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春夜洛城闻笛》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优质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优质课件》》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解读古诗
1、解释下列词义 2、翻译诗文大意
◆赏析诗歌
1、用什么修辞写自己“龙钟泪不干”?意在表达怎 样的思想感情? 夸张; 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读好诗
这首诗的体裁和朗读节奏怎样划分? 春春夜夜/洛洛城城/闻闻笛笛 李李白白
谁家谁/家玉玉笛笛/暗暗/飞飞声声,, 散入散/入春春风风/满满/洛洛城城。。 此夜此/夜曲曲中中/闻闻/折折柳柳,, 何人何/人不不起起/故故园园/情情。。
体裁:七言绝句 节奏:2、2、1、2
◆解读诗
这首诗的大意是什 么?哪句是叙事?哪 句是抒情?抒发了怎 样的情感?
不知谁家的庭院,飞出阵阵悠扬的 笛声? 这笛声随着春风飘荡。传遍洛 阳古城的每个角落。我从今夜的曲调中 听到了《折杨柳》的曲子。 谁又能不 油然而生出思乡之情呢?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抒发了思 乡之情。
◆赏析古诗
“暗”字一是说笛声暗送,笛声不知 1、赏析“暗”字的意 何人吹奏、从何传来;二是说笛声断断 蕴和“满”字的妙处。 续续、隐隐约约之意。
3、“折柳”一词的意象 “满”承接“散”一字,用夸张的手
是什么?
法渲染了笛声无处不在,也暗示了引动 羁旅之思的愁绪像笛声一样满城荡漾。
“柳”谐音“留”,古人离别时有折 柳相赠的风俗,“折柳”也是古名曲, 曲子悠扬、哀怨,寓含惜别之情、思亲 怀远之意。
◆练一练
《春夜洛城闻笛》与《夜上受 降城闻笛》两诗都写夜间“闻笛”, 都抒发思乡之情,但写法上有所不 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部编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及译文

部编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及译文

部编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及译文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情。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解漫天雪飞。

【译文】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时间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悲从中来、潸然泪下呢!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在齐鲁大地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极力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感到眼角几乎要裂开。

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比较阅读,探究所选古诗中思乡之情的不同内涵和表现手法。

2.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深入领悟古人的故土情怀,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课外古诗词,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传承国学经典,提升文化素养。

语言运用︰能声情并茂诵读诗歌;能解释诗句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思维能力∶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有关知识,把握诗歌的情感,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审美创造: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课时安排】共1课时【教学过程】【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将进酒》等。

【背景资料】天宝三年,李白第三次游洛阳。

这一年李白受诏入宫已经三年。

初入宫,玄宗对李白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

李白此时以为可以平步青云,然而事实却使他大失所望。

玄宗不过是将李白作为一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而已。

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渐感厌倦,就浪迹酒肆。

杜甫在《饮中八仙》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正是此时李白的真实生活写照。

到天宝三年春,李白上书请求还家,玄宗同意了。

这一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思归故里,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题目释义】《春夜洛城闻笛》时间:“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地点:题中“洛城”表明是在河南洛阳(客居)事件:听闻笛声【朗读诗歌】(播放音频)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sàn)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zhé)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春夜洛城闻笛》PPT教学课件 (3)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春夜洛城闻笛》PPT教学课件 (3)

• 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 娥》)——西安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霸陵桥是首 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特别 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 而在唐代,这种习俗更为风行,其意义也变得更加丰富。 亲友远行时折柳相赠,是表达惜别之意;分别之后,人 们也会折柳寄远,表示对亲友的殷切怀念。
qingzhenshiwangzhuangxiaoxue guokaixin
黄鹤楼闻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迁客:流迁或被贬到外地的官员。
关键词句:“迁客”“西望长安不 见家”
情调:悲
qingzhenshiwangzhuangxiaoxue guokaixin
qingzhenshiwangzhuangxiaoxue guokaixin
尾联
何人不起故园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怎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呢? 此句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 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正是李白自己。 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 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qingzhenshiwangzhuangxiaoxue guokaixin
qingzhenshiwangzhuangxiaoxue guokaixin
• 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 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 中经常提到,”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 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 与羌笛。”范仲淹《渔家傲》:“浊酒 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 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 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 就不再列举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春夜洛城闻笛》一等奖优秀课件 (共36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春夜洛城闻笛》一等奖优秀课件 (共36张PPT)

读准字音: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sà n
散入春风满洛城。
zhé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读准节奏: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读懂诗意:
(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笛子的美称。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 来。 (4)折柳:即《折杨柳》笛曲, 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 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 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 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 《折杨柳》、《落梅花》。故谪 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 《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 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 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散入春风满洛城
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 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 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 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 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 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 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 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 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 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 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 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 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 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听到笛声以 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 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 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 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 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 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 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 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 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 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 照应。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优质课教学设计_77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优质课教学设计_77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诗人的思乡情结,理解乡愁。

教学重点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水平,感受诗人的思乡情结,理解乡愁。

教法学法诵读法,欣赏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师生共同欣赏《春夜洛城闻笛》诗歌朗诵析诗题:从诗歌的题目,你能看出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由以上三要素,引出第四个要素——诗人李白。

二.理解作者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又号“谪仙人” ,有“诗仙”之称。

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 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昌隆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

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能够“泣鬼神”。

他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了解诗歌背景: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

(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三. 诵读体会1. 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读准确,读整齐,读连贯。

2. 师生配合朗读。

指导:阅读时注意做到层次分明、有急有缓。

3. 学生展示诵读,师生共同评价。

四. 赏析诗文1. 七言绝句言简义丰,短短二十八字却情景交融,意境长远。

小组合作,赏析诗歌,说一说诗中的哪一字、哪一词句最为巧妙。

2. 提示:从内容、语言美、炼字、修辞、音韵、思想感情等方面实行赏析。

3. 小组内讨论,并展示成果,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预设:从诗句内容角度:一二句写夜深人静的时侯, 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长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部编语文七下课外古诗《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部编语文七下课外古诗《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部编语文七下课外古诗《春夜洛城闻笛》赏析二、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灯火渐熄的夜晚,谁家传出嘹亮的玉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满整个洛城。

这种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赏析题:1、解释词语:玉笛:折柳:故园:闻:2、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的思想感情。

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5、古人离别常以相赠,表达依依不舍之意。

《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6、本诗抒发了什么感情?7、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4分)答案:1、解释词语:玉笛:精美的笛子折柳:《折杨柳》笛曲。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故园:指故乡,家乡闻:听;听见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念家乡3、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5、柳6、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

(方法:抓物象:《折柳曲》+诗眼“故园情”)7、①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1分);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1分)②游子思乡之苦。

(2分)。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教案_5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教案_5

《春夜洛城闻笛》、《晚春》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初步学会欣赏诗句,培养诗歌鉴赏水平;积累古诗佳句。

3. 培养诗词所传递出的热爱家乡、故土之思,珍惜美好时光的思想感情。

重点:有感情朗读诗歌,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创造性翻译诗句。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春天是很多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通过描绘春天来抒写自己的心曲,只因经历不同,他们抒写的心曲也不尽相同。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和韩愈的《晚春》,品味他们在描写春天的同时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出示目标)二.出示阅读古诗的方法与步骤: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翻译诗歌,可直译,可融入自己的想象描绘诗歌的意境。

4.明确每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手法三.自主学习汇报:1.学生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教师明确。

李白:字太白,号清莲居士。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李杜”,爱饮酒、交友,不慕荣华,蔑视权贵。

游历四方。

本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阳时所做。

韩愈:字退之,河阳人,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诗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近半百(49)岁,官场上不得志。

2.有感情朗读诗歌。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事项:节奏、重音和感情。

学生诗歌朗读。

《春夜洛城闻笛》小组选派代表朗读,师生评价。

《晚春》男生女生分别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3.译诗:学生先实行直译,也能够融入自己的联想或想象,描绘诗歌的意境,实行创造性翻译。

同时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4.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

《春夜洛城闻笛》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晚春》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美好时光的情怀。

也能够理解为提示人们抓住时机,创造美好的未来。

(教师在明确主旨的基础上实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写作手法:借景抒情。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课件(共23张ppt)22-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课件(共23张ppt)22-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3、《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 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无限热爱。
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 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 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李白对汪 伦深情相送的感激之情。
新课导入
同学们,李白是 我们非常熟悉的 诗人,他的诗广 为流传,到目前 为止,我们也已 经学了几十首, 有同学可以说一 说吗?并谈一谈 表达了哪种感情?
✓ 1、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2、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PART TWO
本节课程内容
把握节奏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唐代〕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唐代〕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这悠扬的笛声不知从谁家传来?春风中飘扬着悠悠笛 声,洛阳全城都能听得到。我在客居洛阳的夜晚里听 到《折杨柳》这首曲子,谁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
C.“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一个激起思 乡之情的, 不正是诗人自己吗?此句以反问出现,正反映了这种怀乡 感情的强烈。
D.本诗着重以听众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的 艺术魅力。 [解析]B,“折柳”代表“折杨柳”这首曲子,不是场景。
SCHOOL
感谢观看
SCHOOL
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目录 DIRECTORY

语文七年级下册部编版《春夜洛城闻笛》教案(附板书)

语文七年级下册部编版《春夜洛城闻笛》教案(附板书)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授课时数:一课时教学目标一:了解诗意,体会诗境,理解思想感情,并能在课堂上达到成诵或基本成诵。

教学目标二: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古诗赏析能力。

教学目标三:通过理解战争年代诗人忧国思家的痛苦,从而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并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诗歌的1美感。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言外之意。

教学方法:朗诵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PPT课件与视频相结合。

教学准备: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搜集诗歌创作背景和视频资料。

2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兴趣(1分30秒)(播放杜甫的幻灯片)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壮游时期的《望岳》,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与远大抱负,那么诗人后来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了吗?(播放幻灯片)杜甫游览祖国山川之后,在长安居住了十年,这期间他政治上屡屡受挫,生活困苦,更加不幸地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羌村,投奔唐肃宗,想要有一番作为,不料中途被叛军掳至长安。

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长安城处处呈现一派生机。

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3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五言律诗—《春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作者当时的心境。

二、初读(4分钟)(一)指名学生初读全诗,进行正音教学。

(二)教师吟诵诗歌,然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朗诵。

三、赏析诗歌(33分钟)以前后桌为一组,分组讨论PPT显示的四个问题,讨论后PK回答问题。

问题有:(一)首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春夜洛城闻笛》说课电子课件教学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春夜洛城闻笛》说课电子课件教学

第三节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1.赏析“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写花草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久就要离 去了,为了将春天多留些时日,各自都使出了最大的本 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色。一霎时,万紫千红,春 色满园。 诗中一个“知”字,一个“斗”字,将花草树 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 原本没有生命的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这 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 光的美好情怀。
2.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满”的表达效果。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
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3.末句不说自己起了思乡之情,却说“何人不起故园情”,为什么? 诗人由己及人,认为在这寂静的春夜,听闻远处传来的满含离别
的笛声,所有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思乡伤别。这样写既更加强烈地表达
课堂小结
本篇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作品运用拟人 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 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 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 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 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 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 七绝。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 中的一首。钱仲联《集释》系此 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 年)。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 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 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春夜洛城闻笛一等奖

春夜洛城闻笛一等奖

春夜洛城闻笛一等奖这是春夜洛城闻笛一等奖,是优秀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春夜洛城闻笛一等奖第1篇教材简析全诗语言朴素,意境清远,在自然亲切的描述中,给人一种淡薄悠闲的贴近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气息。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中国的古诗文绵延了几千年,它凝结了我国古人最高深的思想、最伟大的创造和最纯洁的感情。

我们学习古诗文就是在学生心田上播下民族文化的种子,编织我们中国未来的希望。

二.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官至供奉翰林。

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认识,写下了许多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

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二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酒落水仙逝,一生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不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

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

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

李白的詩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著特點是﹕想像神奇,变化無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長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三、读读背背;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四、翻译诗文:夜深人静的时侯,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长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五、诗文欣赏此诗①②句描写美妙动听的音乐声,但不是为写音乐的美妙,更不为赞美吹笛者的演技的高超,这与李贺诗《李凭箜篌引》以及白居易《琵琶行》不同。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春夜洛城闻笛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春夜洛城闻笛

• 六、课外拓展:思乡的诗句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王建 (唐)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李煜 (唐) 《清平乐》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杜甫 (唐) 《春望》
•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 白居 易 (唐) -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再见!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 念之情
四、写作手法
• 借景抒情: • 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乡之情,现又因
《折杨柳》的笛声而生思乡之情,这种写 作手法叫做“触景生情”,也叫借景抒情。
• 五、课堂小结
•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 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 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 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 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 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 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 穷。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 的妙处。
• “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 “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 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 情思。
4、诗中“折柳”Biblioteka 寓意是什么?• “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 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 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 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5、你是否同意“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之说?为什么?
• “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 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 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 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 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 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6、 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诗词中的优美词句,运用到日常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诗词背景、作者生平,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诗人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词背景介绍:介绍李白创作《春夜洛城闻笛》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作的时代特点。
2.诗词原文学习:引导学生朗读、背诵《春夜洛城闻笛》,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
1.教学重点
-诗句的字面意义理解:学生需要掌握《春夜洛城闻笛》的每一句诗句的字面意思,理解诗句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诗词意象分析:学生应学会如何从诗中提取意象,并理解意象在诗中的作用,如“洛城”代表的文化背景,“春夜”暗示的季节情感,“笛声”引发的思乡之情。
-修辞手法运用:学生需要识别并理解诗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写春夜洛城中笛声引发的思乡之情的诗。它体现了诗人李白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情感表达,理解诗人在特定背景下的情感体验。
-在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上,学生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如“暗飞声”中的“暗”字,如何通过对比和隐含,增强了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题(带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题(带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题(带答案)《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解释词语:玉笛:折柳:故园:闻:2、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的思想感情。

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春夜洛城闻笛》参考答案1、解释词语:玉笛:精美的笛子折柳:《折杨柳》笛曲。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故园:指故乡,家乡闻:听;听见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念家乡3、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4)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分)(5)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6、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7、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8、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竹里馆》参考答案(1)(2分)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2分)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3)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4)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5)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

《春夜洛城闻笛》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被寄予了治国安邦的神圣愿望。

诗,在唐代发展到顶峰,很多诗人以笛声入诗,以表情达意。

你听,《折杨柳》已吹起,正勾起李白的诗情。

现在,跟着老师去欣赏《春夜洛城闻笛》。

二、目标1、了解作者李白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抓取,分析领会诗人情感。

3、通过找组诗中共同的意象——笛声,明确诗人用笛抒发的情感。

三、原文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四、注释《春夜洛城闻笛》:选自《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五。

玉笛:笛子的美称。

洛城:即洛阳。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园:故乡,家乡。

五、诗意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幽的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整个洛阳城。

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曲调,谁又能不萌生发思念故乡的深情?六、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①“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②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③“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散入春风满洛城。

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

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这里“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满”字从“散”字引申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衬托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

诗人由己及人,想到此时许多闻听笛声的游子,又有谁能不被唤起浓浓的思乡情!整体赏析: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案例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案例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案例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案例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案例一、学前分析人们把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把最美的意念称为诗意,把最精妙的语言称为诗句,把最动人的画面和最能激发人的想象的言外之意称为诗情。

人类最初的文学样式是诗,人间最深情的一刻是诗,人心最美丽的邂逅是诗。

诗歌让我们亲近大地的美和人性的光辉。

初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又要求对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随着教改向纵深发展,学校的课堂教学及教研活动正进行着重大变革。

为切实提高教学活动质量,学校提出了“有效课堂教学”这一教学研究主题。

围绕这一主题,本人设计了以“反思教学”的方法对课题进行研讨的教研活动,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本人的教学业务水平,以更好地理解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既然是感悟和鉴赏,在教学中除了教师有自己的感悟外,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己的感悟和独特想法,让教学也带有个性化色彩。

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使得诗歌教学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局面,下面是笔者上课的一个实例,从这个实例来谈对诗歌鉴赏课的个人感悟。

本次活动以本人所上的《春夜洛城闻笛》为对象。

本人执教的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这是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十首中的一首诗歌。

诗歌写的是在一个春夜,身在洛城的诗人听见了折杨柳曲调因而触发了思乡之情,全诗情感真挚,哀而不伤。

在学校推行课改的背景下,本人采用教学设计的方式进行教学,用比较法和创设情景法将学生带入特定意象、意境中感受作品形象体味作者情感。

二、课堂结构与构想。

[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

2、学会赏析思乡诗选取意象,营造意境,抒发情感的一般方法。

3、学会选取恰当的意象,写小诗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语文《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感知诗意。

2、反复诵读,感受诗境。

3、拓展阅读,感悟诗情。

作者简介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寻李白》余光中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其诗以抒情为主,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合称“李杜”。

著有《李太白集》。

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春夜洛城闻笛》选自《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五。

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

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

写此诗时,李白客居洛阳。

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平静下来。

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诗歌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预习积累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玉笛】笛子的美称。

【春风】指春天的风。

【洛城】今河南洛阳。

【闻】听:听见。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阵阵悠扬的玉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

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情感呢?
阅读提示
不知何人深夜吹笛,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

伤离惜别的曲调,勾起了诗人无尽的乡思。

曲己及人,想到此时许多闻听笛声的游子,又有谁不会被唤起浓浓的思乡情!读时设身处地想象那种思乡的情景,感受全诗清新流畅、抑扬错落的韵味。

1、关键词语里见妙处。

2、通过想象体会诗境
3、诗歌的主旨意蕴。

4、诗歌的诵读要领。

想象诗境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客居洛城,春夜闻笛)
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的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

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析不清笛声来自哪里。

月夜,寂静的春风中,笛声隐隐约约,散落在洛阳城的角角落落。

客居异乡的人们,随着这样的曲调,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

想着想着,这样的笛声,会是我一个人在听吗?不,全城人都会在凝神静听的。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夜闻《折柳》,触景思乡)
今夜,笛声缥缈悠扬,哦,是那首触动心扉的《折杨柳》。

那么低婉,那么熟悉,就像有人在你耳边轻轻吟语。

是啊!离开故乡已经很长时间了,听到这笛声,谁不会怦然心动呢?大概,故乡的桃花,此刻也开得正盛吧!而那树下,心上人正翘首盼归。

朗读指导
根据诗歌内容来进行语气语调的调整与把握。

根据诗歌展现的画面来进行情景想象与演绎。

谁家玉笛暗飞声,轻声默念
散入春风满洛城。

低吟缓慢
此夜曲中闻折柳,情绪蓄势
何人不起故园情。

情到深处
清新流畅抑扬错落
主旨意蕴
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健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第二句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
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积累摘抄
你还能举例古诗中表达故园情的主题的诗句吗?并做积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李白的一首七绝诗《春夜洛城闻笛》。

一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了诗歌大意;而是根据教材中的“阅读提示”,通过品析关键词、合理想象、拓展阅读等途径,感受了诗歌中浓浓的思乡情;三是通过反复诵读,设身处地想象出思乡的情景,感受了诗歌清新流畅、抑扬错落的韵味。

愿同学们,在课后多诵读经典诗歌,感受人间真情,做个真性情之人。

让你的人生诗意盎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