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新编经济生活
《经济生活》第十课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知识点总结(最新版)【核心提示】1.一个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2.两个阶段:“两步走”战略。
3.一条路线: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4.一个理念:新发展理念。
5.一个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必背术语】1.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知识梳理】(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1.历史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2.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1)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3)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我们一定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3.开启新征程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从2020年到本世界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1.坚持新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经济生活》第十课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复习课件 (共36张PPT)
地位: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 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措施: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
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
勇敢、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
(2018年高考江苏卷政治2)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 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 A. 传统经济转向现代经济 B. 不均衡发展阶段转向协调发展阶段 C. 虚拟经济转向实体经济 D. 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5年高考海南政治3)2014年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达2万多亿元,其中 生鲜电商的交易额约为130亿元,同比增长221%,占全部生鲜交易的 10%。 从供给角度看,我国生鲜电商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 ) ①居民收入增加引起消费偏好发生改变 ②行业发展潜力巨大且吸引了大量投资 ③新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人们的购买习惯 ④商业模式的改变降低了行业进入门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创新
发展动力
协调
发展不平衡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 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 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 展的整体性。
新理念
注重解决的问题
具体措施
绿色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 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 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推进绿色发展,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 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创建节约 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 发展内外联动 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 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 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性经济体 系。
经济生活第十课
内容提要:2004年中国经济形势总体良好,在中央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情况下,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的局面,但经濟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隐患,国民经济仍面临从局部过热向整体过热蔓延的危险。
2005年宏观调控丝毫不能放松,但要改进调控方式,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加强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
在总量调控上,注重运用货币政策,防止高通货膨胀爆发;在结构性调控上,注重运用财政政策,加强薄弱环节发展。
同时要积极采取措施,大力促进消费、增加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经济形势宏观调控财政货币政策关于中国的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是国内外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
过去的千年,我国经济取得了显著成绩,整个经济正朝向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发展。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新问题不断显露,宏观调控成效只是阶段性的,2005年经济走势仍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对此,我想就2004年以来的经济形势和2005年宏观调控主要政策取向等问题,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一)2004年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刚刚过去的一年,国民经济取得良好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1.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在2003年GDP增长9.3%的基础上,2004年前三季度GDP增长9.5%,预计全年GDP增长略超过9%。
分季度看,一、二、三季度分别增长9.8%、9.6%、9.1%,四季度增长9%左右,经济增长呈缓慢回落趋势,符合“软着陆”的特征。
2.经济效益大幅度增加。
从宏观上衡量经济效益,主要是看工业利润和财政收入。
1—10月,全国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的实现利润总额为9133亿元,同比增长39.7%;预计全年工业企业利润突破1万亿元,增长35%左右。
1—10月全国财政收入22615亿元,同比增长2 4.6%,增收4465亿元;预计全年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增长20%。
经济生活第十课课堂笔记
《经济生活》第十课上课笔记内容整理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地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记住)(1)经济生活: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2)政治生活:科学发展观主要体现在党和政府的具体行为中,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体现了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体现了党的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民主执政的执政方式,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3)文化生活: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发展、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上。
(4)生活与哲学:从唯物论上看,涉及意识的作用,按客观规律办事。
从辩证法上看,体现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从唯物史观上看,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社会意识的作用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二、围绕主题、抓住主线1、为什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思维拓展】 正确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根本出路。
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的中心环节。
现阶段我国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即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因此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关键是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
经济生活第十课(飞扬之旗)
低标准的小康,人均GDP只 标准 有800多美元(低水平)
全面 不全面,偏重于物质消费的 区 程度 小康 别 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城 发展 乡差距、不同收入群体存在 程度 差距
联系
①都是小康社会,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总 体小康是我国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是本 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二者只是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②总体小康是全面小康的基础和条件,全面小康是总体小康 的发展和完善。
【本课线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贯 彻
科学发展观(主题) 指 导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
【考点突破】
考点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较高标准的小康,人均GDP超过 3000美元(更加殷实宽裕) 更全面,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全面发展的小康 发展比较均衡,缩小地区、城 乡各阶层的差距,惠及十几亿 人口,体现共同富裕原则
【小试牛刀】
(2012江苏苏中三市二调)2012年我国政
府主动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5%, 首次低于8%,这主要基于( ) A.减少贸易进口,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B.合理分配社会财富,促进社会公平
C.减少货币发放量,促进物价稳定
D.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 和谐
【小试牛刀】 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国中央政府紧急启 动了4万亿元投资计划,确定了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 快发展的措施。2009年3月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 行记者会,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介绍了4万亿投资的整体安 排:农村的民生工程大体上是3700亿;民生工程,主要是保 障性住房是4000亿左右;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机场、 水利等是15000亿左右;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社 会事业方面是1500亿;节能减排、生态工程是2100亿;调整 结构和技术改造是3700亿左右;汶川大地震重点灾区的恢复 重建10000亿。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政 府的上述投资安排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
经济生活第十课
经济生活第十课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编号10编写人杨天云审核人任景红时间2011.10.11【学习目标】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科学发展观内涵,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感受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小康社会成就,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激情投入,享受学习快乐。
预习案一、体系构建(具体要求:5分钟熟练掌握知识体系并能默写,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二、重点原理(要求:详读教材,结合自学讲义,20分钟在体系内速记重点原理,自查组内互查老师抽查)第一框题:1、总体小康的特征和表现是什么?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经济建设的新要求第二框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知识拓展建设生态文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1.合理配置资源。
资源具有有限性,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资源、环境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国家:①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
②要综合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4.企业:①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纺型发展方式,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发展方式。
②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对我国能源高、资源浪费严重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促进资源的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
经济生活第十课教学案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考点展示]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考纲研读]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1)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
(2)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
落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协调。
(4)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要统筹好城乡、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措施: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②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依靠内需拉动,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经济生活第十课新编教材内容《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大地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新时代的新征程,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
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第一框)历史性变革(第一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沉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
全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第二目)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经济生活第十课
第十课科学(kēxué)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编号(biān hào)10编写(biānxiě)人杨天云审核(shěnhé)人任景红时间(shíjiān)2011.10.11 【学习目标】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科学发展观内涵,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感受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小康社会成就,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激情投入,享受学习快乐。
预习案一、体系构建(具体要求:5分钟熟练掌握知识体系并能默写,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二、重点原理(要求:详读教材,结合自学讲义,20分钟在体系内速记重点原理,自查组内互查老师抽查)第一框题:1、总体小康的特征和表现是什么?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经济建设的新要求第二框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知识拓展建设生态文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1.合理配置资源。
资源具有有限性,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资源、环境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国家:①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
②要综合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4.企业:①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纺型发展方式,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发展方式。
②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经济生活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 (2012山西太原五校联考)某镇政府认为“小康不 小康,关键看住房”,于是不惜财力建设“别墅式 新农村”。这一认识和做法( ) • A、是对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的曲解 • B、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 C、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 D、坚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 • 【解析】该镇政府不惜财力建设“别墅式新农村” ,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曲解,对新农村建 设的曲解,其最终结果将不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违背了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阻碍了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进程。
有专家指出,贫困地区、贫困群体的小康,是实现全面小 康社会目标的难中之难,不能与其他地区和群体同等对待。这 告诉我们( ) A.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中难以 实现 B.我国应该力保贫困地区率先进入小康社会 C.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进程 D.贫困地区、贫困群体的小康建设,只能靠国家的 扶持与帮助 【解析】全面小康的目标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故A项错误; B项观点不符合实际;D项观点错误,主要靠自己努力。部分 地区和人群实现全面小康的困难,正体现出建设的不平衡性。
必修1 《经济生活》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 社会的经济建设
考点考向概览
考点概览 10、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 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经济建设 ①全面小康的目标 ②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2)又好又快、科学发 展 ①科学发展观 ②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 考向定位 1.从知识的考查看:重点考查科学 发展观,又好又快发展,经常与宏观 调控相结合。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在高考中地位一般,掌握基础知识即 可。 2.从试题类型上看:小康社会的经 济目标多考查选择题。又好又快、科 学发展,选择题和材料题都是考查的 重点。科学发展观时常以选择题的形 式考查其含义,又好又快发展多以材 料题的形式考查,并与企业经营、宏 观调控、对外开放等结合起来。
经济生活 第十课集体备课
1、上周教学总结1、存在的问题:学生对于市场配置资源的理解不够到位,做客观题还存在一些问题。
对宏观调控手段掌握还不够熟练。
2、改进建议:讲解突出重点,讲解到位,做典型例题,学会审题,掌握做题方法,巩固及时总结自我总结分析的好习惯3、本周教学任务分析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课时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学课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总体小康成就的表现。
(2)知道总体小康存在的不足。
(3)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4)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些新要求。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和平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教学重点: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重难点分析教学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的三大区别教学方法探究学习,通过实例引入,设置问题情境,层层深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给予讲授,并对知识进行精讲,归纳。
完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学过程课堂探究探究一: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1981~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1991~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思考:1、我国现在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中的几步?2、结合你个人感受以及同学们的交流,你认为和过去的生活相比,现在有什么样的变化?【笔记】探究二: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
经济生活第十课第一框
•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 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 系基本形成。 • (基本公共服务、就业、分配、社保) •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1、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平衡的发展 过程。 分析: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课堂练习: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 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 平。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 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 小康社会。 你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全面”是如何理解 的?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 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 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 新期盼,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 生态文明五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 标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有以下几项新要 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 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 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 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 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 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 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 成。 (发展方式、科技进步、四化、新农村、 区域协调)
10经济生活第十课(使用)
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1、历史性变革
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2)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原因 ①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 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②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就业状况持续改善; ③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 持续扩大; ④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 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1、历史性变革
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原因 ①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 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②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不断提高; 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④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 发展协调性增强; ⑤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 果丰硕。
2、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1)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理解 2)美好生活需要的表现、主要制约因素 表现: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 益增长。 主要制约因素(更加突出的问题):发展不平衡、不 充分。 3)对策 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 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 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4)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地位
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1、历史性变革 2、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1)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理解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之间的矛盾 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 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 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经济生活》第十课第二框围绕主题,抓住主线
8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具体要求:①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②促进各方协调,促进生生协调、上经协调。 ③开拓“三生”文明发展道路。
2018/1/10
9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018/1/10
10
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的发展理念。 现实问题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树立并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
2018/1/10
12
全球四分之一的笔记本电脑和三分之一的数码相 机是我国苏州生产的,然而每销售一台电脑我们要给 英特尔几十美元,微软几十美元,中国人自己赚的大 概只剩10个苹果的钱,生产一台DVD,我们的利润只 有1~2美圆;生产一件MP3,我们的利润只有一美元多。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防止服装贸易总额的2 4%,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没有一个世界名牌, 我国彩电、手机、计算机、DVD播放机等产品的产 量居世界第一,但关键芯片以来进口。我国企业不得 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支 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请问以上材料给我国建设有什么启示?
2018/1/10
1
中国能耗高,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 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 倍、印度的1.65倍。 GDP增长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量却增长40多 倍。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模式可谓举世无双,假设 GDP再增长50倍,就必须消耗200倍的资源。按中国 目前的消耗量,整个地球都不够中国消耗。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道路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 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 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 16 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经济生活第十课学案教案 新时代 新理念、新体系问学案教案.doc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特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依据最新教材修订)课型:复习课课时:2课时【课标要求】教材新增内容【考纲要求】教材新增内容----新时代经济建设、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学习目标】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了解历史性突破和成就;理解新时代的社会矛盾,确立的新目标2.理解新时代我国坚持的新发展理念3.了解现代化经济体现的内涵,理解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情境导入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新时代新征程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化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自学、互学内容1.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哪些历史性变革。
2.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取得这样巨大的发展?3.了解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体现在哪些方面?4.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有哪些,5. 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是什么?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7.我国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的目标是什么,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的目标是什么?党的十九大上,把2020年至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
这两个阶段的时间范围和目标分别是什么?8.新时代我国发展的新理念是什么,为什么确立这样的理念?9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由什么构成?10.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怎样发展实体经济。
11.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怎样实施这一战略?12.怎样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求1.熟练掌握和背诵以上基础知识。
2.在理解以上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互学、展学、点学【重难点突破】1.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突破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例说明。
并分析变化的原因2.我国新时代的主要矛盾⑴是什么?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⑷怎样解决存在的问题⑸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否意味着我国的基本国情已经发生变化,已经越过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坚持新发展理念(1)为什么要坚持新的发展理念(2).正确理解新发展理念3.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⑴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经济生活学案第十课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学习目标】1、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以及经济建设的要求2、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树立科学发展观3、理解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自学导图】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预习填空】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⑴至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__________”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们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⑵具体表现①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显提高。
②从宏观上看,国家的________________大大增强。
2、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是_________的、________的、____________的小康。
二、经济建设的新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以下几项新要求:1、增强______________,努力实现经济_________发展。
2、全面__________生活3、建设_________,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式。
【自主探究】①小康标准是人均GDP为800美元。
②上海、北京、深圳等地,2001年人均GDP已达到或超过三四千美元;而中西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还处在温饱阶段。
2000年还有近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材料二: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化有三个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农业生产占GDP的比重在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
而我国的上述指标在2001年分别为15%,50%,37.66%。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2)联系所学知识、谈谈如何解决上述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探究二:2005年6月17日是第十一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经济生活第十课
• 如何办?国家、企业和个人(重在企业)
(1)企业: ①增加科研投入,重视研发机构建设,加强研发机构的 管理,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 ②重视科研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创新管理机制与体制, 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知名品牌。 ③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把引进先进技术与 消化吸收结合起来。 ④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推动自主核心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运用,提升竞争力。 ⑤着力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关键科技问题, 突破提高健康水平、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 突破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技术问题。
解决好农业、农村和 农民问题,事关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 全面建设小康社 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 会大局,必须始 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终作为全党工作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 的重中之重;有 化新格局。引导农村劳动力 统筹城乡, 利于建设社会主 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 推动社会 义新农村,有利 镇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城 主义新农 于增加农民收入, 镇化道路;坚持党在农村的 村建设 提高农民消费水 基本政策;推进农村改革, 平,刺激农村消 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 益 费市场,拉动生 产发展
•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 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 有利于保证我国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 的协调发展, • 有利于扩大就业,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 的优势, • 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 怎么办? • 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促进工业化促进信息 化,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要大力发展信 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 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 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经 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 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处理好工业 化与环境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大地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新时代的新征程,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
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历史性变革2012年到2017年的五年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1%,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消费贡献率从54.9%提高到58.8%。
服务业比重从45.3%上升到51.6%。
城镇化率从52.6%提高到58.5%。
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从9000公里增加到2.5万公里、占世界三分之二,高速公路里程从9,6万公里增加到13.6万公里。
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
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3.1%。
出境旅游人次从8300万增加到1.3亿。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沉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2012年到2017年的五年间,我国树立并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在多个省份陆续开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培育加快绿色发展新动能,开辟实现绿色惠民新路径。
优化能源结构。
煤炭消费比重下降8.1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增加6.3个百分点。
重拳整治大气污染,重点地区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30%以上。
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森林面积增加 1.63亿亩,啥话徒弟面积年均缩减近2000平方公里。
我国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签署生效,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合材料,谈谈生态环境改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
全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周末,小凡和家人一起观看党的十九大新闻专题片,为国“点赞”的同时,大家就自己的美好生活需要展开了讨论。
图中文字描述:我要更加努力,争取进入好学校,更好地发展自己。
让一家人生活得更幸福是我们的责任,如果收入更高、居住条件更舒适、环境更优美,那就更好啦!上了年纪,希望就医更方便一些,医疗水平更高一些。
结合材料,了解周围的人对美好生活有哪些需要,分析制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图文描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美丽城乡——更优美环境的需要教育均衡——更优质教育的需要电商扶贫——更好工作和收入的需要家庭医生——更高水平医疗的需要阅读空间——更多文化生活的需要棚户区改造——更舒适居住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开启新征程图文表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请你畅想:在新时代,如何把自己的职业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充分实现人生价值?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二零二零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从二零二零年到本世界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生活更加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党的十九大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依然面临不少难题。
发展不平衡问题和一些领域的发展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
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结构性供求失衡,新产业和新动能成长还不够快。
生态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
结合我国面临的发展难题,谈谈转变经济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材料一:2012—2017年,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
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
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
“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日均新设企业由5000多户增加到1.6万多户。
材料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重要任务,是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只能绿色制造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现代能源技术、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保技术、海洋和空间先进适用技术、只会城市和数字社会技术、健康技术、现代服务技术和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等。
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以“科技创新生活”为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结合材料和自身发展,谈谈青年人如何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某市有三个“看不见”:站在江边看不见江——塔吊林立、货轮密布,辨不清水与岸;出了城市看不见农村——道路宽敞,别墅成片,分不出城与乡;工业区利看不见浓烟和排污口——循环经济使副食品被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这三个“看不见”体现的是该市人民“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精神,是该市人民对发展的全面理解。
该市的发展给人们带来哪些实惠?该市的发展给我们什么启示?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名词点击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料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就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推进绿色发展,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
相关链接河北塞罕坝林场1962年建场以来,三代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地”的荒漠地上艰苦奋斗、敢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临海的人间奇迹,营造出112万亩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将当地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目前的80%,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