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昌勇版-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黄昌勇主编书内考研知识点
1. ★土壤定义:(经典定义)(p3)2. 单个土体:(p3)3. 聚合土体:(p3)4. 原生矿物:(p19)5. 次生矿物:(p19)6. ▲土壤基本结构单位:(p20)7. 同晶替代:(p23)8. 土壤有机质:(p29)9. 土壤腐殖质:(英文)(p30)10. ▲有机质的矿化过程:(p31)11. ▲腐殖化过程:(p31)12. ★腐殖化系数:腐殖化系数是指定量加入土壤中的植物残体(以碳量计)腐解一年后的残留量(以碳量计)与原加入量的比值。
一般用腐殖化系数来度量动、植、微生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形成腐殖质的程度。
腐殖化系数是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13. 土壤生物:(p44)14. ▲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p47)15.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p47)16. 土壤酶:(p48)17. 根际:(英文)(p50)18. 根际效应:(p51)19. ★根土比:(p51)20. 菌根:(p51)21. 吸湿水:(p58)22. ▲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p58答案不明确)毛管孔隙又称小孔隙。
具有明显毛管作用的孔隙。
其孔隙直径一般小于0.1毫米。
因土粒小、排列紧密而形成。
非毛管孔隙又称大孔隙,孔隙直径大于0.1毫米的土壤孔隙。
23. 膜状水:(p58)24. 毛管水:(p58)25. 重力水:(p59)26. 地下水:(p59)27. 吸湿系数:(英文)(p60)28. ▲凋萎系数:(英文)(p60)29. ▲田间持水量:(英文)(p60)30. 饱和含水量:(英文)(p60)31. 无效水:(p60)32. 有效水:(p60)33. 质量含水量:(p61)34. 容积含水量:(p62)35. 相对含水量:(p62)36. 土壤储水量:(p62)37. 土水势:(p64)38. ▲基质势:(p64)39. ▲土壤水吸力:(p66)40.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p68)41. 土壤通气性:(p72)42. ▲土壤热容量:(p75)43. 土壤导热性:(p76)44. ▲土壤热导率:(p76)45. 土壤母质:(p81)46. 地质大循环:(p91)47. 生物小循环:(p91)48. 成土作用分类:(p92)49. ▲溶迁作用:(p93)50. 螯迁作用:(p94)51. 悬迁作用:(p94)52. 原始成土过程:(p96)53. 有机质积聚过程:(p96)54. ▲黏化过程(作用):(p96)55. 钙积与脱钙过程:(p97)56. 盐化脱盐过程:(p97)57. 碱化与脱碱过程:(p98)58. ★富铝化过程:(p98)59. 灰化、隐灭化和漂灰化过程:(p98)60. 潜育化和潴育化过程:(p99)61. 白浆化过程:(p99)62. ★土壤熟化过程:(p99)63. 土壤发育:(p101)64. 土壤个体发育:(p101)65. 土壤系统发育:(p101)66. 土壤剖面:(p102)67. ▲土壤诊断层:(p104)68. 土壤颗粒:(p108)69. 土壤粒级:(p108)70. 有效粒径:(p108)71. 当量粒径:(p108)72. 土壤密度:(p111)73. 土壤容重:(p112)74. 容重、密度、孔隙度的关系:(p112)75. 土壤孔性:(p113)76. 土壤孔度:(p113)77. 当量孔径:(p115)78. 土壤质地:(p116)79. 土壤结构:(p121)80. 土壤结构体:(p121)81. ▲土壤结构性:(p121)82. 多级孔度模型:(p125)83. 饱和流:(p140)84. 非饱和流:(p140)85. ▲达西定律:(p140)86. 入渗:(p142)87. 土壤水的再分布:(p143)88. 土面蒸发:(p144)89. “夜潮”现象:(p145)90. “冻后聚墒”现象:(p145)91. 土壤水的有效性:(p146)92. 对流:(p151)93. 分子扩散:(p152)94. 机械弥散:(p152)95. 水动力弥散:(p152)96. 比表面积:(p158)97. 永久电荷:(p159)98. ▲可变电荷:(p159)99. 土壤净电荷:(p160)100. ▲电荷零点:当土壤胶体所带负电荷和正电荷的数量相等时,即胶体的净电荷为零时的pH值。
黄昌勇版-土壤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
其基本特性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3.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成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为土壤剖面。
4.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
5.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6.人为肥力:耕作熟化过程中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7.有效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其中一部分在当季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8.潜在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叫做潜在肥力。
9.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层(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10.土壤生态系统:是以土壤为研究核心的生态系统,可分为研究土壤生物的生态系统和研究土壤性状与环境关系的土壤生态系统两类。
11.矿物:指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2.风化作用:是指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裂和分解的过程,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13.土壤母质: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又称土母质。
14.土壤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15.土壤次生矿物:在风化及成土过程中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新矿物。
16.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学黄昌勇2000版
土壤学黄昌勇2000版一、土壤学概述土壤学是一门研究土壤形成、性质、利用和保护的自然科学。
土壤是地球表层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具有肥力、水分、空气、矿物质和有机质等基本性质。
土壤学黄昌勇2000版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土壤知识,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壤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土壤分类及其特点根据土壤的性质和形成过程,土壤可分为岩石土壤、次生土壤和人工土壤等。
岩石土壤发育程度较低,矿物质成分复杂;次生土壤发育程度较高,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人工土壤是人类活动形成的,如水稻土、石灰岩土等。
三、土壤形成过程与因素土壤形成过程受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等因素共同作用。
气候因素影响土壤的水分、温度和风化程度;母质为土壤提供矿物质和有机质基础;生物因素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循环;地形影响土壤的水分和温度条件;时间因素使土壤在长时间内逐渐发育和成熟。
四、土壤性质与土壤肥力土壤性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
物理性质主要有土壤结构、质地、水分、温度等;化学性质主要有土壤酸碱度、氧化还原性、盐分、养分等;生物性质主要有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生物周转等。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适宜程度,与土壤性质密切相关。
五、土壤利用与管理土壤利用主要包括农业、林业、牧业等,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可提高土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土壤管理旨在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维持土壤肥力,包括土壤保持、水土流失防治、土壤改良等。
六、土壤污染与防治土壤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主要来源于工业、农业、城市生活等。
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包括源头控制、污染治理、土壤修复等。
七、土壤改良与培育土壤改良是通过添加物质、改变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
土壤培育是利用生物、化学和物理方法,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和可持续性。
八、我国土壤资源与保护我国土壤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为保护土壤资源,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土壤资源调查、分区管理、法律法规等。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1.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1.2土壤肥力: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必须养料的能力。
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2.1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
2.2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来的。
2.3同晶置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3.1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3.4菌根:存在于一些树木根的活性部分的真菌菌丝,是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
4.1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的质量或重量。
4.5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4.6土壤机械组成: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级的相对含量。
4.7土壤结构:土粒(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5.2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5.7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5.9滞后现象:对于同一土壤,即使在同一温度下,由土壤脱湿过程和土壤吸湿过程测得的水分特征曲线是不同的,这一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7.4地质大循环: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7.5生物小循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和土壤之间的循环。
8.2有机质聚集过程:在木本或草本植物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
8.4钙化过程: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积累的过程。
8.5盐化过程: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壤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集聚的过程。
8.8潜育化过程:土壤长期啧水,受到有机质嫌气分解,而铁锰强烈还原,形成灰蓝——灰绿色土体的过程。
8.9潴育化过程:土壤渍水带经常处于上下移动,土体中干湿交替,比较明显,促使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应交替,结果在土体内出现绣纹,锈斑,铁锰结核和红色胶膜等物质。
土壤学黄昌勇重点考研笔记
土壤学黄昌勇重点考研笔记摘要:1.土壤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2.土壤学的重要性3.土壤学考研院校和期刊4.土壤学期末复习方法和资料5.土壤学的就业方向和单位6.土壤学网课答案和电子教材正文:土壤学是一门研究土壤形成、演化、性质和利用的学科,涉及到农业、环境、地质等多个领域。
黄昌勇教授的《土壤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土壤学知识体系,帮助学生了解土壤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
首先,土壤学主要研究土壤的形成、演化、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以及土壤与植物生长、环境污染、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关系。
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其次,土壤学具有很高的重要性。
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同时,土壤学还为环境科学、地质学、生态学等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选择土壤学作为研究方向,可以考虑的院校有浙江农林大学等。
此外,土壤学期刊有很多,如《土壤学报》、《土壤与环境》等,可以关注这些期刊的最新研究动态。
在期末复习时,可以参考黄昌勇教授的《土壤学》教材和题库,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总结。
题库中包括概念题、问答题等,共22 页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土壤学的就业方向很广泛,可以在农业、环保、地质等单位就业。
例如,农业部门需要土壤学专业的人才进行土壤调查、肥料研发等工作;环保部门需要土壤学专业的人才进行土壤污染监测、治理等工作。
此外,浙江农林大学的土壤学网课答案可以作为参考,黄昌勇教授的《土壤学》电子教材也可以免费获取,为学习提供了便利。
总之,土壤学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学科,黄昌勇教授的《土壤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土壤学名词释析
土壤学名词释析01. 总论 01.001 土壤 soil 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01.002 土壤学 soil science 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制图和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肥力特点以及土壤利用、改良和治理的科学。
01.003 发生土壤学 pedology 侧重研究土壤的发生、演化、特性、分类、分布和利用潜力的土壤学。
01.004 耕作土壤学 edaphology 侧重研究土壤的组成、性质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通过耕作治理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能力的土壤学。
01.005 土壤地理[学] soil geography 研究土壤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及其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01.006 土壤物理[学] soil physics 研究土壤中物理现象或过程的学科。
01.007 土壤化学 soil chemistry 研究土壤中各种化学行为和过程的学科。
01.008 土壤生物化学 soil biochemistry 阐明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等物质的转化、消长规律及其功能的学科。
01.009 土壤矿物学 soil mineralogy 研究土壤中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的类型、性质、成因、转化和分布的学科。
01.010 农业化学 agrochemistry 研究植物营养、土壤养分、肥料性质和施用技术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广义上也包括农产品加工酿造等。
01.011 土壤分析化学 soil analytical chemistry 研究用化学方法和原理测定土壤成分和性质的技术学科。
01.012 土壤生物学 soil biology 研究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分布、功能及其与土壤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01.013 土壤微生物学 soil microbiology 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种类、功能和活性以及与土壤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01.014 土壤生态学 soil ecology 研究土壤环境与生物间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功能、平稳与演变规律的学科。
黄昌勇版土壤学绪论
黄昌勇版土壤学绪论土壤学绪论一、名词解释1、土壤2、土壤肥力3、土壤剖面4、土壤生产力5、自然肥力6、人为肥力7、有效肥力8、潜在肥力9、土壤圈10、土壤生态系统二、填空题1、土壤肥力按形成原因可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地球表层系统中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土壤肥力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影响土壤肥力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是_________。
4、作为一个发育完全的土壤剖面,从上至下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个最基本的发生层组成。
5、土壤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5大成土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
6、土壤肥力根据其利用情况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两种类型。
7、俄罗斯土壤学家道恰耶夫认为土壤是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8、土壤的是由、、三相组成。
9、土壤的物质组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1、为化验土壤养分应采集_____土样。
A 原状B 剖面C 耕层混合2、土壤是()A 、发育于地球内部的结构表层B、不能生长绿色植物C、疏松但内部少孔隙D、能生长绿色植物,具有生物多样性3、下列选项中哪些不属于五大圈层()A、土壤圈B、大气圈C、地壳 D. 水圈4、五大成土因素之中不包括()A 、母岩B、生物 C 、温度D、气候5、关于土壤下列选项中是珍贵资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土壤资源数量上的有限性B、土壤资源是可再生资源C、土壤资源质量上的可变性D、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四、判断题1、母质不是土壤,因为母质不具有肥力。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
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土壤学黄昌勇2000版
土壤学黄昌勇2000版摘要:一、土壤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二、土壤的组成与性质1.土壤矿物质2.土壤有机质3.土壤空气4.土壤水分5.土壤温度三、土壤的分类与分布1.土壤分类方法2.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四、土壤的演变与保护1.土壤形成过程2.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3.土壤保护措施五、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与应用1.土壤与作物生长的关系2.土壤在肥料施用中的作用3.土壤改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正文: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组成、性质、分类、分布、演变、保护以及土壤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一门学科。
土壤是地球上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
土壤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水分和温度等要素组成。
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成分,提供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有机质是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和分解物,对土壤的结构和肥力有重要影响。
土壤空气、水分和温度则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土壤根据其性质和组成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我国土壤分类方法主要包括土壤发生分类、土壤系统分类和土壤改良分类等。
我国土壤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包括红壤、黄壤、黑土、黄土、盐碱土等各种类型。
土壤是动态变化的,其演变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为了保护土壤资源,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合理施肥、轮作制度、土壤改良等。
此外,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减少污染,也是当务之急。
土壤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土壤为植物提供生长空间,保持和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同时也影响植物对水分和温度的适应。
因此,了解土壤与作物生长的关系,合理利用和改良土壤,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土壤学是一门研究土壤的综合性学科,对于我们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分类、分布、演变和保护,以及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学黄昌勇2000版
土壤学黄昌勇2000版摘要:一、土壤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土壤学的概念2.研究对象及范围二、土壤的组成与性质1.土壤组成成分2.土壤性质及其影响因素三、土壤类型与分布1.土壤类型划分2.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特点四、土壤形成与演变1.土壤形成过程2.土壤演变因素及影响五、土壤资源与利用1.土壤资源的重要性2.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正文: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的组成、性质、类型、分布、形成与演变,以及土壤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等。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由岩石碎屑、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物质。
土壤对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壤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固体部分(包括矿物颗粒和有机质)、液体部分(水分)和气体部分(空气)。
土壤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如土壤结构、孔隙度、水分等)、化学性质(如pH 值、养分含量等)和生物性质(如微生物数量、生物活性等)。
这些性质受土壤组成成分、成土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土壤的性质和组成,我国土壤可以划分为多个类型,如水稻土、红壤、黄壤、黑土、棕壤等。
这些土壤类型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受到地形、气候、成土母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土壤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括成土母质的改造、土壤矿物质的形成、有机质的积累和微生物作用等。
土壤演变受自然因素(如气候、地貌、生物等)和人为因素(如农业生产、土地利用变化等)的共同影响。
我国土壤资源丰富多样,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由于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以及不合理利用等原因,土壤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压力。
土壤学黄昌勇2000版
土壤学黄昌勇2000版
(原创版)
目录
1.土壤学的概念和历史
2.土壤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土壤的特性和分类
4.土壤对农业和环境的重要性
5.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和保护
正文
一、土壤学的概念和历史
土壤学是一门研究土壤形成、演化、性质和功能的学科,它涉及到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土壤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主要是在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形成的。
我国土壤学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初,经历了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过程。
二、土壤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土壤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壤,包括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等方面。
土壤学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验室分析、田间试验和模型模拟等。
三、土壤的特性和分类
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五部分组成的复杂体系,具有独特的结构、功能和生态特性。
根据土壤的性质和特征,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黄壤、红壤、黑土等。
四、土壤对农业和环境的重要性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土壤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源地水质和减缓气
候变化等具有重要作用。
五、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和保护
我国土壤资源丰富多样,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土壤侵蚀、土壤污染和土壤退化等。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
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土壤学是农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土壤的形成、性质、分类、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土壤是地球上由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水和空气等组成的天然层状体,它是陆地上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
土壤的形成是指天然地理作用和人为活动导致岩石物质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逐渐转化为土壤的过程。
土壤形成的主要过程包括风化、物理破碎、溶解、迁移、沉积、水合、吸附、还原等。
土壤形成受地球的地质性质、气候、植被、山川地势、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土壤的性质是指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质地、结构、孔隙度、密度等;化学性质包括pH值、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能力等;生物性质包括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等。
土壤的性质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土壤水分保持和供应养分等都有重要影响。
土壤的分类是对土壤进行系统科学、综合性的分类,根据土壤的形态、地球化学和生物学特点将土壤分为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土壤分类系统有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和美国土壤分类系统等。
土壤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土壤资源,指导农业生产和土壤环境保护。
土壤的利用是指根据土壤的性质和分类进行科学的土壤管理,使土壤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土壤的利用包括土壤改良、肥料施用、水分管理等措施,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产量。
合理的土壤利用能够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农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土壤的管理是指根据土壤的性质和分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来维护土壤的生态功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壤管理的内容包括土壤保育、土壤改善、土壤环境保护等。
土壤管理主要涉及土壤的保水保肥、防止土壤侵蚀、合理施肥、合理轮作等措施,以提高土壤的质量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土壤学研究土壤的形成、性质、分类、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它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土壤资源、指导农业生产和土壤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方法。
通过土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
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他们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是不同的。
2、试述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
1、营养库的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3、雨水涵养作用4、生物的支撑作用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3、为什么说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
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1、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土地退化日趋严重★人口剧增)2、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3、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
★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条件的影响。
★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1矿物鉴定特征、种类及主要造岩矿物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根据矿物呈色的原因,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三种。
★条痕条痕就是矿物粉末的颜色,将矿物在未上釉的瓷板上进行刻划,其留下的粉末痕迹就是条痕。
★透明度和光泽透明度是矿物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
光泽是矿物表面对光线反射所呈现的光亮。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摩擦或刻划的能力称为硬度。
★解理和断口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着一定方向的平行面裂开,这种现象称为解理,而裂开后形成的光滑平面则称为解理面。
而破裂成不平坦、不规则的断面,则称之为断口。
种类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1.原生矿物(岩浆)由地壳深处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固结而形成的矿物称原生矿物2.次生矿物(表生或变质)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
土壤学黄昌勇2000版
土壤学黄昌勇2000版
(原创版)
目录
1.土壤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黄昌勇 2000 版《土壤学》的主要内容
3.黄昌勇 2000 版《土壤学》的特点和贡献
4.黄昌勇 2000 版《土壤学》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土壤学是一门研究土壤形成、性质、分布和利用的学科,对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黄昌勇 2000 版《土壤学》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学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
黄昌勇 2000 版《土壤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土壤形成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二是土壤性质的分类、测定和评价;三是土壤资源的调查、评价和利用;四是土壤污染的监测、防治和修复;五是土壤学在农业、环境、城市等方面的应用。
该版本《土壤学》具有以下特点和贡献:首先,结构严谨,内容系统,既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又重视实践操作的训练。
其次,紧跟时代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国土壤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
再次,突出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黄昌勇 2000 版《土壤学》的出版对土壤学教育和科研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广大师生和土壤学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
同时,该书也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环保、土地资源管理等领域,为我国土壤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第1页共1页。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
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土壤soil: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具有生态环境调控功能、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2.土壤圈pedospere:土壤在地球表面以不连续状态分布于陆地表面,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称为土壤圈3.农业生态系统: 是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在人工调节和控制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形式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农业生产体系。
4.农业 :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5.大气圈aerosphere :是环绕地球最外层的气体圈层,它的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越向上空气越稀薄,并逐渐转化为宇宙空间。
6.生物圈 (biosphere) :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它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7.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8.土壤学soil science:农林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科学,主要论述土壤和农林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土壤变肥变瘦的一般规律,以及土壤利用和改良的技术。
9.土壤剖面构造:指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不同土层的排列方式10.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
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
11.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地核(Core):地球的核心部分。
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半径为3480千米。
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
外地核的物质为液态。
13.地幔(Mantle):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
其基本特性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3.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成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为土壤剖面。
4.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
5.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6.人为肥力:耕作熟化过程中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7.有效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其中一部分在当季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8.潜在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叫做潜在肥力。
9.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层(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10.土壤生态系统:是以土壤为研究核心的生态系统,可分为研究土壤生物的生态系统和研究土壤性状与环境关系的土壤生态系统两类。
11.矿物:指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2.风化作用:是指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裂和分解的过程,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13.土壤母质: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又称土母质。
14.土壤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15.土壤次生矿物:在风化及成土过程中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新矿物。
16.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7.硅铝率:土壤粘粒部分的SiO2和Fe2O3含量的分子比。
18.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9.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20.土壤腐殖物质:是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非晶形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21.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质的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22.腐殖化系数:把每克干重的有机物施入土壤1年后所能分解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23.有机质土壤:一般把有机质含量20%以上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
24.矿质土壤:把有机质含量20%以下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
25.有机质的矿化过程:有机化合物进入土壤后,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同时释放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的过程。
26.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27.C/N(碳氮比):有机物中碳素总量与氮素总量之比。
28.有机质的周转: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后由其一系列转化和矿化过程所构成的物质流通称为有机质的周转。
29.激发作用: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新鲜有机物质对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激发作用。
30.腐殖化作用: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过程。
31.菌根:存在于一些树木根的活性部分的真菌菌丝,是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
32.联合固氮:有些固氮微生物在植物根系中生活,这时的固氮作用比单独生活时要强的多,这种类型称为联合固氮。
33.根际(根圈):泛指植物根系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
34.根际效应:由于植物根系的细胞组织脱落物和根系分泌物为根际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
因此,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
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容积)的质量(实用上多以重量代替,克/厘米3)称为土壤密度。
35.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克/厘米3或吨/米3),称为土壤容重。
36.土壤孔隙度(总孔度):全部孔隙容积与土体容积的百分率。
37.孔隙比: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
38.固相率:土壤固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固相率。
39.液相率:土壤液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液相率。
40.气相率:土壤气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气相率。
41.三相比:土壤固、液、气三相的容积分别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固相率、液相率(即容积含水量或容积含水率,可与质量含水量换算)和气相率,三者之比即是土壤三相比。
42.土壤粒级(粒组):土壤颗粒按粒径大小和性质不同分成若干级别(按土粒的大小,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
43.机械组成(颗粒组成):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级的相对含量,并可由此确定土壤质地。
44.土壤质地:反映土粒大小以及比例组成及其性质的土壤名称,即反映土壤砂粘的程度。
45.土壤结构体(结构单位):是土粒(单粒和复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
46.土壤结构性:主要指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尤其是团粒结构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性质。
47.土壤孔性(孔隙性质):土壤固体颗粒之间所形成的不同形状和大小孔隙的数量、比例及其分布状况的总称。
48.当量孔径:相当于一定水吸力的毛管孔隙直径作为土壤孔隙直径的指标,叫做当量孔径。
49.团粒结构:土粒胶结成粒状和小团块,大体成球形,自小米粒至蚕豆粒般大,称为团粒。
50.吸湿水:由干燥的土粒的吸附力从大气中吸附气态水分子保持在土粒表面的水分。
51.吸湿系数:在饱和水汽中,干燥土粒吸附水分子的最大量也叫最大吸湿量。
52.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土壤含水量。
53.饱和含水量:土壤所有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含水量,也称为土壤全持水量。
54.临界深度:是指含盐地下水能够上升到达根系活动层并开始危害作物时的埋藏深度。
55.有效水: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分。
(在田间持水量(1-2万帕)到永久萎蔫系数(150万帕)之间保留在土壤中的水分。
)56.无效水: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分。
57.萎蔫系数:植物因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萎蔫系数。
58.质量含水量:是指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
59.容积含水量:是指单位土壤总容积中水所占的容积百分数,又称容积湿度、土壤水的容积百分数,常用符号θv表示。
60.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
61.土水势:土壤水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与同样条件下的纯自由水相比,其势或自由能的变化,其差值即为土水势。
(为了可逆地等温地在标准大气压下,从在指定高度的纯水水体中移动单位质量的纯水到土壤水分中去所需作的功的数量。
)62.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但并不是指土壤对水的吸力。
6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能量之间关系的相关曲线。
64.滞后现象:同一土壤从干燥到水饱和的吸水过程与从水饱和到干燥的脱水过程测得的水分特征曲线不重合的现象。
65.土面蒸发:土壤水不断以水汽的形态由表土向大气扩散而逸失的现象。
66.水汽凝结:当水汽由暖处向冷处扩散遇冷时便可凝结成液态水,这就是水汽凝结。
67.入渗过程:一般是指水自土表向下进入土壤的过程。
68.水的再分布:当地表停止供水,入渗过程终止后,由于被入渗水湿润的土层与未获得水分土层的存在,土层含水量存在差异,在土壤剖面深厚,没有地下水出现的情况下,水的吸力和重力梯度还将使土壤水继续向下移动的过程。
69.土壤呼吸:土壤从大气中吸收O2,同时排出CO2的气体扩散作用。
70.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71.土壤导热性:土壤具有对所吸热量传导到邻近土层性质,称为导热性。
导热性大小用导热率表示。
72.土壤导热率:在单位厚度(1厘米)土层,温差为1℃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cm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λ)。
73.生物小循环: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者供动物生长,而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74.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这是地球表面周而复始的大循环。
75.水平地带性分布:是指土壤分布与热量的纬度地带性和湿度的经度地带性的关系。
76.垂直地带性分布:是指土壤随地势的增高而发生的土壤演变规律。
因为地形高低差异,水热条件存在差异,植被分布亦不同,从而土壤形成发育及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发生有规律的分布。
77.土壤纬度地带性:是指土壤随纬度不同而出现变化。
随着地球接受太阳辐射能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所用的岩石风化、植被景观也都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使土壤的形成发育也相应发生沿纬度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使土壤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如我国东部沿海区由北向南土壤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分布,依次为黑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砖红壤。
78.土壤的经度地带性:是指土壤随经度不同而出现的变化。
由于距离海洋的远近及大气环流的影响而形成海洋性气候、季风气候以及大陆干旱气候等不同的湿度带,这种湿度带基本平行于经度,而土壤亦随之发生规律的分布,称之为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如我国西部的干旱内陆由东向西土壤呈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布,依次为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
79.气体扩散:是指气体分子由浓度大(或分压大)处向浓度小(或分压小)处的运动,它是由气体分子的热运动(或称布朗运动)引起的。
80.土壤胶体:是土壤最细微的颗粒,通常指直径在1~1000nm的固体颗粒。
81.永久电荷:由于粘粒矿物晶层中的同晶替代所产生的电荷。
82.可变电荷:由于胶粒表面分子或原子团的解离而产生的电荷,其数量和性质随介质pH而变化。
83.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可相互交换的作用。
84.阳离子交换量(CEC):单位质量土壤所能吸附的阳离子的交换总量,一般用每千克干土的厘摩尔数表示,即(CEC:cmol(+)/kg )。
85.盐基饱和度(BS):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总量的百分数。
86.互补离子:土壤表面总是同时吸附着多种交换性阳离子,对某一指定离子而言,其它同时存在的离子都是该离子的互补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