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方法
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方法
* 第二节、作品解读
* 什么是好的短篇小说?
* ①深入地揭示和表现人性。
* ②深入地揭示生活。
* ③构思精巧,巧妙。
* ④在较小的篇幅中容纳尽量丰富的内容。
* 一、鲁迅的《孔乙己》
* 教参一般停留在分析这篇作品的思想意义之上。
*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2、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转载请注明来自:好http:///)
* 【教学难点】
* 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 生活中并没有一个“本来的”孔乙己,“本来的”孔乙己的故事。
* 从不同的角度讲孔乙己,就能讲出不同的孔乙己的故事。
*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选择叙事视角。
* 《孔乙己》的艺术特点
* 1、使用了巧妙、复杂的艺术视角
王富仁认为,在《孔乙己》中担任具体叙述任务的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
他说:“小说严格按照这样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的眼光(意识)他周围的世界,看待包括(意识)看待他周围的世界,看待包括孔乙己在内的所有其他人物。”
* 严家炎在《复调小说:**迅的突出贡献》中认为:“一篇短短的《孔乙己》竟能引起读者异常复杂的感受,就与作者安排了一个可以悄悄移位的叙事者有关。过去许多研究者的文章,以及中学语文课的教学提示,都把《孔乙己》的叙事者说成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这种说法不确切。如果叙事者真的是十二三岁的酒店小伙计,那么孔乙己给予读者的印象就会简单得多。……《孔乙己》的叙事者也是个成年人。”
* 它其实有两个视角:小伙计的视角和隐含作者的视角。
* 小说是在一种复杂的视角运动中表现了孔乙己这样一个人物。
* 所谓“隐含作者”,是指作者的一个“隐含的替身”,作者的“第二自我”,作者在写作时不是在创造一个理想的、非个性的一般人,而是一个“他
自己”的隐含的替身。
* “不管一位作者怎样试图一贯真诚,他的不同作品都将含有不同的替身,即不同思想规范组成的理想”,正如一个人的私人信件,可以根据与每个人的不同关系和每封信的目的,而会有不同的替身一样。
* 《孔乙己》中的小伙计不仅是一个观察者,也是一个参与者。
* 小伙计的作用有两二:
* 第一,他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背景,增加了一种真实感。
* 第二,小伙计在小说中,他其实也扮演的一个施虐者的角色。
* 这样《孔乙己》中其实可以听到两个声音,一个是小伙计的,这个声音瞧不起孔乙己,充满了对孔乙己的蔑视。
* 其实另外还有一个声音,就是隐含作者的声音。或者隐含作者的态度,这个态度对孔乙己有更多的同情。
* 在小伙计的话中我们也能看出一种反讽。就是小伙计本人也成为反讽的对象。
* 2、使用“重复”的手法,提高了表现的效果
* 小说中的重复有两个系列。
* 首先是关于“笑”。
* ①“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 ②有人说他偷书,他坚持说自己是“窃书”,然后是之乎者也。“引得
众人都哄笑起来。”③有人说他没有进学当秀才,他再次辩解,有之乎者也,“众人也都哄笑起来”。
* 第二个系列是三次被揭短。
* ①别人说他偷书,
* ②别人说他识字却不能进学,
* ③掌柜的提到“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辨,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掌柜的说,“取消?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 二、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 自资本主义诞生,西方文学一直持有一种怀疑与批判的态度。
* 《我的叔叔于勒》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和唯利是图
* 主要艺术特点:
* 1、用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人际关系、世态炎凉。* 菲利普夫妇的逻辑是:有钱就是好人,有钱就有亲情;没钱,就不是好人,也就没有亲情。
* 小说中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前后有这样几次变化。
* 最早是于勒挥霍了自己的那一份遗产,而且还把兄弟俩共有的那个部分也用掉了一些。于是于勒被送往纽约。
* 请注意这个时候,于勒得到的道德评价:他是一个坏蛋、一个流氓、一个无赖。
* 后来,据说于勒发了财,于勒又一下子成了正直的好人,有良心的人,达夫朗什家的好子弟,跟所有达夫朗什家的子弟一样公正无欺了。
* 再后来就是在船上相见,于勒成了一个乞丐一样的老水手。
* 克拉丽丝马上说:“我早就知道这个贼不会有出息,早晚会再来纠缠我们!倒好像一个达夫朗什家的人还能让人抱什么希望似的。”
* 在这里贫穷的于勒被说成是一个贼。
* 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
*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个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 2、叙述视角的选择
* 钱理群在《〈我的叔叔于勒〉略说》一文讨论了这个小说的视角问
题。
* 他指出这个小说中大家对待于勒有四层“看”与“被看”的关系:
* 童年的“我”若瑟夫如何看于勒叔叔;
* 成年的父母如何看于勒叔叔;
* 成年的若瑟夫如何看于勒叔叔这样的穷人;
* 最后还有一个就是作者莫泊桑在“看”于勒。
* 小说是一个选择的艺术。同样的生活看你从什么角度去选择,选择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会大不相同。
* 小说中的于勒就应当仅仅是一个被同情的对象吗?
* 有一位中学教师讨论《我的叔叔于勒》时就专门评价过于勒:
* “我的叔叔”也真是,发了财,而不节俭,不本分,竟沦落到去卖牡蛎。这要怨谁呢?从负债出走到发了财,又落到穷光蛋,这难道是必然的吗?或是命中注定的呢?于勒为何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财富呢?要知道自己是如何从家出走的!
* 每当我读到这里时,不由得对于勒生起气来,这个于勒,真的太不争气,太不像话了。发了财而不知道珍惜,去阔绰什么?老大不小的!这难道不是自取灭亡吗?自己毁了自己的前程,一失足将成千古恨。他能振作起来吗?还有发财的机会吗?这个不争气的于勒,实在太令人失望,此时此刻,我们能过多地去指责菲利普夫妇的不仁不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