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摘要:产业集群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此文将对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进行归纳总结。
随后对于产业集群的结构、产业集群形成原因、产业集群的功能效应进行分别阐述。
关键词:集群产业空间组织综述在西方对产业集聚进行大量的研究,但在数量众多的理论成果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成熟的理论。
其原因是众多的学派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所以使结论也并不相同。
对于不同的理论成果我们只能取其相似之处,并对不同之处加以阐述并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一)地理资源、运输成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早期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帕鲁的增长极理论、科洛索夫斯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这些理论在对产业集群进行定义的主要从产业链在地缘上集中所能获取外部经济角度出发的。
如马歇尔对产业区的定义: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称作“产业区”。
当然在这些理论中能看出,研究者也看到了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齐全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买方和卖方的市场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减少。
研究者也相信企业集聚能带来创新的产生。
但是在早期的产业聚集研究中更倾向于物质方面能获取的好处。
将研究的主要目光锁定在能轻易看到的各种成本的降低上。
(二)社会文化、知识溢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产业区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社会经济学派、波特的新竞争理论。
这些理论相比起早期的产业集群理论更加重视交易费用的减少、社会文化的根植性和知识溢出带来的创新。
波特在综合各家理论之精华对于产业集群理论下了这样的定义:“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对于现代产业集群研究者更认识到社会文化的重要性,产业集群内网络的建构成为最为关注的地方。
无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机构和科研学校之间、还有企业与地方文化制度之间的信任网络构建成为现代产业集群更为显著地特点。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发展综述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2 理论研究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发展综述麻昌港(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崇左532200)摘要:本文主要是从产业集群研究的脉络方面对集群研究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首先从经典文献出发,对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帕得莫和吉布逊的GEM模型和新产业区理论进行述评,然后就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进行总结归纳,最后对产业集聚度的衡量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评论。
关键词: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一、经典文献综述(一)迈克尔・波特的集群理论波特的钻石模型指出具有国家竞争优势的产业经常具有很高的地方化特征,形成这样的产业取决于以下六个因素:(1)生产要素;(2)需求条件;(3)相关与支持性产业;(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5)机会;(6)政府。
这六个方面构成了国家竞争优势产业的钻石系统(diamond system)。
(二)帕得莫和吉布逊的GEM模型在总结多年研究集群经验的基础上,两位加拿大学者帕得莫和吉布逊(Tim Padmore and Heney G ibson)对钻石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模型———GEM模型。
GEM模型确定了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六大因素,包括“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本地市场”以及“外部市场”。
他们用一个蛛网图表示,六个因素被分为3对:包括“资源”和“设施”,合称为“因素对Ⅰ”———基础(Grounddings);“供应商和相关辅助行业”和“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合称为“因素对II”———企业(Enterprises);“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合称为“因素对III”———市场(market s);而GEM模型正是这3个“因素对”名称第一个字母的缩写。
[1](三)新产业区理论新产业区概念的来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滞胀以及这些国家内部很多地区陷入衰退的同时,意大利东北部的艾米利罗-罗马格纳和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硅谷等地区却出现了经济复苏的势头。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_贾盈盈
[提要]自产业集群理论产生以来,产业集群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就产业集群的理论进行总结。
关键词:产业集群;概念;类型;综述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6年7月21日一、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其类型(一)产业集群的概念。
关于集群的概念不同学者的理解和定义不同,产业集群的概念是由波特首先提出来的,Porter (1998a)指出集群是相关企业和机构在某一特定区域的地理集中现象。
集群由一系列相关联的企业和其他对竞争有重要影响的实体组成。
Crouch and Farrell(2001)认为,一个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由于共同性和互补性,由相互联系的企业和相关的机构所形成的一个地理上集中的群体。
Rosenfeld(1997)指出:集群仅仅被用于代表那些因为地理集聚性和相互依赖性而能够协同生产的企业的集中,即使它们的就业规模可能并不突出。
Feser则认为,经济集群不仅是指相关的和支持性的产业和机构,更应该指那些由于关联性而更有竞争力的相关和支持性机构。
1996年,Swann and Prevezer提出,集群在这里被定义为基于一个地理空间上,同一产业内企业的群体。
1998年,他们又加以补充和完善,认为一个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相关产业的一个大企业群。
Simmie and Sennett也曾指出,我们将创新型集群定义为:主要通过供给链,并在相同市场条件下运作的,具有高层次协作的大量相互关联的产业中的企业和(或)服务性企业。
Roelandt and Den Hertog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指出集群的特征是在一个价值增殖生产链中相互联系的,具有产业集群理论综述□文/贾盈盈(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长沙)着独特的治疗效果这都是西藏文化本身具有的天然优势。
西藏的文化产业也有许多未被开发的潜在市场,不能再等待着西藏的文化产业让别人发现,而是应该让西藏文化自己走出去,以前交流手段不便所以不能很好地将西藏文化引出去,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快捷的宣传平台,西藏文化企业应该抓住机会大力在互联网上宣传,现在的移动数字网络消费注重的不但是个性化,先体验后付费的方式也被顾客所追捧,在顾客体验的过程就是很好的宣传机会,抓住体验过程并且根据自身独特的产业优势制造知名度,在西藏产业合作宣传下,“西藏”这两个字本身就会成为很好的招牌。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
关键词 : 产 业 集群 ; 研究; 文 献
( 2 ) 产 业集群 的动态演化 机制 。P o t e r ( 2 0 0 0 ) 、 克 鲁格曼 ( 2 0 0 1 ) 、 产业 集群理论是在二 十世纪九十年代 由美 国哈佛商学 院的竞 争战略和国际竞争领域研究权威 学者 麦克 尔 ・ 波特创立 的。其涵义 S w a n n ( 1 9 9 6 ) 、 T i e h y ( 1 9 9 8 ) 等 学者 的研 究指 明 , 产业 集群 的升级 并 是: 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一个特别领域 , 集聚着一组相互关 联的公司 、 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 , 它同其形成与发展一样 , 都是动态变化的。 对 第一 , 产业 集 供应商 、 关联产业和专 门化的制度和协会 , 通过这种 区域集聚形成 这一 动态演化机制 的理论研究 主要从三个视角 出发 : 有效 的市场竞 争 , 构 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 化集 聚洼地 , 使企业共 群发展 的宏观基础 一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 。 建立在生命周期理论上 享区域公共设施 、 市场环境 和外部经济 , 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 , 的产业集群 的发展过程包括形成 、 增长 、 饱 和与调整 的过程 , 产业集 形成区域 集聚效应 、 规模效应 、 外部效应和 区域竞争力。 群 的升级是整个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得 以延续的先决条件 ( V a n D i — 关于产业集群 的思想 ,最早可以追溯到 1 9世纪末 马歇 尔对产 j k , 1 9 9 9 ; C a p e l l o , 1 9 9 8 ) ; 第二, 产业 集群 动态变 化 的微 观基 础 一集 这一视 业集聚而产生外部经济 的研究 。后来 , 韦伯在 1 9 2 9年出版的《 区位 群 内的企业 。企业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和完善 的核 心主体 , 原论》 , 通过对 各种 生产要素 以及运输 成本 的研究 , 从成本 一收益 的 角下 产业集群的发展 以及 集群 内企业 的数量 主要 取决于不 同发展 角度进行 分析 , 提 出了工业区位 的选择原则 , 为工业 区位论 的形 成 阶段集群 内网络成本的大d x ( T h o m a s , 1 9 9 9 ; 荣建 、 刘西林 , 2 0 0 6 ) ; 奠定 了基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 “ 第三意大利” 的研 究者针对 意 ( 3 ) 基 于价值链 的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学者们运用价值链 大利东北 地区的企业建立在产业 分工和柔性专业化 之上 的生产 模 理论 的分析框架 , 对地方产业集群升级 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的工作 尚 0 0 3年国外 学者通过对 巴西 S i n o s 地区鞋业产业集 式和空间集聚现象 , 提 出了著名的“ 新产业 区理论 ” 。 但是 , 真正对产 处于起步 阶段 。2 业集群产生重大影 响的是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 ・ 波特 , 他于 1 9 9 0 年 群 的研究 , 结果发现 , 嵌 入不 同的全球价值链 , 其升级方式是有 区别 出版 的《 国家竞争优势》 一书 中强调 , 国家竞争 优势产业 是通 过一个 的 ,嵌入 全球 价值链是 地方产业 集群升级 的重要途径 。2 0 0 4年 以 高度 的本 地化过程创造和发展起来 的 , 并 提出需要在 国内建 立“ 本 来 ,国内学者也开始把价值链理论作 为研究产业集 群的重要 工具 , 垒” ,国家 的竞争力取决于本垒产业 的创 新和升级能力。他提出的 并将产业集群升级作为主要方向 , 取得 的最大 的成就之一是结合我 “ 钻石模 型”对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以及集群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 国案 例进行 了理论 的引进和整理 。 但 由于研究 中沿用了国外 的分析 框架 , 对 国内产业集群 网络分析不足。 要解决这一问题 , 关键在 于对 意义 。 产业集群 的升级的提法 , 起初来源于格里芬在全球价值链理论 治理概念 的扩展 , 要将全球价值链理论 与产业集群治理两者有机结 的产业升级 。由于全球劳动分工 的存在 , 某些产业或 中间产品往往 合起来进行研究 。 在某一 国家的某一地区集 中 , 处于全球价值链 的某一环节。著名学 ( 4 ) 产业集 群的升级路径 。 概括起来 , 主要有 : 其一 , 发挥要素禀 者H u m p h r e y 和S e h m i m等人针对发展 中国家这种相对孤立 的产 业 赋的 比较优 势( P o a e r , 1 9 9 0 ; 梅 丽霞 、 柏遵华 、 聂鸣 , 2 0 0 5 ) ; 其二 , 集 集群 , 提出可以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并在价值链 中向附加值高的方 群 内部 企 业 之 间 紧密 而 稳 定 的 联 系 ( G u e r r i e r i nd a P i e t r g b e l l i , 向转移 以获得发展 中的国家的产业集群升级 的看法 , 这无疑强调了 2 0 0 1 ) ; 其三 , 企 业家 的组织和推动 ( G i o v na a nd a D i n i , 1 9 9 9 ) ; 其四 , 集群外部联系对于升级的重要性 ( H u mp h r e y . S e h mi t z , 2 0 0 0 o国外不 产业集群发展 的动力来源不唯一 , 它是一个从空 间集聚 、 技术模仿 同的集群理论对产业集群升级的研究 角度不 同 , 提 出的升级途径也 到技术创 新 的动 态过程 ( A h o k a n g a s a n g R a s a n e n , 1 9 9 9 ) ; 其五 , 技术 各有侧重 , 以马歇尔 、 克鲁格 曼为代表 的工业 区理论研究 者 , 认为 当 和风险的锁定效应 ( 刘力 等 , 2 0 0 6 ) 。其六 , 强化集群创新 网络建设 , 地中间产 品的投入 、 熟练劳工 的集聚 以及技术知识 的外溢是产业集 制定有效 的创新 机制 , 同时辅助 以政府正式制 度的创新 , 以提升产 群升级 的关键 因素 , 因此他们建议要在集群的 中引进生产 中间产品 业集群 自我持续发展 的能力 ( 张连业等 , 2 0 0 7 ; 陈柳钦 等 , 2 0 0 7 ; 李文 的企业 、建立培训机 构和科研机构 ,走产学研合 作发展之 路。以 秀 , 2 0 0 7 ; 王 建 国等 , 2 0 0 8 ) ; 其七 , 政 府推 动 ( 徐竹 青 , 2 0 0 7 ; 邬爱其 B o n e r 为代表 的新竞 争模型从 国家竞争 的角度 看待产业集群升级 , 等, 2 0 0 6 ; 谭炳 才 , 2 0 0 6 ; 岳芳敏 , 2 0 0 9 ) 。 认为制定 正确 的产业政策 、 营造有利于 中小企业创新 的发展坏境能 现有研究为我们 分析产业集群升级 的机理和途径 提供 了很好 够促 进产业集群升级 。上述理论从 不同角度提出了各 自的观点 , 对 的基础 , 然而要想实 现我国产业集群 的升级 , 关键在 于明确产业集 产业集群升级 的实践产生 了积极影 响 , 但从 目前来 看 , 产业 集群升 群升级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 , 以及产业集 群发展所拥有 的独 特竞 争优 如此才能提 出更有针对性 的发展建议 。 级理论 的探索 和实践产生 了积极影 响 , 但从 目前来 看 , 产业 集群升 势 , 级理论的探索 和实践在 国际范围 内仍处于发展和研究的初级阶段 , 参 考 文 献 【 I 】 范剑 勇. 产业 集聚 与地 区间劳动 生产 率差异 『 J 1 . 经济研 究 , 2 0 0 6 亟待继续深入 的研究 。 具体来看 , 目前 已有 的关于产业集群优化发展 的研究主要集 中 ( 1 1 ) . 在以下几个方 面 : 【 2 】 金煜, 陈钊 , 陆铭. 中国的地 区工业集聚 : 经济地理、 新 经济地 理与 ( 1 ) 产业升级的内涵。 包括 : 生态可持续基础上的产业集群 附加 经济政策[ J ] . 经济研 究, 2 0 0 6 ( 4 ) . 值和 劳动生产 率 的提 高 ( H u m p h r e y & s c h m i t z , 2 0 0 0 ) ; 从 粗放 型 的集 【 3 】 汤 临佳 , 池仁勇. 产业集群结构、 适 应 能 力 与升 级 路 径 研 究 [ J ] . 科研 2 0 1 2 ( 1 ) . 群经营方式 向集 约型经营方式 的转 变( 谢 先达等 , 2 0 0 6 ) ; 集群产业 管理 。 结构和产品结构 的提升 ( H u mp h r e y &S e h mi t z , 2 0 0 2 ) ; 包括制度 、 文化 等 在 内的 区域宏 观环境 的大幅度 改进 ( 任家 华 , 2 0 0 7 ;孟 月 皎 , 2 0 1 0 ) ; 集群 产业链和价值 链 的延 伸和不 断完善 ( G e r e f i 等, 1 9 9 9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产业集群理论综述摘要:产业集群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此文将对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进行归纳总结。
随后对于产业集群的结构、产业集群形成原因、产业集群的功能效应进行分别阐述。
关键词:集群产业空间组织综述在西方对产业集聚进行大量的研究,但在数量众多的理论成果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成熟的理论。
其原因是众多的学派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所以使结论也并不相同。
对于不同的理论成果我们只能取其相似之处,并对不同之处加以阐述并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一)地理资源、运输成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早期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帕鲁的增长极理论、科洛索夫斯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这些理论在对产业集群进行定义的主要从产业链在地缘上集中所能获取外部经济角度出发的。
如马歇尔对产业区的定义: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称作“产业区”。
当然在这些理论中能看出,研究者也看到了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齐全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买方和卖方的市场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减少。
研究者也相信企业集聚能带来创新的产生。
但是在早期的产业聚集研究中更倾向于物质方面能获取的好处。
将研究的主要目光锁定在能轻易看到的各种成本的降低上。
(二)社会文化、知识溢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产业区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社会经济学派、波特的新竞争理论。
这些理论相比起早期的产业集群理论更加重视交易费用的减少、社会文化的根植性和知识溢出带来的创新。
波特在综合各家理论之精华对于产业集群理论下了这样的定义:“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对于现代产业集群研究者更认识到社会文化的重要性,产业集群内网络的建构成为最为关注的地方。
无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机构和科研学校之间、还有企业与地方文化制度之间的信任网络构建成为现代产业集群更为显著地特点。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当今世界经济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既是产业组织方式的大提升,也是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
众多的产业集群构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的绝大部分都通过这些块状区域内制造出来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产业集群生产了全美接近60%的产值。
在意大利,形成了199个产业集群,每年200多亿美元的出口额主要由其中的66个产业集群生产。
印度在2000年就有350多个产业集群,产量占印度国内产量的75%-80%,创造了制造业出口额的60%。
法、英、德以及拉丁美洲等国都将产业集群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产业组织方式,列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战略。
2001年,美国商务部发表了一篇《基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州长指南》,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利用政策有力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我国东南沿海(如浙江、广东及江苏省苏南等)不少发达地区,产业集群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
1产业集群的概念1.1.产业集群的概念1、波特给出的定义现在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公认的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
波特首先于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集群”(Clusters)的概念,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1]。
在1998年发表的《集群于心经济竞争学》一文中,波特指出: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实体和其他组织;产业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并向侧面拓展至辅助性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结构[2]。
在其后的著作《竞争论》(2003)中波特将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的定义加以扩展,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以某一个或几个相关产业为核心,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地方生产系统,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包含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专业元件、零部件、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产业的厂商)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3]。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
[ 关键词 ] 产 业集群 文献 研 究 产 业集 群是 在某 一特 定 领域 内互相 联 系的 ,在 地 理位 置上 集 中
段。 韦伯 的产 业 集聚 理论 有 一定 的 创新 性 ,他 从微 观企 业 的 区位选
择角 度 ,探讨 了产业 集群 优 势 的 因素 。但是 韦 伯对 集 聚的 研究 脱离 了一 切制 度 、社 会 、文 化 、历史 因素 ,单纯 从 资源 、能源 的 角度加
2 世 纪 7 年代 末 ,新 经 济 地 理 学理 论 发 展 起 来 ,其 中最 为典 0 0 型 的代 表 是 克 鲁 格 曼 ( g n),他 是 第一 位 把 产 业 集 群 与 国 ku ma r 际 贸 易 因 素 紧 密联 系起 来 研 究 的 经 济 学 家 。他 通 过 “ 模 报 酬 递 规 动倾 向于 空 间集 聚 的一般 性 趋 势 ,阐 明 由于外 在环 境 的限 制 ,如 贸 易保 护 、地理 分 割等 原 因 ,产 业 区集聚 的 空 间格局 可 以是 多样 的 , 并提 出了形成 产 业聚 集 的三 个 主要 原 因 :需 求 、外 部 经济 和特 殊历 史事 件 。克 鲁格 曼 的模 型 为人 为的 产业 政 策扶 持提 供 了理 论依 据 , 但他 的研 究过 于 偏重 数 学模 型 ,忽 略具 体 的地 理空 间 ,缺 乏经 验研 究的 实证 ,忽 视社 会 、文 化等 因 素。
力 ;社 会 学家 则从社 会 关 系网络 、社会 文 化环 境 的视 角对 产业 集群 区 的社会 文化 因素。 组 织进 行研 究 ;地理 学 家则 强 调经 济 空问 、社 会空 间 、地 理空 间的 美 国 区域 经 济 学 家 胡佛 在 2 世 纪 4 年 代 论 证 了产 业 集 聚 存在 O O
中国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基于产业集群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
中国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基于产业集群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产业集群是一种地域性的经济现象,指的是在其中一地区内,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相关产业企业聚集形成的经济组织形式。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的深入推进,产业集群在中国的发展日益活跃。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学界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了广泛研究。
本文基于产业集群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对中国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行综述。
一、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与演进最早在中国被广泛应用的产业集群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
该模型认为,一个成功的产业集群需要具备四个要素,即相关支持产业、竞争性企业、需求的近在咫尺以及政府和其他机构的支持。
基于该模型,中国学者对中国的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与应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学者逐渐意识到钻石模型过于简单,不能完全解释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象。
于是,在继承波特模型的基础上,中国学者开始着重研究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地方条件和环境因素。
例如,地理因素、区位优势、政府支持政策等。
这一研究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产业集群理论。
二、产业集群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有效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转型与升级。
首先,产业集群可以提高西部地区产业的竞争力。
由于西部地区起步较晚,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发展产业集群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该地区产业的竞争力,并为其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其次,产业集群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西部地区大部分为农村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可以引进更多的人口和资本,促进城市化进程,并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
再次,产业集群可以增加西部地区的就业机会。
西部地区的就业压力较大,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最后,产业集群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多元化。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研究综述一、产业集群国内外研究现状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集聚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经济基础的区别,其在国内外的研究阶段、内容和方向各有不同。
1.1发达国家研究现状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发达国家。
国外集群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等方面。
其侧重点主要为集聚经济和地方制度。
1929年,韦伯(Alfred Weber)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先提出了产业集群(Cluster)。
其区位理论认为,集群的产生是自下而上的,是企业对集聚的优势认知而自发形成的,由此提出了集群形成的四因素论,引入了集聚因子的概念。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中首先提到了“产业区”这一概念,并将“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获得”的经济称为“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cs)”1。
20世纪50年代,F·帕鲁(Perroux)提出的增长极理论和前苏联学者科洛索夫斯基(Korosovski)提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式认为集群是依靠国家的投资和政策自上而下完成的,从集群经济的角度研究了产业群。
20世纪70年代,在发达国家经济普遍衰退时,长期被忽视的中小企业集聚地区的经济发展却不错。
为了改善经济困境,复兴地方工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兴起。
2意大利社会学家Banasco(1977)首先关注意大利东北部与中部地区的发展,并提出了“第三意大利”的概念。
Giacomo Becattini在将“第三意大利”与马歇尔在英国观察到的“产业区”比较研究后,认为这些产业区的发展得益于本地劳动力分工基础上实现的经济外部性,以及当地社会文化背景支持下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
Lynn Mytelk和Fulvia Farinelli把产业集群分为:非正式群、有组织群和创新群,探讨如何在传统产业中培育创新群、建立创新系统,从而使传统产业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一、国外产业集群研究(一)传统产业集群理论1、外部经济论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为代表的外部经济理论。
马歇尔把经济规模划分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并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
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用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
2、工业区位论韦伯(1909)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的现象。
工业区位论是农业区位论在微观层次上的发展,是在给定“向心力”和“离心力”基础上的企业定位决策理论。
韦伯认为,定位决策的决定因素是成本最小化。
在决策过程中,韦伯利用了等运费线等工具,构造了集聚地区发展的模型,提出了技术设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降低四个因素影响着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3、增长极理论佩鲁(1955)提出了增长极理论。
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围绕着极核进行,空间发展如同部门发展一样,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佩鲁认为,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产业植入一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性产业的集聚,然后再通过乘数效应以及关联效应,就会导致地区经济的增长。
因此,根据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要想取得经济增长,关键是在本地区内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通过产业的集聚,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推动性产业的建立可以依靠国家政策或地区政策自上而下地完成的。
(二)现代产业集群理论1、新产业区理论新产业区的研究始于70年代初对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
意大利的社会学者马格那斯科(1977)首次对意大利东北部地区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新产业区的概念。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王燕郭立宏
摘要:产业集聚理论是产业发展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国外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起步较早,随着产业 集聚现象日益发展,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也开始成为经济学家首要关注的主题。纵观国内外关于产业集 聚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关产业集聚形成机理研究和阐释;二是对产业集聚测度方法探究 和对区域产业集聚现状实证研究;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对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研究。
一、国外产业集聚研究
(一)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研究 产业集聚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国外学者 从不同视角展开了一系列的有益研究,认识和理解因经济 快速发展而形成的产业空间布局现象。通过对文献归纳和
总结,研究产业集聚形成的相关经典理论主要包含有以下 五个方面。
1. 古典产业区理论:代表人物有马歇尔等 马歇尔(Marshall.1890 )最早关注并系统研究产业集 聚现象的经济学家,他在著作《经济学原理》阐述工业集 聚的特定地区成为“产业区”,大量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 在“产业区”内集聚。并且引入“内部规模经济”和“外 部规模经济”这两个重要概念,由于受到“外部规模经济” 的影响是导致这些相互关联的企业能够在产业区内集聚的 根本原因。外部规模经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由于 地理位置接近,减低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以及运营成本。 其次,可以通过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中更容易获得专业化 的投入。第三,产业区可以和地方生产系统相互融合,推 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工业区位理论:代表人物有韦伯、廖什和胡佛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Webber,1909 )在《论工业区位》 一书中首次提出“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论是工业企 业空间位置选择的理论,为了生产上成本最低而形成集聚
5.竞争力理论 :代表人物有波特 波特(Porter,1990 )在《国家竞争优势》通过对美国、英国、 德虱日本等国家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研究,从企业竞争战略 和竞争优势角度对集聚现象进行分析,提岀产业集聚概念, 同时还构建“钻石”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产业集聚现象, 认为需求因素、要素因素、竞争战略、相关产业这四个方面 因素是影响产业竞争力关键因素,这四个关键因素相互影响 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了一个钻石体系,并通过“钻石”模型解 释产业集聚形成原因。同时他还指出产业竞争优势对国家竞 争优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产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国内 几个区域中已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叫 (二)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 自马歇尔首次提岀产业空间集聚原因以来,管理学 家、经济学家以及地理学家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积极的探 索,他们构建不同测度模型对产业集聚进行研究,其中主 要包括对产业集聚度测量方法、测量指标进行深入探讨。 从以往国外学者关于产业集聚测度所用评价方法来看,根 据测度对象具体特征和研究目的不同以及资料数据的可获 得性,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偏定性的测度方法,如波特 (Porter.1990 )的钻石模型评估方法,这种定性测度方法目 前较少使用;二是偏定量的测度方法,常用的有: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Kfl)、空间基尼系数(G)、空间集聚指数 (EG)、区位爛(LQ)、行业集中度指数(% )、规范 爛(e-E
我国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二、我国产业集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产业集聚类型多样化。我国产业集聚的类型逐渐多样化,包括高新技术产 业集聚、传统制造业集聚、农产品加工业集聚、服务业集聚等。不同类型的产业 集聚区都在不断发展和壮大,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三、我国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产业集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产业集聚理论的实践探究
产业集聚理论的实践探究
在实践中,产业集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产业集 聚区实践案例:
产业集聚理论的实践探究
1、硅谷:硅谷是全球著名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如苹果、 谷歌、Facebook等。硅谷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创新文化和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 这使得硅谷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四、原因和对策
1、政府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在产业集聚过 程中加强合作与交流,避免同质化竞争和恶性竞争。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给予 企业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四、原因和对策
2、企业提升自身素质。企业可以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 平、加强品牌建设等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竞争和恶性竞争。同时, 企业还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自身创新 能力和竞争力。
产业集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2、绿色发展研究: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未来的产业集聚区需要更加注重环 保和可持续发展。这包括建设绿色产业链、推广清洁能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等 方面。
产业集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3、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研究: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未来的产业集聚区需要更加注重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这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 智能技术应用、智能制造等方面。
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产业集群引言产业集群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相当年轻的分支学科,它发展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边缘学科也才只有半个世纪多一点的时间。
产业集群是近年来学术界较为关心的一个话题,所以相应的理论已相当丰富和成熟,在本综述中主要阐述了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关于产业集群模式及其效应的相关文献资料。
一、国外相关理论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马歇尔关于外部经济理论的研究。
而后,1909年韦伯的工业群理论,1934年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以及1991年克鲁格曼的规模收益递增理论,20世纪中后期波特的新竞争理论等,都从不同侧面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特征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和研究[1]。
随后人们随产业集群的认识不断深化,产业集群的理论也不断趋于深化。
由于研究背景及目的的不同,国外的学者对于产业集群给出了多种不同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说法[2]。
目前,关于产业集群的理论可以分为以下三类:韦伯的观点认为,集聚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各个工厂为了追求集聚的好处——利益的增大、成本的节省而自发形成的。
克鲁格曼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分析并认为,在一个区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集聚。
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并阐明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隔等原因,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也说明了现实中产业区的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性,而且产业空间集聚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
波特是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产业集群问题。
他认为,产业集群更多地首先发端于一两家创新性的企业,这一两家企业刺激了许多其他同类企业的成长。
产业集群对企业竞争是高度重要的,这可以使企业更好地接近劳动者和公共物品以及相关机构的服务,同时有利于企业创新[3]。
在这些理论当中,最值得我思索的是波特的相关理论,他认为产业集群与竞争优势之间有密切的联系[4],并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研究的热点,研究认为产业集群能带来创新、要素相对集中等竞争优势[5]。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6.5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6.5•相关推荐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6.5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汤连帮201030510870技术经济及管理科学研究院一、引言从历史环境的来说,在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出现的那一时刻开始,伴随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产业集群的现象就早已存在。
从产业集群产生的理论基础来看,经济学上的分工思想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思想环境背景。
从古代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古尼罗河流域和古黄河流域的下游的集中灌溉农业区,再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美国硅谷、128号公路电子产业集群、底特律汽车工业区,印度产班加罗尔软件的软件开发区、日本的筑波和关西,以及台湾的新竹等等,都说明了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在提高和促进国家国际竞争力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二、问题的提出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在当代颇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
在当代,产业集群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组织现象。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都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
在大量研究和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得出世界产业集群组织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相似或相关的产业在相同的区域集聚,并变得日益相互依赖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产业集群。
世界各地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
纵观世界的地理版图,产业集群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可以找到。
在美国,有硅谷和128公路的电子产业群、好莱坞的影视娱乐产业群、纽约麦迪森大街的广告业群、明尼阿波利斯的医学设备业群、克利夫兰的油漆和涂料业群、西密歇根的办公室家具业群、达尔顿的地毯业群、加利福利亚的葡萄酒业群、马萨诸塞的制鞋业群等等。
在意大利,根据统计局的标准,2002年,专业集群有199个,其中纺织品集群69个、制鞋集群27个、家具集群39个、机械集群32个、食品集群17个、金属制品集群1个,化学制品集群4个,造纸和印刷集群6个、首饰集群4个。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摘要:本文研究了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与分类,介绍了产业集群的激励研究,并对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做了回顾。
关键词:产业集群机理研究研究型合资企业一、产业集群的定义与分类1990年迈克·波特(M. E. Porter)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
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迈克·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i J.A. Theo、Rolelandt和Pim den Hertog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取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 、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 、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 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
派克(F. Pyke) 等人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通常在一个产业内,并且根植于地方社区。
”ii广义的集群中通常包括制造商、供应商和客户以及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
国内学者聂鸣等总结了产业集群的定义,他们认为: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即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互补、竞争)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连片,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集群内企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通过深度的专业化分工,促进了每个企业效率的提高。
iii国内外各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理解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并没有广泛认同的定义。
产业聚集理论综述
产业聚集理论综述目前产业集聚在社会生产与实践中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促进创新与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更能,现在国际上诸多政策的制定已经将产业集聚作为一个重要的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或者目标。
产业集群(有时被成为产业集聚或产业簇群)是产生聚集经济的表现形式,由相关联的产业为赢得竞争优势,通过协同定位在特定空间集聚形成,集聚的空间为新产业区。
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程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如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中关村,都是高新技术的产业集聚形态。
早在一个世纪之前,马歇尔便阐述了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产业集聚产生的经济动因。
由此,学术界对产业集聚理论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愈加深入的研究。
一、马歇尔的外部性区位集聚马歇尔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代表人,于1890年发表了《经济学原理》,被看作是与亚当斯密《国富论》、李嘉图《税赋原理》齐名的划时代的著作。
马歇尔主要是通过对工业组织生产要素的研究表明企业区位聚集的原因分别是: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信息交换与技术扩散效应。
即企业为了追求外部的规模经济达进而达到利润最大化而产生集聚。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聚集19世纪中叶,西欧机器大生产空前发展。
在此背景下,阿尔弗雷德·韦伯是德国著名经济学家、近代工业区位论创始人,韦伯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从经济区位的角度上,解释了工业区位活动空间分布的理论依据,给世界区位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韦伯首先提出了决定工业区位的最小成本理论,解释了工业在区位选择中的基本原则是经济利益成本的节约,这一基本理论时至今日依然对产业的空间分布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韦伯第一次提出了“区位因子”的概念,系统地阐述了决定工厂最有位置的因子是运费指向、劳动力指向、聚集因素,并且提出了衡量这些区位因子的基本公式与标准,对于工业的区位选择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韦伯的理论离开了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等因素,单纯从资源的角度上研究工业布局,与现实中的工业布局有一定的差距。
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西方经济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领域研究权威学者麦克尔·波特创立的。
其涵义是: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一个特别领域,集聚着一组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
1.产业集群理论简评综上所述,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方面。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方面研究产业集群,但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国外的研究偏重于实证分析幷在此基础上的归纳。
而且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大多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出现,缺乏系统研究的专著。
归纳起来,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依据:(1)外部经济效应。
集群区域内企业数量众多,从单个企业来看,规模也许幷不大,但集群区内的企业彼此实行高度的分工协作,生产效率极高,产品不断出口到区域外的市场,从而使整个产业集群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2)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
空间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寻找成本以及和约的谈判成本与执行成本。
产业集群区内企业地理邻近,容易建立信用机制和相互信赖关系,从而大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集群区内企业之间保持着一种充满活力灵活性的非正式关系。
在一个环境快速变化的动态环境里,这种产业集群现象相对垂直一体化安排和远距离的企业联盟安排,更加具有效率;(3)学习与创新效应。
产业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温床。
企业彼此接近,激烈竞争的压力,不甘人后的自尊需要,当地高级顾客的需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
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它企业,这种创新的外部效应是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理论综述
然而,已有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研究不够深入, 对社会效应的衡量指标尚不清晰等。因此,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 步探讨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及社会效应。
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理论综述
目录
01 一、产业集群形成机 制理论的研究现状
02Leabharlann 二、企业间机制的研 究03 三、政府作用的研究
04 四、结论与展望
05 参考内容
产业集群是一种由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区域聚集的现象,这种聚集现 象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次演示将综述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理论, 探讨其定义、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 供参考和启示。
一、引言
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及配套服务等环节相 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企业和组织机构所形成的集合体。该集合体能够提高农业 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竞争力,进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农业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效应,以期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 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3、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路径,总结其特点和规律, 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提供参考。
4、加强国际比较研究,借鉴国外成功产业集群的经验和做法,为我国产业集 群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参考内容
产业集群是一种由许多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组成的地理集聚现象,其发展对 于区域经济增长、创新和竞争优势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自马歇尔(Alfred Marshall)首次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群进 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许多理论和模型。本次演示将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现 状进行综述,探讨各种理论模型的优缺点,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当今世界经济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既是产业组织方式的大提升,也是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
众多的产业集群构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的绝大部分都通过这些块状区域内制造出来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产业集群生产了全美接近60%的产值。
在意大利,形成了199个产业集群,每年200多亿美元的出口额主要由其中的66个产业集群生产。
印度在2000年就有350多个产业集群,产量占印度国内产量的75%-80%,创造了制造业出口额的60%。
法、英、德以及拉丁美洲等国都将产业集群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产业组织方式,列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战略。
2001年,美国商务部发表了一篇《基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州长指南》,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利用政策有力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我国东南沿海(如浙江、广东及江苏省苏南等)不少发达地区,产业集群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
1产业集群的概念1.1.产业集群的概念1、波特给出的定义现在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公认的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
波特首先于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集群”(Clusters)的概念,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1]。
在1998年发表的《集群于心经济竞争学》一文中,波特指出: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实体和其他组织;产业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并向侧面拓展至辅助性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结构[2]。
在其后的著作《竞争论》(2003)中波特将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的定义加以扩展,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以某一个或几个相关产业为核心,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地方生产系统,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包含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专业元件、零部件、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产业的厂商)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3]。
2、其他国外学者给出的定义贝察蒂尼(Becattini,l991)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产业区,即以同业工人及其企业簇群在特定地域内大规模自然地、历史地形成为特征的地域性社会实体[4]。
派克(Pyke,1992)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通常在一个产业内,并且根植于地方社区”[5]。
斯茨米特茨(Schmitz,1995)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企业在地理和部门的集中,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着范围广泛的劳动分工,且拥有参与本地市场为竞争所必须具备的,范围广泛的专业化创新的企业组群[6]。
J·A·Theo、Rolelandt和Pim den Hertog(1998)对集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取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这种网络就是集群[7]。
巴格拉沙(Bagella .M)等人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存在投入产出关系、受共同的社会规范约束、相互之间充满正负两种溢出的中小企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形成的企业网络[8]。
3、国内学者给出的定义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的王辑慈教授最早将机群的概念和理论引入国内。
她认为认为,认定集群与否的关键是其中的行为主体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和互动[9]。
在2001年《创新的空间》一书中她认为,产业集群就是企业集群,是指大量的中小企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成群,集聚区内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进一步专业化分工,并在市场交易与竞争过程中彼此之间形成密集的合作网络(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协同创新,并且创新的网络根植并融入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而形成具有较强的创新动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创新系统或柔性生产地域系统(flexible production territorial system )[10]。
在2006年的一篇论文中,她又提出:产业集群是相关产业的多个企业围绕一种产业(专业化部门)的集聚[11]。
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陈文华(2006)将产业集群定义为:是在特定区域中大量企业及相关机构基于专业化分工的、以群集为特征的一种经济社会现象;是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演进的,有效率的中间体组织;是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区域经济的新的思维方法和发展模式[12]。
戴双兴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基于地缘关系、产业技术链和同业交往等关系,大量与某一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的现象[13]。
1.2 产业集群的特征根据国内外学者对集群含义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产业集群一般特征:(1)地域性强,空间位置相对集中;(2)产业领域相对集中,多数是围绕一个核心产业;(3)集群内企业间的产业关系密切,以价值连为核心;(4) 相关资源集中,方便共享等。
它是特殊地域、同业交往、行业文化、产业技术链和价值链等的集中、融合,其实质是分工、合作、竞争、创新、知识共享和文化共通[14][15]。
研究表明,对于集群的具体特征,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学者对此给出了不尽相同的答案。
本文认为通过研究总结成功的产业集群的特征和运行机理,可以更好地对理论和实践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伊萨克森等人通过对各国案例的研究,总结出成功的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1)由一个或多个产业形成一定程度的专业化;(2)集群内企业通常以生产系统的形式构成本地化网络,并通过网络中的学习相联系;(3)拥有本地化的研发和教育机构,使得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有正规的科学基础;(4)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5)有融资渠道;(6)成功的产业集群是建立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基础之上的,能产生相互信任和共同愿景;(7)拥有能够补充本地能力的知识和技能的供给渠道;(8)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16]。
1.3产业集群分析层次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把产业集群分为三个分析层次,国家层次---联系经济结构的产业集团;部门或产业层次---产业间和产业内生产链的不同阶段的联系;企业层次---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形成的专业化供应商[16]。
如表一[7]所示。
资料来源:Roelandt et al,1997由于不同层次的集群所需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不同的,可以认为国家层次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多数来源于政府意志下的制度安排,即组织设计模式,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体现了作为设计主体的政府发展目标与战略意图。
而产业和企业层次的集群可看作是自发生成的类型,依据地理位置、文化传统、产业联系和市场集聚而建立。
以传统产业为特色的产业集群都具有自发生成的特点,如意大利东北部的70多个工业区,我国浙江、广东省的服装、陶瓷、五金、玩具、家具等几百个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区和专业镇[16]。
1.4产业集群与企业集群的区别企业集群在国内最有影响的定义是由仇保兴给出的,他在1999年出版的《小企业集群研究》一书中把企业集群定义为:由一组自主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组织[17]。
对于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两个概念的使用学术界存在十分混乱的局面。
虽然二者都强调成员间的产业联系,但是无论从构成主体、数量规模、地理空间等方面分析,就不难发现二者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的。
(1)构成主体上的区别。
从两者概念上可以看出,产业集群构成主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企业,也包括公益性的大学、科研机构、一些非营利性组织甚至政府。
企业集群构成主体则比较单一,企业集群内任何组织都是营利性的组织或其派生组织,群内非营利组织通常是因群内企业发展的共同需要而内生的,企业集群仅仅是“企业的集群”。
(2)数量规模上的区别。
产业集群概念并没有强调企业数量,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有时也可以形成产业集群。
但没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是不能称为企业集群的,并且企业集群内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企业集群有时也叫中小企业集群 [8]。
因此二者在数量规模上是有本质区别的。
(3)地理空间方面的区别。
产业集群概念更多强调的是其成员间的产业关联性,其对地理空间的界定往往服从于产业联系的需要。
企业集群概念对企业地理空间集中性提出了严格要求,企业在某一相对狭小的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如村、镇)必须达到一定密度才能称为企业集群[17]。
1.5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的区别早在一个世纪前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就开始使用聚集(Agglomeration)的概念。
产业集聚(Industrial Agglomeration)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指由一定数量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现象。
其优点是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带来规模经济效益。
产业集聚主要是研究产业的空间分布形态,特别注重产业从分散到集中的空间转变过程,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
产业集聚可以分为同一类型和不同类型两种产业的集聚[18][19]。
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关系密切,但是两者又有区别。
产业集群是相关产业的多个企业围绕一种产业(专业化部门)的集聚,而产业集聚可以使不同产业的企业的简单集中;产业集群注重的是不同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性,产业集聚并不要求企业间一定要具有产业关联性;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聚都可以形成产业集群。
因此,本文认为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相互混淆。
1.6 研究产业集群的意义1、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
大量企业聚集在同一区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之间提供互为需求的产品和劳务自然会降低运输成本。
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制度背景和共同的价值观建起起来的信任,节省企业搜索市场信息的时间和费用,降低了监督成本和机会成本,增强了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协作竞争能力。
(2)产业集群有利于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
劳动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既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动因,又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所在。
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劳动高度分工,大量企业横向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可大大降低企业进入行业的壁垒,增加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的利用程度,从而扩展了集群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3)产业集群能有效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产业集群有利于技术、信息和新思想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传播和应用。
集群内成员之间进行细致的分工与合作,极有利于产品的创新和升级,从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4)产业集聚可以共享劳动力市场。
产业集群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