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
辛亥革命前后的新文学运动及其成就
辛亥革命前后的新文学运动及其成就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的爆发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朝着近代化的方向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新文学运动应运而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本文将从辛亥革命前后的新文学运动谈起,探讨其背景、特点及其成就,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文艺复兴运动风靡全球,中国也不例外。
当时,中国面临着国家危机和民族危机,传统文化逐渐被西方文化所冲击,社会风气变革迅速,而传统文学模式不再适应现代化的中国。
同时,1900年以后,人们普遍受到思想的启发,开始反抗旧时代的封建压迫,这种反抗的呼声也通过文学的方式传遍大江南北。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文学应运而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二、特点1. 反对旧文化,倡导新学术新文学倡导开放自由的思想和文学创作方法,打破了旧传统文学的束缚,提倡实事求是的态度,拒绝陈旧的华丽文辞,主张语言贴近生活,处理实际问题。
同时,也倡导人文主义,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精神。
2. 探讨人类与社会的现实生活新文学将眼光放在人类与社会的现实生活上,通过文学作品对中国社会的现状进行反映,探讨中国社会变迁背后所带来的意义和影响。
3.注重文学形式和技巧新文学注重文学形式和技巧的创新,拒绝华丽冗长和空洞虚妄的文辞,提倡意境深远、韵律感人的文艺风格。
三、成就辛亥革命前后的新文学运动,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它不断拓宽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语境和内涵,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新文学运动取得的几个重要成就:1. 打破文学束缚,注重现实问题新文学伴随着新社会诞生以及新的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突破了当时旧的文学体裁和文学思想,形成了新的文学形态。
新文学开始注重对中国社会现实问题探讨与呈现,有效地提高了文学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2. 推崇现代主义文学新文学运动对现代主义文学的推崇,推动了中国文学思想和文学技巧的革新。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大国崛起之路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统一和崛起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中华民国。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在中国南方,南京革命政府成立,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法令,制订了保护私人财产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采取改进教育制度﹑革新教育内容等措施,促进了南方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繁荣发展。
然而此时在中国北方,袁世凯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着北京满清政府,掌握着广大北方地区,他是北方中国的掌舵人。
作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代表,袁世凯决不是站在历史潮流前头引导社会前进的人物。
袁世凯维护的是他的个人利益,“大清王朝”已经走到末日,成为历史前进的绊脚石,可是袁世凯却是借着这个招牌在建立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军阀帝国”。
南京革命政府在短时期内没有军事实力去彻底推翻北京满清政府,而北京满清政府呢,也暂时没有能力去摧毁对方,南北对峙,两个政府进入了人僵持阶段……“休养生息,扩军备战,一统北方。
”是南京革命政府的既定国策。
南京革命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审时度势,充分利用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的优势,大办工厂,大力发展中国加工制造业,由于南京革命政府没有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因而借着一战的春风使中国制造传销到世界,大发战争财,为经济的继续发展打下了基础……当然,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功毕竟有限。
北京满清政府所代表的封建势力在中国北方的统治依旧根深蒂固,并不是一两次冲击就能推倒的。
辛亥革命没有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孙中山期盼的“共和”并没有完全实现,中国北方人民的悲惨境遇依然如故。
在南方中国,西方殖民者的踪迹依然存在,南京革命政府还没有能力完全驱逐那些外国侵略势力,所以只好暂时承认他们在华的利益,以换取列强的支持……而在北方中国,这些情况更甚,北京满清政府为了保卫现有地盘和企图将来的反攻,因而不得不用出卖各种主权的方式向西方力强不断借款扩充军力和购买装备,导致主权不断丧失,殖民地化不断加深,北中国人民生活更加困苦,不断有人穿越袁世凯守卫的长江边界偷渡南下……看看南北对峙,北京满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百业凋敝,民不聊生。
辛亥革命及其后的中国政治
辛亥革命及其后的中国政治辛亥革命及其后的中国政治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早在19世纪末,几乎与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发轫的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从事以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为目标的革命斗争。
这一派的领袖人物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
1894年,他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第一次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1905年,他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制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革命纲领,首次提出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取代腐朽专制的清封建王朝的革命目标。
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进行广泛的革命宣传和鼓动工作,并积极联络会党和新军,先后在各地组织和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如:湘赣边界萍浏醴起义,广东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云南河口起义,以及著名的广州起义等。
这些起义虽然从实质上说大多是一种脱离广大群众的单纯军事行动,因而很快失败,但它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精神,在全国民众中不断扩大了革命的影响,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以湖北新军为主力发动武昌起义,并迅速获得成功。
各省纷纷响应,进而掀起席卷全国的革命风暴,终于推翻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新政府制定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了多项政策和法令,推行了一系列充满民主共和精神、废除封建陋习的革新措施。
其中包括:改变中国的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代表汉、满、蒙、回、藏的五色国旗;改用阳历;男子开始剪辫,女子开始放足;下级对上级政府官员不再行跪拜礼,等等。
这反映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除旧布新、矢志共和的革命精神。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前夕的中国社会形势
辛亥革命前夕的中国社会形势辛亥革命,这个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的。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辛亥革命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彻底颠覆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
而辛亥革命的背景,则是中国社会形势的剧烈变化。
在辛亥革命前夕,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困境,这些问题的爆发和持续,催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一、政治的混乱在辛亥革命前夕,中国的政治格局十分混乱。
清朝作为当时的最高政权,已经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
在内部,清朝政权的腐败和腐朽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在外部,列强的侵略和压迫,让中国的领土主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同时,中国的国家机器也出现了滞涨现象,官僚制度和体制从大量弄脏了部分准确经济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一切都让中国的政治形势变得愈加复杂。
二、封建势力的削弱古代中国是一个封建帝制社会,而在该社会中,封建势力已经占据了中国社会的主流地位。
但在近代中国,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封建势力已经开始逐渐削弱。
农民阶层开始崛起,大量的土地开始从封建地主手中流转到了农民手里。
这些土地的重新分配给了广大的农村劳动者们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使得农民阶层在中国社会中地位逐渐得到了提高。
同时,身份隔阂和等级制度也在逐渐消失,封建势力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影响力正在日益削弱。
三、社会矛盾的激化在中国社会,由于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和社会结构、发展方式的问题,矛盾和冲突日益严峻,社会的动荡也随之加剧。
从地方到全国,从城市到农村,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在爆发,而这些矛盾的表面也反映了中国社会深层次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各种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因素,以及历史传统、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因素。
但总的来说,这些问题的共通点就是无法解决农民和工人阶层面临的权益问题,这是问题的根源。
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部分。
它从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层面,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对既有秩序和传统的质疑,以及渴望变化和改革的强烈欲望。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及变化
政治影响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
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
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民国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辛亥革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二千余年的帝制、专制思想都没有在中国完全消除,而且还一度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
尽管中国共产党声称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但一些人则认为,在实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民主共和”还从来没有得以在中国全面实行——无论是北洋政府、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思想影响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
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1901年至1919年(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
三、合作探究,重点点拨
3.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7分钟)
有学者认为,1901到1919年的中国既是“沉沦”的谷 底,又是“上升”的起点。是“沉沦”到“上升”的转 折期。 思考:
1901到1919年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发生了 哪些大事?其中哪些体现了中国历史的“沉沦”?哪些 又体现了由“沉沦”到“上升”?
6. 西方列强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秩序,先进的 中国人开始了新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理论来源 基本主张 实践过程 结果 孙中山 三民主义, 建立资产 阶级民主 共和国 建立中华 民国,但 未改变半 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的性质
课后巩固训练
学案中的课后巩固训练,我把其分为必 做和选做两部分,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要求他们在自主学习时间用25分钟完成并 上交学案,教师进行批改,并进行总结反 馈。
课堂教学案
一、情景导入(1分钟)
领导我们觉醒了 领导我们站起来了 领导我们富起来了
课堂教学案
一、情景导入(1分钟)
20世纪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100年。20 世纪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改革开放三次历史性巨 变。在此期间,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各自思 想理论及其革命实践成为引领时代进步的三位伟人。 他们走的是一条救国、建国、强国的之路。在马克 思传入中国之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无疑是那 一时代最进步的思想。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
知识网络
生活变迁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资本主义发展 五四运动
五、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应针对“目标”与学案同步编 写,利用课堂最后10分钟左右的时间闭卷 完成,以反馈“目标”的达成度。教师要通 过现场批改部分作业,即时获得关于这一节 课教学情况的进一步反馈,便于及时而准确 地辅导解难。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思想变化
由《大公报》社论变化看辛亥革命对中国思想现代化的影响摘要:《大公报》是清朝末期及民国时期对中国北方影响力最大的报纸。
其作为“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 英敛之.《大公报序》.大公报,1902年7月17日]的报纸,它像镜子一样反映了当时中国精英和普通民众的思想状态,其研究价值极其重要。
故本文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主要从研究其在辛亥革命前后关于政治论说的变化,来研究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民众关注重点的变化,进而研究辛亥革命对中国思想的影响,最终得出了辛亥革命导致人们思想更加求实、严谨、开放的结论。
关键词:大公报辛亥革命思想变化历史背景:辛亥革命之前,中国清朝政府妄图通过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等大型改革,达到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
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
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
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年)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
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华侨是革命之母。
民国初年,“辛亥革命”多以“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报纸以及政府公文中均未见“辛亥革命”字样。
从现有材料看,尽管孙中山对辛亥革命探讨得最多最力,他在早年也惯用“武昌起义”、“辛亥一役”等说法,“辛亥”与“革命”连在一起,还是民国成立多年以后的事情。
辛亥革命(Revolution)作为民主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法律变迁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法律变迁2011-10-08 16:50:16高汉成如果说1901-1911年的晚清"新政",是清王朝在其统治的最后十年中试图挽救其衰亡命运而在政治制度领域所进行的改良努力,那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就是一场改变政体的政治革命。
清王朝被推翻,亚洲第一个以美国制度为样板的共和国,即中华民国创立。
帝制的瓦解和王权的崩溃,极大地动摇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是从1902年晚清法律改革开始的。
在1901年清朝最高统治者明确向西方学习、肯定西方文化的价值后,为了鼓励、推动新政的展开,西方列强和国内的改革派迅速就废除领事裁判权问题达成了共识。
这大大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修律以收回领事裁判权"成了法律改革的旗帜。
在立法方面,为了"以商兴国"鼓励商业发展,首先制定商事法律,1903-1907年包括《公司律》、《破产律》在内的商事法律颁布并制定了一批鼓励投资实业、建立工厂的实业奖励法规、促进行业发展的行会组织法规;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颁布,这是中国第一部宪法;1908年《钦定行政纲目》颁布,明确规定了君主立宪政体的行政原则;1911年《钦定大清刑律》颁布,《大清民律》也完成起草工作。
在司法改革方面,建立了新的诉讼制度和司法机构。
在诉讼制度上改变了民、刑不分的传统,区分了民事案件与刑事案件,确立了平等、公开、公正审判原则以及律师辩护、陪审制度。
司法机构改革改变了司法与行政合一、司法不独立的传统,出现了司法机构和审判机构的分立。
地方设立初级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和高等审判厅,实行四级三审制。
在短短十年时间里,晚清法律改革以日本、德国为榜样,对传统法律制度进行了颠覆性的变革,传统的中华法系被废弃,初步建立了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诉讼法、法院编制法在内的全新部门法律体系和标榜"司法独立"、"平等、公开、公正审判"原则的司法系统。
中国的辛亥革命(年)
中国的辛亥革命(年)辛亥革命(1911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为中国的革命史开创了新的篇章。
以下是对辛亥革命的简要介绍:一、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爆发之前,中国正处于晚清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困境。
国内民众普遍厌倦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专制统治,外部则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剥削。
这种情况下,民众对于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呼声日益高涨。
二、辛亥革命的导火索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是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这次战争彻底揭示了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尤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让中国丧失了主权和领土,这引起了广泛的愤慨和不满。
三、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孙中山先生,孙中山是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思想家和领袖,他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主张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
并且他在国内广泛传播革命观念,激发了广大民众的反清情绪。
四、辛亥革命的过程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以武昌起义为起点,随后在各地爆发了激烈的起义和革命运动。
各地的起义部队逐步联合形成了统一的革命力量,清朝政府的抵抗也开始崩溃。
最终,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政府,实现了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
五、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它为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方面,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辛亥革命使得中国重新获得了主权和独立,摆脱了列强的侵略和控制。
同时,辛亥革命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和认可,为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尊重。
总的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为中国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
它既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和民主进程鲜明标志。
辛亥革命的精神和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人民不懈追求民主、自由和独立的奋斗提供了坚定的精神支撑。
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变迁
•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也就是推翻封建的君 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共和国(民 主立宪政体) .把革命建设分为三个时期:军法 之治、约法之治和宪法之治 .
• 人民有四种直接民权: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 权;政府有五种权力,用人民的四个政权来管理政府的 五个治权,才是一个完全的民权政治机关。 •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是孙 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办法:定地价即平均地权的办法: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地价仍属原 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的增价则归于国家,为 国民所共享。其目的是不愿少数富人专利。 •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对其民生主义的内容有所发展, 体现在三点:一是关于节制资本问题,即节制私人资本, 发展国家资本,凡是规律大的独占性的企业由国家经营 管理,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二是对于农民、工 人等受苦阶级有更多关照,农民要实现耕者有其田,国 家给以适当补助,工人要改善生活,国家为其谋救济之 道;三是孙中山把其民生主义解释为社会主义或大同主 义。 • 如何进行评价?
•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袁转向逼清帝退位:
• 南京临时政府以清帝退位、成立民国为条件,与 袁世凯达成协议。 •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 •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 统职.
八、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
• (1)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毛泽东论辛亥革命的性质:
•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问题: • 胜利的理由是什么?(提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 • 加速了思想观念的变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 心,社会风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 得到发展。 • 失败的理由是什么?(提问)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快要100年了。
一个纪念日,到了纪念100回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会热闹一下。
况且,1911年双十这个日子,中国帝制告终的开始。
走向共和的中国,经过了100年。
民主共和思想,是否深入人心不知道,至少在名号上,跟上了世界潮流。
就凭这一点,也值得庆祝一番。
让我们一同把目光拉回到100年前的那个秋天。
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
革命军在三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
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以及上海和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
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
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下面让我们看看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局势。
辛亥革命之后,北方被袁世凯的北洋军阀控制,南方数省被士绅军阀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控制,后南北议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逼清帝退位,民国迁都北京。
北洋军阀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北洋政府是民国历史上第一个形式上统一中国的军阀政府。
后来随着袁世凯打击异己,牟求称帝,遭到全国上下的一致反对,掀起了多次反袁战争。
袁世凯称帝后,旗下北洋军阀众叛亲离,袁世凯被迫宣布退位,不久病死。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解体,分裂成直系、奉系、皖系、浙系等军阀,各派军阀互相争权夺利,掀起了民国时期的第一次军阀混战的高潮。
让我们看看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变化。
制度方面: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辛亥革命已经过去整整一百年了。
显然,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一百年的分量非以往任何一个百年可比拟,因为屈辱如中华民族,聪慧如中华民族,承受着巨大的外在压力,我们已在这百年中完成了两个社会制度的抉择,在三个社会制度的碰撞中走到了今天。
试问,当今世界上,还有哪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带领如此庞大的群体,在如此短暂的时间中完成社会制度的“三级跳”?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神奇之处的一个体现。
下面我们就从历史爱好者的视角,以辛亥革命为分水岭,来看看革命前后的中国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首先,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身边之事的变化了,比如从“大人”、“老爷”到某君、Y先生等的称谓改变。
另外,还有国人外在形象的不同。
过去,中国的男人都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天天梳、天天洗的麻烦不说,弄不好还容易长虱子,很是限制了男子散发魅力的机会;而女子呢,则受“以弱为美”思想的影响,不断地缩小脚丫的尺寸,终于变成不仅走路“如履薄冰”,甚至站立都颤颤巍巍的“弱美范”了。
革命后,在断发、废止缠足的法令要求下,整个国人的外在美度立马直线上升,“东亚病夫”之名也有了名不副实的趋势。
社交方面,孙中山曾专门下令废除跪拜之礼,行鞠躬礼,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在活人间,在根深蒂固的对亡者的礼仪上也有所体现。
再如历法、传统祠堂变学堂、男女同校同车、服饰等方面也都有了相当明显的变化。
其次,稍微宏观和深入些,我们也体会到了社会等级的变化。
如革命前,官僚体制分九品,相配套的服饰、排场等也在层层递减;平民阶层则分为士、民、工、商,除此还有被称为蜑族、堕民、丐户等的贱民。
1912年3月22日,孙中山在《申报》上发表了如下命令:“福建的蜑族,东西各国十八世纪以前奴隶制度亦尝有之,然自制定宪法之后,凡领土以内之住民均为平等,而努力制度万国悬为厉禁。
方今我中华民国建立伊始,汉满蒙回视同一律,而临时中央政府组织法亦有人民一律平等之规定,其不能独处于蜑族也明矣。
”从此,在新政权的保障下,人民一律平等,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成为大势所趋,而且百年来国人仍对此目标孜孜以求。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影响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影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曾经辉煌壮大,但在它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人民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灾难。
自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传统制度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
在这个时代里,辛亥革命的爆发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开始向现代化方向迈进。
本文将探讨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以及其对中国影响的多个方面。
一、辛亥革命前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在19世纪末期,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殖民侵略和贸易压迫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逐渐掌握了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
但由于中国的封建制度一直保持稳固,对资本主义的接受和发展比较缓慢,始终处于萌芽状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先进思想家和实业家开始运用西方的资本主义理论,号召中国人民积极学习和参与自主创业,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中代表性人物有孙中山、康有为等人,他们通过倡导新文化和新思想、反对封建制度和帝制,不断激发着民众的自主精神,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此外,外国资本家们的介入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创新发展。
他们在中国沿海地区大肆投资,开办银行、路轨等基础设施,推动了许多商品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也催生了中国的上层阶级。
这些外国资本家的介入拉近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距离,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二、辛亥革命后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彻底打破了封建统治,推动了中国向现代化的前进。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逐渐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学家们认为,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开始成为中国经济中最重要、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力量之一。
在这个时代里,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地位、国际地位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育普及,乡村改革、土地制度的变革使得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不断增加。
辛亥革命对中国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辛亥革命对中国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变革,它不仅改变了国家的政治格局,也对中国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教育发展迎来了一次新的转折点,掀开了现代化教育的序幕。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次革命使得中国迈入了民主进程,教育体系也走上了民主化的道路。
在革命前,中国的教育主要服从于封建统治者的意志,重视经史子集等传统知识,注重道德教育,但对于培养独立思考、创新精神等方面相对薄弱。
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以培养具有现代化素质的新一代人才。
首先,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教育抛弃了传统的科举制度,实行了新的招生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长期以来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在这个制度下,只有少数人才能进入士人行列,没有考取功名的人就很难有出路。
辛亥革命后,中国通过考试制度的改革,开放了教育入口,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其次,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注重现代教育的引进与推广。
这个时期,中国逐渐引入了西方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开始向世界学习,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
同时,中华民国政府还积极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使他们接触到现代科学、现代社会制度的先进理念,回国后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
第三,辛亥革命后,中国教育体系在地域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平衡和统一。
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开始努力解决中国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推动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特别是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南北地区之间,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缩小了教育的地域差距。
此外,辛亥革命还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华民国政府在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注重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的人才。
为此,政府加大了对高校的投入,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许多高等学府也在这个时期相继建立,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然而,辛亥革命带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与困难。
辛亥革命前后的知识分子与反帝反封建斗争
辛亥革命前后的知识分子与反帝反封建斗争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知识分子与反帝反封建斗争形势方兴未艾。
这一段历史时期,中国面临着国家危机、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国人纷纷觉醒,知识分子异军突起,发起了一场伟大的斗争。
首先,辛亥革命前后的知识分子将自身的身份和责任紧密联系在了国家前途和人民利益上。
他们深刻认识到,当时的中国社会不仅在政治上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而且在封建经济、封建制度的束缚下,民众生活异常艰难。
于是,他们开始思考如何摆脱这种被动局面,怎样实现国家的独立与富强。
他们投身于学术研究,积极探索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
作为知识分子,他们心系国家民族,湧起了浩然正气,准备为国家的复兴而奋斗。
其次,辛亥革命前后的知识分子广泛结交海内外的进步思想家与政治家,不断汲取先进的思想和经验。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广泛接触到了西方的现代思想,从中汲取养分,拓宽自己的视野。
他们通过翻译吸收了众多的西方思想家的著作,从而了解到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崛起、强大的。
他们反省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滞后,意识到中国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另外,辛亥革命前后的知识分子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宣传和组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他们不仅仅停留在思想的层面,而是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创办了刊物,发表了大量有影响力的文章,宣传民主、科学和进步的思想。
这些文章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思想,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他们还积极组织了各类社会运动,如救亡运动、民主革命等,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封建制度和外国侵略。
他们发动了北伐运动,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为中国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此外,辛亥革命前后的知识分子还广泛普及科学知识,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知识分子们切实意识到,科学的发展是国家进步的重要动力。
他们积极投身于各类科研工作,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开办了许多科学研究机构和学校,为培养优秀的人才和推进科学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变迁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变迁民国时期走向的历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
辛亥革命之前,中国是一个封闭的、落后的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科技进步极为缓慢,文化水平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
而经过了辛亥革命和废帝建立的民主共和国之后,中国逐渐进入了现代化的轨道,社会生产力和文化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一、政治领域的变革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因为这是第一次代替封建政治的国家政权,对于国家政治制度影响很大。
中华民国将传统的封建社会的体制废除,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革命。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制定并实施了宪政制度。
这项制度的建立,创造了中国的民主政治文化传统,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除了宪政制度之外,中华民国还实施了许多有助于现代化的政策,例如对于法制的发展、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平衡以及官制的权力下放等等。
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二、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变革在经济和社会领域,辛亥革命前中国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特别是在工业方面。
工农业生产力都极为落后,而经过了辛亥革命和民国时期的近三十年的经济建设,中国经过了比较快速的工业化发展。
这一时期内,中国建立了很多的企业,并且得到外国资本的投入。
同时,国家政府也开始大力推动农业、港口、运输、电力和矿业方面的发展,使社会各方面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由此可见,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走向了现代化、工业化的国家。
在社会领域里,经济的增长和对传统社会的影响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变革。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时期,传统的社会结构逐渐解体,而身份、职业、群性之间的阶层关系逐渐变得复杂。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地方官员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于信息交流设施的缺失,因此地方文化和民族主义的影响力比通讯技术的影响力更强。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的城市化和人口迁徙逐渐加剧,社会关系和身份认同也开始向着更为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三、文化领域的变革从文化领域的发展来看,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朱永嘉:辛亥革命前前后后与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结论
朱永嘉:辛亥革命前前后后与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结论按:这是我一篇讲中国近代史的旧作,作于今年四、五月间,在箱底压了半年多,写作的目的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故在十月间,放在博客上,供大家阅读批评,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走过的历史进程,还是富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这一百多年如果以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分界的话,前面我们是在民族危机和灾难深重中跌跌冲冲地慢慢跋涉过来的,49年以后的历史,我们同样也是摸索中不断前进的,邓小平说过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换一句话,我们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摸索着前进的,现在人们喜欢说中国的崛起,换一句话说从49年起,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逐渐摆脱别人的指挥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要走的道路,当然,这个过程我们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吸取了不少教训,但毕竟走过来了,中国也就是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地位影响,已是举世瞩目的对象了,我们并不讳言,我们还存在许多问题,无论政治、经济、文化那一个方面都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们可以站着摸索着走自己的路,同时我们又是与世界各国人民最友好的国家和民族,总结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所经历的种种考验和教训,都是为了使我们走得更坚实、更有力。
我们不会忘记先烈们的牺牲和功勋,不会忘记从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留给我们丰富的遗产,也不会漠视前进途上还有不少艰难困苦需要我们去努力战胜,这一百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我们所需要的是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沿着先辈们的足迹,不屈不饶地继续奋勇前进!我们深信将来会更加美好!前途更加光明!由于文章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全文的重点只能放在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
全文较长,我准备分五次刊载。
全文共有十一小节。
辛亥革命前前后后与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结论(一)朱永嘉目录一.导语二.关于辛亥革命的不同认识三、清廷颁布的《宪法大纲》的“最精之大义”究竟是什么?………………四、清廷《宪法大纲》的历史背景、制订过程及其颁布后的影响……………五、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形势……………………………………………………六、孙中山的让位于袁世凯是出于“道德光辉”吗?…………………………七、民国初年的多党制试验………………………………………………………八、走马灯似的三次内阁改组……………………………………………………九、国会的选举与宋教仁被暗杀…………………………………………………十、孙中山的二次革命与国会的无疾而终………………………………………十一、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结论…………………………………………………一.导语明年是辛亥革命的一百周年,辛亥革命是一次典型的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以暴力的形式,推翻清朝统治为其宗旨,它的政治遗产便是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起草的《临时约法》,它是照搬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同盟会的宋教仁是道道地地的议会迷,他正是为了国会选举被袁世凯暗杀的,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历史进程,值得我们重新回顾一下辛亥革命前后这一百多年来风风雨雨的日子,然后给它一个比较客观的历史的评价。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思想变化
由《大公报》社论变化看辛亥革命对中国思想现代化的影响摘要:《大公报》是清朝末期及民国时期对中国北方影响力最大的报纸。
其作为“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 英敛之.《大公报序》.大公报,1902年7月17日]的报纸,它像镜子一样反映了当时中国精英和普通民众的思想状态,其研究价值极其重要。
故本文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主要从研究其在辛亥革命前后关于政治论说的变化,来研究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民众关注重点的变化,进而研究辛亥革命对中国思想的影响,最终得出了辛亥革命导致人们思想更加求实、严谨、开放的结论。
关键词:大公报辛亥革命思想变化一、清朝末年时期的社论主要思想从清朝末年大公报社评来看,虽然其社论向来以大胆敢说著称,虽然强烈反对帝国殖民行为,但是其政治思想也趋于保皇维新的立宪而反对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而新建政府的行为,甚至在革命发生时《大公报》也和清政府站在一起,这一点可以从《此次革命时期中国民之损失》看出。
《大公报》创刊之初,英敛之就已经表达了对于清政府变法改革不彻底的失望。
《大公报出版弁言》[ 英敛之.《大公报出版弁言》.大公报,1902年6月21日]中“盱衡时事者谓此次变法,虽曰力祛偏私,实事求是;其实仍是因循敷衍之故态,毫无精神于其间。
恐泄泄沓沓,仍沿从前之陋习。
”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虽然如此,《大公报》的社论自始至终是极其支持君主立宪制。
于冲突发生时,也反对“乱党”而寄希望于预备立宪。
甚至在辛亥革命时,也在借“革军所伤之性命,所耗之军需,共见为国民之损失者,已不在少数”[ 《此次革命时期中国民之损失》.大公报,1911年12月16日]指责革命军破坏了社会秩序,使得近代化不能有序执行。
《论归政之利》中,将中国发生种种灾难而政府不能妥善治理归咎为“皇上不复政为之也”,希望慈禧“颐养天年无忧无虑优游卒岁”以保障维新立宪的进行。
《开民智法》[ 海外陈公民.《开民智法》.大公报,1902年8月6日]中甚至认为“且夫不有绝大之动力,不足以转绝大之机器;不有极烈之药石,不足以救垂死之病夫。
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变迁与国家进步评价
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变迁与国家进步评价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它彻底终结了封建帝制的统治,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国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本文将就这一议题进行探讨。
首先,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变迁是显而易见的。
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的封建帝制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之久,社会结构呈现出极度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庙堂之上的皇权凌驾于民众之上,百姓们没有政治权力,遭受剥削和压迫。
而在革命之后,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彻底结束了封建帝制,并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众从此获得了政治权力,社会地位的差距也有所缩小。
此外,辛亥革命还为妇女解放和民主进程开辟了道路,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其次,辛亥革命后的国家进步也是不容忽视的。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了民主制度。
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家权力逐渐向民众汇聚,社会治理逐渐趋向科学化、规范化。
这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积极进行各项改革,包括教育改革、农业改革、工业发展等,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动力。
然而,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变迁和国家进步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混乱和动荡,各方势力的角逐激烈,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建设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重要任务。
另一方面,辛亥革命后的国家进步也受到了外部压力和国内问题的制约。
在国际上,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干涉,国家独立和自主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
在国内,军阀混战和农民起义等问题也给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威胁。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变迁与国家进步评价复杂而多样。
辛亥革命革除了封建帝制,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给民众带来了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积极进行各项改革,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
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快要100年了。
一个纪念日,到了纪念100回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会热闹一下。
况且,1911年双十这个日子,中国帝制告终的开始。
走向共和的中国,经过了100年。
民主共和思想,是否深入人心不知道,至少在名号上,跟上了世界潮流。
就凭这一点,也值得庆祝一番。
让我们一同把目光拉回到100年前的那个秋天。
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
革命军在三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
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以及上海和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
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
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下面让我们看看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局势。
辛亥革命之后,北方被袁世凯的北洋军阀控制,南方数省被士绅军阀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控制,后南北议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逼清帝退位,民国迁都北京。
北洋军阀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北洋政府是民国历史上第一个形式上统一中国的军阀政府。
后来随着袁世凯打击异己,牟求称帝,遭到全国上下的一致反对,掀起了多次反袁战争。
袁世凯称帝后,旗下北洋军阀众叛亲离,袁世凯被迫宣布退位,不久病死。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解体,分裂成直系、奉系、皖系、浙系等军阀,各派军阀互相争权夺利,掀起了民国时期的第一次军阀混战的高潮。
让我们看看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变化。
制度方面: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是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经济方面: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
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列强忙于火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但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也导致了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1,只发展在轻工业,重工业几乎没有发展,缺乏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
2,相对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来说还很薄弱,这就意味着在帝国主义的控制下,不可能让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民族工业相对与本国自然经济来说,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在自然经济的束缚下,民族工业很难发展。
人民生活方面:人民生活的变化是皮相的,甚至并没有真的变过来,至少在
民国初年是如此。
连革命党人大力推动,强力执行的剪辫子和放足,在乡村世界也成果甚微。
放足和禁缠成效最差,直到国民党统治时期,好些地方的妇女依然缠足。
剪辫稍好,但坚持不剪的人,也所在多有。
民国成立,原本戴在外国人头上的大礼帽,的确扣在了中国官员的脑袋上,而且他们的手上,也多了根“文明棍”(手杖),但是,民国之后,长袍马褂依然如旧一样,瓜皮帽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依旧为士绅的常服。
为孙中山倡导的中山装,即使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也只是军政人员在官方场合的服装,回家之后,很多人还是袍褂当家。
人民思想方面:其实,辛亥革命并没有把民众共和观念让所有的人深入人心。
就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来说,大概可以分成五类:
第一类:遗老遗少——想恢复帝制,厌恶共和,穿长袍留辫子;
第二类:先进分子——极力支持共和,向往和平生活。
所以比较鄙视帝制,认为皇帝是落后的(最起码是不先进的),不符合潮流的。
第三类:封建军阀——一种是:借保护皇帝之名,扩大势力,皇帝是利用工具。
如张勋;另一种是:憧憬皇帝生活,自己企图登基,如袁世凯。
四:麻木的——这其实是普通百姓的心态,谁来了自己也没好日子过,索性就不关心了。
五:偏远地方的或者是十分愚昧的——不知道没有皇帝了,确实有这种人。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这个故事,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听说过:
民国第一人总理唐绍仪外出访问,碰到一个老汉,为表示亲民,跟他攀谈了起来。
一老汉问:“你是何许人也?”
唐骄傲的说:”中华民国总理是也。
”
老汉沉思,又问:”不知中华民国地处何方啊?”
这个故事给各位带来笑料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陷入沉思:连中华民国都不知道,这是何等的悲哀啊!
最后,北洋军阀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三个月便夭折了,辛亥革命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呢?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呢?
从根本上说,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帝国主义用政治、外教、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他们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
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从主观上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主要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同盟会内部组织比较松散,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这的业绩和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辛亥革命依旧
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
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市里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当地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三、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
辛亥革命机房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族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以及革命后的一百年,都是值得国人反思的一个艰难的过程,一百周年的纪念,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但愿,人们能想出点什么来,别白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