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课堂实录2完美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课堂实录
(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苏轼的作品《定风波》。对于今天的课,我并不抱乐观的态度,因为我觉得大家可能并不了解苏轼这个人。
(学生似乎并不认同老师的判断。)
师:自认为了解苏轼的同学请举手!
(有十几名同学举手。)
师:请大家结合苏轼的作品来谈一谈你对他的认识。
生:苏轼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曾经多次被贬。比如,我们初中学习过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他被贬黄州时的作品。
师:1079年,苏轼被贬黄州,然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还远不是他坎坷人生的全部。1094年,苏轼流放岭南;1097年,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岛。有人说:“没有苦难,苏东坡也许只能是一个一流诗人,然而老天要成就苏东坡成为超级诗人,所以悲惨的遭遇总是青睐他。”
生:苏轼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他在面对人生磨难的时候总能表现出乐观和旷达的态度。比如,我们前不久学过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散文《赤壁赋》。
师:面对困难与挫折表现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苏东坡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确是做得最好的一个。
生:苏轼的作品也并非全都是豪放的,有写给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记梦》就很缠绵,令人感伤。
师:苏轼十九岁那年与王弗结婚,11年后王弗去世了,留下年仅六岁的儿子——苏迈。王弗很贤淑,苏轼在王弗墓前种了一千棵松树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在王弗去世十周年时,苏轼调任密州,在一个失意孤寂的夜晚,他在梦中依稀见到了久别的妻子,醒来后写了《江城子·记梦》。
生:苏轼曾经在多个地方作过地方官,他每到一地总能留下很好的口碑。《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创作的。密州蝗虫肆虐,天又大旱,苏轼指挥百姓灭蝗,又去为百姓求雨。
师:说得很具体。苏轼在徐州任职时,黄河决口,苏轼组织当地军民奋力抗洪,全城百姓得以保全性命,皇帝还特地为他颁发了嘉奖令。
生: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并称“三苏”,都是杰出的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中有不少表达他和弟弟苏辙之间深厚情谊的作品,比如《水调歌头》。
师:苏轼任杭州通判期满后,要求朝廷让他到密州做知州。本来想顺路去看望苏辙,可是公务紧急,没能如愿。兄弟分别四五年了,这年中秋,月光如水,苏轼百感交集写了《水调歌头·中秋怀子由》。
生:东坡肉。
(学生笑)
师:不单有东坡肉,还有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肘子、东坡羹等等,苏轼的一生真可谓“美味人生”。苏东坡还喜欢酿酒,但他的酒量不大,一喝就醉。他特别喜欢看别人喝酒,从中享受无穷的乐趣。被贬岭南,苏东坡却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儋州,此地“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可苏东坡同样能够寻得美味,还写了一篇小品文叫《食蚝》,还说:“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师:刚刚上课的时候,我说:“我对这堂课并不抱太大的信心”,现在看来,我的信心越来越足了。我发现,同学们好像很喜欢苏轼这个人,也很喜欢他的作品,对他的认识也很深
刻。苏轼的诗包罗万象,上追唐代的“李杜”;他的词挥洒自如,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古文汪洋恣肆,同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书法跌宕自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画苍劲雄放,是中国文人画家的突出代表……不仅在宋代,即便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苏轼都是罕有匹敌在艺术全才。苏东坡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诗二千七百余首,词三百四十余阕,文四千余篇。苏轼如同一块兀立不动的基石,支撑着中国文学史。
师:现在请大家默读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作品《定风波》,结合书下注释,弄懂字面意思。
(学生默读、勾画。)
师:我们找一个同学来为大家朗读一下。
(学生朗读,纠正字音。)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诵读作品,声音可以稍大一些。
(学生自由诵读。)
师:我们一起朗读一下。
(学生齐读。)
师: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说积累很重要,它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据说,犹太人主张儿童要下“生吞之功”。就是说,不懂不要紧,先吞下去,将来有了社会经历,慢慢会懂的。这些记住的东西,将来一开窍,将是巨大的精神财富。你们明白我说这番话的意思吗?
生:让我们背下来?
师:我尊重大家的意见!
(学生笑,开始背诵。)
师:有些事情就是这样,看起来很原始,反过来又觉得很先进。学习语文不能没有背诵,培根就曾说过这样的话:“记忆即知识。”我们一起试着背诵一下。
(学生背诵。)
师:能背下来,应该算是不错的了,可我感觉你们并没有真正读懂它,至少还不能充分体会出它的美。下面,我就要检验检验你们的眼光。请大家默读这首词,在书上划出你喜欢的词句或者你觉得含义深刻的词句,最好还能分析分析。
(学生默读,圈点勾画。)
师:现在不少同学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你们可以“左邻右舍”交换交换意见。
(学生前后左右讨论。)
师: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我喜欢“莫听穿林打叶声”,我觉得这句话中的“雨”是指苏轼所经历的挫折和磨难,从对待“雨”的态度中能够看出苏轼对人生的坚定。
师:你说得不错。我觉得除了“坚定”以外,还有“蔑视”——轻蔑对手,轻蔑一切挫折,甚至轻蔑命运。要知道,此时的苏轼刚刚经历过一场劫难。一些小人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对苏轼的作品进行上纲上线的分析,并冠冕堂皇地给出了苏轼反朝廷的动机——“登科后,入馆多年,未甚进擢,兼朝廷用人多选少年,以此撰作诗赋文字讥朝,意图众人传看。”苏轼从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被捕,在四个多月里,受到了非人的折磨与羞辱。好在宋代有不杀士人的传统,故苏轼历九死而终于一生。到十二月二十九日,判决书下来了,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限制居住,不得擅离,并且无权签署公文。除夕这一天,出狱,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初一,苏轼在人们欢庆新春的喜悦中,在儿子苏迈的陪同下前往黄州。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一生中政治上黑暗的岁月到来了,但他文学上辉煌的时刻恰在此时此地开始。
生:我喜欢“何妨吟笑且徐行”这句,从这句词中能够看出苏轼的潇洒和超脱。
师:说得对。在许多介绍苏轼的作品中,我很喜欢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书中对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