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群落的演替 (2)

合集下载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一、引言群落演替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一个生态群落从初级阶段到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

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涉及到群落中物种组成、生物量、生产力、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变化。

群落演替的研究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根据群落演替的起始条件,可以将群落演替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原生演替(1)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是群落演替的起始阶段,此时裸地上没有生物存在。

初级阶段的特点是土壤贫瘠,缺乏有机质和养分。

(2)先锋物种阶段:在初级阶段之后,一些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物种开始侵入裸地,形成先锋物种。

先锋物种能够改善土壤质量,为后续物种的侵入提供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随着先锋物种的生长和繁殖,草本植物开始侵入裸地,形成草本植物群落。

草本植物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能够占据更多的生态位。

(4)灌木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逐渐演替为灌木群落。

灌木植物的生长速度较快,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能够占据更多的生态位。

(5)乔木阶段:灌木群落逐渐演替为乔木群落。

乔木植物的生长速度较慢,但是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生态位占据能力。

2.次生演替(1)破坏阶段: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导致原有群落受到破坏,物种组成和生物量发生变化。

(2)恢复阶段:破坏后,群落开始逐渐恢复。

先锋物种侵入,逐渐改善土壤质量,为后续物种的侵入提供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随着先锋物种的生长和繁殖,草本植物开始侵入,形成草本植物群落。

(4)灌木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逐渐演替为灌木群落。

(5)乔木阶段:灌木群落逐渐演替为乔木群落。

三、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群落演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物种相互作用和人为干扰等。

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影响群落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分等。

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会有所不同。

2.物种相互作用物种相互作用是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高中生物关于群落的演替的知识点

高中生物关于群落的演替的知识点

【导语】在⽣物的学习中,学⽣会学习到很多的知识点,下⾯将为⼤家带来关于⽣物的结构的知识点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群落演替的定义 群落演替是指群落随时间的推移,⼀定区域内⼀个群落被另⼀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

⼆、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②群落内部环境变化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⑤⼈类的活动。

三、群落演替的类型 群落的演替按发⽣的基质状况可分为两类: 1、初⽣演替 (1)概念:在⼀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发⽣的演替。

(发⽣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演替。

) (2)过程: ①旱⽣演替:*岩阶段→地⾐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阶段→森林阶段 ②⽔⽣演替:沉⽔植物→浮⽔植物→挺⽔植物→湿⽣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乔⽊。

(3)特点:演替缓慢。

2、次⽣演替 (1)概念:在次⽣*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的演替。

原来有过植被覆盖,以后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灭了,这样的*地叫做次⽣*地。

次⽣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还保留了植物的种⼦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发⽣的演替。

如⽕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上进⾏的演替。

(2)过程:弃耕农⽥→⼀年⽣杂草→多年⽣杂草→灌⽊→乔⽊ (3)特点:演替快速。

特别提醒:⼈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然的演替速度和⽅向进⾏。

四、群落演替的特征 ①⽅向:⼀定的⽅向性。

②能量:总⽣产量增加,净⽣产量逐渐减低,群落有机总量增加。

③结构:营养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稳定性增强。

④⽣活史:⽣物个体增⼤,⽣活周期变短,⽣态位变窄。

⑤物质循环:开放转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印尼火山爆发的文字资料,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通过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通过教师举例不同类型的顶级群落,明确顶极群落的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难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森林群落的图片,提问:这是是什么群落?具有怎样的特点?(森林群落;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

)追问: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群落的演替》。

(二)新课教学1.演替的概念多媒体展示印尼火山爆发后的群落变化示意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火山爆发后,在裸地上先长出的小草和出现的蜘蛛,能不能将他们统称为群落?如果是群落,那稳定性怎么样?(是群落;稳定性非常弱。

)(2)后面形成的小树林算一个群落吗?那么,小树林这个群落和前面有小草、蜘蛛的群落还是同一个群落吗?为什么?(小树林应该是群落;不是,因为物种组成不一样,而且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都发生变化。

)教师带领学生一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概念。

(上述群落演变的过程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

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的现象就叫做演替)教师补充讲解:水生群落与陆生群落一样也要经历演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过渡:那是不是所有的演替都是像刚刚各位同学看的从裸岩演替过来的呢?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想日常生活中,农田被弃耕后演替的过程。

提问:这种演替和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有什么异同之处?(起点不同,一个是从裸岩开始,而一个是从弃耕的草本植物开始的。

生物必修2群落的演替

生物必修2群落的演替

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
种内关系 内因
种间关系
其动态变化是群 落演替的催化剂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是群落演替的动力 自然因素 外因 人为因素 气温的大幅度变化、 洪水、干旱等 放火烧山、砍伐森林、 开垦土地、建造水库等
演替能否一直延续下去?

不能 当群落演替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等条件 处于平衡状态,演替就不再进行,达到 平衡点。
态阶段,是最复杂也是最稳定的群落阶 段。如果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 原状。
顶极群落就是群落演替的最终平衡状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 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表现一
过度放牧、导 致草原退化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1、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的 过程。
2、特点:
⑴ 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 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⑵不管群落结构是否受到干扰和破坏,演替现象 一直存在(直到最终平衡) 。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乔木阶段)
过度砍伐、导 致森林破坏
污水排放,破坏 水域生物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 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 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 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 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 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 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 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 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高二生物单元必背知识清单(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高二生物单元必背知识清单(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一.群落1.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即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注意:群落并非是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

如一个动物园里面圈养的虎、狮,豹等所有生物不属于一个群落。

一片草原上的虎、狮,豹等所有生物属于一个群落。

2.种群水平研究重点在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

3.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物种组成、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季节性、生态位、群落演替等。

4.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物种丰富度:即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①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②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不同。

数量多,且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很大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③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三.种间关系,种内互助(如,狼群、蚂蚁等)等1.辨析下列几对关系(1)捕食与竞争①竞争是不同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并不以获取对方当食物为目的。

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

(2)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①种内竞争: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竞争。

②种间竞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种间竞争。

(3)捕食与寄生①捕食强调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强调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②寄生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而宿主一般不会死亡。

(4)寄生与腐生①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

②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

(5)原始合作与种内互助①原始合作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通过互助共同发展。

生物群落的演替

生物群落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 演替过程
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
小灌木 灌木林 乔木(树林) 所有弃耕的农田都能 演替成树林吗?
12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13
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
①一年生杂草 ②多年生杂草 ③小灌木 ④灌木丛
在干旱的荒漠上很难形成 ⑤乔木(森林)
14
群落演替的过程: 1、新物种的入侵:植物繁殖体(种子、果实) 的传播。 2、新物种的定居:植物繁殖体的发芽、生长 和繁殖的过程。
26
退牧还草
从2003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 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 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 hm2,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退牧还 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三种形式进行, 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 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力争五年内,使工程区内 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 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 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 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弃耕农田上的 演替过程
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
小灌木 灌木林 乔木(树林)
3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4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 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演替是群落长期变化积累的体现,主要 标志是群落在物种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一 个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5
群落的演替类型
1、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
38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
1.水平结构的特点:植物群落水平结构 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镶嵌性。
2.导致镶嵌性出现的原因:植物个体在 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从而形成 了许多小群落。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 群落的演替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 群落的演替

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 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
喀拉喀托火山的群落
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
1883年
火山爆发,岩浆所到之处生物 死亡,成了一片裸地
几 年 后 小草
蜘蛛 群落1
1909年
202种动物 群落2
1919年
621种动物 群落3
1934年 小树林 880种动物 群落4
A.灌木寿命较短 B.乔木繁殖能力较强 C. 灌木生长极为缓慢 D.乔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一、概念检测
3.我国北方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三年后,对该地区蜘蛛类群的研 究表明,地面蜘蛛丰富度增加,但原来分布于农田的蜘蛛种类部
分消失了。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B)
A.退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 B.部分农田蜘蛛消失说明退耕还林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C.退耕还林后群落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 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D.蜘蛛类群的变化说明群落演替过程中物 种组成是动态变化的
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
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4.裸岩阶段能直接演替为森林阶段么?
不能,每个阶段都有重要的意义。 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群落中 物种丰富度逐渐加大,食物网越来越复杂,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
次生演替 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一、概念检测
1.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的组成和数量会发生变化。判断下列相关 表述是否正确。
(1)群落演替就是群落内原有物种逐渐恢复到原有状态。 (×)
√ (2)演替早期的种群可能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 ( )
一、概念检测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考点梳理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考点梳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一个群落区别于另一个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数目很多,而且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这样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有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失去优势。

3.群落的种间关系4.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大多数群落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对光的利用率有关,这种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对光的利用率。

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

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2)水平结构生物的垂直分层是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的不同以及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差异、人与动物的相互影响等引起的,在水平上往往呈现镶嵌分布。

5.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6.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调进化的结果。

7.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原理】(1)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仅仅统计群落中的物种数,不足以全面了解群落的结构,因此还需统计群落中物种的相对数量。

202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群落及其演替

202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群落及其演替

b.影响因素:P26最后5行 例如中5方面
7、什么是群落的季节性?P27前2行
8、生态位的概念、动物生态位、植物的生态位如何描述? 生物占据生态位的原因和意义 P28
9、什么是立体农业?P32第一段
10.群落类型的影响因素,群落适应性的两个方面--P35第二段,②为什么说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
下的天然群聚?P36
1.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 2.①当资源短缺时,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就会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即竞争排除原理):例高斯实验 ②当资源丰富时,两种生物可以共同利用同一种资源而彼此不给对方造成损害。例蜜蜂采蜜 3.每个物种都会占有一部分无竞争的生态位空间,因此两个物种可以共存。并且重叠的生态位空间最终会 被有竞争的物种占有 4.①食物特化:
“你死我活” “此消彼长”“相互抑制”
生存能力相当 (4)特点: 生活环境、生活习性越相近的物种间斗争越激烈。
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 食物重叠的范围
生存能力差别大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同一培养液中的大小两种草履虫。在自然 生态系统中,竞争的结果并不是,一方生存,另一方消亡,而是尽量 减少资源和空间的重叠,避免竞争,从而增加物种多样性。
(4)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

B


A
菟丝子
主的个体数不会变为零。
现学现用
说出以下图形分别对应的种间关系
种间竞争
(体表)寄生
捕食
(体内)寄生
互利共生
原始合作
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
捕食
互利共生或 原始合作
寄生
寄生
小结: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判断:人工密植的某种纯乔木林长得细高,利于争光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2-3 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2-3  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2.3 群落的演替课程标准素养要求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生命观念:通过群落演替的形成过程建立进化和适应观。

2.科学思维:概括总结两种演替类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社会责任:认同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认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必要性。

一、演替的概念和类型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提醒]并不是所有群落都能演替到乔木阶段当气候条件适宜时,自然演替最终可形成森林;当气候条件不适宜,如干旱时,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3.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1)外界环境的变化。

(2)生物的迁入和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

(3)人类活动等。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人类活动不合理的方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引入等均会使生物群落退化。

2.人类活动合理的方式: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等。

3.影响结果: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1.原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且成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2.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措施:颁布《退耕还林条例》。

(1)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2)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最终能演替成森林。

()(3)次生演替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

()(4)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5)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都是不良的。

()答案:(1)×(2)×(3)√(4)√(5)×知识点一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特点1.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过程举例裸岩上发生的演替:祼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草→小灌木→灌木丛→乔木林时间经历时间漫长经历时间较短速度缓慢较快时间与速度的差异分析所依托的基质极为贫瘠、环境极为严酷所依托的基质相对肥沃、环境比较温和,且可能存在原有群落留下来的大量有机质和繁殖体举例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2.群落演替的特点及阶段划分[温馨提示]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1)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章末总结2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章末总结2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对话·命题专家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典例(2020·全国Ⅱ卷)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
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
A.棕蝙蝠比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更适于夜间的觅食活动 B.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许多天敌捕食的风险 C.三者之间捕食关系的存在,会影响蝙蝠活动的时间和范围 D.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共生关系 【答案】B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2.有关群落的几个认识的误区 (1)“竹林中的竹子整齐一致”误认为是群落的结构特征:这里的竹子 属于种群范畴。 (2)误认为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属于垂直结构:高山上植物的分布由温 度决定,从山顶到山脚下,植物群落的这种结构属于水平结构。 (3)误认为种群密度与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前者属于种群范畴,后 者属于群落范畴。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章末总结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构建·知识网络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生物群落演替

生物群落演替

生物群落演替
生物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群落的相继代替过程,是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涉及到物种的生命周期、适应力和相互竞争关系。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过程通常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

初级演替是指从无生物群落开始的演替过程。

这种演替通常发生在生态系统中的新区域,如火山喷发后的岩石地带或新形成的水库和湖泊中。

在初级演替中,先驱物种往往是一些耐旱、耐盐或耐寒的植物,它们通过改善土壤条件,为后续物种的生存提供有利条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驱物种逐渐被更具竞争力的物种取代,形成更为复杂的生物群落。

次级演替是指在已有生物群落的基础上进行的演替过程。

这种演替通常发生在已经受到干扰或破坏的生态系统中,如被人类破坏的森林或草原。

在次级演替中,破坏后的生态系统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恢复和重建,而先前存在的物种可能已经失去了竞争优势,需要被其他物种取代。

最终,演替过程会形成更为稳定和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其中的每一步都受到环境因素、物种特性和相互作用的影响。

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规律和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 1 -。

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

3、苔藓阶段
地衣的存在改良了岩石,出现了少量土壤和 有机物,为苔藓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苔藓个体比地衣大,所以比地衣更容易得到 阳光,而且生长密集,所以苔藓的出现使得 地衣逐渐消失。 随着苔藓死亡,会积累大量有机物,土壤层 会更厚。这为其他生物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4、草本植物阶段
随着苔藓死亡,会积累大量有机物,土壤层 会更厚,这有利于保留更多的水分,草本植 物的种子就能够在上面发芽。 在和苔藓竞争阳光的过程中草本植物明显占 优势,这样的话草本植物会渐渐增多,而苔 藓会逐渐减少。 以这些草本植物为食的小动物也跟着来到了 这块土地,在植物动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 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越来越疏松。
群 落 演 替
一、群落演替
是指植物群落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 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 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 的自然演变现象。
二、群落演替的过程
1、陆生演替 (1)初生演替: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2)次生演替: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2、水生演替 把湖变成森林的过程。
初生演替
1、裸岩阶段:
只有裸露的岩石,没有生物。
2、地衣阶段:
地衣是藻类和真菌结合而成的。 真菌给藻类提供光合需要的水分,二 氧化碳和无机盐离子;藻类给真菌提 供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
有机物
水分 二氧化碳 无机盐离子
除此之外,地衣耐旱性很好,真菌能 够合成地衣酸腐蚀岩石,使岩石表面 变成土壤。
裸 岩
地 衣
苔 藓
草 本 小 动 物
灌 木 中 型 动 物
乔 木 大 型 动 物
次生演替
裸 岩
地 衣
苔 藓
草 本 小 动 物
灌 木 中 型 动 物

高中生物关于群落演替的知识点介绍

高中生物关于群落演替的知识点介绍

【导语】在⽣物的学习中会学习到很多的关于⾃然的现象,下⾯将为⼤家带来关于群落的演替的知识点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中⽣物关于群落演替的知识点 知识点⼀演替的原因及类型 1.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但对另⼀些物种⽣存产⽣不利影响。

②⽣物本⾝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

③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

⑤⼈类活动的⼲扰。

⼈对⽣物群落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的⾃然因素。

2.演替的类型 (1)初⽣演替 ①概念:在⼀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发⽣的演替。

如在沙丘、⽕⼭岩、冰川泥上进⾏的演替。

地⾐阶段→地⾐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阶段→森林阶段。

③特点:演替缓慢。

(2)次⽣演替 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还保留了植物的种⼦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发⽣的演替。

如⽕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上进⾏的演替。

⼀年⽣⼩灌⽊→⼀年⽣⼩灌⽊→多年⽣⼩灌⽊→灌⽊→乔⽊。

③特点:演替快速。

(3)总结 ①演替概念中⼀个群落被另⼀个群落所代替,这⾥的“代替”不是“取⽽代之”,⽽是优势的取代。

②群落演替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a.侵⼊定居阶段。

⼀些物种侵⼊*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的同种或异种⽣物创造了有利条件。

b.竞争平衡阶段。

通过种内或种间⽃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

c.相对稳定阶段。

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协同进化阶段,资源利⽤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

③演替的趋势:⽣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

④初⽣演替和次⽣演替的⽐较 分类依据:群落演替发⽣的起始条件 演替的种类初⽣演替次⽣演替 起点尚⽆⽣物 和⼟壤已有⼟壤、⽣物、植物地下茎或种⼦ 形成群落 所需时间经历时间长经历时间短 速度较慢较快 影响因素⾃然因素⼈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岩上的演替弃耕的农⽥上的演替 3.知识延伸 (1)演替现象⼀直存在,贯穿于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总结

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总结

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总结群落演替是指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

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②群落内部环境变化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⑤人类的活动。

群落的演替按发生的基质状况可分为两类:1、初生演替1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发生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生演替。

2过程:①旱生演替: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②水生演替: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乔木。

3特点:演替缓慢。

2、次生演替1概念:在次生裸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生的演替。

原来有过植被覆盖,以后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灭了,这样的裸地叫做次生裸地。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3特点:演替快速。

特别提醒: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自然的演替速度和方向进行。

①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②能量:总生产量增加,净生产量逐渐减低,群落有机总量增加。

③结构:营养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高,稳定性增强。

④生活史:生物个体增大,生活周期变短,生态位变窄。

⑤物质循环:开放转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生物:4.4《群落的演替》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生物:4.4《群落的演替》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一、群落演替 (1)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了繁殖条件,而对另 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了繁殖条件, 一些物种的生存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些物种的生存产生了不利影响。 ②植物繁殖体的散布,即植物不断地进行繁殖和迁移。 植物繁殖体的散布,即植物不断地进行繁殖和迁移。 ③植物之间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使它们之间不断相互影响, 植物之间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使它们之间不断相互影响, 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④在群落的种类组成中,新的植物分类单位(如种、亚种、生 在群落的种类组成中,新的植物分类单位(如种、亚种、 态型)不断发生。 态型)不断发生。 ⑤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 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 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因素。 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因素。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来存在 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 过植被, 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 去了原有植被 境 经历的时间长 缓慢 自然因素 裸岩上的演替 经历的时间短 较快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2)按基质性质:分为水生基质演替系列和旱生基质演替系 按基质性质: 列。 按植被的状况和动态趋势:分为灾难性演替, (3)按植被的状况和动态趋势:分为灾难性演替,即与植被 破坏相联系的演替;发育演替, 破坏相联系的演替;发育演替,即未破坏植被目前均衡状态的演 Content 替。 按水分关系:分为水生演替系列、 (4)按水分关系:分为水生演替系列、旱生演替系列和中生 演替系列。后者是介于前两者环境之间的演替系列。 演替系列。后者是介于前两者环境之间的演替系列。 按时间划分:可分为快速演替, (5)按时间划分:可分为快速演替,是在几年或几十年期间 发生的演替;长期演替,是延续几十年, 发生的演替;长期演替,是延续几十年,有时是几百年期间发生 的演替。 的演替。 特别提醒: 特别提醒: 初生演替一般来说比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要长。 初生演替一般来说比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要长。原因是初生 演替所依托的基质和环境极为贫瘠和严酷, 演替所依托的基质和环境极为贫瘠和严酷,而次生演替的基质和 环境是比较肥沃和温和的, 环境是比较肥沃和温和的,而且还可能有原有的群落毁灭后留下 来的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如孢子、种子、 来的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如孢子、种子、部分生活着的器官 等)。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2 3 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2 3 群落的演替
进行。 2.人类活动对上述群落的演替速度有什么影响?
人类活动加快了这种演替的速度。 3.如果去除人类活动,这些群落又会向什么方向演替?
去除人类活动,这些群落一般会朝着人类活动出现之前的状 态进行演替,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物种丰富度会增加,结构 会变得复杂。
1.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消极影响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 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 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 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 演替。
(2)灌木阶段
土壤表层的 有机物逐渐增多, 土壤的保水能力 也逐渐增强,这 将更有利于植物 的生长。几年后, 一些小灌木便会 生长起来,并成 为灌木丛。
(3)乔木阶段
再经过一段 时间,乔木开始 出现。高大的乔 木占据了更多的 空间,灌木逐渐 减少,乔木逐渐 蔚然成林。
思考·讨论·
比较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5)灌木阶段
灌木和小乔木开始生 长。灌木比草本更为高大, “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 光,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 植物。灌木的生长起到了 遮阴、避风等作用,同时 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 于是成为很多鸟类的栖息 地。物种的多样化使群落 的结构较为稳定,抵御环 境变化的能力增强。
(6)乔木阶段
在灌木群落所形成的湿 润土壤上,各种乔木的种子 萌发出来,乔木比灌木具有 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 而最终占据了优势,成为茂 盛的树林。树林的形成进一 步改善了生物生存的环境, 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 环境之间的关系变的更加丰 富多样,于是,群落演替到 了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木本植物阶段;
例4。西溪湿地的 演替过程
三 群落演替过程和基本规律:
• 1物种多样性增加;
• 2物种组成由低等向高等,由 草本向木本,由乔木向灌木变 化;
• 3演体过程,群落基质和内环 境由干旱或水生向中生环境变 化.
四 演替顶极
• 群落演替最终达到的相对稳定状态为演替顶极(Climax),又称顶极群落.多数 群落演替具有方向性,达到顶极.
第9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9-1 群落的演替 9-2 群落演替的机理 9-3 群落结构与生态系统稳定性
9-1 生态系统结构的演替
• 一 演替的定义: • 群落的生态演替(Ecological Succession of community) 是指群落结构、功能和环
境的定向的规律性变化的时间动态过程。 • 具体可用3方面的特征定义(Odum 1971): (1) t他是群落发展的顺序过程:
裸岩 地衣 苔藓 草本 木本 灌木 乔木
• 异养性演替:由对有机物的降解过程等异养过程引发的演替。P/R<1 如:出现有机污染的水体,由细菌和真菌对有机物的降解造成环境变化引起的 演替。
P
群落同 化生产 力
藻类初期培养
R=P 珊瑚岛
肥沃河口
肥沃农田
富养森林
草地
自养演替
池塘
污染水体 (河流、湖泊)
海洋
1959
• 使用重复照相技术探测植物群落的 变化。
1972
1984
1959 1984 1998
复习题
• 1 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 • 2 什么是演替顶级?你的看法如何? • 3 如何在较短的几年时间内研究一个较长的演替过程? • 4 如何运用群落演替理论管理和恢复生物群落(植被、水生群落等)?
感谢下 载
• 内因性演替: 由群落生命过程对环境的改造驱动;
• 外因性演替: 由环境变化驱动;如:气候变化、山 体滑坡、土壤流失、火灾引发的群 落结构演替(变化)。
群落生 命过程
环境 变化
环境 变化
群落结 构变化
二 类型
按群落代谢特征划分:
• 自养性演替:因光合作用等自养因素使环境中的生物量和有机质越来越多引 发的演替:如:原生旱生演替:P/R>1
• 水生演替:开始于水体的演替.
• 旱生演替:从干旱基质上开始的演替.如上述原生 演替,退耕地的次生演替等
例1 温带森林的次生演替过程
• 温带森林的次生演替 过程中木本植物的物 种数量变化
温带森林的次生演替过程 中植食性鸟类的数量变化 动态
例2 潮间带群落的演替
二 类型 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为:
•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步和动物的活动性; •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 (3)群内、种间关系的变化; • (4)外界环境的变化; • (5)人类的活动
3 两种不同的演替观
• (1)经典的演替观: A 每一演替阶段的群落明显不同于下一阶段的群落; B 前一阶段中物种的活动促进了下一阶段物种的建立。 (2)个体论演替观: F.E. Egler(1952): 初始物种组成决定后来群落演替系列中优势种的假说;
五 研究方法
如何研究成百上千年的演替过程? • 1 以空间代时间; • 2 水相沉积(胞粉)分析; • 3 陆相沉积(胞粉)分析: • 4 墓葬考古分析;
9-2 群落演替的机理
• 1 驱动群落演替的机理包括群落内种内和种间的: 互惠(facilitation);
耐受性; 抑制.
2 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
• 冰海滩原生演替主要阶段的抑制和互惠作用
三 群落原生演替过程: 3.2 从水体开始的原生演替
• (1)自由漂浮植物阶 段:
• (2)沉水植物阶段: 轮藻-金鱼藻等
• (3)浮叶根生植物阶 段:睡莲等
• (4)直立水生植物阶 段:芦苇,香蒲等;
• (5)湿生草本植物阶 段:莎草、禾本科湿生 草类;
• 在3种不同条件下,草本
\豆科和其它植物的生物 量动态。
• 实验草地60年的物种丰度变化格局。
多样性=稳定性?
• 1 多样性一般与稳定性呈正比,认为多样性=稳定性。 • 2 多样性不等于稳定性, 因为有时,在干扰或生物入侵条件下, 物种
多样性增加反而会导致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1907
周期性演替: 熊果(草)
裸地 石楠
顶极 石蕊(地衣)
顶极争论
• 单顶极学说:美国Cowles, Clements, 任何一个地区,一般演替系列的终点决定于该地的气候性质,形成一个唯一的 地带性群落类型.
• 多顶极学说:英国 Tansley(1939) 一个气候区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群落演替不一定导致单一的气候顶极群落, 而是形成多个顶极群落的镶嵌体.
包括物种组成和群落过程随时间的改变,(2)它是群落引起物理环境改变 的结果;(3)它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
二 类型 按演替起始的基质性质划分为:
• 原生演替: 开始于原生裸地的群落演替. 如:裸岩 地衣 苔藓 草本 灌木 乔木
• 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 如:退耕地 草本 灌木 乔木
3 种演替模型
A
B
C
D
A 促进模型 (依序进行)
A
B
C
D
B 耐受模型 竞争力决定
A
B
C
D
C 抑制模型 先来种抑制后来种,
9-3 群落结构与生态系统稳定性
一 生态系统(群落)稳定可来自: 1缺少干扰; 2群落对干扰具有较高的抗性或弹性;
二、中度干扰理论: 在中等程度干扰的条件下,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最丰富; 在中度放牧的条件下,草原的生产力(单位面积产草量最大;
异养演替
贫养湖
荒漠
0 群落呼吸速率 R
• 群落自养性演替和异养性演替 (仿Odum, 1971)
三 群落原生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过程:
3.1 从旱生环境开始的原生演替
• (1)地衣演替阶段: • (2)苔藓植物阶段: • (3)草本植物阶段: • (4)灌木阶段: • (5)乔木阶段:
例3阿拉斯加冰海滩的演替
• 冰海滩原生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数量和组成的变 化(Reiner, Worley and Lawrence, 19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