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课堂实录2完美版

合集下载

《定风波》教学实录及评析

《定风波》教学实录及评析

《定风波》教学实录及评析曾懿《定风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课文。

执教老师在教学《定风波》时,思路清晰,从情境导入到初读课文,从读准字音到介绍背景,从知人论世到再读课文,从通晓词义到精读课文、合作探究,教学由点及面向纵深拓展,课堂教学结构紧凑,环环相扣。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师:在座的每个同学可能都会有自己的偶像,假如我们穿越千年回到北宋时期,你会发现,那时候有一个全民偶像,他就是苏东坡。

很多同学可能会说:“我很熟悉苏东坡,他是一代文豪。

”其实,他身上还有很多我们不太了解的地方。

比如他是一位时尚达人,引领着时尚潮流:他作画,开创了中国文人画;他写字,有了流芳千古的“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他贪吃,“东坡肉”“东坡饼”都成了传统美食;他打扮,普普通通的海南竹壳帽都给他戴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坡笠”。

(课件出示图片:旷世奇才,全民偶像——苏东坡)【评析】以学生喜欢的“偶像”一词引出苏轼,用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介绍多才多艺的苏轼,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激发了学生了解苏东坡的兴趣。

师:苏轼这样一位旷世奇才,他的人生境遇如何呢?大家请看,这是一张宋朝疆域图。

苏轼生于四川眉州,在他任江苏湖州知州时,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桩祸事——乌台诗案,因此被抓回京城,在牢里关了103 天;之后被贬到湖北黄州;再之后调回京城;后来调浙江杭州,再到京城,再到安徽颍州、江苏扬州,广东的英州、惠州,最后是海南的儋州。

终于遇到天下大赦,他总算可以回家了,不料却死在了路上——江苏常州。

看了这张苏轼的贬谪路线图,我们会发现,他就像一枚棋子,任人摆布,身不由己。

(课件出示北宋的疆域图,不断变化的箭头,显示出苏轼的贬谪路线)【评析】在地图上动态呈现苏轼的贬谪路线,使学生对苏轼一生的坎坷和挫折有了直观的感受,为理解他旷达从容的人生态度做好了铺垫。

师:有一天,历经坎坷的苏轼走在路上,突然天降暴雨,他会怎样面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名篇《定风波》。

《定风波》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定风波》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定风波》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教学园地11-06 0003:教学设想苏轼的《定风波》通过描写在路上遇雨这件小事,表现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全词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在学习中应从鉴赏和感悟词的语言入手,进而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哲理。

教学中,第一步重在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悟;接着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听,在听中悟;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诵读,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初步感受的形象。

第二步重在探究和讨论,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将学生对词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第三步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2)学会从景物入手体会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从语言出发,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通过分组讨论,体会豁达的胸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对苏轼及其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豁达的胸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实施一、温故知新(从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词引入新课)师:人们常说苏轼是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余秋雨先生更称苏轼为“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他的许多词作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词有哪些?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当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一句?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从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生:兄弟情深的苏轼。

师:还学过什么?生:《江城子·密州出猎》师:开头的一句是什么?生:“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

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

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

苏轼的《定风波》向人们展示的是自己面对人生逆境时的那种旷达自如的胸怀,这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宋词。

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一起来看看吧!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知任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2.学习赏析、评价诗歌中的形象。

3. 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教学流程】一、导入二、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词作,了解作品内容。

三、鉴赏、评价诗中的人物形象1.学生深入阅读,更充分的感知作品。

质疑、探究。

2.引导学生探究诗人的内心世界,发表各自见解。

(注意点拨下列问题)(1)“一蓑烟雨任平生”:平生所经“烟雨”?苏轼的“蓑衣”?(2)“山头斜照却相迎”“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否矛盾?(3)“归去”,归向何方?3.你欣赏这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吗?你如何评价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思想境界?四、小结1.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2.认识苏轼在逆境中的人生态度。

附:【板书设计】穿林打叶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眼前的风雨) (人生的风雨) (无风无雨的心灵的净空) 乐观、豁达具体教学过程:(师生问好,教师宣布上课。

)师:昨天见面的时候,大家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我告诉大家我来自广东珠海。

其实这话不太准确。

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我来自广东珠海,但是我本是湖北人。

如果要说得更具体一点,我来自湖北黄冈(生惊叹)——古代被称为黄州府的地方。

刚才大家“哇”的一下,我知道这是为什么。

大家即便没有去过黄冈,但是肯定都做过黄冈的试题。

其实到现在为止,黄冈仍然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但是它一直是一个文化氛围很浓郁、文化积淀很深厚的地方。

说到这里,我要感谢那些在黄冈的历史上留下了足迹以及风流余韵的文人们,这其中我一定要感谢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先生。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风波》课堂实录(精选五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风波》课堂实录(精选五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风波》课堂实录(精选五篇)第一篇: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风波》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课堂实录下面是一堂语文课(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事实证明它的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

一、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位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少年得志,一举高中,名声震动整个京城;他仕途坎坷,曾贵为帝王之师,也曾沦为阶下之囚。

他是一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忠臣,他还是一个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

他是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还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他就是苏轼,一个有着无穷魅力的人。

我们今天将共同学习他的一篇名篇《定**》。

学习这首词,我们要把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学习词人旷达的胸襟和从容的气度。

感受:我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浑然一体的,它不应该割裂,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各个环节的连贯和统一,注意课堂语言的衔接性和一致性。

二、诵读和背诵:诗词的教学贵在诵读,因为只有进行充分的诵读才能把握词人蕴藏其中的情感。

这个环节,我们采用的是竞争比赛的形式,只限前三个小组进行诵读,形式不拘一格。

同学们的热情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其中第七小组的同学给我们演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诵读:全员参与、分工合作、激情澎湃,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然后,我设计的是背诵环节,仍然采用竞赛的形式,各小组在背诵中比的是准确度和熟练度,同学们的积极性相当高。

感受:在2008年山东省教师培训时,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在听了一堂语文课《再别康桥》后说“你们课下让学生都干什么了?”。

我对此深受启发:素质教育下的语文课堂如何实现高效性,如何让同学们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这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一大难题。

基础知识、基本文学常识、课文的熟读、背诵和默写这些内容,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在课前都自主掌握呢?为此,我要求语文课堂预习前移,以便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如此,我们的诵读、背诵、默写、作者和背景介绍等内容课前同学们都已经熟练掌握。

定风波教学实录

定风波教学实录

《定风波》教学实录牡丹江第三高级中学王馨婵【设计思想】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基本心境:泰然、旷达,自解、思“归”。

我们当以字词句意为立足点,意境理趣为突破点,反复吟咏,体会其疏朗刚健之风、旷达深邃之境以及深刻透辟之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2.反复咏诵,体会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

3.探究本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模式】咏诵式自主探究式读写结合式咏诵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有针对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的精美诗词,领略词句中的音韵和谐之美,熏陶渐染,形成和积累丰富的语感,并以此基础上体会文本的内涵。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教学过程】诗词和作者经历导入:师: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他被贬到杭州的时候,写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被贬到儋州时写道“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被贬到惠州的时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黄州时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看出,苏轼的心胸与境界,旷达与乐观。

师:今天我们学习苏轼一首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他的诗词,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定风波》。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2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南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说说你从这些诗句中读出了什么?生1: 第二首表达了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生2:第一首表达了孤傲高洁,乐观向上的精神,生3: 第三首他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诵读感悟整体感知师: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词人情感,把准词的缓慢轻重,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学实录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学实录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归乡何处?——《定风波》教学实录【设计说明】:《定风波》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的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感悟形象,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归”向何处,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1、由生活场景导入。

2、回顾旧知。

【教学实录】:(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没有在路上被突然而至的雨淋过呢?你当时的心情怎样?有没有写一篇作文记下来?请同学们来自由畅谈。

生1:夏季淋雨爽。

(生笑。

)生2:考试考差了,心情不好,蒙蒙细雨更加难受。

生3:离开家来学校,如果下雨更是不舍。

师:同学们都能谈出自己对淋雨的感受,但是情境最重要。

一千多年前,文化巨人苏轼也被雨淋过。

你们认识苏轼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回顾。

【屏显】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诗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文章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等人并称“宋四家”,在画方面也擅长文人画,墨竹、怪石、枯木等。

师:这么一个有才华的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被雨淋呢?你觉得他被淋后会做什么?会不会想把它记录下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定风波》。

(二)初步感知,诵读诗歌。

师: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小序部分会交代那些内容。

(生齐读。

)生4:交代写这首诗的原因,时间,地点。

师:还有哪位同学来补充?生5:还有当时状况。

师:这位同学看的比较仔细,那我们来具体分析。

首先看看作者什么情况下被雨淋?生5:去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因而被淋。

师:同行人与苏轼分别有什么感受?请一位同学来概述。

生6: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师:别人被淋很狼狈,而诗人却不以为然,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小序。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苏轼-《定风波》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苏轼-《定风波》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苏轼-《定风波》课堂实录007年广东省新课标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定风波》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广东梅县东山中学邹金辉教学设想苏轼的《定风波》通过描写在路上遇雨这件小事,表现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全词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在学习中应从鉴赏和感悟词的语言入手,进而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哲理。

教学中,第一步重在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悟;接着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听,在听中悟;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诵读,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初步感受作者的形象。

第二步重在探究和讨论,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将学生对词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第三步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作者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2)学会从景物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从语言出发,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通过分组讨论,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对苏轼及其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实施一、温故知新(从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词引入新课)师:人们常说苏轼是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余秋雨先生更称苏轼为“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他的许多词作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词有哪些?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当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一句?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定风波》课堂实录

苏轼《定风波》课堂实录

苏轼《定风波》课堂实录作者:王海燕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4年第01期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师:同学们,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才华横溢、豪放洒脱,以他的天才、渊博、超逸,留下了一段段传奇佳话。

他频遭贬谪,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这个人是谁?他就是历经千年仍散发着魅力光彩的——苏东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定风波》,走近苏轼,品其诗,悟其文,“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无字书之文章”。

先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ppt出示,生齐读)1.在吟咏背诵中感受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

2.体悟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二.走近苏轼师: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

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通才。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师:谈得非常完整,看来预习相当充分。

谈苏轼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对苏轼影响巨大的事件——乌台诗案,找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走进《定风波》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定风波》。

请大家认真感受,看老艺术家是如何读出一份从容与淡定的。

(播放鲍国安《定风波》音频朗诵)师:吟咏诵读确实是诗歌解读的生命,三分诗词七分读。

下面我们齐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思考《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作,记的什么事?抒的什么怀?生3:记叙的是出游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

师:很好。

找同学再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其他同学思考,从诗词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用一两个词概括。

(生4读完后,师找学生点评)师:读得怎么样?生5:他读得很好,没有错别字,声音悦耳,音调铿锵,而且读出了感情。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课堂实录知识与技能:1、能够有感情地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2、进一步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及写作这首词的时间和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4、学习作者借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抒发人生哲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吟诵及配乐朗诵,整体感知词作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

2、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3、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作中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

4、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进一步理解苏轼及其豪放的诗词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词作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了解其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课前,大家先听老师用语言描绘一位古人:风飘飘,水寒寒,驾一叶扁舟来到赤壁之下,不经意间,“乌台诗案”的苦楚又掠过心头。

面对这漫漫江水,他顿悟了:哀吾生之须臾,不如听江上之清风、看山间之明月。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怨只属于多愁善感的李后主,他只唱“大江东去”的豪迈,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课件)通过老师的描述,大家能猜出他是谁吗?生:苏轼。

师:你从何得知?生1:材料中出现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

生2:根据材料中的史实“乌台诗案”可以判断此人是苏轼。

生3:豪迈是苏轼词的风格。

二、作者介绍:对于苏轼,你还知道什么?下面,我想请同学们以“的苏轼”为题,自选一个角度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认识的苏轼,要求1分钟左右。

(课件)生1:我所说的是“多才多艺的苏轼”。

苏轼,他的身影几乎出现在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

他,琴棋书画,堪称一绝,诗词歌赋,令全天下的人称赞不已。

还记得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吗?还记得那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吗?还记得他那独创一家的书法吗?还记得他那风格别致的画吗?我可以说,苏轼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实验家、美食家,一位瑜伽修行者。

《定风波》教学实录(秦勤)

《定风波》教学实录(秦勤)

《定风波》教学实录(秦勤)1《定风波》教学实录执教:重庆市渝北区高中语文教研员?秦勤导入——师:这是一个阅读时代。

热爱阅读的你,你们,知道如何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与文本交谈吗,你知道该怎样摆脱当下“浅阅读”潮流的侵袭,读出深刻来吗, 生:(安静的听)师:同学们,阅读如登高,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阅读如参禅,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细细推敲,阅读诚如是:初见文本,需触摸文字,寻绎文字表层上的涵义无疑是第一要义,故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为第一境界;但要想有更深的领悟,是不是需要“看山水之外的风光”或者说“从山水之外看山水”,那就是由所在文本出发,因文及人,寻觅隐藏在“山”、“水”背后的作者身影;而最后当你所有风景都看透,再回归文本看细水长流之时,你会发现山依然青翠,水依然奔涌,只是这山这水,已具有另一种内涵了,总有一些永恒会映在你的眼里,更留在你的心里。

把参禅的这个道理与阅读结合起来,就形成“文学文本解读三境界”模式。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一起来研讨苏轼词《定风波》。

【投影:文学文本阅读三境界1、看山看水——感知文字,寻绎本义;2、从山水之外看山水——知人论世,以意逆志;3、再看山水——回归文本,重构精神。

】展开1——感知文字,寻绎本义。

师:首先我们进入看山看水环节,初见文本,我们要感知文字,探寻本义。

我们常说“三分诗词,七分读”。

诵读对于诗词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那么,诵读有哪些要求呢,生:读出感情。

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诵读的要求,特别是读出情感是诵读诗词的关键。

能读出情感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那么如何用声音去还原作者的情感呢, 生:必须要和作者产生共鸣,读出作者由内发出的感情。

生:我认为诵读的语速有讲究,比如快慢处理可以让人理解到作者的情感。

还需要强调某些字词。

师:说的很好~在技巧上可以通过语音语调的轻重、长短、升降等方式来突出情感。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课堂实录《《定风波》课堂实录》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定风波》课堂实录(多媒体课件展示篇目《定风波》及作者苏轼)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诗词单元的内容。

本课学习的是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定风波》。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前面学过的内容,每一个时代都有它典型的文学样式,如果说唐代最典型的文学样式是唐诗,那么宋代最典型的文学样式就是词,而宋词里面最为杰出的词人就是苏轼。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苏轼这首《定风波》。

回顾一下前面学过的内容,《定风波》并不是题目,而是什么呢?生:词牌名。

师:对,除了《定风波》之外,我们还学过哪些词牌名?生:《沁园春》、《江城子》、《念奴娇》《水调歌头》等等。

师:这些都是词牌名,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牌名并不一定指代词的内容,它只是代表词的格式。

不同的词牌代表不同的格式要求。

除此之外,词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对照我们的学案,思考并回答词是如何分类的?生:按照字数来分,58字之内的叫小令;59到90个字之间的叫中调,91个字以上的叫长调。

师:对,这是按照字数分类。

如果按照段落分类呢?生:一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或四段的叫三叠或四叠。

师:对,那如果按照风格来分呢?生:分为豪放词和婉约词。

师:对,那么按照以上原则来看,这首《定风波》可以归到哪几类?生:中调、双调、豪放词。

师:很好,这是关于这首词的分类。

关于这首词的作者?(多媒体课件展示作者画像)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

师:我们在此之前还学过他的那些作品呢?生:《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

师:看一下我们的《学案》,上面第5题要求我们回顾并列出学过的苏轼的名句,诗词文均可。

生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课堂实录《定风波》课堂实录【课程分析】苏轼一生经历坎坷。

二十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

苏轼真的是历尽苦难,完成自我的一个诗人,他屡遭贬谪与磨难,一生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

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

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实事,处处留有“政声”。

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

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谪中写就的。

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这个旷世奇才,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了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

我们走近苏轼,不仅要欣赏他的豪放词风,更要学习他在困难坎坷面前的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境,向学生渗透互相合作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在学习上只有互相帮助,合作交流,才能共同进步。

探究式学习注重把探究成功的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

因此,在课堂中要始终贯穿着“观察-思维-迁移”三个层次要素的依次展现,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此,在教学中,我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精神,本着“自主、探究、合作”的基本理念,设计了以“整体感悟、鉴赏探讨、拓展运用”三个认知层次为线索的学习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始终营造一种支持学生学习的宽容、轻快、积极的心理氛围;用带有感情反复的“诵读”触发学生的体验,整体感悟词作意境;然后从学生自己感受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入手,结合文本,诱导学生学会抓住句由表及里的感受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感悟词人独特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不断深入的思考中,获得知识和精神的双重财富。

定风波的课堂实录

定风波的课堂实录

《定风波》不仅是一篇具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的作品,也是一篇具有极高的精神审美价值的佳作。

下面是定风波的课堂实录,欢迎阅读!一、情趣导入师:上课前,请同学们听老师用语言描绘一位古人,猜猜看他是谁?风飘飘,水寒寒,驾一叶扁舟来到赤壁之下,不经意间,“乌台诗”案的苦楚又掠过心头。

面对这漫漫江水,他顿悟了。

哀吾生之须臾,不如听江上之清风,看山间之明月。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怨只属于多愁善感的李后主,他只唱“大江东去”的豪迈,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这位人物是谁?众生:苏轼。

师:你如何得知?生1:材料中出现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

生2:根据材料中的史实“乌台诗”案可以判断此人是苏轼。

生3:豪迈是苏轼词的风格。

生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名句。

师:看来同学们对苏轼的生平、作品、风格都非常熟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苏轼的词《定风波》。

(投影)二、诵读悟理师:“三分诗词,七分读”,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用笔把不懂的字音或词语打上标记,一会大家来共同解决。

”1、学生自由诵读:师:同学们遇到哪些不懂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生:一蓑烟雨的“蓑”怎么读?什么意思”?师:哪位同学可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生:读suō,是古代草制的防雨用具。

生:按自己的感觉朗诵本词。

师:请同学们谈谈这位同学读得怎样?生1:声音响亮,但有些字音没读准,如“萧瑟(sè)”。

生3:感情是有的,只是节奏不对,太快了。

师:同学们就读音、节奏、感情等方面给这位同学提出了“更上一层楼”的建议,看来同学们对诵读古诗词的要求还是比较清楚的。

要读好一首古诗词,必须做到以下三个基本的诵读要求:投影: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情感。

师:读准字音,同学们很容易做到。

第二点要读出节奏,关于节奏,指的是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停顿或间隔。

你认为这首词的节奏应该如何划分,请你示范一句。

生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师:为什么这样划分?为什么不是竹/杖芒/鞋轻/胜马,或竹杖芒/鞋轻胜/马?生:我是根据词义来断句的,如果象老师刚才那样读,会令人产生歧义,或者根本听不懂你说什么。

公开课(定风波)课堂实录及教学评价

公开课(定风波)课堂实录及教学评价

公开课(定风波)课堂实录及教学评价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说,看这首词的题目,我们就了解作者是来到赤壁这个地方,想起了曾经的事和人,那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他描写的人物是?生:周瑜。

师:周瑜年轻有为,他在赞美周瑜的同时就想到了自己。

那作者自己和周瑜相比怎么样呢?生:年将半百、怀才不遇。

师:这些可以从文章中哪句话看出来?生: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师:但是怎么样呢?生:年将半百却功业未成。

作者不禁感慨。

师:我们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内容,上片写到的是赤壁古迹的壮丽景色,下片主要写到了周瑜功成名就,感慨自己功业未成。

我们来整体读一下。

生:读词。

师:(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已经充分地学习了苏轼的旷达的胸襟,今天来学习下一首词(定风波)。

我们再深刻学习词人那豪放的词风,超脱的人生态度。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这样三个,翻开导学案。

我们说学习一首词,我们要了解它的内容,对吧?生:对。

师:还要体会作者在这首词中主要要表达的感情。

还要领会在这首词里面作者通过一些生活小事所领悟到的人生哲理,这是我们这节课的目标。

下面我们先来读一下这首词。

初读的时候,你们看能不能自己大概地去感想一下这首词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读词。

师:这首词里面字音没有问题吧?生:没有。

师:那现在把练习册翻开,翻到32页,结合注解,来了解一下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一句句认真地看。

生:赏析词。

师:看完了没?生:看完了。

师:这首词前面有什么呀?生:小序。

师:这个我们以前学过,是吧?像那个,苏轼的(水调歌头),学过吧?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我们叫同学来答复一下,你读完这首词,你了解到了什么?生:作者在出游的路上遇见下雨,在雨中的一件事情,表现作者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地人生态度,很洒脱。

师:对,他的心态不是消极的,在路上遇到雨,这一件小事表现出作者洒脱的心态是吧?很好,坐下。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课堂实录第一篇:定风波课堂实录一、了解学情,初步诵读1、教师问:“提前预习了吗?”“预习了什么?”学生回答(感受:我感到代老师的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纵观全国名家讲课,多是直接切入课文,因为其教学艺术已经炉火纯青,无需修饰;我等讲课,多注重优美的导入这是两个不同的档次,代老师似乎已经步入了返璞归真的档次代老师问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是在了解学情,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2、教师问:“读了吗?”并让生1读生1读后,教师请生2评价生2说:“读得不错”教师追问:“怎么不错?”生2说:“读出了感情”教师总结:“字音、停顿都要关注,但最重要的是感情”(感受:生2的评价太笼统,教师的追问非常及时,这个追问也为下面的主体环节作了铺垫过渡无痕)二、结合全词析感情1、学生诵读全词,思考作者感情2、三个学生上台演板写作者感情3、请演板的三个学生分别阐释在学生引原词句子进行赏析阐释时,教师随机引导,如“‘谁怕’改为‘不怕’行吗?”“‘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能‘轻胜马’吗?是客观情形的,还是其他?”“是‘穿林打叶声’淡然还是‘莫听穿林打叶声’淡然?”(感受:请学生演板,然后请演板学生阐释,这无疑是整节课的重点板书这种传统的形式在这里运用得恰当好处,更好的是让学生讲解作者的感情在这里,学生俨然是一个个小老师,在向其他学生讲解着该词的核心当然,如果仅仅如此,学生的水平还是在原有水平上打转学生的感受是粗疏的,还没有深入到文字中去孙绍振老师说:“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面对学生自以为的“一望而知”,代老师开始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赏析的深水区代老师的引导随学生发言而生成,直指文字本身他没有直接就抛出问题,而是依据学生的回答恰到好处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或进行精彩的点拨:“‘谁怕’改为‘不怕’行吗?”“‘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能‘轻胜马’吗?是客观情形的,还是其他?”“是‘穿林打叶声’淡然还是‘莫听穿林打叶声’淡然?”每一个问题或点拨的质量极高,都能启人心智,这使本环节避免了感情的空对空,上出了语文味由作者感情而辐射整首词的赏析,佩服!)4、教师问:“有没有不同观点?”一学生回答:“乐观”教师引《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乐观”的注释“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进行引导,另一学生认为:“这是比乐观更高的境界”最后教师引导说出“达观”5、学生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6、一学生突然提出新的观点:“这是‘麻木’,因为苏轼受的风雨太多了”教师鼓励其他学生发表意见,另一学生认为:“‘竹杖芒鞋轻胜马’,如果麻木,心必沉重,怎么会‘轻胜马’呢?”教师又引《谢安传》中“安吟啸自若”来进行拓展解读(感受:在三个演板的学生陈述完后,代老师极力激励其他学生谈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当一学生说出“乐观”时,听课老师都认为不错但代老师却引导学生分析其细微的不足,这一次,代老师引入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乐观”的注释进行引导,此注释一出,学生及听课老师联系作者此时的境遇,恍然觉得“乐观”不妥此处点拨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轻巧无比代老师是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他在学生的诵读中了解到一个学生的理解时,便极力鼓励其大胆发表见解“麻木”一出,课堂横生波澜经验丰富的教师没有直接发表观点,而是鼓励其他学生辩驳由于前面环节的良好铺垫,另一学生的反驳有理有据,教师引《谢安传》进行拓展更是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课堂允许误读,但教师如何对待误读,如何点拨则能显出课堂境界的高低我深信,代老师一定还有更多的准备学生无论有什么样的见解,代老师的学识和技巧都能从容应对写到这里,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在教师备课的时候,教科书无论如何不能作为知识的唯一的来源……所以伊?尼?乌里扬诺夫写道,教师应当知道的东西,要比他教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至于教科书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他应当善于弹离的跳板而已”代老师的课就体现了这一点整个环节极具生成之美,有大家风范,如行云流水,随物赋形)三、知人论世,深入解读作者感情1、教师问:“一件下雨的小事,怎么就体现了‘旷达’呢?”教师引导说要“知人论世”,并请一位学生介绍苏轼及本词的背景材料(感受:可能是我没有注意到,“一件下雨的小事,怎么就体现了‘旷达’呢?”问题出来之后,下面的课堂始终没有具体的回答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2、教师提供材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苏轼①出示介绍“乌台诗案”②出示介绍苏轼在黄州的表现③苏轼当时喜欢陶潜的诗,如“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④出示《苏东坡突围》结尾,教师激情诵读⑤出示另一首《定**》,强调“此心安处是吾乡”(感受:可能是教师太喜欢苏轼了,在这里教师进行了长时间的激情讲解,是否妥当值得商榷据我了解,在2010年4月,代昆鹏老师曾参加了“首届全国国学课堂教学·中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大赛”并获一等奖,他参赛的课题是《从苏轼到苏东坡》,可以说,他对黄州时期的苏轼了解甚多,故而想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材料让学生的理解提升一个层次可惜,教师出示的材料有些多,教师的讲解有些多,某些介绍事实上和前面环节有所重复所以,我认为这个环节是有问题的,如何更好的处理呢?我相信代昆鹏老师一定会有更好的办法)四、教师抒情小结上午十点四十分左右,王荣生教授开始评课,他的评课高屋建瓴,从教学内容的层面展开,就“体式”和“学情”两个方面对两节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人受益匪浅第二篇:定**《定**》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品味诗人的情感2、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现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课堂实录(师生问好)师: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苏轼的作品《定风波》。

对于今天的课,我并不抱乐观的态度,因为我觉得大家可能并不了解苏轼这个人。

(学生似乎并不认同老师的判断。

)师:自认为了解苏轼的同学请举手!(有十几名同学举手。

)师:请大家结合苏轼的作品来谈一谈你对他的认识。

生:苏轼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曾经多次被贬。

比如,我们初中学习过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他被贬黄州时的作品。

师:1079年,苏轼被贬黄州,然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还远不是他坎坷人生的全部。

1094年,苏轼流放岭南;1097年,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岛。

有人说:“没有苦难,苏东坡也许只能是一个一流诗人,然而老天要成就苏东坡成为超级诗人,所以悲惨的遭遇总是青睐他。

”生:苏轼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他在面对人生磨难的时候总能表现出乐观和旷达的态度。

比如,我们前不久学过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散文《赤壁赋》。

师:面对困难与挫折表现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苏东坡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确是做得最好的一个。

生:苏轼的作品也并非全都是豪放的,有写给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记梦》就很缠绵,令人感伤。

师:苏轼十九岁那年与王弗结婚,11年后王弗去世了,留下年仅六岁的儿子——苏迈。

王弗很贤淑,苏轼在王弗墓前种了一千棵松树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在王弗去世十周年时,苏轼调任密州,在一个失意孤寂的夜晚,他在梦中依稀见到了久别的妻子,醒来后写了《江城子·记梦》。

生:苏轼曾经在多个地方作过地方官,他每到一地总能留下很好的口碑。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创作的。

密州蝗虫肆虐,天又大旱,苏轼指挥百姓灭蝗,又去为百姓求雨。

师:说得很具体。

苏轼在徐州任职时,黄河决口,苏轼组织当地军民奋力抗洪,全城百姓得以保全性命,皇帝还特地为他颁发了嘉奖令。

生: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并称“三苏”,都是杰出的文学家。

苏轼的作品中有不少表达他和弟弟苏辙之间深厚情谊的作品,比如《水调歌头》。

师:苏轼任杭州通判期满后,要求朝廷让他到密州做知州。

本来想顺路去看望苏辙,可是公务紧急,没能如愿。

兄弟分别四五年了,这年中秋,月光如水,苏轼百感交集写了《水调歌头·中秋怀子由》。

生:东坡肉。

(学生笑)师:不单有东坡肉,还有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肘子、东坡羹等等,苏轼的一生真可谓“美味人生”。

苏东坡还喜欢酿酒,但他的酒量不大,一喝就醉。

他特别喜欢看别人喝酒,从中享受无穷的乐趣。

被贬岭南,苏东坡却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儋州,此地“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可苏东坡同样能够寻得美味,还写了一篇小品文叫《食蚝》,还说:“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师:刚刚上课的时候,我说:“我对这堂课并不抱太大的信心”,现在看来,我的信心越来越足了。

我发现,同学们好像很喜欢苏轼这个人,也很喜欢他的作品,对他的认识也很深刻。

苏轼的诗包罗万象,上追唐代的“李杜”;他的词挥洒自如,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古文汪洋恣肆,同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书法跌宕自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画苍劲雄放,是中国文人画家的突出代表……不仅在宋代,即便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苏轼都是罕有匹敌在艺术全才。

苏东坡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诗二千七百余首,词三百四十余阕,文四千余篇。

苏轼如同一块兀立不动的基石,支撑着中国文学史。

师:现在请大家默读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作品《定风波》,结合书下注释,弄懂字面意思。

(学生默读、勾画。

)师:我们找一个同学来为大家朗读一下。

(学生朗读,纠正字音。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诵读作品,声音可以稍大一些。

(学生自由诵读。

)师:我们一起朗读一下。

(学生齐读。

)师: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是说积累很重要,它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据说,犹太人主张儿童要下“生吞之功”。

就是说,不懂不要紧,先吞下去,将来有了社会经历,慢慢会懂的。

这些记住的东西,将来一开窍,将是巨大的精神财富。

你们明白我说这番话的意思吗?生:让我们背下来?师:我尊重大家的意见!(学生笑,开始背诵。

)师:有些事情就是这样,看起来很原始,反过来又觉得很先进。

学习语文不能没有背诵,培根就曾说过这样的话:“记忆即知识。

”我们一起试着背诵一下。

(学生背诵。

)师:能背下来,应该算是不错的了,可我感觉你们并没有真正读懂它,至少还不能充分体会出它的美。

下面,我就要检验检验你们的眼光。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在书上划出你喜欢的词句或者你觉得含义深刻的词句,最好还能分析分析。

(学生默读,圈点勾画。

)师:现在不少同学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你们可以“左邻右舍”交换交换意见。

(学生前后左右讨论。

)师: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我喜欢“莫听穿林打叶声”,我觉得这句话中的“雨”是指苏轼所经历的挫折和磨难,从对待“雨”的态度中能够看出苏轼对人生的坚定。

师:你说得不错。

我觉得除了“坚定”以外,还有“蔑视”——轻蔑对手,轻蔑一切挫折,甚至轻蔑命运。

要知道,此时的苏轼刚刚经历过一场劫难。

一些小人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对苏轼的作品进行上纲上线的分析,并冠冕堂皇地给出了苏轼反朝廷的动机——“登科后,入馆多年,未甚进擢,兼朝廷用人多选少年,以此撰作诗赋文字讥朝,意图众人传看。

”苏轼从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被捕,在四个多月里,受到了非人的折磨与羞辱。

好在宋代有不杀士人的传统,故苏轼历九死而终于一生。

到十二月二十九日,判决书下来了,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限制居住,不得擅离,并且无权签署公文。

除夕这一天,出狱,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初一,苏轼在人们欢庆新春的喜悦中,在儿子苏迈的陪同下前往黄州。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一生中政治上黑暗的岁月到来了,但他文学上辉煌的时刻恰在此时此地开始。

生:我喜欢“何妨吟笑且徐行”这句,从这句词中能够看出苏轼的潇洒和超脱。

师:说得对。

在许多介绍苏轼的作品中,我很喜欢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书中对苏东坡作了这样的概括:“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

……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

”我认为用“顽童”概括苏轼最为恰当。

苏东坡的“童心”最突出的表现是对“人生的美”和“艺术的美”的执著追求。

执著于“美感”的人,必须要有超脱之道,这样才能维持心理上的平衡。

愈是执著,就必须愈是超脱。

生:我喜欢“竹杖芒鞋轻胜马”,我觉得苏轼凡事都能够拿得起放得下。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竹杖芒鞋”所代表的清贫甚至可以说是落魄的生活真的就比富贵生活好吗?生:苏轼是想用这句话来表明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

师:那么,我们不妨推测一下,什么是苏轼眼中真正的幸福?(投影)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荦确:怪石嶙峋貌。

这首诗的题目叫《东坡》,曾经被辽宁省选作高考试题。

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苏轼在崎岖的山路上精神抖擞、昂然前行的姿态。

联系他的处境,我们不难体会出他在人生受挫时所表现出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人常常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

可是,人生在世,必须习惯于失去。

正如散文家周国平写的那样:“生而为人,得有承担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

我们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淡定。

有了这一份淡定,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对于一个洋溢着生命热情的人来说,幸福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穷尽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其中也包括困境和逆境。

”生:我喜欢“谁怕”,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很有气势。

师:不仅仅是“气势”,其实这两个字里面有着很丰富的内涵,你能注意到这两个字,说明你很有眼光。

苏轼初到黄州时,内心更多的是惶恐和孤独,他写道:(投影)“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摆脱了人世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

我们常常只把沟通交往看作一个人的能力,其实,孤独同样是一种能力。

孤独能够激发一个人精神的创造力。

由于牢狱之灾或疾病之痛,让人同纷繁扰攘的世俗生活拉开了距离,这样,人便获得了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新的眼光,而也常常是孕育伟大作品的重要条件。

正是难言的孤独使苏轼获得了再生,他才有十足的底气,喊出这两个字。

生:我喜欢“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从这里看到了苏轼镇定和倔强的个性。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好,你发现了吗?生:“任”。

师:能不能具体分析一下这个字的妙用?生:“任”这个字,不仅能让人感受到镇定,感受到潇洒,这里面还有几分倔强,还有点儿啸傲江湖的味道。

师:你分析得很好!生:我喜欢“归去”。

师:我想问一个问题,苏轼究竟要“归”向何处?生:无处可归。

师:这个回答很好。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说:“苏东坡一生并未归隐,也从未真正地归田,但他通过诗文表现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比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归隐、归田的人更深刻、更沉重。

他是一个真正的智者。

”一次夜游,苏轼在小舟中饮酒,夜晚的天空极美,他一时兴起,唱词一首道:(投影)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僮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苏轼在月色、江声以及家僮的鼾声中悟出了人生的荒谬。

苏东坡的这次夜游,把当地的地方官可吓着了。

第二天,谣传苏东坡曾到过江边,写了一首告别词,已经顺流而下逃走了。

知州大惊,因为他有职责监视苏东坡不得离境。

他立刻出去,结果发现苏东坡尚卧床未起,鼾声如雷,仍在酣睡。

苏轼根本不可能逃走,因为他早已经明白,这个世界是不可能逃得掉的。

生:我喜欢“也无风雨也无晴”,它写出了作者的旷达。

苏轼好像把人世间的一切得失荣辱都已经看透了,似乎无论顺境和逆境,他都能够坦然接受。

师:这一句苏轼自己也十分看重。

十五年后,苏轼贬谪海南,他创作了《独觉》一诗,诗的结尾仍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谈到这句词,不禁让我想到1072年苏轼在杭州任签判时创作的那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投影)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我的问题是:这两首诗都是通过自然风雨来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它们在思想境界上有什么不同?生:一个期望雨过天晴,一个任凭风风雨雨。

一个有所期盼,一个了无牵挂。

师:你概括得非常简洁。

这两个作品中的风雨都是人生风雨的哲理性象征,而认识程度却明显存在差距。

正如他所说:一个是期盼渴望,一个是无所挂念。

而这一切都与苏轼的人生经历有关。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是这样概括的:“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