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战争,信or不信?一个普通人的视角
《货币战争》一本现在很火的书?(中国证券报连载了)有人赞有人骂,信还是不信~?
这本书是去年12月10日于和讯blog开始连载
今年6月份印发实体书。如果你在看书后的第一时间,就去购买黄金,那么现在你八成会相信书中内容,因为你赚的很开心。如果你不信,那你很郁闷……但不管你是否在这轮资本狂欢的盛宴中分到一杯羹,有些东西,还是要一点一点来分析一下的。
专家是专家的话,课本是课本的话,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作为一个普通人,也需要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回到正题
作者可以肯定不是宋鸿兵本人,根据他blog的言论,和货币战争的笔锋而言,大部分非本人著,而书发行时也注明是其编著的。他本人,偶感觉更像是个“愤青”而后,其本人在其blog中也证明,他们是一个团队,至于团队成员的具体情况,并无透露。
我是去年12月20日开始关注的,更倾向把它当成历史来读。不过着实是补习了很多金融基础知识。
基本上,书中的内容可以说是把我的历史观翻了一个天。
信与不信,大大的问号啊,开始当然是不信。
然后就查阅一些历史资料,目前只是发现关于罗斯切尔德家族的那段,作者是摘自一个英国当红的金融史学家,尼尔•福格森的几本著作,尼尔•福格森是专门研究欧洲金融史,政治史,很年轻,不到40岁。
而后又发现一部记录片《money master》
基本解构和《货币战争》是差不多的
―――――――――――――――――――――
尼尔•福格森
NiallCFerguson
现为牛津大学政治与金融史教授、纽约大学商学院访问教授。著有《战争的不幸》 《纸与铁》,《罗斯柴尔德家族》和《现金关系》等。
―――――――――――――――――――――
美联储确实是个私有银行,美国政府的确没有货币发行权。证实了这几点后,基本可以确定,历史的偶然性因素已经可以达到改变历史进程的程度了,至于具体的方式和手段,知不知道已经无所谓了。
如果说全然不信的话,《货币战争》中关于几任美国总统的刺杀阴谋的推论又全然成体系,并且你也无法从正史中得到任何可信的说法。
尤其是肯尼迪。
如果用金融阴谋论来解释,所有美国总统被刺杀的原因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这点,我也就信了,至于之后银行家们世界货币,环保货币等等,有待观察,姑且不信了。我可不想承认银行家控制着整个世界,这样活着郁闷。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货币战争》,还是非常有价值的。至少说明,西方的历史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的多,就和我们的历史西方人也看不懂的道理一样。
高中的时候,玩一些欧美的电脑游戏,策略类型的,其中不少作品都有提到佣兵战争的形式以及相关历史。所以,感觉西方人对于金钱的理解,着实和东方人有些本质差别。权力和金钱,东方选择了前者,西方选择了后者。
那么现在分为几个部分,谈下我对《货币战争》论点的看法
关于《货币战争》中阴谋论的部分
共济会,货币战争中提到的共济会,以及共济会的种种理想(阴谋),在历史中确实存在过(现在中国的共济会会址在上海,似乎是2003年复会的,成员28人,名称是中国美生会,由台湾的美生会过来的,网址是:
/)
(共济会简介:/9526063_d.html)我对共济会进行了简单研究,得到几个结论,
第一,共济会是一个准宗教的精英组织,
第二,第二共济会的分会遍布全世界,中国上海也有一个。现在已经成为旅游景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考证。另外就是美生会(台湾共济会复会后的名称,是音译过来的名称)
第三,共济会的名人很多,影响很大,
例如莫扎特(我已经把莫扎特的所有共济会音乐都down下来了,有9CD差不多,大部分是仪式用。),其代表作是《魔笛》一篇公认的带有共济会思想音乐作品。
找到一篇硕士论文《18世纪共济会的理想及其在音乐创作中的体现》
(/9523436_d.html)其中提到不少启蒙时期的名家,除了莫扎特外,还有(觉得麻烦的话,可以略去往下看)
―――――――――――――――
海顿在1785年2月成为共济会的成员,在埃斯特哈齐分会入会,他的兴趣得到了他的密友P.万利兹基的更大刺激,P.万利兹基是埃斯特哈齐伯爵宫廷的音乐指导。海顿在入会后,似乎没有参加任何共济会活动,也没有为共济会创作任何音乐,虽然有人认为其作品《创世纪》(The Creation)有某些种共济会象征主义的证据,但无确论。1787年,海顿的会员资格终止了。
贝多芬对共济会仪式的了解比熟悉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流行的思想要更深。有材料指出作曲家贝多芬“是共济会成员,只是在他的晚年在共济会不再活跃”。他创作勒几部显然受到共济会启发的作品,尤其是弦乐四重奏
(Op.59No.1)的柔板,《菲黛里奥》(Fidelio)中的一些乐句,以及《第九交响乐》的终曲乐章等,都是对共济会经文谱的曲。
19世纪作曲家中参加共济会的有很多,李斯特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在1841年加入法兰克福的“Zur Einigkeit”分会,1842年在柏林的“RoyalYork”分会被提升为工匠,然后1870年在布加勒斯的“Zur Einigkeit”分会被提升为大师。他对共济会的兴趣受到瓦格纳《帕西法尔》[Parsifal]的一些方面的影响,这部作品被认为是瓦格纳有意在从入会和炼金角度创作的。在1872年前后他一到达柏林,就要求加入这个城市的一个分会,但精神的压力使他放弃这种想法。古诺,虽然是位实践天主教徒,对共济会象征主义非常感兴趣,创作了一部“准共济会”歌剧。这部作品的乐谱非常类似《魔笛》的韵律因素和管弦乐特征。音乐学家胡戈•里曼(Hugo Riemann)也是位著名的共济会成员。
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共济会中所强调的某些思想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勒西方自古典注意以来音乐文化中自
由思想的形成,因而使得18世纪的音乐出项一种理想主义的风格,它体现在奥地利人的亲切随和虔诚敬神的结合之中。作曲家们凭借自己的创作展示勒他们对世俗音乐在风格与形式方面的关注,进而把他们追求的自由精神融入他所生活的那一时代的语汇之中。
――――――――――――――――――
上述是音乐方面的。
还有孟德斯鸠,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都是共济会的成员,美国开国的一些政治人物多数也为共济会成员。
这里要说明的,不是因为这些名人的功绩而对共济会作出评论,而是倒过来,为什么这么多名人会是共济会会员,共济会为他们的事业提供了什么样的支持?
这点我是从一本《关于欧洲禁书检查制度发展史》的书中得到启发的。欧洲的禁书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