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精品教案 三个标点一堂课《药》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粤教版必修3《药》说课稿

粤教版必修3《药》说课稿

粤教版必修3《药》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及教学目标1.1 课程背景《药》是粤教版必修3中的一篇有关药物的知识讲解文本。

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药物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

1.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药物的定义、分类和正确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识别不同的药物分类并了解其作用,掌握正确使用药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药物的意识,提高健康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药物的定义及其分类。

•掌握常见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

2.2 教学难点•辨析不同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

•强调正确使用药物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3.1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药物的定义与分类:中药、西药、非处方药和处方药等。

•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按照医嘱使用、遵循使用说明书、保持良好的使用习惯、注意药物的保存等。

3.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引入通过一组图片展示不同的药品,并引发学生对药物的认知。

同时提问学生,他们是否了解不同的药物分类及其用途。

步骤二:课文导读通过阅读《药》一文的开头部分,帮助学生了解药物的定义以及不同的药物分类。

步骤三:学习药物的分类提供详细的文字解释,介绍中药、西药、非处方药和处方药等药物分类,帮助学生理解每种分类的特点和用途。

步骤四:强调正确使用药物的重要性讲解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按照医嘱使用药物、遵循使用说明书、保持良好的使用习惯以及注意药物的保存等,重点强调正确使用药物的重要性。

步骤五:课文学习与解读详细解读《药》一文中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和内涵。

步骤六:小组讨论与总结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药物的理解和正确使用药物的方法,并进行小结。

步骤七: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通过答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3.3 教学策略•导入引入法:通过图片展示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阅读导入法:通过阅读文本的开头部分引入本课的内容。

《药》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药》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药》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药》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药》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和教学目标本次课程的教材是由余华所著的小说《药》,主要讲述了夏琳、林海及其所在的城市这三个居民群体在不同层面的命运紧密相连,诠释了人性本质及其在现代都市中遭受考验的故事。

教学目标:1. 能够通过此小说的阅读,深刻理解现代都市中人性的扭曲与虚伪,明确良知与天理的重要性。

2. 能够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感悟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描写的现实社会的喜悦和困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和补充的关系。

3. 能够发散思维,独立思考,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的提高提供帮助。

二、课程环节与设计1. 热身环节:课前调研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公开的问卷或者课前调研的方式,了解学生们对于该小说的了解程度,如果了解较少,可以在热身环节里介绍小说的基本情节,简单解读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相关人物形象。

2. 第一环节:整体感性理解小说第一环节教学目的是为学生整理小说的基本情节,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整个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朗读和一些图像化的手段, 如视频和图片等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相关的人物形象,从而深入感受小说所表达的情感信息以及相关的生命价值观。

3. 第二环节:分析关键情节在分析关键情节环节中,教师可以重点讲解小说“药”这个关键情节,为学生解读该场景下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变化过程,以此来反映出现代都市中人性的扭曲和虚伪。

此环节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发掘小说中的人性矛盾,从而引导学生自我思想,加深学生们的心理认知。

4. 第三环节:独立思考与讨论在独立思考与讨论环节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探讨的问题和观点,引导学生自行思考和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主题内容的理解和观点。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此来丰富学生们的思维深度,提高他们的感性认识。

5. 第四环节:总结与回顾本次教学总结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与回顾,让学生对小说的主题和主要情节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并对学生们的感性认识起到一定的巩固作用。

粤教版精品教案《药》教案1

粤教版精品教案《药》教案1

《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双线索结构。

2.分析人物形象及描写方法。

3.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作家及背景简介1.鲁迅简介鲁迅(1881_1936)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中国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

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南腔调集》等。

2.背景简介1907年,光复会成员徐锡林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他的心肝炒食。

同年,光复会成员秋瑾因叔父告发而被捕,在绍兴古轩亭口被杀。

三.理清小说的线索,学习双线索的结构。

华家(明线)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华大妈上坟药夏家(暗线)夏瑜就义夏瑜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四.分析人物形象1.华老栓主要通过行为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

行为描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教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地装入一袋……”“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教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心理描写:“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到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

总结:身份地位: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地位低下。

性格特征:愚昧、落后、无知、胆小、懦弱。

作者对他的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后;他的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长期统治造成的。

2.夏瑜主要通过康大叔的叙述来刻画。

“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阿义可怜”总结:身份地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家境贫寒。

对革命的认识:对革命矢志不渝,有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

作者对他的态度:既赞扬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争的悲剧性。

既赞扬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争的悲剧性,即他的主张、行动、牺牲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同情,这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脱离群众的表现。

《药》教案设计

《药》教案设计

《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与“药”相关的词汇:药、中草药、西药、中药、西药店、中药店、药方、药店、药品、药物、医院、药房、开药、配药、吃药、喝药、打针等。

2. 学会运用所学词汇进行交流和表达。

3. 培养学生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4.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过程1. 热身启动(5分钟)1) 教师出示与“药”有关的图片(比如药片、中药材、药箱等),鼓励学生说出图片名称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给学生出示一张跌打药膏包装盒,引导学生看懂药品说明书并能简单翻译其中的内容。

3) 鼓励学生谈谈自己或身边人使用过药物的经历。

2. 学习词汇和语句(20分钟)1) 教师出示与“药”相关的图片,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和学习相关的词汇,如中药、西药、药店、药方、药品、药物、医院、药房、配药等。

2) 教师出示一份虚拟的药方,让学生分小组读一遍并提问,如“这个药方是调理什么病的?你们认识这些中药的功效吗?”3) 学生自主完成数字练习,比如用数字列出自己身体不适时应该就医的先后顺序等。

3. 练习巩固(25分钟)1) 指导学生仿照药方写一份自己的“健康方”,描述自己平时怎样保养身体、预防疾病等。

2) 学生分组,设计以“药”为主题的海报或广告,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召集一组学生,配合教师把一个患病者担架到教室,“医生”向“患者”问诊,合理使用药物进行“急救”。

4. 温故知新(10分钟)教师出示某个药品包装盒,引导学生阅读其中的信息,如剂量、注意事项、禁忌症等,温故知新,提高对药品的认知和用药安全意识。

5. 课堂评价1) 指导学生互相评价其他组的海报或广告,为其提供改进建议。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探讨健康与药品的关系。

6.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补充不足。

2) 在家里进行“药品台账”记录,记录近期的药品使用情况,包括药名、剂量、间隔时间等。

高中语文 《药》教案 粤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药》教案 粤教版必修3

《药》教案“药”是用来干什么的?医治人们疾病,疗救社会。

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

”人有病是要吃药的,只有如此才有痊愈的希望;社会有病,自然也要用药。

20世纪初叶的中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许多革命者和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寻找疗救中国的良药。

鲁迅先生用小说的形式,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现实。

什么样的药才是救治中国的良药呢?鲁迅先生找到这剂良药了吗?今天学习的小说《药》,就是他为疗救中国当时社会开出的药方。

作品叙述了华、夏两家的悲剧故事。

夏家的儿子是反清革命志士被杀害,华家被人愚弄买了革命志士的血救治儿子的痨病,结果也无治身亡。

中国有个古老的名字叫“华夏”。

鲁迅先生这篇小说的人物,一家姓华,一家姓夏。

华家的人吃了夏家人的血。

作者借这个故事要告诉人们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小说开出了怎样的药方。

【听课之前想一想】①你知道鲁迅先生写小说的指导思想吗?试谈谈自己看法,跟同学们交流。

②该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的功过?试查资料看看毛泽东同志是怎样评价它的。

③这篇小说会让我们受到启发,试想:我们应当怎样构建华夏的和谐社会?【调动积累·资讯共享】交流作者、作品信息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药》的教案

《药》的教案

《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2. 掌握常见药物的基本知识,包括药物的名称、用途和副作用;3.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药物的意识和方法,注重药物的合理使用;4. 培养学生对健康和药物知识的重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药物的定义和分类;2. 常见药物的基本知识,包括非处方药、处方药、中药和西药等;3. 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

三、教学重点:1. 了解药物的分类和作用;2. 熟悉常见药物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难点:1. 药物的作用机制;2. 药物的副作用。

五、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2.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进行药物知识的分享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3. 实践操作:通过示范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常见药物;4. 观看视频: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进一步加深对药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你们生活中常用的药物有哪些?你们知道药物有哪些分类吗?2. 授课讲解(20分钟):介绍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包括非处方药、处方药、中药和西药等。

同时讲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让学生了解药物使用可能引发的潜在问题和注意事项。

3.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常见药物进行研究和讨论,包括药物的名称、用途和副作用等。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报告各组的研究成果。

4. 实践操作(30分钟):通过示范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常见药物。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模拟药品和相关工具,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用药示范操作,并解答学生疑惑。

5. 观看视频(20分钟):选择相关的教育视频,让学生观看并进行讨论。

视频内容可以包括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不当使用药物可能带来的风险等。

7.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醒学生合理使用药物的重要性,并留出时间解答学生的问题。

《药》 教学设计

《药》 教学设计

《药》教学设计1. 了解药物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常见的药物分类和药物使用的方法。

3. 培养对药品正确使用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内容:1. 药物的概念和作用:介绍药物的概念以及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2. 药物的分类:根据不同的药物性质和作用机理,将药物分为西药和中药两大类别,并对每个类别进行详细的介绍。

3. 药物的使用方法:介绍常见的药物使用方法,包括口服、外用、注射等,并强调正确使用药物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通过举例子和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药物,引导学生思考药物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第二步:概念和作用1. 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展示药物的概念和作用,在展示过程中解释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 设计小组活动,在小组内就药物的概念和作用进行讨论,并进行汇报。

第三步:药物的分类1. 分析西药和中药的区别,包括来源、制备方法和应用范围等,帮助学生了解两者的差异。

2. 通过展示西药和中药的代表性药物,介绍药物分类的具体内容。

3. 设计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将常见的药物按照西药和中药进行分类,并解释分类的原因。

第四步:药物的使用方法1. 分类讲解不同药物的使用方法,强调正确使用药物的关键性。

2. 设计小组活动,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疾病情况和药物类型,选择最合适的药物使用方法,并进行演示。

3.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正确使用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

2. 设计小组活动,要求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反思和评价,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

教学资源和评价方法:1.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药物样品等。

2.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评价小组活动的表现,以及对课堂知识的准确理解和掌握程度。

高中语文粤教版3《药》教案2

高中语文粤教版3《药》教案2

《药》教案一、教学目的:1.学习作品明线暗线相互交织的结构方法与景物描写的作用;2。

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以明线和暗线、气氛描写为人物和主题服务。

2。

难点: 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容.三、教学时数三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字词正音:蹩bié(脚腕或手腕扭伤)悉卒xīsū(拟声词,轻微的拆裂或摩擦声) 胛jiá(胛骨)攫jué(抓)拗ǎo(用手折断) shàn(同讪,难为情的样子)冢zhǒng(坟墓)瘐yǔ(在狱中受刑,饥寒、疾病而死)竦sǒng(同悚,惊惧)剥bāo 在课文中不念bō词语补释:*悉悉卒卒:拟声词,形容轻微的拆裂或摩擦声,这里形容穿衣服的声音.悉卒xīsūP216注①*蹩进:躲躲闪闪地走进。

蹩biéP216注②*攫取:抓取,掠夺。

攫jué*黯淡:暗淡。

(光色)昏暗,不鲜艳。

*搭讪:为了想跟别人接近或敷衍尴尬的局面而找话说。

讪shànP222注①*满门抄斩:抄没财产,杀戮全家。

P223②*攀谈:拉扯闲谈。

*板滞:呆板,停止不动.P224注①*瘐毙:旧时关在牢狱里的人因受刑或饥寒、疾病而死亡。

瘐:yǔP224注②*丛冢:乱葬在一片地方的许多坟墓。

冢:坟墓。

P224注③*宛然:仿佛,逼真地。

*褴褛:衣服破烂。

褴褛lánlǚ*羞愧:感到羞耻和惭愧。

*竦然:惊惧的样子。

“竦”sǒng通“悚”P228注①阳文: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笔画凹下的叫阴文。

P219注① 拗开:用手掰开。

拗ǎo用手折断。

题意:三层含义:1.人血馒头不是药,这迷信的结果,只会使人早日丧生。

2.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也不是药,救不了社会的病苦,唤不起愚昧群众是觉悟。

3.真正疗救中国──华夏,只有舍此另找新药,能根治脱离群众这一症结的新药。

小说标题为《药》,寓意深刻.穷苦的城市贫民以革命者的鲜血作为治病的良药,这是何等可悲的社会现实!革命者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点,发动群众起来共同斗争,这样才能推翻黑暗社会,这对于革命者是一剂良药.一个“药”字,不仅简明而集中此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尖锐地向读者提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粤教版精品教案 药1

粤教版精品教案 药1

《药》教案教学目标:(一)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

(二)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课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和重点:(一)理解标题“药”的深刻含义及小说的主题。

(二)学习以明暗两条线索组织情节的结构特点。

(三)了解小说中各类人物形象的特点及意义。

教学方法:以启发引导为主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及主要人物,理清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导入:提问:1、谁都会生病,生病就要买药,“药”的作用和用药原则是什么?——治病救人。

对症下药。

可是有一位名叫华老栓的人,他买的药是人血馒头,人血馒头可以用来治病吗?(荒唐不可思议)下面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1、学习目标2、背景介绍3、作者简介4、情节结构5、人物形象6、环境描写7、揭示主题1、理解标题“药”的深刻含义及小说的主题。

2、学习以明暗两条线索组织情节的结构特点。

3、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4、了解小说中各类人物形象的特点及意义。

5、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多种方式,重点掌握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

《药》写于1919年,发表于《新青年》上。

以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对外勾结帝国主义,对内加强反动统治,残酷镇压革命活动,同时在思想上用封建礼教愚弄和麻痹人民,使人民任其摆布,穷苦大众处于极端的悲苦之中。

辛亥革命爆发,曾使鲁迅振奋,然而革命者的妥协倒退,又使他深感失望。

在北京目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的现实,在失望痛苦中,他深刻剖析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积极探索救国救命的真理。

《药》就写于这个时期。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药》优秀教案

《药》优秀教案

《药》优秀教案《药》优秀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药》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药》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情节结构、主旨等方面探究鉴赏《药》;二、教学重点:《药》的主题思想探讨;三、教学难点:小说明暗两条线索与小说主题的交融;四、计划课时:两课时五、课型:自读课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指导学生阅读小说,。

并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出最关注本文的问题)第二课时:(一)整体感悟:带着以下一些问题自读文本:1.明暗两条线索如何有机交融的?明确:明线是围绕华小栓的病而展开的“买药——吃药——谈药——药无效”暗线是夏瑜的命运。

其中两线的交织是由华小栓的病牵引的,直接联系的地方是第三节“谈药”和第四节“上坟”。

2.试分析并讨论文中革命者夏瑜、华老栓夫妇、驼背五少爷、康大叔、红眼睛阿义、花白胡子、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夏四奶奶、夏三爷等人物形象,他们有些什么共性和个性?请为他们分类。

并分别说明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是采用了哪些手法?明确:悲哀的孤独者夏瑜;愚昧的慈心父母:华老栓夫妇、夏四奶奶;愚昧的茶馆谈客: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冷漠残忍的迫害者:夏三爷、康大叔、红眼睛阿义。

动作描写:华老栓夫妇“买药”时掏钱的动作;和刽子手交易的过程……心理描写:华老栓买药的路上和回来的路上(对比分析)……3.小说许多地方都有非常出色的环境描写,请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几处,并探讨他们在文中的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第一部分第一段:“乌蓝的天”“青白的光”;明确:清冷、阴森的环境为下文奠定了阴沉的环境氛围。

最后一段:“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暗淡的金字”。

明确:参见注释④,对比,老栓治好小栓的“希望”是光明的,可“希望”对于革命者来说却是前途的“暗淡”。

粤教版精品教案《药》教案4(推荐5篇)

粤教版精品教案《药》教案4(推荐5篇)

粤教版精品教案《药》教案4(推荐5篇)第一篇:粤教版精品教案《药》教案4教案示例之一药教学目的1.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3.掌握课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教学设想1.《药》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

可先让学生回忆高一必修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中的有关内容,并介绍鲁迅写这篇小说时的思想状况,使学生懂得当时鲁迅是一位在黑暗中探索的战士,虽然还未找到济世的良方,但正视社会种种弊端,始终在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作者创作的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在学生了解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可从标题《药》入手,展开情节,让学生理清全文思路又由浅入深地认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3.讲读课文,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上,进而让学生思考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但不要脱离鲁迅当时思想和写作的意图,而对“药”的含义随意加以引伸发挥。

4.选择描写人物的典型句段,让学生朗读、思考,并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人物的不同类型及不同的描写方法。

5.小说共四节,第一、三节是重点;第二节主要起过渡作用,可从简从略:第四节主要抓气氛渲染,不必过分用力。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理解社会背景和《药》的含义。

2.注音释词。

3.明暗两条线的构成。

教学过程一、预习指导。

1.读课文前,结合“预习提示”的内容,教师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前夕)和作者的写作背景(“五四”运动前夕)。

1907年,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

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杀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

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药》。

辛亥革命爆发,曾使鲁迅振奋,烈士的鲜血激起了他的强烈义愤。

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推翻了,但革命的资产阶级却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药》教案(5篇可选)

《药》教案(5篇可选)

《药》教案(5篇可选)第一篇:《药》教案药鲁迅教学目标:一、了解课文一明一暗的双线情节结构,及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二、学习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三、了解中国辛亥革命时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一、引导学生从分析背景、情节入手,理解作品主题。

二、学习小说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欣赏环境描写,品析自然环境描写营造出的氛围及其在表现小说主题上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一、欣赏小说的主题、人物描写技巧和结构。

二、领悟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乌鸦”的深刻含意。

三、理解作者为夏瑜坟上平添一个花环的用意。

教学方法:一、朗读法。

如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研究性学习法。

如对小说的主题及“花环”“乌鸦”的深刻含意的理解,教师应力求让学生研讨,自己只作相应点拨。

教具准备:格调悲哀低沉的相关音乐。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1分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品的相关背景。

2.把握作品的情节及双线结构特点。

一、导入新课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然而我们想想,无数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又换来了什么?民族依旧黑暗,国民依旧愚昧。

多么可悲呀!一个人病了,有医生给开药吃,方可痊愈。

一个民族“病了”,又有谁来开这个药方,开什么“药”呢?请让我们拜读鲁迅先生的又一透视国民灵魂的名作——《药》。

二、介绍写作背景《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发表于同年5月《新青年》上。

以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对外勾结帝国主义,投降卖国;对内加强反动统治,残酷镇压革命运动,另一方面又在思想上愚弄和麻痹人民,使人民任其宰割,穷苦大众处于极端的悲苦之中。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兴起了,1905年前后“光复会”“同盟会”等到革命团体相继成立。

从1906年江西萍乡县和湖南浏阳县一带的矿工、农民起义,一牟震动全国的广州起义,资产阶级革命者进行过无数次的武装革命,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使广大民众在思想上麻木、愚昧、不觉醒,民主革命得不到响应,革命总是陷于失败。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药》公开课课件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药》公开课课件教学设计

《药》公开课教学设计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蒋薇薇教学目标:1.梳理情节,理解人物,了解主题,初步明白鲁迅小说主旨。

2.把握分析人物的方法,了解作者寄寓人物的感情。

3.进一步认识鲁迅其人,肯定鲁迅作品的价值。

教学重点:从文本出发,探究小说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及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的主题,进一步认识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说:“谁晓得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麟;从徐锡麟,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

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

”我们今天就是来听鲁迅讲一讲“人血馒头”的故事。

《药》的诞生,有特殊的社会背景——这个吃人的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7年革命者徐锡麟被杀被吃,秋瑾在古轩亭口就义,《药》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小说中的夏瑜就是以秋瑾为原型的。

二、结构梳理《药》写了华家和夏家,明暗线索交织,关系平行到交融。

第一部分:买药,被杀第二部分:吃药,被吃第三部分:谈药,被谈第三部分:上坟,上坟三、人物分析《药》给我们呈现出了这个社会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存状态,从文本出发,概括人物形象特点,鲁迅对其给予了不同的情感态度,请加以分析,要有理有据,可圈可点。

例:我们先一起来看看第三部分茶馆里的中心人物——康大叔。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出场。

读——圈出里面的动词——“闯,披,捆,嚷”——蛮横粗野最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包好包好”——欺瞒哄骗8次这个康大叔的形象有没有似曾相识,猜猜他是什么身份——刽子手黑的人——玄色动词“摊着”“撮”“抢,扯,裹,塞,抓,捏”——贪婪残酷体格健壮的“康大叔”,事实上是精神上愚弱者,是“暂时坐稳了奴隶的人”,封建阶级的走狗,爪牙,迫害革命者,残忍贪婪,狡诈无耻——可憎的。

【讨论】可憎——康大叔——残忍“”可叹——夏瑜——“这大清的天下是大家的”民主自由,却脱离群众,寂寞孤独,无人理解。

高中语文《药》获奖教案4粤教必修3

高中语文《药》获奖教案4粤教必修3

高中语文《药》获奖教案4粤教必修3高中语文《药》获奖教案4粤教必修3教学目的:深刻领悟其主题教学方法:以启发引导置疑为主教学难点和重点:《药》的主题与人物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及主要人物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导入:提问:1。

人都会生病,生病就要买药,“药〞的作用和用药原则是什么?——---—治病救人。

对症下药。

2.将你平时购药与课文中的人物华老栓购药作一对比。

购者地点对象代价过程食用方法药效你药店或医院药师或售货员正规药厂货真价实文明水或药酒兑服康复华老栓刑场刽子手现制人血馒头一包洋钱买一馒头粗暴烧成乌黑吃入坟〔注意:华老栓买的药是人血馒头,人血馒头可以用来治病吗?〕3.对以上对比结果你有什么感受?〔荒唐不可思议〕4.华老栓用人血馒头来治什么病?〔儿子的痨病--——肺结核病.〕5.人血馒头可以用来治肺结核病吗?----——否.6.而华老拴是怎么看待的?---“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

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7.由此可看出华老栓的什么?〔———-—-—愚昧无知。

〕8.从文中还可看出购药者华老栓和供药者“康大叔〞各有什么特点?先看华老栓:购药前:觉爽快,跨步格外高远十分兴奋,充满希望——-受人欺骗愚弄,愚昧无知〕购药中:慌忙抖抖不敢去接——-—-—-—胆小善良购药后:“精神只在一个包上〞“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什么事情?是谁的血?他为何被杀?---—〕“整天的笑〞—-—-自私麻木“要将这包里的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充满希望—----———愚昧无知〕集中表现了什么?——-—-——愚昧无知麻木不仁体会一下作者为何为他取名叫“老栓〞?补充材料:“有一回,我竟然从画片上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而显出麻木的神情.---—即使体格健全,如此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粤教版必修三《药》公开课教案

粤教版必修三《药》公开课教案

<<药>>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一、预习题二、鲁迅及小说三要素,本节课重点谈本篇文章的故事情节和写作目的,实际上你弄明白鲁迅找的药是什么就可以了三、背景大家都知道那时军阀割据有直系,桂系,皖系,奉系等;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更名成果就任了中华民国大总统;又有张勋复辟,怎么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一片混乱,许多革命者和志士仁人都在探索救过救民的道路,鲁迅先生以1907年秋瑾起义为背景用独特的眼光写下了独特的论断?(秋瑾何许人也?号鉴湖女侠, 曾在日本留学,和鲁迅是好朋友,既是女同胞,肯定倡导男女平等;又是有志青年,从小就把〝花木兰〞当作榜样,立志要成为巾帼英雄,1905年参加了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同盟会, 1907年秋瑾回到绍兴组织起义,想力挽狂澜,拯救中国,结果计划泄露而被捕,英勇就义于文章中的古轩亭口) 20世纪初的中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人有了病就要吃药,只有如此才有痊愈的希望,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那么什么样的药才能救中国?作为民族魂的鲁迅找到这剂良药了么?今天我们就学习鲁迅的药.四、同学回答问题:1、看彩图,一看是两位老人在坟场, 一个是华大妈;一个是夏四奶奶,可以看出这篇小说是悲剧结局,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里有价值的指的是什么?觉醒的民众,即革命者,她们站在谁的坟前?夏瑜的,一个是华大妈;一个是夏四奶奶,文章有几家?几口?从两家看就是文章的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先保留2、同学迅速浏览课文,回答文章中涉及了那些人物?共几个人?怎样分类?为什么?分为反动派;革命者;普通民众3、华老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勤劳,善良;又有愚昧,麻木,落后的思想;康大叔是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是一个刽子手,目中无人,粗野无礼,流氓;夏瑜敢于造封建统治的反,革命热忱很高,有斗志4、分析主要人物?人物名字的暗示?小说写华夏两家的悲剧,华夏暗示中华民族之意,实际上特别有意思,华老栓的〝栓〞是塞子的意思,老栓和小栓暗示了广大人民群众从父辈到儿辈满脑子仍就是封建愚昧落后麻木的思想,尚未觉醒;〝瑜〞是美玉的意思,例如瑕不掩瑜,那么夏瑜不仅暗示了真实革命者秋瑾;而且暗示了他是中华民族的精英,先进革命者觉醒者5、同学们浏览课文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加四个小标题?他们交叉,也就是结合的地点在哪?什么时间?一二三四华家(明线) 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华大妈上坟刑场茶馆茶馆坟场药(人血馒头) 契合点连接勾连交织融合康大叔后半夜当天早晨当天上午第二年清明夏家(暗线) 夏瑜就义夏瑜血被吃茶客谈论夏瑜夏四奶奶上坟民众愚昧到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痨病,简直是迷信,这与相信法轮功有什么差别?夏瑜可悲到什么程度?被同宗出卖;被同族耻笑;被亲族误解,多么可悲;多么寂寞,简直是革命者的悲哀,鲁迅心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6、找出文章的高潮是哪部分?为什么?第三部分,因为侧面暗示出夏瑜是革命者,小栓吃的就是夏瑜的血,普通大众吃的是革命者的血,令人震撼,发人深思,最令鲁迅痛心7、两条线索的好处?可谓一箭双雕、一石二鸟,把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全部写出来了8、总结:愚昧的民众和革命者的悲哀9、两者的关系:愚昧民众的不理解,导致了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为愚昧的民众奋斗牺牲了,愚昧的民众却不知道牺牲为了谁?以为血可以享用,可以看出资产阶级革命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换句话说资产阶级革命不是拯救中国的良药.10、那么拯救中国的良药是什么呢?因此文章的标题可以为找药? 或为疗救华夏找药?那么鲁迅独特眼光有独特论断么?肯定是有的,是什么呢?11、从人物数量分析药是什么?这就是跷跷板原理12、总结: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才可以救中国,这就是鲁迅的要找的药五、课堂练习13、对联茶馆谈药众人齐欢笑坟场祭子老妪共悲伤可怜华夏反衬14、《药》选自鲁迅小说集_____,反映了______时期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_镇压革命_____和___愚弄群众____的反动本质;表现______的愚昧和______的悲哀。

鲁迅《药》说课稿

鲁迅《药》说课稿

板书
说教法学法
• 教法:讨论法(为主)、讲授法、问答法、 多媒体教学法等 • (新课标: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 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 学法:小组讨论法、文本细读法 • (新课标: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是课 堂的主体)
说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通过设疑法,让学生回顾小 说的创作背景和情节线索,产生感性认 识。 二:知识点讲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 解决第一点教学目标,进行文本的细读。 三:实例训练。通过讨论法,鼓励学生自由 发言,由浅入深。(主体部分) 四:总结与作业。总结人物塑造的方法,认 知人物分析法,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材: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一篇小说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授课人:
——说课环节
说课流程
• 1、说教材 • 2、说教法、学法 • 3、说教学过程
Hale Waihona Puke 说教材——《药》• 1、教材分析 • 课标要求:本课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一 篇小说
• • • • •
教学目标: 1掌握人物塑造的方法(重点) 2把握文本,进行人物形象分析,鉴赏小说的语言魅力 分析(难点) 3. 感受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

粤教版必修三《药》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三《药》教学设计

药(教师中心稿)教学目的:1、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3、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课型:讲读。

教法:讨论法。

教具与器材:投影设备。

教学设想: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2、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具体步骤:一、导入新课本单元是小说单元,也是本期学习的第二个小说单元。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并释题:“药”是用来干什么的?(医治人们病苦,疗救社会)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小说的思想内容是否能回答这个问题(留下悬念,待学完本文后讨论)。

指导预习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

研习新课二、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1、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教师巡堂点拨,逐步缩小范围(尤其是环境描写方面的)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方面是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三、二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时要求准备:(1)讲述《药》所包含的两个故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与结局交待清楚,要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3)讨论:小说两条线索是怎样连接、交织、融合在一起的。

在以上讲述和讨论中,教师订正、筛选学生的语言,板书小说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图。

板书依次出现的顺序应是:1. 华家的故事情节;2. 夏家的故事情节;3. 两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 明、暗线;5.两条线索的连接、交织、融合的地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标点一堂课——《药》的教学设计
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试验本)教材中的《药》,是显示了五四新文学实绩的作品。

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曾经激励过五四革命青年们的心。

《药》的结构是别致的,小说定名为《药》也是发人深省的。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抓住它精巧的构思和成功的侧面描写这些写作上的特点,反侧为正,以巧驭巧,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出“用三个标点贯穿,用三幅画面渲染,用三段音乐激情”的教学思路,以此来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形成了一种整体效益优化的课堂结构。

下面就谈谈我的具体作法。

在讲这一课的前一天,我预先布置了变换角度作文《夏瑜的自述》,此举不但让学生通过“反侧为正”熟悉了故事情节,使自己掌握了学情,还为课堂教学打好了基础。

讲课之前,我设计了一段“序幕”,通过投影显示,师生共同“瞻仰”了民主革命时期的“鉴湖女侠”和“革命军马前卒”,一起品味了他们所写的两首诗(秋瑾的《对酒》和邹容的《和西狩》)。

通过“寻根”(让学生明确这些人的经历和今天所学小说题材的关系)“究底”(提示学生注意这两首诗中都有他们对自己牺牲后的设想,激发学生了解究竟的兴趣)来为教学蓄势。

讲课伊始,我在向学生们点明了这篇小说在五四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和小说定名发人深醒的特点(即本文开头的那三句话)之后,即请他们根据小说的内容,试给小说的题目加一个标点符号。

在他们先后得出句号、问号、感叹号三种(也可能只有句号、问号两种答案,这时可以自己或其他人的名义再加上一种)答案之后,我再用一句“既然三个标点跟课文有联系,我们就从这里入手,以它为突破口来进行探索”作为过渡,然后就按照“三(个)三(幅)三(段)”的思路来做文章了。

一、句号—了解情节,理清结构。

首先,在提问学生加上句号的依据,用画家范曾所配“买药”的插图(投影)进行开导,让学生将原题扩充成一个可以用句号来结束的句子(蘸着革命者夏瑜鲜血的人血馒头竟成了华老栓给儿子治病的药)之后,我请虚拟的“夏瑜”(前一天选出的较适宜作文的学生作者)上场,结合投影中的插图,讲一讲“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自述)。

在他讲的过程中,我通过cd播放器配以钢琴协奏曲《黄河大合唱》中《黄河船夫曲》那段音乐。

在他讲完之后,我通过投影仪显示《药》的结构图(见《教师教学用书》 P 50)中暗线和主题部分之外的所有内容,然后通过虚构的“同情慰问”、“调查取证(你所说的这些经历在鲁迅的小说《药》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换句话说,在华家买药吃药的整个过程中,你都在哪里?)”,引导他分步说出“就义”、“血被吃”、“人被当作谈资”、“母亲给我上坟”等话语。

与之相应,投影仪也分步显示“夏瑜就义”、“夏瑜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的字样。

随即,我予以明确:“从刚才‘调查取证’的结果可以看到,明暗线结构正是本文的特点……”,“双线连接的物是人血馒头”,“双线连接的人是康大叔”,并顺手牵羊地对康大叔作些精当的“人物分析”。

接下来,我再结合课后\"〔思考和练习〕三第二问\"进行提问:“为什么要把夏瑜的英勇献身作为暗线来安排?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让学生明确:“刻画夏瑜,并不是作者的主要目的。

刻画夏瑜是为了突出一个更根本的思想,即群众现在是怎样对待革命和革命者
二、问号—分析人物,明确主题。

与\"句号\"相似,在提问学生加上问号的理由,用范曾所绘\"吃药\"的插图(投影)启发学生,让学生将原题扩充成一个可以用问号来标注的句子(“人血馒头究竟是不是治病救人的良药?”)的答案之后,我又通过一句“尽管不是药,但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还是被华老栓当成药让儿子吃了,这说明了什么?”的提问,启发学生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用事实(小说情节)说话来谈看法(营造了一种类似“法庭辩论”的气氛)。

引导学生通过对华老栓和以他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群众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来体会“群众的愚昧”,通过对夏瑜在“宣讲革命道理”、“挨牢头毒打”、“说阿义可怜”、“被封建统治者杀害”、“夏四奶奶上坟”等一系列的遭遇来体念“革命者的悲哀”。

在他们明辨的过程中,我通过cd播放器配以《黄河大合唱》中《黄河愤》那段音乐。

最后,我又通过“再让我们看看鲁迅先生自己是怎么说的?”,用投影显示鲁迅先生向友人谈及这篇作品时说的那段话:“《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血可以享用……”,用鲁迅先生“原汁原味”的痛切话语使学生受到震动。

并通过“鲁迅通过华、夏两家都死了儿子的情节一箭双雕,借此说明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构思十分巧妙”一句话,对问号部分作一简要概括。

三、感叹号—领会匠心,解决难点。

感叹号的含义易于形成不同理解。

当然,在启发学生借助范曾所画的\"上坟\"插图(投影)进行“逻辑思维”(或“递进式思考”)之后,学生还是能够在感叹号前,加上在原句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必须寻找一剂真正医治百姓疾苦,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的句子来的。

然后,我又“水到渠成”地让大家体会“这篇小说为什么要以《药》为题?”,让大家通过具体分析,明确它具有的“概括情节,连接线索,揭示主题”三种作用。

在分析“揭示主题”的作用时,我通过cd播放器配以《黄河大合唱》中《保卫黄河》的乐曲,用它来表现一种要“动员群众,武装群众”的寓意。

随即,我又通过引述鲁迅在《〈呐喊〉自序》的“既然是呐喊,……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那段话,向学生提问:“在坟上加了一个花环,为什么就不消极、不寂寞了呢?”。

并用夏明翰烈士的《就义诗》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接着,我又“对比式”地提问:“小说结局处几次写到树上的乌鸦,这种描写有什么作用?”。

在回答以上两个问题时,我注意让学生明确“平添”和“安特莱夫式的阴冷”这样两个概念。

在教学的最后,我要求学生自己到报刊杂志上找材料,写一篇表现当今社会群众的“冷漠”和见义勇为者的“悲哀”的文章(或能表现另一种“愚昧”和“悲哀”并存的文章),学习鲁迅,对时弊痛加针砭。

所有这些内容,借助多媒体设备,我只用了一课时。

我认为,这是多媒体的效率,多媒体的
2001年 2月于黄岛
附:(一)、秋瑾诗《对酒》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二)、邹容《和西狩》
中原久陆沉,英雄出隐沦。

举世呼不应,抉眼悬京门。

目瞑负多疚,长歌招国魂。

头颅当自抚,谁为墨新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