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化学平衡(第3课时)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1. 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相关计算方法。

了解化学平衡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相关计算方法。

2. 化学平衡所遵循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 教科书、教学课件、实验仪器和试剂。

2. 备好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让学生对化学平衡产生兴趣。

2. 教学: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性质和相关计算方法。

让学生了解化学平衡所遵循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3. 实验:进行关于化学平衡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培养其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的能力。

4. 讨论与总结:与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规律,引导学生思考。

5. 作业布置:布置化学平衡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馈1. 课后作业的批改与讲解。

2.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感受和问题反馈。

六、板书设计1. 化学平衡的概念2. 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3. 化学平衡所遵循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七、课后拓展1. 让学生通过相关化学实验,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2. 带领学生多角度地了解化学平衡对实际生活的影响。

八、教学反思1. 对本节课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

以上是一份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范本,希會对您有所帮助。

初高中化学平衡教案

初高中化学平衡教案

初高中化学平衡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
1. 化学反应的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
2. 平衡位置和平衡常数;
3. 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
4.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平衡位置的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
2. 实验器材:试管、试剂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化学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平衡常数的意义。

二、理论讲解(20分钟)
1. 讲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介绍平衡位置和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分析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

三、实验环节(30分钟)
1. 进行相关实验,观察平衡位置的变化;
2. 让学生手动计算平衡常数,并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

四、课堂练习(1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化学平衡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外拓展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拓展阅读和实验,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后续教学中,可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化学平衡高中化学教案中公

化学平衡高中化学教案中公

化学平衡高中化学教案中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掌握化学平衡的表达式和计算方法;了解平衡体系的偏移方式与平衡常数的特性。

2. 过程与方法:注重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的能力;通过讨论和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技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化学平衡的知识,了解化学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实验科学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化学平衡的条件和影响因素;3. 掌握化学平衡的表达式和计算方法;4. 了解平衡体系的偏移方式与平衡常数的特性。

三、教学方法1. 通过实际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高学习积极性;2. 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积极参与课堂讨论;3.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和数据,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a.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b. 化学平衡的特点。

2. 化学平衡的条件和影响因素a. 平衡常数的定义;b. 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c. 平衡移动规律。

3. 化学平衡的表达式和计算方法a. 平衡常数表达式的推导;b. 平衡常数计算方法;c. 平衡常数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4. 平衡体系的偏移方式与平衡常数的特性a. 平衡体系的偏移方式;b. 平衡常数的特性及应用。

五、教学效果评价1. 实验报告的撰写: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结果分析和结论等。

2. 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

3. 学习总结:通过讨论与总结提高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

化学教师的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教师的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教师的化学平衡教案引言:化学平衡是化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平衡,本文将提供一个化学平衡的教案,通过有趣的实验和互动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平衡有更深入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其特征。

2. 掌握化学平衡的表达式和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学会预测和解释影响化学平衡位置的因素。

4. 能够分析和解决与化学平衡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通过简明的讲解介绍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平衡的定义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化学平衡的表达式和平衡常数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发现化学平衡表达式的建立过程,并结合实例计算平衡常数。

3. 影响化学平衡位置的因素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探究温度、浓度、压力等因素对化学平衡位置的影响,并引导学生解释影响的原因。

4. 解决与化学平衡相关的实际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化学平衡相关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个与化学平衡相关的实际例子,引起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知识讲解简明扼要地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

3. 实验演示选择一个与化学平衡相关的实验,如铁离子和硫氰酸根离子的反应。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到反应在达到平衡时的特征,并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表达式。

4. 学生参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实验结果,计算平衡常数,并与其他小组共享结果和讨论。

5. 探究因素设计不同条件下的实验,如不同温度下反应速率的测定、反应物浓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等。

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发现和解释这些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6.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与化学平衡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7.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2021-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学案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2021-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学案

其次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三节化学平衡(第1课时)【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可逆反应。

2.知道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征。

3.会推断一个可逆反应是否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重、难点】化学平衡状态及判定基础落实:一、可逆反应1.概念:在肯定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特点:(1)同一条件下,正反应和逆反应同时发生、同时存在。

(2)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反应物不能实现完全转化。

(3)反应体系中,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各种物质同存于同一反应体系。

(4)反应达到限度时,反应仍在进行,没有停止。

二、化学平衡状态1.含义:在肯定条件下,当正、逆两个方向的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体系中全部参与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可以保持恒定。

2.特征:①逆:可逆反应②等:v正=v逆③定:物质恒定④动:动态平衡,反应没停止⑤变:条件变,平衡移动三、化学平衡状态的推断1.看v(正)与v(逆)是否相等。

2.看体系中的各物质是否保持恒定。

对点训练:学问点一可逆反应1.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X2(g)+Y2(g)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 mol·L-1、0.3 mol·L-1、0.2 mol·L-1,在肯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A)A.Z为0.3 mol·L-1B.X2为0.2 mol·L-1C.Y2为0.4 mol·L-1D.c(X2)+c(Y2)+c(Z)=0.55 mol·L-1解析可逆反应中,反应体系中各物质肯定共存,假如B、C选项中的数据存在,则Z的浓度为0,这是不行能的,A选项符合题意;又由于该反应是总体积不变的反应,达到平衡时,不论X2、Y2、Z怎么变化,总物质的量不会转变,总浓度也不会转变,即:c(X2)+c(Y2)+c(Z)=0.6 mol·L-1。

学问点二依据v正=v逆推断平衡状态2.在肯定温度下,反应A2(g)+B2(g)2AB(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C)A.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的A2,同时生成n mol的AB B.容器内的总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C.单位时间内生成2n mol的AB,同时生成n mol的B2D.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的A2,同时生成n mol 的B23.能够说明一个可逆反应H2(g)+I2(g)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D)A.1 mol H—H键断裂的同时有1 mol H—I键形成B.1 mol H—H键断裂的同时有2 mol H—I键形成C.1 mol I—I键断裂的同时有2 mol HI键形成D.1 mol H—H键断裂的同时有1 mol I—I键形成学问点三依据物质不再增减推断化学平衡状态4.可逆反应2HI(g)2(g)+I2(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C)A.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B.混合气体总分子数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C.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转变D.c(H2)与c(I2)保持相等5.在肯定条件下,反应:2NO+O2NO2在定容容器中发生,对该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的描述中,错误的是(D)A.混合气体的总分子数不再变化B.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C.容器的总压强不再变化D.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再变化【基础落实】1.在肯定条件下,使NO和O2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A.反应开头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B.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渐渐减小,最终为零C.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渐渐增大,最终不变D.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渐渐减小,最终不变2.在密闭容器中,充入SO2和18O原子组成的氧气,在肯定条件下开头反应,在达到平衡后,18O存在于(D)A.只存在于氧气中B.只存在于SO3中C.只存在于SO2和SO3中D.SO2、SO3、O2中都存在3.3 mol H2和1 mol N2放入密闭容器中,使用催化剂发生反应:N2+3H23,从反应开头到平衡过程中,不行能消灭的是(A)A.2 mol NH3B.0.5 mol NH3C.0.9 mol N2D.H2和NH3物质的量相等4.可逆反应a A(g)+b B(g)C(g)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

学案3:2.3.3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二)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学案3:2.3.3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二)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第三节化学平衡第3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二)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学习目标1.通过温度对可逆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并掌握温度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

2.了解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实质,并进一步探讨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从而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3.根据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归纳勒夏特列原理。

新知导学一.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升高温度,平衡向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平衡向方向移动二.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加入催化剂可以大大地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是因为它可以降低反应的,从而提高活化分子,从而增大反应速率,但是由于催化剂能够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移动无影响。

2.催化剂改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的反应混合物中的含量,但是使用催化剂能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

三.勒夏特列原理1.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则平衡将向着能够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2.注意事项(1)研究对象一定是处于平衡状态的。

(2)勒夏特列原理只适用于判断“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时的平衡移动方向。

(3)平衡移动的结果只能是“”外界条件的改变,但不能完全“”这种改变。

课堂互动探究探究一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原理:ΔH=-56.9 kJ·mol-1实验步骤:三只相同的圆底烧瓶盛有完全相同的上述平衡混合气体(颜色相同),将两只烧瓶分别浸入盛有热水和冰水的烧杯中,另一只烧瓶置于常温下(比较颜色)。

放置一段时间,直至颜色不再发生变化。

实验现象:实验内容烧瓶放入热水中烧瓶放入冰水中实验现象反应体系的颜色加深反应体系的颜色变浅由此现象,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归纳总结1.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放热或吸热)。

在可逆反应里,若正反应为放(吸)热反应,逆反应必为吸(放)热反应。

正、逆反应的热量数值相等,但符号相反。

2.对于同一化学反应,升高温度,使v(吸)和v(放)都增大,但吸热反应速率增大的程度更大,即v(吸)>v(放),所以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反之,降低温度,v(吸)和v(放)都减小,但吸热反应速率减小的程度更大,即v(吸)<v(放),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三节 化学平衡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三节 化学平衡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三节化学平衡考纲解读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2.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计算。

3.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4.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预习提纲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1.可逆反应(1)概念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表示方法约定采用“”表示,把从左向右的反应称作正(向)反应,从右向左的反应称作逆(向)反应。

例如:SO 2和H2O可表示为SO2+H2O H2SO3(3)特征可逆反应发生的条件相同,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反应物不能实现完全转化,且反应体系中,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各种物质共存。

2.不可逆反应有些反应的逆反应进行程度太小因而忽略,把几乎完全进行的反应叫不可逆反应,用“===”号表示。

例如:Ba2++SO42—==BaSO4↓二、化学平衡状态1.化学平衡的建立如果把某一可逆反应的反应物装入密闭容器,其反应过程如下:(1)反应开始时:反应物的浓度最大,正反应速率最大.生成物的浓度为零,逆反应速率为零.(2)反应进行时:反应物的浓度逐渐减小,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逐渐增大,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3)最终在某一时刻,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的浓度不再变化,生成物的浓度也不再变化。

上述过程用图示法表示如下2.概念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保持恒定的状态。

3.特征(1)“动”——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并没有停止。

(2)“等”——v(正) =v(逆)>0。

(3)“定”——条件一定时,反应速率一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定。

(4)“变”——当条件改变时,平衡一般要发生改变。

4.影响因素(1)浓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初中化学中的平衡点教案

初中化学中的平衡点教案

初中化学中的平衡点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平衡状态的判断标准。

2. 学习勒夏特列原理,掌握平衡移动的规律。

3. 能够运用平衡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平衡状态的判断。

2. 勒夏特列原理及平衡移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1. 平衡状态的判断。

2. 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例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如烧杯中的液体混合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一定条件下,混合物中的各种物质是否会发生变化?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会达到一种状态,即平衡状态,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化学平衡的概念:介绍化学平衡的定义,即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2. 平衡状态的判断标准:解释平衡状态的判断标准,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比值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3. 勒夏特列原理:介绍勒夏特列原理,即在平衡状态下,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时,平衡会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4. 平衡移动的规律:讲解平衡移动的规律,包括温度、压强和浓度对平衡的影响。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展示实例图片或实物,如合成氨反应、溶解平衡等,引导学生运用平衡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平衡移动的规律。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衡知识解决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平衡点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平衡状态的判断,然后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勒夏特列原理和平衡移动的规律。

在实例分析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二化学学案化学平衡3

高二化学学案化学平衡3

高二化学学案化学平衡课时:3 编写人:卢镇芳审核人:编号:3问题导学:一、在一个密闭针筒中发生如下可逆反应:2NO2(红棕) N2O4(无色)。

(1)向内推动活塞会有什么现象产生?试着解释产生现象的原因。

向外拉出活塞会有什么现象产生?试着解释产生现象的原因。

(2)试着描述加压对2NO2(红棕) N2O4(无色)的平衡移动产生的影响,并通过速率图像分析压强改变对化学平衡产生的影响。

(3)举例说明生产中如何应用压强对化学平衡产生的影响指导生产。

(4)压强的改变能否对所有的化学平衡产生影响?二、在一个密闭针筒中发生如下可逆反应:2HI(g)(无色)H2(g)(无色)+I2(g)(红棕)。

(1)向内推动活塞会有什么现象产生?试着解释产生现象的原因。

向外拉出活塞会有什么现象产生?试着解释产生现象的原因。

(2)试着分析加压对2HI (无色)H2(无色)+I2(红棕)的平衡移动产生影响了没有,并通过速率图像分析压强改变产生的影响。

(3)从有无气体参与可逆反应和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有无变化(Δn(g)>0、<0、=0)两个角度总结压强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三、以工业合成氨N2+3H 22NH3为例。

向已达平衡的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可否对氨气的产率产生影响?请从速率-时间图像加以分析。

试着归纳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产生的影响。

四、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可产生影响,试举出生产中实际应用的例子。

以工业合成氨N2+3H 22NH为例,画出增大压强和升高温度温度对氨气的产率-α(NH3)的影响。

自主训练1、下图是可逆反应A+2B2C+3D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随外界条件改变(先降温后加压)而变化的情况。

由此可推断()A.正反应是放热反应B.若A、B是气体,则D是液体或固体C.逆反应是放热反应D.A、B、C、D均为气体2、上图曲线a表示放热反应X(g)+Y(g)进行过程中,X的转化率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

若要改变起始条件,使反应过程按b曲线进行,可采用的措施是()A.升高温度B.加大X的投入量C.加催化剂D.增大体积3、如图所示,有两只密闭容器A 和B ,A 容器有一个移动的活塞能使容器内保持恒压,B 容器能保持恒容。

第三节化学平衡学案

第三节化学平衡学案

第三节 化学平衡学案【复 习】 : 一、可逆反应:在 下,既能向 同时又能 的反应。

特征是 练习1:在密闭容器中充入SO 2和由O 18原子组成的O 2,在一定条件下开始反应,在达到平衡前,O 18存在于( )A 、只存在于氧气中B 、只存在于SO 3中C 、只存在于SO 2和SO 3中D 、SO 2 、SO 3 、O 2中都有可能存在。

二、化学平衡的建立 1、化学平衡的建立 以CO(g)+H 2O(g) CO 2(g)+H 2(g)反应为例: 在一定条件下,将0.01 mol CO 和0.01 mol H 2O(g)通入1 L 密闭容器中,开始反应:(1)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的浓度 ,正反应速率 。

生成物的浓度为 ,逆反应速率为(2)反应进行中反应物的浓度 ,正反应速率 。

生成物的浓度 ,逆反应速率 。

(3)肯定最终有一时刻,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 ,此时,反应物的浓度 ,生成物的浓度也 ,即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如上图所示。

2、化学平衡状态 定义:。

3、化学平衡的特征:(1).条件: (2).对象:(3). 等:(4). 动:(5). 定:练习2:在一定条件下,某容器内充入N 2和H 2合成氨,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

B 、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减小,最后降为零。

C 、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最后相等。

D 、在反应过程中,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

练习3:在一定温度下,将等物质的量的 CO 和水蒸气通入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CO(g)+H 2O(g) CO 2(g)+H 2(g),一段时间后反应达到平衡。

对该平衡状态描述正确的是 ( ) A. 正反应速率等于零 B. 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C. 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 D. 正反应速率小于逆反应速率4、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 以A(g)+2B(g)3C(g)为例(1)直接标志:①速率关系:v 正=v 逆(实质):同种物质,生成速率等于消耗速率。

化学平衡学案

化学平衡学案

一、化学反应的限度问题1:一个化学反应在实际进行时,反应物能否完全转变为生成物?思考1:氯气溶与水后发生了什么反应?得到的氯水中有哪些微粒?该反应很彻底吗?。

阅读课本P50科学史话。

思考2:从这一事实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在化学反应中,有些反应能进行较彻底,有些反应进行是不彻底的,是可逆的。

科学研究表明,不少化学反应都具有可逆性,即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能同时进行。

正向反应:反应物→生成物;逆向反应:生成物→反应物定义:在相同条件下能向正、反两个方向同时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特点:(1)可逆反应用表示(2)反应条件相同(3)反应不能完全进行,有一定限度。

反应物生成物同时存在问题2:可逆反应和一般的反应有什么区别呢?思考3:在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H和1mol I2发生反应:H2(g) + I2 (g) 2HI(g)对于以上反应,请分析:(1)当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哪个大?(2)当反应刚开始时,正向反应与逆向反应哪个反应速率大?(3)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如何变化?(4)随着反应的进行,v(正)与v(逆)怎样变化?(5)反应进行到什么时候会“停止”?(6)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如何变化?(7)给这个状态命名(8)反应真的停止了吗?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18O 2 + 2SO 22SO 3,此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后,混合物中含18O 的粒子有 。

思考4:既然可逆反应进行不彻底,有一定的限度,那么如何表示这样的限度呢?分析:可用平衡时已转化了的某反应物的量与反应前(初始时)该反应物的量之比来表示反应在该条件下的最大限度。

平衡转化率(α) 随堂练习2在4L 密闭容器中充入6molA 气体和5molB 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3A(g)+B(g)2C(g)+xD(g)。

达到平衡时,生成了2molC ,经测定D 的浓度为0.5mol/L ,求(1)x 的值 (2)B 的转化率二、化学平衡定义:化学平衡状态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 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 的状态。

化学平衡教案模板

化学平衡教案模板

化学平衡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和本质。

2. 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3. 理解平衡位置受到温度、浓度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4. 能够根据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浓度、平衡位置或平衡常数。

5. 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平衡位置受到温度、浓度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平衡位置的计算与预测。

2. 温度、浓度和压力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化学反应平衡基本概念1. 引入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和意义。

2. 介绍平衡位置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3. 讲解化学反应平衡的符号表示。

4. 解析简单的化学平衡方程式。

5.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进行一些实例分析。

第二课时: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1. 讲解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介绍平衡常数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3. 分析平衡常数对反应进行预测的应用示例。

4. 探讨浓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5. 实验操作:通过改变反应物浓度来观察平衡位置的变化。

第三课时:温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1. 讲解温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2. 探讨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3. 分析温度变化对平衡位置的影响示例。

4. 实验操作:通过改变温度来观察平衡位置的变化。

第四课时:压力对平衡位置的影响1. 讲解压力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2. 探讨压力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3. 分析压力变化对平衡位置的影响示例。

4. 实验操作:通过改变压力来观察平衡位置的变化。

第五课时:综合应用与案例分析1. 综合运用平衡常数和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

2. 分析一些实际反应的平衡位置和平衡常数。

3. 提供案例分析题目,让学生动手解答。

4. 总结化学平衡的重点知识,巩固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价方法1. 教师观察评价:观察学生实验操作、讨论和解答问题的情况。

化学平衡教案电子版高一

化学平衡教案电子版高一

化学平衡教案电子版高一第一节,引入。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达到一定条件下的状态,当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将保持不变。

化学平衡是化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不仅涉及到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方向,还涉及到化学反应的热力学性质。

因此,了解化学平衡的原理和相关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将通过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节,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

1. 化学平衡的定义。

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反应速率相等,化学反应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但并不意味着反应已经停止。

动态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转化仍在进行,只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

2. 平衡常数。

化学平衡的状态可以用平衡常数来描述,平衡常数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的乘积的比值。

平衡常数越大,说明生成物的浓度相对较高,反之则反应物的浓度较高。

平衡常数可以用来描述反应的偏向性,当平衡常数大于1时,反应偏向生成物,当平衡常数小于1时,反应偏向反应物。

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温度、压力和浓度是影响化学平衡的重要因素。

温度的改变会影响反应的热力学性质,从而影响平衡常数;压力的改变会影响气态反应的平衡;浓度的改变会影响反应的速率和平衡位置。

第三节,化学平衡的计算。

1. 平衡常数的计算。

平衡常数可以通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来计算,具体计算方法取决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得到,然后代入平衡常数的计算公式中进行计算。

2. 平衡位置的计算。

平衡位置是指在化学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比值。

平衡位置可以通过平衡常数和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来计算,具体计算方法取决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反应的偏向性。

根据平衡常数的大小,可以判断反应的偏向性。

当平衡常数大于1时,反应偏向生成物;当平衡常数小于1时,反应偏向反应物;当平衡常数等于1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相等,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第2章 第3节 第3课时 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学案)

第2章 第3节 第3课时 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学案)

第3课时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从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平衡的移动,即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温度、催化剂改变,平衡将会发生移动而建立新的平衡。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实验论证说明温度、催化剂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构建分析判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思维模型(勒夏特列原理)。

一、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1.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1)实验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按表中实验步骤要求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热水中混合气体颜色;①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放热或吸热),所以任意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状态都受温度的影响。

②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温度升高,平衡向方向移动;温度降低,平衡向方向移动。

2.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催化剂不能改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混合物的组成,但是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所需的时间。

(1)温度可以影响任意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状态()(2)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产量,也能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3)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化学平衡向正向移动()(4)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但反应物的转化率可能降低()分析化学平衡移动的一般思路1.已知反应:m A(g)+n B(g)⇌p C(g),当反应达平衡后,若温度改变,其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则可知该反应的ΔH0(填“>”或“<”),温度对(填“吸热”或“放热”)反应速率影响大。

2.对于某反应达到平衡后,t1时刻加入催化剂,v′正、v′逆增大,则v′正v′逆,平衡。

请画出v~t图。

二、勒夏特列原理1.定义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浓度、压强等),平衡将向着能够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简单记忆:改变―→减弱这种改变。

2.适用范围(1)勒夏特列原理仅适用于已达到平衡的反应体系,不可逆过程或未达到平衡的可逆过程均不能使用该原理。

化学平衡教案电子版高中

化学平衡教案电子版高中

化学平衡教案电子版高中
教案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化学平衡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让学生简单描述化学平衡是什么。

2. 简要介绍化学平衡的重要性和应用。

二、学习(40分钟)
1. 学习化学平衡的定义和表达式。

2. 探究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 了解平衡常数与反应的状态关系。

4. 学习如何根据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质量及浓度。

三、实践(30分钟)
1. 进行一些平衡反应的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2.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各物质的浓度。

四、总结(10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2. 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5分钟)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练习计算化学平衡反应的题目,并写出解题过程。

2. 下节课复习前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提示:本课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深入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计算平衡反应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化学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化学平衡学案

化学平衡学案

2.3 化学平衡学案(人教版选修4)[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正确分析平衡移动的方向。

2.熟练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进行相关计算。

3.熟练分析化学平衡图象。

4.理解等效平衡并进行简单计算。

题型一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考查典例1某温度下,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 X(g) b Y(g)+c Z(g),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压缩到原来容积的一半,当达到新平衡时,物质Y和Z的浓度均是原来的1.8倍。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逆反应的系数:a>b+cB.压缩容器的容积时,v正=v逆C.达到新平衡时,物质X的转化率减小D.达到新平衡时,混合物中Z的质量分数增大变式训练1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 A(g) b B(g)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则( ) A.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B.物质A的转化率减小了C.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D.a>b变式训练2可逆反应m A(气)+n B p C(气)+q D(其中A和C都是无色气体),当达到平衡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说明(m+n)一定等于(p+q)B.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减小,说明正反应是吸热反应C.若增加B的量,平衡体系颜色加深,说明B必是气体物质D.若B是气体,增加A的量,A、B转化率都一定增大题型二对化学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的综合考查方法点拨:利用“三段式”分析法进行平衡常数和转化率的相关计算如m A(g)+n B(g) p C(g)+q D(g),令A、B起始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a、b,达到平衡后消耗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x。

m A(g)+n B(g) p C(g)+q D(g)起始(mol·L-1)a b0 0变化(mol·L-1)mx nx px qx平衡(mol·L-1)a-mx b-nx px qxK=px p·qx qa-mx m·b-nx n典例2在473 K时,反应PCl5(g) PCl3(g)+Cl2(g)的平衡常数K=4.6×10-3mol·L -1。

j化学平衡常数

j化学平衡常数

练习1:在2L的容器中充入 1mol CO和 1mol H2O(g), 发生反应:CO(g)+H2O(g) CO2(g)+H2(g) 800℃时反应达平衡,若K=1求:
(3)若温度不变,上容器中充入 的是1mol CO和 4mol H2O(g), CO和H2O(g),的平衡浓度和转化率是多少。
CO(g)+H2O(g)
课堂小结: 1、化学平衡常数数学表达式: 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
mA(g)+nB(g)
pC(g)+qD(g)
K=
cp (C) cq (D) cm (A) cn (B)
2、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 的浓度无关。 3、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 判断可逆反应平衡移动的方向 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有关化学平衡常数、反应物的转化率计算
1/2N2+3/2H2
K1 = 1/K2 = K32
2NO (g) + O2 (g) 2NO2 (g) 2NO (g) +O2(g)
2NO2 (g) K1 N2O4 (g) K2 N2O4 (g) K = K1 K2
若干方程式相加,则总反应的平衡常数等于分步 平衡常数之乘积。
C (s) + H2O (g) CO (g) +H2O (g) C (s) + CO2(g)
2HI(g)
平衡常数
c 2 (HI)
c (HI)
c(H2) · 2) c(I
0.01767 0.01559 0.01354 0.008410
54.5
54.6
0.01135 0.009044 0.01134 0.007510 0 0
54.45
54.33

学案:第三节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学案:第三节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第三节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第二课时】自主学习(预习提纲)一、化学平衡的移动:1.定义: 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 、新化学平衡的 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2.实质当外界条件变化时, v (正) v (逆),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 v ′(正) v ′(逆)时,建立新的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原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新平衡状态的转化.3.研究对象:已经建立 的体系;本质原因:v (正) v (逆)二、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及规律: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原理:Cr 2O 2-7+H 2O 2CrO 2-4+2H +橙色 黄色实验步骤:①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 mL 0.1 mol·L -1K 2Cr 2O 7溶液。

②向一支试管中滴加1 mol·L -1HNO 3溶液,观察并记录溶液的颜色。

③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1 mol·L -1NaOH 溶液,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的变化。

的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溶液橙色加深;增加OH -的浓度,减小H +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溶液黄色加深。

基本规律: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实验2-4]在KSCN + FeCl 3 KCl + Fe (SCN )3反应平衡体系中,继续加入FeCl 3溶液的瞬间, FeCl 3的浓度 ,Fe (SCN )3的浓度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V 正 ,V 逆 (填“增快”、“减慢”或“不变”); 因而V 正 V 逆(填“=”或“≠”),致使平衡 (填“移动”或“不移动”)。

随着平衡向 (填“正反应方向”或“逆反应方向”)的移动,FeCl 3的浓度 ,Fe (SCN )3的浓度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V 正 ,V 逆 (填“增快”、“减慢”或“不变”);最后V 正 V 逆(填“=”或“≠”),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化学平衡(第3课时)学案教学目标:1.化学平衡移动的意义。

2.描述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理解勒沙特列原理的涵义教学重点:2.描述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理解勒沙特列原理的涵义教学难点:3.理解勒沙特列原理的涵义教学过程:1、化学平衡移动研究的对象:可逆化学反应的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动态平衡,当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改变时,原来的平衡被破坏,进而在新的条件下逐渐建立新的平衡,这个原平衡向新平衡的转化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观察试验2-5:结论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化学平衡向______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

化学平衡向______移动。

注意:固体物质和纯液体无所谓浓度,其量改变,不影响平衡。

举例:已知氯水中存在如下平衡:Cl2+H2O HCl+HClO。

常温下,在一个体积为50ml的针筒内吸入40mL氯气后,再吸入10mL 的水。

写出针筒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若将此针筒长时间放置,又可以看到何种变化?试用平衡的观点加以解释。

练习 FeCl2溶液呈浅绿色,其中存在着下列平衡:Fe2++2H2O Fe(OH)2+2H+往该溶液中滴加盐酸,发生的变化是(A)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B)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 溶液由浅绿色变成黄色(D)溶液由浅绿色变为深绿色思想:由FeCl2改为Fe(NO3)2,将发生什么变化呢?(答案:C)二、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来说,气体的压强改变,也能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

对于3H2(g)+N 2(g) 2NH3(g) 在反应中1体积的N2与3体积的H2反应生成2体积的NH3,即反应前后气态物质的223压强/MPa 1 5 10 30 60 100NH3/% 2.0 9.2 16.4 35.5 53.6 69.4 由上表实验数据可以算出:对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__________移动。

减小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__________移动。

对于有些可逆反应里,反应前后气态物质的总体积没有发生变化,如2HI(g) H2(g)+I2(g)在这种情况下,增大或减小压强都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

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的体积,受压强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如果平衡混合物都是固体或液体,可以认为改变压强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

练习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合成氨反应 3H2+N2 2NH3达到平衡时,下列操作平衡不发生移动的是()(A)恒温恒压充入氨气(B)恒温恒压充入氮气(C)恒温恒容充入氦气(D)恒温恒压充入氦气注意3:加入惰性气体后平衡体系是否发生移动,取决于平衡体系所占据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若在恒容的条件下加入惰性气体,它并不能引起体系中其它物质的浓度改变,所以平衡不移动;若在恒压情况下加入惰性气体,必然引起平衡体系占据的体积增大,体系中其它物质的浓度发生变化,使平衡发生移动。

复习:对平衡N2+3H22NH3 ,如果在恒温恒容下加入氮气,平衡向——移动。

(2)如果在恒温恒容下加入氨气呢?加入氩气又怎么样呢?(3)如果需要增加氢气的转化率,可以有什么办法?(4)如果增大压强,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氮气的转化率——。

三.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任何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放热或吸热;所以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也有影响。

大家观察试验2-7,得出结论:如果升高温度,平衡向_____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_____的方向移动。

练习:可逆反应2A+B 2C,在不同压强及温度下达成平衡时,c的百分含量情况如图所示。

回答 (1)该反应的正反应是————热反应,逆反应是气体体积————的反应。

(2)若c是气态,则A为——态,B为——态。

(3)若B为固态,则A为——态,c为——态。

答案:(1)吸,扩大,(2)气,气(3)气,固态或液态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平衡移动的原理,也叫勒夏特列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催化剂能够同等程度的改变正逆反应的速率,所以使用催化剂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但是可以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练习 1、能引起化学平衡移动的是()A、化学反应速率发生了变化。

B、有气态物质参加的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了压强。

C、由于某一条件的改变,使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600℃400℃200℃压强D、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使用催化剂2、在密闭容器中,反应2HI ==H2+I2(正反应吸热),当达到平衡时,欲使混合气体颜色加深,可采取的措施有()A减小容器体积 B降低温度C加入催化剂 D恒容下充入HI气体3、等物质的量的A B C D四种物质混合,发生如下反应:aA(?)+bB(?) cC(s)+dD(?)当反应进行到一定时间后,测的A减少nmol ,B减少n/2mol,C增加3n/2mol,D增加nmol,此时达到了平衡状态。

(1)该反应的各系数a —— b —— c—— d—— (2)若只改变压强,反应速率发生变化,但平衡不发生移动,则A——态,B——态,D——态。

(3)若只升高温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知四种物质的量又达到相等,则该反应是——反应。

答案:(1)2,1,3,2 (2)气,固态或液态,气(3)放巩固练习:1.某温度下,反应H2(g)+I2(g)2HI(g);△H>0(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在一带有活塞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恒温,压缩体积,平衡不移动,混合气体颜色加深B.恒压,充入HI(g),开始时正反应速率减小,C.恒容,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减小D.恒容,充入H2,I2(g)的体积分数降低2.在HNO2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HNO2H++NO2-,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下列物质后,能使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的是()A.NaOH溶液B.硫酸溶液C.NaNO2溶液D.NaHSO4溶液3.在一个容积为V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2LA(g)和1L B(g),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3A(g)十B(g) nC(g)+2D(g) 达到平衡后,A物质的量浓度减小1/2,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增大1/8,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n的值是()A.1 B.2 C.3 D.4根据以下叙述回答①和②题。

把0.6molX气体和0.4molY气体混合于2L容器中,使它们发生如下反应:3X(g)+Y(g)=nZ(g)+2W(g),5min末已生成0.2molW,若测知以Z浓度变化来表示的反应平均速率为0.01mol·L-1·min-1,则4.①上述反应中Z气体的化学计量数n的值是()A.1 B.2 C.3 D.45.②上述反应在5min末时,已作用去的Y值占原来量的物质的量分数()A.20% B.25% C.33% D.50%6.1molX气体跟amolY气体在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g)+aY(g)bZ(g)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X的转化率为50%。

而且在同温同压下还测得反应前混合气体的密度是反应后混合气体密度的3/4,则a和b的数值可能是A.a=1,b=1 B.a=2,b=1 C.a=2,b=2 D.a=3,b=27.下列事实不能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A.在强碱存在的条件下,酯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B.加催化剂,使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氨气C.可用浓氨水和氢氧化钠固体快速制取氨气D.500℃左右比室温更有利于合成氨反应8.往一真空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气体A,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 B(g)+xC(g),反应达平衡时,测得容器内压强增大了p%,若此时A的转化率为a%,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若x=1,则p>a B.若x=2,则p<aC.若x=3,则p=a D.若x=4,则p≥a9.对于某一已达化学水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如果改变某种条件,结果使某生成物的浓度增大,则()A.平衡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平衡一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反应物的浓度相应减小D.平衡可能移动也可能不移动10.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2+O22SO2(气),起始时SO2和O2分别为20mol和10mol,达到平衡时,SO2的转化率为80%,若从SO3开始进行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欲使平衡时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与前者相同,则起始时SO3的物质的量及SO3的转化率分别为()A.10mol和10% B.20mol和20% C.20mol和40% D.30mol和80%11.对于任何一个平衡体系,采用以下措施,一定会平衡移动的是()A.加入一种反应物B.升高温度C.对平衡体系增加压强D.使用催化剂12.对于mA(气)+nB(气)pC(气)+qD(气)的平衡体系,当L高温度时体系的平均分子量从16.5变成16.9,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n>p+q,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B.m+n<p+q,逆反应是放热反应。

C.m+n>p+q,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D.m+n<p+q,逆反应是吸热反应。

13.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mA+nB pC达到平衡,若:(1)A、B、C都是气体,减少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m+n和p的关系是。

(2)A、C是气体,增加B的量,平衡不移动,则B为态。

(3)A、C是气体,而且m+n=p,增大压强可使平衡发生移动,则平衡移动的方向是。

(4)加热后,可使C的质量增加,则正反应是反应(放热或吸热)。

答案:(1)m+n<p (2)固态或液态(3)逆(4)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