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知识清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Ⅲ—3种群和群落
一、必背术语——这是高考命题的源泉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植物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 t=N0·λt)。
4.“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到平衡。
5.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6.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
7.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8.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条件和食物有关。
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0.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1.初生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1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二、必明易误——这是考场失分的迷点
1.判断有关种群叙述的正误
(1)一个森林中所有的动物与植物构成了这个森林的生物群落()
(2)调查蚜虫、跳蝻、蚯蚓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如果被标记动物经过一次捕捉后更难被捕捉,则所调查的种群密度较实际值偏大()
(4)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密度一定增加()
(5)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以及微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都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6)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J”型增长()
(7)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达到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8)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将稳定不变()
(9)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
2.判断有关群落叙述的正误
(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一座高山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甸等,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3)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甚至可发生优势取代()
(4)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5)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树林()
三、必知特例——这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首选
记住以下八个“不一定”
四、必记规律(方法)——这是快速破题的法典
1.种群年龄组成类型的不同表示方法
2
.种群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图中A、B、C、D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K/2。
3.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和“S”型的“增长率”与“增长速率”曲线表示法
4.捕食、竞争、互利共生数量关系的坐标图表示法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的不同步性变化。如图①,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2)竞争:两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如图②。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数量上呈现出“同生共死”
的“同步性变化”,如图③。
必明易误:1.(1)×;(2)×;(3)√;(4)×;(5)×;(6)×;(7)√;(8)×;(9)√ 2.(1)×;(2)×;
(3)√;(4)×;(5)×
Ⅲ—4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一、必背术语——这是高考命题的源泉
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3.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5.生产者为自养型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6.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一级的消费者;食物链中无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7.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物质循环是载体,能量流动是动力,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8.太阳能经过生产者的固定进入生物群落,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以化学能的形式流动,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9.某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为其同化量,去路有自身呼吸作用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分解释放。
10.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11.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1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的现象。
14.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
15.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化学燃料的燃烧。
1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17.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及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8.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1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二者一般呈负相关。
20.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2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22.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名胜风景区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3.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二、必明易误——这是考场失分的迷点
1.判断有关生态系统结构叙述的正误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动物都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
(3)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腐生型生物都是分解者,生产者都处于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
(4)三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属于第四营养级()
2.判断有关生态系统功能叙述的正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