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语文第十六课猫的笔记

七年级语文第十六课猫的笔记
《猫》是七年级语文第十六课的一篇课文,作者是郑振铎。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感和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笔记:
1. 猫的外貌和习性:课文中详细描述了猫的外貌特征和习性,如“毛色花白、身子胖、毛茸茸的圆脸上镶嵌着一双蓝宝石般的眼睛”,以及“白天常常蜷伏在阳台上,懒洋洋的晒太阳,晚上却精神抖擞,捉老鼠”。
2. 作者与猫的情感:作者在三次养猫的经历中,与猫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特别是第三次养猫,作者对这只流浪猫倾注了更多的关爱和耐心,尽管它最终还是离去了,但作者对它的情感却更加深厚。
3. 生命的无常和珍贵:通过对三次养猫经历的描述,作者表达了生命无常和珍贵的主题。
每只猫的离世都让作者深感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但也更加珍视生命,呼吁人们关爱生命、尊重生命。
4. 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课文采用了生动的描写和叙述,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
同时,通过对比三次养猫的经历,突出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5. 思考与启示:学完这篇课文后,我们可以思考自己与动物的关系,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脆弱。
同时,也可以借鉴作者对生命和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总之,《猫》这篇课文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感悟的文章,通过学习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知识讲解

《猫》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高清课堂:动物世界(上)】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刊》(文学研究会会刊)第199期上。
它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作品中主人公“我”有知错就改和实事求是之心,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的影响。
当然,这些观念是五四启蒙思想的产物,属于民主主义思想的范畴。
知识积累1.涩.(sè):这里是不光滑的意思。
2.绫.(líng):一种丝织品。
3.怂恿..(sǒngyǒng):鼓动别人去做。
4.丫头:这里指女孩子。
5.怅.(chàng)然:不愉快的样子。
6.惩.(chéng)戒:惩罚使警戒。
7.快意:心情爽快舒适。
8.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9.怒气冲天:形容愤怒到极点。
10.妄下断语:轻率地下结论。
11.一缕.(lǚ) 12.蜷.(quán)伏13.衔.(xián)着 14.悲楚考题例析1.(2015•江苏常州中考)把下列加红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填在括号内。
商务印书馆今年3月付梓.( )出版了《草木情缘: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作者描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色彩斑lán()的植物世界,解析不同时代有着jiǒng()异名称与寓意的植物zī(),并追溯植物引进中国的脉络.( ),厘清文学作品的写实与想象。
(中国社会科学网) 2.(2015•湖南株洲中考)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16《猫》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靳以的《猫》是在他母亲去世不久后创作的。文中“我”最后一次与猫的 关联,是怕病重的母亲寂寞,把两只猫仔带到了母亲身边,而将猫妈妈送了人。 母亲病逝后许久,“我”才想起那两只小猫,不过并没有要回来,没有母爱呵护 的小猫,不正是自己哀伤的写照 ? 不再养猫,也正是怕睹物思人。文章将对猫 生动有趣的描写、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自己凄清落寞的心境,精致而有机地编 织在一起。
第一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
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了铺垫。第二句话表示第二只猫丢失后,我们
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的被动收养
流浪猫做了铺垫。第三句话比上一句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出了作者态
度的决绝,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了开头,又拓展了文意,也对全文作了总结。
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讲的是一只与父亲亲密相处的猫,因为它身上的 花纹像玳瑁,所以得名“玳瑁”。它只听从父亲的话,父亲也很爱它,这一人 一兽仿佛各自知道对方的心情,他们相处融洽,像是一对知心朋友。自父亲去 世后,玳瑁便不再走近与父亲有关的东西,连老鼠也不捕捉了。正如母亲说的 那样,它是一只有灵性的猫。文章也借写猫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冤屈却无法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所以“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
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从这件事中, “我”意识到,光凭个人的好恶,
带着私人的偏见去对待第三只猫是多么的不公平,因而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
及。这一点是与文章主旨紧密相连的。作者写猫,并不仅仅局限于猫本身,而
部编版2019年秋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16课《猫》知识点

七上第五单元16.《猫》知识点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课后练习三)1.横向比较三只猫的差别论来历,第三只猫本是被人遗弃的,是“我家”出于怜悯拾来的。
而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第二只猫是特地从舅舅家要来的,相比之下,第三只猫来得更随意、甚至有些无奈。
论外形,第三只猫毛色花白。
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之后,样子更难看了。
第一只猫则白雪球似的可爱,第二只猫浑身黄色,也很可爱、相比之下,第三只猫从外貌就不讨人喜欢。
论性情,第三只猫不活泼、忧郁、懒惰,第一只很活泼,第二只猫更加活泼。
所以第三只猫并没有如前两只猫给家人带来许多欢乐。
论在家中的地位,第三只猫是若有若无的,大家不大喜欢,不大注意它,第一只猫、第二只猫则是全家的宠物。
2.原因探究:“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更感到难过的原因,是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主观臆断、认定鸟是它咬死的。
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受到苦却无法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从这件事中,“我”意识到光凭个人的好恶,带着私人的偏见去对待第三只猫是多么的不公平,因而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及。
文章揭示了关爱动物、爱护弱小、反思人类自身弱点的主题,也体现了作者勇于自我反思的自省意识,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文章中心)归纳概括文章中心常用的基本方法和步骤:①阅读课文,把握全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②抓住生动描写(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用一定的句式,完整地表达课文的中心。
基本格式:文章通过记叙(具体事件),反映(表达、赞扬、揭示、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了主题(人生哲理)。
9.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课后练习二)【1】“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
知识点梳理
这句话描写了三妹对第二只猫的态度,暗示了第二只猫的
性格和行为惯,为下文第二只猫的丢失埋下伏笔。
同时也反映
了当时社会对于流浪猫的态度,突显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为
后文“我”对第三只猫的行为进行反思铺垫。
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我执意要把它赶走,以为
自己是在保护鸟儿,实际上是在害了猫。
”这句话直接描写了“我”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我”在做出错误决定后的懊悔和自责。
同时,“我执意”这个词语也暗示了“我”在做决定时的固执和自
我中心,强调了“我”的错误决定是由于自我中心所致。
本文主题是关于爱与责任的故事。
通过三次养猫的经历,
作者表达了对宠物的爱和责任,以及对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
尤其是在第三只猫的故事中,作者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内
疚和自责,以及对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鞭挞。
这种
爱与责任的主题,不仅适用于宠物,也适用于人际关系和社会
责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6猫 知识点

26、《猫》知识点阅读15-34段回答问题1、为什么第三只猫在“我”家是若有若无的动物呢?因为这只猫是捡来的,它的外形不好看,毛被烧脱了更难看,也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喜欢顽游。
好像具有天生忧郁性。
三妹那样爱猫,对它也不加注意,因此,第三只猫在我家是若有若无的动物,2、将“芙蓉鸟被害案”按故事情节自拟小标题。
①买鸟②凝望③被疑④被冤⑤受罚⑥真相3、我们一家人对咬死鸟的意见如何?他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我”一口咬定是猫,张婶也默默无言,不否认他们是根据平时猫常常爬在桌上凝望鸟笼,被赶走还会再跳上去判断的。
4、为什么“我”会说:“一定是猫,一定是猫!”因为“我”本来就不喜欢这只猫,发现它时,嘴里好像还吃着什么,“我”从主观上认定是猫吃了鸟,所以我说:“一定是猫,一定是猫!”5、与妄下断语相呼应的是:我想,它一定是在吃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6、知道真相后“我”的心情怎样?难过7、冤案中作者错在哪里?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8、从30段可以看出“我’有(知错能改、实事求是)之心。
9、从这件事作者明白了什么道理?明白了凡事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10、“益使我``````的针”这句话是对“我”错误的无情鞭挞,因为我的过失,而导致猫的冤死表现了我深深的自责和悔恨之情。
11、第三只猫故事的寓意是:无论做任何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好恶,带着某种私心和偏心,违背客观实际情况去加以处置,否则会出偏差,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12、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体现心情的词语:难过。
请体会这个词:相对以前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感情要强的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它,我深感内疚和自己的感情就越来越强烈。
1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用在结局,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用?这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又来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藏内疚为了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与文中开头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的特点。
第16课《猫》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情节梳理
默读课文,找出三只猫来历、外形、性情、在 家中的地位和我的情感变化几个方面的内容,以 摘录或概括的方法完成以下表格。
来历
第一只猫 1-2段
第二只猫 3-14段
第三只猫 15-34段
外貌
性 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我的 情感
来历
外貌
性 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我的 情感
第一只猫 1-2段
从隔壁 要来的
《石榴又红了——回忆我的父亲郑振铎》
郑尔康(1938-2012)
探究主题
1.作者除了写重点写“我”和第三只猫的关系,还写到了哪些关系?
众人与猫的关系, 妻子与张妈的关系, 猫与猫的关系
探究主题
众人与猫的关系
例句:①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 ②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
读好关键词,“仍”“也不”读重音,强调猫个性上的缺点,表现“我” 对猫的嫌弃。
精研细析
可恨的罪犯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一定是猫,一定是猫!”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宜读得快而急促;感叹号,要读 出强烈的语气。这样更 能凸显“我”怒不可遏,表现出“我”主观臆断的盲目。
被冤屈的动 物
——照片来自网络
写作背景
我家的猫,也有遇到灾难的时候。一次,一只可爱 的小猫突然失踪了,几天后,在邻家屋顶上发现了它 的尸体,显然是被人打死后,抛上屋顶的,身上带着 多处伤口。姑妈们为此哭了好几天。后来还在花园里 为这小猫修了一个小坟,立了个小木片作为“墓碑”, 上书“小黄之墓”。又有一次,邻居的一位先生喝醉 了酒,而我家的一只小花猫却不知趣地去和他亲昵, “咪咪”地缠着他,他正心烦,一怒之下,拎起它便 从三楼窗口扔了下去。虽然没摔死,但跌断了一条腿, 从此成了一只跛脚猫。 ……自从上述那两件“猫的事 件”发生不久以后,父亲便写了他的《家庭的故事》 的第一篇《猫》。
《猫》知识点(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猫》知识点家长或小组长签字:1.______ 2.______ 3.______❶生难字。
污涩.(sè) 红绫.(línɡ) 诅.咒(zǔ) 怅.然(chànɡ) 蜷.伏(quán) 惩.戒(chénɡ) 怂.恿(sǒnɡ) 咕噜..(gū lu) 廊.前(láng) ❷多音字、形近字。
解⎩⎪⎨⎪⎧(jiě)解放(jiè)押解 闷⎩⎪⎨⎪⎧(mēn)闷热(mèn)愁闷⎩⎪⎨⎪⎧戒(jiè)戒严诫(jiè)告诫 ⎩⎪⎨⎪⎧笼(lónɡ)鸟笼茏(lónɡ)葱茏❸词语积累。
①涩:文中是不光滑的意思。
②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③怂恿:鼓动别人去做。
④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⑤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⑥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跑。
⑦断语:断定的话,结论。
❹作家作品。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
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❺难点解析。
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作者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我”的歧视、误解、冤枉、追打、漠视造成猫的死亡。
猫死责任在“我”,所以“我”更难过得多。
告诉我们要平等地对待生命,对人对事不能存有偏见,做事不能主观臆断。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猫》知识点整理

《猫》练习题一、文学常识(1)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是郑振铎,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本文的体裁是记叙性散文。
二、整体感知(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答:文章记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围绕着“养猫”这一中心,描写了“我”及家人与三只猫的故事。
(2)本文以第一人称为叙述方式,有何好处?答:文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的用“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3)本文一共写了三次养猫的事情,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呢?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删去吗?答:不能删去,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后文详写第三只猫做铺垫,也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详写第三只猫最能表现主旨。
(4)文章中的伏笔答: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反复渲染第二只猫的活泼,爱在街上乱跑,预示它将会丢失;第三只猫经常凝望鸟笼,预示鸟被咬死,猫会受到冤打。
三、阅读1-2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开头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在文中有何作用?答:总领全文。
点明了“我”家养猫的结局总是“丢失或死亡”,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3)第一只猫是怎样的一只猫?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的?答:活泼、有趣、可爱。
从毛色、性情、动作等方面。
如“花白的毛”写毛色,“很活泼”写性情,“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结合毛色比喻形态,“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及扑抢“红带”或“绳子”都是写动作。
(4)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答: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文本解读

《猫》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在这前后的时期郑振铎主要的社会经历有如下一些: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0年11月,郑振铎与茅盾、叶圣陶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郑振铎与叶圣陶、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暴行。
同年,他参加发起“中国济难会”,并与郭沫若、茅盾、胡愈之等人签名发表《人权保障宣言》。
1927年2月,郑振铎与叶圣陶、胡愈之等人发起成立“上海著作人公会”,公会积极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后的革命活动。
1934年回到上海,和周扬、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中国文艺界协会”。
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
由上述可以看到,郑振铎也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然而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跟鲁迅在1924年至1925年思想上非常“彷徨”一样,郑振铎也无法看清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出路在何方。
那么,与其说是作家主动选择家庭生活作为创作的题材,还不如说是当时反动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黑暗的政治恐怖笼罩了整个社会(鲁迅《纪念刘和珍君》1926年3月18日)的结果。
这是因为对于作家而言,他们的生活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外在的社会生活,另一个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比如同时代的作家张爱玲,当她很年青的时候,其实在她拥有恋爱经历之前,就已经把“两人世界”描摹得入木三分了,这是内心想象的功夫和对人世洞若观火的结果。
而创作于1925年至1927年间的《家庭的故事》,秉承着“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视角被严酷的社会现实所扼杀,由观照社会转向了“内视”,开始审视、挖掘和揭示人性的多面性。
短篇小说《猫》读起来平淡朴实,其实正是作家刻意“淡化了传统小说中的二元对立模式”(人和命运的二元对立),《猫》中出现的则是人和猫的命运之间的关系,只是将叙事内容采用散文化的写法创作而已。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精品课件(共74张PPT)

作者围绕养猫叙写了三个故事。三个故事按时间顺序 排列,组成一串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 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 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文章开头先交代几次养 猫的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总领全文。以“自此,我家 永不养猫”收束全文,呼应开头,结构完整严谨。
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态度的句子, 并说说这些句子饱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 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 物,”表现了作者对亡失了第三只小猫的愧疚、难过之情;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痛苦、深深的自责和遗憾之情。
精读细研
第三只小猫
(1)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 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蜷伏”表现了小猫虚弱无助的姿态。“并不好看”直 接点出了小猫的外貌不受作者喜爱。
(2)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 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表明“我们”收养这只猫完全是出 于怜悯和无奈。
精读细研
1. 作者写了几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 写,哪几次是略写?作者的写作顺序是 怎样的?
2. 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整体感知
1. 作者写了几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哪几 次是略写?作者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1)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前两次是略写,第三 次是详写。 (2)作者是按照“得—养—失”的顺序分别描写 三只猫的。
直接抒发愉悦之情,对小猫的喜爱溢于言表。
精读细研
①经过上面的分析,你总结出第一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花白的毛,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6猫【考点精讲版】

[中考真题] (德阳中考)找出在全文结构上起关 键作用的三个句子,并分别指出其作用。
考点 分析关键语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答题思路] 掌握关键语句在文章不同位置的作用: ① 在开头:总领全文;点明题意;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
感情基调;吸引读者等。 ② 在中间:承上启下;做铺垫,埋伏笔等。 ③ 在结尾:首尾呼应;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等。
[参考答案] 开头句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作用:总领全文,概括了所养的猫的共同命运。 中间句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作用:承上启下,为下文蓄势。 结尾句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作用: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开拓了文意。
返回
默读全文,画出文中描写“我”和家人对三只猫的 态度的语句,并简要分析“我”和家人对待前两只猫 和第三只猫的态度截然不同的原因。
三只猫的亡失, 知识分子的自省
16 猫
“猫”是本文的写作对象,也是本 文的行文线索。标题简洁、醒目。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识记“懒惰、怂恿、怅然、惩戒”等重点词语。 2. 学习默读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概括并比
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重点) 3. 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 结构。(难点) 4.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 生哲理。
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第一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 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
第二句话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 文的作用,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
七年级上册16课《猫》的笔记

七年级上册16课《猫》的笔记以下是一份七年级上册16课《猫》的笔记,供您参考:一、生字注音:惩(chéng)罚、预警(yù)、一撮(zuǒ)毛、痒酥(sū)酥、抵(dǐ)赖、一哄(hòng)而散二、词语解释:惩戒:惩罚以示警戒。
预警:预先警告,提醒。
眷恋:深切地留恋。
懒惰:懒散而不勤奋。
若有若无:形容事物不清晰或关系不亲密。
忍无可忍: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无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一哄而散:形容一下子吵闹着散开了。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闪烁其词:形容说话吞吞吐吐,躲躲闪闪。
繁文缛节:繁琐而不必要的礼仪。
刚愎自用:倔强固执,自以为是。
盘虬卧龙:形容树木枝干盘旋的样子。
三、内容梳理:本文主要写了三只猫的故事,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第二只猫是“我”在市场上捡来的,第三只猫是张妈抱来的。
文章通过写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不幸遭遇,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揭示了主题“同情弱小,谴责暴力,呼吁人们要关爱弱小者”。
文章中的第一、二只猫最终因意外而死去,而第三只猫却因为被“我”误解而死,作者因此而深感悔恨和自责。
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三只猫的悲惨结局,表现了“我”对弱小生命的关注和同情。
同时,文章也表现了“我”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对人性的反思和启示。
四、问题探究:1、文章中三只猫的命运各不相同,作者通过这些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答:作者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弱小者往往受到不公平待遇和歧视,我们应该关注和同情他们,同时也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不要伤害他人。
2、第三只猫的死亡让“我”深感悔恨和自责,你认为“我”的做法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答:“我”在对待第三只猫时应该更加关注它的感受和需要,不要随意将它抛弃或忽略它的存在。
同时,“我”也应该更加冷静地分析事实,不要轻易做出假设和判断,避免因为误解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3、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弱小者需要关注和帮助,你有什么想法和建议?答:我们应该关注和帮助身边的弱小者,给予他们必要的关心和支持。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笔记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笔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知识点总结:《猫》1.【预习与目标】:一个爱猫的家庭最终“永不养猫”,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课文,注意梳理文章的思路,特别是“我”思想、情感的前后变化。
郑振铎善于写“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主张文学作品要“质朴”“真率”。
阅读课文时,要注意这个特点。
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的经历及感情(感受)。
(重点)分析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重点、难点)感受爱心所带来的和谐境界,培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重点)2.【基础词汇】:成语拼音解释千丝万缕:qiān sīwàn lǚ形容彼此之间关系复杂,难以割断。
倚老卖老:yǐlǎo mài lǎo仗着自己年纪大而任意放纵,卖弄老资格。
妄自菲薄:wàng zìfěi bó形容自卑心理。
步履安详:bùlǚān xiáng步行;安详:安稳。
怅然若失:chàng rán ruòshī像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活天冤枉:huótiān yuān wǎng形容冤枉之极。
畏罪潜逃:wèi zuìqián táo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
提心吊胆:tíxīn diào dǎn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妄下断语:wàng xiàduàn yǔ胡乱、随意的作出判断。
张灯结彩:zhāng dēng jiécǎi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似水流年:sìshuǐliúnián形容光阴迅速。
称心如意:chèn xīn rúyì适合心意,愿望能得到满足。
词汇拼音解释逗: dòu形声。
消耗:xiāo hào消散损耗。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第16课猫1.文学常识①作者卡片:郑振铎,笔名西谛,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作品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2.字词清单污涩红绫怂恿蜷伏怅然懒惰提心吊胆惩戒妄下断语辩护畏罪潜逃3.主旨思想本文描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抒发了”我“的不同情感,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以及”我“内心的痛苦与自责之情,进而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做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会留下痛苦的回忆,如果被冤枉的一方没有机会辩解,会让自己陷入永久的悔恨与自责中。
4.结构图解第一只:可爱讨喜→病亡→酸辛、难过→首次养猫第二只:活泼有趣→被捉亡失→怅然、愤恨→久不养猫同情弱小生命第三只:丑、懒、肥→蒙冤而死→愧疚、自责→永不养猫拒绝主观臆断5.考点链接之对比手法及其作用(1)步骤:首先明确通过对比,作者要突出的是哪个事物或者事物的哪一方面;再分析通过对比要突出这个事物或者事物这一方面的什么特点。
(2)答题模板:文章将……和……进行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加深了读者的印象,突出表现了……(人物形象、文章中心),表达了……的感情。
第17课动物笑谈1.文学常识①作者卡片:康拉德·劳伦兹,奥地利人,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1973年由于对动物行为学研究方面开拓性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很多人把劳伦兹比作现代的法布尔。
代表作有《所罗门王的指环》《攻击的秘密》《雁语者》《狗的世家》等。
2.字词清单哺乳嗔怪孵卵小凫羞怯麝香哞哞匍匐嘎嘎煞白脚链鹳敛翼蹒跚蹿3.主旨思想文章记叙了作者和小凫以及可可之间的趣事。
表现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与尊重,也表现了作者专注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4.结构图解孵小水鸭的实验,得出结论学母鸭的叫声带领小鸭在众人面前学鹦鹉的叫声召唤“可可” 关爱动物鹦鹉啄掉父亲衣服上的扣子探求科学真理鹦鹉把母亲的毛线缠到树上5.考点链接之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举例子:举……的例子,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课文解析

【品味】 第一只猫的来历。 由画线句子可知:猫生病了。 第一只猫病死了,三妹难过, “我”也感到酸辛,表明了家人对猫的感情。 【段析】第一部分: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 略写 ) 。作者运用质朴的文字写出了 第一只猫的可爱有趣,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 趣,正要送给人家。三妹便怂恿着她去要一只来。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 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同来。 立这一来三妹一部分的注意, 又被这只黄色的小猫吸 引去了。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 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 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 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 每次总要寻找一回, 方才寻到。 三妹常 指它笑着骂道: “你这小猫呀, 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 ”我回家吃午饭, 它总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
某一日清晨,我起床来,披了衣下楼,没有看见小猫,在小园里找了一遍, 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三妹,小猫呢?” 她慌忙地跑下楼来,答道:“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家里的人都忙乱地在寻找,但终于不见。 李嫂道:“我一早起来开门,还见它在厅上,烧饭时,才不见了它。” 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妈也说: “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因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 午饭时,张妈诉说道:“刚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头,她说,早上看见我家的 小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 于是这个亡失证实了。 三妹很不高兴地咕噜着道: “他们看见了, 为什么不 出来阻止?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 我也怅.然.地,愤.然.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品味】 “我”预感到小猫的丢失。 张妈的话从侧面表现了猫的可爱。 “我”的“怅然”“愤恨”“诅骂”更能说明“我”对这只猫的感情。 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把它捉了下 来,又极快地爬上去了。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抱到一只很 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音了。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本知识点16 猫

1 第五单元16 猫重点字词生难字铎.(duó)忧郁.(yù) 蜷.(quán)伏惩.(chéng)戒 污涩.(sè)红绫.(líng) 诅.(zǔ)骂怅.(chàng)然 冤.(yuān)枉biàn(辩)诉 虐.(nüè)待屋脊.(jǐ) 怂恿..(sǒngyǒng)妄.(wàng)下断语 多音字挣⎩⎪⎨⎪⎧zhēng (挣扎)zhèng (挣钱)似⎩⎪⎨⎪⎧shì(似的)sì(似乎) 形近字⎩⎪⎨⎪⎧诅(zǔ)诅咒沮(jǔ)沮丧⎩⎪⎨⎪⎧蜷(quán )蜷伏倦(juàn )倦怠 ⎩⎪⎨⎪⎧绫(líng )红绫凌(líng )壮志凌云陵(líng )陵园⎩⎪⎨⎪⎧详(xiáng )安详祥(xiáng )吉祥徉(yáng )徜徉重点词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忧郁:忧伤愁闷。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毫无生意: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若有若无:好像有,又好像没有。
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综合素养素材积淀:动物杂谈(一)诗词中的动物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2.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3.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5.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6.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二)名家笔下可爱的小动物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猫》
一、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
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故事背景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
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理解词义
1.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2.忧郁:忧伤愁闷。
3.毫无生意: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4.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5.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6.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7.若有若无:好像有,也好像没有。
8.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9.畏罪潜逃:犯罪后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③一⑭段):写第二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格和丟失。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第三只猫被“我”冤枉并打伤,最后死“我”痛悔不已。
五、问题归纳
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一只猫的特点的?
本题可运用内容归纳概括三步法进行分析。
从毛色、形态、性情和动作等方面来写。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写出了第一只猫的毛色和形态;“很活泼”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抢“红带”或“绳子”的动作,都写出了猫的活泼的特点。
3.“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这句话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题可运用作者情感分析法进行分析。
将猫称为伴侣,说明“我”对它有了感情。
有了感情,就免不了为它的不幸而难过。
“酸辛”,既有对小猫死去的惋惜,也有失去小猫的痛苦。
4.“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只小猫太活泼了,以至于让人提心吊胆,生怕它丢了。
三妹的玩笑话表现了她对这只小猫的喜爱之情。
为下文这只小猫的亡失埋下伏笔。
5.“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
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只猫在为“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的同时,还为家庭作了贡献,它的活泼、能干,更增添了“我”及家人对它的喜爱之情。
6.“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这句话能否删去?
不能,因为这句话表明由于太喜爱这只猫了,找不到它,心中难免会有不祥之兆,也为下文写小猫的亡失作了铺垫。
7.“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这句话可以看出,我们都在批评什么人?
三妹埋怨邻居家的丫头,“我”诅骂捉走猫的人,实际是批评了两类人:一类是事不关己、不闻不问、麻木不仁的旁观者;另一类是损人利己、自私自利、横刀夺爱的小人。
这两类人都会给善良的人带来伤害,而有时这种伤害是长久的。
8.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可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因守护不住生命而产生的痛心与惋惜之情。
那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作者不想再让自己品尝失去美好事物的痛楚。
从对上文两只小猫的叙述过渡到对第三只小猫的叙述,结束上文,为第三只小猫的出现埋下伏笔。
9.“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句中的“凝望”一词有什么作用?
两次提到“凝望”,写出了猫对两只鸟的关注,为下文“我们”冤枉小猫埋下伏笔。
10.“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
“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
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永不”则抒发了决然毅然的情绪。
并且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照应,使文章在结构上具有了首尾照应的特点。
11.本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有何好处?
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
用第一人称叙述,可以极其自然地借“我”之口,抒发真实感情,揭示作品主题,引起读者共鸣。
12.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什么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仔细体味词语的含义。
作者用了“难过”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
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
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
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13.写第二只猫的文字中还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类人。
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14.本文一共写了三次养猫,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
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可怜猫作必要的铺垫,也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
因为写第三只猫最能表现主旨。
六、课文主题
文章通过对三只猫不同结局的叙述,抒发了“我”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自责,进而也揭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即做事不能主观臆断,那样会留下痛苦的回忆;如果冤枉了别人,而对方又难以辩解,那会给自己留下更大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