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氮素吸收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根系形态的相关性

合集下载

玉米氮素营养基因型差异的研究进展

玉米氮素营养基因型差异的研究进展

素化肥 占 6 % 以上 。大 量氮 肥 的施 用 , 获 得 玉米 高 0 在 产 的同时 , 仅耗 费 了大量 的人 力 、 不 物力 、 财力 , 带来 也
物学途径。从玉米 自身的遗传潜力 出发 , 筛选氮高效
利 用 的基 因型 , 即提 高 氮 素 的 吸 收能 力 或 利 用 能 力 的
1 王岳峰 , 国宣 , 2 胡 王艳秋 等. 桔梗 种子发 芽率的研究 . 中国 野生植 物资源 ,95 2 :1 3 19 ( ) 6 ~6 . 1 黄家总 , 明珠 , 家瑞 等. 藏条 件对益母 草 、 3 邱 傅 贮 桔梗 和 白 术种子发芽率 的影响. 热带 亚热 带植 物学报 ,0 0 8 4 : 20 , ( )
芽 率 的 影 响 . 国 中 药杂 志 ,0 12 ( ) 4 5~ 9 . 中 20 ,6 7 :9 4 6
1 朱世东. 6 自由基 清除 剂处理蔬 菜衰老种子 的生理 效应 [ ] J. 安徽农业 大学学报 ,0 12 ( ) 30~ 9 . 20 ,8 4 :9 3 4 1 黄祥富 , 明兰 , 7 蒋 廖军 . E P G渗 调对 苦瓜种 子活力和膜脂 过
维普资讯
第2 5卷
第 4期
20 06年 4月


( ed Se )
V 12 N . A r 20 o.5 o4 p. 0 6
1 B a k n S A. t 1 Mau a in p o en s o itd w t e . 1 ln ma . e . tr t r t is a s cae i d s a o h i c t n tlr n e i o b a P a t h s 1 1 91 9 c ai oe a c n s y n. l y i . 9 , 6—1 6 o e n P o 0.

不同氮水平下玉米苗期根系形态和氮吸收量的QTL定位

不同氮水平下玉米苗期根系形态和氮吸收量的QTL定位
b n l g l 8 2 -b n l g 2 2 9 5和 u mc 1 0 1 3 一u mc 2 0 4 7检 测到多个 低氮特 异的 Q T L,并 且这两 个区 间在 前人 的研 究 中均有
玉米氮 效率相关 QT L检测到 ,说 明该 区间包 含有玉米 根系形 态和氮 吸收量 的主效 Q T L,在玉米 氮高效 吸收 中
个处 理 ,培养 2 0 d 后 分根 、冠收获植株 ,测定生物量 和氮含量 。通 过 Wi n R HI Z O根 系分 析系统获得根 系的总根
长 、根表 面积 、根体积 、根直径 和根尖数 等指标 。根据代换 系与亲本 许 1 7 8表型值 的 T — t e s t 结果 ,利用该群 体
S S R遗传 连锁 图谱 ,在 P≤ 0 . 0 0 1 条件 下定位所 调查性状 的 Q T L 。【 结果 】 高 氮条件下 S S S L群 体除 了根直 径
与 总根长和根 尖数没有 显著相关性 以外 ,其 它各性状之 间均显著 或极显著正 相关 ,并且 植株氮 吸收量也 与根 系
各性 状呈显著 或极显著 正相关 ;低 氮条件下 ,除 了根直径 以外 ,植 株氮吸 收量 与其他根 系性状均 呈极显著正 相 关 ,并且地 上部 和根部 氮累积量 均与根 表面积 的相关性 最大 。在高 氮条件下 共检测 到 1 0 2个 Q T L位 点 ,包 括 4 0个 根形态 相关 QT L、3 4个植 株生 物量 QT L和 2 8个氮 吸 收量 QT L;在 低氮 条件下 共检测 到 8 5个 QT L位 点 ,包 括 4 7 个根 形态 QT L、2 2个植株 生物量 QT L和 1 6个氮 吸收量 Q T L 。所检测到 的根 形态相关 QT L与生 物
QT L奠定 基础 。 【 方法 】以氮效 率差异显著 的两 亲本许 1 7 8和综 3 构建 的 1 5 0个玉米单片段代换 系 ( S S S L ) 群体 作 为研 究材料 ,进行水 培试验 。以 C a ( N O, ) 作为氮源 ,设置 高氮 ( 4 mmo l / L NO 一 ) 和低 氮 ( 0 . 0 5 m mo U L NO ,) 两

根区施肥条件下氮肥品种及施氮量对玉米苗期根系特征及生长的影响

根区施肥条件下氮肥品种及施氮量对玉米苗期根系特征及生长的影响

doi:10.11838/sfsc.1673-6257.22499根区施肥条件下氮肥品种及施氮量对玉米苗期根系特征及生长的影响杨 朔1,胡 仁1,侯 俊1*,李锦涛1,黄 飞1, 聂玺斌1,胡 洋1,李 炫1,何文祥2,孔小雁2*(1.长江大学农学院/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北 荆州 434025; 2.荆门法麦克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湖北 荆门 448200)摘 要:根区施肥条件下根系周围养分浓度升高,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利用进一步提高,而苗期玉米根系较脆弱,因此,探索苗期玉米根系对根区施氮的响应有利于玉米高产高效,研究根区施氮下玉米苗期根系特征及分布可深化根区施肥理论,同时为玉米精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盆栽试验,以不施氮为对照(CK),设置2个氮肥品种[尿素(UR)和控释尿素(CRUR)],模拟4个施氮水平(N 90、135、180和225 kg/hm2),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研究根区施肥条件下氮肥品种及施氮量对玉米苗期根系形态及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移栽后10 d,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移栽25 d后,根区施尿素处理的根系指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而根区施控释尿素处理相应的根系指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或保持稳定。

UR135和CRUR225处理根系特征较高,与CK相比提高了根系生物量(25.41%和64.37%)、总根长(40.14%和53.45%)、总根表面积(30.50%和32.52%)、总根体积(55.94%和46.72%)、平均直径(20.01%和23.18%)和根系活力(49.44%和50.64%)等,而UR225则均降低。

不同土层根系生物量也受到根区附近氮肥品种及施氮量的影响,0~5和5~10 cm土层根系生物量均表现为CRUR225≥ CRUR180=UR135≥ CRUR135>UR90=UR180=CRUR90>CK>UR225,与CK相比,CRUR225处理下的0~5和5~10 cm土层分别显著提高61.44%和69.79%,而UR225处理分别显著降低45.66%和36.01%。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根系特性及氮肥吸收的影响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根系特性及氮肥吸收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7,50(11):2006-2017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7.11.006种植密度对夏玉米根系特性及氮肥吸收的影响石德杨1,2,李艳红1,夏德军2,3,张吉旺1,刘鹏1,3,赵斌1,董树亭1(1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 271018;2烟台市农业科学院玉米与油料研究所,山东烟台 265500;3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玉米创新团队,山东烟台 265500)摘要:【目的】玉米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选用耐密型品种,增加种植密度是现在玉米获得高产的主要措施之一。

然而,高密度种植加剧了玉米生长空间的压力,导致单株生长受到抑制,单株产量降低。

根系作为吸收土壤水分与养分的主要器官,其生长受密植条件抑制。

研究夏玉米品种根系特性对密度响应的基因型差异,探明密植条件下耐密型夏玉米根系特性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关系,为耐密型夏玉米品种的根系改良及密植条件下养分与水分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试验于2014—2015年在山东农业大学黄淮海区域玉米技术创新中心进行,以耐密型品种郑单958(ZD958)和不耐密型品种鲁单981(LD981)为试验材料,采用土柱栽培与15N标记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手段,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D1,52 500 plants/hm2与D2,82 500 plants/hm2),不同耐密型品种根系性状及氮素吸收利用情况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结果】增加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夏玉米籽粒产量,但两品种单株籽粒产量均显著降低。

两品种根系生物量、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活性吸收面积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D1条件下,LD981根系各项指标生育前期高于ZD958,乳熟期后均低于或显著低于ZD958。

D2条件下,两品种根系各项指标生育前期差异不显著,而生育后期LD981显著低于ZD958;地上部单株绿叶面积与穗位叶净光合速率受基因型及密度影响,变化趋势与根系一致。

玉米不同基因型双列杂交后代抽丝后氮素代谢特性

玉米不同基因型双列杂交后代抽丝后氮素代谢特性

中国农业科学 2014,47(1):33-42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4.01.004玉米不同基因型双列杂交后代抽丝后氮素代谢特性刘春晓1, 赵海军1, 董树亭2, 王庆成1, 李宗新1, 刘开昌1(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济南 250100;2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271018)摘要:【目的】阐明保绿型玉米和非保绿型玉米双列杂交后代抽丝后氮素代谢特征。

【方法】选育氮高效品种是实现玉米高产高效生产的根本途径。

为明确不同基因型玉米双列杂交后代的氮代谢和利用特征,筛选出保绿型玉米氮高效品种,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选择保绿型(SG, stay-green)玉米自交系Q319、CZ01、VA91和非保绿型(NSG, non-stay-green)玉米自交系BM、B73、MO17,以此组配6×6完全双列杂交,以双列杂交后代为材料,系统研究不同玉米品种主要生育时期叶片、茎鞘、籽粒氮含量和粗蛋白质含量的变化,抽丝前后氮素积累、分配和氮收获指数,叶片氮代谢关键酶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等的影响,并对叶片氮代谢酶活性与保绿性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不同基因型双列杂交后代抽丝后叶片氮含量呈倒“V”型变化特性,高峰期在灌浆期前后。

茎鞘和籽粒氮含量均随生育期推进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

保绿型(SG)玉米叶片、茎鞘、籽粒氮含量均显著高于非保绿型(NSG)玉米。

抽丝前保绿型玉米自交后代氮积累、抽丝后氮积累、氮积累总量分别比NSG高20.00%、82.30%和45.23%;其转移量、转移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则分别比NSG低51.28%、66.59%和14.32%,抽丝后保绿型玉米的氮积累量约占50%,而非保绿型玉米仅为40%左右。

不同玉米品种氮素营养效率差异的生态生理机制(精)

不同玉米品种氮素营养效率差异的生态生理机制(精)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1,7(3:293~297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不同玉米品种氮素营养效率差异的生态生理机制黄高宝,张恩和,胡恒觉(甘肃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摘要:采用大田与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7个氮素营养效率不同的玉米杂交种在不同氮肥水平下的子粒日产量、吸氮效率、根系形态、叶片硝酸还原酶活力(NRA及冠层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等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D K743、D K656、豫玉22、中单2号、户单1号等5个品种N素营养效率较高;酒单2号和石玉905是低N素营养效率的品种。

N素营养效率的高低与品种根重、根长、根表面积、叶片NRA、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等都有一定的相关性。

适当供氮能提高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叶片NRA含量、干物质积累量和子粒产量,提高幅度因品种而异。

关键词:玉米;氮素营养效率;生理生态;硝酸还原酶活性(NRA中图分类号:S513;Q94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505X(20010320293205改善玉米品种吸收和利用氮的效率是玉米育种家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提高养分有效性的重要的生物学途径。

利用不同作物或品种利用氮素能力的差异,提高土壤氮素利用效率,已引起各界的关注[1~4]。

Vose研究表明,氮素利用效率受氮的吸收、NRA、硝酸盐贮藏库的大小以及氮向收获器官运输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

有关玉米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氮素营养效率差异的生理生态原因的研究,对选择和培育区域性的适宜玉米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3,4]。

为此,通过对玉米不同品种植株地上部、地下部氮素同化效率的研究,探讨造成玉米不同品种营养效率差异的原因,以便对氮素营养进行适度调控,为农田生产中作物的优化管理及高营养效率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田间试验于1998年在本校院内试验地进行。

供试土壤为碱性灌淤土,土壤有机质0194%,p H值8137,全N01049mg/kg,Olsen2P2177mg/kg,速效K3915mg/kg。

不同基因型玉米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干物质积累及碳氮代谢差异研究中期报告

不同基因型玉米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干物质积累及碳氮代谢差异研究中期报告

不同基因型玉米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干物质积累及碳
氮代谢差异研究中期报告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基因型玉米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干物质积累和碳
氮代谢差异,以期为玉米的育种和氮素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为研究
中期报告,主要介绍了研究进展和初步结果。

研究方案包括:选取3个不同基因型的玉米进行不同氮素水平下(0、100、200 kg/ha)的盆栽试验,并进行干物质积累、根系生长、叶绿素
含量及碳氮代谢相关指标的测定。

初步结果显示,不同基因型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和根系生长在不同氮
素水平下表现出差异。

在0 kg/ha氮素水平下,MN基因型玉米的干物质积累较高,而Bt基因型玉米的根系生长较强;在100 kg/ha氮素水平下,Bt基因型玉米的干物质积累最高,MN基因型玉米的根系生长最强;在200 kg/ha氮素水平下,Bt基因型玉米干物质积累和MN基因型玉米的根系生长表现最佳。

叶绿素含量方面,不同基因型玉米在不同氮素水平下表现出不同的
变化趋势,但一般而言,在高氮素水平下叶绿素含量 higher。

另外,碳
氮代谢相关指标的研究正在进行中,预计将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出更为详
细的结论和推论。

总体而言,本次研究初步探究了不同基因型玉米在不同氮素水平下
的生长和代谢差异,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参考,有望为玉
米的育种和氮素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玉米不同氮素水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玉米不同氮素水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玉米不同氮素水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

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氮素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不同氮素水平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对于科学合理地施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综述了有关玉米不同氮素水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的相关文献,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氮素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氮是植物所需的重要元素之一,对于玉米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适宜的氮素浓度能够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

然而,如果氮素浓度超过适宜范围,就会出现氮过量的情况。

氮过量会导致植株生长粗壮,茎秆粗大,叶片增多,但因叶片老化较快,光合作用效率得不到充分发挥,最终导致玉米田间单位面积产量下降。

相反,氮缺乏则会使植株生长缓慢,叶片黄化,产量减少。

因此,良好的氮素供应是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二、不同氮素水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同氮素水平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

根据既往研究成果,不同氮素水平对于玉米产量的影响较为复杂,有时甚至相互矛盾,这可能是由于研究的氮肥施用方式、条(行)距、品种、土壤等不同因素引起的。

1、低氮水平在一定的灌溉条件下,适当的低氮水平能够提高玉米产量。

研究表明,当玉米的氮素供应量在100 kg/ha以下时,产量随氮素供应的增加呈现增加趋势。

这是由于适量氮素可以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促进产生总碳水化合物的速率,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

2、中氮水平在某些地理环境条件下,适宜的中氮水平能够更好地促进玉米产量的提高。

世界范围内存在很大不同,例如,在美国中西部地区,玉米的最佳氮素供应量为150-180 kg/ha,而在我国东北地区,最佳氮素供应量为180-240 kg/ha。

3、高氮水平高氮水平对玉米的产量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高氮水平不仅无法增加玉米产量,还会导致产量下降,原因是高氮水平会导致玉米植株过于生长,而且茎秆粗壮,光合作用效率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玉米的田间单位面积产量会下降。

玉米幼苗地上部根间氮的循环及其基因型差异

玉米幼苗地上部根间氮的循环及其基因型差异

表 ! 低氮供应对玉米幼苗生物学性状的影响及其基因型差异 (FGN0!) &’()* ! O-&2$7C%P 8%QQ-1-&P- 2Q 6%2E23%P"E $1"%$# %& 1-#C2&#- $2 E2R ; #BCCE7 %& +"%S- #--8E%&3# 2Q 8"7 FG ; E-T-E# I; H; O-&2$7C-# JJ’ LM’ JJ’ LM’ ! ( ! > X W X.) EW #W 8W 0&&2T" +-$V28W U22$ 817 R-%3V$ ( 3 9 CE"&$) M W XX ’ W )) M W *’ G W ’Y X W MG /V22$ 817 R-%3V$ ( 3 9 CE"&$) ( W MF * W FM ( W MF * W )* X W (. U 9 / 1"$%2 X W MG X W G’ X W FX X W GF X W XM U22$ E-&3$V ( P+ 9 CE"&$) ’MMX( Y.F* G.GM( ’’*)’ M’’G
M期
李燕婷等: 玉米幼苗地上部 9 根间氮的循环及其基因型差异
GG)
存, 待测。伤流液中钙含量用火焰光度计法测定, 全氮测定采用还原消煮法 ( !"#$%& ’()*) 。植株全氮 测定用凯氏消煮定氮法, 干灰化后以火焰光度计法 测植株总钙。 将盆中土全 ! " # " $ 根长测定 取地上部植株后, 部倒出, 用 ’ ++ 筛将根全部洗出, 用网格交叉法 测定根长 ( ,-&&"&$ ’().) 。数据由 /0/ 统计程序进 行方差分析。 !"% 氮循环模式图的构建 根据 01+#$12&3 和 4%1567 ( ’()() 的方法计算两 次取样间隔时间 (’* 8) 内的氮吸收量、 地上部氮累 积量、 根部氮累积量、 通过木质部运入地上部的氮 量及由韧皮部运入根部的氮量, 然后绘制氮素在地 上部 9 根间的循环模式图。该方法的理论基础为, 一定时期内木质部汁液中 :" 和 ; (以及一些其它 元素, 如 4 等) 的比值是相对稳定的, 而 :" 运输到 地上部后, 其再移动性为零, 因此, 一定时期内通过 木质部运输到地上部的氮量、 由韧皮部返回到根部 的氮量可通过下列公式计算: (; 9 :") <;,= > !:" ? = <;,@ > <;,= A ! ;# ;BC > ! ;1 D ! ;# 其中, 单 <;,= 为木质部汁液中的氮运输流量,

氮肥减施下不同基因型玉米氮效率差异及生理特性研究

氮肥减施下不同基因型玉米氮效率差异及生理特性研究
Abstract: The split plot design was employed with main plot of normal N application rate( 225 kg / ha,
收 稿 日 期 :2020 - 11 - 03 基金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230041052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100103) 作者简介:张盼盼(1987-) ,女,河南开封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玉米氮素高效利用研究。
14
河南农业科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 50 卷
N3) ,reducing 20% of N application rate( 180 kg / ha,N2) ,reducing 30% of N application rate ( 157. 5 kg / ha,N1) and no N application( N0) ,sub-plot of 5 hybrid cultivars [ Zeyu 8911( ZY8911) ,Weike 518 ( WK518) , Zhengdan 958 ( ZD958 ) , Nongda 108 ( ND108 ) and Xianyu 508 ( XY508 ) ] in this experiment,and the changes of grain yield, N efficiency,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d activities of key enzymes related with N metabolism in different genotypes of maize were studied,so 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improving N efficiency and realizing high-yield and high-efficiency maize cultivation in HuangHuai-Hai reg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ain yield was 12. 12 t / ha under the normal application rate of N. With the N application rate reduction, grain yiel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hich was 9. 20 t / ha under N0 treatment. The grain yields of ZD958 and WK518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XY508 and ND108,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ZY8911 and the other genotypes. N uptake efficiency,N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N efficienc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under N application reduction. Three indexes of WK518,ZD958 and ZY8911 were overall higher than those of ND108 and XY508 except that N uptake efficiency of ZY8911 was lower than that of ND108. The SPAD value in the ear leaf decreased under N application reduction,which of WK518,ZD958 and ZY8911 were overall higher than those of ND108 and XY508. Fo,Fm,Fv / Fm and PSⅡ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index ( PI) decreased under N application reduction, which was the highest in ND108. Nitrate reductase and glutamine synthetase activities in the ear leaf first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N application reduction,which were the highest at 20 days after silking. The enzyme activities of WK518, ZD958 and ZY8911 were overall higher than those of ND108 and XY508,and the order of NR and GS activities was N2>N3>N1> N0. In conclusion,ZD958,WK518 and ZY8911 had higher SPAD value and activities of enzymes related to N metabolism,better fluorescence characters,compared with ND108 and XY508,could maintain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capacity of N assimilation,and hold the higher N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 the process of N metabolism,thereby reaching higher yield under the low N condition. However,in order to ensure the yield,the reduction of N application rate should not be too large, and it is advisable to reduce the application rate by 20% . Key words: Nitrogen fertilization reduction; Maize genotype; Nitrogen efficiency; Yield; Fluorescence parameter; N metabolism enzyme

玉米-大豆间作体系氮素吸收及根际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特征的研究

玉米-大豆间作体系氮素吸收及根际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特征的研究

玉米-大豆间作体系氮素吸收及根际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特征的研究玉米/大豆间作体系氮素吸收及根际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特征的研究玉米和大豆是我国两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它们的间作种植被广泛应用于农田生产中。

然而,在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模式下,由于种植同一农作物会导致土壤中特定养分的大量消耗,增加了对化肥的需求,同时也增加了土壤病虫害的风险。

因此,探索一种更加可持续的种植方式成为了研究人员的关注点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讨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下的氮素吸收以及根际土壤中养分和微生物特征的变化。

为此,我们选择了位于河南省农村地区的实验田作为研究区域,并设置了两个处理:玉米/大豆间作和单作群体。

在种植季节内,我们通过采集样品进行室内分析,从而获取与研究目的相关的数据。

首先,我们对两个处理的根际土壤样品进行了氮素含量的分析。

结果显示,在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下,土壤中的总氮素含量显著高于单作群体。

这说明间作种植方式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素含量,进而提供充足的氮源供给给作物,有助于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其次,我们还研究了土壤中其他关键养分元素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在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下,土壤中的磷、钾和锌等养分元素的含量显著高于单作群体。

这说明间作种植方式可以促进养分之间的转化和利用,提高土壤的肥力。

同时,这也意味着间作体系下的农作物可能更加抵抗病虫害的侵袭,从而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最后,我们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在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下,土壤中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单作群体。

这说明间作种植方式能够提供更加适宜于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这对于土壤的生态平衡和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还可能对农作物的养分吸收和生长有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下的氮素吸收以及根际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特征的研究,发现间作种植方式可以提高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促进养分的转化和利用,增加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玉米生长发育与氮素吸收利用研究

玉米生长发育与氮素吸收利用研究

玉米生长发育与氮素吸收利用研究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营养需求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众多作物中,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生长发育与氮素吸收利用关系密切。

本文将从玉米的生长发育以及氮素的吸收利用等方面来探讨玉米的种植与管理技巧。

一、玉米的生长发育1.1 种子发芽种子发芽是玉米生长发育的第一步。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子经历了吸收水分,发芽,出土等一系列过程。

对于提升种子发芽率,除了保证适宜的环境因素之外,科学、规范的肥料管理也至关重要。

1.2 幼苗生长幼苗期是玉米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生长速度较快,长势较为蓬勃。

适度的光照和温度以及良好的土壤墒情条件有利于幼苗的茁壮成长。

此外,适量的氮素肥料也是保证幼苗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1.3 播种定植播种定植时需要注意控制种植密度和保证适宜的行距和株距。

一般来说,玉米的种植密度要根据地形条件、土壤特性以及品种来调整。

同时,合理施用肥料也能提高种植效益。

1.4 生长期管理在玉米生长期内,正确的管理方式成为了保证玉米生长发育的关键所在。

适量的浇水和中途的及时翻耕,都能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发育,同时也有利于减轻病虫害的危害。

此外,玉米花粉传播能力强,不同玉米品种间也存在有交杂的可能,因此品种间的混种需谨慎处理。

二、氮素的吸收利用2.1 氮肥在玉米生长发育中的重要性氮素在玉米的生长发育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肥料中,氮肥的用量通常要占到全部肥料的三分之一左右,这是因为氮素能够促进植物体内的蛋白质合成和光合作用,从而促进了植物体内大量的酶类活性。

2.2 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方式玉米对氮素的吸收主要是通过根系组织进行的。

在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氮素的吸收利用有一定的规律性。

在幼苗期和生长旺期,玉米对氮肥的需求量较大,此时需要适当加肥;而在成熟期,则适量控制氮肥的用量。

2.3 玉米氮素管理的具体做法玉米的氮素管理需根据不同阶段进行合理的调整。

玉米氮素吸收分配规律对不同种植模式的响应

玉米氮素吸收分配规律对不同种植模式的响应

玉米氮素吸收分配规律对不同种植模式的响应作者:孟维伟南镇武高华鑫徐杰白雪刘灵艳张正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18年第04期摘要:为进一步明确玉米花生宽幅间作稳粮增油模式下玉米的氮素吸收分配规律及其与单作的差异。

本试验在玉米单作、玉米花生行比2∶4间作种植模式下,均设置施氮、不施氮两个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和分配及其对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可以显著提高净面积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以及氮肥利用效率;施氮处理增加了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及氮素积累,进而有效提高了氮素收获指数。

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花生行比2∶4且玉米施纯氮300 kg/hm2是间作玉米获得高产高效的适宜栽培方式。

关键词:玉米花生间作;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氮素利用中图分类号:S513.04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8)04-0059-05Abstract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nder two planting patterns as maize monoculture and maize-peanut intercropping with row ration of 2∶4 to further clarify the differences of nitrogen absorption and distribution regularities. Two treatments were set with nitrogen and no nitrogen application to study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nitrogen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and their effects o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maize under the two planting patter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could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under the intercropping pattern. The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fertilizer increased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 under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and further effectively increased the nitrogen harvest index. In these experiment conditions,applying 300kg/hm2 nitrogen in the intercropping pattern was suitable for achieving high yield and high benefit of maize.Keywords Maize-peanut intercropping;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Grain yield; Nitrogen utilization我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还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且耕地的储备资源明显不足[1],是较为显著的资源约束型大国。

三个玉米品种根系生长及碳水化合物分配对氮素响应的差异

三个玉米品种根系生长及碳水化合物分配对氮素响应的差异

三个玉米品种根系生长及碳水化合物分配对氮素响应的差异王艳【摘要】[目的]探讨氮对玉米品种根系形态及碳水化合物分配差异的影响.[方法]以3个玉米品种(478、Zong31和Wu312)为供试材料,在4个氮水平(0.04、0.40、2.00、4.00 mmol/L)下培养,28 d后进行各项指标测定.[结果]随着氮浓度提高,平均根轴长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N1水平下,478根轴长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N4水平下,3个品种没有显著差异;Zong31和478侧根长随着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Wu312则是先增加后下降,N1水平下,478低于其他2个品种,高氮下478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根半径、根表面积随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3个品种根系吸氮量比例随供氮量的提高而显著下降;根系和地上部的可溶性糖随着氮水平的增加而降低,无论何种氮素水平,478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其他2个品种.[结论]在氮素胁迫下,478根系较高的可溶性糖累积使其具有较大的根系优势,增加了对氮素的吸收,根系可溶性糖含量与氮素吸收效率密切相关.【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43)032【总页数】4页(P46-49)【关键词】玉米;根系特征;氮素吸收;碳水化合物【作者】王艳【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3氮是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矿质元素之一,其对冠、根形态、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形成起着重要调节作用[1-3]。

根系是氮素吸收的主要器官,对氮的获取和同化作用有重要影响[4],作为一种需肥量较大的C4作物,玉米根系对氮素吸收和利用能力以及对氮素的反应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5-7]。

在氮素胁迫条件下,氮高效玉米品种在生育期间维持了最大范围的根系,具有较大的根系干重,其根系长度、根系体积等均比低效品种高,根系性状的基因型差异与氮效率呈正相关[8-10] 。

供氮水平的提高抑制了根系的生长,而氮高效玉米品种也具有较大的根系优势,尤其是侧根能耐受高浓度硝酸盐的抑制作用[11-12],从而减少硝酸盐在深层土壤的淋失,有利于最大限度保存土壤氮素,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氮素对玉米生长影响【范本模板】

氮素对玉米生长影响【范本模板】

玉米是我国的重要粮食、饲料加工和工业原料作物,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耕地面积减小,资源约束加大,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要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提高单产是满足未来玉米需求的根本途径。

氮是植物生长发育中最重要的元素,以施肥的方式补充土壤氮是实现作物高产优质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此,本文就氮肥对玉米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大面积提升玉米的产量及持续高产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撑.一、氮素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玉米在生长周期中易感氮不足,被称为氮指示植物,玉米农艺性状受氮肥影响明显。

如果缺氮,将表现植株细弱,叶色黄绿,底部叶片逐渐向上变黄干枯,雄穗发育延迟或雌穗不能发育,成穗少,粒少,产量明显下降.当氮肥供应充足时,植株枝叶繁茂,躯体高大。

当然,过量施氮肥也会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负面影响,如植株徒长、根冠比小、营养生长过剩而影响生殖生长等。

周晓舟和唐创业研究了氮磷钾对秋玉米农艺性状和植株养分的影响,认为施氮极显著增加了秋玉米的株高、穗位高、茎粗、全氮量和全磷量.宋朝玉等研究也认为,氮肥对增加株高、茎粗、穗长、行粒数、穗粒数、千粒重有显著的作用。

根系形态对氮的吸收显得尤为重要。

已有研究表明,增加氮的供应对根系生长的影响可能表现为促进、抑制作用。

当氮素缺乏时,相对较多的光合产物被根系利用,形成较大的根系,以便吸收更多的氮素,在高氮供应条件下,根系的生长量降低,从而降低其对深层养分、水分利用的能力。

对氮利用效率具有显著差异的两份玉米自交系进行研究,比较它们在不同氮水平下根系形态的动态变化以及对氮的反应。

结果表明,在氮素胁迫下,苗期根系形态直接与氮效率相关,它对氮素的高效吸收具有重要作用。

陈范骏等研究表明,西玉3号在低氮条件下,在苗期即建立了强大的根系,有利于增强全生育期氮素的吸收,因而表现出高效特性;而高光效1号的情况相反,在高氮条件下具有强大的根系,全生育期大量地吸收氮素,因而表现出高产特性。

不同株高夏玉米品种的氮素吸收与利用特性

不同株高夏玉米品种的氮素吸收与利用特性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4, 40(10): 1830-1838/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 DOI: 10.3724/SP.J.1006.2014.01830不同株高夏玉米品种的氮素吸收与利用特性范霞张吉旺*任佰朝李霞赵斌刘鹏董树亭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山东泰安271018摘要: 选用鲁单981 (LD981)、郑单958 (ZD958)和登海661 (DH661) 3个不同株高玉米品种, 在大田和栽培池条件下分别设67 500株 hm–2和82 500株 hm–2 2个种植密度, 0和180 kg hm–2 2个施氮量。

大田试验的氮肥以开沟方式施入, 栽培池试验氮肥分别以5、20和40 cm深度分层施入, 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不同株高夏玉米对氮素的吸收与利用特性。

结果表明, 与67 500株 hm–2种植密度比较, 82 500株 hm–2种植密度夏玉米籽粒产量及氮素偏生产力显著提高。

夏玉米吸收的氮素69.3%~77.3%来自土壤, 22.7%~30.7%来自肥料; 土壤氮和肥料氮收获指数分别为54.6%和57.5%。

与67 500株 hm–2种植密度比较, 82 500株 hm–2种植密度矮秆品种DH661氮素积累来自肥料的比例显著降低, 中品种ZD958和高秆品种LD981没有显著变化; 中、高秆品种肥料氮收获指数显著降低, 矮秆品种增加。

5 cm土层施氮对植株肥料氮积累量贡献率最大, 40 cm土层施氮对植株肥料氮的贡献率最小, 随着株高增加, 深层(40 cm)氮对植株肥料氮积累量的贡献率逐渐增加, 浅层(5 cm)氮对植株肥料氮积累量的贡献率逐渐降低。

中、高秆品种对土壤深层40 cm施氮的氮肥回收率较高, 而矮秆品种对土壤浅层20 cm施氮的氮肥回收率较高; 20 cm和40 cm15N在20~40 cm和40~60 cm土层残留量分别达到60%, 说明矮秆品种对20~40 cm土层氮素回收率较高, 中、高秆品种对40~60 cm土层氮素回收率较高。

甜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

甜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

甜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陆大雷;刘小兵;赵久然;刘萍;王凤格;陆卫平;张凯迪【期刊名称】《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年(卷),期】2008(14)2【摘要】以近年来育成的22个甜玉米品种为材料,在同一供氮水平下对其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产量、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都存在着显著差异.氮素积累量变幅为126.6 ~ 243.8 kg/hm2,鲜果穗和鲜子粒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幅分别为43.5 ~ 62.0 kg/kg和28.4 ~ 46.0 kg/kg.聚类分析结果看出,鲜果穗、鲜子粒均表现为高产、氮素积累量大、氮素利用效率高的品种是金凤5号、穗美9701和金师王,其氮素积累量均值为214.4 kg/hm2,鲜果穗和鲜子粒的氮素利用效率分别为50.8 kg/kg和38.2 kg/kg.通径分析表明,氮素积累量对不同品种产量的作用大于氮素利用效率对产量的作用,说明鲜食甜玉米品种的高产关键在于改良品种的氮素积累量,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氮素的利用效率.【总页数】6页(P258-263)【作者】陆大雷;刘小兵;赵久然;刘萍;王凤格;陆卫平;张凯迪【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扬州,225009;泰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泰州,225433;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北京,100097;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扬州,225009;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北京,100097;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扬州,22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3.01【相关文献】1.小黑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研究 [J], 康欧;李延轩;余海英;陈小琴;王火焰;周健民2.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研究 [J], 裴雪霞;王姣爱;党建友;张定一3.不同基因型糯玉米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研究Ⅰ.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 [J], 卢艳丽;陆卫平;王继丰;刘萍;刘小兵;陆大雷;苏辉4.超级杂交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产量表现 [J], 夏冰;刘清波;敖和军;方稳山;萧安民5.野生大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 [J], 张锡洲;阳显斌;李廷轩;余海英;马程;张世元;罗关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玉米氮素敏感性差异自交系的表达谱分析

玉米氮素敏感性差异自交系的表达谱分析
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Agrobiology,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jing 210014, China
Abstract: Different maize genotypes exhibit variation in nitrogen (N) responsiveness, however, the corresponding 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are unexplored yet. Here, we performed a comprehensive transcriptome profiling of high- and low-nitrogen responsiveness genotypes in the conditions of sufficient-nitrogen (SN) and limiting-nitrogen (LN) supply. Under LN condition, B73, a high-N-responsive inbred line, accumulated a much lower N content in leaf than under SN condition. Whereas, the Mo17, a low-N-responsive inbred line,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af N content between SN and LN. The RNAseq assay revealed a total of 13 867 and 10 028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in Mo17 and B73, respectively, including 9044 (Mo17) and 4233 (B73) up-regulated genes and 4823 (Mo17) and 5795 (B73) down-regulated under LN. Moreover,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showed that the magnitude of transcriptome variation was greater in Mo17 than in B73 under LN. According to two-tail variance analysis, 342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had significant genotype-by-nitrogen interaction. These genes were mainly involved in amino acid metabolism, photosynthesis, biosynthesis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gene replication and express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more genes might be activated under N limiting condition in the low-N-responsive genotype than in the high-N-responsive genotype in order to modulate N assimilation and utilization in maize plant. Keywords: Maize; Nitrogen; Nitrogen stress; Transcriptome profiling;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

氮肥及基因型差异对玉米吸氮量的反应

氮肥及基因型差异对玉米吸氮量的反应

氮肥及基因型差异对玉米吸氮量的反应
向春阳;凌碧莹;关义新;马兴林;张宝石
【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
【年(卷),期】2003(19)3
【摘要】田间试验研究了 11个玉米杂交种在不同施氮条件下的吸氮量。

结果表明 ,玉米吸氮量具有明显的基因型差异。

在低氮 (N2 )处理中 ,子粒、秸秆、地上部吸氮量高低品种相差分别为 1 0 6 0、 0 134、 1 12 5g kg ,在高氮 (N4 )处理中 ,分别为 0 836、 0 15 4、 0 95 4g kg。

不同基因型玉米的吸氮量差异低氮条件比高氮条件更大。

施氮量对玉米吸氮量有显著的影响。

玉米子粒、秸秆、地上部吸氮量和相应的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总页数】3页(P26-28)
【关键词】氮肥;基因型差异;玉米;吸氮量;田间试验;杂交种;产量
【作者】向春阳;凌碧莹;关义新;马兴林;张宝石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所;沈阳农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3
【相关文献】
1.控释氮肥对鲜食玉米吸氮量及氮素效率的影响 [J], 吴海燕;高玉山;范作伟;万成山;孙云云;金荣德;窦金刚;刘慧涛
2.玉米根系形态对光照、氮水平反应的基因型差异 [J], 王艳;米国华;陈范骏;张福

3.氮肥、干旱胁迫、基因型差异对冬小麦吸氮量的效应 [J], 樊小林
4.氮肥减施下不同基因型玉米氮效率差异及生理特性研究 [J], 张盼盼;张桂堂;黄璐;乔江方;李川;张美微;赵霞;刘京宝
5.施氮量对间作玉米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J], 马忠明;孙景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u■5}zj3
o*
祁蚰"孙"∞”m,o
㈧鹱00
41B
ml w帖12z旺口1B■d
基因型6伽昀rp岛
479
H2l
Wu312
基因型O衄oq怖
Zan23l Btid
图I不同硝酸盐水平对玉米根系、地上部N累积量/蘸氨量比值的影响
Fig 1 Ratio of toot・shoot N
a…muIatlon
to
言告旦上-_旨zi■鞭釜螬
根干重Rootdfywels^t(0fpdO 根干重Rootdryw=蝴at(E/pot) 图3低氯下(O.04mmol/L)玉米总吸氨量与根干重的 相关性
Fig.3
root
图4
Fig 4
高氯下(4mmol/I,)玉米总吸氨量与根干重的相关性
The relationship weight
的结果来看.478无论在何种N水平下.均属于高效基因型;相比之下,Wu312属于低效基因型;Zon931在 低N下属于低效基因型,而在高N下,该基因型地上部对氮紊的反应较大.属于高效基因型。总之.对于

78而言.在氮素胁迫的条件下.该基因型根系累积了较大比例的氯素。
■乏4、■罐*乏峰鞋
o_-吾Z_S-鼍。翟蛊
Fig I Root,shoot biomass
as
affected
by nitrate levels
in maize
干重表现为极显著线性相关.其相关系数剐0
5个品种总氨量与根干重的相关分析表明(图3、图4):在低N水平下(0.04 mmol/L),总氨量与根系 959一(r0。=0.623);而在高N下(4retool/L).二者的相
现象也表明,当氮素得到满足后.不同基因型玉米根系形态对氮素吸收的影响并不如低N那样重要。
3讨论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02
生态学报
23卷
的范围内吸取较多的NOi.并且在土壤N素有效性较低时累积更多的N紊,这与Mackay等的研究结果
percent89e in
larger
amount
to
its
root
in
comparison
was
with
the other inbfed lines.The
of
root

accumulation
total N accumulation
lncreased by
18.34%and 17.08%・respectively
to root
and its relation
morpholozy
at
four
nltrate
levels
(0.04,o.4.2,
4mmol/L).
wero
grown in solution cuhur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 to
478,a N efflcient varlety,partltioned
重要作用。
关t词:玉米;基因型l硝酸盐;根系;氮素吸收
Genotypic differences in nitrogen uptake by maize inbred lines its
relation to root mOrpholOgy WANG Yanl~,M1 Guo—Hual,CHEN Fan—Junl,ZHANG .v“f州删fH c^U,&∥”g
高,根系吸N量占总N量的比例越大。与地上部相比.低N条件下,根系是较强的代谢库.有更多的氮索积 累在根系.以供其生长的需要。不同基因型玉米在4个N03水平下氯素的分配也有较大的差异。在极低的 供N条件下(0.04mmoI/L).478、H21、Baici根系氯累积量占总氮量的比例较高.而2个低效基因型
2期

艳等:玉米氮素吸收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根系形态的相关性
299
子根长与不定根长之和)
同时将植株地上部与根系的鲜样杀青(100 C.30min)后・温度降至70c烘至恒重,分别称重。
采用H:SO。H:O消煮,开氏定氟法测定植株全N量。
2结果与分析

l根系N累积量占总N量的百分率的基因型差异 随着Noi浓度的提高.根系N累积量/总N量的百分率逐渐降低(图1).可以表明:氯紊胁迫程度越
12
作者筒介:王艳(1 964~),女,山西人,博士。主要从事作物营养遗传及徽量元素营养等方面的研究。
Found_lion item:the NKBRF pro】ect of ChInafGl 999011 707);the key
proJe㈣f
NSFC(No
2003-2006)
R托eivcd
d●Ie:2001
第23卷第2期 2003年2月




Vol
23・No.2
ACTA ECoLOGICA SlNlCA
Feb・,2003
玉米氮素吸收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根系形态 的相关性
王艳“2,米国华1,陈范骏1,张福锁1
(1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北京100094}2山西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太谷030801
摘要: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选用在田间、土培试验中对氯反应有典型差异的玉米自交系:478、H21、 wu31 2、zon931、Baici.在4个供N水平(o
10—25}^∞e一柚血te:2001一09—12
e“989mg in research of
BIognPhy:WANG Yan,【)octof.MainIy
cmp nutrition
heredity
alld“cf∞l㈣t
nutrition.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一———一——————————————一————————一
出:在一定硝酸盐的浓度范围内(o.04~2mmol/L).根系生物量随氨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并在NOr浓度为

mmol/L下达到了最大(图2)。在氯素胁迫的条件下,高效基因型478根系生物量分别是H21、Wu312、
Zon931和Baici的1.10、1.74、1.6、1.18倍。且这种差异大于地上部.说明低氮增加了根系基因型问的差 异。Sattelmacher等认为”l,碳水化合物和氯的平衡定着作物根和地上部的生长。按就近分配的原则,地上
04、o.4、2、4
mmol/I.)下,研究了玉米苗期氯素吸收、分配的基
因型差异以及与根系形态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的No。浓度范围内(o 04~2 mm01/L),根 系生物量随N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而高N不同程度地降低了5个自交系根系于重。低N下(0.04mmol/
I,).与其它自交系相比,N高效基因型478具有较大的根系生物量.其根系干重分别为H2l、wu312、 zonR31、Baici的1.】、1.74、1.6、1.18倍,并往根系分配了较大比例的N素.根系N累积量占总N量的百分 率比wu312、zo“931分别高18.34%、17.08%,而N低效基因型wu312、zo“93l则往地上部分配了较大 比例的氮素。随N水平的增加,显著促进了地上部的生长.并在地上部分配了较大比例的N素。当N水平 增至4mmol/L时,地上部N素分配的基因型差异减小。低N下,5个自交系根系干重、总根长、根轴总长与 总吸N量显著线性相关.而高N下不表现相关关系,说明在N素胁迫的条件下,根系形态对N吸收效率起
to
Fu
lines.(478,H21.Wu312。Zon931,Baici),selected from previous fleld and
pot
in
order
compare tho genotypic variatlons in totaI N uptake,N parti“on between
Su01 (1.血p州彻£∥Pzd月f 7k‘g“,5^洲』030801,c^f”口).^“4
“""口Smh・Ⅻ∞,23(2):2’,~m.
Abstract:Five maize inbred e。perlments were used shoot and Seedli“gs
a root
100094.“1wn;2.s^nH鲫^gr删zf“瑚,u删岫t
detected amo“g the five maize inbred lines
high
nltrate
supply.
2006)
基盒项目: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规划资助项目(G1999011707);国家自然基金“十五”重大资助项目(2003
牧藕日期:2001_10 25;惨订日期:2002—09
grown in
comparison
with N inefficient
llnes,Wu312 and Zo“931,when
no
it was
N—deflcient treatment(O-04mmol/L). H21. As the NOi
concentration
whereas there was increased.the
wu312、Zon931较低,其中478比Wu312、Zon931分别增加18.34%、1 7.08蹦。当中度氯素胁迫(o.4mmol/
I,)时,4 78显著高于其它4个基因型,而这些自交系之问没有显著的差异。适中或较高的氮水平(2、4retool/
I。)下.低效基因型Wu312与高效基因型478的差异减少.而Zon931与478的差异仍然较大.主要是由于 该基因型根系对氮素增加的反应较小,高氮下,其地上部对氯素增加幅度较大的缘故(图2)。从本试验前期
significant
dlfferen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