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学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成和使用,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但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成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成及使用方法。
2.难点: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及使用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演示法:利用教具和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地球仪,提高实践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仪模型、PPT等。
2.材料:地球仪制作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等。
3.场地:教室空间足够进行地球仪制作和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如球体、椭球体等,并通过地球仪模型进行直观演示。
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仪的构成。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制作地球仪,教师巡回指导。
过程中,讲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制作完成的地球仪,讲解其特点和优点。
教师点评,总结地球仪的制作要点。
5.拓展(10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仪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地图、导航等,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重要性。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学生在初中学段接触地理学科的第一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使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地球有更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好。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有较强的好奇心,但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关于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使用方法。
2.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地球的运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仪模型、PPT课件、图片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仪的形状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地球仪又是什么呢?”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课件,展示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_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

提纲
思维
导图
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漫长过程_____ ______球体。
形状____________
平均半径____________
地球和地球仪大小最大周长__________
表面积____________
地球仪:是______的模型
反
馈
练
习
1.下列关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
B.地球仪上的纬线是一个半圈
C.不同度数的纬线长度不等
D.沿同一条纬线方向向前走,能回到出发地点
2.本初子午线是()
A.东西半球的分界线B.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
C.划分南北纬的起始线D.也就是180度经线
3.关于地球半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南纬的地方,一定位于南半球
B.属于西半球的地方,经度一定是西经度
形状:________
2.特点长度:________
指示方向:________方向
二.纬线
1.概念:连接_______两极,并且与________垂直相交的________
形状:________
2.特点长度:________
指示方向:________方向
学生自己完成
团
队
合
作
读图1.10和1.11,完成:
A.位于北半球,中纬度B.位于东半球,高纬度
C.位于西半球,中纬度D.位于南半球,高纬度
2.右图中a点经纬度是()
A.(2°N,26°E)B.(2°N,26°W)
C.(2°S,26°W)D.(纬度2°,经度26°)
3.读下图回答:
(1)将A点(0°,0°),B点(20°S,20°W)填入图中相应位置。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

【导语】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纲和教科书,从学⽣实际情况出发,精⼼设计。
⼩编整理了初⼀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第⼀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标:教学⽬标1.使学⽣了解地球的形状及⼤⼩;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午线和⾚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经纬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法。
2.通过学⽣了解⼈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的科学思维能⼒及培养勇于探索、深⼊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数据表⽰地球的⼤⼩;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节地球和地球仪第⼀课时创设情境,引⼊新课:创设情境,引⼊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节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家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法看到地球的整体⾯貌,在古代,⼈们对地球的形状和⼤⼩是⼀个难解之谜。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挂图按照顺序展⽰出来,学⽣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图⽚边讲述。
图1:“天圆地⽅”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讲述第⼀幅图:“天圆地⽅”请学⽣讲述第⼀补充⼩结:在古代,⼈们认为整个⼤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地上的⼀⼝巨⼤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回答)总结:同学们都⾮常聪明,不像古代⼈⼀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地是平的。
随着⼈们活动范围的扩⼤,⼈们逐渐发现⼤地并不是那样平坦。
人教七上第一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学案

人教七上第一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学案第一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第一课时设计:裴书晗审核:毕笛李侠执教: 运用时间:一、学习目的:1.会用相关的数听说明地球的大小;2.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能制造简易地球仪;3.了解人类看法地球外形的大致历程,感受先人勇于探求的肉体。
二、学习重难点:地球的大小;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三、教学进程:第一局部学习探求主效果一:人类看法地球外形的历程1.人类是怎样一步步看法地球外形的?2.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3.地球的外形和大小。
探求进程:自学要求:细心读图,独立思索效果。
互学要求:组长掌管,组员积极参与,最后组长归结组员想法并催促组员整理笔记举手展现。
展学要求:小组下台展现,身体直立面向全班,表达明晰声响洪亮。
4号优先发言,2号、3号补充,展现完后约请其他同窗补充或质疑,最后由1号总结并约请其他同窗对本组展学停止点评。
主效果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什么是地球仪?在以下图上标出地球仪的各部位称号。
探求进程:自学要求:细心读图,独立思索效果。
互学要求:组长掌管,组员积极参与,最后组长归结组员想法并催促组员整理笔记举手展现。
展学要求:小组下台展现,身体直立面向全班,表达明晰声响洪亮。
4号优先发言,2号、3号补充,展现完后约请其他同窗补充或质疑,最后由1号总结并约请其他同窗对本组展学停止点评。
第二局部达标检测1.请在以下图字框中填出表示地球大小的数据。
2.关于地球外形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棋盘似的正方体B.倒扣的盘子C.球体D.圆形3.关于地球仪正确的表达是〔〕A.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B.地球仪是增加了的地球模型C.地球仪是用颜色和符号来表示事物的D.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相貌4.关于地轴,错误的表达是〔〕A.地球自转轴B.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C.地球上就有地轴 D.地球仪上才有地轴5.关于北极的描画,正确的选项是〔〕A.地轴南段与地球外表的交点B.地轴北段与地球的交点C.地轴与地球外表的交点D.地轴北段与地球外表的交点课堂小结:教学反思:七年级上册天文导学案第一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第二课时设计:裴书晗审核:黄维理王迪执教: 运用时间:二、学习目的:1.了解地球仪的作用,树立空间概念,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经度、纬度;2.熟练地应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位置。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会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②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经线,认识赤道、本初子午线。
③通过阅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④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2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
② 通过生活经验和资料阅读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使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初步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和处理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生活经验和资料阅读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感受前人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②通过地球是个球体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肤浅、主观、感性的认识逐步发展到深入、客观、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观教育。
③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养成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与难点1 、重点:观察地球仪。
①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②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教法学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体验式学习2 、教学手段:地球仪、多媒体学习方法及能力培养1 、观察。
通过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能力。
2 、实践。
通过制作地球仪,量算经纬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 、合作。
【课前准备】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跨学科知识、上网查找资料等途径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导入】(时间 2 分钟):同学们 , 在晴朗的白天 , 我们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 ; 在十五的夜晚 , 我们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和地球仪》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运动,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他们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解和深入的了解。
对于地球仪的使用,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初次接触,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演示,使学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运动,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地球的运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的形状、运动和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演示法: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探究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地球的运动。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仪模型、PPT。
2.学具: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地球仪又是怎样的一个仪器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和地球仪的构造,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操练(10分钟)教师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以及如何使用地球仪等知识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方法,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一定的认知,但多数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度的划分等知识点认识不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和地球仪的直观认识,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的基本形状,了解地球仪的概念、构成及使用方法;学会用经纬网定位地球上的任意一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使用方法3.经纬度的划分及运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模型2.地球形状图片3.经纬网教学素材4.教学PPT5.练习题及答案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形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究竟是什么形状的?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地球和地球仪》。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地球仪的图片和实物模型,讲解地球仪的概念、构成及使用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讲解经纬度的划分及其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的操作,尝试用经纬网定位地球上的任意一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指出错误并讲解原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地球和地球仪》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以及如何使用地球仪。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观察地球,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2.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构造。
2.如何使用地球仪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操作实践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应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模型,方便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相关的地理案例,如地图、图片等。
3.准备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星球上?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和地球仪。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的形状,介绍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通过地球仪模型和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操作地球仪,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地球仪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拓展(5分钟)介绍一些地球仪的相关知识,如地球仪的分类、制作工艺等。
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深入了解地球仪。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等基本地理知识。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入门知识,对于学生形成地理空间观念,理解地球上的事物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直观的图片和模型,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认识。
同时,学生对于经纬度的划分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的概念,掌握经纬度的划分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3.经纬度的划分方法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认识。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加深对经纬度划分方法的理解。
3.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用于直观演示地球的形状和经纬度划分。
2.图片:展示地球仪的实物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地球仪。
3.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引发学生对地球仪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地球仪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仪的概念。
同时,讲解地球仪的作用和制作原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经纬度的划分。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有关地球仪和经纬度的实例,让学生判断实例中涉及的是地球仪还是地球,并说明理由。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地理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及特点;2.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3.学会使用地球仪观察地球;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特点;2.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3.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的形状和特点;2.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3.运用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观察地球的能力;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仪的构造;2.准备地球形状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3.准备地球仪操作演示,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4.准备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构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形状的图片和实例,如地球仪、地球仪模型等。
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及特点。
提问:“地球为什么是球形的?”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地球仪观察地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学会查找地理位置。
在操作过程中,提问:“如何找到某个地理位置?”引导学生运用地球仪解决问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地理学科的第一节课程,对学生建立地理学科的基本观念,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等可能比较陌生。
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相关的科学知识,对地球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演变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人类对地球认识的演变过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仪模型、PPT等。
2.学具: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对地球有什么认识?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各个部分,并解释其作用。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地球仪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演变过程。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个地球仪。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地理学科的第一节课程,对学生建立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简单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对地球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地理知识充满了好奇。
他们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是,他们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等知识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建立基本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仪的概念,掌握经纬网的构成。
2.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通过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用地理的视角看待世界,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3.经纬网的构成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来得出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地球和地球仪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3.学生分组名单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引发学生对地球形状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呈现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
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分发一个地球仪,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的理解。
同时,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进行回答,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3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3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学生在初中学段接触地理学科的第一节课程,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地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经纬网的知识较为抽象,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仪的概念,掌握经纬网的构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3.经纬网的构成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理解地理知识。
2.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模型、地球图片等教具。
2.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和问题。
3.准备PPT课件,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成、经纬网的介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地球仪的图片,向学生介绍地球仪的概念,解释地球仪的作用。
同时,展示经纬网的构成,让学生初步了解经纬网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触摸地球仪,观察经纬网的分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学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状1. 忆历程──认识地球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十分漫长、艰辛。
①天圆地方②太阳和月亮③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④地球卫星照片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太阳、月亮→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卫星照片球体 直觉 臆想推测 证实 确证通过以上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2. 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实例:(1)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2)地球卫星照片;(3)站得高,看得远;(4)海边看帆船的现象;(5)月食等。
二、地球的大小记数字──了解地球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 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如图所示:地球仪一、地球的模型1. 认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2. 地球上的点和线:地轴:地球仪绕着一根轴转动,这根轴代表地轴。
北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点,对着北极星方向的叫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点。
南极: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点。
经线:南北向的线为经线。
纬线:东西向的线为纬线。
南北回归线:23°5′S与23°5′N°南北极圈:66°5′S与66°5′N°例题1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证实了()A. 大地是运动的B. 大陆在不断漂移C. 地球是一个球体D.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思路分析:麦哲伦从大西洋沿岸的西班牙出发,依次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最后又回到西班牙,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答案:C例题2假如要给地球缝制一件外衣,那么所需的布料应不少于()A. 5.l亿km2B. 5.l亿kmC. 5.l亿km3D. 5.11km2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结合生活实际来解决地理知识的能力,变相地考查地球的表面积。
只要知道地球的表面积,就可以算出所需的布料。
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答案:A例题3 地球仪的形状为()A. 椭圆形球体B. 纺锤形球体C. 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D. 规则球体思路分析: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学案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对比分析描述地球的大小。
3.利用经纬仪和地球仪,比较归纳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
4.利用地球仪和地图判读某地的经纬度,学会用经纬网进行定位。
【自主预习】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在古代,由于人们活动范围的狭小,关于地球形状有“”的说法。
2.1519年~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线,证实了。
3.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地球表面积为平方千米,地球的最大周长约为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叫做。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和文字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三、纬线和纬度1. 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
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指示方向。
2.赤道的纬度为,是纬度的起始点。
从赤道向北向南各为90°,称为和,分别用和表示。
3.人们规定,全球为低纬度地区,为中纬度地区,为高纬度地区。
四、经线和经度1.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线,也叫线。
2.经线指示方向。
3.本初子午线的经度为____,是经度的起始线。
由此向东向西各分,称为东经和西经,分别用“”和“”表示。
东经和西经的180°是重合的,通常就把它叫作经线。
4.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和构成的经线圈。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1.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
2.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就是某条和某条的交点。
【互动探究】1.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你依次写出1519年~1522年麦哲伦船队航海时所经过的大洋(按顺时针方向)。
麦哲伦的航行能证明什么?(1)麦哲伦船队航海时所经过的大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2)麦哲伦船队的航行证明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地球和地球仪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能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表示地球的大小
3、通过自作的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能用它来表示地球的自转,并理解地轴和极点的含义
二、重点与难点
简易地球仪的制作,并通过自制的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理解地轴和两极的含义。
三、预习
1、用一个词来概括地球的形状,这个词是_______
2、你可以用哪些数据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3、地球的最大周长大约是4万km,我们的操场跑道的长度是400m,地球的最大周长大约是我们跑道周长的______倍?如果我们沿跑道走一圈的时间是5分钟,那么我们以相同的速度绕地球一周需要________(长时间,不考虑地表的差异)
4、地球的表面积大约为5.1亿km2,我校操场的面积约为7000m2,地球的表面相当于我们多少个操场的大小?
5、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什么是地轴吗?
6、怎么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它们有什么特殊性?
四、活动:制作小小地球仪,并用你所制作的小小地球仪:(过程要求见书本P5页)
1、演示地球的自转
2、指出地轴与两极
五、反馈练习
1、麦哲伦船队航行的成功能说明以下哪一地理事实()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气候
B、大陆漂移
C、地球是一个球体
D、世界发展不均衡
2.关于地球仪错误的叙述是()
A.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B.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
C.地球仪是用颜色和符号来表示事物的D.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
3、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A、6357千米
B、6378千米
C、6371千米
D、4万千米
4、下列叙述,不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是()
A、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
B、坐地日行八万里
C、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D、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5、麦哲伦环球航行没有经过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北冰洋
C、印度洋
D、大西洋
6.关于地轴错误的叙述是()
A.地球自转轴B.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
C.地球上就有地轴D.地球仪上才有地轴
7.关于北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B.地轴北段与地球的交点
C.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D.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8、地球仪是人们根据地球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的_____ ___,穿过地球内部地心的假想的轴是________。
六、总结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
七、作业:填充图册P2页,1、2题
1.1.2:经纬线与经纬度
一、学习目标
1、运用地球仪,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同目标)
三、预习:
借助课本与地球仪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北纬20度纬线、南纬20度纬线,北纬40度纬线,南纬40度纬线、北纬60度纬线。
南纬60度纬线。
2、你能说出你所找出的这些纬线的特点吗?
3、我们把每一根纬线都标上特定的度数,这个度数就叫______
4、赤道的纬度是______,它是___纬和____纬的分界,也是___半球与____半球的分界,南纬用__字母表示,北纬用__字母表示,南极的纬度是___度,北极的纬度是___度,赤道的纬度最___,极点的纬度最____。
其它地点的纬度都界于____度和_____度之间,南北纬___至___度之间称为低纬度,___至____度称为中伟度,___度至___度之间称为高纬度,南京的纬度是31.50 N,因此,我们南京处于____纬度(低、中、高)
5、在你的地球仪上找出0度经线、东经30度经线、西线30度经线、东经120度经线、西经120度经线。
6、你能说出经线的特点吗?
7、0度经线又叫_______,它是经度的_______,在地球仪上,跟0度经线相对的经线的度数是_______,东经度用___字母表示,西经度用___字母表示,经度的最大值是_____,最小值是____。
8、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经线圈
四、活动
1、找出与东经30度相对的经线
2、请说出在东经30度以东60度的经线的度数。
3、你能说出东经120度以西60度的经线的度数吗?
3、说出北纬20度以北40度的纬线的度数。
五、反馈练习
1、站在北极点上的人,他的前后左右是什么方向:()
A东 B 西 C 南D北
2、本初子午线是()
A、地球仪上的任意一条经线
B、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C、是地球仪上的任何一条纬线
D、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3、下列关于赤道的叙述,不可信的是()
A、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B、南北纬度的分界线
C、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
D、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4、下列纬线圈中长度最长的是( )
A、10°N
B、20°S
C、40°N
D、60°S
5.下列关于赤道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①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点线,是90°纬线②赤道是划分经度的起点线,是0°经线
③赤道是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线④赤道是南、北纬度的分界线
6、下列关于经纬线的描述可信的是()
A、经线的长度不相等
B、赤道的长度正好等于经线长度的2倍
C、所有纬线相互平行
D、所有经线自成圆圈
7、关于我国首都北京(40ºN, 116ºE)的位置,正确的叙述是()
A、北半球,中纬度
B、东半球,高纬度
C、西半球,中纬度
D、北半球,高纬度
8、将下列经度和纬度与其相对应的名称连接起来。
A.经度0°①北极
B.纬度0°②南极
C.北纬90°③赤道
D.南纬90°④本初子午线
七、作业
1.1.3:地球和地球仪
一、学习目标
1、熟知经纬网的构成,能够在地球仪上用经纬网确实某点的经度。
二、重、难点
能够用经纬网确定某点的经纬度 三、预习与学习
1、如果我们用一个圆表示地球地球仪(如右图),其中的虚线表示地轴,
⑴、在图上分别用“N ”和“S ”表示出北极点和南极点。
⑵、在图上适当位置画一条线段表示“赤道”并
标注出它的纬度。
2、在地球仪上,_____与_____相互交织,就形成_____网。
3、在右图中标出A (200W ,400N ),B (400E ,600N )
C (400W ,200S ),
D (600
E ,00)(提示,先找经线,再找纬线,确定它们的交点,然后描上点,再写上字母)
4、在地球仪或地图上,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查找地名,并完成下表:
1、图中A 点的位置是 , 。
A 点在东、西半球中的 半球,在南、北半球
中的 半球。
B 点的位置是 , 。
B 点在东、西半球中的 半球,在南、北半球中的 半球。
五、总结
1、经线与纬线交织成______
2、地球上除南北极点外,任意一个地点都有一条____与一条____相交,这就有了这个点的____度和____度。
因此,有了一个点的经度和纬度值,我们就知道了这个地点的_____。
六、作业:填充图册:P5-6页,4-7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