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第六章第一节教案

合集下载

思修第六章教案

思修第六章教案

思修第六章教案教案标题:思修第六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思修第六章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

2. 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运行机制。

3.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和态度。

教学重点: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运行机制。

教学难点:1.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

2. 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运行机制。

教学准备:1. 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六章相关内容。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教学PPT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则新闻或现象,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包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政府的宏观调控等。

同时,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如初级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

Step 3: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运行机制。

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企业或行业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竞争、价格形成、资源配置等问题。

Step 4:讨论与互动(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讨论,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和挑战等。

Step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可以提问一些关键问题,检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或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问题,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思修》第六章第一节-PPT精品文档

《思修》第六章第一节-PPT精品文档

自2009年6月1日起 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 食品卫生法》同时废止。
1、时间: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2、涵义:第一部关于保护劳动者的 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 3、包括:总则,促进就业, 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 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 成年工特殊保护,职业培训, 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争议, 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及附则, 共13章众的利益 出发,为群众着 想,为群众办事, 为群众提供高质 量的服务。
奉献社会
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 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 献社会的职业精神, 并通过兢兢业业的工 作,自觉为社会和他 人作贡献。
讨论
2019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时任 都江堰光亚高中语文教师的范美忠不顾不 管他的学生,甚至连一句“快跑”都没喊, 就第一个跑出教室,跑到操场…… 随后,范美忠又在自己的博客中写 下一系列博文,介绍自己的价值取向: “我从来不是一个勇于献身的人,只 关心自己的生命,你们不知道吗?上次半 夜火灾的时候我也逃得很快!” “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 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 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 不会管的。”
本章知识结构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 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第一节 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
1、 职业与 道德和法律
2、 职业道德的 基本要求
3、 职业活动 中法律的 基本要求
4、 大学生职业 道德素质 与法律素质 的培养
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
职业是人的第二生 命。职业活动是人类 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 部分。
别 调控 手段 道德 评价
具体 体现 自律 意识
1.鲜明的 职业性 职业道德 2.明确的 规范性 职业活动中 3.调节的 的法律 有限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六章教案(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六章教案(1)
正当程序通过正当程序追求实体公正的结果。正当程序具有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和时限行等基本特征。
二、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培养法治思维方式,增强法治意识,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权利与权力、权利与义务、自由与平等、实体与程序的关系。
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和内容。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途径。
讨论:法治与法治的区别
讨论:联系自身实际,让学生举身边的例子,讲身边的,如何培育法治理念;
提问: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举例:比如,同样是在路口闯红灯,普通老百姓被拦住又是开罚单又是扣分,而特殊牌照车辆则扬长而去,你想想老百姓心里会是什么滋味?明明是违了章该罚他也不会服气。
总结:必须强调的是,在对法律问题的思考与处理上,法律思维应当优先,不能用道德的原则和评价取代法律的规则和评价。
服务大局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服务大局与依法治国是统一的。运用法律的手段
服务大局,按照法治的方式服务大局。依法正确履行职责是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服务大局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课程导入:
1、由李天一的案例引发的思考
2、在公共汽车上抓小偷只要对方先动手自己就可以正当防卫打死小偷吗?
3、“拾到钱不还”只受道德谴责吗?
一、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任何社会都必须树立有效的权威,没有权威就没有秩序。
二、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防止冤案错案的发生
•提高司法的公正性
•提高司法人员素质
•与国际接轨
•实现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思修第六章讲课教案设计

思修第六章讲课教案设计

思修第六章讲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思修第六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包括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生的境界和追求、人生的幸福和快乐等方面的内容。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对人生的意义和幸福进行深入思考,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人生的意义和幸福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讲解思修第六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幸福。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意义和幸福进行深入思考,并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或者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引起学生对人生意义和幸福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

首先,讲解思修第六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包括人生的意义、境界和幸福等方面的内容。

然后,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或者实例,深入讲解人生的意义和幸福的内涵和要义,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3. 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人生的意义和幸福展开思考,交流彼此的观点和看法,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

4. 案例分析。

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生的意义和幸福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问题,更是实践中的问题,引导他们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生的意义和幸福对每个人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积极向上、幸福快乐的人。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或者音频,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他们的思维碰撞和交流。

3. 案例分析。

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生的意义和幸福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引导他们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思修第6章1、3节教案设计

思修第6章1、3节教案设计
共性、鲜明的职业性、明确的规范性、调节的有限性区别:具体内涵职业道德:职业生活领域应遵循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职业生活中法律职业生活领域必须遵守法律规范具体体现职业道德:道德评价;职业生活中法律:法律规范
调控手段职业道德:自律意识;职业生活中法律:他律意识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链接案例:莫先生跳槽链接案例:某国有银行工作人员跳槽
链接案例:威廉﹒布朗号的船队
思考:作为一名海员,霍姆斯的职责就是要保护每一位船员的生命安全,你认为他的行为是道德的吗?合法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职业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第一节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
(一)职业的性质职业的通俗表述就是人们所从事的工作。社会分工造成了职业的划分,职业也因此具有了特定的业务要求和职责规定。一定的职业是从业者获取生活来源、扩大社会关系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一)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丁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的道德操守。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链接案例:马班邮路的铁汉王顺友(配有视频资料时间约分钟)孤独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投递员王顺友的一种生活常态。每送一次邮件需要半个月,在这段时间里自己跟自己的歌声打交道,跟身边陪伴他的马打交道,这种孤独,是让人尊敬的。年,每年至少天,在苍凉孤寂的深山峡谷里踯躅独行;年,步行万公里,足可重走长征路回,环绕地球圈半;年,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平凡的工作呈现出一种不平凡的伟大。
在此我们不对此事的成因加以评论,就此事件的后果而言,企业因技术骨干的集体跳槽而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员工也因泄漏商业秘密和侵犯知识产权被企业送上法庭,付出了代价。
上述案例背后隐含着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但从一个侧面突出显现的是目前我国少数劳动者的职业道德意识缺乏,劳动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机制还不完善。

思修第6章1、3节教案设计

思修第6章1、3节教案设计
2005年"感动中国"颁奖辞——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薪。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呵,世上最亲邮递员!
3、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1、什么是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公务员:忠于祖国,热爱人民。技术人员:质量第一,精益求精。商业服务员:顾客至上,公平交易。医务人员:防病治病,救死扶伤教师: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科技工作者:献身科学、造福人类财会人员: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公安司法人员:秉公执法,维护法律尊严文艺工作者:传播真与善,塑造美的化身
1、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热门职业种类:(1)贸易 (非传统的贸易)
(2)经纪人 (3)房地产开发 (4)律师 (5)教育 (6)医疗保健 (7)新闻出版 (8)服装设计制造(9)公关及策划
(10)旅游 (11)公务员 (12)注册会计师 (13)涉外文秘
(14)建筑设计师 (15)农业技师 (16)心理医生 (17)市场营销 (18)新材料、新能源开发 (19)网络服务 比如网络游戏开发
教学资源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后记(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教材、教学方法的建议)
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教 学 过 程 设 计(副页)
教学步骤
教 学 内 容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
时间安排
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关键在于你是否已经作好了准备,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所以,重视你自己,如果机会出现,你能否把握?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你已经做好了准备,机会仍然没有出现,那么不要叹气,机会的花朵肯定已经在远方盛开。——阿尔伯特•哈伯德

思修第六章讲课教案及反思

思修第六章讲课教案及反思

思修第六章讲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思修第六章的内容,包括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等。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提出解决矛盾的对策和建议。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内涵和特点。

2. 掌握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

1. 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理解和把握。

2. 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和引言,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哪些矛盾,为什么存在这些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35分钟)。

(1)学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教师向学生介绍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内涵和特点,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

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学习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教师向学生介绍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内涵和特点,包括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等。

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3. 梳理(1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特点和内涵,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根源和特点。

4. 练习(30分钟)。

(1)个人思考。

让学生就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展开个人思考,思考这些矛盾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以及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2)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个人思考的结果展开讨论,交流彼此的看法和观点,共同探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大学思修课教案第六章

大学思修课教案第六章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教师:XXX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人生价值观的概念、特征和意义,掌握人生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在面对人生选择时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 人生价值观的概念和特征2. 人生价值观的主要内容3. 如何树立和践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学难点:1. 理解人生价值观在人生道路选择中的作用2. 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践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观在人生道路选择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1. 介绍人生价值观的概念和特征-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和立场。

- 特征: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历史性。

2. 讲解人生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目的:指人们对于自己生命的追求和向往。

- 人生态度:指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法。

- 人生价值:指人们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取向和实现。

3. 分析人生价值观在人生道路选择中的作用- 指导人生目的的确立,使人们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

- 指导人生态度的形成,使人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 指导人生价值的实现,使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三、课堂讨论1. 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2. 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践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四、总结本节课内容1. 强调人生价值观在人生道路选择中的重要性。

2. 呼吁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 引导学生回顾人生价值观的概念、特征和主要内容。

二、讲授新课1. 分析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坚定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思修第六章第一节教案

思修第六章第一节教案

思修第六章第一节教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教案第六章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分析了社会主义法律是如何运行的。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从法律含义、特征、产生与发展三个方面对“法律”进行了阐释,使学生对“法律”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从法的创制、实施、法律借以产生的物质生活条件、法律内容所体现的意志等角度来定义法律,旨在使大学生深刻理解法律的本质含义。

情感目标: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法律,要在理解法律及其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发展规律和时代价值,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法律的本质特征教学难点:法律的运行【教学方法、教具】以教材、教参、多媒体为教具,以启发法、讲授法、提问法等为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制度基石。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

建设法治中国,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与和推动。

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大学生肩负着重要责任。

大学生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不仅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而且要努力提高法治素养。

这就需要培养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成,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努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观看案例视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二、讲授新课法律案例:同学A在校道上捡到一副眼镜,放在宿舍的桌面上,在用电脑时不小心压坏了眼镜。

捡在别人丢失的东西有妥善保管的义务吗?同学A需要赔偿吗?《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

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一)法律的含义法律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新思修 第六章

新思修 第六章

许霆于2006年4月21日,在一ATM机上取款,许霆 按错键,100按成1000,结果用仅余174元的工资卡取 出了1000元。之后,许霆利用机器故障又取了174次, 共取走17.5万,并携款潜逃,被逮捕时,款项已用光。
广州中院一审,认定许霆犯盗窃罪,且属盗窃金融机构, 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判处其无期徒刑,并没收个人全 部财产。追缴违法所得,发回银行。 判决依据的主要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264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 处没收财产 (一)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
1978年12月,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 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 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996年2月8日,中央第三次法制讲座在中南海举行。江泽民同志在总结 讲话中提出要依法治国,强调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的重要方针。 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的一系列文件都将“依法治国” 作为一项根本方针和奋斗目标确立下来。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依法治国方针的科学含义、重大意义和战略 地位,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 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1999年3月,依法治国方略载入宪法(总纲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 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从提出到形成到上升为治国方略,标志着我国加快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建设,阔步迈入法治时代。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依法治国、公平正义、执法为民、 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依 法 治 国
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词 作 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具有 家 张 权威性、至上性、普遍性。 枚 同 四项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大学思修第六章教案备课

大学思修第六章教案备课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及其发展,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理解我国宪法与法律部门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法律意识。

3. 思想教育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信仰,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教学重点:1. 法律的概念及其发展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3. 我国宪法与法律部门的关系教学难点:1. 法律概念的理解与运用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点与优势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讲授新课1. 法律的概念及其发展- 介绍法律的定义、起源和演变过程。

- 分析法律的本质和特征。

- 结合实例,阐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 介绍我国法律体系的构成要素,如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等。

- 分析我国法律体系的特点,如全面性、系统性、层次性等。

3. 我国宪法与法律部门的关系- 阐述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分析宪法与法律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课堂讨论1.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法治观念的理解和体会。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2. 强调法律意识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与法治体系的关系。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讲授新课1.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介绍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涵和意义。

- 分析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现状和目标。

- 结合实例,阐述法治体系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三、课堂讨论1.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贡献力量。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法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大学思修课第六章第一节

大学思修课第六章第一节
如何探讨理想信念与大学 生成长的关系
03
第一节:思修课的基本概念
思修课的定义
思修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以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 素质为核心的综合性公共必修 课程。
思修课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 人文素养。
思修课的内容涵盖了政治、思 想、道德、法律、历史、文化 等多个领域,通过理论教学和 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促进大 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思修课第六章第一节

CONTENCT

• 引言 • 大学思修课第六章概述 • 第一节:思修课的基本概念 • 第二节:思修课的核心思想 • 第三节:思修课的应用与实践 • 结论
01
引言
课程背景
当前社会多元化发展,思修课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程 ,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 有重要意义。
3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思 修课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 学生的需要。
04
第二节:思修课的核心思想
思修课的基本原则
实事求是
思修课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实事求是,即以客观事 实为依据,尊重事实,不主观臆断,不盲目跟从 。
独立自主
思修课强调独立自主的原则,主张在思想上、政 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都要独立自主,不依附于 其他国家和民族。
思修课的特点
01
02
03
04
综合性
思修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涵 盖了多个学科领域,注重知识 的交叉融合,旨在培养大学生 的综合素质。
思想性
思修课强调思想引导,注重培 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 判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 思想观念。
人文性
思修课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 引导大学生关注人类命运和社 会发展,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 和社会责任感。

一套完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案-第六章

一套完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案-第六章

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教学目标】阐明职业生活、爱情与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帮助大学生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践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帮助大学生认清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家庭美德观,履行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劳动法》、《公务员法》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择业观和创业观的树立;恋爱、爱情、婚姻、家庭的内涵及其道德要求;《婚姻法》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创业观的树立;恋爱、爱情、婚姻、家庭的内涵及其道德要求。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三、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第二节大学生择业与创业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三、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第三节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一、爱情与人生二、婚姻与家庭三、家庭美德四、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第一节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

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就是为了调节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而形成和制定的行为规范。

它们广泛渗透于职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对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具有约束引导作用,同时也是保障社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1.职业职业是从业者获得生活来源、建立和扩大社会关系、发挥其在所受教育中取得的专业技能、实现其自身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专门工作活动。

职业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由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社会分工的结果和表现,是一种以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为纽带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

这些关系包括职业内部从业人员之间的联系,不同职业从业人员之间的联系以及职业从业人员与广大职业服务对象之间的联系。

正是在这些关系中,人们对从事不同职业活动的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人也逐渐养成了特定的职业心理、职业习惯、职业责任心、职业荣誉感等。

大学思修第六章教案模板

大学思修第六章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概念、内涵,掌握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和理论。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人生规划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人生的热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 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概念、内涵。

2. 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和理论。

教学难点:1.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如何将人生观与价值观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人生?什么是价值观?2.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价值观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二、讲授新课1. 介绍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概念、内涵。

2. 讲解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如: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真谛、人生的意义等。

3. 分析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人生中的作用,如:对人生目标的确立、对人生行为的指导等。

三、案例分析1. 选取典型案例,分析案例中的人物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四、课堂讨论1. 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五、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生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二、讲授新课1. 讲解如何将人生观与价值观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2. 分析如何应对人生中的困境和挑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

2. 分享自己的人生规划,互相交流和学习。

四、课堂讨论1. 讨论如何将人生观与价值观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五、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生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第一节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职业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掌握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明确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在思想认识上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分析:1、本课程内容是教材第六章的第一节,第六章是讲道德在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体现,是第五章的延续,作为第六章的第一节,本节着重研究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在全章中占有重要地位。

2、教学重点是把握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对于大学生来说,必须首先把握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才谈得上如何树立起职业道德。

3、教学难点是大学生如何培养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难度。

授课方法(本章):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授课学时(本章):4学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

上一章大家学习了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的基本规范,这一章将继续学习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要求。

尊重社会公德,培育高尚的职业精神,树立新时代的家庭美德,都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锤炼人的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将来要走向工作岗位和建立家庭,需要认真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中的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爱情,掌握婚姻家庭道德和法律规范,为完成立业成家的人生重大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

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就是为了调节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而制定和形成的行为规范,广泛渗透于职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对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具有约束引导作用,同时也是保障社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一)什么是职业1、概念职业的通俗表述就是人们所从事的工作。

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和社会的正常运行、有序发展都离不开人的生产劳动,都是建立在人们在不同的职业岗位上的努力创造的基础之上。

思修第六章教案

思修第六章教案

第六章培养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Ⅰ、教学目的:通过对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择业与创业、婚姻与家庭的分析,培养大学生的择业观、创业观和恋爱婚姻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Ⅱ、主要内容:1、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2、择业与创业3、恋爱、婚姻与家庭Ⅲ、教学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择业观、创业观和恋爱婚姻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Ⅳ、关键词:职业道德、家庭美德Ⅴ、教学时间:4学时第一节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就是为了调节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而形成和制定的行为规范。

一、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活离不开相应的道德和法律,道德和法律是职业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既有许多共同特征,又有本质区别。

1、职业(1)职业概念:人们所专门从事的社会工作。

(2)职业特点:A 专业性与专门性: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活动内容和目的、方式比较专一。

B 长期性与稳定性:职业具有一定时间的存续性。

C 认同性与普适性:职业需要得到社会的道德与法律认同,获得合法地位,并且能够为普通公民所从事而不是特权行为。

(3)职业意义:A 个人价值:职业是个人谋生、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基本手段。

B 社会价值:职业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是社会交换劳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2、职业道德(1)职业道德概念: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

(2)职业道德的内容结构:A 从业者的个人道德品质。

B 从业者应该遵循的社会道德规范。

(3)职业道德的道德属性:A 一般属性:职业道德要符合社会认可的一般性、普遍性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

B 特殊属性:职业道德具有本职业活动特别要求的个人品质和行业性道德规范。

3、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1)共同点:A 鲜明的职业性:所表达的都是对具体职业的要求。

B 明确的规范性:所提出的规范都十分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思修第六章第一节教案

思修第六章第一节教案

思修第六章第一节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思想道德修养的内涵和重要性;•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修养观念。

二、教学内容2.1 思想道德修养的内涵和重要性•思想道德修养的定义•思想道德修养的内涵•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2.2 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三、教学过程3.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的兴趣和思考。

3.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思想道德修养的定义、内涵和重要性,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3 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用真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思想道德修养问题,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正确处理这些问题。

3.4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3.5 教师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思想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4.1 参与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互动讨论的质量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参与情况。

4.2 表现评价通过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案例分析的思路和结论等方面评价学生的表现情况。

4.3 提问回答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的回答和提问的质量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表现得比较被动和保守,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和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

另外,在案例分析环节,可以增加更多的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思想道德修养的概念和要求。

六、板书设计思修第六章第一节教案•思想道德修养的内涵和重要性•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社会公德 | 职业道德 | 家庭美德 | 个人品德七、教学参考资料•《大学思修教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修教学大纲》。

大学思修第六章教案

大学思修第六章教案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法律的概念及其发展,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熟悉我国的宪法与法律部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法治的热爱,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自觉维护国家法律权威。

教学重点:1. 法律的概念及其发展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3. 我国的宪法与法律部门教学难点:1. 如何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2. 如何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什么是法律?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二、新课讲授1. 第一节:法律的概念及其发展a. 介绍法律的概念,包括法律的定义、特征、作用等。

b. 讲解法律的发展历程,从古代法典到现代法治国家的演变。

c. 分析法律发展的原因和趋势。

2. 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a. 介绍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b. 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点,如民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等。

c. 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维护国家法律权威、保障人民权益方面的作用。

3. 第三节:我国的宪法与法律部门a. 介绍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制度、公民权利和义务等。

b. 讲解我国法律部门的基本职能,如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

c. 强调宪法和法律部门在维护国家法律权威、保障人民权益方面的作用。

三、课堂讨论1. 提问:同学们,如何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3. 教师总结: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首先要树立法治观念,其次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四、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宪法与法律部门的基本内容。

2. 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一篇关于如何树立法治观念的短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教案第六章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分析了社会主义法律是如何运行的。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从法律含义、特征、产生与发展三个方面对“法律”进行了阐释,使学生对“法律”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从法的创制、实施、法律借以产生的物质生活条件、法律内容所体现的意志等角度来定义法律,旨在使大学生深刻理解法律的本质含义。

情感目标: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法律,要在理解法律及其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发展规律和时代价值,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法律的本质特征教学难点:法律的运行【教学方法、教具】以教材、教参、多媒体为教具,以启发法、讲授法、提问法等为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制度基石。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

建设法治中国,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与和推动。

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大学生肩负着重要责任。

大学生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不仅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而且要努力提高法治素养。

这就需要培养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成,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努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观看案例视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二、讲授新课法律案例:同学A在校道上捡到一副眼镜,放在宿舍的桌面上,在用电脑时不小心压坏了眼镜。

捡在别人丢失的东西有妥善保管的义务吗?同学A需要赔偿吗?《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

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一)法律的含义法律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

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二是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例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和认可,而且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也就是说,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既表现为国家对合法行为的肯定和保护,也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

2、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产生于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之上。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等。

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决定社会面貌、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对法律产生决定性影响。

在阶级社会中,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性质和内容的法律。

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应地产生了四种性质的法律。

同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法律的发展程度。

3、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具有整体性,不是统治阶级内部个别人的意志,也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统治阶级不仅迫使被统治阶级服从和遵守法律,而且要求统治阶级的成员也遵守法律。

(二)法律的历史发展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

它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和性质总是与所在社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

奴隶制法律。

在奴隶制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奴隶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占有作为生产劳动者的奴隶。

因此,奴隶制法律是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意志的表现,是奴隶主阶级对广大奴隶实行统治的工具。

奴隶制法律通常采用最极端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方式,其主要特征有:一是具有明显的原始习惯残留痕迹;二是否认奴隶的法律人格;三是存在严格的等级划分;四是刑罚方式极其残酷。

封建制法律。

封建社会是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在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封建地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不完全占有作为生产劳动者的农奴或农民。

封建制法律是封建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农民阶级的工具,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共同利益。

封建制法律的基本特征有:一是确立农民对封建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二是实行封建等级制度;三是维护专制皇权;四是刑罚严酷。

资本主义法律。

资本主义法律是资产阶级共同意志的体现,是统治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工具,其根本任务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

资本主义法律规定的自由、民主、平等等价值原则是形式上的,归根结底是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所以属于剥削阶级类型的法律。

资本主义法律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四个原则:一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适应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二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契约自由原则;三是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四是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相适应的人权保障原则。

社会主义法律。

社会主义法律是新型的法律制度,有着与以往剥削阶级类型法律制度不同的经济基础与阶级本质。

社会主义法律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保障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通过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来推动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日益丰富,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法律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法律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为实现普遍意义的平等、自由奠定了坚实基础,开辟了广阔空间,实现了对历史上各种类型法律制度的超越。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成就。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法律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是党的领导力量的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最本质特征的具体表现。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法律受少数人狭隘利益的局限,容易与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趋势相背离。

从本质上说,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更能尊重和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我国法律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指导人们在法律实践中尊重和反映客观规律。

我国法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改革创新立法体制、立法程序、立法技术,使立法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法的社会作用是从法在社会生活中要实现的目的角度来认识的。

我国法律的社会作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律的引领、规范和保障。

经济建设方面,我国法律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障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顺利推进。

政治建设方面,我国法律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顺利推进,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文化建设方面,我国法律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社会建设方面,我国法律确保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我国法律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引导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发展,促进入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等环节。

法律制定是国家对权利和义务,即社会利益和负担进行的权威性分配;法律的执行、适用、遵守则是把法律规范转化为法律实践,把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转化为现实的权利和义务。

(一)法律制定。

法律制定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1、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根据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务院各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

2、立法的基本原则;我国立法贯穿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表达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诉求。

3、立法的程序;立法活动必须遵循法定程序,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而言,大体包括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和法律的公布四个环节。

(二)法律执行。

1、法律执行的概念:在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

在狭义上,法律执行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

2、行政执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必须坚持合法性、合理性、信赖保护、效率等基本原则。

3、行政执法的主体:我国大部分的法律法规都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行政执法的主体通常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我国行政执法的主体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包括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二是各级政府中享有执法权的下属行政机构。

此外,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社会组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执行法律。

(三)法律适用。

学生讨论:公安机关是国家司法机关吗?1、法律适用的含义: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2、法律适用的国家机关: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

其他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不得行使国家司法权。

3、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职能:根据法律法规公正司法,保护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解决法律纠纷,惩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法律秩序。

4、司法的基本要求:正确、合法、合理、及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