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解析
![冰川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dd698b5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4f.png)
冰川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解析冰川地貌是由冰川运动和侵蚀造成的地貌特征,它是冰川作用的重要结果。
冰川是指由积雪堆积形成的巨大冰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冰川会发生移动和侵蚀,从而形成独特而壮美的地貌景观。
本文将对冰川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解析。
一、冰川形成的条件冰川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雪线高度较低,积雪量超过融雪量;第二,地表坡度较大,有足够的斜度让积雪向下滑动;第三,气温低,冰的形成和积存条件得到满足。
当这些条件同时存在时,冰川便得以形成。
二、冰川运动的形式冰川运动主要分为两种形式:滑动运动和旋回运动。
滑动运动是指冰川整体沿山谷向下滑动的过程,而旋回运动则是指冰川上部与下部流动速度不同,导致冰川整体发生扭曲和旋转的过程。
这两种运动形式交替进行,共同推动冰川向前移动。
三、冰川侵蚀的过程冰川侵蚀主要包括冰碛作用和冰川磨蚀作用。
冰碛作用是指冰川停止运动后,通过冰碛物的堆积来改变地貌的过程。
冰川磨蚀作用则是指冰川运动时所带来的磨蚀作用,具体分为冰磨蚀和冰碾蚀两种形式。
冰磨蚀是指冰川摩擦磨蚀地表的过程,使地表呈现出光滑的痕迹;而冰碾蚀是指冰川底部所携带的岩屑,通过碾磨和切割地表的过程,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地貌。
四、冰川地貌的类型冰川地貌主要包括冰碛地貌、冰川河谷地貌和冰川湖泊地貌。
冰川河谷地貌是指冰川形成的山谷地区,通过冰川的侵蚀和排泄作用形成的地貌特征,如深谷、悬崖等。
冰川湖泊地貌是指冰川侵蚀后所形成的湖泊,如喀斯特湖、冰碛湖等。
冰碛地貌是指冰川停止运动后,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地貌特征,如冰碛丘、冰碛坡等。
五、冰川退缩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冰川退缩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
冰川退缩将会对环境和人类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冰川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地区的居民和生态系统。
其次,冰川退缩会导致水资源减少,影响到灌溉、发电和供水等生产生活活动。
此外,冰川退缩还会破坏冰川地貌景观,损失珍贵的自然资源。
总结:冰川地貌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和地质条件等。
第7章-冰川地貌
![第7章-冰川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99179068e518964bce847c1e.png)
称为峡湾。
(三)羊背石 羊背石是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特别在
大陆冰川作用区,石质小丘往往与石质洼地、湖
盆相伴分布,犹如羊群伏于地面,故称羊背石。 羊背石平面呈椭圆形,两坡不对称,迎冰面以 磨蚀为主,坡度平缓,常倾向上游,表面许多擦 痕;背冰面以冻融风化、挖蚀作用为主,形成表 面参差不齐的陡坡。羊背石的长轴方向与冰川运 动方向一致。
冰川运动方向
砾石
羊背石
羊背石的发育
羊 背 石
第三节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与 冰川堆积地貌
一、冰川的搬运与堆积
冰川不仅具有很大的侵蚀力,还具有强 大的搬运能力。被冰川搬运的、不加分选 的碎屑物质,统称为冰碛物。冰碛物中的 巨大石块叫漂砾。
运动中的冰碛物,根据它们在冰川中分布的位置不同, 可有不同名称。
雪线分布的高度各地不同,主要取决于气候和地
貌的综合作用。
气候的影响表现在:a.温度越高,雪线越高;温
度降低,雪线也降低(夏季高于冬季,低纬区高于高
纬区)。b.雪线位置还与降水量有关,一般固体降
水量越多,雪线越低;固体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
(因此,全球最高的雪线不在赤道,而在亚热带高
压带)。
最有利于冰雪积累的是海洋性气候。因为它有丰 富的降水量,可以获得足够的补给;夏季凉爽,不 利于冰雪融化。反之,干燥大陆性气候就不利于冰 雪的堆积。由于南半球气候的海洋性程度较北半球 为强,所以雪线高度比相应纬度的北半球要低。
(二)成冰作用
固态降水落到雪线以上的地区,在一定的条件 下得到保存,形成雪盖。与此同时,在结构上会 发生一系列的复杂变化过程,才能产生冰川冰。
(1)新雪降落地表后,在升华再结晶作用下,
雪花棱角很快消失、变圆,成为雪粒,并使粒雪
第五章 冰川地貌
![第五章 冰川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4c411b0a52ea551810a68761.png)
1.冰川的运动是控制冰川活动的基本过程和
能量的来源。运动的形式一般分为重力流 和挤压流、拉张流。 2.运动的特点是: ①速度很慢(但有的冰川有时运动也很快, 速度可达1—10公里/年)。
②冰川的不同部位运动速度不同,边缘运
动速度慢,中间快;表面运动速度快,底
部运动速度慢。 ③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冰川运动速度也不 相同。冰川运动使积累区的冰量得以输出, 并对冰川温度有很大影响。
冰融水从冰川两侧和底部 流到冰川末端,汇成冰前河流。 冰前河流将大量碎屑物质堆积 于终碛堤的外围,形成了顶端 厚、向外变薄的扇形冰水堆积 体,叫做冰水扇。
几个冰水扇相互连接就成 为冰水平原,又名外冲平 原。冰水扇堆积物由分选 中等的沙砾组成,含少量 漂砾,向下游粒径明显变 小,磨圆度显著变好,常 有层理出现但极不规则。
终碛垄的形态不对称,这种不对 称有三方面的表现: ①横剖面不对称,即外坡陡、内 坡缓; ②高度不对称,即内低外高; ③溢出山口的冰川终碛垄往往向 一侧偏转,它表现在东西流向的 冰川上最为明显。终碛垄内侧地 势较低,常积水成湖。
4.鼓丘:它是主要由冰碛物组成 的一种流线型丘陵。平面上呈蛋 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鼓丘 两坡不对称,迎冰坡陡,背冰坡 缓,一般高度数米至数十米,长 度多为数百米左右。鼓丘内有时 含有基岩核心,形如羊背石,它 局部出露于迎冰坡,或完全被冰 碛物所埋藏。
一、冰蚀地貌
冰蚀地貌主要有冰斗、刃脊、 角峰、冰川谷、羊背石等。
1.冰斗、刃脊、角峰 冰斗:由山地冰川侵蚀而成的三 面环山的围状凹地。冰斗由冰斗 壁、盆底和冰斗出口处的冰槛所 组成。 围谷或冰窖: 当谷地源头有数个 冰斗汇合或冰斗进一步扩展时, 冰槛往往不明显或消失,这种地 貌称围谷或冰窖。
冰川与冻土地貌
![冰川与冻土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c652cd59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d1.png)
冰川与冻土地貌冰川与冻土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地貌现象,它们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成和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冰川与冻土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一、冰川地貌冰川是由厚厚的冰雪层覆盖而成的地貌特征,其形成与温度、降水等多种因素有关。
冰川地貌主要分为山地冰川和冰原冰川两种类型。
1. 山地冰川山地冰川位于高山地区,受到地形的限制,形成的冰川呈现出壮丽的峡谷和冰川舌。
冰川的形成主要依靠积雪的堆积和气温的变化。
在冷雪季节,冰川融化的速度减慢,积雪会逐渐堆积成冰川,而在暖和的季节,融化的冰川会形成冰川舌。
2. 冰原冰川冰原冰川分布在高纬度的地区,由多年累积的积雪形成。
它们的面积巨大,对地表地貌的改变也非常显著。
冰原冰川表面呈现出光滑平坦的特征,其下方则形成了复杂的冰川融水通道和冰川蚀积地貌。
二、冻土地貌冻土地貌是位于高寒地区的一种地貌类型,主要由冻土的分布和特征所决定。
冻土受到气温和湿度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永久冻土和季节冻土。
1. 永久冻土永久冻土分布在极地和高山地区,地下冻结层的厚度很大,一般在2米以上。
它对于土壤和地表水分的循环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在永久冻土环境下,土壤的活动性受到限制,植物的生长也受到影响。
2. 季节冻土季节冻土分布在温带和亚寒带地区,地下冻结层的厚度一般较小,会在冬季的低温时期出现,夏季则会逐渐融化。
季节冻土的变化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冰川与冻土地貌的影响冰川和冻土地貌的变化对于环境和人类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 环境影响冰川融化和冻土变暖会导致水资源供应不稳定,容易引发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此外,冰川融化还会加剧全球气温上升的速度,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的问题。
2. 人类活动影响冰川和冻土地貌对人类的居住和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山地区的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为河流的形成和农业灌溉提供了水源。
此外,冰川景观也吸引大量的旅游者,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53997d99a0116c175f0e485d.png)
㈡ 侧碛堤
随着冰川的退却,原聚集在冰川两侧边缘的大量 碎屑物质堆积在地表,形成与冰川流向平行的长条形 冰碛堤岗,叫侧碛堤。
山麓冰川
三、冰川地质作用
㈠ 冰川的运动
任何冰川都有运动速度,一般以年为单位,由 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但有一种冰川能发生周期性 的突然前进,运动速度十分惊人。这种冰川叫波动 冰川,其运动规律不受气候变化控制。
冰川运动速度在冰川的各个部分是不一样的, 较快的是在冰川的中部,由此向上游和下游都逐渐 减薄。冰川通过陡坡常形成冰瀑布,这里运动速度 最快,因拉伸作用,冰面布满裂隙。冰川运动速度 随季节变化,一般夏季快于冬季,日间快于夜晚。
羊背石的发育
羊背石
冰擦痕
磨光面、擦痕
擦痕
磨光面、擦痕
二、冰碛地貌特征
㈠ 冰碛丘陵(基碛丘陵)
在冰川消融后,原来随冰川运行的表碛、中碛 和内碛等都坠落在底碛之上,形成低矮而波状起伏 的冰碛丘陵。它们分布零乱,大小不等,丘陵之间 经常出现宽浅的湖沼洼地。冰碛丘陵的形态和分布 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冰体消亡前的冰川下伏 地形或冰面起伏形态。冰碛丘陵广泛分布于大陆冰 川作用区,高度可达数十米或数百米,如东欧平原, 北美洲的北部。在大型山岳冰川作用区,也能产生 冰碛丘陵,但规模较小,相对高度由数米至数十米。
㈡ 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
冰川是一种巨大的侵蚀力。估计冰川的全部侵 蚀力可超过一般河流10~20倍。冰川本身的搬运力 量极为惊人,大陆冰川可以把大片基岩从原地搬走。 山岳冰川的搬运力也不小,喜马拉雅山有的漂砾直 径可达28m,重量可达万吨以上。
冰川的搬运
云南梅里雪山的明永冰川
漂砾
纯粹的冰川是没有什么侵蚀力量的。冰川所 以能侵蚀地表,主要依靠冰中所含的岩石碎块 (冰碛)。冰碛石愈大,刻蚀力量愈大。冰川底 部在滑运过程中不断挫磨冰床,这种作用叫做刨 蚀作用。另外,冰川还有一种掘蚀作用。冰床上 如果有因节理而已松动的岩块,其突出部分能与 冰冻结在一起,冰川向前移动时即把岩块掘出带 走。一条冰川究竟以刨蚀作用为主还是掘蚀作用 为主,将取决于冰床基岩的岩性。花岗岩节理发 育,有利于掘蚀作用的进行。因此,花岗岩地区 冰碛的漂砾特别多而又巨大。
冰川地貌分类
![冰川地貌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2f7c8eb21a37f111f1855b1e.png)
冰川地貌(glacial landform)冰川或称冰河是指大量冰块堆积形成如同河川般的地理景观。
在终年冰封的高山或两极地区,多年的积雪经重力或冰河之间的压力,沿斜坡向下滑形成冰川。
受重力作用而移动的冰河称为山岳冰河或谷冰河,而受冰河之间的压力作用而移动的则称为大陆冰河或冰帽。
两极地区的冰川又名大陆冰川,覆盖范围较广,是冰河时期遗留下来的。
冰川地貌按成因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类。
现代冰川作用区的冰体部分按形态分为:①大陆冰盖。
面积>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如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②冰帽。
数千公里至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规模巨大的山麓冰川和平顶冰川都可发育为冰帽;③山地冰川。
又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谷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等。
冰川消融可形成冰面河流、冰塔林和表碛丘陵等冰川融蚀地貌。
冰川侵蚀地貌一般分布于冰川上游,即雪线以上位置,形态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磨蚀地貌。
冰川(包括冰水)沉积地貌分布于冰川下游,形态类型包括终碛垅、侧碛垅、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底碛平原、鼓丘与漂砾扇,以及由冰水沉积物组成的冰砾阜、蛇形丘、冰水阶地台地和冰水扇等。
大陆冰盖和山地冰川的地貌组合有较大差异。
前者冰体从中心向四周流动,以冰盖前缘广泛发育冰碛(尤其是终碛)、冰水堆积地貌和大面积的冰蚀凹地为特征,没有侧碛垅,只有在孤立的冰原岛山地区才出现冰蚀地貌。
山地冰川受地形限制,与周围基岩接触面大,造成的冰蚀地貌类型众多。
此外,山地冰川地貌的分带性也比大陆冰盖和冰帽的地貌分带性强,有明显的垂直分带和水平分带。
在冰川纵剖面上,从山体中心到冰川外围,依次为角峰——冰斗——冰坎——羊背石——磨光面——底碛平原或丘陵——终碛垅——冰水扇;在横剖面上,从高到低依次为刃脊——槽谷肩——冰蚀崖——侧碛垅——冰床(底碛平原或丘陵)。
山地冰川地貌的发育程度与气候条件、原始地形和新构造运动有关。
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山地新构造强烈,地形陡峻,则冰蚀作用强盛,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较发育,但因冰期后流水作用较强,破坏较严重;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地形较和缓,则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发育较差,但后期流水侵蚀弱,冰川地貌易于保存。
第六章冰川地貌
![第六章冰川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606f2c1b4b35eefdc8d333f9.png)
地表形态进行塑造,形成的三面陡峭、一端开口的围椅状洼地。
形成过程:积雪浅洼地 寒冻风化 积雪洼地 气候变冷 粒雪盆地 重 力+压力
重力+流水
作用加强
粒雪→冰川冰
冰斗冰川 冰川冰运动 冰斗 冰蚀作用
冰斗的位置:冰斗盆地的底部高度大致相当与雪线的高度,同一时期形
成的冰斗其高度大体一致。层状冰斗的出现说明该地区发 生过构造运动或气候变迁。
三、冻土地貌
1.雪蚀洼地与山原阶地 2.寒冻风化----重力地貌
石 海: 在寒冻风化作用下,岩石遭受崩解破坏,形成大 片 巨石角砾,堆积在平坦的地面上。
石 河:寒冻风化崩解的砾石,滚落到沟谷里,堆积厚度不 断加大,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整体运动。
石 冰 川:是由尖角岩屑组成,当冰川退缩后在冰斗和U形谷 中的冰碛物,在冻融作用下,顺谷下移的现象。
冰期分级 冰 期 与 间 冰 期:105年
副冰期与副间冰期:104年
寒 冷期与温 暖 期:102-3年
2.第四纪冰期划分
阿尔卑斯山区
Q4 Würm 玉木
Q3 Riss
里斯
Q2 Mindel 民德
Q1 Günz 贡兹
Donau 多瑙
Biber 拜伯
中国
大理 庐山 大姑 鄱阳
3.冰期划分的依据
冻融扰动:因受冻胀挤压而引起的一种土层结构 的塑性变形现象。
冻融泥流:解冻时,融化的水使松散土层具有一 定的可塑性,在重力的作用下而缓慢移动的现象。
二、多年冻土的结构和类型
1.多年冻土的结构
衔 接 多 年 冻土: 不衔接多年冻土: 季 节 冻 土:
2.多年冻土的类型
连片分布的多年冻土: 岛状融区 多年冻土: 岛状分布 多年冻土:
冰川地貌的类型
![冰川地貌的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0fc389dc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04.png)
冰川地貌的类型冰川地貌是由冰川形成的地理环境,由复杂的地貌组成,包括广泛的地形、地表和地下特征。
冰川地貌的类型可以根据冰川的形成过程、类型和地形的性质来分类。
首先,根据冰川的形成过程,冰川地貌可以分为冰河滑动地貌和风化冰川地貌。
冰河滑动地貌是由大量冰河流失的冰川形成的,它是冰川的主要地貌类型,其地形多样,特别是在经历了多年的冰川滑动以后,其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风化冰川地貌是由陆地上的沙尘和水雾等自然因素形成的,有时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它们的特点是大面积的磨损和冰碛,以及林业和湿地的发展。
其次,根据冰川的类型,冰川地貌可以分为海冰地貌、冰芯地貌和冰盖地貌。
海冰地貌是以海冰为基础形成的地貌,它们的公共特征是底部比较扁平,表面往往是多种形态的海冰,如浮冰碎片、浮冰覆盖层、浮冰流及其他复杂的冰川结构。
冰芯地貌是在海冰地貌中形成的,它们由大量晶体冰芯组成,表层较为平整,冰芯分布大多是分布均匀而致密的。
冰盖地貌是指因地表温度下降而形成的冰层覆盖,它们最常见的特征是多种地形,如冰湖、冰河、冰斗、冰碛等,形成的地貌具有明显的多层次结构,其景观因此而极其壮观。
最后,根据冰川地形的属性,可以将冰川地貌分为退化冰川地貌、发育冰川地貌和冰蚀冰川地貌。
退化冰川地貌是指地形较为平坦,冰川残余物清晰可见的地貌,通常包括冰湖、冰河沟、悬崖、半岛等,它们的特点是冰苔、冰晶、冰坝、冰碛等海拔比较高的地形特征,可以承受冰川形成的影响。
发育冰川地貌是指通过滑动和覆盖造成的冰川地貌,它们的特点是地形多样,表面覆盖有很多的悬崖、沟壑、小山脉等,它们的景观也相当丰富多彩。
冰蚀冰川地貌是指地表被冰川冲刷破坏,地形构造很复杂或消失,地形大多是阶梯状地貌。
总之,冰川地貌可以根据冰川的形成过程、类型和地形的性质分类,由此形成的多种地貌可以为我们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以及深入研究冰川地貌的机会。
高中地理---冰川地貌及冰缘地貌知识汇总
![高中地理---冰川地貌及冰缘地貌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70efd09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8.png)
高中地理---冰川地貌及冰缘地貌知识汇总冰川地貌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
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营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冰川地貌可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侵蚀地貌是冰川冰中含有不等量的碎屑岩块,在运动过程中对谷底、谷坡的岩石进行压碎、磨蚀、拔蚀等作用,形成一系列冰蚀地貌形态,如形成冰川擦痕、磨光面、羊背石、冰斗、角峰、槽谷、峡湾、岩盆等。
冰川堆积地貌是冰川运动中或者消退后的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如终碛垄、侧碛垄、冰碛丘陵、槽碛、鼓丘、蛇形丘、冰砾阜、冰水外冲平原和冰水阶地等。
冰缘地貌由寒冻风化和冻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冰缘原意为冰川边缘地区,今一般指无冰川覆盖的气候严寒地区,范围相当于冻土分布区,部分季节冻土区也发育冰缘地貌。
因而冰缘地貌又称冻土地貌。
地表由于气温的年、日变化及相态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冻结和融化过程称冰缘作用。
主要有冻胀作用、热融蠕流作用、热融作用、雪蚀作用、风力作用。
冰缘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有:石海、石河,多边形土和石环,冰丘和冰锥,热融地貌、雪蚀洼地。
冰川地貌组合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从冰川中心到外围由侵蚀地貌过渡到堆积地貌。
山岳冰川地貌按海拔高度可分为:雪线以上为冰斗、角峰、刃脊分布的冰川冰缘作用带;雪线以下至终碛垄为冰川侵蚀- 堆积地貌交错带;最下部为终碛垄、冰川槽谷和冰水平原地带。
高考复习《地理》冰川地貌
![高考复习《地理》冰川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6af6a5f9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26.png)
2.刃脊、角峰
刃脊,常与冰斗相伴,它是由于两 个冰斗或两个冰川谷的侧壁不断后 退,其之间的山脊或分水岭变得非 常尖锐,就形成刃脊
若有两个以上的冰斗围绕一个山峰 同时发育时,随着冰斗的后退,将 形成尖锐的山峰,即角峰
3.冰蚀谷(U形谷)
也称冰川槽谷或“U”形谷
它是由山谷冰川沿着先前谷地改造 形成的线状谷地,属于山岳冰川地 貌,是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
角峰 刃脊 冰斗 冰川 冰床
冰斗 冰斗湖 冰碛湖
冰碛堆
问题01 冰川的形成 (一)由降雪转化为冰川冰的过程
在积雪区,降雪积累逐渐压实,经过一系列的变化 阶段形成冰川冰,这个过程称为成冰作用。在重力 的作用下,冰川冰就开始运动,形成冰川。
成冰作用在不同的地区特点不同。在干旱低温的大陆性气候区,以降雪的压实作 用为主,雪粒相互黏结,成冰速度较慢,这被称为冷型成冰作用,我国的冰川都 属于这种类型。在降雪量和气温都较高的海洋性气候区,以降雪-融化-再冻结过 程占优势,有融水的参与,成冰的速度较快,这被称为暖型成冰作用,如接近海 洋的大陆冰川。
2.冰川运动的形式:
基底滑动,是冰川借助与冰床基岩表面上融水的润滑和浮托作用,沿着冰床向 前滑动,山岳冰川以这种运动形式为主,是重要的地质作用;
塑性流动,在冰川的压力下,构成冰川的冰晶发生平行晶粒底面的粒内剪切蠕 动,致使冰晶向前错位,其宏观表现就是整个冰川缓慢地向前蠕动,这种运动 不具有实质的剥蚀作用。这种运动形式在越是厚的冰川中,越是明显。
(二)大陆冰川
是指发育在高纬度地区的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规模较大的冰川。
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中部高,呈盾形。这两处的冰川面积共约占全 世界冰川总面积的97%,冰川平均厚度在1500米~1700米之间。大陆冰川 向沿海地区伸出巨大的冰舌,进入海面时就形成在海洋上漂浮的冰山,给 海上航轮带来很大的威胁。根据规模和形态可分为:冰原、冰帽、冰盖。
高三一轮复习资料-冰川地貌
![高三一轮复习资料-冰川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f160cd51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ff.png)
冰蚀地貌 冰冰川地貌
冰碛地貌 冰碛丘陵、侧碛堤、鼓丘
冰水堆积地貌 冰水扇、冰水河谷沉积平原、季候泥
冰面地貌
冰瀑、冰蘑菇、冰塔林
冰面的差别消融致使冰舌下部形成数米高乃至数十米的冰塔林
冰瀑(icefall)是因天气寒冷,水流到低于零摄氏度
的地表后与岩石冻结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其名景点 有黄河壶口瀑布、天生桥瀑布等。
2.构造土(石环和多边形土)
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地表因冻裂作用和冻融分选作用而形成的网格式地面。
天山、昆仑山、祁连山、 唐古拉山
石环地貌的形成的条件: 1.地表比较平坦; 2.地表物质粗细不均; 3.有充足的水分; 4.昼夜温差较大,温度在0℃上下波动。
3.冻胀丘和冰锥
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结冰冻胀,使地表变形隆起, 称为冻胀丘。
冻胀丘
冻胀丘又称“冰丘”。指在冻土区由于不均匀冻结膨胀作用使土层产生 局部隆起而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地形。分为一年生冻胀丘和多年生冻胀丘。 前者在融冰季节,冰丘消失,地面之回复原状;后者因位于多年冻结层中, 冻结层间水和层下水补给而形成,可保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冻胀丘对路基的破坏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冻胀丘对路基的挤压或顶托破坏;二是为 冻胀提供水源条件,冻胀丘融化后,融水汇聚或渗进路基,造成路基及其周围土体饱和 引起路基冻胀。
冰川地貌类型表
![冰川地貌类型表](https://img.taocdn.com/s3/m/2c6e8d6cd0d233d4b04e69db.png)
冰川地貌类型表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大部份为机械的侵蚀作用,其侵蚀方式可分为几种:(1)拔蚀作用: 当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若这些松动的岩石和冰川冻结在一起,则当冰川运动时就把岩块拔起带走,这称为拔蚀作用。
经拔蚀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线是崎岖不平的,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线。
(2)磨蚀作用: 当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称为磨蚀作用。
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种良好证据,其方向可以用来指示冰川行进的方向。
(3)冰楔作用: 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作用,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成为碎块,或从两侧山坡坠落到冰川中向前移动。
(4)其他: 当融冰之水进入河流,其常夹有大体积之冰块,会产生强大撞击力破坏下游的两岸岩石。
□ 冰川侵蚀力的强弱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1)冰层的厚度和重量。
重厚者侵蚀力强。
(2)冰层移动的速度。
速度大者侵蚀力强。
(3)携带石块的数量。
携带数量越多越重者,侵蚀力越强。
(4)地面岩石之粗糙或光滑。
粗糙地面较易受冰川之侵蚀。
(5)底岩的性质,底岩松软者较易受侵蚀。
(6)岩层之倾斜方向与冰川移动方向一致者,易遭侵蚀。
□ 因侵蚀作用而造成的冰蚀地貌有:(1)冰斗为山谷冰川重要冰蚀地貌之一,形成于雪线附近,在平缓的山地或低洼处积雪最多,由于积雪的反复冻融,造成岩石的崩解,在重力和融雪水的共同作用下,将岩石侵蚀成半碗状或马蹄形的洼地,典型的冰斗于是形成。
冰斗的三面是陡峭岩壁,向下坡有一口,若冰川消退后,洼地水成湖,即冰斗湖。
(2)刃脊、角峰、冰哑: 若冰斗因为挖蚀和冻裂的侵蚀作用而不断的扩大,冰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山脊逐渐被削薄而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
而几个冰斗所交汇的山峰,形状很尖,则称为角峰。
在刃脊之间的低下鞍部处,则为冰哑。
(3)削断山嘴、U型谷、石洼地: 当山谷冰川自高地向低处移动,山嘴被削平成三角形,称为削断山嘴。
冰川地貌类型表
![冰川地貌类型表](https://img.taocdn.com/s3/m/70393cb3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7.png)
冰川地貌类型表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大部分为机械的侵蚀作用,其侵蚀方式可分为几种:(1)拔蚀作用: 当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若这些松动的岩石与冰川冻结在一起,则当冰川运动时就把岩块拔起带走,这称为拔蚀作用。
经拔蚀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线是崎岖不平的,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线。
(2)磨蚀作用: 当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与刻蚀,称为磨蚀作用。
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种良好证据,其方向可以用来指示冰川行进的方向。
(3)冰楔作用: 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作用,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成为碎块,或从两侧山坡坠落到冰川中向前移动。
(4)其他: 当融冰之水进入河流,其常夹有大体积之冰块,会产生强大撞击力破坏下游的两岸岩石。
□ 冰川侵蚀力的强弱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1)冰层的厚度与重量。
重厚者侵蚀力强。
(2)冰层移动的速度。
速度大者侵蚀力强。
(3)携带石块的数量。
携带数量越多越重者,侵蚀力越强。
(4)地面岩石之粗糙或光滑。
粗糙地面较易受冰川之侵蚀。
(5)底岩的性质,底岩松软者较易受侵蚀。
(6)岩层之倾斜方向与冰川移动方向一致者,易遭侵蚀。
□ 因侵蚀作用而造成的冰蚀地貌有:(1)冰斗为山谷冰川重要冰蚀地貌之一,形成于雪线附近,在平缓的山地或低洼处积雪最多,由于积雪的反复冻融,造成岩石的崩解,在重力与融雪水的共同作用下,将岩石侵蚀成半碗状或马蹄形的洼地,典型的冰斗于是形成。
冰斗的三面是陡峭岩壁,向下坡有一口,若冰川消退后,洼地水成湖,即冰斗湖。
(2)刃脊、角峰、冰哑: 若冰斗因为挖蚀与冻裂的侵蚀作用而不断的扩大,冰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山脊逐渐被削薄而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
而几个冰斗所交汇的山峰,形状很尖,则称为角峰。
在刃脊之间的低下鞍部处,则为冰哑。
(3)削断山嘴、U型谷、石洼地: 当山谷冰川自高地向低处移动,山嘴被削平成三角形,称为削断山嘴。
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f59a1019b7360b4c2e3f6473.png)
2、冰川冰
◆降雪→粒雪(一般粒径<1mm,由升华再 结晶作用形成)→ 冰川冰(致密块状,密度 为 0.9 左右,由重压下的重结晶作用生成)。 ◆冰川可成冰、水、汽三相并存状态。在重 力和压力的作用下,冰体向雪线以下地区缓 慢流动,伸出冰舌,形成冰川。 ◆冰川运动的速度为每年几十到几百米不等 (速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坡度与冰 川厚度)。
★冰碛丘陵
在冰川消融后,原来随冰川运行 的表碛、中碛和内碛等都坠落在 底碛之上,形成低矮而波状起伏 的冰碛丘陵。冰碛丘陵广泛分布 于大陆冰川作用区,高度可达数 十米或数百米。
★终碛垄(堤)
当冰川末端补给与消融处于平衡时,冰碛物 就会在冰舌前端堆积成弧形长堤,称为终碛 垄(堤)。山岳冰川终碛垄高度常达百米以 上,但延伸长度较短;大陆冰川终碛垄高度 较低,约数十米,但延伸长度可达数百千米。 终碛垄的横剖面不对称,即外坡陡、内坡缓; 终碛垄的高度不对称,即内低外高。
1、按形成的气候条件分: 海洋性冰川——在海洋性气候下形成的冰川。 气候潮湿,降水多,雪线低,冰川活动强地 质作用明显,侵蚀力强。冰温高也称暖性冰 川。 大陆性动性弱, 地质作用较弱,堆积地形比侵蚀地形发育。 冰温较低为冷性冰川。
按照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可分为大陆 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 1、大陆冰川又叫大陆冰盖,也称极地 冰盖,简称冰盖,是不受地形约束而 发育的冰川。习惯上把超过50000km2 面积的冰川才当作冰盖。 主要有:南极冰盖(1380万km2); 格陵兰冰盖(170万km2 )。
2、冰川槽谷(冰川谷,U形谷)——冰川侵蚀形成 的谷底。冰川作用大部分仍袭冰覆以前的河流切割 的V形谷地,但与河谷却显然不同,冰川谷平直,宽 阔,谷地平缓,两坡陡立,横剖面呈U型或槽型,故 冰川谷又称U形谷和槽谷。 3、羊背石是基岩受到冰川侵蚀形成的孤立石质鼓包 小丘。常成群分布,远望犹如匍匐的羊群,故称羊 背石。羊背石平面上呈椭圆形,剖面形态两坡不对 称;迎冰流面以磨蚀作用为主,坡度平缓作流线形, 表面留下许多擦痕刻槽、磨光面等痕迹;背流面则 在冻融风化和冰川挖蚀作用下,形成表面坎坷不平 作锯齿状的陡坡。 2、冰碛地貌: 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垄、鼓丘;
第七章 冰川地貌
![第七章 冰川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f308b74425c52cc58bd6bea7.png)
2019/9/15
38
• 乘车沿乌--库(库尔勒)公路南行,便可到 达一号冰川近侧。这里呈淡蓝色而晶莹夺 目的冰川银瀑,令人啧啧称奇。在冰舌前, 科研者凿成的80余米长的大冰洞,如童话 中白雪公主的银殿。洞口水珠涓滴而下, 令人联想到神话传说中的“水帘洞”。四 周山崖上,旱獭欢跳,雪莲竞放,一派生 机盎然的景象。
①冰蚀地貌带——分布于雪线以上,地貌类型有冰 斗、刃脊、角峰等;
②冰蚀—冰碛地貌带——分布于雪线以下、终碛堤 以上。既有冰蚀作用,又有冰碛作用。地貌类型 有槽谷、悬谷、冰蚀三角面、羊背石、冰碛丘陵、 侧碛堤等;
③冰碛地貌带——以终碛堤为代表。地貌类型有终 碛堤、冰水湖、冰砾阜、冰砾阜阶地等;
④冰水堆积地貌——地貌类型有冰水扇或外冲平原 等。
3
2、成冰作用
①新雪——刚从空气中降下的雪称为新雪,棱角状。
②粒雪——新雪降到地面以后在自动圆化作用下, 由棱角状转变为圆球状,这种圆球状雪称为粒雪。
③冰川冰——粒雪形成以后,因雪越积越厚,粒雪 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巨大压力作用下,空 气被排走,粒雪发生重新结晶作用,聚集变大, 形成冰川冰。
2019/9/15
第七章 冰川地貌
●本章重点、难点内容:
1、雪线、冰川的运动、冰川的类型;
2、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
3、第四纪冰期。
●本章内容——地表一定厚度的积雪,经过一系列 的物理变化过程以后,变成具有可塑性、缓慢流 动的冰体,这种流动的冰体称为冰川。不流动的 冰体称为冰川冰。现存于地球上的冰川地貌可分 为古冰川作用形成的冰川地貌和现代冰川作用形 成的冰川地貌。
1、山岳冰川——呈线状,一般分分布在中低 纬度高山地区。
①冰斗冰川——规模小,源头为冰斗,冰斗 底部海拔高度与雪线分布高度近于一致。 冰斗高度可指示雪线高度。
自然地理 冰川地貌精编版
![自然地理 冰川地貌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5accef82f61fb7360b4c6586.png)
2)冰瀑与冰舌上的宽深达几十厘米到几十 米、呈横向、纵向或放射状分布的裂隙,就 是冰裂隙。
3)冰面融水积聚于冰川表面洼地即形成冰 面湖,切割冰面形成冰面河。
4)冰面的差别消融致使冰川舌下部形成高 数米至数十米的冰塔林。
5)大小漂砾保护其下部冰体不受消融,则 形成冰蘑菇。
2)季候泥(纹泥):是冰水湖泊由于季节 变化,接纳的冰水沉积物由颗粒粗细和颜色 深浅的差别而形成的。
3)锅穴:是冰水平面上因死冰融化、地表下 陷而形成的一种圆形洼地,直径数米至数十 米不等。
4)蛇行丘:是大陆冰盖下封闭水道中的沙 砾物质组成的狭长曲折的高地,短的仅有数 十米,最长的可达几百公里。
4.冰面地貌 冰川表面因受褶皱、断裂、冰 床坡度变化、差别消融、流水侵蚀等影响而 形成的地貌形态。主要有冰瀑、冰裂隙、冰 川弧拱、冰面河、冰面湖、冰蘑菇、冰塔林 等几类。
★冰斗
冰斗是由冰斗壁、盆底和冰斗出口处 的冰坎(冰斗槛)所组成。冰斗三面 为陡壁所围,朝向坡下的一面有个开 口,外形呈围椅状。 冰斗多发育于雪线附近,因此冰斗具 有指示雪线的意义,即可以根据古冰 斗底部的高度来推断当时雪线的位置。
冰 斗 地 形 图
冰斗的形态
冰斗(天山,8月)
古冰斗(太白山太白池)
在冰川消融后,原来随冰川运行 的表碛、中碛和内碛等都坠落在 底碛之上,形成低矮而波状起伏 的冰碛丘陵。冰碛丘陵广泛分布 于大陆冰川作用区,高度可达数 十米或数百米。
★终碛垄(堤)
当冰川末端补给与消融处于平衡时,冰碛物 就会在冰舌前端堆积成弧形长堤,称为终碛 垄(堤)。山岳冰川终碛垄高度常达百米以 上,但延伸长度较短;大陆冰川终碛垄高度 较低,约数十米,但延伸长度可达数百千米。 终碛垄的横剖面不对称,即外坡陡、内坡缓; 终碛垄的高度不对称,即内低外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冰川地貌
教学目的: 1..理解雪线与成冰作用方式、冰川运动及冰蚀与冰积作用、冻土及其分布规律;
2.掌握:冰川的类型(特别是山岳冰川类型)及其演化、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山岳冰川地貌的组合规律、古冰川活动证据及在划分冰期中的作用、冰缘地貌类型。
教学重点:1. 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2. 山岳冰川地貌的组合规律,
3. 冰缘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 雪线、冰川的运动及冰川的类型,
2. 第四纪冰期,
3.古冰川活动证据及在划分冰期中的作用;
第一节冰川的形成与演化
一、雪线与成冰作用
(一)雪线
常年积雪区的下界,叫雪线。
冰川形成于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区。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主要有:
1.气温
一般温度愈高,雪线愈高;温度降低,雪线也就降低。
所以,全球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是由赤道向两极降低。
2.降水量
固态降水量愈多,雪线愈低;反之愈高。
因而,全球雪线高度最高的不在赤道,而在亚热带高压带。
3.地形
主要表现在山势、坡向等方面。
(二)成冰作用
在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经一系列的“变质作用”才能形成冰川冰。
这一过程称为成冰作用。
积雪变成冰川冰,一般要经历二个过程:①由新雪变成粒雪;②粒雪在压力或热力作用下形成冰川冰。
中低纬高山区的冰川主要是通过热力成冰的;而高纬极地地区的大陆冰川主要是通过压力成冰的。
当冰川冰具有一定厚度,只要地表或冰面具有适当的坡度,在压力和重力的作用下,冰体就能向雪线以下地区缓慢流动,形成冰川。
二、冰川的运动
规模较大的冰川可分为上部脆性带和下部塑性带。
冰川的运动主要是通过冰川内部的塑位变形和基底滑动来实现的。
对于中低纬的小冰川而言,以基底滑动为主;而高纬大陆冰川则以塑性变形为主。
冰川运动速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的坡度、冰川的厚度,还受季节和昼夜更替的影响,冰川的不同部位其运动速度也有差异。
三、冰川类型及其演化
(一)山岳冰川
1.冰斗冰川
2.悬冰川
3.山谷冰川
4.山麓冰川
5.平顶冰川
(二)大陆冰川
面积最大,厚度最大,冰川的运动基本不受下伏地形的影响,由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流动,中部为积累区,边缘为消融区。
主要类型有:冰盾和冰盖
第二节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一、冰蚀作用
1.冰川的挖蚀作用
2.冰川的磨蚀作用
二、冰蚀地貌
1.冰斗、刃脊和角峰
2.槽谷和峡湾
3.羊背石
第三节冰川搬运、堆积作用与冰川堆积地貌
一、冰川的搬运与堆积作用
冰川的搬运作用具有搬运距离长、搬运量大以及具有逆坡搬运的能力。
冰川搬运的物质统称为冰碛物。
据其分布部位的不同,分别叫表碛、内碛、底碛、侧碛、中碛、终碛和基碛等。
随着冰川的衰退,冰碛物也就相应地被堆积下来,形成各种冰川堆积地貌。
二、冰碛物的基本特征
冰碛物是由砾、砂、粉砂和粘土组成的混杂堆积,结构松散,大小悬殊,缺乏分选性,无层理,砾石的磨圆度很差,砾石上常有光滑的磨光面及钉字形擦痕。
三、冰碛地貌
1.冰碛丘陵
2.侧碛堤
3.终碛垄(终碛堤、前碛堤)
4.鼓丘
四、冰水堆积地貌
1.蛇形丘
2.冰砾阜、冰砾阜阶地和锅穴
3.冰水扇、冰水平原和冰湖三角洲
五、冰川地貌组合
山岳冰川受下伏地形控制,再加上冰穿类型较复杂,使其地貌类型组合也较复杂,具有垂直分带性:
①冰蚀地貌带:分布于雪线以上,地貌类型有冰斗、角峰、刃脊等。
②冰蚀一冰碛地貌带:分布在雪线以下、终碛堤以上。
既有冰蚀作用,又有冰碛作用。
地貌类型有槽谷、悬谷、冰蚀三角面、羊背石、冰碛丘陵、侧碛堤等。
③冰碛地貌带:以终碛堤为代表。
地貌类型有终碛堤、冰水湖、冰砾阜、冰砾阜阶地等。
④冰水堆积地貌带:地貌类型有冰水扇或外冲平原等。
大陆冰川不受下伏地形的控制,且大陆冰川本身的形态又较单调。
故其地貌组合较简单,表现为水平分带性:以终碛堤为界,堤内以冰碛地貌为主,以冰碛丘陵为地貌代表,堤外以冰水堆积地貌为主,冰水外冲平原为地貌代表。
第四节第四纪冰期
一、冰期与间冰期
当气温下降,降雪量增加,冰川大规模增长的时期叫冰期。
当气温普遍增高,降雪量减少,冰川大规模消退的时期称间冰期。
由于气候的冷暖交替,就产生了冰期与间冰期的循环。
在地质历史上,现在已发现有三次全球性的冰川作用:前寒武纪冰期、石炭二叠纪冰期和第四纪冰期。
其中,第四纪冰川作用直接影响了现此地貌的发育。
自新第三纪中新世以来,全球气候普遍变冷,但并非直线式下降,而是波动性的周期变化形成冰期与间冰期的循环。
多划分为四次冰期、三次间冰期和一次冰后期。
在第四纪冰期时,北半球有三个主要的大陆冰川中心:①斯堪的纳维亚冰盖;
②格陵兰与北美冰盖;③亚洲北部冰盖。
李四光把我国境内第四纪冰川作用划分为鄱阳、大姑、庐山和大理冰期。
与阿尔卑斯山区的贡兹(群智)、民德、里斯和玉木冰期相当。
二、冰期的划分
从地貌学角度而言,冰期的划分,主要根据冰川地貌和堆积物特征的分析,一般采取下列方法:
1.冰碛物的岩性组合和风化程度
2.间冰期沉积
3.冰川堆积地貌
4.冰蚀地貌
通过上述方法划分冰期时,要注意各种方法所得结果的互相验证,重视冰川地貌类型组合或冰川沉积系列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