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机器人仿真运动控制的多线程实现
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简介
六自由度并联简介六自由度并联简介1、概述1.1 介绍六自由度并联是由六个自由度的运动链构成的系统。
它具有较大的工作空间和高精度的姿态控制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医疗手术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1.2 组成六自由度并联由底座、连杆链、末端执行器和控制系统组成。
底座是系统的基础部分,连杆链由六个连杆和连接它们的关节组成,末端执行器用于完成具体的任务,控制系统用来控制的运动和姿态。
1.3 工作原理六自由度并联通过控制各个关节的运动,实现末端执行器的多自由度运动。
它利用逆运动学和正运动学方法,根据所需的末端执行器位置和姿态计算各个关节的运动参数,从而实现所需的运动。
1.4 应用领域六自由度并联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工业自动化、医疗手术、科学研究等。
在工业自动化中,它可以用于装配、搬运和焊接等任务;在医疗手术中,它可以用于精确的手术操作;在科学研究中,它可以用于实验室操作和精密测量等。
1.5 优势和挑战六自由度并联具有较大的工作空间、高精度的姿态控制能力和多自由度的运动能力,能够完成复杂的任务。
然而,它也面临着运动学反解难题、运动参数优化和控制精度等挑战。
2、结构设计2.1 运动链设计六自由度并联的运动链设计需要考虑的工作空间、负载要求和运动学特性等因素。
运动链的设计通常采用刚性杆件和关节连接的方式,确保的刚性和稳定性。
2.2 关节设计关节是六自由度并联运动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节的设计需要考虑承载能力、转动范围和精度等因素。
通常采用电机和减速器组成的驱动系统来实现关节的运动控制,并配合传感器进行反馈控制。
2.3 连杆设计连杆是六自由度并联运动链中的连接部件,连杆的设计需要考虑刚性、轻量化和可靠性等要求。
通常采用高强度材料,采用优化设计和仿真分析等方法来提高连杆的性能。
2.4 末端执行器设计末端执行器是六自由度并联的最终工作部件,它根据具体任务的要求来设计。
末端执行器通常包括夹爪、工具或传感器等,可以完成抓取、加工和测量等任务。
Delta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协同仿真技术
Delta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协同仿真技术作者:董保香来源:《东方教育》2017年第20期摘要:Delta机器人是并联机器人中的一种优秀代表。
可以成功的在狭小的工作空间进行高速抓取物体,以此做为项目的样机。
本文利用NX与Matlab/Simulink协同仿真的方法,在simulink中搭建了Delta机器人的仿真模型,并用该模型协同NX实现了Delta机器人的运动学仿真。
关键词:协同仿真;Matlab/Simulink;NX1引言传统的机电产品设计中,机械结构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是各自独立的,分别采用功能不同的软件进行设计、调试和试验,最后通过物理样机,进行机械结构和控制系统的联合调试,如果发现问题,需要各自分别修改,然后再进行物理样机的制造和调试,这需要较长的开发周期[1]。
NX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CAD/CAM/CAE三维集成化软件之一,为用户提供了一整套集成的、全面的产品开发解决方案,用于产品设计、分析和制造,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通用机械和电子等工业领域。
Simulink是MATLAB中的一种可视化仿真工具,它提供了一个动态系统建模、仿真和综合分析的集成环境,被广泛应用于控制理论和数字信号处理的复杂仿真和设计,是常用的控制系统设计软件之一。
利用NX与Simulink的协同仿真,可以将机械结构与控制系统设计仿真软件有机结合起来,然后对系统进行协同分析,直到获得满意的设计效果,这大大的提高了设计效率,缩短了开发周期,降低了开发产品的成本,获得了优化的系统整体性能。
本文利用NX与Matlab/Simulink协同仿真的方法,设计了Delta机器人的仿真模型,并用该模型实现了Delta机器人的运动学仿真。
2.Delta机器人结构设计Delta机器人是一种具有3个平动自由度的高速并联机器人,它是由三组完全相同摆动杆机构连接定平台(上正三角形)和动平台(下正三角形)的空间机构,每组摆动杆机构均由驱动杆和从动杆(四个球铰与杆件组成的平行四边形)组成,驱动杆与定平台之间通过转动副连接,从动杆与动平台通过转动副连接。
Delta并联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分析
0 引 言
并 联 机 器 人 是 一 类 全 新 的 机 器 人 ,它 具 有 刚
动 臂 相连 ,三组 平行 四边 形机 构 的应用 保证 了动 平 台与 静平 台始 终保 持平 行 ,消 除 了运动 平 台的转 动 自由度 ,从 而保 留了空 间的三个 平动 自由度 。
度 大 、承 载 能 力 强 、精 度 高 、 自重 负荷 比小 、动 力 性 能 好 等 一 系 列 优 点 , De l t a 并联 机器人 u 是 最 典 型 的 空 间三 自由度 移 动 的 并联 机 构 ,D e l t a 机 构 整 体 结构 简单 、 紧凑 , 驱动 部 分 均 布 于 固定 平
务l
匐 化
D e l t a 并联机 器人运动学 与动 力学 仿真分析
Ki nem at i cs and d ynam i cs si m ul a t i on of Del t a par al l el r obot
宫赤坤,熊吉光,黄成林
G ONG Ch i - k u n, XI o NG J i — g u an g, HU ANG Ch e n g — l i n
( 上海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学 院,上海 2 0 0 0 9 3 )
摘 要 :本文 以D e l t a 并联机器人为研 究对象 ,用Ma t l a b 计算出运动轨迹 ,运 用P P o / E 软件建立其样机
模型 ,导人到 A D A MS 软件中 ,添加 约束驱动等 ,进行运动学和 动力学仿真分析 ,所得结果与 理论计算结果一致 ,为D e l t a 并联机器 人的设计 、优化和运动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
坐标 系O— XYZ ,原 点0位于 静 平 台的 几何 中心 。动
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
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一、引言机器人技术作为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汽车制造、电子设备组装、医疗器械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在机器人技术中,并联机器人以其独特的结构和运动方式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工作原理及应用前景。
二、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并联机器人由多个执行机构组成,这些执行机构通过联接杆件与运动基座相连,使机器人具有多自由度运动能力。
为了对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进行建模,我们需要确定每个执行机构的运动关系。
其中,分析最为常用的是基于四杆机构的并联机器人。
1. 四杆机构的运动学模型四杆机构是一种由两个连杆和两个摇杆组成的机构,通过这些部件的相对运动实现机构的运动。
在并联机器人中,常见的四杆机构包括平行型、等长型等。
以平行型四杆机构为例,我们可以将其简化为平面结构,并通过设定适当的坐标系进行建模。
在平行型四杆机构中,设两个连杆为L1和L2,两个摇杆为L3和L4。
定义坐标系,以机构的连杆转轴为原点,建立运动坐标系OXYZ。
假设L3的转角为θ3,L4的转角为θ4,连杆L1和L2的长度分别为L1和L2,则可以通过几何关系得到机构的运动学方程。
2. 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并联机器人由多个四杆机构组成,各个四杆机构之间通过杆件连接,使得整个机器人能够实现更复杂的运动。
以三自由度的并联机器人为例,每个四杆机构的连杆长度、摇杆转角都有一定的自由度限制。
通过对每个四杆机构的运动学模型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整个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方程。
三、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分析除了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也是对并联机器人进行研究的重要方向。
动力学分析包括对并联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的力矩、加速度等动力学参数的研究,是实现机器人精确控制和安全运行的基础。
1.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在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分析中,我们通常采用拉格朗日方法建立动力学数学模型。
通过拉格朗日方程可以建立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对机器人运动过程中各个关节力矩的估算。
并联操作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实现
并联操作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实现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应用到了生产制造等领域中。
其中,机器人系统的灵活性及高效性是影响其应用领域的重要因素。
而并联操作机器人系统则凭借其具有的高精度、高稳定性、高效率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数控加工等领域。
并联操作机器人系统的原理是将多台机器人连接在同一机构下,实现多自由度的运动控制,提高其臂长和载荷等性能指标。
这种机器人系统通常由机械结构、控制系统、传感器和功能模块等多个部分组成。
下文将详细介绍并联操作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实现的流程和技术要点。
机械结构设计机械结构是并联操作机器人系统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并联操作机器人的运动性能。
机械结构设计的要点包括选择合适的机器人模型、设计连接机构、考虑工作空间、选用适合的臂长及载荷等。
机器人模型选择: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并联操作机器人有平行机器人、串联机器人和混联机器人等。
平行机器人结构简单,具有高刚性和稳定性;串联机器人理论上具有无限多自由度,能够进行更加复杂的运动;混联机器人则兼具两者优点,但设计难度较大。
根据不同的工作要求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机器人模型。
连接机构设计:连接机构是并联操作机器人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主机架、机械臂、执行器等。
根据机器人模型设计对应的连接机构,注意要选用高刚性、高精度和耐久性好的材料制作。
并联操作机器人的基座通常只需要固定住即可,而机械臂的设计主要包括链接臂、驱动臂和动平台等,并采用合适的轴承和副件设计传动机构,以提高运动的稳定性和精度。
工作空间设计:并联操作机器人具有复杂的工作空间,设计时应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确定其工作空间大小及形状等,以保证机器人能够完成所有任务。
臂长及载荷设计:并联操作机器人的臂长和载荷是其性能的重要指标,选用合适的臂长和合理的载荷可以提高机器人的灵活性和效率,减少故障率。
应根据实际工作要求结合材料特性、驱动能力等综合考虑设计并联操作机器人的臂长和载荷。
控制系统设计控制系统是并联操作机器人系统中的“大脑”,是实现整个机器人系统稳定性和精度的关键。
6-RSS并联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研究
6-RSS并联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研究6-RSS并联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引言并联机器人是指由多个平行连接构成的机械结构,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6-RSS并联机器人是一种典型的并联机器人结构,它由六个平行结构的自由度所组成。
本文将介绍6-RSS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与控制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6-RSS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动力学建模是研究机器人运动和力学性能的基础,对于实现机器人的精确控制至关重要。
6-RSS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可以采用拉格朗日方法或牛顿-欧拉方法。
这两种方法都是常用的机器人动力学建模方法,可以描述机器人结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
二、6-RSS并联机器人的逆动力学控制逆动力学控制是指根据所期望的机器人末端运动来计算所需要的关节力和力矩,从而实现末端运动的精确控制。
逆动力学控制是关节空间控制的一种重要方法。
对于6-RSS并联机器人,可以通过将逆动力学控制问题转化为代数方程组的求解来实现。
三、6-RSS并联机器人的前向动力学控制前向动力学控制是指根据所给定的关节力和力矩来计算机器人末端的运动,并用于机器人的轨迹规划和控制。
前向动力学控制是一种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可以通过数值求解差分方程来实现6-RSS并联机器人的运动控制。
四、6-RSS并联机器人的优化控制优化控制是指根据所给定的性能指标和约束条件来优化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策略。
在6-RSS并联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中,可以通过优化控制方法来实现机器人的性能优化和约束条件的满足。
五、6-RSS并联机器人的仿真实验仿真实验是验证动力学与控制策略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将6-RSS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与控制算法实现仿真,并与实际机器人运动进行对比,可以评估和改进控制策略的性能。
六、6-RSS并联机器人的应用前景6-RSS并联机器人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可以用于精确定位和操作、高速加工和装配等任务,对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与运动控制研究
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与运动控制研究近年来,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机器人技术已经成为了各个领域的重点研究和应用。
其中,并联机器人由于其具有高精度、高刚度、高负载能力等优势,在生产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和运动控制研究,以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产,并促进未来的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一、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动力学建模是机器人控制领域的一个基础问题,主要研究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的力、力矩和运动学关系,为机器人的控制提供一定的数学模型。
那么,在并联机器人中,动力学建模涵盖哪些相关知识点呢?1. 运动学模型:运动学模型研究的是机器人各个连杆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运动学参数的确定。
在并联机器人中,其运动学模型较为复杂,因此需要研究者具备较高的数学能力。
2. 动力学模型:动力学模型研究的是机器人在空间中的力、力矩、速度和加速度等参数之间的关系。
在并联机器人中,主要涉及到弹性力矩、惯性力和摩擦力等参数,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3. 控制模型:控制模型研究的是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的控制程序,主要涉及到控制算法和控制器的研究与设计。
在并联机器人中,其控制模型需要兼顾准确性和实时性,因此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控制工程背景。
二、并联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研究运动控制是机器人应用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其目的是使机器人在空间中进行准确、快速、稳定的运动。
那么在并联机器人中,有哪些关键的运动控制技术呢?1. 逆运动学求解:在机器人运动控制中,逆运动学求解是一个基础问题。
它研究的是机器人各个关节的角度、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在并联机器人中,逆运动学求解需要考虑到各个执行器之间的耦合关系,因此需要进行较为复杂的数学计算。
2. 实时轨迹跟踪:在实际生产中,机器人需要能够实时地根据生产环境的变化进行轨迹跟踪。
在并联机器人中,实时轨迹跟踪需要考虑到控制算法的速度和计算精度,以及机器人的动力学参数。
3. 动力学控制:在并联机器人中,动力学控制是一项重要的技术。
并联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并联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并联机器人是由多个独立的机械臂组成的,每个臂都能够单独操作和移动。
每个机械臂都有自己的关节和执行器,能够实现自由度运动。
并联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每个机械臂的运动,使它们协同工作完成特定的任务。
并联机器人的工作过程通常分为三个步骤:计算运动轨迹、控制机械臂运动和协同工作。
在计算运动轨迹阶段,通过输入任务要求和环境约束,利用运动学和动力学原理计算每个机械臂的运动轨迹。
这些轨迹被传输给每个机械臂的控制系统。
在控制机械臂运动阶段,每个机械臂的控制系统根据接收到的运动轨迹,控制各自的电机和执行器,使机械臂按照预定的轨迹进行运动。
通过传感器的反馈信息,控制系统可以实时调整机械臂的运动,以适应变化的任务和环境。
在协同工作阶段,各个机械臂的控制系统通过通信协议进行相互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协调。
它们根据共同的任务目标和约束条件,实时更新自己的运动轨迹,并与其他机械臂进行协作,完成复杂的操作任务。
这种协同工作可以通过中央控制系统或分散式控制系统实现。
通过以上的工作原理,每个机械臂可以独立运动,同时又能够与其他机械臂进行协作,从而实现更高效、更灵活的操作。
并
联机器人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物流、制造业和医疗等。
机器人运动学分析与仿真实现
机器人运动学分析与仿真实现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机器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工业生产中的自动化装配线,到医疗领域的手术机器人,再到家庭服务中的智能机器人,机器人已经逐渐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机器人运动学作为机器人技术的重要基础,对于机器人的设计、控制和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机器人运动学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仿真实现的方法和过程。
一、机器人运动学的基本概念机器人运动学主要研究机器人各关节的运动与机器人末端执行器位姿之间的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如何通过控制机器人的关节角度或位移,来实现期望的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
机器人运动学可以分为正运动学和逆运动学两个方面。
正运动学是已知机器人各关节的参数(如关节角度、长度等),求解末端执行器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姿态。
这就好比我们知道了一个人的各个肢体的长度和关节的转动角度,就能推算出他的手能够到达的位置。
逆运动学则是已知末端执行器的期望位置和姿态,求解各关节应有的参数值。
这相当于我们给定了一个目标位置,需要反过来计算出各个肢体应该如何运动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二、机器人运动学模型的建立为了进行机器人运动学的分析,首先需要建立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
常见的机器人模型有串联机器人和并联机器人。
串联机器人是由一系列关节依次连接而成,每个关节只有一个自由度;并联机器人则是由多个支链并行连接到动平台和静平台之间,具有多个自由度。
在建立模型时,需要确定机器人的连杆参数,包括连杆长度、连杆扭转角、关节偏移量和关节转角等。
这些参数通常可以通过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图纸或实际测量得到。
以一个简单的平面两关节机器人为例,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两个连杆通过关节连接在一起。
设第一个连杆的长度为$l_1$,第二个连杆的长度为$l_2$,关节 1 的转角为$\theta_1$,关节 2 的转角为$\theta_2$。
通过三角函数的关系,可以得到末端执行器在平面坐标系中的位置坐标$(x, y)$与关节角度$\theta_1$ 和$\theta_2$ 之间的关系。
并联机械手运动学分析及仿真
z
z z
480 480
470
460
460
450
440
440
420
430
-50
0 x
50
420
-40 -20
0
20
40
y
30
20
10
0
-10
-20
-30
-40 -20
0
20
40
x
480
460
440
420 20 0 -20 y
0 20 -20
x
图 4 丝杠副滑动距离为 50mm 时机构的工作空间 Fig.4 Work Space Machine when Lead Screw Sliding Distance is 50mm
能良好。 (2)根据机构工作空间分析,得出该机构的工作空间受杆长
最大伸缩量、虎克铰转角范围的限制;工作空间是连续的,无空洞 和空腔。基于空间搜索法在 Matlab 下对不同坐标值下的工作空 间截面进行了仿真,验证了上述的结论。
(3)进行腊模加工方式模拟焊枪运动实验,结果表明,该机 械手运动平台灵活空间较大,可以满足焊接需求。
-60
-20
-10
0
10
20
Time
图 2 丝杠副的速度规律 Fig.2 Lead Screw Speed Law 分析刀尖的运动规律为:x=2t,y=t+10sin(t),z=455 时,丝杠 副的加速度规律,如图 3 所示。所有杆是在同一个坐标系下显示 的 6 根支链的加速度规律。
机构的限制的,每一铰链的转角必须满足 θi燮θmax;杆件的尺寸干 涉。连接动平台和定平台的各个杆件都具有一定的几何尺寸,因 此杆件在运动过程中可能发生相互干涉。设杆件是直径为 D 的 Di>D 圆柱体,两相邻杆件轴线之间的距离必须满足。通过理论分 析与 Matlab 的仿真,得出了各种因素对工作空间的影响程度。
并联变胞机器人机构及新型移动 和绳驱动并联机器人的研究
并联变胞机器人机构及新型移动和绳驱动并联机器人的研究题目:并联变胞机器人机构及新型移动和绳驱动并联机器人的研究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器人技术也在迅速发展。
并联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同时运动多个关节的机器人,其高度灵活和精准的动作控制让它成为工业、医疗和军事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其中,并联变胞机器人机构及新型移动和绳驱动并联机器人引起了广大研究人员的关注。
本文将一步一步介绍这些机器人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一、并联变胞机器人机构1. 概述并联变胞机器人是一种模拟生物细胞的运动原理和结构,以实现机器人的多自由度运动。
其机构包括骨架结构、变胞模块和控制系统。
2. 骨架结构并联变胞机器人的骨架结构由多个可变形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包括伸缩杆、关节和连接器。
这种结构使机器人能够像生物细胞一样实现形态变化和自适应运动。
3. 变胞模块变胞模块是并联变胞机器人的关键组成部分,它由可伸缩杆和可变长度的连杆组成,通过改变杆件长度来实现机器人的变形和自由度控制。
4. 控制系统并联变胞机器人的控制系统采用先进的传感器和算法,实现机器人的准确控制和自主导航。
通过模仿生物细胞的运动原理和行为规律,使机器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和任务。
二、新型移动和绳驱动并联机器人的研究1. 移动机制新型移动并联机器人采用专门设计的轮子或履带来实现移动,同时结合并联机构来增强机器人的灵活性和运动能力。
这种移动机制可以使机器人在复杂的地形中移动,完成各种任务。
2. 绳驱动机构绳驱动并联机器人是一种利用细绳或钢索来驱动机器人运动的机构。
它具有简单、轻巧和高效的特点,可以实现高速、精确的运动控制,并在狭小环境中具有良好的灵活性。
3. 应用前景新型移动和绳驱动并联机器人在工业自动化、救援和探索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工业自动化中,机器人能够代替人工完成危险或重复性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救援和探索中,机器人能够进入危险环境进行搜救和勘测,保护人员安全。
并联机器人控制
并联控制正文:1.引言在并联控制领域,如何实现高精度、高速度的控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介绍一种并联控制方法,该方法可以实现多个臂同时进行协同控制,以实现复杂任务的自动化操作。
2.系统结构2.1 硬件配置该并联系统由多个臂组成,并联在一起,共享相同的基座。
每个臂由关节驱动器、力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等组成。
2.2 控制系统架构控制系统由中央控制单元、关节控制器、通信模块和用户界面组成。
中央控制单元用于协调多个臂的运动,关节控制器用于控制每个臂的关节运动,通信模块用于实现之间的数据传输,用户界面用于人机交互。
3.运动规划算法3.1 逆运动学逆运动学算法用于根据臂的末端位置和姿态,计算出每个关节的角度。
常用的逆运动学算法有解析解法和数值解法。
3.2 路径规划路径规划算法用于臂的运动轨迹,使其尽量满足特定的约束条件,如保持一定的速度、避开障碍物等。
常用的路径规划算法有最短路径算法、光滑路径算法等。
4.运动控制算法4.1 PID控制PID控制算法是一种经典的反馈控制算法,通过根据误差信号来调整臂的控制信号,使其向目标位置靠近,并保持在稳定状态。
4.2 力/力矩控制力/力矩控制算法是一种基于末端的力和力矩传感器的反馈控制算法,通过调整臂的关节力矩,使其保持力和力矩的平衡,以实现对外力的反馈控制。
5.系统性能评估5.1 运动精度运动精度是衡量控制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与指定目标的偏差来评估。
5.2 控制速度控制速度是指臂实现运动的速度,可以通过控制指令的响应时间来评估。
6.系统应用案例6.1 自动化装配并联控制系统可以应用于自动化装配生产线,实现产品的高速度、高精度装配。
6.2 医疗手术并联控制系统可以应用于医疗手术中,实现对患者的精细手术操作。
7.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控制软件、逆运动学算法代码、运动规划算法代码等。
附件的详细信息,请参考附件列表。
8.法律名词及注释8.1是指一种能够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或自主决策执行任务的自动化机械设备。
并联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设计
并联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设计随着工业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并联机器人作为一种特殊的机器人系统,由于其高刚度、高精度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制造等行业。
而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算法是其运动特性的基础,对于并联机器人运动控制的设计和实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并联机器人的运动特性入手,探讨并联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
一、并联机器人运动特性并联机器人是由多个臂与关节构成的机器人系统,相较于其他机器人系统,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高刚度、高精度和高负载能力。
同时,由于并联机器人的多个臂和关节可以动态运行,其在操作区域和约束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对于并联机器人的运动特性来说,它的运动控制可以归纳为二级框架控制。
其中第一层控制是关节运动控制,第二层控制是末端位置、速度和力的控制。
在此基础上,就能够实现并联机器人的准确的动态运动。
二、并联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设计思路对于并联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的设计思路,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机器人的精确控制,保证机器人运动的平稳和准确。
基于这一目的,其设计思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路径规划算法:路径规划是指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需要经过的路径规划。
对于并联机器人来说,路径规划的精度和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路径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机器人的运动特性和被操作物体的几何结构,以及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约束条件等因素。
2. 运动学控制算法:运动学控制算法是指通过对机器人系统的连杆和关节运动学建模,并对其位置、姿态、速度、加速度、平稳性等特性进行精确控制。
在运动学控制算法中,需要对机器人的静态和动态特性进行建模和仿真,并将其控制参数化。
3. 动力学控制算法:动力学控制算法是指通过对机器人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建模,控制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以实现机器人控制和应用。
在动力学控制算法中,需要对机器人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进行建模和参数化,并在多种控制算法之间进行选择,实现动力学控制的最佳效果。
并联机器人在装配作业中的协调控制研究
并联机器人在装配作业中的协调控制研究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快速发展,机器人在装配作业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中,一种值得关注的技术是并联机器人技术。
与传统的串联机器人相比,并联机器人具有更高的刚性和稳定性,能够实现更高精度和更复杂的操作。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实现并联机器人之间的协调控制仍然是一个挑战。
首先,需要深入研究并理解并联机器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并联机器人是由多个运动链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运动链都受到自身的限制和其他运动链的制约。
为了实现协调控制,需要考虑各个运动链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整个系统的动力学特性。
只有深入理解这些问题,才能够制定出有效的控制策略。
其次,需要研究并开发适合并联机器人的协调控制算法。
协调控制算法是控制并联机器人的关键。
目前,已经有一些算法被提出,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算法可以预测并联机器人系统的未来状态,进而进行合适的调整。
此外,基于优化的算法可以通过优化目标函数来实现并联机器人的协调控制。
这些算法的研究为实现并联机器人的高精度装配作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同时,还需要考虑并联机器人的传感器系统。
传感器系统可以为并联机器人提供必要的反馈信息,以实现对装配作业的准确控制。
例如,力传感器可以感知机器人与工件之间的力与力矩,从而调整机器人的姿态和力度。
视觉传感器可以感知环境中的物体及其位置,并实时反馈给机器人系统。
通过合理地设计和配置传感器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并联机器人的协调控制精度。
此外,还需要考虑并联机器人与操作环境之间的交互。
在装配作业中,机器人需要与其他设备和操作人员相互配合,实现高效的装配任务。
因此,需要开发适应该环境的通信和协作策略。
例如,可以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机器人与其他设备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此外,还可以通过集成人机交互界面,使机器人操作更加简单直观,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验证。
并联机器人在装配作业中的协调控制研究需要通过实验验证其有效性。
并联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并联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并联机器人是一种具有多个执行机构的机器人系统,其工作原理主要依赖于并联结构的特点和控制算法的设计。
在并联机器人中,多个执行机构同时作用于同一个工作端,以实现高精度、高速度的运动控制。
本文将从并联机器人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并联机器人的结构特点。
与串联机器人不同,串联机器人的执行机构是依次连接的,而并联机器人的执行机构是并列连接的。
这种结构特点使得并联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具有更高的刚度和精度,能够承受更大的负载和实现更复杂的运动轨迹。
同时,由于多个执行机构同时作用于工作端,使得并联机器人具有更高的速度和加速度,能够更快地完成任务。
其次,我们来介绍一下并联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在并联机器人中,通常会采用一种称为并联驱动的控制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多个执行机构的力和位置进行协调控制,实现对工作端的精确控制。
在运动控制方面,通常会采用先进的运动规划算法和轨迹跟踪控制算法,以确保并联机器人能够实现高精度、高速度的运动。
此外,还需要对并联机器人的传感器系统进行精确校准,以确保对工作环境的感知和反馈能够准确可靠。
最后,我们来谈一下并联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由于其高精度、高速度的特点,使得并联机器人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在精密加工领域,可以利用并联机器人实现对微小零件的加工和组装;在医疗领域,可以利用并联机器人进行微创手术和精准治疗;在航天领域,可以利用并联机器人进行航天器件的装配和维护等。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并联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其巨大的应用潜力。
总之,并联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型的机器人系统,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其在工业生产、医疗健康、航天航空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并联机器人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并联机器人多目标协同智能控制
多目标协同智能控
02
制理论
协同控制理论
协同控制理论概述
协同控制理论是一种强调多机器人或多机器系统通过相互协 作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控制理论。它着重于解决复杂任务,如 分担工作负载,增加工作效率,提高灵活性等。
协同控制理论的核心概念
协同控制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任务分配、信息共享、协同决 策等。这些概念旨在实现多机器人或多机器系统的最优协调 和最佳性能。
混合智能控制
结合传统控制方法与人工智能 技术,实现控制策略的灵活性 和鲁棒性。
可视化与优化
通过可视化技术和优化算法, 对并联机器人的运动过程进行 优化,提高作业效率和精度。
跨学科合作与创新
控制科学与工程
结合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并联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策略,提高系统的 稳定性和鲁棒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利用计算机科学中的算法和计算技术,实现高效的感知、学习和决策 过程。
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并联机器人的出现使得生产过程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满足高精度、高强度、高危险性的生产需求
并联机器人的高精度和高强度特性使得在一些高危险性的环境中也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 动化和智能化。
推动工业技术的发展
并联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不仅推动了工业技术的发展,也为其他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 新的思路和方法。
智能控制理论概述
智能控制理论是一种以人工智能为基 础的控制理论,它强调机器学习、模 式识别、神经网络等技术在控制系统 中的应用。
智能控制理论的应用
在并联机器人控制中,智能控制理论 可用于实现自适应控制、预测控制、 模糊控制等先进的控制策略。
多目标协同智能控制的应用
并联机器人的应用
多段连续机器人的运动规划与仿真系统设计
多段连续机器人的运动规划与仿真系统设计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段连续机器人在工业生产、医疗、军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多段连续机器人由多个相互连接的机械臂组成,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完成各种任务。
然而,多段连续机器人的运动规划和控制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设计了一套多段连续机器人的运动规划与仿真系统。
该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实现多段连续机器人的高效运动规划和精确控制。
系统主要包括两个模块:运动规划模块和仿真模块。
运动规划模块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
该模块根据用户输入的任务要求和环境约束,通过算法计算出机器人的运动轨迹。
首先,系统需要获取机器人的初始状态和目标位置。
然后,根据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利用路径规划算法生成一条连续的轨迹。
在路径规划中,考虑到机器人的运动限制和碰撞避免,系统采用了优化算法来寻找最优解。
最后,系统将生成的轨迹转化为机器人的关节角度,用于控制机器人的运动。
仿真模块是为了验证运动规划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而设计的。
该模块通过建立多段连续机器人的仿真模型,模拟机器人在虚拟环境中的运动。
首先,系统需要将机器人的几何参数和运动学参数输入到仿真模型中。
然后,通过控制算法计算机器人的关节角度,并将其应用于仿真模型。
系统会实时显示机器人在虚拟环境中的运动轨迹,并提供性能评估指标,如运动速度、位置精度等。
通过仿真模块,用户可以直观地了解机器人的运动情况,验证运动规划的正确性。
通过多段连续机器人的运动规划与仿真系统,可以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效率和控制精度。
该系统能够根据任务要求和环境约束,自动计算机器人的最优运动轨迹,并通过仿真模块验证其可行性。
在实际应用中,该系统可以为多段连续机器人的运动规划和控制提供参考,提高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同时,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机器人运动规划和控制提供借鉴。
3_RRC并联机器人运动仿真的MATLAB实现
供一个强大而方便的工具。
关键词:并联机构;虚拟现实;运动学;Sim Me chanics
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2333(2008)01- 0127- 03
3- RRC Par allel Robot Kinematics Simulation with MATLAB WANG Hui
运动反解仿真。运动学反解,已知动平台的位姿、速度 及加速度,求得各个主动副的位置、速度及加速度。对仿真 系统用 Custom Joint 设置 x、y、z 3 个方向的移动副。用驱 动器驱动上平台中心点实现如下函数运动:x=60sin(0.2t), y=50co(s 0.1t)- 50,z=- 60sin(0.1t)。用SimMechanics 进行仿 真,得到在动平台中心按运动函数运动时的 3 个主动转 动副的运动规律。可以由这个运动规律控制机构达到上 面运动。3 个主动转动副转角大小如图 6 所示,3 个主动 转动副的角速度如图 7 所示,3 个主动转动副的角加速度 如图 8 所示。
同强度的锻炼,以及不同人根据自己下肢尺寸自如地调
节运动参数获得最佳锻炼效果。
[参考文献]
[1] 党兴武,靳岚.基于 SolidWorks2004 的机构运动模拟[J].机械设
计与制造,2006(4):85- 86.
[2] 陈东辉,佟金.人和动物的步态与步行机器人[J].吉林大学学
报,2003,33(4):121- 125.
128 机械工程师 2008 年第 1 期
制造业信息化
仿真 / 建模 / CAD/ CAM/ CAE/ CAP P MANUFACTURING INFORMATIZATION
θ33=23sin(0.03t)。SimMechanics 中进行仿真,输出值为上 平台中心的位置。结果如图 5 所示。同样可以输出上平台 中心的速度和加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联机器人仿真运动控制的多线程实现Multithreading Realization of Simulation Motion Control of the Parallel Robot(海军工程大学)彭利坤邢继峰肖志权曾晓华PENG, Likun XING, JifengXiao, Zhiquan Zeng, Xiaohua摘要:现代运动模拟器对响应快速性、跟踪准确性等仿真运动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并联机器人机构的运动控制更为复杂。
以某型潜艇操纵模拟器为例,其控制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利用NT环境下多线程技术,结合多媒体定时器、普通定时器,实现软件的洗出滤波、运动学反解、运动信息发送、安全保护等多任务的有机调度。
在外控线程中建立网络数据接收、数据处理、液压缸控制信息发送等三个子线程,将它们从外控线程中分离出来,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和处理及运动控制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并联机器人;多线程;多媒体定时器;运动控制中图分类号:TP311.1; TP39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Aba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the emulational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motion simulator such as fast response and precise tracking, the control system of the parallel robot mechanism becomes more complex. As an example of submarine manipulating simulator, the modularization design and the technologies such as the multimedia timer, common timer and multithreading under NT environment etc. are adopted in the control system programing, which realize the multitask scheduling of washout filter, inverse kinematics solution, sending control data and safeguarding. By separating three sub-threadings, the Ethernet data acquisition, the data processing and the hydraulic cylinder control information sending, from the external control threading, the real time performance and reliability of the data transmitting, processing and motion control can be improved.Key words:parallel robot; multithreading; multimedia timer; motion control1 引言飞机、舰船、赛车、列车等运动模拟器系统,是以Stewart平台为原型的并联机器人机构最重要的应用方向,它们一般构成分布式半实物仿真系统。
以某型潜艇操纵模拟器为例,整个模拟系统由教练控制台、模拟潜望镜、舱段操艇装置、六自由度(6DOF)并联机器人机构等四个分系统构成,几个分系统通过以太网传输交换数据。
其中液压6DOF并联机器人为模拟潜艇空间运动的关键机构,其控制软件必须完成潜艇姿态数据的接收、处理、控制执行器(一般为液压缸)动作、实时动态显示分析等繁杂的任务。
这种多任务的软件开发,基于过程的编程设计已显得力不从心,而面向对象的多线程编程因其具有接口能力强、并行处理、运用灵活等优点,成为设计本控制软件的首选。
2 控制模块该控制软件包括洗出滤波算法、运动学反解、内控、自检、外控、逻辑控制、安全保护、平台起停、实时动态显示、正解监控、网络通讯等多个控制模块。
2.1 洗出滤波算法虽然各种运动模拟器模拟运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洗出滤波总是需要的。
在模拟运动过程中,液压缸的行程有限,故在一次动作完成后,必须换向回到中性位置,以使下一个运动模拟有足够的行程,通常将这种回到中性位置的附加运动称为运动的洗出。
通过运动学仿真、质心坐标转换等计算过程,而得到被仿真设备的速度、加速度,再通过高、低通滤波器滤波、积分等一系列算法转化为运动平台的线位移和角位移的过程称为运动的滤波。
经典的彭利坤:博士研究生基金项目:军队研制基金资助项目(JXB-2004-21)滤波算法如图1所示。
因Matlab 软件具有强大的数值计算功能,其自带的Simulink 软件也集成了大量可直接利用的工具箱,故洗出滤波算法利用Matlab 工具箱编制,使其在后台运行,通过动态链接库(DLL)调用。
2.2 运动学反解控制当已知并联机器人机构输出件(上平台)的位置和姿态,求其主动件(液压缸)的输入运动称为机构的运动学反解。
模拟器运动机构不断接收潜艇姿态的仿真数据,由该模块进行运动学反解计算后,控制液压缸实时跟踪其运动,提供给训练者尽可能逼真的体感运动。
2.3 运行方式因为不同的需要,将运行方式设置为三种模式:自检、内控、外控。
自检时并联机器人上平台作单自由度正弦运动,用于系统运行前的检查。
内控可以进行平台的手动调试,此时可通过“单自由度调节按钮”控制平台作单自由度或复合运动。
外控是平台的主要工作方式,此时平台通过网络通讯接收上位机的运动信号,跟随上位机输出信号运动。
2.4 逻辑保护逻辑控制和保护功能主要是通过数字I/O 采集卡和运动控制卡上的I/O 口,管理运动控制及其附属设备之间的所有I/O 操作,通过I/O 接口采集系统所有模拟转换和开关状态,在线监测系统的运行状态,并进行故障分析和处理,通过安全保护模块对平台实施相应的保护动作。
2.5 动态显示在实时动态显示线程中,可以反映系统运行的信息:液压缸缸长、液压缸初始定位、上平台名义位姿和实际位姿、油温油压、运行方式、声光报警等,使操作者在控制台上对并联机器人机构的运行情况一目了然。
2.6 正解监控在系统运动过程中,利用位移传感器通过运动控制板卡实时采集液压缸缸长,通过机构的运动学正解,求得上平台的实际位姿,以和上平台的名义位姿进行误差计算,达到监视与保护的目的。
3 多任务调度以上多个控制模块决定了系统控制软件的复杂性,故软件在VC++编程环境中开发,并综合运用多媒体定时器、普通定时器,以及多线程编程技术,实现仿真运动控制的多任务调度。
其总体流程图如图2所示。
基于WM_TIMER 消息的普通定时器是低精度的,它最多可以精确到54.915毫秒,并且WM_TIMER消息的优先级比较低,因此普通定时器定义的线程中进行作用相对次要的动态显示。
另外由于并联机构的位置正解耗时较长,而在控制中它只起监视作用,并不直接参予平台的控制,故该模块也置于普通定时器线程中。
为了随时采集系统的数据而“不丢失”,并尽快实施相应的控制与保护动作,需要精度和优先级都较高的抢占CPU 时间的方式,在此采用多媒体定时器,其定时分辨率最高为1ms,远远高于Windows 提供的默认普通Timer 的性能。
利用多媒体定时器开辟的独立线程作为运行方式(自检、内控、外控)切换控制、起动、停止并联机构运动平台的主程序。
当并联机构上平台起动完毕到达中性位置,且运行方式确定后,停止该线程的工作,进入相应的运行方式线程。
在运行方式线程(并行的其它两个线程停止)中,除完成上平台名义位姿的运动学反解计算,发送液压缸控制信息(至运动控制板卡)外,还必须实时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如运行方式切换、或有停止运行指令、或发生严重故障时,立即停止该线程,同时起动主控线程(多媒体定时器)并产生相应动作。
在三个运行方式线程中,外控是仿真运动控制线程,其最为常用,且控制流程也最为复杂,除完成以上操作外,网络通讯数据的接收与处理的同步问题最为关键。
从以太网中接收到潜艇的仿真姿态(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写入并存放于缓冲区中,而数据读出后的处理相对复杂,包括运动的洗出滤波计算、运动学反解、向运动控制板卡发送信息等等,耗时较长,所以在网络连续发送数据的情况下,采用一个工作线程专门负责数据接收工作,而用另一个线程负责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处理,第三个线程发送控制信息。
这样读取数据不会出错,而且提高了效率。
其流程图见图3所示。
下面对多媒体定时器和外控线程的创建与工作作一简单说明。
首先多媒体定时器作如下定义#define WM_MAINPROCCTRL(WM_USER+1) //多媒体定时器的消息int TimerAccuracy = 1 //多媒体定时器精度UINT TimerID //多媒体定时器标志ON_MESSAGE(WM_MAINPROCCTRL,MainProcCtrl) //消息映射TimerID=timeSetEvent(100,1,(LPTIMECALLBACK)MMTimeProc,(DWORD)this,TIME_PERIODIC);//启动多媒体定时器多媒体定时器的回调函数为:void CALLBACK MMTimeProc(UINTTimerID,UINT uMsg,DWORDdwUser,DWORD dw1,DWORDdw2){CSixDofCtrlDlg* pDlg =(CSixDofCtrlDlg*) dwUser;::PostMessage(pDlg->GetSafeHwnd(),WM_MAINPROCCTRL,0,0);}外控线程也首先进行定义CWinThread *pExterConThrd,*pNetThrd,*pHandleThrd,*pSendThrd;//定义线程CCriticalSection DataSection; //数据缓冲区临界同步量后调用下列函数启动外控线程pExterConThrd=AfxBeginThread(ExterConProc,this,THREAD_PRIORITY_NORMAL);在外控线程中启动网络接收线程、数据处理线程、发送线程后,将外控主线程悬挂 pExterConThrd->SuspendThread();只有接收到数据后,处理线程才开始执行操作;只有计算出新的液压缸控制信息后,计算机才会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