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红楼梦_中的陌生化手法_解读叙事视角和言语策略
浅谈《红楼梦》的语用策略
浅谈《红楼梦》的语用策略什么是语用策略语用策略是语言使用者利用一定语境中语言结构的选择产生的具体言语意义达到交际目的手估或者途径,属于语用能力研究范畴。
在语用学领域内,语用策略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语言使用者如何通过隐含意义或者间接语言、隐含意义与明示意谘或者直接性语言与间接性语言之间的切换达到交际目的的方式。
在遵守合作原则的前提下,坚持顺应性是语言使用者实施语用策略的核心指导思想。
认知语用认知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涉及人对信息的选择、接受、处理、理解和储存的能力和过程。
认知语用观的核心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 提出来的关联论,这是对认知语用学的最大贡献,也是专门针对和用以修订或取代Grice合作原则的一个核心理论。
Sperber与Wilson 在《关联:交际与认知》中指出:语言交际会同时涉及这两种模式,一种是代码模式,另一种是推理模式。
但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过程是基本的,编码——解码则附属于认知——推理过程。
二位作者希望通过书中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找出我们所需要的所有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
为此,该书在西方语言学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S.C.Levinson评论说,这是一个“大胆的、很有争议的书。
作者试图将语用学理论的重点转移到认知的一般理论上来”。
它主要不是讨论如何通过语用学理论去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而是概述出了一条总的认知原则,即关联原则。
在第二版中作者又将原来的一条原则修改为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两条。
自Grice提出会话含意学说以来,引发了有关语用推理和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
而关联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
它不以规则为基础,也不以准则为标准,而是基于下面的观点: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因此,何自然和冉永平认为,“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二、《红楼梦》作品中的认知语用使用技巧例析4. 如果说雪花是曹雪芹对宝钗在大观园中为人处世的性格概括,那么牡丹则是作者对宝钗一生命运的总结。
《红楼梦》中的艺术技巧与叙事风格
《红楼梦》中的艺术技巧与叙事风格《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瑰宝。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它不仅在情节安排上精彩纷呈,而且在艺术技巧和叙事风格上也堪称经典。
本文将重点探讨《红楼梦》中的艺术技巧和叙事风格,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一、艺术技巧1. 人物刻画《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例如,在表现林黛玉的形象时,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使读者看到了她的聪明才智、独立个性和矛盾情感。
另外,通过书写多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角色性格转变,作者成功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众多面貌。
2. 对话技巧对话是《红楼梦》中重要的叙事方式之一。
作者巧妙地运用对话,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同时,对话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驱动力,使故事更加有张力,引人入胜。
3. 描述技巧《红楼梦》中的描写十分丰富生动。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通过形象、声音、触觉等多个感官的刻画,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中的场景和氛围。
同时,作者还善于以景映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变化和环境的变迁,折射出人物内心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
二、叙事风格1. 抓住人物情感《红楼梦》以人物情感为核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交流,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人物内心的纷乱世界。
作者巧妙地运用人物的独白、思考和回忆,使读者能够洞察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2. 多线叙事结构《红楼梦》采用了多线叙事结构,通过交错叙述不同的故事情节,使整个小说更加丰满和庞杂。
这种叙事方式既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又能够展现出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社会背景的多变。
3. 反讽与幽默《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反讽和幽默的手法,几位女主角的歌词、对白和行为常常富有戏谑意味。
这种叙事风格不仅使作品更加风趣幽默,也通过讽刺和嘲笑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荒诞和虚伪。
《论《红楼梦》中的独特叙事手法与文学价值》
论《红楼梦》中的独特叙事手法与文学价值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复杂的情节和精湛的语言艺术而闻名。
本文将讨论《红楼梦》在叙事手法上的独特之处,并分析其具有的文学价值。
一、多角度叙述《红楼梦》以贾宝玉为主线,通过各种视角展开故事,包括贾府内外众多角色的参与。
这种多角度叙述使得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动动机,同时也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和复杂性。
二、夹缝写意作者曹雪芹善于运用夹缝写意的手法,在深刻描绘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巧妙地融入社会背景、历史事件和家族命运等元素。
这种写作方式不仅拓宽了小说题材,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人物性格和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含义。
三、诗词歌赋的运用《红楼梦》中融入了大量诗词歌赋,这一特色在古代小说中较为罕见。
通过嵌入诗词,作者表达了对情感、自然和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描绘。
这种文学手法使作品更具美感和艺术性,并且为读者提供了欣赏古典诗词的机会。
四、讽刺与幽默虽然《红楼梦》是一部伤感悲剧,但其中也渗透着讽刺和幽默的元素。
作者借助这些手法来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对人性弊病进行剖析,并带给读者一些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五、文学价值1.《红楼梦》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展示了细腻而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世界,成为揭示人性困惑和社会现实的优秀文学作品。
2.多角度叙述使得读者能够深入思考和理解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性格塑造。
3.写意夹缝式的叙述方式使作品更贴近生活,也增加了读者对于人物遭遇的共鸣和对社会现实的触动。
4.诗词歌赋的运用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文学造诣和艺术表现力,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美感。
5.讽刺与幽默为小说注入了活力,使得作品不仅悲剧色彩浓厚,还带给读者一些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结论《红楼梦》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文学价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
多角度叙述、夹缝写意、诗词歌赋和讽刺幽默等元素相互交融,在描绘人物形象、探讨人性困惑和批判社会弊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红楼梦》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研究
《红楼梦》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研究《红楼梦》是一部经典的中国古代小说,它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使用了大量的陌生化手法,从而使得小说的内容更加精致、深刻,也更适合读者体会生活、思考人性的本质。
本文将探究《红楼梦》中的陌生化手法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表现的影响。
一、对小说情节的表现在《红楼梦》中,陌生化手法主要体现在小说情节的呈现上。
小说中描写各种奢华的生活和各种神秘的仪式,但是却不直接说明它们的含义和背景,而是让读者去理解和推断。
例如,在小说中,作者描写了贾宝玉所住的大观园,这是一个非常奢华、神秘的地方。
但是,在小说中并没有明确解释大观园的由来和背景,读者则需要自行推测。
通过这种陌生化手法,小说的情节变得更加优美而深刻,同时也更加令人激动和吸引人。
除了这些神秘的场景,小说还使用了一些隐喻方式,使得读者更好的理解小说的情节。
例如,在小说中,宝玉受到了极大的挫折,从而导致了他的性格和人物形象的改变。
作者使用“荣府灭亡”的隐喻方式,暗示了宝玉的倒霉。
这种方式让小说情节更加深刻透彻,也更能引起读者的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对人物形象的表现在小说中,陌生化手法也被广泛地运用在人物形象的呈现上。
小说中的角色都非常复杂,其个性和性格也存在着许多矛盾。
追求爱情还是追求权力成为了小说中许多角色的抉择。
例如,贾母具有着非常强大的权力,但是她依然非常善良和关心儿孙。
这种矛盾的性格又给她带来了许多挣扎和苦恼,这些都属于陌生化手法的表现范畴。
此外,在小说中,陌生化手法也运用到了角色的言语和动作上。
有些时候,小说中的人物会用到比喻、暗示、比较等陌生化手法,让读者自行去解释。
这种方式使小说更具有启发性而且不拘泥于表面现实,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和立体。
总之,《红楼梦》是一部运用了大量的陌生化手法的小说,它从而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传统以及人性和思想表达,从侧面展示在作品中。
通过这种方式,读者可以在对文本的理解中得到更丰富、更深入的体验、理解和启示。
《红楼梦》中的叙事手法与文学结构分析
《红楼梦》中的叙事手法与文学结构分析引言当提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时,《红楼梦》无疑是一部不可忽视的作品。
这部小说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采用了多种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文学结构。
通过仔细阅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复杂性和独特之处。
叙事手法1. 第一人称叙事《红楼梦》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让读者通过角色的视角来了解故事的发展。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等角色的叙述,读者可以更加贴近故事的发展,并与其中的人物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
2. 反复叙述和回溯《红楼梦》中也采用了反复叙述和回溯的手法。
这种手法使得故事的时间线变得复杂,但也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不断的回溯和重复叙述,作者实现了对故事的多次解读和揭示,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3. 书信、诗词和对话书信、诗词和对话是《红楼梦》中常见的叙事手法。
通过这些形式,作者可以更好地展示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
书信的形式使得角色间有更多的互动和联系,诗词则通过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境,为故事增添了一层艺术氛围。
而对话则更加直接地展示了角色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文学结构1. 岁时结构《红楼梦》的文学结构是基于岁时的,按照四季的变迁进行分章。
每个章节都呈现出不同的情节和氛围,使得整个故事具有一种自然流转的感觉。
这种结构的运用使得故事更加有连续性和节奏感。
2. 对偶结构《红楼梦》中采用了对偶的结构,通过对比和对称呈现了不同角色的命运和对立。
贾宝玉和林黛玉、王熙凤和薛宝钗等角色之间的对比和对立,展示了不同社会地位和背景的人物在同一命运下的幸与不幸。
3. 歌词和诗词《红楼梦》中大量运用了歌词和诗词,使得整个作品具有一种韵律和音乐感。
这些歌词和诗词给作品增添了一层艺术氛围,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结论通过对《红楼梦》的叙事手法和文学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
浅析《红楼梦》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析《红楼梦》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和平鸽 山东大学摘 要:《红楼梦》中大量运用陌生化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视角与写作方式,有效弥补了传统语言的短处,使其出奇制胜,增添活力。
本文以陌生化的理论为切入点,从语言运用,叙事方式,情节构造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红楼梦》中该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陌生化;红楼梦;语言运用;叙事方式;情节构造[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089-01俄国的什克洛夫斯基在《艺术作为手法》中首次提出陌生化的理论。
他认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1]简单来说,陌生化手法就是让我们很熟悉的语言以一副陌生的面孔出现。
陌生化的写作手法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也满足读者阅读上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使得文章清新脱俗,充满活力。
《红楼梦》能够在民间小说泛滥的时代脱颖而出,除去它特有的文学性与强大的社会性,独特且多样的写作手法也是它如此成功的原因。
一、语言运用的陌生化1、隐喻手法的使用书中,作者大量使用隐喻的手法介绍人名地名,召唤读者去想象、体会其言外之意,也通过这些名字来暗示人物的性格命运。
比如,卜世仁即“不是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即“原应叹息”……这种隐喻的手法使名字不再仅仅是一个代号,而成了一个个故事。
在引出人物的同时,直接运用谐音的方式展现其形象,揭示其性格特征或是结局命运。
黛玉的两个丫鬟,一个叫紫鹃,一个叫雪雁。
紫鹃音同子鹃,代表着思归,怨恨,离愁别绪。
雪雁即是雪中之雁,所处环境艰难恶劣,又代表着孤单、乡愁。
两个丫鬟的名字用来烘托黛玉悲惨的境遇与独特的性格,用这种方式来补贴主角的性格特征,也从侧面展现主角的性格与命运。
2、意象的陌生化处理作者多次把某个意象与特定的人物联系在一起,常常一语成谶,暗示人物的命运。
艺术手法:《红楼梦》中叙事技法的深入分析
艺术手法:《红楼梦》中叙事技法的深入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深远的影响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叙事技法的运用无疑是吸引读者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重点分析《红楼梦》中的叙事技法,探讨其在描写人物形象、塑造中心意象以及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一、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红楼梦》以其细腻入微的人物刻画而闻名于世,叙事技法在此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通过细致的描写和对话交流,作者曹雪芹成功地刻画了众多动态立体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如同目睹其真实生活一般。
例如,李纨、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都通过叙事手法得以完整呈现,读者仿佛真正了解到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
除此之外,作者还巧妙地使用视角转换的叙事技巧,让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去了解一个人物。
通过不同人物的眼睛,读者可以透过多重视角,深入了解人物内心的动态与矛盾。
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增强了人物形象的鲜明度,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情节发展。
二、中心意象的巧妙构建《红楼梦》中的叙事技法还体现在其对中心意象的巧妙构建上。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红楼梦》中融合了丰富的意象与象征,通过叙事手法将其融入情节之中,达到丰富作品内涵的目的。
举个例子,作者通过对花木的描写,将花木意象与人物形象相联系,以突出人物的感情、性格特点和命运。
通过对黛玉的描述,黛玉如同一株垂死的花木,形象鲜明地传达了她的忧郁、矛盾和寂寞。
这种意象的叙述方式在整个作品中贯穿始终,丰富了故事的内涵,也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推动情节发展的技巧运用叙事技法在《红楼梦》中不仅在人物描写和意象构建方面表现出色,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首先,作者沉浸于细腻入微的叙述,通过渲染情景、交代人物关系、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等手法,创造出一种紧张、悬疑的氛围,使得读者对故事的发展充满期待。
例如,在林黛玉生病时,作者以一种暗示与悬疑的描写方式,将读者的焦点由病情延伸到了与其相关的各个人物身上,推动了情节的曲折与发展。
红楼梦中的叙事手法和文学技巧
红楼梦中的叙事手法和文学技巧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曹雪芹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和文学技巧,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给读者带来了极高的阅读体验。
首先,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回忆叙事的手法。
整个小说以宝玉回忆的方式进行,通过宝玉的视角,将他与贾府众人的种种遭遇和经历逐一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叙事手法既能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又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了解整个故事的背景和发展。
通过回忆叙事,曹雪芹不仅刻画了众多人物的形象,还揭示了他们复杂的感情和世俗名利的残酷。
回忆叙事的使用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层次感,也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其次,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大量运用了对话叙事的手法。
通过对话,人物之间的思想、情感和观念得以真实地展现出来。
对话叙事不仅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还能够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
曹雪芹在对话中巧妙地加入了幽默和讽刺的元素,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读者也能更加容易地被故事所吸引。
此外,红楼梦中还有一种常见的叙事手法就是旁观者叙事。
曹雪芹通过设立旁观者的角色,让他们对故事进行评论和观察。
旁观者可以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人物行为进行评价,批判社会现象,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叙事手法增加了小说的深度,使得故事更具思考性和哲理性。
通过旁观者的叙事,读者能够更好地思考一些人生、爱情、亲情等等问题,这也正是红楼梦被誉为中国文学经典的原因之一。
此外,红楼梦还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学技巧。
例如,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插叙和夹叙的方式,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冲击力。
他还通过象征手法、对比手法、意象描写等形式,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曹雪芹善于运用色彩描绘,通过对色彩的鲜明运用,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美感。
总之,红楼梦中的叙事手法和文学技巧无疑是曹雪芹艺术创作的杰作。
他巧妙地运用了回忆叙事、对话叙事和旁观者叙事这些叙事手法,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红楼梦中的叙述手法与技巧
红楼梦中的叙述手法与技巧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叙述结构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叙述手法与技巧的角度,对红楼梦中的叙述进行分析。
首先,红楼梦采用了多层次的叙述结构。
整个小说可以分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故事,以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
不同家族的故事相互交织,互为补充,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叙事网络。
这种多线叙事的方式使得小说的故事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乐趣。
其次,红楼梦中广泛运用了插叙和回忆的手法。
作者曹雪芹通过插叙和回忆的方式,将一些关键的情节或者人物的过去逐渐交代给读者,使得故事更加连贯和完整。
例如,在第五十五回中,贾母讲述了贾宝玉的出生经历和他与林黛玉的命中注定的缘分,通过这种回忆的方式,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主人公的背景和命运。
此外,红楼梦中还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
通过夸张和比喻,作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描绘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例如,在第十二回中,作者通过形容贾宝玉对黛玉的思念之情“如饥似渴,如痴如狂”,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主人公的爱情之苦。
此外,红楼梦中还运用了对比和对照的手法。
通过对比和对照,作者能够更加鲜明地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变化。
例如,在第五十五回中,作者通过对比贾宝玉和贾代善的命运,以及贾母和王夫人的态度,展现了贾宝玉的悲剧命运和家族的衰败。
另外,红楼梦还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
通过象征和隐喻,作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第五十五回中,作者通过描写宝玉的石头梦境,以及宝玉与黛玉的玉兰比喻,暗示了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注定是悲剧的。
最后,红楼梦还运用了诗词和歌曲的手法。
通过插入诗词和歌曲,作者能够更加生动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活动。
例如,在第五十五回中,作者通过贾宝玉和黛玉的对诗,展现了两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和心灵的契合。
《红楼梦》中限制叙事视角的陌生化效果
《红楼梦》中限制叙事视角的陌生化效果作者:孟强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7期摘 ; ;要:《红楼梦》中的环境、事件、人物描绘是叙事文学的经典,历来是人们探讨的重点。
本文从限制叙事视角的运用角度探讨《红楼梦》中的环境、事件、人物经典描绘的独特艺术魅力及其体现出的陌生化效果给读者带来的积极阅读快感和审美体验。
关键词:《红楼梦》 ; ;限制叙事视角 ; ;陌生化限制叙事视角对于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心中所想就会知之甚少,文学作品的阅读者就不会被动接触作者所述的事件与人物,增加读者的阅读与接受的难度,延长读者对作品内涵的感觉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使读者的阅读期待受挫,时间的发展过程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得以突出和强调,使读者在主动探索中增加审美快感。
正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红楼梦》运用限制叙事视角的例子颇多,笔者试从环境、事件、人物三个方面探讨《红楼梦》中有限叙事视角的运用。
一、限制叙事视角在环境描绘中的运用贾府和怡红院是演出这场悲金悼玉的故事的大环境。
对于它们的描写,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思。
贾府是一座气派的敕造府邸,若用全知叙事视角正笔直写,则很难写尽、写好、写活。
正如曹雪芹在写刘姥姥进贾府之前交代的那样:贾府一宅的人和一天的事如同乱麻一般,没有头绪做纲领。
曹雪芹主要运用有限叙事视角,借冷子兴、贾宝玉、刘姥姥三人的口与眼,对贾府进行三笔皴染。
在第二回中,曹雪芹借助冷子兴和贾雨村二人之口将贾府“演说”了一番,这是对贾府的第一笔皴染,算是远景;在第三回中,林黛玉进贾府,这是对贾府的第二笔皴染,算是近景;等到林黛玉进入贾府之后,作者借助林黛玉的眼睛对贾府做了一次全景式的扫描与交代,算是内景[1]。
在第六回中写到刘姥姥进贾府,刘姥姥先是与贾府的仆从打交道,后借刘姥姥之口,未写贾家之主,先写贾家之仆,乃是为主子作引子,露出其冰山一角。
接下来又写了刘姥姥来到贾府后门见到的一些生意担子和一些厮闹的小孩,这是第三笔皴染,也是近景。
叙事学视域下《红楼梦》的预叙艺术详析
叙事学视域下《红楼梦》的预叙艺术详析《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
它以清代大观园为背景,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生活和爱情故事,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悲欢离合。
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运用了丰富的预叙艺术手法,将小说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深刻地铺陈在读者面前。
本文将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对《红楼梦》中的预叙艺术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一、预叙艺术的概念预叙艺术是小说中的一种叙事手法,它在小说的开头或中间,通过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的提前预设和交代,为后续的叙事打下基础,引导读者进入故事的情境和氛围,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和可读性。
预叙艺术通常有多种形式,如开头的前言、序言、引言,以及中间的插叙、回忆、联想等,都是预叙艺术的体现。
二、《红楼梦》中的预叙艺术1.开篇前言《红楼梦》的开篇前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预叙艺术手法。
在前言中,作者曹雪芹先是介绍了自己的身世背景和写作经历,然后又对小说的主题、情节和人物进行了概述。
他说:“此书原名《石头记》,因见说‘石头难得为情’,故改名《红楼梦》。
凡人间有情皆为苦事,常见世上婚姻多不如意,此皆本末倒置之故。
……故曰:‘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这段前言,不仅对小说的主题和思想进行了概括,而且通过“石头记”和“红楼梦”的对比,也暗示了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变幻莫测,以及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知。
同时,作者还强调了人性的本善和习性的影响,为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和行为表现提供了基础。
这种开篇前言的预叙手法,不仅让读者对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为后续的叙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插叙回忆在《红楼梦》的叙事过程中,曹雪芹还运用了插叙和回忆的手法,来交代人物的过去和背景,为后续的叙事打下铺垫。
例如,在小说的第十五回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荣府中相见,林黛玉看到了贾宝玉的“葫芦”,便想起了他们小时候的故事。
红楼梦的叙事策略分析红楼梦中的无意识意义与象征手法
红楼梦的叙事策略分析红楼梦中的无意识意义与象征手法红楼梦的叙事策略分析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的叙事策略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通过深入研究红楼梦中的无意识意义与象征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无意识意义的运用红楼梦中,无意识意义的运用广泛而深刻。
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环境的描绘以及事件的发展,作者曹雪芹巧妙地将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欲望表达出来,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首先,作者通过人物的思想、心理以及梦境等手法,揭示了红楼梦中人物的无意识情感。
比如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情感纠葛,他们之间的各种梦境和意象都寓意着他们内心深处的感情。
此外,宝玉对黛玉的眷恋和不能得到的渴望,也揭示了他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无法实现的欲望。
其次,作者通过意象的运用,更加深入地表达了无意识意义。
比如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就代表了不同性格和命运的女性形象,她们之间的各种羁绊和纠葛都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
另外,作者通过描绘贾府的荣华富贵和虚荣心理,暗示了贾府命运的转折和崩溃。
二、象征手法的运用红楼梦的象征手法同样具有深刻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象征意义的运用,作者成功地将人物的情感、命运和社会意义融入到小说的各个层面中。
首先,作者通过物象的象征,勾勒出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比如贾宝玉所对应的石头,象征着他悠闲自得的性格;而林黛玉所对应的花卉,则代表着她娇弱多情的性格。
这些象征意义不仅仅是对人物的补充,更是对故事情节的推动和深化。
其次,作者通过色彩的运用,表达了红楼梦中的情感和意义。
比如红色象征着荣华富贵,白色象征着清纯和无欲无求,黑色则暗示着死亡和凄凉。
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运用,作者将色彩融入到小说的篇章中,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形象塑造力。
三、无意识意义与象征手法的结合运用红楼梦中的无意识意义和象征手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结合和相互影响的。
通过将无意识情感融入到象征手法中,作者更加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轨迹。
《红楼梦》中限制叙事视角的陌生化效果
语言文学研究《红楼梦》中限制叙事视角的陌生化效果孟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要:《红楼梦》中的环境、事件、人物描绘是叙事文学的经典,历来是人们探讨的重点。
本文从限制叙事视角的运用角度探讨《红楼梦》中的环境、事件、人物经典描绘的独特艺术魅力及其体现出的陌生化效果给读者带来的积极阅读快感和审f 体验。
关键词:《红楼梦》限制叙事视角陌生化限制叙事视角对于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心中所想就会知之甚少,文学作品的阅读者就不会被动接触作者所述的事件与人物,增加读者的阅读与接受的难度,延长读者对作品内涵的感觉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使读者的阅读期待受挫,时间的发展过程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得以突出和强调,使读者在主动探索中增加审美快感。
正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制事视角的,者从环境、事件、人物三个方面探讨《红楼梦》中有事视角的。
一、限制叙事视角在环境描绘中的运用和是出的故事的大环境。
对于的,作者心。
是一的,知叙事视角正,难、、。
正如在之的样:一的人和一天的事如同乱麻一般,没有头绪。
主要有事视角,、、姥三人的口与眼,对贾府进行三。
在中,和贾雨村二人之口将“说”了一,是对的一,是;在第三中,,这是对贾府的,是近景;之后,作者的睛对一的与,算是内叫在中,是与的从,之,之主,之,是为主子作引子,露出其冰山一角。
接下来又来门见到的一些生意担子和一些厮闹的小孩,是三,也是。
虽作者没有正,但通过以上三,已个钟鸣鼎食之的烘托得极有神脉。
需要着重解读的是刘姥姥进贾府,尤其是刘姥姥看见王熙凤家里所挂的钟表的片段。
在里自始至终都是在钟,却始终有告诉我钟的名称,“常常不事物原来的名称来指称事物,而是像描述第一看到该事物一样去加以描述”叫他只是依照刘姥姥看到的、听到的、感觉的,对钟表进行了一述,如钟声是像“萝柜筛面的一般”,种表的外形像“匣”与“秤碇”。
新颖别致的述不勾起读者的奇心,引起读者的趣,更重要的是钟表这一事物在读者面得特别可感可触,即有一定的质感。
论《红楼梦》中刘姥姥的“陌生化”
论《红楼梦》中刘姥姥的“陌生化”作者:朱奕璇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2期摘要:《红楼梦》中,作家曹雪芹在处理刘姥姥这一人物时所用的一些描写方法与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出的“陌生化”理论相契合。
在叙事视角上,通过刘姥姥的陌生视角来凸显贾府的豪华奢靡;在人物语言方面,以其庄稼人的陌生化语言来描述“钟”、“画”、“穿衣镜”等贵族特有的物件,以延长读者探求刘姥姥内在人格的审美感受过程。
关键词:刘姥姥;陌生化;视角;语言什克洛夫斯基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代表性人物,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陌生化”理论。
在“陌生化”被正式提出前,就已有作家有意无意地、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它,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围绕刘姥姥这一人物就展开了许多“陌生化”的描写。
以她社会底层的陌生化视角来观察贾府,以她庄稼人的粗鄙的语言来描述封建贵族家庭的独有的西洋物件,把贾府中人熟知的、甚至已经机械化定格的事物进行“陌生化”的处理,读者的审美感受过程不知不觉就被延长,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吸引读者的关键之处。
一、刘姥姥“陌生化”的视角1、观察贾府的房舍构造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给刘姥姥的定位是“芥荳之微,小小一个人家”①,给贾府的定位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②两者的阶级差距就已跃然纸上。
以刘姥姥小小人家的视角,来看贾府这样的王侯贵族,其奢华就一定会被无限放大,这样的“陌生化”效果是无法通过其他人物的视角展现的。
站在刘姥姥的视角来凸显贾府房舍的豪华,最典型的是对于凤姐儿和贾母住处的描述。
人们往往都会对身边的、眼前的东西习以为常,最终视而不见。
刘姥姥一个穷苦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对眼前金碧辉煌的贾府充满了新鲜感,“陌生化”就是要把被自动化的事物变得不寻常,给读者传递去鲜活的感受。
2、观察贾府里的人以刘姥姥的视角来观察贾府里形形色色的人,上到主子小姐,下到侍妾丫鬟,一方面凸显了贾府的奢华。
“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便当是凤姐儿了”,③“只见一张榻上歪着一位老婆婆,身后坐着一个纱罗裹的美人一般的一个丫鬟在那里捶腿”,④府中稍体面些的丫头的衣着,在刘姥姥眼中已是正主的穿戴,可见贾府当时富贵荣华到了何等的地步。
《红楼梦》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研究
《红楼梦》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研究《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经典的小说之一。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采用了许多陌生化手法,通过对语言、情节、形象等方面进行变异和反转,让读者在熟悉的叙事框架中产生陌生感,从而达到增强小说艺术魅力的效果。
本文将从语言、情节和形象几个方面探讨《红楼梦》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一、语言层面《红楼梦》在语言方面运用了大量的陌生化手法,使小说中的语言常常违背常规用法。
例如,小说中常常使用古代汉语,而非现代汉语,即使是叙述普通对话也是如此。
这种使用古代汉语的方法表现出了一种离奇的古风,让读者感觉小说所描绘的世界与我们现代社会之间有了巨大的差异感,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文化底蕴。
另外,小说中还经常出现反复使用同一个词汇、单句话和神话等陌生元素的情况,这些重复使用的方法使得小说中的文本和语言始终显得神秘、亘古不变、具有一种神话风格的超越性。
这样的陌生化手法在小说中并非偶然出现,进而成为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意象世界。
二、情节层面在情节方面,小说运用了许多陌生化手法来突出《红楼梦》这一叙事之中的独特风格。
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策略是小说采取无厘头的方式,将一些看似不相关的情节和人物放在一起,产生了许多令人难以理解和令人称奇怪异的描绘。
例如,小说中出现了很多神奇的生物和场景,如龙、凤、鲤鱼、八卦图等,它们独特的形象符号表达为深具象征性。
另外,小说还采用了耳目一新的情节安排。
服务器上的匿名评论几乎都存在抬杠或是偏向某一个明确的角度,何林瞬间明白了,对方就是利用这一点,故意挑起争端,他的脸色不由得变得有些凝重。
匿名人几乎都是在胡说八道,可是,有时候,胡说八道反而产生出一些奇妙的新思想,这也是小说中的一种陌生化表现。
由于小说的奇幻风格以及作者的语言优美,这样的陌生化呈现可以达到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神奇奇妙的虚幻世界的目的。
三、形象层面《红楼梦》中运用的一些形象上的反转和变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陌生化手法。
文言文阅读与解析红楼梦中的叙事手法与意象解读
文言文阅读与解析红楼梦中的叙事手法与意象解读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以其丰富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描写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它不仅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引人入胜,而且通过精巧的意象运用,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荒谬性。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使得整个小说既保持了连贯性,又能够呈现出多个层次的故事。
例如,小说的开头通过一个架构故事,即"太虚幻境",引出了贾宝玉的祖上故事,从而为整个故事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而后,作者采用了插叙的方式,通过插入各种各样的诗词、歌赋、碑文等等,增加了故事的丰富性。
这种叙事手法的运用,使得读者不仅能够全面地了解到故事的来龙去脉,而且能够领略到作者独特的文学才华。
与叙事手法相辅相成的是红楼梦中丰富多样的意象。
通过精心的描写和用词,作者创造了大量的意象,以表达出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和社会的特点。
例如,宝玉的描述往往使用了花草树木的意象,以突显他的纯真和柔情;黛玉则常常与薄冰、秋水等意象联系在一起,以凸显她的冷艳和独立。
而且,在整个小说中,作者还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玉的象征意义、天地阴阳的象征等等,使得整个小说更加富有深度和内涵。
通过对红楼梦中的叙事手法和意象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用意。
首先,红楼梦通过多重叙事的方式,将一个个独立的故事串联在一起,以展现出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谬和虚伪。
其次,小说中丰富的意象运用,不仅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有趣,而且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使得读者能够进一步思考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现实。
总而言之,红楼梦中的叙事手法与意象的运用,为这部经典之作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通过对这些手法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用意,进而更好地欣赏和研究这部伟大的文化遗产。
解读作者的叙事技巧与语言运用
解读作者的叙事技巧与语言运用在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叙事技巧和语言运用是塑造作品形象、传递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作者的叙事技巧和语言运用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
首先,作者的叙事技巧在作品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通过选择合适的叙事视角和叙述方式,作者可以将故事情节展现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例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了多种叙事视角,使得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和趣味性。
另外,作者还可以巧妙地运用叙事结构,通过插叙、倒叙、闪回等手法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
这些叙事技巧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样,给读者带来了更深入的阅读体验。
其次,作者的语言运用是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恰到好处的词语选择、形象生动的描写和独特的修辞手法,作者可以创造出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形象。
例如,鲁迅的作品中常常运用夸张和讽刺的修辞手法,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端的揭示,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同时,作者还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抽象的概念和情感更加具体和形象化。
这些语言运用的巧妙之处在于,它们不仅仅是为了美化语言,更重要的是为了传递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此外,作者的叙事技巧和语言运用还可以通过对细节的把握来展现。
细节是作品中的点睛之笔,它们可以使得作品更加真实、生动和有力。
通过对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情感细节等方面的细致描绘,作者可以使得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和氛围。
例如,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通过对人物言行、表情和心理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等级和爱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细节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加作品的可读性,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的内涵。
总之,解读作者的叙事技巧和语言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
通过叙事技巧的运用,作者可以将故事展现得更加生动和有趣;通过语言运用的巧妙,作者可以创造出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形象;通过对细节的把握,作者可以使作品更加真实、生动和有力。
《红楼梦》中比比皆是的陌生化手法
《红楼梦》中比比皆是的陌生化手法赵玉(临沂师范学院)擒要:“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关于艺术创作手法的重要思想。
对于<红楼梦>创作手法的评述如汗牛竞栋,砷未有中国学者从陌生化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
本文以陌生化理论为切入点。
分析其叙事视角和言语策略,揭示其创作手法。
关键词:陌生化理论:俄国形式主义:叙事视角一、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俄国形式主义的发起者和代言人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认为,由于经常使用日常语言,我们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自动化或习惯化的状态,再也感觉不到事物.处于一种麻木状态。
而艺术的过程,正是使事物“陌生化”的过程。
作家越自觉地运用这种手法,作品的艺术性越高。
这里的“陌生化”正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精髓。
什克洛夫斯基于1917年发表论文<艺术作为手法)。
在此文中他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
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
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
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什克洛夫斯基1989:6)这种文学主张,为我们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于<红楼梦》创作手法的评述如汗牛充栋.却未有中国学者从陌生化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
本文以前八十回为例.分析曹雪芹如何通过陌生化手法的应用,使<红楼梦》成为一本旷世奇书。
<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与曹雪芹成功地运用陌生化手法是分不开的。
中国小说到清朝时候已经趋向于成熟,而读者对于故事的感觉也已趋向于麻木沉睡。
文学造诣极高的曹雪芹深深了解世人的阅读感受.这一点可以从贾母对戏曲中才子佳人故事的评论看出来。
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中。
作者借贾母之口对古今小说作了一个评价: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做不过是些佳人才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中的陌生化手法——解读叙事视角和言语策略临沂师范学院 赵 玉[摘 要]“陌生化”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产生于上世纪初,但影响却一直延展到当下的文艺批评和创作。
关于《红楼梦》创作手法的评述如汗牛充栋,却未有中国学者从陌生化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
本文试图对“陌生化”手法在《红楼梦》中的应用从叙事视角和言语策略方面略作评述。
[关键词]陌生化理论 元小说 互文 文学创作总是要求新颖、独特,这样作品才具有艺术生命力,才能不流入媚俗的行列。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艺术主张。
“陌生化”的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程式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被人们创造性地扭曲并使之面目全非的独特方式,使人们即使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够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非同一般。
这种文学主张,为我们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于《红楼梦》创作手法的评述如汗牛充栋,却未有中国学者从陌生化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
本文以前八十回为例,分析曹雪芹如何通过陌生化手法的应用,使《红楼梦》成为一本旷世奇书。
一、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的发起者和代言人。
1917年,发表论文《艺术作为手法》。
在此文中他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什克洛夫斯基1989:6)作家越自觉地运用这种手法,作品的艺术性越高。
《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与曹雪芹成功地运用陌生化手法是分不开的。
中国小说到清朝时候已经趋向于成熟,而读者对于故事的感觉也已趋向于麻木沉睡。
文学造诣极高的曹雪芹深深了解世人的阅读感受,这一点可以从贾母对戏曲中才子佳人故事的评论看出来。
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中,作者借贾母之口对古今小说作了一个评价: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做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
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
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
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
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是他是才子就不如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
再者,既说是仕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服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搭后语?”(曹雪芹1997:738)为了避免落入俗套,使见多不怪的读者恢复阅读的敏感,曹雪芹主要从叙事视角和言语策略方面进行了陌生化处理。
二、叙事视角——多重式内聚焦在《叙述话语》中,热奈特对三种聚焦模式作了划分:(1)零聚焦,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更多;(2)内聚焦,它的特点是叙述者只说出某个或者某几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其中“多重式内聚焦”是指采用几个不同人物的眼光来反复描述某一事件,或在叙述中轮流采用几个人物的视角来表现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3)外聚焦,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的比人物所知的更少。
多重式内聚焦对情节秩序的安排和释放时间的控制会产生层次感和节奏感(罗纲1994)。
对于故事的发生地——荣国府的描写,作者主要是通过三大人物(林黛玉,刘姥姥,薛宝琴)的视角来展开的。
如果我们对这些人物的身份进行分析,便不难发现这些人物都不是贾府中的固有成员。
作者通过采用几个曾经对贾府来说是陌生人的目光来观看贾府,由外而内对贾府的景致,摆设,礼仪等等进行了介绍,层次分明。
不同人物眼中的荣国府是不一样的,作者借此从不同的侧面对贾府这一富贵温柔乡进行了介绍。
如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使读者从一个贵族女子的目光中看到了贾府的房舍构造,人物的妆饰衣着以及室内摆设等等。
黛玉的文化修养高雅,作者借黛玉之目对于贾府中形形色色能尽显风流底蕴的物品的质地,材料以及书画题词的内容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对于贾府祭祀礼仪,因黛玉已在贾府中住了若干年,因此作者借用一个新进贾府的人物--薛宝琴来进行刻画。
如在五十三回中作者写道:“且说宝琴是初次,一面细细留神打量这宗祠……”(曹雪芹1997:724)。
贾府的由盛而衰则尽情展示在刘姥姥眼中。
同样初次进贾府,刘姥姥眼中的贾府与黛玉眼中的大不相同。
刘姥姥作为一个没受过教育的村妇,自然看不懂那些字画题词,对于富丽堂皇的室内陈设也多半不识,因而从刘姥姥的眼中读者是看不到这些东西的。
但是正因为刘姥姥,大观园的雍容雅致、其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才突然被放大并凸现出来。
这是任何平铺直叙都无法企及的“陌生化”效果。
曹雪芹在“太虚幻境”之后即安排刘姥姥出场当非偶然。
除了前面说过的“陌生化”效果,她一进大观园像个乞丐,二进像个小丑,三进却已俨然是个救世主了,这一“升迁”恰好与荣国府无可奈何的衰败相对应。
于是,刘姥姥的作用便不只是细节上的距离与陌生了,她甚至可以说是与荣国府相对应的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犹如马孔多之于西方社会,固然小似芥豆、稚若孩童,却是另一种活生生的存在,其本真或虚幻较之他者当毫不逊色。
三、言语陌生化策略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通过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方法实现了文学语言和文学意象的陌生化。
谈《红楼梦》的文学成就,自然不能丢下它的语言。
小说中言语陌生化策略的第一个方面是作品中隐喻手法的运用。
例如在第一回开头前几句中,作者便用“元小说”的笔法,揭示了整部书的隐喻性:小说中言语陌生化策略的第一个方面是作品中人名地名隐喻手法的运用。
例如在第一回开头前几句中,作者便用“元小说”的笔法,进行了自我解构与颠覆,揭示了某些姓名如甄士隐、贾雨村的隐喻性。
作品中人名地名的谐音寓意比比皆是,召唤着读者去阅读、去探索、去理解、去补充,读出作品的言外之意,看到象外之象,体会弦外之音、韵外之致。
而后世读者没有辜负作者的期待,挖掘出了名字背后的寓意。
如甄英莲(真应怜),娇杏(侥幸),冯渊(逢冤),元、迎、探、惜(原应叹息)等等。
这种有意制造的阅读策略,打破了读者以往对小说的程式化阅读,挑起了读者—142—不断猜测作品中人物名字隐含意义的兴致,探寻作品的深层含义,达到了审美的目的。
小说中言语陌生化策略的第二个方面是对事物的外观加以描述而不是直呼其名,即在写到某个事物时把它当作是平生第一次见到或听到的东西,记下对它的第一印象。
“艺术就是要使人们先观察事物,然后再感觉事物,而不是把事物作为人们已知的东西再告诉人们一遍。
”(Shklovshy1989:754)在形式主义者看来,“美学的目的就在于对事物的体验过程,所以艺术手法应该使事物陌生化,使事物的外形变得难以辨认,以便增加感觉的难度,延长感觉的过程。
”(Shklo vshy1989:755)因此这种不直呼其名而描述其外观的手法最是符合陌生化的要义。
在《红楼梦》第六回写“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周瑞家的把刘姥姥领进荣国府,等候王熙凤,有这样一段描写: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
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晃。
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
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
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曹雪芹1997:97)。
作者正是从一个一生从没有见过挂钟的刘姥姥的视角,来描绘那一面挂钟,让我们感受到一面普通挂钟在18世纪老农妇眼中所引起的惊奇,体会到一个18世纪贵族家庭的那种氛围。
作者这样做,正是基于给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不同寻常的视角,使读者在新的独特的视角下全面感受生活的本原意义,扩展生命体验的境界。
小说中言语陌生化策略的第三个方面是意象的陌生化处理。
作者喜欢把某个人物和某个意象联结到一起,这在第五回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象征探春的意象是风筝,以风筝断线后一去不返暗指探春的远嫁他乡。
而在七十回中作者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探春放风筝的一幕,恰与判词相印证: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因道:“这也不知是谁家的。
”众人皆笑说:“且别剪你的,看他倒像要来绞的样儿。
”说着,只见那凤凰渐逼近来,遂与这凤凰绞在一处。
众人方要往下收线,那一家也要收线,正不开交,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空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
众人笑道:“这一个也来绞了。
且别收,让他三个绞在一处倒有趣呢。
”说着,那喜字果然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
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
(曹雪芹1997:975)这里,喜字,响鞭这些意象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婚礼。
两个风筝与喜字绞到一起,暗示了探春的命运。
意象的重复出现,是文本“互文性”的体现,同时也使整部小说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创新是写作的特征,也是文章的生命。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记》(卷一)中谈到:“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
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
”因此,写作所注重的,就是能跳出前人的窠臼,另辟蹊径(周红才2006:5)。
写作的创新过程,实际也是陌生化的过程。
写作的每一个环节的创新,都渗透着陌生化的原则与理念。
《红楼梦》成为传世奇书,与曹雪芹有意识地运用陌生化手法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1]Shklov shy,A r tas a T echnipae.Co nt empo rar y L it erar y Cr it icism[M].New Y or k:L ong man Gr oup Lt d.,1989.[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3]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4]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C],方珊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5]周红才.《论写作创新与陌生化手法》.文史博览[J]. 2006.5.(上接第141页)有关的集合。
这三个词都是模糊词。
从逻辑上看,“福”、“富”、“胖”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瘦子也可能有福气或富有。
同样,英、法、德语分别用stout、for t、st ark(三词本义都是“强壮的”)婉指“胖”,也是用逻辑上没有必然联系的不同集合的一种模糊词婉指另一种模糊词,因为身体瘦的人也可能很强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