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 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学《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自然地理学《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二叠纪古生物
三叠纪古生物
侏 罗 纪、 白 垩 纪 生 物
新生代古生物
人类的出现
第四节 生态系统
r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其环境间不断进行物 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成的统一体。 即: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物 质-能量系统 生态系统 = 生物群落 + 环境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陆地生 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组织—维管束
Ø 分为
苔藓植物 维管植物
蕨类植物 祼子植物 被子植物
(四)后生动物
Ø 多细胞生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Ø 细胞
组织
器官
器官系统
Ø 重要特征——运动
Ø 异养型——植物、动物、寄生
第二节 生物圈的结构
垂直准正态分布结构 水平连续不均匀结构 多级嵌套结构 结构特性 生物的地域分异与区系性
一 、垂直准正态分布结构
Ø 在垂直方向上,集中分布在某一 范围内,向上或向下都逐渐减少。
Ø 主要集中在海平面及地面附近
如:浅海区——1500种鱼类
850种
200-1000m,
只有150种
1000-4000m,
陆地上 0-500m, 约51.6%
约20%
500-1000m ,
1000-2000m,
陆地面积随海拔的变化
地表的光强大于地下和水下,水深或者埋深越 大光强越小,生物的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光 合作用的强弱。生物圈结构上的亲光性反映了 太阳辐射对于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温控性
Ø 热带生产率高于寒带
生物圈结构上的温控性,是指生物圈的结构特征受 到温度分布控制的性质,反映了温度或者热量对于 生物的影响。
五、生物地域分异与区系性

自然地理学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自然地理学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分布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主要在我国长江流域、日本南部、美国东南部等 地。气候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少雨不甚寒冷。 年均温一般为16-18℃ 年降水量800-2000mm 土壤为红壤和黄壤等酸性土
第五节 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 特征 ①陆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复杂且多变,水分、热量等主要生态因子分布不均 和地形高低起伏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境,而土壤的发育和与大气的 直接接触,又为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从而使陆生生物的 种类及其繁多,生物群落类型也多种多样。 ②陆地生态系统在地球上占据的总面积虽然比较小,但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的绿 色植物并养育了多种多样的动物,所以平均生物产量较高,生物物质积累量巨 大。
③营养级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 和动物类群可称作一个营养级。在食物网中从生产者植物其到顶级肉食 动物为止,在各食物链上凡属于同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钟就是一个营养 级
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是生态系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中各 种生物间、生物与环境间处于相互适应、彼此协调的状态,从而维持生态系 统的稳定和平衡。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常常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一般来说,生态系 统的食物链越长,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越强,温度性越大。
3.生态系统的功能 ①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生产 ②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
③生态系统物质的循环
4.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 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 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 态。
R对策者--r选择 栖息生境多变且不稳定,灾难频繁。 出生率高,个体小,发育快,早熟,寿命短,只繁殖一次,子代数量多但缺乏亲 代保护,死亡多由环境变化与灾难引起,竞争力弱但一般具有较强的扩散力,一 有机会就会入侵新的栖息地。因其数量变动大,经常处于K值以下罗杰斯谛曲线 的增长阶段。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课件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课件
一、生物的定义 有生命的物体为生物。 生物是一个物体的集合,其元素包括在自
然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具有生存能 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体以及由他们 通过繁殖产生的有生命的后代。
2
二、生物的特征
有共同的物质和结构基础--核酸和蛋白质。 有新陈代谢的现象。 有应激性。 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有遗传变异的特征 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和改变环境。
27
五、温度与生物
温度与生物生长,任何生物活动的生理生 化过程都需要酶系统的参与,每种酶的活 性都有它的最低、最高和最适温度相应形 成生物生长的三基点。
温度与生物的发育,生物通过繁育完成后 代延续,某些植物一定要经过一个“低温 春化”阶段才能开花结果。“有效积温”。
28
温度与生物的分布,年平均温度、最冷月、 最热月温度值是影响生物分布的重要指标, 苹果与梨不能在热带生长高温的限制,橡 胶、可可、椰子等只在热带分布,往往受 低温的限制。
24
生态因子的三基点:最低点、最适点、最高点
25
四、光与生物
光与生物 光强的生态作用:光照强度制约着光合作
用及有机物产量。按光强植物可分为阳生 (地)植物和阴生(地)植物。 光质的生态作用: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 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影响 不同。紫光对茄子产量,蓝膜对草莓产量, 红光对甜瓜的生长。
就气候而言, r多变、不确定、难以预测; K稳定、确定、可预测。
就死亡而言, r具有灾变性、无规律、非 密度制约; K有规律,密度制约
就存活而言, r幼体存活率低; K幼体存 活率高
47
就数量而言, r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 低于环境承载力; K时间上稳定、通常接 近饱和。
就种内竞争、种间竞争而言, r多变、通 常不紧张; K经常保持紧张。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圣才出品】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圣才出品】

第7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西南大学2015年研][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生态因子是在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的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即对生物影响产生强烈显著因素的环境作用。

例如太阳辐射、气温、水温、土温。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称为生存条件。

例如对绿色植物来说,光、热、水、矿质营养元素、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就是保证其正常生存而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2.生态位和生态幅[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①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②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生存范围,在这里生物生产发育得最好。

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根据耐受范围的宽广或狭小,把生物分为广生态幅生物和狭生态幅生物。

3.生态平衡[中科院2015年研]答: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4.生物群落[中科院2015年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5年研]答: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其基本特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和结构、优势种、相对丰盛度、营养结构等。

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营养关系、成境关系和助布关系三类。

营养关系和成境关系在生物群落中具有最大意义,是生物群落存在的基础,正是这两种相互关系把不同种的生物聚集在一起,把它们结合成不同规模的相对稳定的群落。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章节题库(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圣才出品】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章节题库(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圣才出品】

第7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答: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综合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它是地球的一个外层圈,范围大约为海平面上下垂直约10公里,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和由生命过程变化和转变的空气、陆地、岩石圈和水,主要由生命物质、生物生成性物质和生物惰性物质三部分组成。

生命物质又称活质,是生物有机体的总和;生物生成性物质是由生命物质所组成的有机矿物质相互作用的生成物;生物惰性物质是指大气低层的气体、沉积岩、粘土矿物和水。

2.生物多样性答: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的长期演化过程中,遗传物质的改变(或突变)是产生遗传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

生态系统是各种生物与其周围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限制因子答:限制因子是指接近或超过生物生存耐性上下限的生态因子。

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质或量,低于生物的生存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引起死亡。

生态因子对于生物的生存并非总是适宜的,因为地球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幅度非常大,而每种生物所能耐受的范围却有一定的限度,例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是植物生存的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和限制强度随时间地点而变化,也因生物种类和其发育阶段不同而异。

4.光周期答:光周期是指日照长短的周期性变化,也指生物对光适应的生理周期。

长期的适应便使各类生物对日照长度或者说对昼夜长短比例的反应格式是不同的,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光照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给生物的生活带来显著影响。

比如在生长季节里许多植物的开花结实对昼夜长短的反应很不相同,据此将植物划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等类型。

自然地理课件 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自然地理课件  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4 真菌界
真菌
真菌属于真核生物,在二界分类系统中划归植物界, 但是又具有很多特征故列为一个独立的生物界。
主要特征有:
体内不含可行光合作用的任何色素而为营腐生或寄生生 活的异养生物;
有机体大都是由多细胞生物的菌丝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 菌丝体;
外表呈灰色、黑色、褐色或红色等; 大多数真菌的细胞壁是由几丁质(甲壳质)组成,细胞
主要特征: 细胞内具有核膜包围起来的真正的细胞核属真核生 物。 有些原生生物细胞内是含有叶绿素和其他色素为光 合作用的自养生物,有些不含有色素为非光合作用 的异养生物。 原生生物主要生活于水中和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Page 15
接合 二分裂
接合生殖
Page 16
钟形虫
血液中的锥体虫
血液中的锥体虫
• 环境对于生物的影响很大,控制和塑造着生物的全部生理过程形态 结构和地理分布。
• 在环境对生物发生影响的同时,生物有机体特别是他们的群体也对 环境产生相当明显的改造作用
Page 43
1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与生态因子相关的基本概念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 响的环境要素叫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Page 5
第一节 地球的生物界
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阶段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水生到陆生的演变 过程形成了今天地球上十分繁荣的生物界。
地球上已被记载定名的生物有140万种,包括: 100万种动物; 40万种植物。
Page 6
第一节 地球的生物界
生物分类系统
基本概念:长期以来人们通过比较生物形态与解剖特 征的异同、习性的差别和亲缘关系的远近并加以汇同 辨异,建立起来的一个能够反映生物碱亲缘关系和进 化程度的有规律的分类系统。

自然地理学-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自然地理学-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第一节生物分类生物分类系统中采用的等级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一,原核生物界:是一类起源古老、细胞结构简单、不具备核膜、没有明显细胞核的原始生物: 细菌和蓝藻;存活于所有水体和湿润陆地环境。

二,原生生物界:由原核细胞进化而来的另一类微生物,其有机体以单细胞的为主,也有一些群体。

三,植物界:1,细胞中具有明显细胞核的真核生物,包括全部藻类植物(蓝藻除外)和所有高等植物。

2,高等植物分为①苔藓植物和②维管植物。

而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四,真菌界:真核生物,体内不含可行光合作用的任何色素而系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

五,动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两大类第二节生物与环境一,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因素:在环境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如日光、热、水、风、矿物盐类和其他生物等。

3,生境:生物或其群体具体居住地段的所有生态因素的总体。

4,生态因子对生物作用的几个特点: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限制性。

二,生态因子(光,温,水,气,土)与生物(一)光与生物1、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源。

2、对植物的影响:光的性质、强度和日照长短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结构。

3、光对动物的生存、行为和分布具有直接作用。

(二)温度与生物1、温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形态结构、行为、数量和地理分布。

2、植物一般生活在0—45℃的温度范围内。

随着温度上升,生长加快,温度降低,生长减慢。

当温度超过最低和最高限度时就停止生长,甚至受到伤害。

(三)水与生物1,根据植物需水程度不同,可分为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等生态类型。

2,动物对干旱环境适应的方式:迁移;保持体内水分;夏眠。

(四)空气与生物1,空气对生物的影响可从空气的化学成分和空气运动两个方面考察,而且前者尤其重要。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圣才出品】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圣才出品】

第7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7.1复习笔记一、地球的生物界生物圈是指在地球上存在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包括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部,厚度约达20km。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魏泰克把生物划分为原核生物、原生生物、植物、真菌和动物五个界。

1.原核生物界(1)定义原核生物是一类起源古老、细胞结构简单、不具备核膜,没有明显细胞核的原始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

(2)主要原核生物①细菌细菌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繁殖最快、个体数量最多的一类单细胞微生物,按其营养方式可分为异养、光自养和化能自养三类。

②蓝藻蓝藻是细胞中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有机体有单细胞的群体的和多细胞丝状体等结构。

2.原生生物界原生生物是由原核生物进化而来的另一类微生物,其有机体以单细胞的为主,也有一些群体,主要生活于水中和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其特征有:(1)细胞内具有由核膜包围的真正的细胞核,属真核生物。

(2)有些原生生物细胞内含有叶绿素和其他色素,为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有些不含有色素,为非光合作用的异养生物。

3.植物界(1)概况真核多细胞生物,单细胞者很少。

绝大多数植物的细胞中含有叶绿素和其他色素,属于能够利用太阳能制造有机物质的自养生物,极少数为非绿色的寄生物。

(2)主要生物植物界包括藻类和高等植物。

①藻类藻类是无胚发育、植物体没有根、茎、叶分化的低等植物,主要生活在咸、淡水中,约有20000种。

②高等植物高等植物可能起源于低等植物中的绿藻类,由于演化方向不同和营养体的来源与结构有明显差异,该类植物分为两支:a.苔藓植物其个体很小,高度一般不超过10cm,有类似茎、叶的分化而无真根,体内也无维管束组织,多分布于潮湿阴暗地方,是高等植物演化的一个盲枝。

b.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是高等植物演化的主干。

其最大特征是体内出现了维管束组织,具有高度适应环境的能力。

其中,被子植物在陆地植被景观中居主导地位。

自然地理学-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12)生物

自然地理学-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12)生物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素:在环境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如日光、热、水、风、矿物盐类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生物或其群体具体居住地段的所有生态因素的总体。 限制因素: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素的量或质低于或高于生物所 能忍受的临界限时,不管其他因素是否适合,生物的生长发育 和繁殖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引起死亡。 是最易阻挠和限制生物生存的因素。
植被: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体。
(1)群落的种类成分(组成)
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生物种的数目愈多, 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
种类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原则 。
优势种:群落中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覆盖地面的程度也大 的生物。
建群种:优势种中的最优势者,即盖度最大、生物量也最大、 占有最大空间,并在建造群落、改造环境和在物质与能量交换 中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
(六)生物之间的关系 主要有下列六种形式: 1、互助(原始合作):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或种群,
彼此均受到利益,它们并不须互相依赖,可以单独生存。
2、互惠(利)共生:两个不同物
种的有机体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共同 的生活中互相依赖,均获得一定的利益, 但是彼此不能分开而单独地生存。
动物-植物互助
3、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并不
一、原核生物界 细菌和蓝藻。 细菌:单细胞微生物。按其营养方式可分为异养的、光自养的 和化能自养的三类。 蓝藻:一种细胞中无细胞核、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 合作用的自养生物,藻体多呈蓝绿色。 有机体有单细胞的、群体的和多细胞的丝状体等形态。 所有水体和湿润陆地环境。
真核生物:细胞中具有明显细胞核.
生物的适应性: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 为等与其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互相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生物圈:在地球上存在有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叫做生物圈,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20公里。

生物圈存在所需要的条件,首先需要有大量液态水,其次要有物质的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相变化和其间的变化;还要有必须能得到来自太阳的充足能量。

环境:从生态学观点来看,所谓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所在空间内一切事物和要素的综合。

即包括非生物的所有自然要素,也包括主体生物之外的其他一切动植物。

环境对于生物的影响是很大的,它控制和塑造着生物的全部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

生物也对环境产生明显的改造作用,所有地理过程都受生物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生态因子: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其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叫做生态因子。

即对生物影响产生强烈显著因素的环境作用,例如太阳辐射、气温、水温、土温。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称作生存条件。

例如对绿色植物来说,光、热、水、矿质营养元素、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就是保证其正常生存而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限制因子:生态因子对于生物的生存并非总是适宜的,因为地球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幅度非常大,而每种生物所能耐受的范围却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质或量,低于或高于生物的生存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引起死亡,这种接近或超过耐性上下限的生态因子称作限制因子。

例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是植物生存的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和限制强度随时间地点而变化,也因生物种类和其发育阶段不同而异。

即凡是限制其他生态因素对生命活动发挥正常显著作用的生态因素。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或称作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生存范围,在这里生物生产发育得最好。

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根据耐受范围的宽广或狭小,把生物分为广生态幅生物和狭生态幅生物。

自然地理学: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自然地理学: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蘑菇1
茶树菇
猴头菇
五、动物界
动物亦属于体内不含光合色素的真核异养生物。 构成躯体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一定种类的组织联合起来承 担某种生理机能而成为器官,许多不同的器官再联合为器 官系统。 动物界的种类繁多,划分为许多类群,其中主要有环节动 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水生到陆生,从无脊椎到有脊椎, 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等级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级相似的形态和生理
特征,能自然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并具有一定自然 分布区的生物个体群。是生物分界最基本的单位。
生态学(景观生态学)
广州市市花:木棉花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锦葵目 木棉科 木棉属 木棉花
行道树??
景观
意义
对于羊城来说,木棉花并不仅仅是南国特有的物 种和景观,多少年的岁月沉淀,它已成为这座城 市的文化符号和这里人们抹不去的情感基因。
1982年评选市花。
木棉树由于树叶稀疏、棉絮较多、生长缓慢等特 性,不适合作为行道树。
2020/11/28
10
二界分类系统: 瑞典生物学家林奈(Linnaeus):将地球上的生物分为
动物和植物两大界。 动物:以植物或猎物为食物的异养生物,能够运动。 植物:多是自养的、不运动的或是被动运动的;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
地球上的生命自然界可以划分成不同的层次或组建水平 (如下图)。从大分子有机物开始直到生物圈,复杂程度逐 级增加。
一、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生态学: 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境: 生物具体居住的环境 生态因子: 对生物生命活动起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生存条件: 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 主导因子: 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的生活环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 子 限制因子: 当某个生态因子的变动范围超出生物所能耐受的 临界限,并因此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至引起死亡 生态幅: 生物对生态因子的忍耐范围(上限和下限)

自然地理学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自然地理学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是个动态系统,不断变化发展。 发育早期,脆弱不稳定;当演替发展成熟 阶段,稳定程度提高。
2、生态系统的物种类型越多,营养结构越复 杂,便越稳定
3、生态平衡(P319) 4、生态系统通过反馈机制使自身具有调节功
约只有前一级能量的10%。 7、生态金字塔 因能量梯级般递减,用图即可表示为能
量或生产力金字塔
.
㈢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维持生态系统还需要各种化学元素的供应即 物质供应。
各种有机体在生活过程中大约需要30~40种元
素。
下述为生态系统内的小循环
元素 化合物
植物
下一营 养级
动植物 死亡
微生物
.
分解
㈣、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㈠组分
1,非生物成分
2,生产者
3,消费者:植食动物;肉食动物。
4,分解者
㈡结构 1,食物链 2,食物网 3,营养级
形态结构 营养结构
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
.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大功能:
①单向的能量流动; ②循环式的物质流动 ③信息传递
①②均可以系统的有机物质的生产为基础。
㈠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生产
1,绿色植物的初级生产: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
自养生态系统:日光能的输入量大于有机质的输入量。 异养生态系统:现成有机物质的输入为主。
4、生态系统内部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即一次性穿过生态系统而不能再. 被生产者植物所利用。
5、生态系统是一个能量开放系统 要维持生态系统各种机能的正常运行,
必须不断地向系统输入能量。 6、“林德曼效率”——10%定律 在能量流动中,后一营养级所获能量大
间内一切事物和要素的总和。
③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

群落与生态系统课件

群落与生态系统课件

农业开发
农业开发导致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 系统转变为单一的农作物种植区,土 壤退化、水资源短缺和生物多样性降 低等问题随之而来。
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影响
水体污染
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城市污水 等污染源导致水体中的有害物质 增加,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
资源的利用。
大气污染
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污染源排放 的大量有害气体导致空气质量恶化, 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
B
C
消费者
包括动物和人类,通过摄食其他生物或有机 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
分解者
主要是微生物,将动植物残体和排泄物分解 为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
D
生态系统的功能
01
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供植 物重新利用。
02
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通过能量流动,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的 化学能。
次生演替
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 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群落演替的动力
外力作用
包括气候、土壤、动物和人为因素等,它们可以改变群落的 生存条件,从而影响群落的演替。例如,气候的变化可以使 一个群落的植被类型发生改变。
谢谢聆听
估算人们从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中获得 的精神和美学享受所产生的价值,如自然 景观的欣赏价值和生态旅游的贡献值。
人类活动对群落和生态系统的 影响
06
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
土地退化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土地被用于建设 住宅、商业和工业区,导致自然植被 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地理学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自然地理学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四节 生态系统
4.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4.2 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 4.3 生态系统的功能 4.4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4.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什么是生态系统(Ecosystem)?
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生成态分系(统生物群落)和宏非生物成分
(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观作用、相互依
保存在岩石圈中的这些元素只有当地壳抬升变 为陆地后,才有可能因岩石风化、侵蚀和人工 采矿等形式释放出来被生产者植物所利用。
循环周期很长,常常还会造成局部性的匮乏。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与物质流的关系
4.4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生物之 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出现高度的相互适应与 协调,种群结构与数量比例持久地没有明显 变化,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大致相等以 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相互适应并获得最佳协调 关系,这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
进行同化作用,把植物性物质转换为动物性物质, 使自身得到生长、繁殖和物质和能量的贮存。统称 为次级生产量(第二性生产量)
生态系统的功能:⑵ 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非生物成分与生物成分的相互 作用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能量的流动和转化。
太阳能的输入≥有机物质的输入 = 自养生态系统 太阳能的输入≤有机物质的输入 = 异养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功能的两大特征
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 能量的流动是不断递减的(林德曼定律)。
如何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1 太阳辐射能以光能的形式输入生态系统后, 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所固定,此后不能以光能 的形式返回;
2 自养生物被异养生物摄食后,能量就由自养 生物流到异养生物体内,也不能再返回给自养 生物; 3 从总的能流途径而言,能量只是一次性流经 生态系统,是不可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定义: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 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 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特征:①具有多层次性 ②一个开放的系统 ③一个控制系统或反馈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
㈠组分 1,非生物成分 2,生产者 3,消费者:植食动物;肉食动物。 4,分解者 ㈡结构 水平结构 1,食物链 形态结构 垂直结构 2,食物网 营养结构 3,营养级
①综合性;②非等价性;③不可替代性;④限制性
二、生态因子与生物
㈠光与生物; ㈡温度与生物; ㈢水与生物; ㈣空气与生物; ㈤土壤与生物; ㈥生物之间关系:1.竞争;2.寄生; 3.捕食;
4.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定义:生物的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构造, 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特征与长期 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统一,彼此适合的 现象。 2,适应方式: ①趋同方式: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生物,
动物有机物质的生产。
几个概念:
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
生态系统所固定的太阳能或制造的有机物质的数量。
总初级生产量或总第一性生产量:
植物在地表系统面积和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生 产的有机物质的数量。
净初级生产量(或净第一性生产量):
绿色植物呼吸之后剩余的有机物质和能量。 生物量:单位面积上净初级生产量日积月累所形 成的有机物质数量。 现存量:生物上除去被动物所食和微生物分解后 的剩余量。
空间内的个体数叫密度。
㈡ 、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根据各龄段个体的多少将年龄结构区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㈢、种群中个体的水平分布格局 1、随机分布;2,成群分布;3均匀分布。 ㈣、出生率和死亡率 ㈤、种群增长 ㈥、种内关系: 主要有竞争,领域性,婚配制度。
二、生物群落 1、定义:若干生物种群有规律地结合一起,形成为一个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大功能:
①单向的能量流动; ②循环式的物质流动 ③信息传递
①②均可以系统的有机物质的生产为基础。
㈠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生产
1,绿色植物的初级生产: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
产有机物并固定太阳能。又称植物为初级生产者或第一性 生产者。
2,消费者动物的次级生产:次级生产或第二性生产 :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
一、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1,几个概念: ①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科学。 ②环境:生态学上的环境指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所在空
间内一切事物和要素的总和。
③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
影响的环境要素
④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 2,生态因子的特性:
5、生态系统是一个能量开放系统 要维持生态系统各种机能的正常运行, 必须不断地向系统输入能量。 6、“林德曼效率”——10%定律 在能量流动中,后一营养级所获能量大 约只有前一级能量的10%。 7、生态金字塔 因能量梯级般递减,用图即可表示为能 量或生产力金字塔
㈢ 生态统的物质循环
维持生态系统还需要各种化学元素的供应即 物质供应。 各种有机体在生活过程中大约需要30~40种元 素。
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2、能量的两种输入形式
日光能输入 现有有机质输入
3、能量输入渠道差异所形成的两类不同生态 系统:
自养生态系统:日光能的输入量大于有机质的输入量。 异养生态系统:现成有机物质的输入为主。
4、生态系统内部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即一次性穿过生态系统而不能再被生产者植物所利用。
因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环境中,通过变异和选择, 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
②趋异方式(辐射适应):指同一种生物的若
干个体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长期生活,形成了不同 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
第三节 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一、种群及其一般特征 种群: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的许多个体形成的群体。 群落:不同种生物的许多个体形成的群体 特征: ㈠、种群的数量与密度:一定空间中生物个体的总数量;单位
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 系统
第一节 地球上的生物界
现今已被记载定名的生物140×104种(其中动物约为 100×104 种,植物计有40×104种。) 估计实际 存在的生物1000万种。 一、原核生物界: 起源古老、细胞结构简单、不具备 核膜、没有明显细胞核的原始生物。包括细菌和蓝 藻。 二、原生生物界: 以单细胞为主,有细胞核。 三、植物界 : 真核多细胞生物,植物的细胞中 均含有叶绿素或其他色素,能够利用太阳光能制造 有机物 四、真菌界: 属于真核生物,其体内不含可行 光合作用 的色素,营腐生或寄生生活 。 真菌有分解有机质的作用。 五、动物界
下述为生态系统内的小循环
元素 化合物 植物 下一营 养级 动植物 死亡
微生物 分解
㈣、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1、生态系统是个动态系统,不断变化发展。 发育早期,脆弱不稳定;当演替发展成熟 阶段,稳定程度提高。 2、生态系统的物种类型越多,营养结构越复 杂,便越稳定 3、生态平衡(P319) 4、生态系统通过反馈机制使自身具有调节功 能 5、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多生物种的,完整有序的生物体系,即生物群落。(植物 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
2、生物群落特征: ㈠种类组成: 丰度: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均匀度: 群落中各种物种个体数目的多少 优势种:在群落的每个层次中占优势的种类 生态位:每个生物种所占据的小环境(位所,空间)和 它
的功能的结合。
建群种:优势种中的最优势者 伴生种:群落中其他次要的种类。
㈡群落外貌与植物的生活型 外貌:植物长期适应一定自然环境所表现出的一种
外部总体相貌。
生活型:植物长期受一定环境综合影响所表现的生
长形态。
㈢群落结构:
1,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 3,生态结构(层次)
㈣群落环境
㈤群落动态:
1,植物群落的季节性变化; 2,生物群落的演替
㈥群落分类:
指按植物群落分类或称植被分类 植被型: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水热条件一致。 群系:建群种或共建群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群丛:层层结构相同,各层间的优势种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