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育学基础(第四章)
教育学基础第四章
师劳动的创造性
机智上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师的教育 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师对教育原
则、内容、方法等的灵活选择和运用上 (例:数学课上教师解决鸡兔同笼的应用 题。)
返回
教育对象是异常独特、多样的,每个教育
对象都有自己的天赋,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家庭背景、文 化背景、交际背景,而且这些因素又是处 于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的。教师不仅要 面对每一个学生个体,更重要的是要面对 由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所组成的群体。这 些个体和群体与教师之间是互动的关系, 因此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特点施以不同的 方法。
返回
2、对教师个人的作用。
教师只有把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刻 的反思,其本身才具有思考和发展的活力。 教师应经常对个人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 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时常思考诸如“怎样 教”、“为什么这样教”等问题。教师一 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景,以研 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 际问题,则对已有旧理论会更愿意思考, 对于新问题也会更敏感,更有创见,教育 教学质量也就会随之提高。
教育学
目录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二章 教育功能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五章 课程 第六章 课堂教学 第七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第八章 学生评价
教 育 名 言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和教学时数
课 后 思 考 题
教 学 参 考 书 目
返回
(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职业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 1、有经验者为师阶段 2、有知识者为师阶段 3、有知识且有职业素养者为师阶段
返回
第四章_教育与人的发展_授课教案设计0909()
(三) 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由于内发论和外铄论具有明显的片面性,于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内发论和外铄论的混合体——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作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起作用。对教育来说,教育是使学生掌握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过程,是把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他自己的财富的过程。这种转化过程不像用镜子来反映事物那样,它要求学生必须有自身的能动性。从直接意义上来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要求,厌恶学习,懒于思考,心不在焉,缺乏学习的动力,教师所讲的东西是不会变成学生的精神财富的。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所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孟家第三次住的地方是一个学宫的旁边。到这里来的除一些学生外,还有一些着名的学者。他们出出进进很有礼貌,早晚还会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孟母高兴地说:“这个地方很好,有利于教育孩子。”孟家便定居在此。
孟子住在这里,常到学宫旁看学生游戏,听老师上课和学生朗读,学习来往行人的礼貌动作,孟母看了十分高兴。直到他上学,孟母仍不放松对他进行教育。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代表人物。
第二节 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概括起来,不外遗传素质、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基础《第四章 教育制度》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四章教育制度知识点汇总一、教育制度的概念: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二、教育制度的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三、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有经济、政治、文化。
四、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原始时代没有教育制度;古代阶级社会产生了古代教育制度,但没有严格的程度划分、没有严格的年限规定、学校类型很少,层次简单,只有蒙学和大学,无中学;现代社会形成了系统、完善的现代教育制度,其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制度。
五、终身教育的概念: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属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同一综合。
六、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
★★★★七、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学制(西欧)、单轨学制(美国)、分支学制(苏联)。
★★★八、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从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从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九、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了解)1.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2 年,壬寅学制;2.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4 年,癸卯学制;3.1922 年,壬戌学制,即“六三三”;4.解放后,1951 年颁布新学制;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
十、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含以下几个层次: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今后发展方向将是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
★★★十一、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适度发展学前教育;完全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
教育学第四章
日本的教育改革从中国模式向美国模式转变,改 革的目标放在了教育内容方面。“综合学习”是 改革的内容削减30%,被削减的这部分改为美国 模式的“自我开发”教育。“综合”就是由学生 自己设定感兴趣的主题,自己去图书馆查阅资料 ,向年长者请教或自己动手制作,最后提出结果 报告。综合学习可涉及数学、自然、地理、历史 等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教育改革 。 [日]干石保: (世界教育的三种类型), (少年 儿童研究),2000年第10期,胡霞译。
第四章 学校教育制度
内容提要: 1.学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 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主 体部分。 2.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 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制约。 3.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发 展成人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加强中等 职业技术和普及义务教育着手。
世界教育的三种类型
3. 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1)幼儿教育(幼儿园):招收了3—6岁的 幼儿,进行启蒙教育,使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为接受小学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2)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 7岁儿童入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逐步实行6岁半 或6岁儿童入学。学制为5 年(有的地区为6 年) 。对儿童实施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为接受中等 教育打下了基础。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教育工 作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提出了“两条腿走路 ”的方针和“三结合六并举”的具体原则。 三结合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 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六并举是:国家办学与 厂矿、企业、农业合作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 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 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并举,免费教育与不免费 教育并举。《指示》明确规定全国将有三类学校:全日制 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根据《指示》精神,全 国展开了中小学学生学制改革实验。由于“左”的思想影 响,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学制改 革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四章教育学基础 教育制度
教育改革的重点要放在构架终身学习的社会。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学习----内在的财富》提 出,终身教育是围绕着四种学习安排的,这四种学习 是将21世纪人生的知识支柱
1.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
2.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学会各种职业技能;学会
有效地应付变化不足的社会;学会参与创造未来; 3.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 (1)发现他人的多样性; (2)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双轨制的产生一方面保留了古代教育的等级性, 同时也与资产阶级维护自身特殊利益有关,更为根 本的是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存 在严重的分离有关,也就是说,与生产力低有关。
生产力水平不发达,因此对脑力劳动的质量要 求不高。可以说,双轨制的形成有其客观的生产力 基础。
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劳动者 接受更多的教育,于是双轨制逐渐消亡。
(二)经济
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 础和相应的客观需要。当前,人类进入了知识经 济时代,这个时代出现的许多新型高科技产业必 将对教育的种类、科类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发生 深刻的影响,从而影响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改革。
(三)文化
教育活动既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又承担着一定的文化功能,如文化选择、文化传 承、文化整合与文化创造等。不同的文化类型必 然会影响到教育的类型,影响到教育制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途径形 成了三种基本的现代学制:即单轨制、双轨制 和分支型学制。
“自上而下”是指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 的预科阶段相下延伸,形成中等教育系统,与 初等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校系统。 “自下而上”是指原来的平民子弟的初等教 育系统向上延伸,与中等教育连接起来。
教育学4章2、3节
幼儿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与环境相 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构成的双边活 动。
三、早期教育与幼儿的发展
3岁以前儿 童按自己大
纲学习
3-6岁儿童处于 按自己大纲向按 学校大纲学习的
(二)结构
1、师幼互动是存在于教师和幼 儿之间的一种人际互动,其主 体是教师和幼儿,同等重要, 互为主体。
2、师幼互动是一种交互作用和 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个链状, 连续的过程。
3、师幼互动包括师幼之间的一 切相互关系。内容多种,形式 多样。
1、师幼互动的主体。 (教师和幼儿) 2、师幼互动的基础和条件。 (存在和发生的背景) 3、师幼互动过程。 (相互影响和交互作用过程) 4、师幼互动结果。 (互动中解决问题的效果)
同符合系统的相互作用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幼儿同自己的知识经验及态度等的相互作用
2、幼儿在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都会相互影响 3、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了解当前幼儿园的“区角活动”形式。
4、幼儿发展具有延宕性和累积性的特征。
二、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一)主体和主体性的内涵
是指从事认识活动的个体、社会团体以至整个人类。 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
过渡
思考题
第三节 师幼互动
• 师幼互动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中,表现在幼儿教育的 各个领域,是幼儿教育的基本表现形式。
一、教师与幼儿的相互关系
教育过程中师幼双方通过交往和相互影响形成的双边互
动关系。
非对称性相倚关系
三层含义
2022年教育学基础课程 第四章教育制度(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现 代 教 育 制 度 的 核 心 部 分 就 是 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
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 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 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 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 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的三要素:
1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普通基础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
成人教育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01 双轨学制 02 单轨学制 03 分支型学制
(一)双轨学制(英国、法国、德国)
兴起于18、19世纪的欧洲
一轨:学术教育,自上而下的结构, 即大学→中学
一轨:职业教育,从下而上的结构, 即小学→职业学校
优点:分工明确,办学效益高;
1
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 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
规则、条例等
2
分为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 包括学校教育的机构系统 和幼儿教育机构系统、成 人教育机构系统;教育的 管理机构系统,包括教育 行政机构系统、教育督导 机构系统、教育评价和考 试几个系统。
在教育学原理中,教育制度通常只讨论教育的各种施 教机构。
• 小毛:我妈妈是硕士,爸爸是博士。 • 小新:有什么了不起! • 小毛:你爸妈是什么士? • 小新:我爸爸是男士,我妈妈是女士。
6
教育制度的特点:
客观性
历史性
教育制度由社 会生产力发展 水平决定,有 其客观规律
规范性
不同社会历史 时期和不同文 化背景下,教 育制度也不同
强制性
教育制度由制定者根 据自己的需要制定, 具有一定的标准
《教育学》第四章《我国的教育目的》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把全面发 展和独立个性对立起来,排斥受教育者独立个 性的培养,从而损害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例如,由于我们往往强调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统 一要求,排斥个性自由发展,把社会化看成驯 服工具化,不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不爱 护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不尊重受教育者的个 人尊严与价值,所以,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受 教育者不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1990年指出,国家“继续贯彻教育必须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 方针,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把坚定正确 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全面提高教育者和被教 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
1999年6月,《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 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则指出“实施素质 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 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 根本特点。 我国教育目的在方向的规定上非常明确,即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指明了我 国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既要懂政治,又要懂业务; 既要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伟大的共产主义 理想,也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些要求和素 质规定的方向性反映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 质和特色。
我国古代的这种内则“修身”,外则“治国”的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在儒家经典《大学》中表 述得非常清楚。《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 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何 才能达到至善?《大学》接着指出: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而平天下 ,经过这样的修炼,一个人才能养成儒家所期 望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教育学第四章
(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 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 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六、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从客观上,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从主观上,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
(2)要求: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教育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方法不断改进, 创造性地工作; 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教育机智。
“没有一条教育规律,没有一条真理是可以对一 切儿童绝对同样适应的,培养人首先要了解他们 的心灵,看到并感觉到他的个人的世界”。
2. 示范性: (1)原因:由教师职业的根本职责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决定的。 教师职业的根本职责:教书育人; 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可塑性; (2)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加强修养,提高素 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 (一)受教育权:
1 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年满6周岁的儿童应入学接受 义务教育,并受满法律规定年限的教育,学校和教师不 得随意开除学生。 2 学习权:有权利在义务教育年限内在校学习,教师不 得以任何借口随意侵犯或剥夺在校参加学习活动。
3 公正评价权: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享有教师、学 校客观得对自己的学业成绩、道德品质等进行工整评价, 并客观记录在成绩档案中,毕业时有响应的学业成绩证 明和毕业证书的权利。
从课程理论和教学原理的角度分析,该教师的行为不妥。 1.对学生的提问简单粗暴,伤害学生的自尊;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把自己当作是教学活动 中唯一的主体、权威,忽视学生的体验,忽视学生的主 体地位,不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3.建议处理策略: 鼓励学生的质疑,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验、感悟文本; 和学生共同探讨教学内容,探讨文学语言的特点, 如本案例中比喻的特点; 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练习,让学生在自主、合作、 探究中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 展。
教育学第四章笔记
教育学第四章笔记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1,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所有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的目的对所有的学校具有指导意义。
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1)教育目的的指导意义通过以下作用实现: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根据和的标准)。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是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1,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所有这些人才,都是应该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人民经常把这一表述简称为“四有、两爱、两精神”。
2,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目的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应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教育学概论-第四章知识点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教育学概论-第四章知识点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引起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结构的变革,进而就引起各类教育的比例关系以及其中专业设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促进教育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课程门类由少到多;二是学校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和深化;三是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利于教学。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领导权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
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么服务的问题,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在阶级社会,统治阶段总是要采取种种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决定和影响受教育权在社会中的分配。
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要培养具有什么样政治方向、社会价值和思想品德的人,以及实现某种教育目的所要传播的政治理论、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都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制约。
不同的政治制度要求培养具有不同政治立场和思想意识的人,自然要求传递不同思想道德的教育内容。
(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文化知识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内容与水平文化知识始终是教育的主要资源,而文化是教育的基础。
教育学第四章习题含答案
教育学第四章习题含答案1. 解释学习的概念,并说明其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学习是指通过获取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经验,从而导致行为或认知的内在或外在变化的过程。
学习是人类进入社会时期后的一种基本活动,是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
在教育过程中,学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他们的学术能力。
其次,学习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
此外,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个人成长。
因此,教育者应该关注学习过程,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提供有效的学习经验,以帮助学生实现个人潜力的最大发展。
2. 什么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列出该理论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并简要描述其贡献。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指认为行为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并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行为的理论。
两位重要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纳。
巴甫洛夫是俄国的生理学家和行为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经典条件作用的理论。
他通过实验发现,当一种中性刺激多次与一种无条件刺激同时出现时,这种中性刺激就可以引起条件反射。
这一发现对于理解行为的形成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斯金纳是美国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操作条件作用的理论。
他认为,行为是在环境刺激下产生的,而后果(奖励或惩罚)会对行为产生影响。
斯金纳的贡献在于他建立了行为塑造的原则,通过设定目标、提供奖励和制定适当的惩罚来增强或减弱特定行为。
3. 请解释认知学习理论,并说明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认知学习理论是一种重视个体主动构建知识和理解的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基于思考和意义建构的过程。
在这个学习理论中,个体通过主动参与和建构知识来理解和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
认知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习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构建知识。
其次,教育者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挑战和任务,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和促进其思维发展。
04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学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规定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与标准要求。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同时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它贯穿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教育内容与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根据。
教育目的通常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规定人的社会角色,如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公民等;另一部分规定人的质量规格,或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如全面发展等。
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教育方针一般由政府或政党提出。
2、教育方针的内容:我国的教育方针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①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指导思想)。
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②教育目的。
即“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即“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3、我国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当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10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3、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两者的区别:①“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教育基本理论范畴,也属目的性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概念,属教育政策范畴,也属手段性范畴。
教育学第四章重点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一、名词解释题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
这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作为一个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也即不可替代性程度不断增强。
二是教师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专业人员,其发展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多领域的,既包括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也涵盖了态度的转变、情意的发展。
1.专业劳动者中介2.脑力劳动体力劳动3.童年期少年期4.学习5.“心理断乳期”6.帮助少年起飞”7.教书育人8专业人员9.教学相长10.受尊重1.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他用自己的知识、品德、才能和人格为一定社会(或阶级)培育新人,是人类思想、道德、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人。
2.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早期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出现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劳动分工不断细化的产物,特别是和的分离,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基本条件。
3.学校教育涵盖了人生发展中的最重要的三个阶段:、和青年期。
4.小学儿童与学前儿童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他们从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幼儿”成为以为主导活动的“小学生”,5.有些心理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少年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6.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
7.教师职业是以教育教学为职责、以为使命的职业。
8.《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承担改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9.良好师生的关系的特点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对话合作、。
10.教师不得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不得随意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等,这是维护学生人身权中的权利。
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1、理解社会政治是如何决定学校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如何反作用于社会政治. 2。
能从多方面分析今天的学校教育为何经济功能尤为突出。
第一节教育与经济这里讲的经济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经济发展是指物质资料生产的不断增长,它是在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实现的。
教育的经济功能指教育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既为教育提供现实的物质技术条件,又因发展的需要不断对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1。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为学校教育提供的条件表现在人力、物力、财力三方面。
2。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结构和培养规格经济结构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经济结构的复杂多样必然要求人才结构与之相适应,从而决定了教育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3。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选择生产实践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也是科学文化知识最基本的源泉。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生产力水平制约着学校课程的门类和内容。
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教育形式和手段的更新古代教育是以师徒关系为基础的个别教育形式,以呆读死记加体罚的教育方法为主要特征;现代教育则是以班级教育为主的集体教育形式,以直观形象的实验教育手段和方法为其基本特征.而教育手段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评议+模仿,方法手段是口耳相传,动作模仿;第二阶段是文字的产生和纸张的发明,方法手段是粉笔+黑板;第三阶段是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方法手段仍是粉笔+黑板,纸质教科书盛行;第四阶段是信息技术时代,教育方法手段进入了多媒体教学的“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方式”时代。
这个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的。
伴随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代物理、化学、生物、实验仪器被大量创造和使用.20世纪初,幻灯、电影、录音用于教育过程。
教育学第四章内容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①教师的定义:教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是指教育活动中施加影响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使被影响者的身心发展发生变化。
他们既可以是家庭中的父母,也可能是社会上的师傅或其他人。
狭义的教师是指以学校为其活动背景的教室,教育学所指的教师,一般是指学校教师。
②对教师定义的理解: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③教师有哪些职业角色: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角色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把教师看作父母的化身,高年级的学生常常把教师视为自己的朋友6研究者角色④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1热爱教育工作是教师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工作的基本要求2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它既是教师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高尚道德的表现。
3自身道德修养⑤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1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教师结构的核心,是有效履行教师职责的基本条件2广博的文化修养3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现代教师必须系统的学习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教育理论知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⑥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1)教师要有课程开发的能力(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的能力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内涵:教师个体通过不断接受新知识和提高专业能力,逐步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
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内容:1专业知识2专业技能3专业情意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途径:1教师自身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2建立专业责任感3制订自我生涯发展规划4积极参加在职学习和培训5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6在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第二节学生①学生的定义:学生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人,主要是指在校的儿童和青少年。
②学生的本质特点1学生是社会的人,又是自然的人2学生是未成熟的人,又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3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又是自觉能动的人。
教育学,知识点,第四章
第四章教师一、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考点较多,所占分值较高,建议学员加强理解,重点掌握。
从题型来讲以名词解释题、简答题的题型为主。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第一节教师职业【识记】(一)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指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包含以下几层含义:1.教师是专业人员,这是就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的。
2.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
这是就教师的职业特质而言的。
3.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
这是就教师的工作目的而言的。
(二)教师地位的含义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它是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
其中经济地位主要是指教师这也在社会各职业中的经济收入的地位,它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和教师从事该职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政治地位则体现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以及教师在政治上应享有的各种待遇;文化地位体现了教师在掌握、传承和展现文化中的地位。
【领会】(一)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4.具有充分自制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定进行管理。
(二)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地位的根本途径首先,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上,应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其次,从学校和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以充分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获得正常的晋升和学习提高的机会。
再次,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同。
(三)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1.文化素质与学科专业知识:(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首先,教师要对所教学的课程知识和技能有全面而扎实的掌握其次,在全面扎实掌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精益求精再次,教师要在掌握所教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相关领域的知识(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华。
《教育学基础》第四章到第六章的教案
第四章教育制度授课内容:1.教育制度及其特点、制约因素2.教育制度与现代学制的形成和发展3.我国学制演变及现行学制形态和改革教学目标:1.通过介绍教育制度的不同解释让学生了解教育制度的两个层次含义,清楚教育制度的特点。
2.理解教育制度的制约因素和历史发展。
3.掌握现代学制的形成与类型,理解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5.理解我国学制演变和现行学制形态与改革。
教学重点:教育制度概念;现代学制类型;教育制度发展趋势教学难点:我国学制演变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案例法、讨论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教师使用的教案、课件、音像等材料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引入新课上次课我们学习了教育目的,它是人们在对教育事业的一种追求,是我们对教育要达到的效果的一种理想,学校系统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物质载体,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完备的规章制度使教育这项社会实践活动有序开展。
引出本单元主题:教育制度。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教育制度及其特点、制约因素,教育制度历史发展,现代学制类型。
二、讲授新课(一)教育制度及其特点1.教育制度概念教育制度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一部分是物质范畴,一部分是思想范畴。
教育的各种施教机构与组织又有学校、校外、幼儿、成人教育机构与组织等。
汉语中,“制度”一词有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程,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体系两种意思。
英语中,有“system”和“institution”两种说法,既是“体系”、“系统”,又是“建立”、“制定”等含义。
教育制度论述重点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
广义的教育制度,即指国民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包含教育实施机构、教育行政机构和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育学第四章详解
内容提要: 1.学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 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主 体部分。 2.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 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制约。 3.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发 展成人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加强中等 职业技术和普及义务教育着手。
世界教育的三种类型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 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 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学校的关系等 。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 教育制度是国家内部各种教育机构的系统,泛指有组织 的教育和教学的机构体系,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各级各类 学校教育机构、成人教育机构(如:文化馆、图书馆、影 剧院等)、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少年科 技馆、儿童影剧院等)、以及各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等。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可称为高中生诺贝尔奖的世界科学技术 大会的金奖几乎被美国人独占,这就是美国模式教育最大 限度发挥孩子们的擅长才能的结果。实际上,中国的教育 水平很高,可谓处于世界最高峰。相比之下美国的教育水 平很低,只会加法不会乘除的美国人随处可见。如果给售 货员100美元的纸币买80美元的东西,多半情况下,售货 员先将售出的东西放在面前,念叨着“80美金”,然后将 一张10美元纸币放在货物上,“90美金”,再放上一张 10美元, “100美金”。售货员找钱用加法。美国工人 也用加法清点仓库货物,而不是算一排有多少,一列有多 少,然后用乘法。而在中国则完全不同,幼儿园的孩子就 已学会简单的加减运算,初一教育可分为美国型、中国型、日韩型三类。美国的 特色是不重视学生的成绩,不以成绩区分胜者和败者,其 教育的目的在于个人能力的培养与发挥。中国的特色是重 视提高所有学生的成绩。美国模式是对能力的绝对评价, 中国模式则是相对评价,谁比谁优秀,谁胜谁败成为评价 的关键,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各答来决定谁对谁错。而中 国教育为了解谁比谁优秀,就需要区分 同一问题的正解者和误解者,于是与试卷考试形成难以割 舍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基本精神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 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
联系
“教育方针”所提出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与“教育目 的”的要求是一致的,人们往往通过贯彻“教育方针”来实 现“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
教育目的
理论性术语、学术性概念 理论上所要追求的终极教育价值
针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而言 着重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作出规定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及其相互之间 的关系。
人的身 心素质
教育目的
人的社 会价值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指人们提出的种种教育目的,
实际上都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
的反映,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 1.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 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
阶级社会中,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教育目的,取决于统治阶级的经 济和政治利益。
2.教育目的的制订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但它不影响 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制订教育目的时,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是考虑教育目的的可行 性,而决定教育目的性质、方向和内涵的还是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政 治经济制度。
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没有
3.个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 其他目的;
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 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
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发展的历史进程
人的依赖关系
古代社会
以物的依赖为基础 人的独立性
理想性、不确定性 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通过教育活动追求 的终极目标
教育方针
工作术语、政治性概念 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根本 指导思想或行动纲领
国家对教育事业整体的要求和希望 定位教育事业在国家上层建筑或意识 形态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确定性、现实针对性 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工作 必须落实的要求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含义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 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内 在 价 值
不是因为教育对于其他事物
有用处,而是因为它们本身 理
就具有好的价值。 (教育直接对人的发展的有 用性)
实践中“实然的教育目的”常常偏离“应然的教育目 的”,要引导人们将两种形态的教育目的不仅在“价值” 上也在“事实”上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目的的作 用。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对学校教育的实施的重要意义:
1.定向作用 2.调控作用 3.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与区别
本章主要研究狭义的教育目的,特别是我 国的教育总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还可以作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区分。
应然的教育目的
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 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 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 教育目的。
实然的教育目的
教育工作者或与教育有直 接联系的人(学生、家长 等),在自己的教育行为 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在国家的总目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 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 它们由抽象到具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
国家教育总目的
学校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第四章 教育目的
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 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基本要点: 1.为年轻一代做人打好基础; 2.为年轻一代在未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 3.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我国基础教育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现代社会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 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 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 会财富基础上的自由 个性
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发展,实际上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 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道德精神面貌、意 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能力上的和谐统一发展。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 ✓智 ✓体 ✓美 ✓综合实践活动 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The end,thank you!
想 价 值
教育对个人、个性发展 的有用性
外
因为教育对于其他事物有用 工
在 价
处而认为教育是好的价值。 具 (教育对于人们达成其他目 价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有用性
值
的有用性)
值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 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
“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 2.个人发展——培养个人良好的德行
“圣人”、“君子”、“贤人” “明人伦”、“大丈夫” “内圣外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 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塑造理想人格,并 以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德行修养来服务并服从于统治阶级的需 要,成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
对我们制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指导意义
(理论基础、理论依据)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拓通了道路; 2.要依据我国的特点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
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 1.社会要求——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统治人才;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 教育目的概述
2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 总的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广义
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 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 求。
狭义
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 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 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 面对所培育的人的要求。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
我国近现代教育目的 1.晚清
“中学为体”——“忠君、尊孔” “西学为用”——“尚公、尚武、尚实” 2.民国
3.根据地、解放区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1957-1958 ✓1996年《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4年《宪法修正案》: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 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基本点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接班人”
①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 ②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 ③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
2.坚持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二者并不互相排斥。所谓“全面发展”,是指 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 即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独立个性”,是指德、智、体、美等素质 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 二者辩证地统一。
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 社会的需要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 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能的高度发展。
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
1.教育目的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 设计。
制订,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订;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