能通航。

梁山至南旺段长33.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5米,每年可通航6个月,为季节性航道。

南旺至济宁段长27.1公里,底宽15米,枯水期水深0.5米,每年仅通航6个月,为季节性航道。

济宁至二级坝段长78.1公里,航道顺直,枯水期水深1米以上,底宽50米,可通航100吨级船舶。

微山湖湖中运河微山湖内航道是京航大运河的主要交通线,历史上即分为湖东、湖中、湖西三条航线贯穿南北,被称为“黄金水道”。

20世纪90年代末,京杭运河济宁至韩庄段续建工程完成后,确定了新的主航道。

2005年,微山湖有三级主航道130公里,五级航道80公里,支流航道(六-七级)700余公里,可通航里程达1100公里。

已形成纵横交错的水运网络,运力总量180万吨,年均货运量700余万吨;货物周转量40亿吨公里,年通航能力达到2600万吨以上。

韩庄运河(泇运河)京杭运河从微山湖湖口韩庄镇经台儿庄至江苏邳州的一段运河,经过多次疏浚整治,全年可通航1000吨船舶,设有韩庄船闸、万年闸船闸、台儿庄船闸三处船闸,已达到二级航道。

中运河京杭运河台儿庄段二级坝至大王庙段原来是走韩庄、台儿庄一线。

1958年在江苏省境内新辟南四湖湖西航道及不牢河河段,使河道经徐州市北郊通过,至大王庙与中运河汇合。

大王庙至淮阴段仍循原来河道南下,长163公里。

徐州以下河段,经近年分段拓宽,航道一般底宽45~60米,水深3米以上,已可通航500~700吨级以上拖带船队。

是为徐州煤炭南运主要线路。

里运河全长169公里,其入江口原在瓜洲,1958年改至六圩入江。

近年屡经整治,航道底宽一般达70米,水深3米以上,可通航1000吨级拖带船队。

年运货量1500万吨左右。

江南运河自长江南岸谏壁口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平望至杭州。

其中,平望至杭州有3条航线,即东、中、西线,如以东线计算,全长323.8公里,大部分底宽20米,水深2米,一般可通航40~100吨级船舶,年货运量达1600余万吨。

运河最南端京杭大运河最南端位于杭州拱宸桥(即北三里桥),并在桥边立碑,该桥是一座三孔的拱桥,初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现存桥为清康熙时重建,全长138米,宽6.6米。

石砌桥墩逐层收分,桥面两侧作石质霸王靠,气势雄伟,下面各有两个防撞墩,防止运输船只撞到桥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