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

合集下载

古代诗词的意象与意境

古代诗词的意象与意境

古代诗词的意象与意境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一颗明珠,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精湛的艺术魅力,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其中,意象与意境是诗词创作中重要的构成要素,通过形象化的描绘和深思熟虑的情感抒发,使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到美的享受和精神的净化。

本文将从意象和意境两个方面来探讨古代诗词的魅力。

一、意象:艺术的触觉意象是诗词中通过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所表现出来的,它能够使人们通过感官体验到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古代诗人巧妙地运用具体的物象和形象化的比喻,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意象世界。

在古代诗词中,花草树木常常是意象的重要载体。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感慨神往相结合,让读者感受到壮丽的美景和壮怀激烈的情感。

除了自然景象,古代诗词中还常运用动物、人物等形象进行意象的构建。

例如宋代诗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一词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通过细腻描绘夜晚的氛围和落花星雨的景象,使读者沉浸在浪漫的仲夏夜之中。

二、意境:心灵的抚慰意境是古代诗词中所具有的感悟和情感,通过意象的铺陈和情绪的抒发,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感动,达到心灵的沉淀和抚慰。

在古人的笔墨间,意境与情感常常交织在一起。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通过描述秋夜的宁静和明亮,表达出对时光迅疾流逝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

这些凄美动人的意境让人沉思和凝视,尽管历经千年,却仍然触动着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柔软。

除了表达情感与思考,意境还常常用于抒发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怀。

唐代诗人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一诗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通过写月夜的寂静和哀思,抒发对离故乡的思乡之苦。

这种对家园和乡亲的思念,使得意境与情感融为一体,引起读者共鸣。

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意境魅力,使得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深深的感动和思索。

它们以凝练的语言和精巧的修辞,将诗人内心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与诗人的感受产生共振。

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意象

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意象

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古代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深邃的意境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意象,它通过独特的形象符号传达诗人的情感、思想和意境。

本文将以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意象为主题,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诗人作品中意象运用的分析,探讨古代诗歌中意象的丰富多样性以及对作品意义的塑造作用。

一、中古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意象是最为常见和重要的元素之一。

在中古时期,自然意象在具体形象的选择和抒发手法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通过描绘高耸的鹳雀楼和苍茫的天空,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一意象凸显了壮丽和广阔的自然风景,以及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宋代诗歌中的情感意象在宋代,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更多地与情感和人生哲思相关。

苏轼是宋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常常运用花草、月亮等意象象征着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对生活的思考。

举个例子,苏轼的《水调歌头》中通过描绘春天的花草景色,以及对逝去时光的回忆,表达了对生活瞬息即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这一意象塑造了诗人的情感表达,使读者产生共鸣。

三、元代诗歌中的社会意象到了元代,古代诗歌中的意象逐渐向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态扩展。

元代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热闹景象,融入了对战乱时代的思考和对家国深情的表达。

这一意象将个体情感与社会背景相结合,展示了古代诗歌在意象表达上的多样性和变化。

四、明清诗歌中的哲理意象明清时期,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更加凝练深奥,常常以简练的词句抒发哲理和人生智慧。

李清照是明代著名女词人,她的《如梦令》中通过描绘秋夜的意象,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离别之苦的思考。

这一意象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凝练的形象,传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度探讨。

综上所述,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丰富了诗歌的艺术内涵和表达效果。

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作品中,意象的选择和运用都有所不同,与时代背景和诗人个体的情感、思想关系密切。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远的意义而广受赞誉。

在古代诗词中,意象与意境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详细探讨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并分析它们在诗词创作中的重要性和运用方式。

一、意象的定义和作用意象是古代诗词表达意义和形象的重要手段。

意象通过文字描绘、联想、象征等方式,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具象化,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词所要表达的内容。

在古代诗词中,意象可以分为两类:形象意象和抽象意象。

形象意象即通过描绘具体的人物、景物、事物等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而抽象意象则是通过抽象的符号和隐喻来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维。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自然景象,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作者对壮丽自然景观的感叹;而《离骚》中的“食言而肥,行己有耻”的抽象意象,则更多地表达了屈原对社会不公和个人遭遇的愤怒与无奈。

意象在古代诗词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方面,意象能够丰富诗词的形象,使之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通过具体生动的描绘,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词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另一方面,意象还能够增强诗词的象征性和寓意性,使其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通过象征和隐喻,诗词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所要传达的观点和价值观。

二、意境的概念和表现形式意境是古代诗词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意境是指通过意象创造出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和情绪状态,在读者心中引起的美感和共鸣。

意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表现。

一种是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来打造出与主题相符的氛围。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和冰冷的霜来表达作者对岁月流转和生命短暂的思考,从而创造出一种寂静而深沉的情境。

另一种表现意境的方式是将情感和思想通过意象的组合和对比来展示。

例如《鹿柴》中的“草露白于霜,稀树巢枭凤”,通过将清晨的景象与孤独和寂寞感进行对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微妙的意境。

意境在古代诗词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初中语文古代诗词的意象与意义解析

初中语文古代诗词的意象与意义解析

初中语文古代诗词的意象与意义解析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深邃的意象和深远的意义一直为学者们所关注和解析。

本文将从意象与意义两个方面对初中语文古代诗词进行解析,以揭示其中的内涵与魅力。

一、意象的解析古代诗词的意象是指通过语言的艺术手法,通过感觉、形象等方式在读者心中产生的具体形象。

这些意象往往能够鲜明地展现出作者的思想、感受和情绪,给人以视觉、听觉等感官的享受,使人更深入地理解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 自然意象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以自然景物为意象的描写,比如“明月”、“白雪”、“青山”等。

这些意象通过具体的自然景物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通过对自然意象的解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诗词中所蕴含的浓厚文化内涵和情感。

2. 人物意象古代诗词中经常以人物为意象进行描绘,这些人物意象往往通过其形象特征、行为举止等来展现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杨柳”、“宫墙”等代表着美丽和华贵,而“行者”、“流浪者”等则寄托了作者追求自由和快乐的梦想。

通过人物意象的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中描绘的人物形象所代表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意义的解析古代诗词的意义不仅表现在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上,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

通过对古代诗词的深入解析,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其中所包含的人生智慧和价值理念。

1. 人生哲理古代诗词常常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通过对生活、自然、人性等方面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对历史长河中众多英雄人物的赞美和敬仰。

通过解析古代诗词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

2. 情感共鸣古代诗词通过具体的意象和优美的艺术语言,能够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描绘一个寂静夜晚的意象,呈现出一种思乡之情,引起读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意象与意境中国古代诗词解析

意象与意境中国古代诗词解析

意象与意境中国古代诗词解析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远的意境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意象与意境是古代诗词中的两大核心要素,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所在。

一、意象的表达与感受古代诗词中的意象是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来表达,它是作者用精巧的语言塑造和再现出来的形象,使读者产生直观的感受。

意象可以包括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动物形态、物体形状等等。

比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这一句就表达了月色的明亮清冷,给人以宁静和思索的气氛。

意象的表达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它不仅限于描写事物的外表,更需要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事物的内涵和背后的情感。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常常是借物抒情的手法,通过对自然界或人物等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意象的运用,作者能够将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作品更加丰富和生动。

二、意境的创造与感悟意境是古代诗词的精髓所在,它是通过意象的组合与对比、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行文的节奏和韵律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感受。

意境是通过语言塑造的,但它超越了语言本身,直触读者的心灵,并给人以审美享受。

古代诗词中的意境常常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和抒情,表达出作者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思想境界。

它可以是宏大的自然景观,也可以是微妙的人物情感。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给人以豪迈和壮美的感受;而《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萋萋别离苦,望望相逢难”则表达了人物思乡离别的哀愁之情。

意境的创造需要作者具备独特的感悟和想象力,通过对事物的深入思考和情感的投入,使诗词作品在细节表达的基础上,形成整体上的和谐统一。

一个成功的意境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与共同体验。

综上所述,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元素。

通过对意象的准确表达和对意境的创造,中国古代诗词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们带来了深沉的感受和美的享受。

唐诗中的意象与意境的鉴赏

唐诗中的意象与意境的鉴赏

唐诗中的意象与意境的鉴赏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受到了世人的广泛赞赏。

在众多的唐诗之中,意象和意境被视为其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

本文将从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两个方面对其进行鉴赏和解读。

一、唐诗中的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通过物象和形象的描绘,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唐诗以其独特的意象魅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唐诗中的意象富有色彩和生动感。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通过描绘月亮的清冷和床前明月光的形象,展示了他内心深处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这些形象通过细腻的语言和动人的意象,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情感上的冲击。

其次,唐诗中的意象充满了自然的韵味。

唐代以山水田园为主题的诗作层出不穷,诗人们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将自然界的美与人生的哲理融合在一起。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河景色,给人以宏伟壮丽之感。

而王维的《山居秋暝》则表现出深深的闲适之意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最后,唐诗中的意象常常反映出社会和人生的辛酸和痛苦。

诗人们以婉约的笔触刻画出了弱者与命运的斗争,抒发了对时代和世事的感慨与思考。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对王昭君与唐明皇的悲剧爱情的描写,反映了宫廷政治和君王专制的无情残酷。

二、唐诗中的意境意境是指通过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段,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唐诗以其独特的抒情性和意境创造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唐诗中的意境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唐诗的规律和韵脚让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感,使得诗人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同时,又通过音乐般的诗句和语言韵律,增添了诗歌的美感和感染力。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对诗句的整齐有序、韵律连贯的安排,展现了壮丽的山河景色。

其次,唐诗中的意境常常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

通过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诗人能够更好地表达出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对比了秋夜的凉爽与人生的烦忧,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诗人内心的忧伤与沉思。

理解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与修辞

理解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与修辞

理解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与修辞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修辞技巧,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与感悟。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需要教导学生如何理解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与修辞,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文学作品。

本文将从意象和修辞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意象意象是诗词中通过形象的描绘所传达的意义和情感。

古典诗词常常通过精细的描写,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1. 自然意象自然意象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一种意象。

通过描绘山水、花草、天空等自然元素,诗人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通过描绘风急天高、渚清沙白,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之情。

2. 感情意象感情意象是古典诗词中另一种重要的意象。

通过描绘人物的情感状态,诗人能够传递出深刻的情感体验。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通过描绘明月光照在床前,诗人表达了自己思乡的愁绪。

二、修辞修辞是诗词中运用的一种修饰手法,通过巧妙的表达方式,增强诗词的艺术感染力。

古典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繁多,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1. 比喻比喻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出一种意义。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通过将白日与山、黄河与海进行比喻,诗人表达了自然景色的壮丽和浩渺。

2. 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增强诗词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微雨湿透篱落,疏烟笼晓岸。

”通过将微雨和疏烟拟人化,诗人表达了秋夜的寂静和凉爽。

3. 对偶对偶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称的结构和意义,使诗词更加优美和韵律。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到:“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通过对偶的结构和意义,诗人表达了边疆的孤寂和哀愁。

通过理解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与修辞,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文学作品。

古代诗词意象分析

古代诗词意象分析

古代诗词意象分析“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由于我国诗词特有的讲究含蓄和凝练的创作要求,使诗人词家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露表白,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因此,意象便成为了诗词意境的重要构成因素。

不少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经过人们的长期心理投射,往往具有独特的意绪和丰富的意蕴,因此常常在不同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如“杨柳”、“芳草”、“梅花”、“落日”、“明月”、“鸿雁”、“孤舟”等等,使得意象往往又带有历史的承袭性。

它们蕴含着诗人的审美想象,展现给读者以丰富的情感与想象的天地,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感受,有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诗词创作中艺术思维的民族特色。

诗词意象表现,是作家审美性精神创造活动的缩影,也作者内在生命律动的最富诗性智慧的审美表现形式。

诗人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因此,只有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才能领悟诗作内容,领会诗歌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所以,品味古诗需从鉴赏意象入手。

诗歌创作为什么要用意象?意象在诗中究竟起什么作用?1、寄情于物,赏心悦目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

高考必考点古代诗词意象

高考必考点古代诗词意象

高考诗歌的形象鉴赏一、古典诗词中的形象:古典诗词中所塑造的形象包含意象、意境两个方面。

意象:是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

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

意境: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的境界和情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二、古典诗词中常见形象分析:古代中国的审美趣味是相对固定的,诗词中的许多意象也是固定的,这为我们分析古代诗词,提供了重要依据。

01.梅花:傲霜斗雪,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如:张谓的《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边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宋代陆游的《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宋代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02.松柏:孤直、顽强菊花:高洁、隐逸、脱俗03.桃花:美女的容颜牡丹:高贵、富贵04.杨花:飘零、离散05.柳树:“柳”“留”的谐音,古代折柳有相留之意,故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李白《忆秦娥》: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西安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霸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从来不曾看见。

《折杨柳》为伤春叹别的内容。

06.芳草:在古典诗歌中多比喻凄婉离恨或不息,即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生生不息或离别的愁绪,如: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有时,又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

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

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邃的情感内涵,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其中,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是赋予作品独特魅力的关键要素。

本文将从诗词的意象与意境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带您领略中国古代诗词之美。

一、诗词的意象诗词的意象是通过独特的文字描绘和隐喻手法,表达出作者所要传递的形象或感受。

意象是诗词的灵魂,是诗人通过文字表达内心世界的工具。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常使用自然界的景物作为意象的表达对象。

比如“绿”、“花”、“月”等,都是人们熟悉的自然元素。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通过描绘月夜下的水面和花香,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受。

此外,诗词还常常运用动物、物品和人物等作为意象的描绘对象。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将鹅、群山和楼阁作为意象,展示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豪情壮志。

二、诗词的意境诗词所创造的意境是通过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给读者带来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的感官体验,使读者产生共鸣,引发共同的情感共鸣。

意境是诗词作品的精髓所在。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其中“烟锁池塘柳,深圳杳无消息。

自从弃置,便作长江流”。

这些文字打破了常规的描写方式,通过流淌的江水和远离的景象,与读者一同感慨时光的流转和遗憾的发生。

诗词意境还可以通过音韵和节奏来建立。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其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句平仄抑扬有致,读来让人感受到明月的悠然宁静,引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象与意境是诗词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意象给予诗词以形象的表达,借助于描写,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鲜活性。

而意境则在此基础上,通过独特的情感与节奏,创造出更为深远的美感和思考空间。

意象和意境的紧密结合是古代诗词独特魅力的体现。

通过感官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诗词绘制出了一幅精彩纷呈的画卷,让读者在其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情感的共鸣。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与象征手法解析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与象征手法解析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与象征手法解析古代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丰富的意象与象征手法,展示出深邃的内涵与多样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以及象征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解析,以期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意象是诗歌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物象、景象和人物形象的艺术描写,使作品具有生动的形象感受,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在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包括自然景物、动物、植物等。

首先,自然景物常被运用于诗人的意象描写中。

古代诗人善于利用山水之美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比如,《登高》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山川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诗人豪情壮志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其次,动物也常常被诗人视为意象的投射对象。

诗人通过对动物形象的描绘,传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意境。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人们常见的月亮和霜来描绘寂静的夜晚,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考。

最后,植物作为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花草树木通过其特有的形态和色彩,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花枝轻拂面”,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闻到了花的香气,感受到了花的美丽。

二、象征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象征手法是一种通过具体形象所蕴含的抽象意义来表达诗人情感和思考的艺术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象征手法包括典故象征、色彩象征和物象象征。

首先,典故象征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象征手法。

通过引用或借用历史、神话等相关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设计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滕王阁序》中的“豪华万端,钟鸣漏尽,使人惊愕”的描写,借用了滕王阁的典故,以表达对荣华富贵的追求所带来的空虚和困惑。

其次,色彩象征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象征手法。

通过描写不同的颜色,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光和白霜的色彩象征着清冷和寂静的夜晚,以传达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考。

如何理解和运用古诗词的意象?

如何理解和运用古诗词的意象?

如何理解和运用古诗词的意象?要如何解释和解读古诗词的意象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玄妙之处不单取决于语言的优美动人,更在于意象的深邃和意境的悠远。

解读和运用古诗词的意象,对于学习者来说,不仅是解读诗歌文本的关键,更是提升审美能力、开拓文化视野的重要途径。

一、意象的概念与特点意象是诗歌语言的形象化形态,是诗人以其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将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融为一体,形成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

古诗词的意象,往往蕴藏着哲理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其主要特点包括:具体性: 意象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以具体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所构成。

象征性: 意象不单能表达一层表面的含义,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能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情感性: 意象往往与诗人的情感体验相融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

文化性: 意象的形成与文化背景、时代风俗等密切相关,能够体现了某一特定的文化内涵。

二、解读意象的方法理解古诗词的意象,需要结合文本语境、作者背景、时代背景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具体方法包括:词语分析: 分析意象所使用的词语,探究其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语境分析: 分析意象在文本中的具体含义和作用。

文化背景分析: 分析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风俗、文化传统等,理解意象所唤起的文化内涵。

情感体验分析: 切身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感受和情感,理解意象所表达出的深层情感和思想。

三、运用意象的技巧在教学和学习中,我们可以运用以下技巧,帮助学生解读和运用古诗词意象:意象联想: 引导学生对意象进行联想,扩展其内涵,并将其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

意象对比: 通过对比诗歌中同一意象的不同运用,帮助学生理解意象的多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意象创作: 鼓励学生创作带有某个特定意象的诗歌,锻炼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意象鉴赏: 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鉴赏,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结语古诗词中的意象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通过理解和运用古诗词的意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素养,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二物的形象——意象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二物的形象——意象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二物的形象——意象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二物的形象概念意象包括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往往是一种自然形象1、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

2、物: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二、诗歌内容的构成要素1、意象2、意境:是诗人在艺术创作中通过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艺术境界。

是合景与情而言的,古人有所谓“情缘景发”“意与境会”“思与境偕”的说法。

意象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就构成意境。

例:试分析《天静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这首小令浓缩了诗人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感受,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但诗人并没有刻意去表现他的游子怀乡思家的伤感,而是平静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

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漂泊异乡游子暗淡的心绪谐调一致,这种借助形象表现出来的情景契合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就是诗的意境。

例: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这首诗就是通过江水中的月影、冲淡柔和的月下灯光、联拳静憩的白鹭,跃出水面拨剌有声的鱼儿四个意象,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描绘了一个宁静、安谧的和平境界,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例:读李白《望天门山》,回答问题。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问题:这首诗包含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形成了什么样的意境?诗中的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包含着作家情思的意象,这些意象的总和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丽的意境。

如何运用语文知识解读古代诗词中的意象

如何运用语文知识解读古代诗词中的意象

如何运用语文知识解读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蕴含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象。

通过运用语文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解读古代诗词中的意象,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本文将从词句的选择与运用、比喻与象征手法以及修辞与意境表达等方面,详细介绍如何运用语文知识解读古代诗词中的意象。

一、词句的选择与运用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常常通过精准而凝练的词句表达出来。

选择合适的词句是从根本上理解和解读意象的基础。

当我们阅读诗词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选择与运用词句:首先,注意诗句中的形象描写。

形象描写是诗词中常见的手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来传达情感和意境。

我们可以仔细分析句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词语,从中归纳出作者所表达的意象。

其次,留意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诗词中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等。

通过识别和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意象所表达的含义。

最后,注意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古代诗词行文多以韵律和节奏为基础,通过音韵的安排来塑造意境。

在解读古代诗词中的意象时,要留意作者在诗句中运用的韵律和节奏,并从中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蕴。

二、比喻与象征手法比喻与象征手法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意境的手段。

通过比喻与象征,诗人将具体物象转化为抽象的意境,让读者产生共鸣和联想。

比喻是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产生更深远的意义。

在阅读古代诗词时,我们应该留意诗句中的比喻手法,并通过比喻推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

象征则是通过字词、形象或情节等来隐喻某种深层含义。

在解读诗词时,我们要注意作者使用的象征手法,并从中理解并感受到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三、修辞与意境表达修辞手法是诗词中常用的语言技巧,通过适当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意象的传达效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夸张、对比、排比、借代等。

我们在解读古代诗词时,要敏锐地发现和理解其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来解读意象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意境表达在古代诗词中占据重要地位。

理解古代诗词意象的创造与情感表达

理解古代诗词意象的创造与情感表达

理解古代诗词意象的创造与情感表达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方式,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在古代诗词中,意象的创造和情感的表达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意象的创造和情感的表达两个方面来探讨古代诗词的魅力。

一、意象的创造意象是古代诗词中重要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人物、物象等形象的描绘,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创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意象古代诗词中常常运用自然意象来描绘人物情感或者抒发自己的情感。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云千载空悠悠,青春万岁愁不休”,通过描绘云雾的千古不变和青春的短暂,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转和时光消逝的感慨之情。

2.动物意象古代诗词中的动物意象常常用来象征某种情感或者表达作者的思想。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明月和霜来象征孤独和寂寞,表达了作者在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3.物象意象古代诗词中的物象意象常常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的描绘,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描绘草木的枯荣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转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二、情感的表达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情感的表达在古代诗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诗词充满了深情和内涵。

古代诗词中情感的表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爱情之情感古代诗词中的爱情之情感是最为常见和典型的。

通过对爱人的思念、相思之情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深沉的爱情之情。

例如《白头吟》中的“白发渔樵江楚间,青山隐隐水迢迢”,通过对白发和青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爱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2.离别之情感古代诗词中的离别之情感常常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亲人或者友人的离别之情。

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通过描绘离别时的风景和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感伤之情。

3.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古代诗词中的情感表达还常常涉及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了解古代诗词的意象塑造

了解古代诗词的意象塑造

了解古代诗词的意象塑造在古代文学中,诗词是一种表达情感、抒发思想的重要形式。

而诗词中的意象塑造,更是让作品生动有力、富有艺术感的关键要素之一。

本文将从古代诗词意象塑造的概念、常见手法以及意象塑造的作用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更全面地了解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塑造。

一、意象塑造的概念古代诗词的意象塑造是通过用具体形象来描绘抽象概念或情感,并通过运用诗歌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产生直观感受和共鸣的过程。

意象是诗人通过感官形象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通过对事物外在形象和内在含义的把握,诗人赋予了作品新的艺术意义。

二、意象塑造的常见手法1. 比喻手法: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相似性的比较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例如杜甫的《绝句》中“瘦影自怜强,水面倒清秋”,通过将人的影子与水面的倒影进行比喻,描绘了诗人颓废的心情。

2. 拟人手法:将抽象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使其具有生命力,能够活动起来。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思娇想媚,夜歌舞,镜中独自见光辉”,将才子佳人的形象拟人化,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他们的美丽与辉煌。

3. 对偶手法:通过两个相对的词语或意象进行对照,产生对比的效果。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将明月光与地上霜进行对比,凸显了诗人心情的孤寂和安静。

4. 联想手法:通过事物间的关联来建立意象之间的联系,使读者产生更多的联想。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通过雨和睡眠之间的联想,表达了诗人对离人的思念之情。

三、意象塑造的作用1. 丰富形象:意象塑造让古代诗词中的形象更加丰富多样,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2. 表达情感:通过意象塑造,诗人能够将自己的情感与读者产生共鸣,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心情。

3. 营造意境:恰到好处的意象塑造能够营造出浓郁的意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沉浸其中,感受其中的美与愁。

4. 隐喻表达:意象塑造中常含有丰富的隐喻,通过对事物真实形象的比喻,间接地表达出更为深刻的思想和意义。

浅析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象和意

浅析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象和意

浅析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象和意【论文关键词】:象意意境意蕴思想情感【论文摘要】: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象和意。

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二者的演变及其关系:第一方面从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出发,第二方面从实践派美学观点出发,第三方面象和意是怎样联系起来并最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第四方面从艺术技巧角度来说.纵览中国古典诗词,大凡能够在诗词殿堂里占一席之地或独领风骚的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千古流传。

这些诗词多是意境全出的,有的意境优美,有的意境壮观,有的意境悲凄,有的意境苍凉、、、、、、当绘成一幅幅富有想象力的意境时,是由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产生的艺术效果。

意象作为一个概念,在古代被广泛使用,却没有一个确定的含义。

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一文中对前人关于意向的含义进行了归纳,大致有四种第一,有的意象指的是意中之象,即意念中的形象,如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思归的情思。

还有像月亮、鹧鸪、鸿雁、梅、竹、松、菊等等客观的象,最终都负载着人类丰富的情思和精神感受,终成意象。

这就是客观的象与主观的意的对立统一。

诗词的创作意象

诗词的创作意象

诗词的创作意象作者/黄河诗词的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而营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是由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而成,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意象,即意中之象。

是指人在欣赏某种作品时,脑海中出现的某种形象;指诗人将个人情感赋予物象所得到的艺术形象,具有主观属性。

如陆游的《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写的是梅花,作为物象在词中出现;到“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时,已经脱离了梅花的自然属性,属于诗人营造的艺术形象了,这时的梅花就有了“人意”,即为意象。

意象与物象在古诗词中的区别是,物象指诗词所描写的具体的风物,具有自然属性。

一、意象的形成在诗词创作中,意象其实就是诗人对于客观物象的情感释读和升华,它是诗人为了选择适当的字、词、句,以便对诗词的主题、风格、意境进行准确表达的构思过程和重要环节,即“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种构思一旦成熟,它便会在头脑中形成—定的清晰可见的图象。

这个图象,便是意象。

意象的形成。

在我们创作艺术作品时,首先是对着景物打草稿,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和了解,认识和体验。

然后对作品本身进行构思。

构思过程,便是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物象逐渐变为“意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思考得越仔细,“意象”也就越清晰和具体。

清代的郑板桥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概括了艺术创作中从物象到意象,从而形成正式作品的过程;即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意象的形成遵循着由“整体”到“局部”然后再回到“整体”的规律。

对一件艺术作品的构思,先要有一个“整体”的构思,然后如“庖丁解牛”一般,对细部进行明确化,可用速写、草稿等手段来进行。

最后又由各个局部汇集于整体之中。

诗词创作,必须先要有丰富的生活和成熟的构思。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构思,就是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出更深一层的、别人不曾发现的意象,并且思索出新颖的,别人不曾用过的语言来加以表现。

这种构思越精深,头脑中的“意象”也越明晰,作者的笔下才会好表现。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袁行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境界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讲境界的确比讲气质、讲神韵更能揭示中国诗歌艺术的精髓,也更易于把握。

但是,讲诗歌艺术仅仅讲到境界这个范畴,仍燃显得笼统。

能不能再深入一步,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找出一种更基本的艺术范畴,通过对这个范畴的分析揭示中国古典诗歌的某些艺术规律呢?我摸索的结果,找到了“意象”。

在古代,意象这个概念虽被广泛使用,却没有确定的涵义。

我们不可能从古人的用例中归纳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但是,把意和象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而形成的这个词,又让我们觉得它所表示的概念是其他概念所不能替代的,借助它可以比较方便地提示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中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那么,能不能将古人所使用的意象这一概念的涵义,加以整理、引申和发展,由我们给它以明确的解释,并用它来说明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规律呢?我想是可以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当划清意象和其他近似概念的界限,从比较中规定它的涵义。

但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而应从诗歌创作的实际出发,联系诗歌作品的实例来说明问题.下面我就试着用这种方法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加以论述。

一先看意象和物象的关系。

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

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打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

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

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

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

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

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

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析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象和意郝明铭[小中大] 收藏此页我要投稿51022 人阅读【论文关键词】:象意意境意蕴思想情感【论文摘要】: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象和意。

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二者的演变及其关系:第一方面从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出发,第二方面从实践派美学观点出发,第三方面象和意是怎样联系起来并最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第四方面从艺术技巧角度来说.纵览中国古典诗词,大凡能够在诗词殿堂里占一席之地或独领风骚的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千古流传。

这些诗词多是意境全出的,有的意境优美,有的意境壮观,有的意境悲凄,有的意境苍凉、、、、、、当绘成一幅幅富有想象力的意境时,是由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产生的艺术效果。

意象作为一个概念,在古代被广泛使用,却没有一个确定的含义。

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一文中对前人关于意向的含义进行了归纳,大致有四种:第一,有的意象指的是意中之象,即意念中的形象,如: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第二,有的意象指意和象,如: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曰生思。

(《唐音癸签》卷二引王昌龄语)第三,有的意象接近于境界,如:予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

意象幽闲,不类人境。

(姜夔《念奴娇序》)第四,有的意象接近于今天所说的艺术形象,如:意象大小远近,皆令逼真。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八)孟东野诗,亦从风骚中出,特意象孤峻,元气不无斫削耳。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综上可知,对于意象这一概念的论述和阐释是见仁见智的。

既便如此,他们似乎有着某些共通之处。

而这个共通之处好像又在可言与不可言之间,大家只能求其神似,而不能状其“貌”。

似乎大家都知道,可又说不清道不明。

为此,我仅从二分法角度把意象拆分为象和意,暂把这它们作为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

《周易·系辞》说:“圣人立象以尽意。

”“以象立意”。

我认为意象是以象载意的,即以象的物质载体承载内涵丰富多样的主观的意。

意象原本是一个整体,一个新质,它既不是单独的象,单独的意,也不是象与意的简单相加,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整体;既有象的外在表现,又有意的内在情韵,二者和谐统一而成意象。

首先,从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出发,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与物质,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象是物质性的东西,是第一性的,客观的;意则属于意识范畴,是第二性的,是主观的。

象包括自然界的物象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物与事。

而意则包括人内心世界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认知。

象是意的物质基础和载体,意是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意识。

例如,王充在《论衡·乱龙》里所举之例:礼,宗庙之主,以木为之,长尺二寸,以象先祖。

孝子之庙、、、、、、虽知非真,示当感动,立意于象。

一个长尺二寸、用木头做的灵位,它本质是一块木头,不包含什么精神上或意识上的东西。

但后人却以此来怀念先祖,祭奠圣贤,表达一片赤诚之心、敬仰之情。

为什么后人在看见一块木头——灵位时,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情感?因为此时的木头已不再是木头了,它是人们情感和精神的寄托。

在此,木头是象的具体表现,赤诚之心和敬仰之情则是意的具体表现。

二者岂不是和谐统一在一起了吗?这个表现不仅具体可感,而且抽象可悟。

这和先民的图腾崇拜一样。

然而,这只是早期的对于意象的认识和理解,并没有入诗。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些负载着意的象,即意象,也随之逐步进入较为高级的文化领域——诗歌和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中大量使用意象,这使得诗歌意境优美,令人赏心悦目。

同时,这不仅开拓了诗歌的艺术境界,也提高了诗人和后人的审美水准。

例如,《诗经》用“关雎”比喻爱情,用“青蝇”比喻阿谀奉承的奸恶小人;《楚辞》用辟芷、秋兰、木兰、秋菊、芙蓉等比喻不与人同流合污的人生志趣和高洁品格、、、、、、这些象都渗透着诗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随之逐渐发展到一个客观的单独的象都能承载一些内涵丰富而旨意深远的意了.例如杜鹃鸟这一象。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思归的情思。

还有像月亮、鹧鸪、鸿雁、梅、竹、松、菊等等客观的象,最终都负载着人类丰富的情思和精神感受,终成意象。

这就是客观的象与主观的意的对立统一。

其次,从实践派美学观点出发,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他必然受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制约,并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人间词话》)诗词“有境界”,我们大多会觉得它很美。

意境是由意象有机组合而成的,意境美,那么意象也是美的。

客观的象本来是无所谓美与不美的,当人关照客观的象,这个象就能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那么二者的有机结合体——意象当然也就是美的。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人的大脑逐渐被改造,因而对客观的象的认识也逐渐发展了。

这个发展是象所负载的内容由单一变丰富,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而象所负载的内容即是意。

例如,大自然“云”这个象,可能先是产生“愁云”这一意象,这时它便承载着忧愁、焦虑等意;随着发展而产生了“孤云”、“暖云”、“停云”等意象,其内涵便愈来愈丰富,含有贫士幽人的孤高性情,对春的喜悦感受,对亲友的思念、、、、、、例子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

“以象立意”。

我认为在诗歌里象是美的形式,是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意是美的内容,是在具体形态(这里指的是诗歌中具体的象)中体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

二者是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不可分离,是辩证统一的。

同时,美的内容是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并不断丰富和完善;美的形式却可以是多样性的。

那么,意也可以通过多样性的象来体现。

例如,“忧愁”这一意(情感),“诗仙”李白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用明月和白发比喻忧愁;李煜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用流水写忧愁;蒋捷有“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用时节的变化来写忧愁;李易安有“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醉花阴》),用薄雾浓云的天气比喻忧愁、、、、、、同时,我们也可以从真善美的辩证关系来看象和意。

真,是指各个物种自身的自然状况及其内在的客观规律。

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物和事,它首先是符合客观规律应运而生的,有自己的“个性”,所以它是符合真的;善,就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有用的或有益于人类的功利价值。

意是在具体形态(这里指的是诗歌中具体的象)中体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它是人类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它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意志和要求,所以它是符合善的。

但这还不足以产生美。

狄德罗说:“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变成美了,善也就变成美了。

”只有真与善以“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表现出来,它才能成为审美对象,具有审美价值。

而象和意的有机组合正是以“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表现出来。

所以,其有机统一体——意象正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真和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善的具体而光辉的形象。

所以,这个形象(意象)就是美的了。

再次,象和意是怎样联系起来并最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这就需要我们大脑丰富的想象力。

借助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一文中把已经分为诗人之意境、诗歌之意境和读者之意境,我们不妨也把象和意分为诗人之象和意,诗歌之象,读者之象和意。

诗人通过想象和联想,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包括思想、感情、志趣和个性等倾注于客观的象,使客观的象负载着意,从而使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同时,意也有了生动具体的外在表现。

此时,诗人眼中的象是诗人之象,诗人的主观意识是诗人之意。

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

在文本中,诗歌只能展现出一个个的字词,这些字词往往又是客观的象的名称化,而不能体现出意来。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的词面都是象。

此刻只有诗歌之象。

而当读者在阅读欣赏文本时,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与联想)激活自己的各个审美细胞,把象呈现在大脑中,然后根据自己的“因素”再现出一片有意韵的画面,以此来调动和触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那么,读者所欣赏的象就是读者之象,读者所产生的情感想象就是读者之意。

这里,诗人之象、诗歌之象和读者之象是贯穿整个过程的,它们是客观的,同一的,不变的。

而诗人之意和读者之意却是有差异,有时甚至很大。

这是由于诗人和读者所处的时代、地域环境、生活阅历、情感历程、思维方式、性格等“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而且,这也是读者之意和读者之意有差异的原因。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首先,是诗人通过他的视角把自己眼中的象——诗人之象描绘出来,由此给我们创造出了一幅壮阔的画面,同时在这画面里饱含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诗人之意。

在文本中体现出的是这首诗歌的语言。

在这一层面我们是体味不到诗人有什么思想韵籍,无非是一些象:白日,远山,黄河,高楼——诗歌之象。

但是当我们(或读者)的大脑被激活了,进入审美这一高级层面,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这些象有机组合,并且以意赋予象,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有意境的画面:诗人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

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

前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