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精品教案 三个标点一堂课《药》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标点一堂课——《药》的教学设计

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试验本)教材中的《药》,是显示了五四新文学实绩的作品。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曾经激励过五四革命青年们的心。《药》的结构是别致的,小说定名为《药》也是发人深省的。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抓住它精巧的构思和成功的侧面描写这些写作上的特点,反侧为正,以巧驭巧,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出“用三个标点贯穿,用三幅画面渲染,用三段音乐激情”的教学思路,以此来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形成了一种整体效益优化的课堂结构。下面就谈谈我的具体作法。

在讲这一课的前一天,我预先布置了变换角度作文《夏瑜的自述》,此举不但让学生通过“反侧为正”熟悉了故事情节,使自己掌握了学情,还为课堂教学打好了基础。

讲课之前,我设计了一段“序幕”,通过投影显示,师生共同“瞻仰”了民主革命时期的“鉴湖女侠”和“革命军马前卒”,一起品味了他们所写的两首诗(秋瑾的《对酒》和邹容的《和西狩》)。通过“寻根”(让学生明确这些人的经历和今天所学小说题材的关系)“究底”(提示学生注意这两首诗中都有他们对自己牺牲后的设想,激发学生了解究竟的兴趣)来为教学蓄势。

讲课伊始,我在向学生们点明了这篇小说在五四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和小说定名发人深醒的特点(即本文开头的那三句话)之后,即请他们根据小说的内容,试给小说的题目加一个标点符号。在他们先后得出句号、问号、感叹号三种(也可能只有句号、问号两种答案,这时可以自己或其他人的名义再加上一种)答案之后,我再用一句“既然三个标点跟课文有联系,我们就从这里入手,以它为突破口来进行探索”作为过渡,然后就按照“三(个)三(幅)三(段)”的思路来做文章了。

一、句号—了解情节,理清结构。

首先,在提问学生加上句号的依据,用画家范曾所配“买药”的插图(投影)进行开导,让学生将原题扩充成一个可以用句号来结束的句子(蘸着革命者夏瑜鲜血的人血馒头竟成了华老栓给儿子治病的药)之后,我请虚拟的“夏瑜”(前一天选出的较适宜作文的学生作者)上场,结合投影中的插图,讲一讲“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自述)。在他讲的过程中,我通过cd播放器配以钢琴协奏曲《黄河大合唱》中《黄河船夫曲》那段音乐。

在他讲完之后,我通过投影仪显示《药》的结构图(见《教师教学用书》 P 50)中暗线和主题部分之外的所有内容,然后通过虚构的“同情慰问”、“调查取证(你所说的这些经历在鲁迅的小说《药》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换句话说,在华家买药吃药的整个过程中,你都在哪里?)”,引导他分步说出“就义”、“血被吃”、“人被当作谈资”、“母亲给我上坟”等话语。与之相应,投影仪也分步显示“夏瑜就义”、“夏瑜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的字样。随即,我予以明确:“从刚才‘调查取证’的结果可以看到,明暗线结构正是本文的特点……”,“双线连接的物是人血馒头”,“双线连接的人是康大叔”,并顺手牵羊地对康大叔作些精当的“人物分析”。

接下来,我再结合课后\"〔思考和练习〕三第二问\"进行提问:“为什么要把夏瑜的英勇献身作为暗线来安排?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让学生明确:“刻画夏瑜,并不是作者的主要目的。刻画夏瑜是为了突出一个更根本的思想,即群众现在是怎样对待革命和革命者

二、问号—分析人物,明确主题。

与\"句号\"相似,在提问学生加上问号的理由,用范曾所绘\"吃药\"的插图(投影)启发学生,让学生将原题扩充成一个可以用问号来标注的句子(“人血馒头究竟是不是治病救人的良药?”)的答案之后,我又通过一句“尽管不是药,但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还是被华老栓当成药让儿子吃了,这说明了什么?”的提问,启发学生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用事实(小说情节)说话来谈看法(营造了一种类似“法庭辩论”的气氛)。引导学生通过对华老栓和以他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群众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来体会“群众的愚昧”,通过对夏瑜在“宣讲革命道理”、“挨牢头毒打”、“说阿义可怜”、“被封建统治者杀害”、“夏四奶奶上坟”等一系列的遭遇来体念“革命者的悲哀”。在他们明辨的过程中,我通过cd播放器配以《黄河大合唱》中《黄河愤》那段音乐。

最后,我又通过“再让我们看看鲁迅先生自己是怎么说的?”,用投影显示鲁迅先生向友人谈及这篇作品时说的那段话:“《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血可以享用……”,用鲁迅先生“原汁原味”的痛切话语使学生受到震动。并通过“鲁迅通过华、夏两家都死了儿子的情节一箭双雕,借此说明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构思十分巧妙”一句话,对问号部分作一简要概括。

三、感叹号—领会匠心,解决难点。

感叹号的含义易于形成不同理解。当然,在启发学生借助范曾所画的\"上坟\"插图(投影)进行“逻辑思维”(或“递进式思考”)之后,学生还是能够在感叹号前,加上在原句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必须寻找一剂真正医治百姓疾苦,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的句子来的。

然后,我又“水到渠成”地让大家体会“这篇小说为什么要以《药》为题?”,让大家通过具体分析,明确它具有的“概括情节,连接线索,揭示主题”三种作用。在分析“揭示主题”的作用时,我通过cd播放器配以《黄河大合唱》中《保卫黄河》的乐曲,用它来表现一种要“动员群众,武装群众”的寓意。

随即,我又通过引述鲁迅在《〈呐喊〉自序》的“既然是呐喊,……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那段话,向学生提问:“在坟上加了一个花环,为什么就不消极、不寂寞了呢?”。并用夏明翰烈士的《就义诗》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接着,我又“对比式”地提问:“小说结局处几次写到树上的乌鸦,这种描写有什么作用?”。在回答以上两个问题时,我注意让学生明确“平添”和“安特莱夫式的阴冷”这样两个概念。

在教学的最后,我要求学生自己到报刊杂志上找材料,写一篇表现当今社会群众的“冷漠”和见义勇为者的“悲哀”的文章(或能表现另一种“愚昧”和“悲哀”并存的文章),学习鲁迅,对时弊痛加针砭。

所有这些内容,借助多媒体设备,我只用了一课时。我认为,这是多媒体的效率,多媒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