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主要任务
1 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采取有力措施督促医疗机构落实《护士条例》等,在保证人力配 置、提升薪酬待遇、防控和减少护理职业健康危险因素等方面加大落 实力度,切实维护和保障护士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稳定和发展好护 士队伍。
大力宣传在护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护士,依法严惩伤害护士 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护士人身安全。
2 增加注册护士总量,满足临床工作需求。
根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采 取有效措施持续增加注册护士数量,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护士数量。
根据功能定位、服务半径、床位规模、临床工作量等科学合理配 置护士人力,满足临床工作需求。
3 建立护士培训机制,提升专业素质能力。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护士培训制度。
国家卫生计生委制订培训大纲和培训要求,并指导各地开展培训 工作。
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护士培训工作。
重点加强新入职护士、专科护士、护理管理人员、社区护士、助 产士等的培训,切实提高护理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
4 建立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明确护士职业发展路径。
建立符合护理工作特点的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
以护士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为主要指标,结合工作年限、职称和学历等,对护士进行合理分层。
将护士分层管理与护士的薪酬分配、晋升晋级等有机结合,明确护士职业发展路径,拓宽护士职业发展空间。
5 发展专科护士队伍,提高专科护理水平。
选择部分临床急需、相对成熟的专科护理领域,逐步发展专科护士队伍。
建立专科护士管理制度,明确专科护士准入条件、培训要求、工作职责及服务范畴等。
加大专科护士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专科护理水平。
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1 完善护理工作制度、服务指南和技术规范。
根据医学科学技术发展和临床诊疗工作需求,完善护理工作规章制度,临床护理服务指南和护理操作技术规范。
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实际,细化有关内容并具体落实,提高护理服务的专业性、规范性。
江苏省“十三五”护理事业发展规划
江苏省“十三五”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为推动全省护理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根据《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制订本规划。
一、全省护理事业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一)“十二五”护理事业发展情况“十二五”期间,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认真贯彻国家、省有关决策部署,将护理事业发展纳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护士队伍建设逐步加强,临床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护理服务领域逐步拓展,全省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护士队伍进一步壮大,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截至2015年底,我省在岗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0.4万人,较2010年的12.3万人增加了8.1万人,增长65.85%。
每千人口护士数从2010年的1.56人提高到2015年的2.56人。
在基层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数从2010年的4.07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6.75万人。
全省医护比由2010年的1:0.95提高到2015年为1:1.08,长期以来医护比例倒置问题得到较大改善。
护士队伍的学历层次逐步提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占总数的57.9%。
二是护理技术进一步发展,护理水平不断提高。
各医疗机构围绕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积极开展护理技术创新,引进、发明新技术、新材料、新设施、新设备,护理技术得到较快发展,护理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共创新和推广护理技术项目477项。
同时,专科护理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共培养急诊、重症、血透、骨科等16个专业2696名省级专科护士,在日常专科护理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三是护理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护理改革不断深化。
医疗机构不断改革创新护理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护理岗位管理制度,实施护理岗位管理。
通过科学设置护理岗位,合理配置护理人力、开展科学绩效考核,薪酬分配向临床一线倾斜等措施,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理队伍建设与展望
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理队伍建设与展望摘要:该文通过综述国内外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的培训,对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相关概念进行介绍,分析总结了国外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培养情况,并对我国目前培养现状及研究模式进行分析,同时对我国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伤口;造口;失禁;护理《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要加大专科护士培训力度,建立专科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改善专科护理水平[1]。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车祸等创伤事故发生率不断增加,慢性感染性伤口和人工造口患者逐年增多,WOC管理与预防措施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特点,为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队伍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
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wound, ostomy and continence nurse, WOCN)是指在伤口造口失禁领域具有熟练的护理技术和知识, 并且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康复指导等咨询服务,完成了专科护士所需要的教育课程,考试合格的注册护士。
有研究[3]显示,WOCN在减少患者就诊次数、缩短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提高治愈率、降低护理成本、降低再住院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培养WOCN已成为必然趋势。
国内专科护士培养在学员选拔、师资配置、课程设计、教材选择和资格认证等方面都没有统一的规定,基本是由各个培训基地根据自身的条件结合国内外的经验自行设计,学员培养质量参差不齐[4],这些均限制了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的稳定发展。
本研究旨在结合我国临床工作实际情况和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的工作特点,借鉴美国、澳大利亚的先进经验,为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的准入、培养、考核和认证提供理论基础,推动伤口造口失禁护理领域的专科化进程,提高护理人员对WOC患者处理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实现真正WOC护理价值。
1相关基本概念1.1 伤口造口失禁护理WOC护理是以证据为基础、多方面的护理方法,将WOC专业知识和能力相结合,进而提高患者疾病预防、健康维护、治疗干预等,为结构功能紊乱的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干预。
我国专科护士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我国专科护士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摘要:介绍我国专科护士的发展现状,为进一步完善专科护士的建设机制提供借鉴。
目前,护理专业化已经成为全球护理实践趋势。
护理工作是我国卫生计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善人民群众就医体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变,加之人口老龄化、二胎政策等问题,人们对于护理的需求已经不再单一。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划( 2016—2020年) 》中指出,有计划的培养一批临床需要的专科护理骨干人才,发展专科护士队伍,提高专科护理水平[2]。
本文通过介绍目前我国专科护士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完善专科护理的相关机制、推动其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专科护士;发展现状;Abstract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spect of specialist Nurses in ChinaKeywords Specialty Nurse;Development status[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吗]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4-WJK1 专科护士的发展概况1.1 专科护士的定义美国是专科护士发展最早也是最成熟的国家,Specialty Nurse(SN)中文含义为“专科护士”,是广义上的专科护士,是指注册护士在拥有充分的专科护理实践经验之外,接受了符合规定的继续教育培训,并且获得资格认证的护士[3]。
但由于我国在专科护士这一领域的起步较晚且发展不完善,对专科护士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各文献中对于“专科护士”的定义均有不同。
鉴于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专科护士是指在某专科护理领域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经过该领域系统化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并通过考核获得医疗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应资格证书,能熟练运用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护理服务的注册护士[1] 。
2016-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发布时间:2016-11-24国卫医发〔2016〕6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进一步加快护理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结合当前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现状,我委制定了《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卫生计生委2016年11月18日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护理工作是卫生计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
为进一步加快护理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根据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会议精神,以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要求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一)“十二五”时期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在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全面贯彻落实《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进程中,护士队伍建设和护理事业发展在“十二五”时期取得显著成效。
护士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
截至2015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324.1万,与2010年相比,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1.52人提高到2.36人。
全国医护比从1:0.85提高到1:1.07。
医院医护比从1:1.16提高到1:1.42。
长期以来医护比例倒置问题得到根本性扭转。
护士队伍的学历结构不断改善,大专及以上护士占比从51.3%提高到62.5%,其中本科及以上护士占比为14.6%。
各省(区、市)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了不同程度护士岗位培训和专科护士培养,护理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护理服务不断改善,更加贴近社会和群众需求。
通过实施护理专业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加强护理学科建设,护理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改革护理服务模式,护理服务面貌持续改善。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9—2020年):发展目标
——护理管理科学化水平明显提升。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初步建立,根据护士临床服务水平,结合职称等,对护士实行分层管理。护士执业管理制度和医院护理岗位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对护士人力配置、绩效考核、岗位培训和执业规则等实行科学管理,护士积极性得到进一步调动。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9—2020年):发展目标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展目标
详情查看: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到2020年,我国护理事业发பைடு நூலகம்达到以下目标:
——护士队伍的数量、素质、水平基本能够适合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新入职护士和护理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基本建立,有计划的培养一批专科护士,满足临床护理需求。
——老年护理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老年护理服务队伍和机构建设得到大力增强,老年护理服务行为更加规范。社区和居家护理服务持续发展,进一步促动医养结合、安宁疗护以及护理服务业发展,持续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
“十三五”期间护理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年)》
佚名
【期刊名称】《上海护理》
【年(卷),期】2022(22)5
【摘要】为推进“十四五”时期我国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22年5月7日发布了《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从背景、“十四五”时期护理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5个方面进行阐述。
《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护理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7个方面。
【总页数】1页(P15-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3.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发布《2020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
4.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5.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延续护理服务的现状与思考
延续护理—概念
无缝连接
C
指医疗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此 及时、有效的从急性期过渡 到亚急性期,并且患者在出 院后也能在家享受的持续的 护理照顾
实 施 意
1、医院护士护理服务作用点 2、社区服务功能放大 3、护士的价值
三方 得益
2、 入院-----住院-----出院----社区 (全程曲线连续服务模式)
义
护理专业价值 的体现
病人至上的优质护 理理念—全程连续
护理服务的体现
A
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熟练掌握 各种常见病和多发性疾病的护理措
施。
延续护理服务的现状与思考
单击此处添加您的正文
背景---国家要求开展延续护理服 务
1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指出,到 2015年,全国所以三级医院和二 级医院要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 的服务模式,落实护理职责,加强 内涵建设,“以患者为中心”的护 理服务理念得到进一步深化,为患 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 的护理服务,鼓励医院对出院患者 实施回访和延续护理服务,推动护 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成功的关键
结语
添加副标题
谢谢大家!
演讲人姓名 202X.00.00
其他
—
专 业
➢ 护理人员无开具医嘱的权利,
➢ 如护理人员的薪酬问题,
人
只能用力所能及的护理措施简
劳动强度问题
员
单处理,不能自行使用药品
延 续
患者与家属对延伸 护理服务的接受度
护理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年
护理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为认真贯彻《护士条例》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精神,改善护理服务,加快我院护理事业建设发展步伐,促进我院护理工作再上台阶,一、指导思想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入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心,用改革和发展的方法,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护理岗位管理,加强护理内涵建设,加强护理保障条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专业、主动连续的优质护理服务。
二、工作目标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护理外部条件明显改善,护士配置数量符合要求,人才队伍素质显著提高,临床护理内涵全面深化,护理学科建设快速发展,护士待遇权利得到保证,初步建成运行顺畅、管理科学、设施先进、安全专业的护理服务体系,护理质量和服务有较大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有较大提高,护理事业建设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具体工作目标如下:(一)依法执业,护士持证上岗率达到100%,注册有效率达到100%,护士实现同工同酬。
护理部在全院护士管理的从事、分配、考核等方面具有建议或决策权,确保动作顺畅、政令通达、管理高效,从根本上调动临床护士队伍积极性。
(二)加大护士在职培训,到2020底,医院护士规范化培训率100%。
三、主要任务(一)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继续壮大护理队伍实施护理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制度。
通过对护理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与临床实践,掌握与岗位相适应的管理思路、基本方法和管理手段,使其胜任角色,关于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独立工作能力。
实施“年轻护士素质提高行动”,通过对2年内新护士进行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短期强化培训,加以高年资护士对低年资护士的现场带教,使低年资护士掌握以临床操作技能和护患沟通为重点的基本业务能力,尽快适应临床工作角色独立工作,为病人提供安全、规范、专业的护理服务。
实施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
通过对在职在岗护士进行护理专科知识的规范化培训和临床科室轮转,使其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服务态度,熟悉临床护理工作流程,具备病情观察、操作技能和专科对症处理的能力,真正会解决病人的问题,胜任临床护理工作。
护理事业发展规划
护理事业发展规划护理事业发展规划一、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提高护理质量,确保安全医疗的根本保证。
1、坚持了查对制度:(1)要求医嘱班班查对,每周护士长参加总核对2次,并有记录;(2)护理操作时要求三查七对;(3)坚持填写输液卡,一年来未发生大的护理差错。
2、护理部重申了各级护理人员职责,明确了各类岗位责任制和护理工作制度,如责任护士、巡回护士各尽其职,杜绝了病人自换吊瓶,自拔针的不良现象。
3、坚持床头交接班制度及晨间护理,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
4、认真落实骨科护理常规及显微外科护理常规,坚持填写了各种信息数据登记本,配备五种操作处置盘。
二、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1、继续开展健康教育,对住院病人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定期或不定期测评)满意度调查结果均在95%以上,并对满意度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措施,评选出了最佳护士。
2、每月科室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一次,征求病人意见,对病人提出的要求给予最大程度的满足。
3、继续落实护士行为规范,在日常工作中落实护士文明用语50句。
4、分别于6月份、11月份组织全体护士参加温岭宾馆、万昌宾馆的礼仪培训。
5、对新分配的护士进行岗前职业道德教育、规章制度、护士行为规范教育及护理基础知识、专科知识、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合格者给予上岗。
三、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1、各科室每周晨间提问2次,内容为基础理论知识和骨科知识。
2、三八妇女节举行了护理技术操作比赛(无菌操作),并评选出了一等奖(吴蔚蔚)、二等奖(李敏丹、唐海萍)、三等奖(周莉君)分别给予了奖励。
3、对在职人员进行三基培训,并组织理论考试。
4、与医务科合作,聘请专家授课,讲授骨科、内、外科知识,以提高专业知识。
5、12月初,护理部对全院护士分组进行了护理技术操作考核:病区护士考核:静脉输液、吸氧;急诊室护士考核:心肺复苏、吸氧、洗胃;手术室护士考核:静脉输液、无菌操作。
6、9月份至11月份对今年进院的9名新护士进行了岗前培训,内容为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知识,组织护士长每人讲一课,提高护士长授课能力。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word文档良心出品)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护理工作是卫生计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
为进一步加快护理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根据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会议精神,以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要求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一)“十二五”时期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在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全面贯彻落实《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进程中,护士队伍建设和护理事业发展在“十二五”时期取得显著成效。
护士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
截至2015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324.1万,与2010年相比,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1.52人提高到2.36人。
全国医护比从1:0.85提高到1:1.07。
医院医护比从1:1.16提高到1:1.42。
长期以来医护比例倒置问题得到根本性扭转。
护士队伍的学历结构不断改善,大专及以上护士占比从51.3%提高到62.5%,其中本科及以上护士占比为14.6%。
各省(区、市)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了不同程度护士岗位培训和专科护士培养,护理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护理服务不断改善,更加贴近社会和群众需求。
通过实施护理专业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加强护理学科建设,护理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改革护理服务模式,护理服务面貌持续改善。
截至2015年底,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均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有1022所三级甲等医院实现全院覆盖,占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总数的87.0%;有4858所二级医院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占全国二级医院总数的82.6%。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护理管理水平提升,护士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
各省(区、市)按照深化医改和护理改革发展的工作要求,以实施护理岗位管理为切入点,不断改革创新护理管理体制机制,在护士人力资源科学管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科学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取得积极效果,有效调动了护士队伍的积极性。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6年_2020年]2016年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精神,促进我国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提高服务可及性、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指导各地科学、合理地制订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制定本规划纲要。
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现状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截至2013年底,我国有医疗卫生机构97.44万个,其中医院2.47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54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12万个;卫生人员979万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21万名;床位618万张。
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4.55张、执业(助理)医师2.06名、注册护士2.05名。
2004—201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由每年39.91亿人次增加到73.14亿人次,年均增长6.96%,住院人数由每年6657万人增加到1.91亿人,年均增长12.42%。
但是,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与布局不合理、服务体系碎片化、部分公立医院单体规模不合理扩张等问题依然突出。
一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相比,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有待提高。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护士数、床位数相对较低。
执业(助理)医师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仅为45%;注册护士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仅为10%。
二是资源布局结构不合理,影响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与效率。
西部地区医疗卫生资源质量较低。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利用效率不高。
中西医发展不协调,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下同)特色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
公立医疗机构所占比重过大,床位占比近90%。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进一步加快护理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结合当前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现状,我委制定了《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卫生计生委2016年11月18日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护理工作是卫生计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
为进一步加快护理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根据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会议精神,以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要求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一)“十二五”时期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在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全面贯彻落实《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进程中,护士队伍建设和护理事业发展在“十二五”时期取得显著成效。
护士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
截至2015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324.1万,与2010年相比,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1.52人提高到2.36人。
全国医护比从1:0.85提高到1:1.07。
医院医护比从1:1.16提高到1:1.42。
长期以来医护比例倒置问题得到根本性扭转。
护士队伍的学历结构不断改善,大专及以上护士占比从51.3%提高到62.5%,其中本科及以上护士占比为14.6%。
各省(区、市)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了不同程度护士岗位培训和专科护士培养,护理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护理服务不断改善,更加贴近社会和群众需求。
通过实施护理专业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加强护理学科建设,护理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改革护理服务模式,护理服务面貌持续改善。
截至2015年底,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均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有1022所三级甲等医院实现全院覆盖,占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总数的87.0%;有4858所二级医院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占全国二级医院总数的82.6%。
护理十三五发展规划
护理部”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为认真贯彻护士条例、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更好地加快我院护理事业的发展,促进我院护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级,特制定2016—2020年护理发展规划;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创建“二级甲等医院”为契机,进一步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护理质量、服务水平和专业技术为重点;加强科学管理,推进我院护理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二、发展目标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加强护理管理,使我院护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1、护士依法执业;持证上岗率达到100%,注册有效率达到100%,明确护士的权利和义务,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2、合理配置护士,到2018年底,临床一线护士占全院护士总数比例≥95%,病区床护比≥1:,全院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1:;各科室护理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分布基本合理;3、护士长岗位培训率100%、持证上岗率达到100%;4、强化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到2020年底继续教育合格率≥90%,大专以上学历≥95%,本科以上学历≥60%,高级职称占护士总数≥15%;5、加强专科护士培养;建立护士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制度,到2020年,手术室、急诊科、供应室护士参加省、市级专科护士培训率达50%;6、加强护士岗位管理,完善绩效考核制度;7、进一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患者满意度调查≥95%,健康教育覆盖率100%,健康教育知晓率≥80%;8、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9、扩大护理服务领域,实行对出院患者的回访和延续护理服务;三、重点任务一依法执业严禁无证护士、未变更注册护士、实习生单独上岗;注册有效期满按时延续注册;二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合理配置护士1、根据护理工作岗位性质、工作任务、工作量、工作效率等要素,科学合理配置护士,保障临床护理质量;2、严格限制非护理岗位护士的使用;3、建立人力资源储备库,应对各种紧急情况;三护理人才的培养1、强化在职人员继续教育,重点加强岗前教育、低年资护士的培养;有计划选派护士长、护理骨干外出培训;支持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在职学历教育;2、开展护理管理人员岗位培训、专科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护理管理人员参加省级岗位培训、持证上岗;选派专科护士参加省、市级专科护士培训;积极开展院内护理管理人员、专科护士培训;四进一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严格落实“始于病人需求,终于病人满意”的服务理念;2、严格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为患者提供治疗给药、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和护理安全等全面、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3、完善护理服务质量标准和规范,加强细节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高优质护理服务内涵质量;4、夯实基础护理,严格落实优质护理服务量化指标,全面提升专科护理服务水平;5、每季度完成患者满意度调查,广泛听取患者及家属意见,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患者满意度;6、完善医院支持保障系统,协调各部门支持护理工作;五稳定临床护士队伍完善医院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护士的收入分配、职称晋升、奖励评优等向临床一线倾斜,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稳定临床一线护士队伍;六科学管理,提高护理管理水平1、及时修订完善护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护理常规、应急预案等;2、健全护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体系,进一步规范临床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3、利用质量管理工具分析总结护理质量,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七探索延伸护理服务模式1、实施对出院患者电话回访、健康指导等服务;2、护理服务延伸到社区,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讲座,家庭护理指导、家庭病床护理服务;八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鼓励护理人员注重总结临床经验,培养护士撰写论文的能力,每年在省、市级正式期刊杂志发表论文≥3篇;九严格执行医院感染规范要求,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十积极配合医院完成“二级甲等”医院的评审工作;四、保障措施1、提高全院护士对护理“十三五”建设与发展规划认识,统一思想和行动;2、将规划分部门、分阶段逐一分解、落实,确保目标按时完成;3、争取医院的支持,加大对护理的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要求各科护士长、护士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切实贯彻和执行规划中的各项目标和任务;4、充分发挥全院护士主观能动性,齐心协力、团结协作,汇集大家的力量和智慧,全力以赴为实现护理“十三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目标而努力;护理部2016年01月08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护理工作是卫生计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
为进一步加快护理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根据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会议精神,以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要求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一)“十二五”时期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在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全面贯彻落实《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进程中,护士队伍建设和护理事业发展在“十二五”时期取得显著成效。
护士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
截至2015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324.1万,与2010年相比,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1.52人提高到2.36人。
全国医护比从1:0.85提高到1:1.07。
医院医护比从1:1.16提高到1:1.42。
长期以来医护比例倒置问题得到根本性扭转。
护士队伍的学历结构不断改善,大专及以上护士占比从51.3%提高到62.5%,其中本科及以上护士占比为14.6%。
各省(区、市)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了不同程度护士岗位培训和专科护士培养,护理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护理服务不断改善,更加贴近社会和群众需求。
通过实施护理专业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加强护理学科建设,护理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改革护理服务模式,护理服务面貌持续改善。
截至2015年底,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均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有1022所三级甲等医院实现全院覆盖,占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总数的87.0%;有4858所二级医院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占全国二级医院总数的82.6%。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护理管理水平提升,护士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
各省(区、市)按照深化医改和护理改革发展的工作要求,以实施护理岗位管理为切入点,不断改革创新护理管理体制机制,在护士人力资源科学管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科学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取得积极效果,有效调动了护士队伍的积极性。
护理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群众多层次健康需求得到响应。
护理服务领域逐步从医疗机构向社区和家庭拓展,服务内容从疾病临床治疗向慢病管理、老年护理、长期照护、康复促进、安宁疗护等方面延伸,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二)“十三五”时期护理事业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任务对护理事业提出了新要求。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十三五”时期需要加大护理服务供给,推进优质护理服务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基层护理服务能力,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健康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和老龄化进程加速对护理事业发展提出新课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人口老龄化加剧、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释放了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加快发展护理事业,将护理服务内涵与群众健康需求密切对接起来,是推进经济结构转型、扩大社会就业、提高群众健康水平的新课题。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护理事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及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
护理服务于人的生老病死全过程,在满足群众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医药卫生体制的不断深化,为调动广大护士积极性,解决长期以来影响护理事业健康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问题提供了新机遇。
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护理事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十三五”时期,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必将推动护理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发生深刻转变,为优化护理服务流程、提高护理服务效率、改善护理服务体验、实现科学护理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与经济社会进步、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比,我国护理事业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达到以下目标:——护士队伍的数量、素质、能力基本能够适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新入职护士和护理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基本建立,有计划的培养一批专科护士,满足临床护理需求。
——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向纵深开展。
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延伸至县级和基层医疗机构;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模式全面推行,护理专业内涵更加丰富,群众获得感显著提高。
——护理管理科学化水平明显提升。
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初步建立,根据护士临床服务能力,结合职称等,对护士进行分层管理。
护士执业管理制度和医院护理岗位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对护士人力配置、绩效考核、岗位培训和执业规则等进行科学管理,护士积极性得到进一步调动。
——老年护理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老年护理服务队伍和机构建设得到大力加强,老年护理服务行为更加规范。
社区和居家护理服务不断发展,进一步促进医养结合、安宁疗护以及护理服务业发展,不断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
“十三五”期间护理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四、主要任务(一)加强护士队伍建设。
1.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采取有力措施督促医疗机构落实《护士条例》等,在保证人力配置、提升薪酬待遇、防控和减少护理职业健康危险因素等方面加大落实力度,切实维护和保障护士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稳定和发展好护士队伍。
大力宣传在护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护士,依法严惩伤害护士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护士人身安全。
2.增加注册护士总量,满足临床工作需求。
根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采取有效措施持续增加注册护士数量,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护士数量。
根据功能定位、服务半径、床位规模、临床工作量等科学合理配置护士人力,满足临床工作需求。
3.建立护士培训机制,提升专业素质能力。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护士培训制度。
国家卫生计生委制订培训大纲和培训要求,并指导各地开展培训工作。
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护士培训工作。
重点加强新入职护士、专科护士、护理管理人员、社区护士、助产士等的培训,切实提高护理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
4.建立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明确护士职业发展路径。
建立符合护理工作特点的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
以护士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为主要指标,结合工作年限、职称和学历等,对护士进行合理分层。
将护士分层管理与护士的薪酬分配、晋升晋级等有机结合,明确护士职业发展路径,拓宽护士职业发展空间。
5.发展专科护士队伍,提高专科护理水平。
选择部分临床急需、相对成熟的专科护理领域,逐步发展专科护士队伍。
建立专科护士管理制度,明确专科护士准入条件、培训要求、工作职责及服务范畴等。
加大专科护士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专科护理水平。
(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1. 完善护理工作制度、服务指南和技术规范。
根据医学科学技术发展和临床诊疗工作需求,完善护理工作规章制度,临床护理服务指南和护理操作技术规范。
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实际,细化有关内容并具体落实,提高护理服务的专业性、规范性。
2.继续深入推进优质护理。
进一步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逐步实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优质护理服务全院覆盖,提高开展优质护理的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比例。
继续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大力推进优质护理服务,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
护士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群众提供医学照顾、病情观察、健康指导、慢病管理、康复促进、心理护理等服务,体现人文关怀。
3.持续改进护理服务质量。
建立完善护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机制,运用科学方法不断改进临床护理实践;明确护理质量控制关键指标,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定期监测、反馈制度,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4.提高基层护理服务水平。
通过对口支援、远程培训、在岗培训等方式,加强基层护士的培养,提高其护理服务能力,特别是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康复促进、安宁疗护等服务能力。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建立帮扶机制,带动基层医疗机构提高护理服务能力。
要逐步完善激励机制,在绩效分配、职称晋升、教育培训等方面,向基层护士倾斜,调动基层护士队伍积极性。
(三)加强护理科学管理。
1.完善护士执业管理制度。
应对患者和群众健康需求,结合医学和护理专业发展,根据护士执业能力,修订护士执业注册和医疗管理制度。
完善护士执业地点、执业范围和执业规则有关规定,密切医疗、护理、康复协作,促进护理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中发挥更大作用。
2.逐步实施医院护理岗位管理。
完善并推进医院护理岗位管理制度,实现护士同岗同薪同待遇,激发广大护士活力。
要建立人事、财务、医务、护理、后勤等多部门联动机制,科学设置护理岗位,建立护士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合理配置护士人力。
在提高护士薪酬待遇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护士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3.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
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通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力推进护理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创新优化护理流程和护理服务形式,强化移动医疗设备等护理应用信息体系,提高护理服务效率和质量,减轻护士工作负荷。
同时,为实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护理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等提供技术支撑。
逐步实现护理资源共享、服务领域拓展,地区间护理工作水平共同提高。
(四)拓展护理服务领域。
1.大力推进老年护理。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逐步建立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
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地区可积极稳妥地将部分一级或二级公立医院转型为老年护理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老年护理服务机构,为老年患者等人群提供健康管理、康复促进、长期护理等服务。
健全完善老年护理相关服务指南和规范。
加强老年护理服务队伍建设,开展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要发展医养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
2.加快社区护理发展。
加强社区护士队伍建设,增加社区护士人力配备,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加强社区护士培训,使其在加快建设分级诊疗制度和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中,充分发挥作用。
鼓励大型医院通过建立护理联合团队等,发挥优质护理资源的辐射效应,帮扶和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护理服务能力,特别是健康管理、康复促进、老年护理等方面的服务能力。
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家庭病床和居家护理,为长期卧床患者、晚期姑息治疗患者、老年患者等人群提供护理服务。
3.开展延续性护理服务。
鼓励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为出院患者提供形式多样的延续性护理服务,将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逐步完善服务内容和方式,保障护理服务的连续性;与基层医疗机构和老年护理服务机构等建立合作联系,完善双向转诊机制,建立预约就诊、紧急救治的“绿色通道”,提高医疗效率,满足群众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