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

合集下载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探索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探索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探索道德与法治一直都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因为它不仅关乎个人品德修养,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而作为中小学生的法治素养的培育更是重中之重,因为他们将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也是法律的依法执行者和遵纪守法的公民。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育中学生的法治素养,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一、培育法治意识,构建法治观念中学生是处在对外界知识、观念和价值观接受度最高的时期,因此在课堂中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是首要任务。

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故事、法律案例、新闻联播中的社会法律事件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到法治对每个人的重要性。

可以用“小偷小动”、“急流勇退”等法治故事,让学生明白法律是社会的基本准则,违法必究,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还可以通过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形式,增强学生对法律的了解和认同,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

二、培养法律意识,强化法律约束法治素养的培育需要突出法律的约束和规范作用,让学生明白法律不是遥不可及的约束,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伴侣和保护者。

在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解法律常识、法律规定,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法懂法,不仅仅是被动的依法接受,更能够主动地通过法律来保护自己和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开展“雷锋精神”、“礼让斑马线”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法律的约束和规范作用,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形式化的培养,逐渐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强化法律的约束力和规范性。

三、培养法治行为,养成法治习惯法治素养的培育最终要通过学生的法治行为来体现,让他们养成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

在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分角色扮演法律人物、模拟法庭辩论、法治主题演讲等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法治精神,培养法治情感。

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法律知识测验,在校园法规和制度之中加强遵守,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习惯。

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带领学生参观法院、公安机关等部门,让学生了解法治工作者的辛劳和责任,从而激发学生的法治信念,使他们把法治观念内化为自觉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一、概述法治素养作为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对于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法治建设的未来。

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旨在通过系统的法治教育和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树立法治信仰,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这一培育过程涵盖了法治意识、法治知识和法治能力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

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多变给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带来了一定冲击,部分大学生对法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另一方面,高校法治教育在内容、方法和形式等方面仍有待完善和创新。

探索更加有效的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成为当前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1. 法治素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法治素养,是指个体在法治环境下,通过学习和实践所形成的对法治理念、法律原则、法律制度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这包括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对法律精神的领悟,对法律权威的认同,以及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参与社会管理等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大学生群体中,法治素养的培养不仅关乎个人全面发展,更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提升国家法治化水平的基础性工程。

法治素养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

它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在法治社会中,每个公民都是法治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具备法治素养的公民能够更好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法治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即将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应当具备包括法治素养在内的多方面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法治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推动国家法治化进程。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法治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法治化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加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既是提升大学生个人素质的需要,也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提升国家法治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
建立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执行情况进 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加强组织管理,落实责任主体
明确责任主体
明确高校是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 的主要责任主体,高校领导应高 度重视,将法治素养培育纳入学 校整体规划,并提供必要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支持。
加强组织管理
建立专门负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 育的机构或部门,明确职责和任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教育法律法规
修订和完善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 确规定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目标、内容和评估标准,为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提供制度保障。
制定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
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 具体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如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方 法等。
高校的法律教育环境和氛围对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培育至关重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 其法律素养。
社会环境
社会整体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程度也会影响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如果社会中普遍存在违法现象,会对学生产生不 良影响。
04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路径和方 法
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法治教育体系
总结词
详细描述
优化课程设置是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 育的关键。
总结词
通过完善法治教育体系,包括课程设置、 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等,确保大学生能够 全面、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
详细描述
建立跨学科的法治教育模式。
鼓励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社会 学、心理学等,培养大学生运用多学科知 识分析法律问题的能力。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路径,以期为高校开展法治教育 提供参考,帮助大学生提高法治素养水平。

浅析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

浅析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

浅析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文/钟荣树(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0)摘要:大学生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其法治素养的培育对全面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因此,各大高校在法治育人的工作中必须始终肩负着时代使命,推动法治素养的巩固创新,培养知法、守法和用法的大学生,为法治中国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时代 法治建设 大学生 法治素养“法治通常的理解就是法律之治,即通过法律治理国家;同时,法治又是指通过法律使权力和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

”[1]公民法治素养的提升是对新时代法治创新发展历史规律的深刻总结,有力推动了新时代公民法治思想的与时俱进,也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

一、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性1.国家层面: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必要环节公民尤其是青年能否在学习生活中拥有正确的法治理念,从而形成自身坚定的法治信仰,对促进法治中国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是国家法治进程中最重要的验金石。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2],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群体。

所以,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关乎着未来国家公民法治素养培育的发展状况,“他们的法治自觉程度以其特有的作用影响着全社会的法治意识”[3],并且对于推进国家法治建设也具有长远性的影响。

要深入贯彻落实正确的法治教育思想,在全社会弘扬法治建设的精神理念,加强大学生厉行法治的主动性。

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切实承担起法治育人的历史使命,加强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引领大学生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传承者和实践者,使得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导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2.社会层面: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需求“法治它既是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也是全体人民尊法守法用法护法的价值准则”[4]。

进入新时代发展征程,虽然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较为显著,人民的生活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但当今人民的法治素养培育方面依然困难重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培育核心素养的探索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培育核心素养的探索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培育核心素养的探索导言:《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我国初中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培养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的认识和对法治社会的理解。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法律、尊重法律、依法治理,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学生应该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学会遵纪守法,明白法律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懂得在法律范围内行事。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法律常识普及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在课外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庭、开展模拟法庭活动等,让学生深刻感受法律的严肃性和必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

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学生应当学会自我管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惯,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育、行为规范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在学校管理和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班级议事会、学生自治管理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念,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法律与法治观念

培养学生的法律与法治观念

培养学生的法律与法治观念法律与法治观念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的法律与法治观念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助于他们成为具有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的公民。

本文将从教育的角度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法律与法治观念。

培养学生的法律与法治观念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法律教育体系。

这个体系应涵盖多个方面,包括法律知识的传授、法律意识的培养以及法治精神的培养等。

在法律知识的传授方面,教师应深入浅出地讲解法律的基本知识,例如宪法、刑法、民法等,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原理。

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习具体的法律案例,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除了传授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与法治观念还需要注重法律意识的培养。

法律意识是指一个人对法律的认识和遵守法律的态度。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模拟法庭活动、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法律兴趣,增强他们对于法律的意识。

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宣传,让学生了解法律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在培养学生的法律与法治观念过程中,对法治精神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法治精神强调的是以法律为准绳,全社会共同遵守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法治是社会稳定和繁荣的基石,从而形成尊法重法、执法必严的思想意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程、设立法律社团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法治学习机会。

选修课程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涵盖从基础法律知识到法律应用的多个方面。

法律社团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通过模拟法庭、法治宣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法治实践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当地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开展合作,组织学生参观法庭、庭审观摩等活动。

通过实地参观和亲身体验,学生将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提高他们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法律的意识。

在培养学生的法律与法治观念过程中,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新思考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新思考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新思考法治素养指的是公民理解并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对新时代高校学生来说,提升法治素养是人生的必修课。

这里以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致力于研究高校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现状和对策,以提高高校学生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为最终目标。

高校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他们的法律素养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塑造高校学生的法律精神,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法治素养是衡量法治文明程度、法治建设进程的重要标志,是最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

立足新时代,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是高校思政战线必须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课题。

一、新时代高校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现状(一)缺乏法律信仰,漠视法律。

在新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导致国内外多种文化互相冲击越来越猛烈,社会诸多方面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高校学生主要是“00后”,他们自小接受多种文化熏陶,会面临更多的迷惘、考验和诱惑,所以部分学生对法律不了解或是产生了误解,再加上高校学生的心理还未发育成熟,阅历不深,尚未建立适应社会所必需的精神“软实力”,他们的思想仍旧比较幼稚,容易做出有违法律的行为。

(二)缺少法律知识。

当代高校学生在接触新兴事物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自我权益的维护,以及对违法陷阱的防范,归根到底就是缺乏法律知识。

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专门向高校学生提供借贷的金融机构或借贷平台,以“校园贷”业务模式,仅需学生证和身份证就可办理贷款,利用套路贷让学生上当,然后进行敲诈勒索,甚至限制人身自由。

除此之外,类似“花呗”“借呗”等提前消费的工具在高校学生中也较为盛行,部分高校学生只知道这些工具可以满足自己的购买欲望,而对借款逾期后果、非法贷款等法律知识并不了解,忽视了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

(三)缺乏自我维权意识,实践经验不足。

高校学生敢于尝试新兴事物,所以会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培育和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培育和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培育和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培育和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

这门课程的核心素养培育和目标是多方面的,包括道德修养、法律意识、法治思维、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等方面。

首先,道德修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

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生将接触到各种道德问题和伦理困境,了解到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将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准则,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其次,法律意识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另一个核心素养。

学习法律知识和了解法律制度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遵守法律规定,增强对法治的认同感和自觉性。

通过学习法律案例和参与模拟法庭等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法律的普遍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从而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

此外,法治思维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

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通过学习案例分析和辩论讨论等活动,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此外,法律知识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

学习法律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不同领域的法律规定和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通过学习宪法、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到国家的法律制度和基本权利,增强自己的法律素养和维权意识。

最后,培养学生的法律技能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

通过模拟法庭、角色扮演和实践活动等形式,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辩论、表达和协商能力,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培育和目标是多方面的。

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法律意识、法治思维、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

《道德与法治》课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道德与法治》课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道德与法治》课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适合自身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以及关键水平。

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品德提升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对学生实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格、修身、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以及社会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老师,要深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情况以及发展情况,创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有效的途径。

1、要充分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有三个方面六大素养,但其核心素养的核心部分就是立德树人,也就是协助学生树立准确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而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宗旨和学习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提升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助学生树立法治观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提升其参与社会生活的水平,进而保证学生能够身健康的成长。

2、要进一步明确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侧重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是让学生拥有适合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以及关键水平,所以我们就要培养学生的规则理解、理性思维以及责任担当理解。

(1)培养学生的规则理解本学科教学包含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其中法治教育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协助学生初步梳理法治理解,帮学生养成规则理解和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要引导学生初步具备能够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加相关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水平,进而为培育法治观点、树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础的教育目标。

由此就能够看出,规则理解是法治理解的核心。

而想要树立和会法制理解首先就需要树立社会的规则理解(2)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理智处事,能够让学生准确、客观的看待某一事物,并作为出理性的分析,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理性思维是学生核心素养所必须掌握的品格和水平。

基于法治素养培育的高中政治课堂分析

基于法治素养培育的高中政治课堂分析

基于法治素养培育的高中政治课堂分析随着中国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法治素养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也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如何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基于法治素养培育的高中政治课堂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学习宪法,法律等法律相关的知识,学生可以逐渐形成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习惯和观念。

在政治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的重要性,以及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个人权益的作用。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的公正和权威,从而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二、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培育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政治课堂上,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例如民事法律、刑事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辨别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

学校可以增设法律课程,邀请法律专家为学生讲解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判断能力。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法律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提高法律素养。

三、强化学生的法治责任感四、建立法治文化的校园氛围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除了要进行专门的教育外,学校还应该在校园中建立法治文化的氛围,让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法治的力量。

学校可以在班级或者学校范围内开展一些法治教育活动,比如开展“知法懂法守法”主题班会,组织观看法治教育影视作品,举办法治知识竞赛等活动。

这些活动有助于让学生深入了解法治的重要性,形成尊重和遵守法律的良好习惯。

五、营造尊重法治的教师队伍高中政治教师队伍是培育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力量。

学校需要着力提高政治教师的法治素养,让他们把尊重法治的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学校可以安排政治教师参加一些法治培训课程,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治教育的能力。

学校还可以建立健全一套考核机制,对政治教师进行定期的法治素养考核和评估,以激励教师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水平。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概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核心内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途径与方法•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未来展望目录法治素养是指个体在掌握法律知识、理解法律精神、运用法律能力等方面所具备的素质和修养。

法治素养的定义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法律能力等多个方面。

法治素养的内涵法治素养的定义与内涵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性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可以增强其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推动国家法治建设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提高其法治素养可以推动国家法治建设,促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法治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素质。

现状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法律知识普及程度提高、法治意识有所增强等。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缺乏对法律的实际运用能力、部分学校对法治教育重视不够等。

挑战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多元化社会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多样性、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与舆论压力等。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现状与挑战了解宪法和各部门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制度,掌握基本的法律概念和法律术语。

宪法法律知识法律条文知识司法实践知识学习法律法规的具体条文,理解法律条文背后的立法意图和法律原则。

了解司法机关的运作机制和司法程序,了解法律案例和判例的意义和价值。

03法律知识的学习与积累0201树立尊重法律、信仰法律、遵守法律的观念,形成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任。

法治意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尊重他人的权利。

权利意识遵守法律程序,遵循法定程序办事,不违反法定步骤和程序。

程序意识重视证据的收集、保存和运用,懂得通过证据来证明事实和维护权益。

证据意识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高法律情感的熏陶与塑造培养对公正的热爱和追求,将公正视为最高价值,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法律情感。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治素养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治素养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治素养在当代社会中,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法律意识是指个人对法律存在、法律权益和法律义务的认同和主动维护意识,而法治素养则是指一个人在法治和法律意识基础上具备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旨在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提升遵守法律的素养,进一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治素养。

首先,加强法律教育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的基础。

学校应当将法律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并设置相应的法学课程,使学生从小学习法律知识。

通过教学实例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法律价值观。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的力量,提高对法律的兴趣和理解。

其次,借助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法治素养。

学校可通过举办各类法律主题活动,如法治知识讲座、法律法规宣讲等,增强学生对法治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学校应当积极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强调法治精神,加强学生的法纪意识。

例如,设置学校守则、校规,并建立学生自治机构,让学生自主参与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

再次,加强学校与社会法治实践的结合。

学校应当积极与社会相关法律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合作,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参与实际的法治实践活动。

例如,开展法律援助义工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律帮助他人的价值。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了解法律的实际运行和司法流程,增强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

家长应当从小倡导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并时刻教育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法律。

在家庭教育中,可以通过家庭法制教育、与孩子一起观看法制宣传片等形式,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让他们在家庭中养成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习惯。

新时期提升青年学生法治素养的几点认识

新时期提升青年学生法治素养的几点认识

新时期提升青年学生法治素养的几点认识法治素养被认为是青年学生在新时期所应该提升的一项重要素养。

在当代社会,法治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是现代社会的基石和保障。

提升青年学生的法治素养,既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更是青年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

下面从几个方面展开对法治素养的认识。

要提升青年学生的法治素养,就应该加强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是培养青年学生法治素养的核心途径。

法律是社会的行为规范,而法治教育是对法律进行教育引导,使青年学生正确理解法律、遵守法律,形成合法意识和守法习惯。

在新时期,法治教育要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培育青年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道德,以及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和法律能力。

只有通过良好的法治教育,才能使青年学生深入了解法律,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尊重,真正成为守法公民。

要提升青年学生的法治素养,就应该积极参与法律实践。

法律实践是培养青年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积极参与法律实践活动,青年学生可以亲身感受法律的权威和正义,了解法律的实际运用,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

可以参与模拟法庭活动,加深对法律程序和法律规则的理解;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了解法律对社会的作用;参与法律援助工作,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解决法律问题。

通过实践,青年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法治的内涵和意义,增强自己的法治素养。

要提升青年学生的法治素养,就应该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法治文化是指以法律为核心、法治为支撑的文化体系。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可以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培养青年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

法治文化建设要注重培养青年学生的法治信仰和法治情感,使他们能够主动遵守法律、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并且以法律为准绳,对人生价值和行为进行自我约束。

在法治文化建设中,可以组织法治讲座、法治书展、法治演讲比赛等活动,推广法治文化,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与法治建设,使其法治素养不断提升。

要提升青年学生的法治素养,还要加强法治宣传。

新时代高校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

新时代高校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

WORLD \ 公关世界 147新时代高校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文/张文媛 邵彩玲摘要:新时代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高校学生法治素养关乎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通过分析新时代高校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路径,即完善高校法治教育体系,夯实法治理论基础;丰富校园法治活动,创新法治教育形式;拓展法治教育渠道,树立良好的法治社会风尚;强化法治实践教育,加强高校学生法治实践能力;引导高校学生牢固树立法治信仰,做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支持者和坚定捍卫者,从而推动高校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学生,法治素养依法治国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法治社会建设作出了理论上的创新并提出了实践上的要求。

[1]新时期的高校学生是未来构建法治社会的主体力量,所以培育新时代高校学生的法治素养将是我国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和构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关键保证。

一、高校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1.完善的法治知识完善的法治知识有助于培养新时代高校学生的法治素养。

打好法治知识的基础,才能有效地锻炼法治思维,提升法治实践能力,从而形成法治信仰。

新时代高校学生应当认真学习法治知识,了解法治体系中的理论与制度,并在日常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

2.严谨的法治思维严谨的法治思维对培养新时代高校学生良好的法治素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树立法治思维是依法办事的关键。

法治思维是新时代高校学生心中的一把法律戒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需要以法律为出发点,警示自己违反法律的后果。

培养严谨的法治思维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有效地避免主观主义,当道德与法律、情感与法律出现冲突时,可以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3.良好的法治能力培育新时代高校学生法治素养的主要目标就是具有良好的法治能力。

以法治知识为基础,以法治思维为方法,培养良好的法治能力并运用于实践,才能够真正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才能够将法治融入到社会生活中,依法处理事件、靠法化解矛盾、用法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

《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摘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核心素养终身发展社会发展立德树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

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全面把握核心素养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去落实。

核心素养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集中表现为: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知识观,具有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倡导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乐意探索、勤于动手、主动体验、敢于创新、自我发展。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见解:第一、了解学生的生活基本情况。

在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之前,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学习特点、行为习惯和品德发展的规律,了解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家庭情况。

这是确保教育活动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基础,也是制订与设计活动方案的重要依据。

这些情况的应对和处理,要靠教师平时认真观察、勤于积累。

活动要根据情况合理安排,确保都能积极投入活动,并在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

第二、领会课标精神,制订活动计划,设计活动方案。

为了更好实施课标,教师要深入学习课标精神,结合社区、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详细的活动计划。

活动计划的制订除了要考虑到本课程的特点外,还需要考虑与学校整体活动的沟通、统一,与其它课程的整合与交融,以免造成活动的重复安排。

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依据教材、走出教材、超越教材、灵活处理、恰当组织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好周围教育资源,为儿童创设安全、适宜、开放、多样且富有变化性、发展性的活动环境。

浅谈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摘要: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立德树人,创设教学情境,设定学习目标,回归课堂本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努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浅谈学生;道德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途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彰显学科教学的特色与魅力。

一、核心素养相关概述1.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终身发展中需具备的能力的一种描述,强调学生在做到自主发展、创新实践与合作参与的基础上,兼备家国情怀、社会关爱等情操。

核心素养对学科课程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引领作用,可使学科育人价值凸显出来,将教学升华到教育层面。

同时,核心素养融入教育领域中,要求以学科作为载体,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核心素养得到培养。

只有保证学科教学发挥其承载作用,才可快速到达核心素养的培养。

2.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道德与法制学科教育素养集中表现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实践创新素养。

社会责任素养指学生在对个人与自然、社会、集体、他人关系处理中,所表现出的情感特征,如合作担当、生态意识、法治信仰、诚信友善等;国家认同素养强调学生能够理解、认同与遵从民族文化传统、核心价值理念以及国家政治制度等,包括文化自信、政治认同以及国家意识等;国际理解素养主要指学生能够认知多元文化、国际动态等,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中,包含较多相关的国际动态内容,学生可在学习中理解、尊重差异;人文底蕴素养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在人文领域方面的技能与知识上不断强化,树立一定的人文情怀;实践创新素养指现代教育活动中,除对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提出相应的要求外,更需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不断强化,能够做到批判质疑、用于解决问题等。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探索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探索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探索近年来,“道德与法治”课程逐渐成为中学教育中的一大亮点,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探索。

一、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以“灌输式”为主,老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述法律知识和案例分析来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

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无法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实践能力。

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培育学生法治素养的关键之一。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引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法治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法治素养。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了解真实的法律案例,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法治实践中,提高他们的法治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法治游戏,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法治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法治素养。

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通过讨论和辩论的形式,让他们了解和思考法治背后的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网络言论自由、未成年人保护、环境保护等,让学生通过讨论和辩论的形式,深入了解法治背后的道德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还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律师来到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让学生了解法治实践的现状和前沿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三、开展法治教育活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外,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法治的魅力。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庭、警察局、监狱等法治机构,让他们亲身感受法治的权威和公正;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法庭、法治知识竞赛等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法治思维和实践能力。

小学生法治素养培养路径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生法治素养培养路径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生法治素养培养路径的实践与研究法治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而青少年法治教育又是法治教育的基础。

为了让青少年健康成长,进一步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就要在育人上打基础,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明法笃行,打牢法律知识功底,加强道德养成,培养法治精神。

一、小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1 .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显示,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趋多元,未成年人犯罪有所增长,且呈现低龄化趋势。

小学阶段正是人生的关键时期,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养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开展针对提升小学生法治素养的路径研究,全面加强小学生法治教育,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他们学法、懂法、尊法、用法,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为建设法治中国提供长久坚定的群众基础。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接班人,加强小学生法治教育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O2 .有利于培育学生法治观念。

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3—2025年)》强调,要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规范化和常态化,提高普法内容的适用性和实效性,为深入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引导青少年在了解法治知识的前提下,树立法治意识,把自觉遵法、守法内化到行为习惯中,并规定了在不同年龄段适宜接受的内容。

提升小学生法治素养的路径研究,拓宽了小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研究视角,更有利于扎实有效开展新时代法治教育。

3 .有利于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生进行系统化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又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适时增加法治教学内容,普及法律基础常识,通过案例分析、情景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在道德教育中感受法治内涵,在法治教育中感悟道德理念,使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互补充。

法治素养培育

法治素养培育

法治素养培育
法治素养是指公民对法律的认知、理解、尊重和遵守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法治素养已经成为公民基本素质之一。

如何培育良好的法治素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家庭是培育良好法治素养的第一步。

父母应该从小就开始教育孩子尊重法律、遵守规则。

例如,在家里制定一些简单的规则,如不损坏他人财物、不说脏话等,并且要严格执行。

同时,父母也可以通过让孩子观看相关电视节目和读一些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来增强他们对法律知识和意识的认知。

其次,学校也是培育良好法治素养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该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法律知识和意识的认知,例如开设相关课程或者组织模拟案例活动等。

同时,在校园管理中也应该注重规则制定和执行,让学生从小就懂得遵守规则和尊重权威。

第三,社会环境也是影响法治素养的重要因素。

在社会中,应该加强对法律的宣传和普及,让公民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并且要让公民知道违法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同时,也要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让公民有一种“守法有利、违法有害”的意识。

最后,个人自身也是培育良好法治素养的重要因素。

个人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和自我管理,懂得遵守规则和尊重权威。

同时,在面对一些涉及到法律方面的问题时,也应该学会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指导。

总之,培育良好的法治素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够建立一个更加文明、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
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应该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将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和提升贯穿学校治理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程序之中,形成法治素养教育、法治素养实践和法治文化熏陶“三位一体”的有效路径。

目前,无论是在政策范畴还是在学术领域,“学生法治素养”均是一个使用频次较少的政策用语和学术概念。

在已生效实施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中,20XX年7月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首次使用了“学生法治素养”这一概念,并提出探索建立综合性的学生法治素养评价机制。

为了丰富“学生法治素养” 的学术研究内容和研究角度,为教育政策法规中合理使用“学生法治素养”提供法理依据,同时为探索建立综合性学生法治素养评价机制奠定理论基础,笔者认为,对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构成要素及其内容进行充分地论述和解析非常必要。

一、解析法治素养相关概念
从理论上辨析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和外延,首先需要厘清法治素养、法制素养和法律素养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学生法治素养、法制素养和法律素养的关系
法治素养、法制素养和法律素养三者是递进式的包含与被包含的
关系。

法律素養强调的是主体所具有的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状态和程度,着眼于公民权利的保障和义务的履行。

法制素养是在法律素养的基础上,通过静态和文本层面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凸显主体对法律规定的服从、对法律秩序的维护和对法律权威的认可。

法治素养则是在法制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动态的、规范化的“法”的运行机制,重视主体作为权利主体对立法、执法、司法活动的民主参与和主动监督,强调宪法的最高权威。

(二)学生法治素养概念界定
在明晰法治素养与相关概念区别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这一主体身份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学生法治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法治教育以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和训练,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治追求和法治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自觉行为和尊崇捍卫的状态。

具体来说,学生法治素养就是学生了解和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常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依法履行自身义务,能够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愿意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认同法治的价值追求和道路选择,树立法治观念并形成法治信仰。

二、分析学生法治素养的构成要素及内容
(一)学生法治素养的构成要素
“个体的法治素养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不仅包括法治教育层面的学法、知法、懂法,还包括法治的思维、理念和方式等丰富内涵。

” [1]因此,结合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法治认知、法治思维、法治意识、法治行为能力、法治信仰等。

第一,法治认知是学生经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法治教育以及自身的法治理论和实践学习后,所积累和形成的对于法治的认识、感知和理解。

法治认知主要包括学生“对国家法治现状的认知、对法治本质的认知、对法治功能的认知” [2]等内容。

第二,法治思维是指学生“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3]。

学生法治思维主要包括守法思维、用法思维、权利保障思维、程序思维等内容。

第三,法治意识是指在法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法治的遵守、信任、运用和维护的状态。

法治意识强调主体不仅能够“守法、服从法律,而且会以理智的双眸,观察分析法律统治的社会效果,对于危害社会的‘恶法’,会主动地依据法定程序,或改进,或废止,促进法与人的和谐相处和发展,在法律之下,为人类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

学生法治意识的核心内容主要有宪法法律权威意识、权利义务对等意识、规则意识、权力制约意识、平等公民意识等。

第四,法治行为能力是主体“基于法治思维所衍生的,平和、理性地解决纠纷、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 [5]。

学生的法治行为直接受其法
治思维和法治意识的影响,主要包括守法行为、依法解决纠纷行为、监督权力行为和依法维权行为等内容。

第五,法治信仰是指主体“通过实践经验和理性判断,因为法治顺应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价值期待,法治能够有效合理地满足利益需求、调节冲突和维持秩序,从而对法治形成认可、信任与捍卫的意愿” [6]。

学生法治信仰的内容包括对宪法的信仰、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法治的信仰。

其中,对法治的信仰包括学生对法治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信仰、对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信仰以及对法治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信仰。

(二)学生法治素养的基本内容
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于法治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存在差异,与之相应的,各个年龄阶段和学习阶段的学生的法治素养也存在差别。

结合学生法治素养的构成要素及《大纲》关于学生法治教育内容和目标的规定,笔者将不同学段学生法治素养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简要分析和整合。

(见表1)
三、探析学生法治素养的学校培育路径
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应该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将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和提升贯穿学校治理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程序之中,形成法治素养教育、法治素养实践和法治文化熏陶“三位一体”的有效路径。

(一)创新多元化法治教育形式,夯实学生法治素养的教育基础
首先,法治教育总体规划和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当建立以提升学
生法治素养为目标的现代化法治教育体系,确立科学、系统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针对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分阶段落实《大纲》中规定的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其次,法治教育形式和教学方式方面,学校既要保证法治教育课堂教学符合有教材、有计划、有课时、有师资“四落实”的要求,还要遵循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取互动式、体验式等学生参与度高、实践性强的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内容综合采取模拟法庭、法治情景剧、志愿法治服务等多种教学和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验和感悟社会主义法治,扎实学校法治教育培育与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